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及经济发展的双重背景下,2010年俄罗斯取消了统一的社会税、建立强制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标志着俄罗斯新一轮的养老保险改革的进行。本文从梳理了俄罗斯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因,介绍了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后叙述了俄罗斯的养老保险的改革对于我国及其内蒙古的借鉴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论文 篇1:

中国养老保险改革成本问题浅析

自1951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实施至今,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有过创建、调适的艰难起步阶段,经历过几被破坏殆尽的浩劫,近几十年来又在一次次调整的冲击下,不断演进甚至重构其基本体系。那么改革成本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要从中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沿革中寻找答案。

一、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预筹积累模式的建立和随之产生的改革成本问题

1.对传统养老保险体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的改革还只是对建国以后建立的劳动保险制度的恢复和修正,人们还没有清晰的意识到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由企业统揽一切、国家兜底的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通过企业在城镇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政治制度的基础设施安排,是一种维持社会稳定的机制。但这种制度安排所追寻的稳定性必是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的。所以,当市场化改革推行到一定深度以后,这种体制肯定无法维系。随着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对现收现付模式进行改革的呼声和趋势,连富甲天下的美国也惊呼其社会保障体制如不大改,到2029年将要破产,可以说对现收现付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预筹积累模式的建立

纵观世界各国养老金的筹集和支付方式,除了现收现付模式以外,还存在一种预筹积累模式。预筹积累模式是本代人对自己的收入进行跨时间的分配,即把年轻工作时期的消费转移一部分到消费超过收入的年老时期使用,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强制储蓄型。现收现付模式是先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博奕,而预筹积累模式则是本代人自己一生收入与分配的纵向平衡,是一种强调自我保障的模式。预筹积累模式又分为完全预筹积累模式与部分预筹积累模式。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预筹积累模式作为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这种模式规定,按职工工资的11%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其中,职工个人缴费8%,企业缴费3%。社会统筹部分由统筹地区政府确定企业的缴费比例。但是,由于从代际保障模式向本代人自我保障模式转换,改革成本问题也随之产生。

3.改革成本问题的显性化

养老保险模式由现收现付模式直接过渡到完全预筹积累模式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在转型期间,在职职工除了要为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外,还要为自己的未来积累养老金,建立个人账户,这种双重负担使缴费者难堪重负。所以,必须经历一个部分预筹积累模式的过渡阶段。而体制的过渡需要支付一个过渡成本,其中主要部分就是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对其所覆盖的职工所作出的承诺。换言之,改革成本就是退休职工养老金和改革前参加工作且尚未退休的职工在改革前的养老金积累这两部分资金的总和。

改革的设想是将企业缴纳的大部分保险费纳入社会统筹调剂使用,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和企业缴纳的一部分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而事实上,因为社会统筹部分远不能满足支付退休职工养老金的需要,所以只得以企业缴费中原本不属于社会统筹的那部分,甚至还要以新职工的个人缴费进行支付。这违背了改革的初衷。目前的改革方案实际上是把改革成本转嫁到了企业和个人身上。可是这笔费用不会因为推到下一代人身上而自动消失。回避问题不能解决问题。改革方案设计上的缺陷使得中国养老保险改革举步维艰。很显然,改革成本问题的严重性是勿庸置疑的了。

二、改革成本问题是养老保险改革的核心问题

退休职工人数和养老金需求数额的增长是刚性的,而养老基金的来源却有弹性。形势是不容乐观的,而问题的解决关键又在于改革成本问题的最终解决。改革成本问题的解决是养老保险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的意义在于它首次肯定了个人账户制是一个正确的改革方向,这等于从根本上承认了养老金的本质是职工个人的一部分延期支付的劳动报酬。因此养老金制度就必须进行完全预筹积累。按照这个逻辑推演,养老金制度由过去的现收现付模式过渡到基金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传统的现收现付模式下,没有养老基金的积累,如果一下切换到基金制,那就必须解决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来源问题。实际承担这部分成本的,要么是国家,要么是下一代人。事实上,这个问题正是养老金体制转轨的核心问题,而有关部门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却产生了模糊。由于地方政府挪用个人账户中的积累资金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于是又产生了一个“空帐”问题。“空帐”问题的肇始其实很简单。目前为职工建立的个人账户只是一种记帐手段,记录养老保险缴费,加上在政府确定利率下应得的利息情况。这些账户其实没有积累资金,只是一种“空帐”。因为,企业与在职职工缴费的大部分已经转移用于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基金制,即完全预筹积累模式。而目前用在职职工建立的个人账户上业已积累起来的资金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做法是与改革目标背道而驰的。如果继续这样做下去,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账户永远也无法建立起来。“空帐”现象的存在实际上是把旧制度下显性的现收现付变成了目前制度中隐性的现收现付。

三、改革成本应该由国家承担

1.改革成本不应转嫁到个人和企业身上

改革成本是一种隐性债务,如果通过不断挪用新职工的积累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这不但是不合情理的,而且把改革成本转嫁给在职职工会造成“空帐”问题,使真正意义上的预筹积累模式无法建立起来。再者,要求企业缴纳高比例的养老保险费用来偿还这笔债务会造成企业的“双重支付”,使企业负担加重,市场竞争力减弱,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另外,靠挪用新职工的积累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一旦经济形势不景气,新职工的养老金无法足额收缴,支付危机立刻成了养老金体系的致命缺陷。

2.国家应该承担改革成本

改革成本既然是国家对老职工的一种欠债,把这种欠债转嫁给缴费者又是不可行的,那么,这笔债务只能由国家偿还。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高积累的做法,本应属于职工的养老费用实际上被国家收走了,现在国家要做的就是把这部分费用还给他们。1949年中国国有资产总量只有200亿元,而到1993年已增长到34950亿元,增长了173倍。从1952年到1978年,职工实际平均工资每年仅递增0.38%,而积累率却由21.4%增长到36.5%,其中有的年份竟高达43.8%。职工的工资总额仅占国民收入的18.9%。由此可见,中国的国有资产是在高积累时期形成的,而且主要是老职工过去劳动贡献的积累。

3.部分预筹积累模式的实现方式

国家承担了改革成本,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部分预筹积累模式以何种方式实现。改革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当然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个人账户,积累养老保险基金。对于改革前参加工作且尚未退休的职工也应该为他们建立个人账户。他们应该同新职工一样从改革后开始进行缴费积累,而改革以前没有积累的那段时期,可以设立一个标准,按折现率折算出他们在那段时期应有的积累额,由国家财政拨款划入他们的个人账户。

四、改革成本问题的最终解决

改革成本理论上是应该由国家来承担的,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这笔资金从何而来呢?一般认为大致有以下三种方法。

1.变卖部分国有资产存量。

如前述及,在高积累时期本应属于职工的养老费用实际上也被国家收走了,并由国家投资形成了国有资产。所以,目前国有资产存量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变向用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购置而成的。把这部分国有资产变卖掉,用以偿还历史的欠帐是无可非议的。第一,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及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的进程中必将有一部分国有资产变现,不妨从中划出一部分,转归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作为清偿改革成本的资金储备。第二,在企业发生兼并、拍卖等情况时,可按职工平均每人的隐性债务,作为附加值由买方按现值付给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用于清偿改革成本。

2.发行特种债券

据第五次全国国有资产清产核资的统计表明,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为34950亿元。显然,仅凭变卖部分国有资产存量难以弥补巨额的资金缺口(79243——118864亿元)。当人口老龄化日趋临近的时候,延滞还债期限已经成为减缓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给付压力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途径。至于如何延滞还债期限,发行债券无疑是一个主要的方式。改革成本是国家的一笔欠帐,然而国家一时又拿不出这样一大笔钱来。所以,以债券形式集中社会游资来偿付改革成本也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3.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增殖

养老保险基金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投资。在实际运用中,按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对其流动性作出要求,并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收益性。养老保险基金可以进入产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的行列,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或进行各种有价证券的投资。在规范化的资本市场中,运用专家管理、专业操作的优势,以科学的投资技术和运作方式,讲求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理念,使养老保险基金的增殖得以实现。

作者:孙明媚

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论文 篇2:

俄罗斯养老保险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及经济发展的双重背景下,2010年俄罗斯取消了统一的社会税、建立强制的养老保险缴费模式,标志着俄罗斯新一轮的养老保险改革的进行。本文从梳理了俄罗斯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因,介绍了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后叙述了俄罗斯的养老保险的改革对于我国及其内蒙古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养老保险;改革;内蒙古

一、俄罗斯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

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从2000年到2050年,全球的老龄人口(指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将翻倍,从现在的10%上升到22%—预计等于儿童人口(指14岁以下小孩)所占比例。这个历史性的人口统计结果—从高出生率和死亡率到低出生率和死亡率—会使界老年人和儿童的比例第一次。据俄罗斯学者盖达的计算,到2030年俄罗斯养老保险缴纳的人数和领取的人数几乎持平,可见其问题的严峻。

(二)国家财政出现赤字

虽然经济明显放缓使2015年俄罗斯各级政府继续维持0.2%的赤字率,但在严格的可持续财政机制限制下,持续性支出的有效限制有望使政府于2016年恢复0.3%的盈余率,并在中长期内维持微幅盈余。同时,常年财政盈余累积的金融资产已成为政府偿债来源的支柱,2014年政府净金融资产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6.2%。总体来看,俄罗斯政府偿债来源与财富创造能力偏离度处于低水平。

(三)社会收入差距过大

1.社会收入差距大

1994年俄罗斯转轨初期,社会最为突出的分歧是,俄罗斯人的社会收入水平降低,收入差距变的越来越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前苏联很多加盟共和国人民的平均收入都有所下跌。俄罗斯人1991年的总收入为3470美元,1992年为2680美元,而1994年职工的月平均收入才为100美元左右。根据俄罗斯官方统计,大概有2200万人的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

2.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俄罗斯由转型而引发的贫富差距问题,对社会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道德规范有所下降,公民会淡漠政治,对政府信力大大降低等。现如今,俄罗斯的贫富差距并没有解决,但对于整个社会形势却有所提升,人民的乐观情绪增长,国家也在平稳较快发展。

二、俄罗斯养老制度对其国家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加快了社会和谐发展

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经济社会制度,该制度的完善,积极的促进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了,反之将成为社会经济进步的障碍。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延续苏联时期的现及时付款转变成符合俄罗斯国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俄罗斯“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把双刃剑,但这种养老保险体系的出现和运行本身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值得肯定。可以给正在改革中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改革经验,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一个借鉴方案。

(二)调节收入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是正确认识收入差距與社会公平的关系。当前,根据分配制度、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而贫困差距过大则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容易诱发社会的动荡不安为此,我们需要改进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收入公平分配措施。达到促进社会公平。

三、俄罗斯养老保险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一)制定符合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现在70-80岁的老人大约有7000万左右,他们不仅没有了工作能力,器官的老化和疾病也妨碍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需要儿女的呵护,养与医的比例一般是7:3。因此,这部分老人应该采取以养为主的形式,进行集中管理。建议设立养老机构对他们集中养护,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同时加强医疗上的管理,其中包括定期体检、健康指导以及住院治疗等。8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2000万,一般这部位老人疾病缠身,生命器官的逐步衰竭使他们更加需要医疗的照顾,往常在医院度过,养与医的比例为3:7。因此,这类老人应该以医为主,进行医院管理。建议配备足够医疗护理条件的老人院或建立更多的老年医院;建立一些养老基金会,多渠道多方面的向社会募集资金,为80岁以上老年人承担主要医疗费用,减轻部分困难人群和政府的负担。中国式养老,要鼓励社会和个人共建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养老体系,采取监管与扶植并重的方针,保证民营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合法运营,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方式,为社会不同经济状况的群体提供定制服务,从而补充政府养老能力的不足。

(二)养老保险基金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目前,养老保险体系在我国城市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而农村的养老保险却尚未起步。现如今,各级党政部门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政府补一点,就是通过征集社会保险税的办法来解决一部分农民养老的问题,其方式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对于城市里收入相对比较高的人,可以适当提高收缴社会保险税的比例,让有钱人能为老无所养的农民多做一些贡献。

(三)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借鉴作用

借鉴俄罗斯的办法,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也许会使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也许增加有关部门的工作量,也许引发一些让有关领导头疼的问题。然而,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为解决占全国人口80%以上农民养老问题的一条有益的途径。

(四)建立立足于农民利益的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

只有建立符合农民利益的社会保险制度,才会使对农民实行社会养老的宪定权利转变为现实权利,其重要的内容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将使宪定权利实现成为一种特定的法定权利,当宪法规定的物质帮助权成为公民在法律上的权利时,人民与相对应的行政机关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物质给付、请求法定帮助是人民的权利;而进行物质给付、提供法定帮助则是相关的行政机关的义务,如果相关行政机关部门不依法履行这一法定义务,则公民可以寻求行政和法律求助。也就是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使农民的宪定权利转变为现实权利的法律制度,一经建立,就一定会通过肯定、明确的规范,要求社会和国家从维护宪法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以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及养老的需要。

四、俄罗斯养老保险对内蒙古的启示

201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明确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统一的政策规定,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个人账户、待遇标准等都将统一执行。

因为内蒙古人和俄罗斯人具有相同的退休年龄,可借鉴俄罗斯的学者提出的柔软的改革策略“妇女每半年提高一次,男子每三个月提高一次,一直到男性和女性具有相同的退休年龄。”借鉴其策略的逐步提高。可依据本国的基本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还有改革要从公务员开始,这和内蒙古努力进行对公务员事业单位改革顺序相一致,从内蒙古自身改革做起,有利于内蒙古人对于养老保险改革的接受。

中国老年抚养指数超出了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老年抚养指数的国际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所承受的老年抚养指数超出了国际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者说,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压力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总之,俄罗斯的养老保险改革的成果显著,政府的投入力度堪比发达国家,切实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应学习其成功经验,对待其,要注意回避其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未来的养老体制改革中,俄罗斯的改革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林实.俄罗斯的退休养老体制改革及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2 (2).

[2]童伟.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J].学习时报,2013-7-1(2).

[3]冯小溪,冯文熙,卢建宝.俄罗斯养老保险改革现状及启示[J].管理观察 2014(8).

作者:李晓旭 孙莹

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论文 篇3:

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非凡的成绩,但养老保险制度依然面临许多问题,本文从建立和完善养老制度体系、重新设计退休年龄、养老基金的筹集途径多样化、以法律手段解决保险金的支付风险问题及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对策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村才刚刚开始发展,保障制度亟待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结构逐步老年化,农村家庭保障日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人口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是与国家养老保险立法不完善密切相关的。我国养老保险法律体系不完备,完善养老保险立法已是当务之急。迄今国家对养老保险尚未单独立法,代而行之的是各种政策、暂行规定、通知、决定等低层次的行政法规模式,且经常变动的政策文件,缺乏整体性和权威性。导致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缺乏原则性的依据,不少退休劳动者的养老费用被拖欠,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维护,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缺乏实施的物质基础。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解决老龄问题,关键是完善养老保险立法、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照料慰藉、文化娱乐等基本得到保障,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高。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离开法律规制无疑是空谈。因此,建议新世纪初即将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应对养老保险问题作详细明确规定。

(二)农村养老保险可另行单独立法,建立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有9亿农民,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刻不容缓,也是国家推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在农村实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使得这两种养老保障方式在保障能力和保障的可靠性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传统的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作为农民的养老保险模式显然已不合时宜,不能满足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养老需要。借鉴国外养老保险立法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办法,在上述传统二者结合的模式中,加入社会养老保险方式,实行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三种方式相结合作为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立法模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三)重新设计退休年龄,以缓解老年高峰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

现行养老制度中的退休年龄过早就是造成养老负担过重的重要问题之一。可以考虑将新制度的退休年龄规定为男65岁,女6O岁。基于中国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等问题,可实施一个推迟退休年肝的计划过渡期,同时辅之以养老金调整机制,提前退休者按比例削减社会统筹体系的养老金;推迟退休者按比例增加养老金。过渡期结束后,只有达到法定年龄后才可以领取社会统筹体系的养老金。其他如养老金替代率设计、基金投资回报率确定等也需高度重视。此外,退休年龄的规定也不宜采取“一刀切”方式,即不分职业、学历,劳动者统一按到规定年龄实行退休。劳动者的学历、职业应列于新体制制定退休年龄的考虑因素。采取“一刀切”规定退休年龄,将造成高素质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同时对高学历的劳动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建议新的养老保险立法将劳动者的学历作为参考因素来规定退休年龄,应比未接受高等教育者延长若干年。

(四)养老基金的筹集途径可多样化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2年,我国基本养老金支出将达到在职人员工资总额的30%; 2027年将超过35%;2033年将达到峰值39.2%。如果按照现在的筹资模式,届时能不能满足养老基金日益扩大的需求,企业还能不能承受日益加重的社会保险负担,应当引起关注。虽然国家提出养老基金来源要多渠道,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要合理负担,但是,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已经提高到了8%,企业负担的比例普遍超过20%以上,而国家只承诺“财政兜底”或“最后出台”。这表明,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国家提出要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旨在通过设立个人账户实现部分积累,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但由于退休职工根据个人账户计发的养老金要由企业和在职职工负担,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的养老金也要通过企业和在职人员缴费来提供,保险机构筹集的养老保险费大部分甚至全部发放给现有离退休人员了,个人账户基金被统筹基金大量占用。这意味着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难以坚持。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企业和职工缴费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养老金需求。因此,有学者主张“费”加“税”。不断扩大的养老金需求非单一计征对象就能解决问题,应当建立“费”加“税”的筹资机制,即在现行的筹资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强化养老保险费征缴力度,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与此同时,尽快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将离退休人员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的养老金纳入财政预算。理由是“费”加“税”的实行,能够真正做到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养老金,还可以抑制养老金的盲目增长,保持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使更多的职工受益于养老保险。

(五)以法律手段解决保险金的支付风险问题及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

导致养老保险金支付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特别是保险费不能及时足额征缴。我国的保险基金已经出现了支付风险的前兆。近两年来,国家为了保证养老金的发放,从中央财政拿出几百亿元借给地方政府,地方财政也相应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但这笔钱仅仅能支持当年的养老金发放。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国家和地方财政是很难支撑的。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问题,其潜在的危险并不亚于金融风险。银行储蓄的支付风险,所涉及的是百姓的闲钱;而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所涉及的却是百姓的保命钱,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必须通过立法解决保险费的收缴问题,加大强制收缴保险费的力度,对欠缴、拒缴保险费的,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强化保险费的收缴功能、达到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防范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重要法律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连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作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平.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与评价.社会保障制度,2002

[4]张松,王怡.论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人口学刊,2004

[5]郑功成.财产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作者:谢光义

上一篇:微型卡车造型设计论文下一篇:筑坝技术水利水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