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韩国是OECD中人口结构较年轻,但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对于处于人口红利顶峰,老龄化日益加深的中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除了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还具有未富先老的经济特征,且城乡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因而,中国应该坚持生产主义型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并建立不同职业群体相对独立的国民年金体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论文 篇1:

养老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分析及启示

[摘要]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起发展,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养老保障制度。文章对养老保障制度从分类、经济条件、养老保险金筹集模式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障;国际比较;启示

[作者简介]唐晓丹,南京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产业组织,江苏 南京,210093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目前,世界几乎所有地区老年人口的增长都快于总人口的增长,养老保障问题引起各国政府重视。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于2008年4月8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政大厦开幕,大会提出,面对21世纪世界老龄人口剧增的现实,各国政府应建立一个“对各个年龄层的人群都公平的社会”。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养老保障问题更需引起重视,从别国各具特色的养老体系和保障计划中借鉴经验。

二、养老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分类比较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养老模式:投保资助型、全民福利型、强制储蓄型。投保资助型贯彻“选择性”原则,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全民福利型贯彻“普遍性”原则,所有公民无论是否就业,都有权获得基本养老保障;强制储蓄型强调劳方或劳资双方共同缴费,并强制个人参加储蓄。

美国是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障制度的典型代表,美国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所交纳的社会保险金。社会保险金根据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这种比例处在不断变化调整之中,雇主和雇员基本上各自承担社会保险金的50%,其缴费水平和劳动者工作收入息息相关,联系紧密。

瑞典是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代表。作为福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瑞典养老保险费用主要由国家负担,国家实行高税收政策,退休金待遇标准也由国家统一规定。基本年金和补充年金构成了瑞典的退休养老金,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基本年金与物价水平相联系,与退休者退休前的工资水平无关;而补充年金只与退休前工资水平相联系,与物价水平无关。

新加坡是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制度的典型代表。新加坡居民的养老保障被纳入以个人积累为基础的中央公积金体系。中央公积金面向所有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雇员,雇主本人和自雇者可自愿参加。

(二)经济条件比较

任何养老保障制度,都体现了同经济基础之间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为养老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养老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影响经济的发展。

1 投保资助型国家

美国、德国等投保资助型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是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建立的,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经济安全和维护公民必要的生活条件为目标。但是和老牌经济国家英国和北欧富庶的瑞典等国相比,并没有全面依靠经济实力解决社会危机。

美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政府为解决老年人生活及经济危机引起的严重失业问题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并设立社会保障署,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老年保险计划。因此,美国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之前,经济形势处于危机后亟待恢复的时期,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确立具有恢复经济的特色,因而在保障项目中多涉及刺激总需求,推动消费和投资等内容和项目。

2 全民福利型国家

高福利是以高经济增长作为基础的,福利国家是以物质经济基础雄厚为基础的。福利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实施的前提是经济水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个人国民收入、国民素质和物质生活都享有很高的水平。

瑞典是当今“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缩影。瑞典财富的积累有赖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和长期安定的环境。瑞典经济也一直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多年的财富积累,为瑞典养老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3 强制储蓄型国家

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的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如果说投保资助型和全面福利型养老保障制度多体现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保证和基础作用,那么新加坡、智利等国在养老保障制度和宏观经济的关系上更多地体现为养老保障制度对经济强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形成了经济发展和养老保障事业相互促进的局面。

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推动作用表现在,利用基金筹集养老保障费用,将养老保障基金多用于购买国债,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码头的建设,即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长期的基金保障,又为基金的安全性和回报率提供了保障。

(三)养老保障金筹集模式比较

1 现收现付制

现收现付制是一种社会保障短期横向财务平衡模式,它是养老保障机构在预测给付水平的基础上,按需要计算缴费水平,进行基金筹集的方式。这种基金筹集方式的机制是:养老保障机构首先考虑国民经济、人口构成的状况,计算当年或近几年某项福利支出的费用水平,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参与该项养老保障制度的个人,由这些参与保障的主体按照工资等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缴纳可以采用费或税的形式。现收现付制度通常当年提取、当年支付。这种以支定收的方式通常不留积累,即使略有结余,数量也相当有限。每年对于费用的预测都是根据上一个年度的收支平衡状况或近几个年度的平均状况得来的。

瑞典的养老基金筹资模式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这种“现收”是一般性的国家高额税收。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瑞典采用过一种缴费确定型的名义个人账户模式,即建立个人账户,个人和单位所缴部分养老基金计入个人账户,但个人账户内的基金只是名义上的,是空的,其真正的资金被用于发放当前退休者的养老金,因而它也是一种现收现付制筹资方式。政府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想调动和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加人们对工作的热情。

2 完全积累制

完全积累制是一种养老保障长期纵向财务平衡模式,是政府或企业考虑到个人福利支出需要,采取强制或自愿的方式,要求个人自我缴费积累,以满足自身养老等保障支出,其实质是个人一生的收入平滑。完全积累制的运行机制是,职工在参加工作开始就为其自身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缴费的数额通常为工资等收入的一定比例。雇主和雇员的缴费统一进入职工个人账户,进行长期的积累和增值。在职工退休后,达到领取条件,方可领取其中的积累。领取的方式可以是一次性领取或采取按月领取的形式或者两种形式的结合。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主要是完全积累制,通过强制储蓄的手段来实行对职工本人的自我保障制度,自存自用、多存多用,完全是自己领取自己储

蓄的那部分基金,没有社会统筹和互济功能。这种资金筹集的方法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也强化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责任与相互协作关系;另一方面,强制储蓄型的基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控制高消费。

3 部分积累制

部分积累制是将完全积累制和现收现付制结合在一起的制度。该制度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现收现付制,另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积累。因此,部分积累制的实质是一种兼容近期平衡和远期平衡的财务平衡制度,也是结合了横向和纵向再分配制度。这个制度的运行机制是,由社会统筹部分担当实现社会公平角色,企业缴费形成社会统筹部分,用于老年保障。这种福利支出是一种现收现付制,没有积累;个人账户部分实现基金的积累,用于抵御老龄化危机和体现效率机制。

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保险基金模式一直是现收现付制。但美国人口日益老年化,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一方面加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转力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养老金的缴费率,现收现付制越来越显现出弊端,养老保险基金开始连年出现赤字。为此,美国在提高养老金的缴费率和缴费上限的同时,也逐渐改现收现付制为部分积累基金制,即保险计划的缴费水平应能保证积累起一笔基金,这笔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在一定时期(一般为10~20年)内养老保险计划支出需要。

三、启示与借鉴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了形式各异的社会养老制度,给我们许多启示。

第一,依法建立公平的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养老保障的待遇水平必须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为养老保障政策具有一定的刚性,过高的待遇水平会使基金收支失去平衡,降低养老保障待遇会使政府承诺的信誉下降。

第二,现收现付的国家年金是养老保障制度中的主要支柱,但单一国家年金制度缺乏对人口结构变化、经济波动的适应性,合理构建同时具有再分配、储蓄和保障功能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第三,公平与社会互助是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但公平原则并不排除效率因素,否则会助长惰性和滋生道德风险;社会互助并不排除自我保障,否则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政府。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严重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社会化、统一规范、可持续运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以部分积累制为主进行筹资

根据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近1亿,占总人口的7.7%。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0.5%。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07年后将放慢,我国进入了“未富先老”的阶段,养老筹资难度加大。

如表1所示,按照现收现付制,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养老费用的支取也相应增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入不敷出,短时间内难以填平。所以,我国的老龄化国情决定了不能完全采用积累制模式,而应采用部分积累制的筹资模式。

二是合理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中国已经选择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制度养老保险模式。要完善这个模式还需要对政府在再分配领域和储蓄领域的不同角色进行合理定位: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由政府强制推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由雇主自愿选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由个人自愿选择。政府鼓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计划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鼓励社会互相保障、社会慈善组织、家庭养老保障继续发挥作用。

三是坚持“低水平、逛覆盖、多层次、统账结合”的基本原则。

中国应当对基本养老保险支柱进行合理调整,采用适当方式,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为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留下制度空间;逐步谨慎地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采用多层次养老保障方式,体现国家、企业、个人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其中社会统筹通过收入再分配体现公平,个人账户体现效率。

作者:唐晓丹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论文 篇2:

韩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韩国是OECD中人口结构较年轻,但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对于处于人口红利顶峰,老龄化日益加深的中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除了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还具有未富先老的经济特征,且城乡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因而,中国应该坚持生产主义型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并建立不同职业群体相对独立的国民年金体系。

[关键词]韩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启示

当前中国虽然仍处于人口红利时期,但已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劳动年龄人口相对稀缺的刘易斯转折阶段,且在所有人口大国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是最快的。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真正做到普通国民“老有所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韩国构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过程曾经历快速老龄化的挑战,且其文化和社会结构与中国多有相似。因而,深入研究韩国构建覆盖国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中国有着较大借鉴意义。

一、韩国社会养老金制度发展背景及历程

与中国类似,韩国在工业化之前也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家庭和家族观念非常强烈,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形式。在农业生产中,家庭长辈将生产劳动知识传递给晚辈,从而实现人力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长辈也逐渐将土地和物质资本积累起来,从而实现物质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在家庭内部,土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完成家庭消费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传统社会中,家庭财产和工作机会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老年人手中,这保证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传统的敬老习俗又使得这种子女养老的方式不断强化。

韩国工业化改变了其人口的城乡分布和劳动力的产业分布,进而改变了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工业化之前,韩国农村人口比重超过70%,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超过60%,农村生活和农业就业是主要的生活和就业模式。但是,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就业模式。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镇,进入城镇工商业部门工作,同时,家庭规模逐渐缩小、预期寿命日益延长,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困难重重。另一方面,1950年代以后,美国、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迅速,福利国家逐渐兴起,受此影响,韩国也逐渐开始构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韩国通过一系列法律,如《公务员养老金法》(1960)、《军人养老金法》(1960)、《私立学校教师养老金法》(1975)、《国民养老保险法》(1988),逐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韩国现代社会养老保险肇始于1960年韩国公职人员养老金制度,保障对象为政府职员、警察和司法人员;1963年和1975年又设立了军人养老金制度和私立学校教师养老金制度,1988年则正式建立了国民年金制度,1999年韩国将国民年金制度覆盖扩展到城市居民,从而实现了国民皆年金的公共养老金制度设计。

目前韩国社会公共养老金主要包括两个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金,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养老待遇,18~59岁的韩国公民需要依法参加国民年金计划,缴纳同定费用。其他公共养老金计划包括公务员养老金、军人养老金、私立学校教师养老金等,这部分根据现收现付以及收入关联制度,缴费水平为17%,由政府和雇员平均承担,30年缴费的替代率达到70%。另外,按照法律规定,超过5人的公司还需要为雇员提供遣散费计划(2008年被一个新的公司年金计划所取代),由雇主承担,缴费率为8.3%,政府不提供补助,属于私人养老金的范畴。

二、韩国社会养老制度及其改革的特点

1.韩国社会养老体系带有明显的先增长、后福利的“生产主义”特征。“生产型”福利模式指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时确立的一种基本导向,政府希望通过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渠道来解决国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问题,并借此来推动国民福利水平的提升,而非将政策目标主要侧重于公平地分配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其主要特征包括基于儒家理念的家庭和家族主义社会福利传统、以企业为主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以生产主义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等属于比较典型的生产主义福利模式。

与西方国家早就实现工业化、走上现代国家的道路不同,直到1950年代中期,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在整整1950~70年代,韩国集中大量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用于加强社会福利的资源较少,而往往通过家庭和企业保障的形式来给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物资与服务保障。国家财政中用于社会养老保障的支出微乎其微,其不多的社会公共开支也主要侧重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甚至政府针对劳动者群体建立的积累性质的养老金基金,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满足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韩国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并进入了快速增长通道之后,韩国政府才逐渐扩大社会福利开支,并着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2.韩国建立了不同劳动者群体相互独立的公共养老金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国民年金制度,但主要存在两种国民年金设计结构。一种是两个层次的国民年金体系,第一层次与国民的职业和收入无关,国民都被强制性纳入,缴纳相同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享受同等的老年待遇(但根据家庭的子女数量采取一定的区别待遇);第二层次是与收入和职业关联的年金,根据不同职业群体和职业类型分别缴纳,享受不同的养老金待遇。另一种设计是针对不同群体设立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年金体系。这些独立的年金缴费不一样,待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它往往根据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而非缴纳相同的社会保险费。而且,不同职业群体缴费来源不一样,公务员群体由政府和公务员个人平均缴纳,企业职工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平均分担,自雇者则完全由自己缴费。

韩国公共养老金金体系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特征。韩国将全体国民分为五个部分,公务员、军人、私立学校教师和农林牧副渔业劳动者和其他18~60岁的城乡国民。韩国是逐渐将各种劳动者群体纳入社会养老体系的,最早进入的是公务员,而直到1999年,农村居民才得以进入国民年金体系。在国民年金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职业群体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并没有建立一致的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和待遇。

3.特殊的人口变动及经济发展特征使其当前的养老金覆盖面较低,但发展迅速。韩国是OECD国家中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当前韩国人口相对年轻。2000年韩国才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老年人赡养率也仅为0.166,在OECD国家中仅次于墨西哥,是老龄化程度第二低的OECD国家。但韩国老龄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2025年将达到0.311,2050年将达到0.774,可能

成为仅次于日本的OECD国家。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和韩国后起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特征结合起来,在给韩国带来不利的同时(目前韩国的社会养老覆盖率仍然较低),也使得韩国能够更好借鉴日本等老龄化程度较深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改革实践,避免了一些弯路。

一方面,韩国养老金的覆盖面相对较低。韩国的近邻日本国民年金覆盖率非常高,老年人普遍享有国民年金,其大多数收入来自养老金收入,但韩国公共养老金的覆盖率则明显偏低。进入21世纪,韩国公共养老金覆盖率不足10%,到2008年,其公共养老金覆盖率增长速度已经从2004年的22.6%下降到2008年的11.3%,下降了接近1倍。特别是随着大量就业相对稳定的从业者进入养老金之后,覆盖率持续扩大的压力仍然相对较大。

但另一方面,韩国具有后发优势。由于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老龄化程度也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韩国可以通过吸收其他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其失败的教训,从而尽力避免养老金制度改革陷入泥沼。养老金制度缴费与替代率的长期调整与改革便是韩国借鉴日本的一个典型案例。目前韩国仍然是OECD国家中最年轻的国家之一,其老龄化程度比日本晚20~30年,且韩国国民年金创立时间较晚,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韩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主要为了应对未来出现的快速老龄化风险,其养老金制度改革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属于未雨绸缪。

三、韩国社会养老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与韩国创建公共养老保障体系时相似,中国当前正经历着劳动力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大规模流动的过程;与当前韩国类似,中国也经历着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过程;而且,中国与韩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覆盖的经济社会圈。因而,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一)加快构建一个相互衔接而相互独立的国民年金制度框架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观察,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劳动者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加剧,导致世界各国正规部门逐渐缩小,而就业缺乏保障的灵活部门规模逐渐扩大。大量灵活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劳动报酬偏低,进而导致他们在定期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参与正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如何保障城镇就业不稳定、收入偏低的劳动者和农村的农林牧副渔业劳动者参与国家正式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并保证他们能够拿到满足其老年生活所需的退休金,成为国际普遍需要解决的挑战。从韩国构建覆盖城乡社会养老保制度的经验来看,他们通过逐渐将不同类型的职业群体纳入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并分别建立相对独立的国民年金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从而保证了城乡居民普遍参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这种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时期,且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出现了三个层面的二元收入差距问题:城镇职工与农民工以及非正规就业者的收入差距,农民工与农民的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业就业的收入远低于城镇就业的收入以及二元劳动力的市场结构。从工资来看,2000年城镇职工年工资9371元,农民工年工资7200元,农民农业就业年收入5680元,到2008年,职工年工资增长到29229元,农民工年工资为16800元,农业就业年收入为11548元,农业就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不仅慢于农民工工资,也慢于职工平均工资,导致农业就业收入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因而,我国可以借鉴韩国经验,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但国民普享的国民年金体系,将农村居民、农业劳动者、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城乡个体户都纳入国民年金体系。这个国民年金体系允许不同类型职业群体的缴费标准、数量和退休金的待遇存在一定差距(但其差距应该小于现实中不同职业群体劳动收入的差距,从而具有一定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国民年金的缴纳对象是20~59岁男性中国国民和20~54岁女性中国国民,根据现有城乡基本生活水平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来分别设定城镇国民年金的和农村国民年金,保证国民在退休时能够领取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30%~40%的养老金,中央政府给予农村居民和西部地区缴费提供更多的财政倾斜和补贴。

(二)应该避免社会保障财政危机与经济增长乏力的双重困境

生产主义福利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和中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出现巨大变化之后,就需要对生产主义福利模式进行调整。生产主义福利模式曾经推动韩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福利迅速提升,但在老龄社会中,快速的养老资源挤占了大量生产性资源,也使得劳动力市场丧失了应有的灵活性。韩国当前的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双重困境便揭示了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韩国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陷入了养老金的持续困境,这说明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必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陷入社会保障财政危机与经济增长乏力的双重困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政策具有生产主义模式特征,但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也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需要对生产主义福利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适当加快社会福利,特别是社会养老制度的建设。这就要求中国基于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构建公共养老金制度。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城镇就业又分为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建立一个统一的养老金缴费标准不切合实际,应依照不同就业群体的收入状况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职业年金制度。因而,当前可以在国民年金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与收入关联的公务人员(包括公务员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企业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工商从业人员、农业劳动者职业养老金。

(三)建立长期的社会养老政策战略计划

韩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和教训,预测人口年龄结构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未雨绸缪,提前制定了应对老龄化高峰额养老金缴费计划和支付计划。由于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际上就是代际之间就生产、消费等经济社会关系的社会合约,因而不能仅仅从短期内考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而要从更长的时间段(至少是两代人的时间)来考虑。

一个合理的养老金长期计划有利于协调代际之间的矛盾,并舒缓政府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阻力,因而,制定我国国民有关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待遇及其领取资格条件等的长期计划,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焦点问题。我国已经于2009年在农村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今年又提出开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但是对于如何在未来较长的时间段保证不同类型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关注较少也缺乏必要的研究。如果不能尽快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很有可能出现类似于日本国民年金空洞化的情况。因而,我们需要加快研究,如对于2012~2030年较长时间段的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的变动,养老金待遇水平替代率的变动,以及领取资格,如退休年龄的长期规划等。

参考文献

[1]何立胜,黄灿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实现农村人口迁移与土地流转[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87—91

[2]张士斌,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2):123-129

[3]郑秉文,国外社会福利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外理论动态,2009(3):1-8

[4]Ycon-Myung KIM.Towards a Comprehensive Welfare Statin South Korea,London School of Economl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shResearch centre Working Paper 14.January 2006

[5]Wankyo chung Social Protection in Korea—current Stare a11dChallenge[R].ERIA-SP project,Feb.2010

作者:肖喜生 张士斌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论文 篇3:

基于公平角度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

[摘 要]养老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社会保障制度的成败。我国已进入老龄型国家,本文正视我国养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国情,立足社会公平,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障 公平 建议

我国自2000年开始已进入老龄型国家,养老问题日益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型向市场经济性的转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好养老问题,不仅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考验,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检验,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 在农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变,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无法满足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大量探索和实践。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在农村开展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保费欠缴的情况非常严重,加上老龄人口数量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1.制度设计上公平缺失

(1)城乡间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上不公平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在城市与农村存在着巨大差异,处于不均衡发展状态。目前,除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进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试点外,绝大多数农村还没有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养老保障仍以居民的家庭保障为主;而我国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已逐步向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就拨付给了城市,城市居民不但享有稳定的制度保障,而且其社会保障水平也远远高于农民,造成我国城乡间社会保障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极不公平。

(2)行业群体间保障制度上的不公平

从运行机制上看,我国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两种养老保障运行机制。两种机制运作上的不同,使得两种机制下的保障标准差距很大,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从筹资模式上看,我国养老保障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参保人员要按照本人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缴费基数越高,个人账户积累越多,将来的保险待遇越高。低收入群体人员往往因负担不起缴费责任,而造成无法参加社会保险。从城镇社会保障情况来看,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主要局限于政府机关、国有单位等,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很少享受到社会和集体的福利,一些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中的劳动者仍然处在社会保障之外。

三、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思考

1.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丰裕的物质财富,为养老问题的解决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拿不出更多的剩余产品来解决日益庞大的老龄人口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在抚养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建设、人民生活及老年人生活的统筹兼顾。

2.优化制度设计,在制度相对统一的前提下体现合理差距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制度设计的缺陷造成了受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两套制度并存、不同性质岗位职工保障待遇差距悬殊等。可以说现行养老保障制度的有效性不高,必须从制度设计上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首先要在整体上进行统筹考虑,让大多数人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其次,要依据现实国情和公平正义要求,循序推进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让包括农村居民、农村进城务工者、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所有国民平等的享有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福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企业的养老标准,建立统一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结束目前二元制度并存的局面。最后,要明确政府责任和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

3.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保障

将“体现公平,缩小社会不公平”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扩大养老保障立法的覆盖面,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立法的研究,制定切合农村发展实际的养老保障法律法规。尽快把占人口大多数的我国农村人口纳入养老保险立法的覆盖范围。加快养老保障立法,以便从法律上规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适用范围及管理体制等,从而规范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是切实可行的。

4.寻求适合的养老方式,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考虑,居家养老将是中国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上的、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基础、以国家政策法律为保证、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性的加强,独居老人等老年空巢家庭不断增加,传统的主要由子辈为父辈提供生活照料的养老服务功能弱化,一味主张老年人走出家庭、走进养老院,把老年人推向社会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居家养老满足了多数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心愿和需求,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完善居家养老制度,要注重理念教育,强化道德观念,弘扬中国古代“和”“善”文化,实现“孝道”和“责任”的统一,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还应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建设,为居家养老提供社会支持。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各地、城乡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同,分情况逐步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险体系。我们期待一个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李绍光:《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3期。

[2]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跨世纪的改革思考》,《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3期。

[3]胡政武.探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05)

作者:李 珺

上一篇:离婚案件债务分配研究论文下一篇:课程教学职业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