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企入校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介绍了通过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专业,共建企业学院与创新创业学院的成效。对创新入驻企业的遴选与决策机制、企业入驻管理机制、长效合作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引企入校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引企入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1:

中等职业学校“引企入校”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文章对“引企入校”的主要内容及准备工作进行简要梳理,分析了“引企入校”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引企入校”培养模式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引企入校”中等职业学校;企业

引 言

 当前,我国正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产业机构优化升级,以全面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在这种背景上,对高技能人才产生了强劲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传统的做法多为企业岗位培训、院校教学培养和个人自学成才。而“引企入校”能够实现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校企合作多种培养方式中的良好方式之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引企入校”教育的学校逐渐增加。然而,由于我们目前没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研究,各个学校对”引企入校”有着不同的理解,目标较为分散。面临着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政策和制度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对“引企入校”作全方位的理解,从国外开展“引企入校”的成功实例中总结,从目前我国开展的“引企入校”中找出问题以及寻求对策,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引企入校”模式。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国家发展服务,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引企入校”的主要内容及准备工作

1、“引企入校”的主要内容

“引企入校”,是一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投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运作模式为“引企入校”、企业化管理。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线:学校在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学校的实验室、名师工作室成为校企共建产品研发部;学校的实训室成为校企共建设的岗前培训中心;学校的创业中心成为企业的销售与售后服务部门;校企共同开展“订单班”培养。优点是可以做到资金投入、设备投入和更新、实践师资投入有保障、规范管理高水平、责权利明晰,有利于提升实训基地水平,获得企业生产的部分转移,取得经济效益。

2、“引企入校”的预备工作

①企业的选择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出发点是实现工学结合推进课程改革,更好地培养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引企入校”的前提是由学校提供生产场所,学校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如果“引企入校”后校内只是多了一个企业,没能建成以培养学生为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那么这种“引企入校”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引企入校”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調研与认证,不图名利,不求速度,引入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及生产过程要跟专业培养目标相贴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设备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引入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是考虑的内容,但并非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适合引入到学校。

②建立长效的双赢机制

企业是盈利为目的,企业并不认为多获利就应该多奉献,因此在“引企入校”之前必须先建立相关机制,明确责、权、利。制定管理制度、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应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合作开展的实训、实习项目及实施方案。要让企业认识到这种“引企入校”模式的优势,认识到学生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其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实际上企业进校对企业具有多项优势,他可以获得:现成的厂房与基础设施;充足廉价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外部环境;优惠的税收待遇;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可以获得许多优秀的人才等。给企业创造的优势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资本,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本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双赢机制。

二、“引企入校”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校和企业对开展“引企入校”必要性的认识不够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人们普遍认为,①普通教育可以成就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似乎“低人一等”。②即使可以接受职业教育,但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必要时可以在实验室完成动手能力的训练,学习期间就去企业实习锻炼被认为是学校推卸责任,学生过早地投身实际工作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使学生“不务正业”。

另外,由于我国的“引企入校”教育开展得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对开展校企合作必要性的认识上不同学校之间、不同教师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校和教师对“引企入校”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多数学校开展“引企入校”是出于解决学校在师资、实习基地等办学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引企入校”。这必将影响“引企入校”的执行,更将影响到“引企入校”的效果,同时也必将影响到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的质量。

2、实践型师资队伍的缺乏

目前在大部分职业学校里,年轻教师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行业背景,缺乏工程实践的一些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而由这些教师为主组成的职教师资力量在实训教学方面基础必然薄弱,其理论教学常常与实践相脱节。同时,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经济产业不断升级,一个优秀的老师不能只是“蜡烛”,而应当是“助推器”,要不断增加“新能量”、“新活力”;不能只是“一桶水”,而应该是一潭“泉水”,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融入生产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性教学的能力。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强调双师型的职业教师,不仅具有一个教师的资格,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个类似于工程师的职业资格,这样的老师才能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熟练、实用的实践技能。

3、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还很少,大部分的老师还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不了解企业的具体运作、不了解企业所需要的具体技能,使得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及实践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脱节。理论课时量大,内容过多过深,而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训技能教学不仅课时少、设备陈旧,而且无专门的实训课程教材,尤其是新工艺、新技术、新的专业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方面更是缺乏。

三、“引企入校”培养模式的完善策略

1、提高对开展“引企入校”必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向职业教育界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我国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将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积极吸纳全球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的职业学校肩负着为培养出一大批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员重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引企入校”是一已经被国内外实践证实的行之有效的能够实现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2、大力建设实践型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

资队伍,尤其是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有效实施“引企入校”的保障,是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加快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尽快达到教育部对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是各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可以是“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教师进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是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派到专业对口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二是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并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三是与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师资培训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从企业直接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一线。他们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引起教学过程的创新。同时,对于“双师型”教师,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承担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等方面,给与优先考虑,以此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3、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开展“引企入校”,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教育标准等,应该是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来制定,学校只有使自己的教学达到这些标准,学生才有出路,学校才有前途。在专业建设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优势进行“引企入校”。成立由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要从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开发、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参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明确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利用这种形式,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距离,接受大量最新最权威的信息。在课程设置中,力争做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避免走入“重单一技能训练、轻理论基础学习”的误区。忽视教育体系的建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单一技能,不具备完善的职业能力,没有发展后劲,更不可能有创新能力。

结 语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推动“引企入校”、工学结合,既符合学校利益,也符合企业利益,还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是一个共赢的选择。把“引企入校”、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采取措施,中职学校要改革教学模式,坚持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服务好企业的办学方针,架起学校、企业间沟通、合作的桥梁,畅通人才供求信息,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亚妮,“引企入校”的误区与角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互动·合作·共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引企入校”成功案例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0。(24)

[4]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作者:朱晓东

引企入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2:

引企入校,借力发展,创新校企融合办学新模式

摘 要:本文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介绍了通过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专业,共建企业学院与创新创业学院的成效。对创新入驻企业的遴选与决策机制、企业入驻管理机制、长效合作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引企入校 校企合作模式 机制创新

课 题:本文基于“引企入校”模式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2013JSJG090);校内基地“企业化管理”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5JSJG090);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资助项目课题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及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职业院校由于各自所处的地域环境、行业发展形势及人才培养需求各不相同,职业院校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基础也各具特色,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校企长期合作的实践中,通过引企入校,不断创新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探索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之路。

一、校企合作模式与引企入校的背景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与相关企业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广泛合作。实践结果表明,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按企业与学校的关系来分,主要有以下3种校企合作模式。

1.院外企业主导模式

院外企业合作模式就是学校与社会企业根据各自需求,就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合作。这是职业院校中最基本、最广泛的合作模式。其优点是容易实施,合作关系可深可浅,项目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学校可以与众多企业合作,从而满足校企双方对不同专业、人才层次的需求,但由于企业的利益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不同,缺乏对双方的约束调控机制,使得有些合作相对松散,不能持久。例如学校与南通久发公司的合作,校企双方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均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投入,合作2~3年后由于企业的盲目扩张,经营不善,企业破产而被迫中止合作。

2.校办企业合作模式

校办企业是由学校举办的、以便于学生从事就业准备和进行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为目的的企业。目前校办企业的主要形式是工厂和农场。既培养人又出产品,这是校办企业与社会企业的根本区别,是校办企业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由于校办企业绝大多数是学校全额投资的企业,企业负责人一般是由学校任命或由学校招聘产生的。这种在学校内部的校企合作其优点是可控性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强,校企双方结合比较紧密,可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但由于校企之间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且学校能办的企业毕竟有限。涉农类院校一般建有一定规模的农场,靠各级建设项目资金来维持运转,但在建设期之后,由于人力财力匮乏、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难以为继。

3.引企入校合作模式

引企入校是由学校提供场所或设备,将企业的全部或一部分车间或机构引入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结合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将优质的企业项目、技术、资金、经验等引入学校,将企业与学校资源整合到高职院校人才共育的过程中来,校企协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高校根据人才培养需求,有目的地遴选企业与合作项目,对于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更为切合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既提高合作效率,又弥补学校的投入不足。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人才、设备、技术、影响力、后勤服务等资源优势,减少企业运行成本。笔者所在学校建成3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一座,主要用于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几年来在探索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

1.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有利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适用人才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到生产性实训基地上课选取的实训项目就是典型企业生产任务采用的工艺。企业能提供最新的生产工艺给予,学生在实践中边学习边生产,大大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院还先后引进了苏州帝奥电梯公司、通派盆景园、江苏金软、南通环境工程设计院等多家企业入驻校园,由企业出资与相关专业共建了“帝奥电梯实训中心”“金蝶ERP软件实训中心”等一批实训基地,投入实训用设备价值3000多万元,使之成为学生进行实战的职场。学校引入南通通派盆景大师、“南通通派盆景蟠扎技艺”传承人创办的南通艺林通派盆景公司。公司提供价值1000多万元的2000多盆高档通派盆景与园艺专业在校内共建“通派盆景实训基地”及“盆景大师工作室”,合作开展通派盆景蟠扎技艺研究与传承、指导学生盆景生产与管理,共同开发通派盆景技艺课程,编写《通派盆景蟠扎技艺》教材;经校企双方联合申报,“南通通派盆景蟠扎技艺”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及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将园艺专业骨干教师、部分学生列为传承人培养对象。

2.引企入校,共建混编教学团队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规模也逐步扩大,随之带来了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同时受企业工作限制,不能保证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时间,造成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秩序混乱、教学监管难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质量。为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学院出台了《校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双师”工作站建设标准》等制度。结合引企入校,驻校企业在校内建有“企业专家工作站”,聘用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参与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聘用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或具有技师以上技术等级的人员担任教学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纳入各系(部)教学团队管理,建立了一个质量优良、职称合理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为调动兼职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对于教学效果好的兼职教师,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出台《兼职教师职称评聘管理暂行办法》,开展兼职教师教学系列职称的评定工作,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薪资报酬按教学系列职称兑现。

3.引企入校,共同开发新专业

据统计,目前我国电梯保有量达250多万台,居世界首位,电梯业年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直接带动了对电梯制造、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等岗位从业人员的需求,每年电梯人才的缺口高达5万人。电梯作为特种交通设施,随着保有量的迅速增加,电梯维保力量明显不足,电梯安全事故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这一形势,学校引入苏州帝奥电梯有限公司, 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投资创建的帝奥电梯工程学院,在全国较早开设了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电梯学院聘请质监局、特检院及电梯行业专家授课,结合国家和电梯行业标准,校企联合开发教材,并与江苏省南通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合作。学生毕业前可取得电梯行业质检员证、电梯安装维修操作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实现学院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在新一轮机电类专业改造时,将原有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整合到电梯工程专业群中,围绕电梯的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安装维修、售后服务等各个工作环节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群内专业具有鲜明的电梯特色。帝奥公司首批投资近500万元,配备客梯、观光梯、货梯、餐梯、自动扶梯等作为教学设备,将先进的永磁同步曳引机生产技术、模拟控制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并将联合建设电梯零部件检测中心,共同开发磁悬浮新型电梯。

4.引企入校,共建企业学院

实行“企业化”管理运行模式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效益、生产效益双赢的保证。2013年,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与苏州帝奥电梯有限公司创办帝奥电梯工程学院,探索“企业学院、现代学徒”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建设电梯工程专业群。2015年,学校与海尔公司合作共建“海尔智能化学院”,培养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与淘金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合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共建“淘金跨境电商学院”,由学校提供教学实训、电商运营的场所,企业提供电商软件等课程资源与经营项目,校企双方共同提供师资,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组建“淘金跨境电商学院”的学员(员工),以真实运营项目为载体,每5名学生配备1名指导老师(项目经理),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展教学。按照企业运营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活动环境与企业文化氛围中,接受岗位技能的综合训练,以项目运营业绩作为部分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从而实现“课程与项目合一,学习与运营合一,学生和员工合一,成绩和效益合一”的“企业化”管理运行模式。

5.引企入校,共建创新创业学院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联合在南通的高校、科技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建设“南通市大学生创业学院”,“创业学院”由创业培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高校联动创业平台组成,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创业人才为使命,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业实践体系,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孵化自主创业实体,实现创业意向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聚集。“创业学院”实行理事会制度管理,理事会成员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共同组成。目前,创业园已经入驻20多家小微创业企业或创业团体。学校聘请入驻校企业及创业团体负责人担任全院30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入驻企业对部分创业提供创业小额创业基金,“园艺公司”“代账公司”“礼仪服务公司”等一批学生创业团体已经取得了初步效益。

三、引企入校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立入驻企业的遴选与决策机制,避免引企入校的盲目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企业才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因此在企业遴选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利益问题。建立入驻企业遴选与决策机制,避免引企入校的盲目性,明确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今后的纠纷和资源浪费。必须经充分全面论证,制定与完善引企入校审批程序,明确引入企业的标准、原则,相关部门共同严格把关,形成“决策支持系统”,避免将与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的企业引进学校。

2.建立企业入驻管理机制,解决引企入校的管理混乱问题

企业入驻后的合同管理、装修改造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水电通信保障、职工行为规范、饮食服务等工作涉及学校许多部门,容易形成管理混乱状态。建立企业入驻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或细则,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职责,可有效避免管理混乱问题。

3.建立长效合作运行机制,解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问题

(1)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差异,必须构建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的协调机制,组建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组成的引企入校职能管理机构,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和权利,保障企业生产需求与教学计划相协调。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参与教学过程与制度建设,使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企业需求。

(2)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要发生各种利益分配问题,必须建立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形成生产性实训经费与企业兼职教师课时津贴等管理办法来明晰相关的利益分配关系。避免因采取“成本互抵”“待遇双免”等模糊利益分配办法而产生纠纷。

(3)校企双方联合建立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院系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热情。将人才培养质量(技能大赛成绩、技能证书通过率、课程与教材建设等)与入驻企业绩效考核挂钩,将专业教师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纳入教师业绩考核。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学校为企业员工开放学校图书馆、后勤服务、文体娱乐活动场所,校企定期开展联谊、技能竞赛与技术研发。企业学校设立奖学金、师生实践培训等等。

参考文献:

[1]及进革.高职院校创办企业是产学结合的最佳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09(14).

[2]宋睿.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1).

[3]李一.“引企入校、协同育人”校企共建创业就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5(3).

[4]马雪峰,韩加好,战崇玉等.基于“引企入校”模式下的“混编”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2).

(作者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作者:陈建军 乔启成

引企入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3: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引企入校探索与实践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是在20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它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是县域经济发展人才供给的主要载体,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落地”人才,是当前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主要任务。引企入校就是把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资源与企业的资金、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校企紧密和深入的合作机制,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发挥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引企入校的动因

1.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发展的内在需求

2008~2010年,南宁市在实施县级职业教育攻坚期间,六县由县人民政府统筹规划,整合县域内教育、人社、农业、卫生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均建设了一所办学条件较好、集学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同期,南宁市共投入约两亿资金,大力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攻坚后的县级职教中心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至此,南宁市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发展进入内涵提升阶段。

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深化教产结合、校企合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校企合作是县级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但又是实现县级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必由之路。引企入校办学是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对创新县级职校办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善实训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技术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均有现实意义。现阶段,引企入校是破解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学困境、实现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2.县域经济发展需要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是县域经济发展人才供给的主要载体。引企入校,可以加深校企合作,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创新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发展,增强实用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人才。引企入校,尤其是引进县域的企业进行合作,加强职校与当地经济的联系,职校直接对接当地的企业和行业,能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县域企业发展需要

近年来,南宁县域经济有较大发展,总量明显扩大,县域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县域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县域特色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都需要技术人才支撑。县域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小、弱、散”特点较明显,所以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尤其缺乏大量的适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县域企业面临“技工荒”的局面。依靠当地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成为县政府和当地企业的迫切需要。

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引企入校的实践

1.企业的选择

企业的选择是引企入校的一个关键环节。各县级职教中心立足于学校的资源优势,把握市场的需求,精心选择合适的企业合作。所选择的企业应与学校开设的专业相同或相近,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生产过程要跟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设备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引入的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是应考虑的内容,应把县域的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选择企业的首选。

2.运作的模式

引企入校涉及专业建设、基建后勤管理、利益分配、合作管理等方面,所以首先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引企入校的全面工作,主要工作包括统筹、组织、督促、协调、监督和审查校企合作协议的落实情况。其次,根据引企入校的目的、内容和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涉及引企入校的目的和任务,合作原则、条件和内容,具体的管理办法,完善的引企入校的申报流程和审批程序,较为完善的合作考核办法。

3.引企入校的模式

一是租赁式。这种形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引进的企业与学校开设的专业关联度不大,即学校出租场地给企业,学校不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企业为学校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实践的便利条件。比如南宁市宾阳、武鸣县职教中心引进驾校,企业租用县职业教育中心场地,驾校由企业自主管理,驾校为汽修专业的老师、学生到驾校驾驶实习、训练提供便利。这种形式既能解决目前南宁市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校园资源闲置问题,又为学校未来专业发展规划打下基础;另一种是引进与学校专业相关和相近的企业,学校出租生产场地,企业投入生产设备,或是学校出租场地和设备,企业投入技术和市场。学校不参加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企业在学校建设生产车间,接受学生在课外时间到企业参加生产,勤工俭学,提高技能。这个类型的引企入校既解决了设备闲置的问题,又培养师资,为学校开设相关专业积累经验,做好准备。例如武鸣县职教中心有加工中心、铣床、车床等数控实训设备,因没有数控专业师资,一直无法开设数控专业。为盘活学校资产,服务农民工培训,满足在校学生学习需要,学校决定引进企业,合作办学。2012年6月,学校与腾飞机械加工厂洽谈合作办学。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提供市场、技术和管理,在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机械加工生产。合作期间,企业承担学校数控加工技术兴趣班教学和农民工培训的任务。2012年的9月至2015年6月,共培训学生80人,培训农民工300人次。

二是专业产业一体化合作式。学校开设与县域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引进当地龙头企业,学校与企业商定出资比例建设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实习基地既是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也是校企产品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合作期间,企业派能工巧匠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训,学校为企业开展在职员工培训,学校专业教师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校企开展较深度合作。例如横县职教中心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与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就是这一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以花茶加工与生产为重点,在校内建设茶业生产实训基地,共建茉莉花茶加工实训室和茶叶审评实训室等实训室,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研制的茉莉白茶窨制技术开发、有机茉莉花红茶加工方法、浅度发酵的红砖茶的生产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推动了横县茉莉花产业向标准化迈进。以茶叶专业建设为契机,横县职业教育中心这几年跟当地企业的联系和合作越來有成效,茶叶、农艺、计算机、汽修、烹饪、学前教育等专业都在横县当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安排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

三是冠名班式。冠名班模式是指学校引进企业,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冠以企业名称的班级。例如横县职教中心正在建设“维珍妮班”项目,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校企在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合作期间,企业承担在校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培训任务,不定期培训学校教师。这种引企入校的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方式、教学内容,企业将新设备、新技术引进学校。

四是校办工厂式。由学校的专业部与企业合作,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公司(工厂),建立生产车间和生产线,学校专业教师兼任公司(工厂)的管理人员,专业学生是公司的员工。例如宾阳县职业教育中心采用了这种引企入校的模式。学校提供场地、部分设备,企业投入技术和部分设备,学校与合作建立了汽修厂,汽修厂一边对外营业,一边接纳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教学。学生到校即到厂、上课即上班,学生一方面作为校中厂的员工,缓解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引企入校的成效

1.增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只有适应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才有生命力。引企入校,尤其是引进县域内支柱企业,促进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在专业结构上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学校的专业设置上以为经济服务为切入点,依托县域的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培植骨干专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实用型“落地”人才。同时这种深入的校企合作,促进产——教——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实现校产联合,让专业和产业共发展,充分发挥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2.促进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内涵的发展

引企入校深化了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教学计划、课程开发、专业实习、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价,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初步实现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3.解决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实训的相关问题

一是引企入校吸引企业资金、设备进入学校,加强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实训基地建设,同时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实现了学生岗位实训。二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主要由县财政投入,而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和设施,设备和设施的更新和维护以及实习、实训耗材需要大量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仅依靠县财政是不够的。有针对性地引进那些与学校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减少学校实训设施的投入,降低办学成本,是解决实训设施匮乏和后续发展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4.解决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引企入校的模式下,学校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挂职锻炼。通过实践,专业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从而从“教学能手”转变成“行业能手”。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拓宽兼职教师聘请渠道,建立起与学校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使兼职教师有一个稳定的来源,有效缓解实习实训教师缺乏的局面。

4.初步形成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共羸的格局

引企入校促进了校企深入合作,校企在合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双方利益的平衡点。随着技术发展,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员工技能和素质是潜在的生产力。引企入校让学校与企业有更多、更直接、更深入的接触,企业不仅可以接收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还可以依靠学校解决技术难题,开展员工培训。学校则通过与企业合作,共享企业的资金、设备设施及人力资源。引企入校实践证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稳定率在所有企业中最高,就业学生的事业成就感也较强。同时学校得到来自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越来越多。

5.校企文化互补融合,提高学生就业素质

中职学校有学校的文化,企业有企业的文化,引企入校为这两种文化的融合带来可能。学校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管理学生和生活和学习,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企业生产,在走出社会前就了解企业文化,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观念,提高了职业素养。

6.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2008~2010年,南宁市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期间,各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基础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学校校园和校舍资源丰富。引企入校可以解决目前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少、场地富余的现实问题,盘活学校资产,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生存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7.为贫困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生活费不足的问题

在县级职教中心就读的学生中,贫困学生占很大的比重,引企入校可以在校内为贫困生提供工学结合的岗位,一些合作的企业给学生颁发奖学金,这既减少了贫困生外出务工的风险,还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为贫困生提供上学、就业的机会。

四、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引企入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面临的问题

一是县域内大型、规范的企业少,小企业标准不够高,管理不够规范,自身的成长也有局限性,企业的技术、生产工艺在行业中不具有领先地位,用工标准较低,学校可选择的企业有限,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局限。

二是在引企入校过程中,学校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企业的技术、智力的支持,将企业技术与文化传递给学生,都要通过教师团队来完成。近年来,多数职校由于招生难,导致恶性循环,无法引进学校发展急需的师资,师资严重失衡: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普通师范类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教师,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缺乏企业生产经历。这些 “硬伤”使“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校企合作的基础较薄弱。

三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制约,与城市职校仍有较大的差距,内涵发展、办学规模、合作条件距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够。

四是引企入校办学模式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学校引进企业后,与企业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合作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

2.对策

首先,引企入校需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如何保持模式运行的成长性和持续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引企入校运行的有效机制,才能使引企入校办学模式成功建立并良性运行。

其次,找准校企合作共羸利益平衡点,充分发挥引企入校办学模式的成效。引企入校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学校与企业是类型和职能不同的单位,引企入校只有找准合作的基础(即双方的利益平衡点),才能实现合作的双赢。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整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的关系,让企业在高效经营的同时发挥兼顾教学的作用,实现企业生产与人才培养的良好结合。

再次,通过引企入校增强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引企入校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另外,县级职校引企入校办学主要是以学校为主,所以发挥学校作用、加强县职校能力建设,是实现引企入校科学发展的关键一环,县职校要从学校内部入手,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立足县城,拓宽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立足县域企业,拓宽县外、市外、区外知名企业合作领域,大力推进具有县域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聯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结合县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动与地方产业对接。

(作者单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作者:陈晓梅

上一篇:大专院校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课程教学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