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企入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2-09-12

长久以来,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缺乏自身的特色, 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但是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环境单一、实践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发扬校企合作办学的优良传统, 以示范建设为契机, 深入实践“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通过引企入教, 在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下简称机制专业) 始建于1994年, 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目前在校生574人, 专任教师12名。该专业近年来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学生到企业顶岗、企业职工接受学校培训的“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认为该模式既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又保证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同时有效解决了员工素质提升和知识更新问题。

在该模式的创新和实践过程中, 机制专业始终围绕学校和社会之间人才培养的长期愿景和共同目标, 校企深度合作, 使行业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 校企共商,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金华市是电动工具生产大市, 产量与销售量均占全国的25%以上, 已形成电动工具完整的产业链及产业集群。为了适应区域的经济发展, 机制专业的培养方向转到电动工具设计、制造、检测专业人才上来。在确定专业培养方向之初, 先后走访了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浙江恒友机电有限公司等一百余家电动工具企业, 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明晰企业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从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规格、专业和课程标准、实践比例以及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通过12名企业、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多次商讨和论证, 经过5轮修改和完善, 最终形成了适应电动工具岗位群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 校企共建, 完善人才培养条件

“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与员工角色互换、教师与企业专家角色互换, 企业生产与学校授课场所转移为特点, 在实施过程中离不开行业企业的紧密配合。为此, 机制专业在基地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技术交流方面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逐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所需的基本条件。

2.1 校企互补, 建设“两化”基地

为充分发挥校内外基地功能, 根据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 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的需求和专业特点, 机制专业坚持“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思路。

在校内基地的建设上, 依托近5万平方米的集教学实训、科技研发、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成果展示功能于一体的金华市科教实训基地, 该专业积极寻求与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接轨、技术力量雄厚、有一定规模且热心高职教育的企业合作, 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 学校开展实训、企业组织生产, 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008年, 机制专业引进永康金美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二条电动工具装配线, 建立了900M2的电动工具装配生产车间。该生产车间既为学生电动工具装配实训车间, 也是金美公司的产品中试车间, 全年为学生提供60个工位的顶岗岗位, 学生实训累计可达5万人时, 企业年产值超过400万元;车间环境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设计, 设置教学演示区、小组讨论区, 在生产间隙安排一定的教学时段, 达到生产和实训融合, 实现了校内基地教学化。

在校外基地建设上, 根据专业规模和学生实习实训需要, 不断扩大基地规模, 重点建设具有教学场所、讨论场所、产品模型、生产流程、实训设备、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和部分教学任务的教学化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 机制专业已建设了诺王机电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浙江三锋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等3家教学化的示范性校外基地, 金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动工具实验室5家紧密型基地, 金磐机电实业有限公司等6家一般基地。《机械零件数控加工》、《电动工具外观设计》, 《电动工具电气设计》等课程部分内容的教学已在以上基地进行, 实现了校外基地教学化。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 由学校免费为企业职工开展专业培训, 参加培训的职工空出的岗位, 经企业调配后, 由学生顶替, 并配备一定的现场指导人员。这样通过校企互补既解决了学生集中顶岗实习的岗位安排问题, 又解决了职工培训造成的岗位空缺问题, 使企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实现了校企共赢。2007/2008学年共有89名学生在浙江三锋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实现了集中顶岗实习, 学校帮助企业完成了1200人时数的职工培训。

2.2 校企互通, 构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该专业通过实施“教师进企业, 专家进课堂”, 专职教师联系一家企业和一名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编入课程组, 进一步促进了校企互通。学校教师进入企业, 学习技能、收集教学素材、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参与企业科研与产品开发, 既发挥了自身的专业特长, 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 又能及时准确把握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动态, 做到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力量。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 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使来源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稳定的兼职教师, 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2008年, 该专业有8名专任教师下企业时间超过一个月, 并且80%的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 承担企业委托课题5项, 与企业共同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4项。同时, 聘请了12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稳定外聘教师, 承担了4门课程的校内教学、6个项目的校外实习指导和35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任务。目前, 该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理念先进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2.3 校企互融, 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 该专业通过课程标准和载体上的校企互融, 开发了一系列工学结合课程。一是校企合作制订融合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 如《电动工具检验与测试》引入国家安全标准GB3883.1-2005和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 依托金华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动工具实验室及金磐机电实业有限公司, 完成了课程标准开发。二是引入企业真实产品开发项目化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 进行课程改造, 如《机械加工技术》课程引进了浙江四方集团等2家企业的11个典型零件,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 并已被列为2007年浙江省精品课程;与浙江皇冠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开发的《电动工具结构设计》课程, 四个学习情境项目载体均选自该企业的真实产品。以此为基础, 校企共同编写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的实训教材或讲义, 如《电动工具电气设计》实训教材取材于电动工具企业的真实产品, 提高了实训教材的指导性。目前, 该专业已校企合作开发了国家和精品课程各2门, 校级优质课程5门, 校企合作编写的实训教材3部。

2.4 校企互动, 开展技术交流

由学校牵头, 企业参与, 成立电动工具研发中心和计算机三维设计研究所, 建立了电动工具技术网站, 举办电动工具技术论坛, 校企合作进行技术交流和研发合作。依托已建立的国家技能鉴定所、C A D/CAM中高级人才培养基地、金华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金华市先进制造技术继续教育基地, 开展学生技能考怔和面向企业员工的培训。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和校企互动开展的活动提高了专业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 活跃了教师学术研究和学生技能训练的气氛, 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校企共管,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引企入教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但仍需要通过校企共管解决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问题, 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在基地管理上, 政府成立领导小组, 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具体问题, 对引进的企业给予税收奖励三年等市科技园区孵化企业待遇;学校教务处负责计划管理, 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 统筹协调基地建设的具体问题;二级学院组织实训, 负责学生的选拔与岗前培训, 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访问工程师”, 参与新产品开发;企业主导生产和经营, 负责原料采购、生产组织和产品销售, 安排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指导学生操作并参与教学建设。基地提前两周下达生产任务, 学院按照生产任务和岗位数量制定相应实训任务, 通过分批轮岗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实训, 教学安排上实行按周排课制, 有效解决了生产任务不确定性和教学任务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过程中, 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协议, 明确各方职责和义务。学生按照企业准员工身份进行管理, 以企业为主, 学校派专任教师常驻顶岗实习企业协助管理, 学校督导不定期检查。学生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评定, 企业按工作量、产品合格率、职业素质、出勤率评分, 占80%;学校按工作态度、实习日记、总结及技能掌握程度评分, 占20%, 成绩合格者由校企共同发放工作经历证书, 并给予适当的报酬。

4 基于校企双赢的“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思考

(1) “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 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互换”, 保障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实施。

(2) “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互融, 实现生产与教学的融合, 使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商、共建、共管, 实现校企双赢, 构建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在基于引企入校的“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较好实践成效。该模式主要在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 校企互通互融, 促使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形成了校企双赢长效合作机制。

关键词:校企双赢,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上一篇:追求固化模式,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生态失衡下一篇:借助patentics分析生物质在我国煤化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