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长期以来,管理型学生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方式,为高校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异质化特点的呈现,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必须与时俱进,构建新的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

第一篇: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职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及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当前是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黄金时期,职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职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继而对学生自主管理这种科学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 学生管理 自主管理 职业教育

一、引言

目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次挑战。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职校学生管理逐步暴露出诸多的问题,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价值取向、道德水平、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思维的碰撞和冲击,思想和文化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势头。职校学生群体具有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的特点,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难度。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瓶颈,集中体现在突发事件预防难、恶性事件杜绝难、违纪违法查处难等几个方面。学生管理不善,将直接导致校园环境的恶化和教学秩序的混乱,使学校教学整体质量下降,学校声誉受损,学生资源大量流失。因此,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不仅严重地阻碍了当前职业教育前进的步伐,同时也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重点讨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管理问题,以及改进学生管理的措施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为提高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学生和家长的不同要求提供素材。

二、职校学生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职校学生管理现状如下:

第一,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管理效果欠佳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开展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工作,因此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普遍现象。这样,职校学生管理工作就处于一个相对零散的状态,各个班主任各做各的工作,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缺乏一个相对明确、系统的学生管理思路和模式,其目标也不集中、不统一。因此学生思想、行为教育和班级管理也只是在工作形式上浮在表面,缺少良好环境氛围,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班主任工作没有明确目标,严重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由于思想、行为教育工作没有系统的、规范的内容,班主任只能根据经验或学生的一些表象,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当的班级管理目标。尤其是对一些刚当任班主任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由于到校工作时间不长,不够了解职校学生的特征,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就更加困难。班级是组成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单位,班级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对象,只有每一个班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好了,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第三,大多采用激进式的管理模式,缺乏客观分析与判断过程

作为学生的管理者,通过分析职校学生的素质现状可以看出:现在的中职生自我为中心过于突出,无法将个人与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心理素质不稳定、不健康,以一种敌对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不愿意诚恳地接受学校的教育,逆反心理严重,行为反复性大。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与之相适应的现状管理策略,避免采取激进式管理的方式,从而避免造成学生的激进心理反感。当这种逆反心理发生作用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同时也打击了管理者的积极性。

第四,职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职校学生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但自尊心又特别的强。一些中职学校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总认为这些中职学生朽木难雕,没有出息,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诱发学生心理不平衡的心理因素。对这些问题学生,学校以批评教育为主,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职业技术学校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在管理中对部分的“问题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严重打击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再这些学生出现进步时,也得不到应有的表扬和鼓励,因此迫使这些学生退出老师的视野,最终成了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职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职校学生管理应该以班级管理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基本能力。根据市场经济理念来对学生进行人文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培养个性发展,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初级专业技术人才,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的机遇。

第一,坚决反思“包办”管理,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生源呈现出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现象,再加上职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许多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情感和社会形式来引导学生,最终导致班级管理的难度比较大。班级管理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其一,班内大小事务皆由班主任包办管理,单凭其一人的力量,过于单薄,难免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其二,职校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师生双方处于“管”与“被管”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自尊心受到一定伤害,有的学生不愿接受管理甚至与教师搞对立,这种反弹现象的出现使管理很难奏效。为了改善职校学生管理工作,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应该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性进行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职业中学学生出生社会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挑战做好准备。

第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管理

首先,要全面公示、规范行为,增强班级管理的透明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室里设置公示栏,将国歌、校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常规、班规、班委干部名单、学生职责、获奖、好人好事、各种违纪各类、考核结果都张贴在公示栏内等。其次,要分责设岗、竞争上岗,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主要形式是设置班、团委干部人员岗位,并将班内事务进行分组分块管理,将每个岗位的主要职责、管理范围予以公示,然后通过自愿报名的方法,进行竞选,在竞选之前对参选者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欢迎同学们对参选者提出意见。

第三,缩小范围、分组管理,以此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管理要给同学们营造出一种竞争机制,让同学们养成在竞争中生活的习惯。把全班同学按自愿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各选组长一名,组长牵头讨论出各组的管理办法报班委会审批后执行。再通过学生会、班干部、老师三结合的方式对各小组进行考评,每周评出一个最差组和一个最佳组并上榜公布。被评为最差组的所有同学与班主任处一起研究改进办法,被评为最佳组的在班内给予表彰,给以适当的奖励。校级及以上的文明学生等各类表彰都以此为根据。实行这种方式管理以后每位同学都严格要求自己,都竭力为本组获取最大荣誉。

四、结束语

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困难和新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在中职院校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只有不断思考和探索,不断用新理念指导我们的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办好职业教育。教育好、管理好、关心和爱护好每一个学生,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双双.浅谈职校班级管理[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2]杨经葵.试论学生自我管理与素质培养[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3]钟慧琼.浅析高职生管理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J].职教论坛.2011年20期.

[4]蔡云松.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创新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5]杨春潮.试论《弟子规》与中职学生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作者:白宏基

第二篇:从学生管理到学生服务

摘要:长期以来,管理型学生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方式,为高校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异质化特点的呈现,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必须与时俱进,构建新的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管理系统从全局出发,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教育、管理、服务”的定位,更新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系统规划高校学生系统的未来发展,把高校学生管理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学生服务

管理型学生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式,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障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但是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却正在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的巨大挑战,面对理念、体系、结构、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需求相矛盾的重大问题,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在思想领域更新管理理念,在行为领域明确可行的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内容和管理体系,这是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学生管理系统立足于已有经验,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在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体系与管理模式的改变上下功夫,构建了全新的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适应了不断深入的高校变革,确保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

一、管理型学生管理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在我国正式诞生。建国后,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改造,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形成,管理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也随之形成。这一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以社会为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是这一模式产生的直接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只有短暂的历史,但是它有着漫长的过去,源远流长的传统教育思想对近现代高等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与塑造作用不容忽视。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师道尊严”,认为教育就是“我打你通”,强调个人服从社会的需要,学生服从教师的权威。于是,管理型的学生管理模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模式。

以政治工作为主要内容是这一模式产生的内在原因。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及时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方针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但是由于实践中对全面发展教育内涵理解的不充分和操作具体化的茫然,形成管理中侧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做法。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上,由校党委和团委负责主要工作,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刚性的行政管理为主要方式的管理模式。

在上述两种主要因素的影响下,管理型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逐渐形成。这一模式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恢复、发展与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特点,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和管理内容上。在管理人员上,辅导员制度正式建立。这一时期,高校党委和系党总支分别设分管学生管理的副书记,副书记下设辅导员,从而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从此,辅导员作为中国高校专职学生工作者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辅导员队伍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骨干。在管理内容上,这一时期,高校重视对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国内外形势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内容为日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成为保障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核心要素。

尽管管理型学生管理模式为高校学生事务的发展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方式,保障高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型学生管理模式自身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对它的指责之声也不绝于耳,诸如:管理方式行政化,管理管理内容虚空化,管理途径单一化,等等。事实上,这一管理模式屡受指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将学校与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未能关注到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实际,未能认识到服务学生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的产生

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的产生不仅来源于管理型学生管理模式管理效率的苍白无力,也来源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高等教育观念的变革,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

首先,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高等教育观念变革。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我国的教育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学生发展的认识在不断吸收西方教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传统的刚性管理方式,过于强调学生的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仅使高校的学生管理活动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而且扼杀人类本性中的创造性潜能,必将妨碍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改革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确立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才能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与环境。

其次,是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当今时代是一个激变中的时代,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国内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引发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如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等等。在这一背景中成长的当代大学生不仅呈现出与之前学生群体更多的不同特点,即使是他们内部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异质化特点。在认知上,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有着他们独特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等问题;在情感上,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有较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另一方面,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却较差;在行为上,一方面,他们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另一方面,尚未完全成熟的价值观往往导致他们出现一些偏激的行为。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与时俱进地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第三,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与期望的变化。将步入社会大学生,他们更追求社会的需求、尊敬的需求,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如果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仍坚持旧有的简单管理模式,忽视学生发展的高级需求,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是对他们的一种摧残。因此,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须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正常的成才环境、成长氛围为责任,树立新型的服务型管理观念。

三、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的实现

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学生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重视学生的需要和需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全方位的教育及其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人文、科学、创新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导,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其次,必须明确“教育、管理、服务”的定位。教育、管理与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职能,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教育环境、教育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管理、服务的内容与方法也应不断创新。根据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我校未来将进一步明确“教育、管理、服务”三者的定位:教育应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专业化辅导;服务应强调围绕学生成长的需求,管理应注重提高教育与服务的效益。这将是我校未来一段时期内学生工作系统发展的基本思维。

第三,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其一是在学生辅导员的选聘和发展上,根据我校的特点和已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三种有效的选拔渠道:刚入校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社会公开招聘专职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教师;本校推荐免试的优秀学生干部。

吸纳优秀人才加入学生管理队伍只是管理队伍建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空间,这是稳定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提高学生工作系统整体素质的关键。一般来讲,学生工作系统的人员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团委、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包括分党委副书记、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学生科科长、分团委书记、辅导员等)。上述人员中,除部分学院党委副书记由专任教师担任外,其余人员均为专职教育管理人员。

我校根据管理人员的自身特点、条件和意愿,对学生工作系统中的专职人的职务岗位从以下3个方向进行评聘。一是聘任德育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二是教育管理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三是专职辅导员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在技术职务评聘的基础上,我校还效仿科学研究中,根据研究方向组成学术团队开展科研活动的模式,创立了高校辅导员学术团队,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实现以研究促实践,以实践带动研究的学习互动模式。我校学生管理系统未来将在以下三个方向建设学术团队:一是学生事务管理方向。主要内容为学生的奖惩、资助、管理、辅导、学生事务管理课程建设等等;二是形势政策教育、国防教育方向。主要内容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形势政策课程建设、国防教育等;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主要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建设等;四是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方向。主要内容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等的内容建设和课程建设。学生管理系统的人员根据自己工作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志趣爱好,选择一个学术团队,在完成自己岗位职责以内的工作之后,可以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

总而言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系统来说,传统的、单一的学生管理观念、块状分割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位”的学生服务理念,变学生管理为学生服务,完善学生成长服务体系,建立条状的、简捷的管理服务机制,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日后我校学生管理系统的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咏.党的教育方针与德育为先[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84-85.

[2]沈壮海.检思与建构:关于世纪之交高校德育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46-53.

[3]张国兵.构建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9-21.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学术团队式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作者:王超 王秀彦

第三篇:析高职学生特点 谈学生管理方法

摘要:剖析在高等教育逐年扩大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及特有优势,针对这些学生特点,学生管理人员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学校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年扩大,其中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自1999年全面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及在校生人数更是逐年攀升。表面看来,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生并无很大差别,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发现了他们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所以,如何客观、合理、有针对性的管理高职学生,成为了各大高校乃至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解析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特点

1.劣势分析。①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偏低,隨着高校人数的全面扩招,高考对于学生们来讲也早已经没有了十几年前“万里挑一”、“选拔精英”的感觉,高校的门槛也没有以前那么高,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们的整体素质相对来说也在下降,特别是到了大学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基本上可以说已经是高等教育的较低层次,而很多高职院校,只要考生的分数达到专科提档线就可以被录取,所以其文化基础的差距可想而知。②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不少学生在顺利进入高校之后都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加之教学方式的转变,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差,受外界影响较大,总是不能安心认真学习。或者由于自身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在接受知识的速度上比其他同学稍慢,而课下也缺乏中学学习期间认真钻研、不学会不罢休的“倔”劲儿,所以这也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③学习动力不明,自我约束力较弱,由于高校门槛的降低,可以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对上学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者是抱着“完成父母心愿”的想法,上学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本人的真实想法,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约束力,不能正确对待日常学习,“混日子,等毕业证”的思想导致这部分学生大都缺乏学习动力,并不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

2.优势分析。①学制短、学费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一般学制较短,大都在3年左右,其中还包括一年或将近一年的实习期——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大大紧凑了他们在学校教室上课的时间,学生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和找工作上,这样既赢得了时间,又赢得了经验。另外,学费也是一些家长很关心的问题。据调查,高职院校的学费和本科院校相比,特别是与录取分数相接近的本三院校相比,要低不少,这也是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愿意选择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原因。②重技术,重操作,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内容组织安排教学,强调宽口径、通用性,侧重理论思维,强调基础理论扎实,体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高职教育则是以“能力”、“岗位需要”为内容来组织教学的,即将来从事的“专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在课程结构中,也由理论教学一元性转向理论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双元性模式。此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课时数多,既有配合基础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通用技能训练,又要有配合专业的校内岗位模拟训练、岗位实际操作训练。③高就业,高回报,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致使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对于那些想上高职院校的人来说更是如此。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有自身较为特色的专业设置,学生们应优先选择这些专业,另外,除了要选择特色专业之外,学生选专业时还应考虑到地域等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发展比较快的领域、行业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本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从社会整体上来看,对专业技术操作人员的需求量也会持续增长。

二、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教育管理策略

学校首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其办学目的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高职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千千万万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而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学生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解决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和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去着手:

1.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管理方式。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在师生关系这组人际关系中,人们往往都在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这就导致了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是“管”和“被管”的关系,从心理上,学生始终是带着情绪来看待管理者的。无可否认,这样的管理方式对于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但同样这样的管理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依赖性过强,缺乏创新精神,这与新时代的发展特征极不相符。因此,要打破这样的管理理念,教师就要通过了解学生、信赖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身的管理工作中去,改变以往学生们在管理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进而树立起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理念,让学生们彻底从传统意义中的“被管”模式中走出来。②重视管理人员自身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健全专职辅导员聘用机制。在选拔辅导员时,要严把入口关,建立起辅导员的准入制度和从业标准,完善选拔程序,确保辅导员质量。要广纳贤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为优先聘用录取,保证新进辅导员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拥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学历层次。学校要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保持专兼职辅导员的合理比例,实行“优先”政策,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政治辅导员,优先推荐提升有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历的同志担任党政管理干部。

2.提供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①采取针对性教育方式,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数理化等理科基础方面较差,而在社会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创造性等方面则表现出色。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方法。②多平台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要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就需要重点加强其品格修养,除了靠教育以外,还需要从书本外的艺术教育(戏剧、艺术展、名著)中去不断吸收知识,在艺术氛围中得到道德修养的升华。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学生集体活动、文化长廊、校园论坛网站、官方微博、校园广播等形式将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丰富多彩,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科技和文体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强化能力,提高道德素养,培养群体合作精神和服务奉献精神。

高职院校培养和教育学生应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坚持科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教育和队伍建设,才能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Z].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杨希,张志艳,张雪梅,石琛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