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论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大有可为。本文探讨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作用和具体策略。

第一篇: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论文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目前《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与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相背离,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进入困境,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通过对几所开设《经济学基础》的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及当地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找出该课程教学困境的原因,并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四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经济学基础 教学改革

一、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后,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能人才的使命。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大实践性教学,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产教深度融合。这无疑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具备对经济问题分析解决的初步能力,同时为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打好基础。高职层次的学生,本身学习主动性差、基础欠缺、知识储备不足,出现学生学得难、教师教得更难的困境[1]。所以,进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现状

(一)《经济学基础》教学调研情况。

笔者通过对新疆地区几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得到以下信息:

1.刚开始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较高,但随后下降。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刚开始对该课程有兴趣,是因为该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由于刚进校对所有大学的事物及课程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经历高考填报志愿,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有了重新定位,想好好学习掌握技能,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同时由于这门课是专业基础课,将为学好后续课程做准备,学习开始兴趣浓,也较为主动,但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体系严密,概念难理解,公式计算画图等逐渐增多,学习渐渐困难起来,随后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2]。

2.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近一半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没有用,主要因为与今后的工作内容不直接相关,并且没有与学生报考的各种职业资格证挂钩。近一半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没有明确目标,还有近30%的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

3.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效果有待强化。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超过50%的学生都认为教师讲授该课程的方式需要改变,73.25%的学生认为教师侧重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仅仅是记住了几个概念,会做几道计算题,不能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处理现实问题,解释经济现象。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背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的高级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强调其理论形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已经发现的规律、定理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3]。目前高职《经济学基础》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知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好理论基础,与高职教育的目标背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教学过程不符合高职教育要求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要凸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目前《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沿用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构架体系,理论性、技术性非常强,有很多抽象理论、公式推导、图表分析等,只不过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和压缩。而高职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及知识储备欠缺,这些内容的讲授使得学生无法理解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低,降低对学习的兴趣[4]。

3.教学考核方式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教学倡导校企合作办学,以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经济学基础》考核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进行考核,试卷内容也不外乎概念的记忆、公式计算、画图、难点辨析等。这种考核方式仅仅是对该课程内容理论知识的考核,最后得分并不能判定学生的真正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使得一些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突击,用记忆和生搬硬套等方式轻松地通过考试,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了平时教学的难度。

三、《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而且要增加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知识和原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还要使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握科学思维、科学分析的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知识和原理对企业、消费者、政府等行为作出合理分析,能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地分析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现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1.教学过程要体现实践性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其中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通过不同经济主体的供求分析为主线选取教学内容,用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的角色由理论讲述转变为参与指导、提供帮助,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任务的探究和完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以往课堂讲授从概念到原理的内容体系,凸显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要利用好现代化手段,运用网络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开展《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工作,利用校园网建立学生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开辟出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领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桥梁,使学生更为直观、快捷、广泛地获取经济学课程知识,与此同时发挥图书馆和校园网络的作用,为高职学生打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资源。

3.教学过程要体现职业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面对所有专业,采用的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但是在不同专业对经济学课程内容所要求掌握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可以侧重宏观经济方面的货币政策、国际经济基本知识的讲授;而会计类专业,应侧重微观经济尤其是生产与成本理论的教学……总之,不能将高职《经济学基础》内容讲成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的压缩版。对于《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思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直接与今后的工作内容对接,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5]。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体现高职教育理念。

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某些高职院校对试卷有题型、分值等要求,这些刻板的出卷要求使老师们不得不将整个课程体系割裂开来,最后考查到的仅仅是对概念、原理等的记忆,而学生只需通过临时性的记忆和生搬硬套就能完成课程考核,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践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目前高职教育虽然提倡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但并没有与毕业证挂钩,也没有与所开课程联系,《经济学基础》可以为考取经济师资格证书奠定基础,但很少有学生考取该证书,导致《经济学基础》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相脱钩。所以,在《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中,一定要以考核方式的转变推动教学过程的改变,鼓励企业参与考核,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核,突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侧重过程考核。

参考文献:

[1]廖波光,张慧敏.高职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2]朱沁夫.《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改革及其效果[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3]杨欣,李忠旭,王艳.《经济学基础》课程定位及教学改革探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4]李国政,姜桂娟,聂洪臣.关于《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J].大学时代,2006(10).

[5]温晓琼.关于高职《经济学基础》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1(26).

作者:章晓菲

第二篇:初探《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摘 要: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大有可为。本文探讨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作用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职 物流管理基础 应用策略

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课程,从以往的高职院校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亟需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改革《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究式教学法在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 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作用

1.1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加速变革的趋势,因此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经与过去截然不同,相较于在学校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更为重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但在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方面则不著见效。探究式教学法突破了讲授式教学方法的瓶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良好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观察实践,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交流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这些素质正式现代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2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今时代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一样,灌输式教学方法大行其道,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们常年沿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案、相同的方法,一成不变、封闭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停滞不前,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教学技巧,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顺应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会鞭策教师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3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一直都是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虽然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该项工作,但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和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薄弱也一直是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短板,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更是饱受用人单位的诟病,这说明我国的职业院校教学存在结构性问题,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明证。探究式教学跳出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窠臼,将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讲授转移到问题探究上来,这就在无形之中将实践纳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践教学薄弱的短板,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就提高了《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2 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策略

2.1 合理创设情境,提出关键问题

创设情境环节属于探究是教学正式开始以前的准备工作,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对后续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力求创设的情境合理、系统、开放,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创设情境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分析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梳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划定重点难点,同时制定出详实的教学计划,做到胸有成竹。在正式课堂教学开始以后,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进入事先创设的情境之中,这时提出关键问题就成为了教学过程的重点,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涵盖当堂课所需要教授的知识点,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或者可操作性,以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围绕该问题展开探索研究或者实践操作。教师在提出关键问题时要把握好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平衡,既不能过于封闭,失去探究的价值,也不能过于开放,难以聚焦学生的关注点、关键问题应当直指创设情境中的核心,并能够在该情境条件下得到良好解决。

2.2 教师灵活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的中心环节,也是该教学方法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往往并没有接受过探究式學习的训练,容易在自主探究环节抓不住重点,显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提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能导致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偏离主题,使得教学目标落空。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反馈,对于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或者提示,帮助他们突破难关,对于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偏离主题的学生,教师要第一时间发现,以沟通的形式帮助他们意识到思维的误区或者盲点。与此同时,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给予差别化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所收获。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度”,尤其是要避免过度指导,以免学生过于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反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成效。

2.3 组织课堂讨论,推动解决问题

课堂讨论是探究是学习法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起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思辨思维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推动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探究式教学成效的最大化。首先,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情境创设的特点和关键问题的指向来确定学生讨论的具体形式,或者是分组讨论,或者是全班讨论,对于核心单一、针对性强的问题,可以采用全班讨论形式,对于复合性、多操作步骤的问题,则适宜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是进行总结归纳,对于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形成一个解释,得出具体结论,总结出物流管理的规律,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学内容传授的高度统一。

3 结语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探索研究探究式教学法在高职《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将探究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冯曼丽,陈慧敏.探究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35.

[2] 李炎炎.高职《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物流技术,2013(1):282-284.

作者:黄泽群

第三篇:开放教育经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远程教育的格局,使我国远程教育进入了高速双向互动的现代远程教育阶段。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先行者,开放大学基于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依附互联网,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开放教育经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笔者深入探索了新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开放教育背景;经济法律基础;远程教育

引言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伴随国内教育事业改革持续深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各大院校也相继出现质量下降和教学水平不尽人意的情况。尤其在经济法学教育活动开展中更为明显,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统一和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合理性的问题。故此,高等院校要积极探究解决教育困境的方法,为日后经济法学课程教学提供正确方向,促使经济法学学科得以长足发展。

一、经济法律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的内涵和发展背景

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即远距离教育。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兴起广播电视教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级电大、地市级电大分校、县级电大工作站和基层教学点组成的五级广电远教系统开始建立。结合中国开展远程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远程教育是在计算机、电信与卫星电视三大通信网络基础上,师生、生生在空间与时间上分离,开展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其特点是自主性、开放性、数字化与交互性。在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开放教育须不断加强与改进经济法律基础教学。经济与法律知识是终身教育的必要内容,因此要借助经济法律基础课,为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现代远程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教学中注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以,进一步加强与改进经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是现代远程教学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开放教育经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学活动改革的核心部分,也是其他改革活动开展的基础,在当前院校法学类课程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造成教学模式在整体上不够系统。职业教育开展的基本特征是追求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这一目标的具体指向并不明确。多数教师依然是以传统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对新型教学方法应用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学习依然是以死记硬背模式为主,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在教学评价方面,依然是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无法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经济法律基础远程教学经验不足

经济法律基础远程教学经验不足,无法开展深入教学在远程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有经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还要具备运用远程教学技术的经验与技能。虽然不能亲身经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但可以为开发人员提供建议,所以教师也要具备相关的经验与技能,能够科学处理信息。一些教师远程教学经验与技术相对匮乏,对经济法律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开放教育经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教学活动开展中,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为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院校学生个体差异大、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应当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加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为根本出发点。如在民法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由教师提前准备相应的案例教学内容,学生在了解案例及学习要求后,进行小组内部角色分工,各自准备对应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中通过实际模拟的形式,将对应的学习内容展现出来。如在公司法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中,由学生扮演原告、被告、律师及法官等角色,参考具体案例进行模拟教学。通过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再结合新媒体教学技术,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到法学类课程学习对现实生活和个人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在经济法学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均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结合融媒体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改革。其一,从教学内容方面而言,基于法律的实用性要求,专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依靠教材内容,应该发挥自身前沿性眼光,深入了解我国经济立法具体动态和经济政策更新,依托各种网络媒介为学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以此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此同时,教师在安排经济法学课堂教学内容时,还要融入与经济学有关的知识,提高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与交叉性,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为其日后社会实践打下扎实基础。第二,从教学手段上而言,教师在开展经济法学教学活动时,要明确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社会实际法律案件协助学生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借助社会调查法让法学专业学生展开社会实践,而学校也可为学生提供法庭旁听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经济法学的实用过程。另外,教师还可在学校内部设置模拟法庭,模拟某个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要求和实际情况,搜集相关材料展开争辩,进而提升课程教学效质。此外,在编撰经济法学教材时,编撰者要积极改变方向,明确教材和学术书籍的本质不同,适当取舍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的理论。在进行教材编写时,应以教学作为目标,完善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可结合自身需求适当扩展内容,保证为学生提供正确知识。

(三)合理优化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法学教育应紧扣法律实践,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探索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的对接机制,将枯燥的法条与鲜活的案例充分结合起来,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注重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学校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于此,唐山师范学院向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申请实施法律援助项目,依托学校法律救助中心平台面向社会开展法律援助服务。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在该平台进行专业见习和实习,在专任教师指导下解答咨询问题,与教师共同代理援助案件,进行诊所式法律实践教学。经济法课程可以依托上述平台开展诊所式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由学生参与法律实务案件代理,直接回答当事人咨询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法律咨询,为企业设计非诉法律服务方案,为纳税人提供税务咨询意见和税务筹划,接受当事人委托,撰写民事起诉状,代为向法院进行立案、开庭、调解等各项诉讼活动。学生在亲自参与各项法律实践教学过程中体验法律实务,打磨法律职业技能,培养专业核心素养,逐渐成长为新时代有用的法律人才。

结束语

因经济法学学科体系尚未完善,在實际教学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学校在展开具体教学时,要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结合融媒体优势,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教材,提升经济法学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周蕾.论经济法与国际商法课教学改革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0(34):156-157.

[2]李兆东.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运用[J].法制博览,2020(32):161-162.

[3]郭晓玲.“双创”时代背景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29(03):120-123.

[4]宗楠.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J].林区教学,2020(06):9-11.

[5]初振波.经济法课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20(03):193.

作者:刘越

上一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