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2022-04-26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高等院校在实施教育管理工作时,可以科学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其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合理优化,提升教育管理效果。本文首先论述了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然后综合探究高校教育管理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篇1:

军队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建设

摘 要:本文介绍的是一个军队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平台的开发思路,系统设计基于交叉结构,实现了军队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与过程控制的网络化管理与数字化应用。

关键词:医学院校 教育管理 信息平台 开发

一、引言

军队院校教育管理是一项信息量大、头绪繁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调研发现,此前已有的军队院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虽在不同院校日常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普遍存在系统本身功能单一、对教育管理业务的覆盖面不够、网络化程度不高、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强等方面的不足。依据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我院着手进行军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研究与建设,系统平台是基于对军队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和功能需求进行充分论证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的使用范围延伸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大量的数据采集工作分散到教育管理的各相关部门,并为各类用户提供统一、灵活、方便的操作界面,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率,从而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系统总体设计

以军队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为依据,以教育管理业务流程为主线,基于先进的网络架构和程序设计技术,实现军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高效化,为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学员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并提供决策支持。

1.坚持体现特色、有所创新、注重实用、便于管理、统一标准、科学规范、稳定可靠、安全保密的原则。紧密结合军队院校教育工作实际,深入分析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努力把握教育管理工作的共同特点,实现了对专业设置、教育计划、质量、学籍、教材以及师资队伍、教学评估等主要业务的管理。

2.研究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律,探讨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教育管理表面上繁琐杂乱,实质上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继承性、层次性和整体性)。通过深入分析、论证,归结出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院校编制主线,二是教学实施流程主线。

3.基于C/S和B/S交叉并用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突破系统使用地域的局限性,使整个校园网和军训网上的用户都可访问本系统,可在多地域、任意时间段以不同身份来访问系统中的数据,大大加强系统数据共享的能力。

4.实现基于分布式结构、以教育训练信息为中心,沟通学员管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等,实现管理目标明确、功能完备、数据资源共享、信息采集和反馈及时,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实时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形成计划管理、题库命题、学籍管理、质量控制、师资管理、设备器材教材管理、继续教育管理、科研管理和日常事务处理的网络化信息平台。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

1.业务流程设计

以军队教育管理的有关管理规定为依据,通过对各个相关管理环节的分析,首先建立起了教育管理体系结构模型。通过对院校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表面上繁琐、杂乱无序,实质上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性。系统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贯穿于教育工作全过程的主要是教育训练实施流程,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各项工作层次分明,形成了教育工作的有机整体,院校工作的核心对象是学员和教员两个实体,所有工作均围绕着这两个实体来展开。系统的设计抓住这两个实体,理清与实体相关联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2.交叉结构设计

本系统设计采用了C/S和B/S交叉并用的结构。以Windows 2000/2003 Server作为网络系统软件平台,后端基于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以混合结构进行设计: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处理部分采用C/S结构, 而数据查询和数据采集部分采用基于Web的B/S结构实现,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发挥了各种分布计算结构的优势,又实现了与最新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对于C/S结构的前端管理程序,选择流行的Borland Delphi 7.0编程实现,作为优秀而功能强大的编程工具,充分实现了程序设计人员分布式处理的构想和系统整体目标;B/S结构的Web应用程序实现则采用ASP、ASP.Net实现。

3.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七大模块、二十多个子模块:学员管理、教员管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教保管理、科研管理、办公管理等,系统基本功能组成如图2所示。

(1)计划管理:训练计划的制定、课表编排与发布;(2)题库命题:各专业试题库管理,可完成自动组卷与试卷格式化输出;(3)测评管理:各类人员在线考核与测试,并自动记录相关数据;(4)学员管理:完成学员基本信息管理,各类奖罚及异动管理、毕业管理等;(5)质量管理:学员训练过程及成绩信息管理,可进行多条件质量分析;(6)教员管理:教员基本情况、教学与工作绩效管理等;(7)科研管理:实现课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全程管理;(8)继续教育:各类人员继续教育项目信息、学分量化统计与分析;(9)设备管理:训练设备基本信息及设备资产的账目统计;(10)教材管理:教材库存、购入、领取管理与账目统计管理;(11)器材管理:训练器材物资库存、入库、出库与账目统计管理;(12)教学评估:日常教学评估与学员评教、教员评学管理;(13)教育办公:实现日常事务的网上办公自动化。

四、系统特点

1.实现系统设计与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融合

融合部队院校多年来教育管理及改革的经验和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将量化管理和过程控制管理融入系统中,较好地解决了MIS与管理模式的衔接,实现了教育训练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和培养对象的环节控制。

2.基于组件、OLE实现与Word、Excel的无缝结合

系统涉及的格式文档和报表量比较大,依据环境和不同使用要求,对于格式文档(如试卷),系统通过Delphi的Servers控件,以OLE方式对Word进行控制,使用Word属性动态生成Doc格式的文件,将程序中的数据输入到Word,直接生成符合要求的格式;对报表的处理是通过Servers组件将本系统与Excel实现了无缝结合,将系统中的数据输出到Excel,自动生成格式化报表,同时,也可直接打开并使用已有的Excel数据进行处理。无论是系统生成的格式文档或报表,用户均可按照本人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编排,十分灵活方便。

3.建立了军队人员绩效与量化管理评价体系

作为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调控手段,制定了量化学分标准与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形成以项目学分为主线,实现“项目分布采集—项目集中审核—学分自动生成—实时分析评定”的网络模式。

4.基于交叉并用架构和模块化设计

采用C/S结构与B/S结构相结合的体系结构既能满足教育管理用户集中、大量处理数据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最大范围地使用该系统。采用基于多层结构的面向对象组件技术,对数据的封装、设计的模块化、减少类之间的依赖性和类的聚合性等,增强了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5.基于数据挖掘的系统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基于数据挖掘分类技术对学员成绩、教员教学工作绩效进行分析。应用决策树算法提出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军校教育管理应用中的实施方案,超越了传统的均值、方差成绩分析模式,把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实现更好地开展教学训练工作,提高质量。

6.基于Ajax技术的系统优化设计

Ajax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无需刷新页面便可向服务器传输或读写数据,这样既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又加快了响应速度,缩短了用户等候时间。基于Ajax的系统设计,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加了—个中间层,使用户操作与服务器响应异步化。并不是所有的用户请求都提交给服务器,只有确定需要从服务器读取新数据时再由Ajax引擎代为向服务器提交请求。

系统基于Ajax技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1)当用户输入数据时,系统能够自动提示输入数据的范围;(2)系统自动关联了数据的逻辑联动,确保了数据关系的正确;(3)杜绝了屏幕闪烁更新,提升了用户体验;(4)减少了数据往返,提高了系统的反应速度,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服务器的负载。

五、结束语

军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将日常管理工作与学兵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基于数据库技术、Web技术开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经过实践检验,其作用和效果非常明显,系统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为提升教育训练质量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华民,梁水.Delphi函数参考大全(明日科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11-300.

[2]李贺,刘彬彬.SQL Server 2000应用与开发范例宝典[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58-298.

作者:戚红军 李保红 王惠萍

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篇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教育管理路径探索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高等院校在实施教育管理工作时,可以科学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其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合理优化,提升教育管理效果。本文首先论述了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然后综合探究高校教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高校;教育管理路径

引言:

高等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大数据技术的科学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对教育工作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保证整体教育活动的有序性和高效性,提升教育管理效率。

一、高校教育管理应用大数据技术的重要价值

(一)整合资源

高等院校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面对大量教育对象,同时,教育信息具有较高的复杂性,需要相关人员对其各项信息进行定期清理。现阶段,大数据技术使资源信息整合具有较高的便利性,相关人员在对大数据技术进行具体应用时,首先,根据需要编辑存储的各项信息进行重点字词的合理输入,然后强化信息保存,通过该种方式,可以使信息存储时间大大节省,为后期检索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其次,大数据技术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教育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在现代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部门需要强化信息共享,为各种学习和借鉴活动搭建更大的平台,确保能够在高校建设中全面普及大数据技术。

(二)提升效率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中,高等院校需要进行现代人才的科学培养。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需要对网络技术进行科学应用,实时监控学生听课情况,确保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得到科学改正,进而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此时,教师还需要对大数据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确保能够对学生学习热情进行有效激发,进而保证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高等院校在具体进行教育工作时,学生的自觉性对其学习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师需要强化教学引导,学生自觉性进行科学建立。例如,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网络教学,可以使學生利用网络搭建的平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从而保证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目标。

(三)增进交流

通常情况下,高校生活具有较高的复杂性,经常会发生各种矛盾,对学生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大数据环境下,高等院校需要科学构建教育平台,确保能够使学生学习,工作和宿舍生活有效联系,进而保证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整体情况,避免产生摩擦和矛盾。通过科学设置大数据平台,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使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直接的交流,通过科学方式解决各种问题,进而使其沟通不善造成的严重后果得到有效避免。科学应用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利的交流条件,同时,还可以使人与人之间进行更为深入的情感交流,发挥人文关怀作用。

二、高校教育管理策略

(一)更新管理观念

以往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时,同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具体工作时,只能通过个人经验进行事件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高等院校只能被动应付校园突发事件,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大数据环境下,高等院校需要科学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此时,各个参与主体需要科学树立大数据观念,将其合理融入教育管理工作,进而确保高等院校能够更为高效的实施教育管理工作[1]。首先,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对其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合理更新,确保能够对其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其次,高等院校需要对大数据加大宣传力度,这种状况下,学校需要对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合理应用,确保能够更为广泛的传播大数据知识,保证高校师生对大数据技术具有更为充分的理解。最后,需要在教育管理中全面贯彻大数据理念,科学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科研管理,教育教学,教育学生和教育管理等各项活动提供充分的支持,进而使其高校教育管理实现更高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可视化,强化高校教育管理。

(二)强化资源利用

高等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如果想要推进信息化建设,要针对校园网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高校管理中能够更为高效的利用信息化网络。首先,高等院校需要合理设置管理信息,具体落实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和高校特点有效结合,并对各种先进经验进行有效的学习,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制定应用信息化的具体制度,对各个班级和院系制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为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其次,高等院校在具体应用信息化设施时,还需要适当延长应用时间。在现代高校建设中,信息化设施可以承载所有学生的应用,如果开放时间较短,则会对学生的使用造成极大的限制。例如,学校在设置数字图书馆时,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可以使图书馆具有更大的使用率。最后,高等院校还需要对互联网设施进行科学应用,使信息化设施能够有效结合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实现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更为高效的应用各种信息化设施,使信息化设施具有更高的使用率。

(三)开发管理系统

高等院校在实施教育工作时,需要针对教育管理实际合理开发信息系统,加大投入力度进行高端技术人才的科学引进,对其研发工作加强重视,针对信息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具体工作时,需要将原始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确保能够对系统管理体系进行合理优化,其管理模式更具人性化,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在进行智能手机终端的研发时,需要认真听取并广泛采纳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将学生和教师的各项需求融入系统设计,确保能够使其使用痛点得到有效解决,使信息系统功能具有较高的全面性,强化信息共享[2]。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交流合作,组织高校之间积极学习管理经验,通过外包形式进行先进技术资源的科学引入,针对教育管理系统的创建需要完善基础设施。

(四)加大投资力度

高等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难度,此时,学校需要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可以使教育管理实现更高的信息化。在为教育管理提供充分的资金投入之后,高等院校还需要对信息化资金加强管理,细化资金规划,对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专项资金,确保相关单位能够有针对性的应用各项资金,有效避免资金挪用现象。同时,还应保障资金来源,拓展融资渠道,寻求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管理资金的投入。政府部门针对专项资金科学合理设置政策性文件,确保高等院校能够更为高效的应用教育管理资金。最后,高等院校还需要针对教育管理建设加大融资渠道,和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能够持续投入教育管理资金,进而保证教育管理实现更高的信息化建设。

(五)构建安全体系

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教育工作时,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该种状况下,为了对数据安全进行有效的保证,需要针对教育管理科学,构建安全体系。首先,教育管理者需要对学生和教师的数据权利加强重视,不能以非法手段或强迫手段采集和分享数据信息。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数据的使用时限,应用规范和储存周期进行明文规定,确保能够有效避免高校教育管理滥用大数据技术[3]。其次,高等院校具体实施教育管理时,需要针对大数据优化保护技术,对病毒检查,区块链技术,身份认证等安全防护技术进行科学研发和有效应用,进而确保高等院校能够更为安全的应用大数据技术。最后,对于数据信息的泄露和盗用行为,需要加大惩罚力度,对于非法出售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团队和个人,需要由司法机关处理,确保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可以对大数据安全进行有效保障。

(六)优化评价体系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科学应用大数据技术,确保其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合理丰富评价内容,优化评价体系,使学生成长情况得到客观的反映。学校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需要有效结合教师考勤情况,学生打分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充分肯定教师教学成果,合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在评价学生在校状况时,还需要进行学生评价环节的合理融入,通过有效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精准评价学生学习状况。教师需要对大数据进行科学应用,确保能够全面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信息,合理认识学生成长状况,使高校教育管理发挥更大的价值。

(七)引进现代人才

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想要实现教育管理更高程度的信息化,高等院校需要科学引进信息化人才。首先,高等院校需要确保管理人才队伍具有更高的综合能力,对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能力的科学培养,提高相关人员信息素养;同时科学应用奖励措施,鼓励推动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各项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进而保证高校管理人员能够熟练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4]。其次,高等院校需要科学引进复合型人才,招收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针对教育管理人员工作需求制定培养制度,使其培训管理实现更高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确保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综合能力和专业技术的教育管理队伍。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在实施教育管理时,通過更新管理观念,强化资源利用,开发管理系统,加大投资力度,构建安全体系,优化评价体系,引进现代人才,能够科学应用大数据技术,合理优化教育管理路径,确保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使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推进现代高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路径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20, 17(11):2.

[2] 刘丽.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路径探索[J]. 商业2.0(经济管理), 2021(18):1.

[3] 代维, 周佳艺. 基于大数据时代探索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路径[J]. 爱情婚姻家庭:教育科研, 2020(11):1.

[4] 刘思琪. 大数据时代应用型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索[J]. 软件, 2020, 41(12):3.

作者简介:

王琰(1988.2-)女,汉,河北省邢台市,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党内监督与基层党组织建设

作者:王琰

基础教育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篇3:

“新常态”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也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模平稳增长,教育结构也进入适应需求、不断优化的新阶段。在“新常态”下,如何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融入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常态”下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理念与方案,并以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设计为应用案例,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常态”; 研究生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作为核心人力资源与科技生产力的重要连接点,高等教育也是当今社会得以不断发展的智慧基础,我们必须意识到现阶段高等教育所存在的新常态与新特点(杜玉波, 2015)。在“新常态”背景下,从国家、区域、高校等层面分析和梳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发展面对的新趋势,能够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教育事业成了促进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学位授予点与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快速发展,我国逐渐跻身世界教育大国行列。即便我国已经具备了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的实力,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强国(任毅, 2016)。在今后推进“双一流”建设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研究背景

研究生教育体量的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大量学者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林勇和倪有源(2009)对研究生学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功能完善的研究生学位申请及学位授予管理系统,优化了学位申请与授予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办公效率。也有部分学者就如何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步骤进行信息化的改造进行研究,如王婧(2014)从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展开,根据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具备教学流程、开题报告控制流程和论文撰写流程三大核心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统;孟俊峰(2009)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入手,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思想,设计了研究生招生管理、培养与选课管理、毕业与学位管理、学籍管理等八个功能模块,实现了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与数字化。另有部分学者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李门楼和郭嘉(2011)以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为例,论述了其信息系统的结构、实现的过程、功能,以及取得的实效,探寻了影响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入手进行研究,如张建华(2014)研究设计了具有“社会—技术”双重属性的研究生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并对环境支持子系统的资源支持层和管理支持层的实现策略、调整方向和适配策略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以此为基础,本文从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实际应用案例,重点探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设计的理念与方案。

二、“新常态”下研究生教育管理

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几年,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彈性学制、学分制培养等诸多的创新教育路径使研究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李门楼, 郭嘉, 2011),也给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数据分析带来了困难,甚至连管理决策的制定都出现了很大的障碍。新形势需要一个很合理的顶层设计,针对研究生的招生、入学、培养、学位等各个环节开发一个综合管理平台(胡忠辉, 2015)。

(一)研究生培养新需求带来新挑战

“新常态”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需求。可以说,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研究生人才质量,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李立国, 2015)。如何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体现研究生分类管理的特点并做到有实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除了研究生培养类型多这一特点之外,研究生培养环节多、个性化强、流程长,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自律意识参差不齐、诚信意识尚未全面建立起来,特别是研究生多校区分布等客观问题,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在校研究生达到万人规模时,完全依靠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利用一般的研究生信息系统辅助的管理模式,难以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进行实时、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二)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影响管理效率

采用传统人工手段辅以简易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式,管理效率低,难以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由此可能产生学籍信息、专业培养方案、个人培养计划和课程学习成绩不一致等问题,难以杜绝培养过程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和管理漏洞,包括部分任课教师随意调停课和上课不到位等现象,这些问题冲击着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正常秩序。此外,及时、全面地收集培养过程各环节质量数据往往十分困难,更无法及时进行全面的培养质量分析。采用传统人工管理方法,研究生学籍异动、培养方案修改、调停课程、学位论文送审以及导师考核和管理等,往往需要依据纸质报告传递、审批,既烦琐又耗时,制约着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大数据时代推进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传统的信息系统不仅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管理精细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更无法满足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程跟踪、及时监控、质量评价和反馈优化的需要。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大数据”,充分发挥数据的收集挖据、统计分析和预测等功能,能够极大地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变革。

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除了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科研等宏观情况之外,对研究生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必不可少。例如,通过对系统设计的重新调整,在跟踪研究生学业和科研情况的有关数据基础上,有效地分析和预测个体未来发展与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否存在偏差,以便对培养计划做出及时调整,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

设计理念与方案

(一)系统的建设目标

将研究生教育管理新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软件代码的形式融合并固化在管理信息系统中,打造一个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保证培养质量。

(二)系统的总体设想

从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明确导师、学术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的学术责任与行政责任,理清质量保障机制,在培养过程质量监控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将研究生教育管理新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融合在管理信息化系统中,打造一个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从研究生入学、培养到毕业和学位授予全过程各环节管理的信息化,确保每个培养环节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完成,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超过时限,下一个环节自然延期,直到延迟论文送审,从而实现研究生培养管理基础业务流程规范化和管理的精细化。研究生可以通过该系统详细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及时预警等;平台的各使用方(包括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各种申请,进行网上审批;根据系统设置的待办事务提醒功能,各角色可以方便、及时、高效地处理和审核相关的业务事项;系统根据操作用户角色的不同,赋予相应的工作内容和权限,对各角色工作任务的进程进行全程记录。此外,通过与移动通讯网互联,利用手机短信,实现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及时送达和提醒;该系统还提供培养过程各环节数据的多种统计分析功能,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实时监督培养过程,为培养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依据。

(三)系统的设计方案

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依托校园网、因特网和移动通讯网,实现覆盖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管理全过程的业务信息化和自动化,应具有较高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既适应研究生培养流程改革的新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学校、不同时期、不同管理方式和业务要求,还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1. 系统需求分析、功能模块与流程设计

根据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该系统包含培养方案管理、学籍管理、教务信箱、基础数据管理、专业与个人信息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包括导师和任课教师)、论文管理、毕业与学位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申请管理、系统管理和短信平台等功能模块。以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出发点,按照系统用户设计功能模块和用户界面,不同的用户角色具有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管理对象,因而具有不同的权限和相应的操作功能。图1显示了导师角色的操作界面。

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涉及多级多方的配合与交互,需要满足各种用户(包括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以及相关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等)通过网络提交和审批各种申请,包括调课申请、调整个人培养计划申请、开题报告申请、论文送审资格申请、授予学位申请等。针对本系统主要操作用户不同的角色,赋予相应的工作内容和权限,并对各角色工作任务完成的进程进行全程记录;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动态分配功能,同一用户在该系统中可以进行不同身份间的切换。设计不同操作用户待办事项提醒功能,集中列出待办事项,及时进行提醒,方便各角色及时、高效地处理和审核相关业务。

根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设计各业务环节的管理流程运行规则,主要包括:学籍和注册管理流程,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提交、论证和审核流程;课程信息、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管理,研究生通过网络选课、排课管理,调停课管理,考试、成绩管理,课程评测流程管理;论文阶段开题申请、公告以及开题报告论证流程,论文预答辩申请与审核流程;学位(毕业)论文送审资格审查毕业与授予学位资格审核流程;研究生和导师可通过网络商议培养方案、开题报告等培养过程遇到的事宜。

2. 系统权限管理与信息安全设计

系统涉及多种操作用户,同一用户可能担任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行使不同的审批权限,本系统设计出一个高效、安全的权限管理模块。由于系统存储着研究生和教师的大量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联系方式、家庭住址以及研究生平时课程分数等重要隐私资料,严格限制非授权用户访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适合于各类合法用户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本项目设计了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方法,对系统所有的合法用户进行对应的身份认证。基于此,根据不同用户在系统中所扮演的不同身份角色,在该系统中对其赋予相应的权限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用户的访问和操作加以控制与管理。

就管理部门而言,相应的岗位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工作内容是基本稳定的,而岗位上的管理人员会发生调整。在系统设计上进行相应调整,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例如:分离管理人员与业务角色的操作权限,并相应增加其工作内容和业务权限的范围。当管理人员所处的岗位发生变化时,只需进行简单的调整操作,就能使其拥有新业务的操作权限。系统的安全性也是考虑的重点,系统会对操作用户的操作动作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并以操作日志的形式进行管理。此外,还要保障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以防止因系统故障而导致重要数据的丢失。

3.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本系统采用基于.NET标准的多层Web應用架构开发平台,采用分层式设计,具有松散耦合、逻辑复用、标准定义等优点,具有较好健壮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如图2所示,本信息化管理系统按层次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库层。

(1)表示层是为用户提供的可视化界面,是人机交互的接口,负责使用者与整个系统的交互。一方面,通过表示层采集业务处理所需的数据并导入数据库;另一方面,结合用户需求,将所需的数据以其希望的形式进行呈现。此外,还需针对系统不同用户角色设计不同的显示界面。

(2)业务逻辑层封装着各项业务处理的程序,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层。业务逻辑层的所有设计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特有的逻辑密切相关。在业务逻辑层中,层与层之间属于松散的公共耦合,必须通过数据访问层才可访问到对应的数据库。通俗来讲,是通过接口模块IDAL实现对数据访问业务的调用。业务层可以方便地扩展功能或变更业务,既大大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也有效降低了系统维护的难度。

(3)数据访问层处理数据库的访问逻辑。系统需要处理的数据库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数据实体,与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表逐一对应。数据实体统一集中到Model程序,便于业务逻辑针对相应数据表进行读/写操作。数据访问层和业务逻辑层均通过引用程序集Model,实现对这些数据实体的操作。第二类是数据库对象,即属于数据的业务逻辑对象。由于其只具有外在行为,与数据没有直接关联,所有的数据库对象都集中在一个单独的接口模块IDAL上。在数据访问层,通过将数据实体与数据库对象的操作区分开来,促使二者之间的依赖性降低。当用户对数据库对象进行改变时,不会对Model模块中的数据实体对象造成任何影响。此项无关实现的设计,充足彰显了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保证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及数据库的可复制性。

4. 数据库设计

设计高度结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库,并设定相应的安全机制,以保证各类数据安全性。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结构设计,模拟现实世界中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对象及其应用数据进行封装,使数据库结构更加清晰,不仅降低了开发应用的难度,也减少了后期维护的工作量。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 (BI) 工具提供数据管理。数据引擎是系统所有数据处理及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储存各类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

5. 制度设计

深入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特点,确定培养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即学籍与注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管理、开题报告与论文预答辩、论文送审资格审查、送审与答辩管理、毕业与授予学位资格审核、导师管理等,并将管理规章制度融合、固化在业务流程运行规则中。

以国家研究生招生录取库数据作为学籍管理的基本数据源,设计研究生学籍和注册管理业务流程,并与校内计财处缴费系统、国家教育部学信网对接,使系统可直接向学信网进行电子注册和上报毕业信息库,杜绝不同部门和上下级管理衔接的漏洞;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提交、论证和审核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业务流程,确保每个培养环节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设计研究生学习全过程的进程标识、查询、学业预警和短信提醒等功能;设计研究生和教师网上各类申请和审批功能;确定不同角色用户的功能需求和权限,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动态分配功能;设计待办事项提醒功能;设计培养过程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自动生成报表功能,及时掌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状态和趋势,为管理人员强化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提供依据。

四、应用案例

福州大学把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念引入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机制中,构建了全新的以信息化管理平台——“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见图3),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机制提供支持。经过6年多的应用实践,“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很好地满足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该系统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质量保证机制融合、固化在各项管理业务流程及其运行规则中,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自动化,避免了培养的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随意性,杜绝管理过程人为干扰和管理漏洞,确保研究生培养过程必要环节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系统的数据挖掘功能与质量监控、绩效评价和奖励创新等激励机制有效结合,方便进行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质量分析,为管理者强化薄弱环节质量监控、绩效分配提供依据。比如:通过对各环节培养质量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学校重点抽查盲审的学位论文对象。同时,各学院、各培养环节、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质量数据一目了然,为管理者强化薄弱环节的质量监控提供依据(见图4)。与手机联网,自动以短信将待办事项和任务要求及时送达有关用户,并设有集中的待办事项目录清单和处理按钮,使业务流程质量管理和监控更加便捷、顺畅、高效。

系统自动化、人性化的设计提高了管理效率。培养管理涉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开题报告以及论文送审等大量工作,特别是毕业与学位授予资格审核以及各种报表的编制,以往前后需持续10多天,且容易出现差错。“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只需点击一个按钮系统即可批量完成各项工作,工作时间缩短至1.5天。

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于2009年7月开始在福州大学研究生院投入运行;2013年9月开始分别在福建农林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研发的背景,阐述了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重点探讨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框架,并以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上的显著成效。

信息化不是一个技术,也不是一个技术的推广,而是一种管理理念(俞立中, 2013)。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不仅仅是管理系统在技术方面的升级调整,更重要的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与模式的转变。科学且人性化的信息化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由之举。目前,基于一般的数据分析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研究生教育中已有大量的实际应用(孙东平, 2013)。在大数据思维下,相应的大数据分析方法也应用于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张鹏高, 张生, 李宣宣, 2015)。如今,建设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使研究生教育管理所具有的专门性与信息系统的标准性更加融合,需要我们在后续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中深入探索(张辉, 2013)。

[参考文献]

杜玉波. 2015. 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17):1-1.

胡忠辉. 2015. 我国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J]. 中国教育网络(Z1):75-76.

李立国. 2015. 新常态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态势[N]. 中国教育报,03-23(5).

李门楼,郭嘉. 2011.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3):22-25.

林勇,倪有源. 2008. 研究生学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7-81.

孟俊峰. 2009.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任毅. 2016. 新常态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 学理论(2):23-26.

孙东平. 2013. 数据挖掘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46-49.

王婧. 2014. 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俞立中. 2011. 信息化是一种管理理念[J]. 中国教育网络(10):28.

张辉. 2013.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以北京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36-40.

張建华. 2014. 研究生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及其实现策略[J]. 研究生教育研究(3):45-47.

张鹏高,张生,李宣宣. 2015. 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J]. 中国教育信息化(5):12-14.

作者:常凯 赵艳莉 黄文峰

上一篇:正负向价值的网络舆论论文下一篇:药品质量管理医药卫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