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计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包豪斯是美术教育界中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综合设计教育的机构。我们对包豪斯教育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它的教育思想广泛传播对世界设计的影响产生巨大作用。包豪斯的创立对现代设计理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实践和美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篇:设计教育论文范文

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对工业设计教育之意义

引言

工业设计是一个涉及复杂而具体门类的设计专业,面对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对于综合性设计能力的日益要求,如何培养具备符合未来设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学生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所当认真思考的课题。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就工业设计前后给出了四次概念,这其后的变化不仅是信息时代对于工业设计的要求,同时更是国际工业设计前沿人士对于工业设计认知的根本性变化。而产生于美国的设计思维教育教学,如斯坦福设计学院的设计思维过程模式课程在其开办的四十年后仍风靡欧美设计专业以及与设计甚至并没有直接关联的工商企业。设计创新的主要结构可以通过“设计思维”来奠定设计的价值逻辑和社会价值主张。面对工业设计在新的时代以及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而言,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在专业课程而尤其是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教学,对于学生专业精神与设计能力的培养、引导与形成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业设计概念的变化与发展

(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的工业设计

纵观工业设计史,伴随工艺美术运动、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同盟、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艺术装饰运动直至理性主义、波普与绿色设计等运动与流派的出现与更替,设计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发生变化与革新。在手工艺时代,即使某一制品精美异常如中国清代斗彩瓷器,然其制作者的观念与今天所讨论的设计观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即使是在工业社会早期如维多利亚时代的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在展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暴露出设计观念陈旧与设计品质低下的严重问题。这一时期,对于“物”的设计关注度尚明显缺失,更别说对于作为“人”的消费者的需求的关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观念的提升,今天的设计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人与环境、自然以及社会之间互相依存与应和谐共生的发展关系。

1919年,包豪斯在德国魏玛成立。自包豪斯成立开始,工业设计便以在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实践而日益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同年,美国设计师西奈尔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西奈尔在信封上印上了工业设计一词,从此工业设计逐渐成为现代社会行业中的重要一员。此后,美国设计师厄尔、提革、盖茨、德雷夫斯与罗维等人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工业设计师。同时,美国设计师研究会、工业设计师学会成立、工业设计教育协会与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等一系列的工业设计组织成立。而随着二战的结束与欧美各国的战后重建开始,工业设计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相当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们关于工业设计的书籍也相继出版。作为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起点,包豪斯在设计史与设计教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包豪斯的绝对功能性而缺失人性化的风格倾向也在其后遭遇批评。在格罗皮乌斯前往美国定居后,包豪斯设计理念在美国非但没有取得曾经的影响力,反而持续减弱。而凡德罗的西格拉姆大厦虽然为他赢得了声誉,不过其此前的范斯沃斯住宅设计却因无视客户的需求而为人诟病。工业设计前行者的作为与经历都在提示与警醒我们,什么样的设计观念与理念才能促发真正为人而设计的应有作为?(图1)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工业设计概念的变化

二战之后,世界文化与经济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教育虽然发端于德国,然而其发展却是在美国。然而,工业设计无论作为专业、职业还是行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一直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相对统一的概念。

自上个世纪至今,世界权威的工业设计界组织对于工业设计一词曾做有四次定义。1957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在英国大会上对工业设计做下了第一次定义:“工业设计是通过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和视觉感受性,他显示出决定批量工业加工再生产出来的物品的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和装饰的能力,在不同的时候,工业设计师可以从事一件工业加工物品的全部或者仅仅其中某些方面的工作,当此类问题的解决需要视觉鉴赏以及技术知识和经验时,工业设计师也可参与解决包装、广告、展示和市场营销诸问题。”197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把工业设计的概念调整为:“工业设计是一种根据产业状况以决定制作物品之适应特质的创造活动。适应物品特质,不单指物品的结构,而是兼顾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观点,使抽象的概念系统化,完成统一而具体化的物品形象,意即着眼于根本的结构与机能间的相互关系,其根据工业生产的条件扩大了人类环境的局面。”1980年,在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法国大会上,工业设计的概念又被确定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作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当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2015年,在韩国大会上,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再一次对工业设计概念做了重新改定:“工业设计是驱动创新、成就商业成功的战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新性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品质。”(图2)

比较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对工业设计的四次定义,可见国际工业设计界对于工业设计理解与认知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经历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2015年六十余年的时间。1957年由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给出的工业设计概念完全集中于设计师的技术与经验以及产品的材料等设计主体与物质属性上,至于如今所通常强调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则完全没有在这一时期的工业设计概念中得以显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欧洲与美国虽然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繁荣,工业制造蒸蒸日上,只是显然这一时期的工业设计概念还是忽略了作为使用者的“人”在设计而尤其是工业设计中的核心位置。而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的概念定义中的缺失,其实质是当时的工业设计不可避免存在的问题。

在197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对于工业设计所做的第二次定义中,极当注意的是两个新内容被引入其中。第一个是明确指出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这更强调了工业设计创造性的本质。相较于1957年的定义,创造式活动的界定增加了工业设计师作为设计主体所应该具有的主体性内涵。第二个是“兼顾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观点”被增入,而这一内容则明确了用户作为产品使用者所面对的问题、需求以及他们对于产品的期待是工业设计师所必须了解并予以针对性解决的内容。从1957年工业设计所强调的设计师的经验、感受与技术等单一方面,到1970年对于用户需求强调的双边关系,这是工业设计在十几年时间跨度中的根本性进步之一。

而2015年工业设计新概念的变化特别体现在技术与物质材料方面,之前几次定义中极其行业化与具体化的术语内容被完全去除。而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以简洁的语词替代以往细致而甚至略显琐碎的专业界定此一外在形式,更体现为国际工业设计界在当下的信息与技术时代对于工业设计与本质的深深思考。首先,由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之前所给出的各概念都是界定于产品上,而新概念则把工业设计领域确定为产品、系统、服务与体验四大内容。如此,不仅超越了工业设计等同于产品设计的认知,还以系统、服务与体验而更广泛地增入了以人为本而为人设计的宏观理念。其次,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的人类活动,新概念所列出的工业设计三大目标之一“驱动创新”更揭示出以创新激发创新的积极意识与能动效应。而之前历次概念所强调的过于技术性的界定由“促成商业成功”一句得以概括,体现出国际工业设计前沿经关注于技术层面的认知已整合于更为战略性的目标方向之下的视野。而最为根本性的变化提升则是“导向更好品质的生活”这一工业设计根本目标的确定,而这样的表述在之前的工业设计概念中从未被提出。设计必然是当具备创新性与解决问题而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然而从本质意义而言,包括工业设计在内一切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尽管在现实层面,工业设计师或多或少难免不为一些干扰因素所影响,然而工业设计的新概念对于为创造更美好生活而设计的强调确立了一个精神性与理念性的高度,也会凝聚与增强抱持同一理念的设计人的认同。而另一方面,去行业化与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概念,也体现出国际工业设计界对于未来社会对于工业设计师综合观念、视野与能力要求的回应。(图3)

纵观设计史上著名的设计师,跨专业的设计能力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之一。如包豪斯的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既是建筑师而又是产品设计师。作为建筑师,他以法古斯工厂的厂房设计而闻名,而作为产品设计师,他设计了沙发椅等标志性的包豪斯风格家具。同样是德国杰出的设计家贝伦斯不仅为德国赫司特公司设计了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技术行政大楼,还为德国电器公司设计了钟表、电水壶等一系列的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现象设计。而二战后继承包豪斯传统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也是倾向强调学生综合性设计能力的培养。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这种素养与能力要求就更是必然。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六十多年来给出的四次工业设计概念就深刻体现出这种趋势,而这背后不仅是时代的变化,更是国际工业设计组织对于工业设计认知突破技术与物质方面的深刻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对于“人”的重视成为重心内容,而对于综合性思维与能力的要求也有相当的提升。面对时代与工业设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思设计本质和社会作用的新触点成为设计师的重要使命。

二、设计思维

(一)设计思维理论的产生

工业设计概念在六十年来的四次变化,体现了国际工业设计界前沿面对日益发展的时代与社会而对工业设计所做的反思。在概念界定改变的后面,更是观念、理念与认知的深刻变化。观念认知在设计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而思维与观念密不可分,设计思維(Design Thinking)又是设计观念与理念的核心内容,起到极其本质性的决定作用。比较中美的设计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差别,中国高校的设计专业更倾斜向于方法与技术,而美国则更倾向于与观念以及思维训练的融合。作为一门不同于以往的课程门类与思维方式,设计思维发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业设计与机械工程学教授罗尔夫·法斯特首先应用于斯坦福的设计教学中。其后,哈佛大学教授彼得·罗撰写了《设计思维》一书,“设计思维”一词由此得以确定并被设计教育者与研究者所关注。1991年,大卫·凯利成立IDEO设计公司,对设计思维进行具体化的实践运用并积极向社会推广其创造性的成效。大卫·凯利又同时主持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工作,因此设计思维教学在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得以进一步拓展。作为设计专业教育的前提方法学,设计思维在美国高校已经成为设计专业学生或选修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

罗尔夫·法斯特把设计思维阐述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方法论,他的教学理念与设计理念最为核心的认知即是设计不仅仅是关于产品的制造,其本质更是服务于用户而包括用户行为和用户体验的为“人”设计。因此,他身体力行地倡导设计师更要从产品使用者的位置出发而做设计,在设计师的身份之外,同时以用户的角度来看待产品并发现问题。意即关注作为“人”的使用者,而非局限于作为“物”的产品本身。作为设计思维最早的推动者之一,IDEO中国公司的网站上对于“我们如何工作”阐述为:“作为以人为本设计的先行者,我们始终把“人”放在我们工作的核心。这是设计思维的一个关键原则,即使我们的方法已经开始用于应对各种新的和复杂的挑战,我们也始终把人放在解决方案的最中心。”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的本质决定了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二)设计思维过程

以斯坦福所开发的设计思维过程,其被分解为同情、定义、构想、建模与测试五个内容。同情作为第一过程是指设计师通过观察思考与会面访谈等方式而对用户或潜在用户做深入的了解,明确设计所服务的对象群体以及对象群体的需求,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这也正是图版中所设问的“谁是用户?”与“其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一阶段,设计师既要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设计师所应当思考的专业问题,同时又要把自身当作用户而做角色互换,以使自身在设计师的角色之外又能处于用户的位置而了解与体验当下产品存在的问题与用户所面对的问题。一个设计师只有同时兼具设计师与使用者的双重身份,才有可能设计出真正解决问题而满足消费者使用需求的方案与产品。(图4)

定义作为第二过程是建立在第一过程基础之上,在真切掌握与了解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以及现有产品尚待改进与提升的所在之后,从而进一步明确用户的真正需求。此外,在确定用户的实际需求同时,以设计师应有的专业视野明确与概括出需要着手解决的当下产品问题。明确用户需要与产品问题,这是设计思维第二过程定义的核心内容。相比于所谓的创新设计片面强调形式上的创新而实质却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求,在用户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用户需求的这一设计思维,不仅是斯坦福教学中的重要观念内容,也体现在斯坦福设计学院学生的设计实践中,如他们为非洲初生婴儿所设计的可加热的保暖“襁褓”与同样为非洲民众生活所设计的太阳能灯等。(图5)

第三过程的构思是在了解用户需求与产品现存问题,以及明确设计解决的着眼点后而思考与创意初步的方案。在这一阶段,需要设计师结合用户与产品的实际情况,最大可能地运用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去催生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正如图表在第三过程下所做阐释,这个过程通常所采用的构思激发方法便是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作为创意思维的概念是由美国创意思维奠基人亚历克斯·奥斯本最早提出,奥斯本因此也被称为“头脑风暴之父”,奥斯本本人又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广告公司之一BBDO的创始者。BBDO广告公司信奉创意能力是衡量广告公司的唯一标准,而创意在产品设计的思维过程的构思中同样如此。关于头脑风暴的概念较多而并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創造性地思维以产生想法是头脑风暴最核心的本质内容。而就设计思维过程构思阶段的头脑风暴法,有几个基本的操作规则。一是如上面图表阐释的在这个阶段,尽最大可能地去积极思维以尽可能多地产生想法,二是在用户的实际需求与目前产品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发散思维而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即使有些想法一时没有实际的应用性,不过也一定不要自我否定而影响头脑风暴思维的积极性开发性,因为任何思维方式的阻碍都有可能造成潜在可行方案的流失。而在构思这一阶段中,有意识地促使设计师自身与团队其他成员处于一种充满活力与兴奋的状态中极为必要,这是头脑风暴达成实效的最为理想的前提。只有活跃的心理状态才能激发更富创新性的想法产生,而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可以用他的这种性格特点与专业素养而影响与带动整个团队的创意构思。

在构思初有成效而已经形成初步的方案或想法后,建立原型而把方案草稿或想法表现出来成为一个针对问题的实质性解决方案就成为设计思维中施行前的重要环节。沟通在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一方面而言,在设计思维的第一阶段同情与同理中,设计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去了解与理解用户,获知他们在使用产品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切实的需求;而从另一方面而言,沟通在设计思维第四阶段建立原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好的想法或观念只是以理论性的方式存在,而设计构思必要落实于可操作的基本面才有现实意义,这也是设计与艺术根本不同的特性,意即前者以服务为本质而后者以表达为本质。在设计思维的第四过程中,原型不但要建立以供在施行中检验,更要在施行前被广泛予以讨论与确认。设计师需要以报告等形式把个人的想法与思路清晰表达给团队其他成员或相关人士,以便在交流与探讨中做相应的调整、改进与完善。设计是一个层面而表达又是另一个层面,好的设计师一定是具有沟通能力的人,这样一种能力不仅体现在了解与同理用户上,同样表现在与同仁之间的交流以及理解上。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的原型制作并非就是必然全面而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不片面追求理论化的完美而是因应设计师与团队其他成员持续地改进与提升,才会使得方案得以不断完善。

设计思维的最后一个内容为测试,意即将设计成型的方案在预实施过程中进行检验其实效性。测试的途径主要是设计方检测与用户试用两种,而后者作为产品的终端使用群体在这一阶段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测试对于后者来说应以反馈的方式将结果提交给产品设计开发方,而设计的一方将根据反馈针对性地作相应的设计改进以使产品真正满足于用户的实际需求。测试使产品问题与用户面对的问题得以为设计方所知,而随之而来的设计改进也使得产品能够进一步符合用户期待,从这个层面来说是用户在相当的程度上促成了产品的完善。当然,这一前提是设计师必须成为良好的倾听者与持续的改进者。

通过对于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设计思维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到,所谓设计思维不仅仅是思维这一精神性的活动,它同时也是现实而又具体的设计活动过程。这一模式步骤的设定因为现实性的属性,使得更具有可学习性与可操作性。设计思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为斯坦福设计学院的课程以来,经由大学教学与IDEO公司的培训推广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不仅为美国高校的设计专业所开授,同时也成为相关公司对于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而中国的一些院校的设计专业也已积极引入而作为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在技术日益发展与社会日益进步的时代,高校的传统设计教育也面对极大的挑战。设计本身即是创新性的活动而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激发,如何把积极的设计思维与观念、理念注入到设计教育教学中来,以及促进真正的设计能力而非计算机辅助表现能力是当下设计专业教师所面对的重要议题。

结语

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对于工业设计一词的四次定义,显示了六十多年来工业设计所引发的国际工业设计界的深层思考。而从强调设计师本体与技术以及材料等方面过渡到设计师与使用者的双边关系,再到推动创新与商业而为人的生活品质服务的最终目标的转变,充分显示出对于工业设计本质性的新认知。而斯坦福的设计思维教学通过近五十年的探索,检验了其在培养学生设计观念与设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设计观念是设计师设计活动的主导精神与思想,不仅对于设计活动过程环节起到关键的作用,对于设计活动本身之所以确定、走向与最终结果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确立专业性与创造性的设计观念与思维意义重大,在相当的程度上来说,高校设计专业特别是发展仍有待大幅提升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设计观念与思维的培养更重要于如软件制图等技术性的传授。在信息技术与网络课程如此发展的今天,软件通过学习甚至自我学习就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掌握,然而设计观念与思维只有在设计教育与教学中通过启迪与影响才会逐渐生成。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工业设计界对于工业设计概念的四次调整与斯坦福设计学院的设计思维教学,其本身即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而应促发我们对于工业设计教育教学的反思。

作者:赵争强

第二篇: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对我国设计教育影响探索研究

摘 要 包豪斯是美术教育界中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综合设计教育的机构。我们对包豪斯教育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它的教育思想广泛传播对世界设计的影响产生巨大作用。包豪斯的创立对现代设计理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实践和美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阐述包豪斯的教育成就以及对我国设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为完整的教学和研究设计制作系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包豪斯;设计思想;教育理论

引用本文格式 阴耀耀. 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对我国设计教育影响探索研究[J]. 创意设计源,2019(2):39-44.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Bauhaus' Design Education Idea on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YIN Yaoyao

Key words Bauhaus;Design ideologies;Education theory

包豪斯主张技术与设计思想并重,技术与设计思想是包豪斯设计教育之精髓。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设计已成为当今国际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生产管理模式在我国的运用,缩小了国内设计与国外设计的差距。近年来,我国设计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在培养设计人才方面,观念依然陈旧,理念也相对滞后,不能发挥设计人才应有的作用。现如今中国的设计领域迎来了春天,艺术设计有了非常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同时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推动了我国设计教育思想的更新。在20世纪80年代,韩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先进设计思想首先进入我国广东、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逐渐进入高校,同时把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也带入课堂,因此全国各大院校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开设大量艺术设计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设计人才。艺术设计教育重新被很多人重视,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创始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也为当今社会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一、包豪斯的产生与发展

包豪斯(Bauhaus)是结合德文Bau(建筑)和Hall(房屋)组合而成,意为“住宅建筑”。它成立于1919年3月20日,以德国建筑与产品设计为主体,由原魏玛市立美术学院和魏玛市立工艺学校合并,从1919年至1933年只存在了14年,其校长是著名的国家建筑师和设计理论家格罗皮乌斯。[1]

包豪斯的建立与发展不是偶然的,是由Gerhard Max、Lionel Feininger、Oscar Schlemo、Paul Chris的设计哲学以及德国工业联盟、俄罗斯构成主义、荷兰风格以及20世纪初欧洲经济发展的优秀设计思想促成的结果。[2]包豪斯的历史不仅体现在艺术辉煌的层面,它还是一部不可估量的历史。在20世纪,它逐步成为当代设计艺术的焦点。包豪斯虽然只存在了14年,但是它的存在却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历程。学校的构成教学思想、专业设置、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设计理念等方面都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1933年,包豪斯受到法西斯希特勒势力的迫害,被纳粹党关闭,但它的“理念”和“方法”并没有因此停滞,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发展至今。那些促进包豪斯进步的杰出设计师们奔向了开放与包容的美国(图1),把他们在德国进行的系统设计改革以及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也带到了那里,将其不断发展。现代主义设计教育思想被充分利用,从而推动了美国现代设计艺术的新局面,孕育了“国际主义”的风格,在全世界绽放光彩。包豪斯的作用巨大,包含设计思维、社会实践、设计风格和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等方面。因而关于包豪斯的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1]

二、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

包豪斯在14年中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魏玛的创立初期阶段、德国的成熟阶段和步入尾声的柏林阶段。第一阶段,魏玛时期(1919年—1925年),格罗皮乌斯担任校长,他提出新观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承担起训练20世纪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崇高使命。他招贤纳才,聘请有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与社会工艺师任教授课,形成了艺术教育与手工艺制作相结合的新的思维观念教育制度。第二个阶段,迪索时期(1925年—1932年),包豪斯在迪索重建,对教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实行设计与教学与手工制作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时期是包豪斯发展的巅峰时期。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校长职务,由汉内斯·迈斯继任,而他是位共产党人,他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展到了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与政治牵连到一起,使得包豪斯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迈斯本人于1930年不得不辞去校长一职,并由米斯·凡·德洛继任。[3]包豪斯頂着来自纳粹党势力的巨大压力,接任校长的米斯竭尽全身力气维系着学校的运行,最终于1932年10月包豪斯被迫关闭。第三个阶段,柏林时期(1932年—1933年),米斯·凡·德洛把包豪斯搬迁到柏林一座废弃的办公楼里,准备重整旗鼓大干一番,然而面对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包豪斯精神为政府所不容。米斯最终也无力回天,于1933年10月包豪斯被正式关闭,结束了其14年的发展历程。[2]

20世纪初德国的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阶段,要获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就需要依赖科技的发展、娴熟的劳动技能以及设计生产出的高质量产品,这类社会的需要无疑是设计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于是德国人再次将目光锁定在了教育上,格罗皮乌斯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高质量的教育推动经济的发展。

包豪斯认为艺术家是一个得心应手的工艺技师,使他的作品成为艺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艺术教育格罗皮乌斯有自己的一套完整思想,教育要从儿时开始,使得他们能在玩耍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具有担负社会责任的能力。格罗皮乌斯观察了以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发现学生模仿太多,形成惯性,对问题探讨太少,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通过一系列系统的科学改革,使得艺术与实践可以良性结合。于是包豪斯成为了格罗皮乌斯实施教育改革的战场,他废止了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将具有坚实基础和普遍适应的造型方法构建出完整的学习体系,基于“教学合一”即“双轨制”教学模式运用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他反对传统西方艺术院校中长期存在的“教”和“学”相互分制的模式,主张艺术行业内打破教师与学生严格的界限,不应将传授知识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之中,而应将其广泛运用到企业、公司、工作室等各种场所,在这里师生可以共同完成一件具有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

包豪斯教学理念注重艺术技能教学,即“授渔而不授鱼”,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为顺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严格要求,他们创设了“技术与技能新统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开创了三大构成的基础课程,(图2)这也是包豪斯最引人瞩目的改革内容之一,虽然当时在德国的一些院校也开设了基础课程,但他们都专注于艺术技巧的教学,例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计学院,开设了三门课程:形态、色彩和装饰,培养出的基本上都是追求外观造型的艺术家,仅个别是追求艺术创造性的设计师。但包豪斯基础课程却大不相同,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以严谨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摈弃了遵循于艺术家个人喜好以及飘忽不定的感觉,使得视觉教育第一次比较坚固地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视觉体验,提高设计技能,开设现代教育课程,如工艺与技术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以及相关的工程理论课程。通过一系列文化科学的熏陶和训练,向当时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涵养和纯熟技能的新型人才。包豪斯的课程设置随着发展逐渐完善,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制订出一套比较详细完整可行的教学大纲,将相关课程分为几大类型,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教学成果,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新格局。[4]

三、包豪斯的成就及影响

包豪斯虽然已成为过去式,但其艺术教学方法和整体设计教学体系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场艺术教育顺应工业时代发展需求的重大改革。格罗皮乌斯创立的设计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带动了国际教育改革,在所有设计师的意识中认识到为大众设计和为工业化改革是设计的真正目的。在包豪斯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专业设计院校都开设了设计教育课程。格罗皮尔斯对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大工业状态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思想,这也成为了包豪斯教育的核心思想。它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设计修养素质的培养。在此以前的学校,注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例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设形式、色彩、装饰三门基础课,培养了很多艺术家而较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人才。包豪斯的观念不同,它是为了培养现代社会实用型的设计师,要求建立“艺术与技术新结合”的设计教育体系,因此而开设“三大构成”基础课,专业设计、工艺技术等实践与理论知识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量既有设计技能、审美意识,又有现代科技应用能力的现代设计人才。(图3)包豪斯的教学改革是对整个学院古典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提倡:“工厂学徒制”。全部教学三年半制,前期半年预科,分别是“基础造型学习”“材料形态研究”“工厂技能实习”三科,最终依据学生专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师徒制”教育,合格后颁发“技工毕业证”。随后再进入实践工作的实习阶段,成成绩优秀者进入研究生部,毕业后可获得包豪斯学院毕业文凭。[5]在包豪斯学院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称,而是“师傅”与“学徒”互称。学生所设计的作品既要合乎功能,也要表现设计者的思想,这就是包豪斯教育理念对学生设计作品的要求。格罗皮乌斯认为:教育活动的最高价值在于它的完整性,如果没有工厂,就不可能形成完整性。艺术教育应该像盖楼房一样,将各种综合材料与技能统一于一个整体,重建艺术和技能、艺术创作和生产活动的关联。包豪斯为现代设计教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其主要成就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创造一套完善的设计艺术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打破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艺术设计和产业融合联系的纽带,成立一种新的、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人与机器之间的工业社会,运用人道主义思想来引领工业设计,构成真正的大众文化。将学校与工廠紧密结合,工业和手工业互相协调,技术与形态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造型能力,实现传授技术知识,启发创作能力。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德国秉持的理性化和功能性相结合的设计风格,从而实现技术与艺术,技能与创造的良性统一,改变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手工艺与工业之间的矛盾。[3](图4)包豪斯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设计风格,但是由于它的思想意识和成功实践凝聚成的以简洁的造型和良好的功能相结合,高度理想化和功能主义相结合的国际主义风格,在艺术设计史上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在美术教学的探寻和考察过程当中,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虑的问题。比如:艺术设计教育应当是什么?艺术与设计可以传授吗?当代设计教学的体系应当是什么样的?格罗皮乌斯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设计师应充分把握设计形式与设计功能之间的关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模式,提倡“集体创作”,强调未来的工匠、画家、雕塑家必须回归手工业,艺术家与工匠之间没有区别。艺术家实际上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要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创造,强调设计中创造性的充分利用,反对抄袭,反对教条主义。倡导包豪斯与社会生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论素养的教育,将原本在校园里供人观赏的美术品变成可以出售的具有使用与美观,个性与创意的作品,让包豪斯以拥抱开放的姿势,让学生充分面对社会现实生活,让包豪斯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图5)

第三,包豪斯设计思想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里程碑。在设计思想方面,格罗皮乌斯是一个极具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的人,尤其是体现在建筑设计方面,他主张设计应适合大众,采用现代新型材料,摒弃一切不必要的华丽装饰,其主要是希望通过设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美的产品,使所有人都能做到享受设计。另一方面,他主张设计需要集体工作方式与团队合作精神,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要有艺术与建筑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建筑与设计的合作关系。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倡导美学与技术结合,设计师必须了解现代生产技术;第二,强调新技术、新材料与设计相应用;第三,在设计中适应简洁的几何形态为工业化服务,追求理性主义设计原理;第四,我们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而不是产品,其设计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第五,设计的理念必须把握自然与客观的法则,包豪斯的教育思想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开拓与完善提供了依据和准则,使现代教育体系化和规范化。

四、包豪斯教育思想的传播对现实的作用

包豪斯的设计艺术和艺术构思起源于德国,在美国发展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包豪斯产生了一大批卓越的设计师,包括格罗皮乌斯、米斯·凡·德罗、布鲁尔、纳吉、艾伯斯,他们先后抵达美国,继续他们在德国未完成的梦想。其中,格罗皮乌斯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了建筑系主任,布鲁尔成为一名建筑学教授,米斯·凡·德罗到芝加哥军事工程学院任教等,曾在纷扰的德国无法安身的包豪斯大师们,在这片没有紧张的政治环境中,没有文化壁垒的疆土上释放自己以实现自己曾经未完成的梦想,在自己身处的每个岗位中释放这“国际风格”的独特 ,掀起了使用包豪斯产品的浪潮,使得每一个普通的商品变成当下的一种时尚。[6]

包豪斯现代教育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主流,它的教学思想及方法,为现代设计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我国艺术教育起步较晚,现代设计几乎是仓促上阵,设计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所有设计理念一味模仿西方设计形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但是如何在设计作品中体现民族文化,我们没有把握好正确的方向,盲目崇拜运用包豪斯教育体系中的构成主义“点、线、面”表现,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字、水墨符号等的应用。我国传统文化符号与包豪斯“三大构成”的点、线、面抽象符号的碰撞是否一致使笔者疑惑。笔者在思考包豪斯的教育思想是什么?通过对包豪斯的教育理念认真分析,包豪斯的教育思想精髓不仅是浮于“三大构成”的点、线、面,更重要的是包豪斯所蕴含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

在我国设计教育过程中,要真正应用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设计意识,要彻底掌握真正的包豪斯教育思想内涵。笔者认为包豪斯设计教育内涵有三个方面:其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其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其三,“设计师的理念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这三条理念是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精髓所在,它对现代设计界的影响有着深远意义,现代设计界所崇尚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风格都源自于包豪斯的教育思想。目前我国高等设计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设计的理念是一个重点。笔者认为中国设计教育的解围还需要从以上三条入手,其实这也是我们做设计的终极目的。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我国的道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庄子曾说过的一句话:“行于万物者,道也”,在这里“道”就是指对事物本质的顺应,我们在这里也可把“技术”理解为“道”的外在表现,只有运用技术才能把“道”展现于生活当中,而且它需要高超的技艺来体现。

如果没有好的技术,“道”再高深也无法传递出来。这就是包豪斯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另一个理念就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它更具时代的特征性。设计发展几十年来,我们所提倡的是要以人为本,设计要符合自然、人体工程学以及心理学等,其终极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如何做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服务于人?《庄子·天道》里的“轮扁斫轮”就讲述了这一道理,其中所有的事情需要去体会,熟练的时候才能做成。真正使我的实践理论应用到设计中才能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我们也需要借助包豪斯的教育理念,通过实践来实现。

结语

教书育人的使命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辞,而是要付诸努力和心血,倾尽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综合能力。要寻找出路就应当明确设计观念,改变教学结构、由技入道、全面发展。古希腊学者曾说过:“头脑不是充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燃烧的火炬。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独立果断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只教理念,不教画画,只教学生‘怎么思想’。”包豪斯的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重构学生的审美理念,点燃学生设计教育的思维,為现代艺术教育注入活力。包豪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领导者,在现代设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辐射在世界各国的高等专业院校的设计教学体系之中。虽然那个令艺术学人激情澎湃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是作为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艺术设计高等学校,它已经成为所有艺术设计工作者心中的标杆。包豪斯不单单是一所优秀的学校,它还是一场为了教育事业更好发展的精神运动,是一种科学严谨、永不过时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国利.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16-2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44-152.

[3]李砚祖,卢影.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32-335.

[4]杨晓飞,赵燕,李硕.中外艺术设计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148-152.

[5]弗兰克·惠特福德(Frank Whitford).包豪斯(Bauhaus).林鹤,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02-115.

[6]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新建筑与包豪斯.张似赞,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150-169.

作者:阴耀耀

第三篇: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角度探究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教学

摘 要: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让艺术这门学科在社会上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艺术设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高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是很有必要的,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学科发展的前途。但是目前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方面的问题,这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下面就以此为重点进行讨论,为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提供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实践;审美;课程设置

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与社会、文学、美学、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更高的要求,它是精神与灵魂的高度结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和审美有了更高的追求和享受,这就在客观上为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提供了足够的发展依据,让艺术设计深受社会和学校的欢迎。艺术设计在很多高校中都被设置为重点学科,同时学校也为这个专业提供了较大的资金和资源上的支援。但是由于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学科体系不够成熟,理论与实践的过渡还不够自然,同时加上师资力量短缺,无法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艺术设计创新与实践的发展,下面将重点来讨论艺术设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提高艺术教学实践和创新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目前艺术设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教学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由于艺术设计是一个相对来说热门新兴的专业,高校里面扩招现象较为严重,而师资力量比较缺乏,早层教学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很多教师当初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艺术设计,而是经过后期的进修或者转型而来的,他们对于学科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仅仅是泛泛而言,没有充分地把握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核心,在深度和广度上面的涉猎都不够。这样就很容易降低教学效率,无法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很难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也是目前艺术教学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比例不科学,专业课与公共课比重不合理,课程重点不够突出,课程过于粗化,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精细,专业课仅仅局限在二维设计中,缺少三维模型制作,专业化的人才及师资队伍不够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缺少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没有给学生提供专门的实验室,相关设备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由于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加上其变化速度较快,这就很容易产生教学与现实脱轨现象的产生。

三、环境艺术设计视角下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的出发点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艺术设计教学的主导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是为高校人才开拓出路的重要途径,这样就能够实现高校培养——社会实践——反作用于高校培养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满足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艺术设计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既要满足社会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对相关的技能要求比较高,因此它的发展必须要与社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有不断地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够从根本上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和实践性人才,这同时也符合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2.社会需求及职业化的需要

艺术设计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去,极大地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引领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艺术品都有其不同的应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其本质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这充分体现了艺术设计发展中审美性和应用用的高度统一。“艺术设计这门新兴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则是社会职业化的需要。”可以说,在环境设计艺术教育视角下实现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对于培养实践应用性人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更是社会与时代的需求。

四、环境设计艺术教育视角下艺术设计教学实践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能力

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门艺术形式,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文化水平的陶冶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多去了解中国文化,比如建在学习《建筑风格考察》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多了解我国古代建筑、寺庙、四合院的设计等,准确地掌握不同的建筑风格以及建筑的设计特点,不断增进对建筑的了解。另外,要多去涉猎旗袍设计、瓷器、剪纸等中国文化元素,让他们充分地把握具有中国特色语言的文化元素符号,并学会将这些元素符号与实践相结合,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在个人的设计和创造中,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实现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课程比重

要想提高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就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课程比重的优化。首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教学资源,从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两方面入手。图书馆的资料、校内课程、校内藏书等等都属于课内资源的范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课外资源则包括公共文化建设、商业场所、社会场所,多带领他们到这些地方参观,提升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断对老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将专业课和公共课区分开来,实现专业课教学的精细化,让课程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总之,必须要对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进行合理地优化,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3.丰富实践环节,理论实践并重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并重。老师可以多带领学生去校外进行参观,例如,学生可以在商场的橱窗里学习到橱窗设计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设计的美感,从专业的角度对设计进行思考和学习,不断地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还可以实现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定期到企业去参观和实践。通过实地的观察和思考,将平时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应用进行对比,找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连接点,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去掉不必要的理论内容的讲解,而是教会学生基本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不断灵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视角下开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对于时下素质教育改革、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艺术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如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来对具体教学实践进行改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能力;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课程比重;丰富实践环节,理论实践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实践的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薄晓光. 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角度探究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教学[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第30页 .

[2]徐静.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第15-31页.

[3]宣炜. 关于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 创意与设计,2011,05. 第89-90页.

[4]黎伟. 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1. 第151-152页.

作者简介:马利廣(1983- ),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与应用。

作者:马利广

上一篇:学前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钢琴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