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根据我院的教学实践,从基础实验、硬件实验、软件实验和课外实践等四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计算机专业;课外实践文献标识码:B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论文 篇1: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验收与评价探讨

摘要: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基础上,分析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建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的基础指标集,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指标体系;质量验收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将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和约束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从宏观上把握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管;另一方面通过委托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机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主要施工环节进行抽查和监督,从微观层次上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进行控制。

1 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要素分析,以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国家重大项目稽查要点和工作底稿》中关于工程质量的稽查要点为参考,并结合文献、实地调研及专家访谈所得到信息确定要素的采用程度,依据以下原则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指标集:(1)要素采用原则。首先应考虑采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履行的要素,其次要考虑采用法规和标准中未列入,但是在项目质量控制实践中通常重视的要素;最后要考虑采用作者认为重要的与建设项目质量形成有关的要素。(2)要素舍弃的原则。应舍弃重要程度较低且难以定量化和统计核算的要素。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验收指标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验收指标体系的设计结构框架的要求,把上述19个基础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3,4],该层指标反映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各种具体质量活动的状况。然后,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形成的不同阶段,准则层确定为事前(施工前准备)控制、事中(施工过程)控制和事后(竣工验收)控制,评价目标(目标层)确定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水平。

为了将上述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具体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评价工作,就需要选定一种适宜的评价方法,构造数学评价模型。由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在作数据分析处理时,涉及的样本往往包含有多个测量指标,较多的指标会带来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虽然在选取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时尽量避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但是这些指标之间仍然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含在观测数据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

3.结论

依据建筑工程质量及控制基本理论,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框架及原则等方面论述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的必要性。然后,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基础上,分析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建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的基础指标集,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和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亚娜.××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探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

[2] 杰克.吉多.成功的项目管理(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陈永辉.最新房地产项目全程策划与质量控制管理实务丛书[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4] 张兴野.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建筑经济,2001

[5] 魏然,管昌生. 建筑企業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 国外建材科技,2005,25(2):128~130

作者:宋扬

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论文 篇2:

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

摘要:本文根据我院的教学实践,从基础实验、硬件实验、软件实验和课外实践等四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计算机专业;课外实践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实验课时紧张表面上是学时安排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与实验教学的体系密切相关。高质量的实验设计,综合性和创新的实现,都需要对实验体系加以梳理。本文试图从教学实际出发,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索。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院实际,改革、探索实验教学的新体系。以系统论的观点,按照培养基础、训练技能、研究创新三层次,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为依据,按学科、专业大类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

1目前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國内各重点大学的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的多门课程虽然较早就选用了国外的原版教材,课程体系也基本使用CC2001,但这些不同课程的教材来自国外不同的大学,各教材之间内容往往衔接不好。随着课时的压缩,各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与深度要求上的矛盾更为突出,课程间更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内容和进度的合理衔接。一方面,每门课都觉得要讲的内容很多而因学时关系只能放弃一些原本应该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因为多门实验课程各自为政、内容重叠而占用了有限的学时。因此从培养计算机高级设计人才的目标出发,按教学系统性、先进性、强调技能培养的要求,进行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改革也是迫在眉睫。

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从属于理论教学,开设的实验教学完全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学生往往不能深入了解实验的机理;对应用平台、硬件器件的变化无所适从,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应用开发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实验教学体系。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EDA)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电路在逻辑层的设计和FPGA上的实现,借助于辅助软件工具,已经比较方便。这样的技术条件和实现背景,为硬件设计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底层支持。

2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探索

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分四个环节:基础实验教学、硬件实验教学、软件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

2.1基础实验教学

基础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三门核心课程,“C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技术”。这三门课是计算机课程体系中最基本、但也是分量最重的课程。主要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通过计算机自动考试系统和大作业训练,强化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功。

强化“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必要手段。在基础实验教学中,通过多层次的编程训练和编程上机考试,并将日常教学过程与考核相结合,强化实践,促进自主学习。设计“2类训练/3种作业”供学生练习编程,即基本训练(涉及自测作业、主题作业)和综合训练(即大型作业),规定基本要求,鼓励多学多练,尤其鼓励优秀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大型作业。在大型作业中,学生自己选题,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查阅、自学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设计,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最后分组公开答辩评分。这些类型的编程训练系统地帮助学生从知识点、内容主线和应用面3个层次上逐步提高编程能力。

对于以编程为基础的实验环境,开发和使用一系列网络化辅助教学平台,包括课程学习平台,作业平台和考试平台,辅以配套的教学资源,构建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使用作业平台,完成自测作业和部分主题作业的发布、提交、自动批改和统计分析。我们还采用了能自动组卷和评分的考试平台。自1997级起,已有10届近4万名学生使用该系统考试。通过自动化流程减少机械性的简单编程判断工作,实验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和教师配合出题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方面。

在基本训练类作业中,需要提供丰富的编程习题,并提供网上自动评判系统,供学生随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均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并逐渐成长为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充分发展个性的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自主安排学习活动。例如,大型作业往往涉及许多课堂教学未讲授的内容,学生就通过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自学掌握

2.2硬件实验教学

硬件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三门核心课程“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两门专业课程“汇编程序设计与接口原理”和“嵌入式系统”,着重培养学生硬件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

从“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课程实验开始,首先学习分立元件和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同时配套学习各种实际仪器的使用,目的是让学生将数字逻辑与实际电路联系起来。在完成相应动手实验后,再学习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让学生将实际实际电路和硬件描述语言对应联系起来。同时配套学习各种软件调试工具,掌握各种虚拟仪器的使用。这时教学和实验重点放在器件设计这一级,要求学生能够用Verilog设计组合电路(译码器、编码器、多选一多路转换器、运算器、ALU电路等)、时序电路设计(触发器、锁存器、各类寄存器、时钟和定时等)以及半导体存储器等。实验设计完成的基本器件可以直接为后续《计算机组成》课程实验所用。

“计算机组成”课程实验重点放在部件设计这一级。由于先修课程“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的良好基础和连贯性,可以利用前面设计的器件组成部件。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教学和实验学时,不会使学生负担过重,更主要的是可以加深对前面课程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用Verilog设计单周期和多周期实现的简单(十几条指令)的32位RISC CPU,并写一段使有这些指令的测试程序,利用相应的汇编语言及其编译程序,翻译成二进制代码,并能将CPU软核和测试程序代码写入FPGA开发板,进行实际测试和验证。

后面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主要完成前面设计的计算机的流水线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用Verilog设计流水线实现的简单(十几条指令)的32位RISC CPU,并能写入FPGA做测试验证。以后还可以逐步增加实验内容,如:进一步增加中断处理功能,Cache设计实现等。与原来的教学方案(软件模拟实现流水线)相比,学生可以有更强的硬件设计训练,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实验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也是一些国外著名高校的计算机本科学生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要求。由于有前两门课程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在非常有限的实验学时(16学时)内完成较高的实验要求。

再利用FPGA板卡,学习一些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接口设计方法。如:键盘、鼠标、USB口等等,扩展前面设计的计算机的接口。然后在“嵌入式系统”课程里面增加嵌入式系统设计内容,和“操作系统”课程结合,为自己设计的系统装上Linux。

2.3软件实验教学

软件实验教学着重于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以及软件开发过程训练,分软件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环节。

软件技术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核心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等实验。这几门课是计算机软件课程体系中分量最重的课程。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最基础的系统软件,与软件、硬件均密切关联,是所有软件中最复杂的。这种高度复杂性给《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带来了高难度。学生只有通过操作系统实验,才能真正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知识,逐步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是国内最早接触Linux的机构之一,也最早将Linux介绍给学生。在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时,并不拘泥于操作系统原理的书本内容的验证,而是紧紧结合Linux内核,将Linux作为实例来分析,诠释操作系统原理中抽象的概念、算法和理论。以Linux系统为基点,将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同步、虚拟存储、换页、文件系统、系统调用、设备驱动等等分散、枯燥的知识点,还原为一个整体。这不但加深了本科生对于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而且开始逐步熟悉了Linux技术。

“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实现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实现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语言的编译系统。

软件工程实验课程主要包括“软件工程基础”、“软件文档写作”、“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过程管理(CMM)”、“系统程序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需求工程”、“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统一建模语言”、“J2EE/.NET平台技术”共十门课程。

在软件工程实验课程中将这些涉及软件工程全过程的实验课程前后衔接,强调实验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会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管理和组织。

学生要分组合作完成一个从软件需求到设计、管理、实现等包含软件工程方法全过程的实际项目。每个小组模拟组成一个项目组,设一位组长担任项目经理的角色,其他组员按分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根据项目的进展,在每个环节由指导教师进行分析和评价,给出成绩。最终考核以组为单位进行项目验收,由“项目经理”负责验收时的答辩,对组内不同角色考核时按不同比重给予成绩。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了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实践教学效果。

2.4课外实践

仅仅靠实验室有限的题目并不能给优秀学生挑战的激情,必须让优秀学生直接面对高手一决高低。学科比赛和科技竞赛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检验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比赛同时还是培养、展示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平台。各种竞赛激发学生挑战高手的激情,真正培养学生创世界一流的能力。

实施“项目实训”教学,聘请企业专家,组织与指导学生模拟企业环境进行项目开发,给学生带来了真实的企业研发的环境和流程,为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做好准备。

3总结

理念的创新是推动教学管理创新的先导。一种先进的理念,不仅决定一种思维方式和决策行为,往往还会形成一种先进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改革传统教学管理观念与模式,构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际、面向創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施敏华 何钦铭

机械设计基础项目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 要: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改革培养模式是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武汉科技大学推行学分制,实施“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等试点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举措,阐述了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意见的创新之处、三个计划方案设置的改革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改革措施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經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大学数量的急速增加,我国众多高校,包括部分传统名校在内,不得不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大学生基本上按照统一节奏、统一模式、统一内容来进行培养[1],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固化模式,习惯于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缺乏独立性、主动性、自立性,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1]75-77,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实施完全学分制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结合教育部文件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湖北省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产业计划”),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及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试点计划,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深度挖掘,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卓越计划”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立足行业、注重实践,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英才计划”旨在从省内高校中全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学科专业中,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区。此计划要求不拘一格,改革试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计划”则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相关行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省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探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2012年,根据学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对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进行了修订,形成新的“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2版原则意见有以下变化。

1.构建了“两平台,三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

“两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多方向”旨在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对同一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细分,根据行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多个专业方向。

2.实行了弹性学制。

我校设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为5年),实行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此学制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安排学习。

3.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

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要求设置选修课程,并对学分要求做了统一规定。素质拓展模块类课程性质为必修,但是学分均是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若干个项目获得,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统计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4%~28%之间。

4.规定了各平台和模块的学分、课程设置。

将全校所有专业划分为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四个大类,按照这四个大类设置各平台和模块的建议设置总学分,并对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作了统一规定,便于统筹安排。

5.调整了部分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新增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1学分,为全校性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作了调整,由16学分调整为1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中,只设置一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根据学科专业,划分为A和B两种;“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礎”调整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及应用”,各专业可自行设置为选修课或者不设置;学科基础平台中对学分学时要求不同的公共课程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计划

根据教育部、省厅文件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我校获批了“卓越计划”专业6个,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个“英才计划”,即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7个“产业计划”,包括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和药学专业。依据“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的特殊要求,针对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过多,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结合体现不够等问题,对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

1.改革基础平台课程。

对部分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情况见表1。如下表所示,对文法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课部等三个院部开设的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的课程学分学时设置做了调整,这几类课程的总学分由30学分调整为23学分,减少了7学分。

基础平台课程调整情况一览表

2.增设特设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

(1)“卓越计划”专业开设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课程,如增设“企业管理概论”、“项目管理概论”、“技术经济概论”、“耐火材料新技术”、“电气传动新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等校内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增加相关企业课程,如“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市场策划、运行与技术支持”等;开设企业相关的实践环节,如“企业案例分析”、“工程实训”、“工程实践与创新”、“企业认知实习”、“自动控制技能实习”、“自动化设备应用实训”、“冶金主体设备应用实训”等课程。

(2)“英才计划”班级一年级即接触“冶金高端论坛”专业启蒙课程;同时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作“批判性思维”和励志成才讲座;对原有冶金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增加有色冶金方面的知识;开设创新方法课程“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增加“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同时,强调课程衔接,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冶金工程学科与材料、热能与动力、机械、计算机、资源与环境等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

(3)“产业计划”增补了与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相关的内容,对关联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题研究”、“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实践”、“电子产品的测试与检验”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车辆工程专业增设“电动汽车电机拖动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代用燃料技术”、“电气电子工艺实习”和“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增设“光电技术”、“特种机器人”、“微观流体力学”、“创新设计与专利申报”和“工程应用软件”等课程。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到科学设计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合理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境下,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有效地实施,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5-77.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2-12-1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12223)。

作者:汪姣 龚园

上一篇:内涵式发展中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经济房给排水工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