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源建设应紧紧围绕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以加快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大力引进财源、培植财源、开辟财源,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收入运行机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论文 篇1:

烟草行业市场结构优化与体制改革

一、市场结构与产业政策理论

SCP范式是哈佛学派创立的研究产业组织的方法。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照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产业政策展开的。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厂商在市场中的行为,而厂商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产业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毫无疑问,进一步市场化是当前调整中国产业市场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然而,我们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要适度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从国际上看,虽然大企业、大集团的产生主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它们的成长壮大也都离不开政府主动、有效的参与。在我国,国有企业占绝对多数,政府在诸多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兼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起到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我们在强调市场化的同时,不能完全排斥政府的作用。

因此,从根本上讲,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是一个市场过程,但由于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盲目性或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弊端,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还不能顺畅而有效地形成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为了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除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的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以外,还需要国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实行调节,以适当的产业政策促进合理、优化的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这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二、烟草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一)烟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分析

有数据表明,从1995到2002年行业最大的四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15%左右,2003年之后,行业最大的四家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显著增长,2004年达到24%左右。从1995到2002年最大8家企业的份额在25%附近,2003年之后有显著增长,2004年到40%左右。从1995到2002年,最大的12家企业的份额不到35%,2003年之后接近45%。这说明,我国烟草业从2003年之后,经过行业体制改革,关弱小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多家大型烟草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产生了10家超过百万箱的烟草集团,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与国外烟草企业相比,我国烟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尤其是还未形成颇具规模的烟草集团。我国的烟草专卖管理体制中,烟草行业仍对卷烟产量和烤烟收购量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从1994年开始实施“卷烟计划指标有偿转让制”。这一局部性的体制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卷烟企业和品牌结构的优化调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由于计划指标的刚性分配结果对优势企业和名优品牌持续成长所设置的制度性障碍。相反,由于采取了有偿调整的方式,指标成为了有价物,使得本来用不完指标的省市不愿放弃已有的指标,那些本来己无竞争力的企业由于获得补偿而得以继续维持生存,难以被淘汰。在这种状况下,计划指标也就成了“限制先进、保护落后”的有效手段,使得一些优势企业得不到发展,降低了了烟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

我国的烟草财税体制,使得高额烟草税收与地力财政收益高度相关,极大地强化了地方政府创办卷烟企业的动机,全国烟草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客观上,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卷入卷烟生产的积极性较其他行业更为典型。

总之,现行的烟草专卖管理体制以及烟草财税体制,一方面加重了烟草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烟草企业为所在地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的主要税收来源,关闭一些小厂,使当地利益受到影响,加上职工安置等诸多原因,许多地方不愿放弃本地的烟草生产。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大型烟草企业通过横向兼并扩张加速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进程。

(二)烟草行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烟草无论是烟叶还是卷烟,都是烤烟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不利于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混合型卷烟方面,中国烟草表现出明显的供给不足的特征。而从世界卷烟市场发展轨迹来看,低焦油、混合型卷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万宝路”、“骆驼”、“云丝顿”等著名的混合型卷烟品牌不仅代表着世界烟草的发展方向,而且对长期吸食烤烟型的中国烟民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混合型卷烟的市场竞争中,国外烟草公司拥有绝对优势,而中国烟草企业在差距甚远的情况下仍显得步履蹒跚。

从品牌形象来看,在国产烟中,中华的个性非常强,它最能表明和提高身份,同时也非常适合送礼场合。国产烟除中华等极少数名优烟具有比较强的心理上的附加值外,大部分的国产烟没有体现。与外烟品牌个性比较看,外烟的品牌个性远比国产烟的品牌个性突出,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大部分国产品牌属于大众性香烟,没有明显的品牌个性。

(三)烟草行业的进入壁垒

从产业组织理论的分类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某一行业进入壁垒高低可以划分为五类:产品差异化壁垒、技术壁垒、剩余供给能力壁垒、法律性壁垒、政策性壁垒。中国烟草行业是具有行政垄断许多表现形式的法定垄断行业,因此进入壁垒的因素主要是法律性壁垒和政策性壁垒,具体表现就是中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此外,烟草加工业存在着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对新企业就有很高的规模经济壁垒。在中国年产30万箱的生产规模是烟草加工业最小最优的适度经济规模,因此若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基本的价格竞争力,就必须克服这一壁垒,而烟草加工业对规模经济的这种要求,也直接导致了同样较高甚至更高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资本量越大,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就越大。卷烟制造是一个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过程,成套专用设备需用量大,一次性投入资本较高。总的来看,我国烟草行业的进入壁垒是较高的。

(四)烟草行业的退出壁垒

烟草税一直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实行产地征税,意味着随着烟草制品的省际流动,卷烟税由消费地区向生产地区转移。统一的税制和税率,确保了国家总税收收入不会因省际烟草制品的流动而减少,因此中央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从烟草产业动员和集中税收。但是烟草产品的流入与流出对不同地方财政收入有重要的意义,就烟草生产大省来说,烟草制品的调出,必然从消费目的地转移进大量收入,只要增加烟草制品的产量,就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对那些卷烟净流入省市来说,外省烟草制品流入,意味着本地区在财政收入方面的机会损失,由此自然会产生扶持本地区烟草产业的行为倾向,对省外烟草产品进行抵制就不可避免。这就造成了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使那些经济效益高,创税力强的优势企业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关闭任何一个卷烟生产厂家必然会触动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纷纷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力争使本辖区的卷烟工业不被成为关闭或兼并的对象,客观上提高了卷烟工业企业的退出壁垒,阻碍了中国烟草工业的企业结构调整。

三、产业政策改革方略

烟草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效益逐年稳步增长,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布局、烟草业高额税利形成的地方利益驱动,使得中国烟草行业当前的产业结构布局很不合理,呈现行政垄断下的分散型市场结构,整个产业高度分散,但在各省(市)的范围之内,又是高度垄断的。业内没有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组织严密的利益共同体,而是以行政区域划分势力范围,各自为战。既违背了烟草行业的特点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也不利于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改变我国烟草行业目前生产分散、集中度低、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的市场结构,需要双管齐下,对我国的烟草专卖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烟草专卖管理体制方面,有以下变革方略:

一是实行彻底的政企分开,烟草行业的管理功能应与企业经营职能彻底分开,国家烟草专卖局与中国烟草总公司分开,各省级烟草公司只管销售,不再管理烟厂,这样更有助于企业和产品的优胜劣汰和实现市场结构优化。

二是进入资本市场,股份上市。这样有利于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优化烟草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有利于优势企业积累资金,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提高烟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有利于培育市场体系,提高香烟制品的研发技术,扩大产品差异化。

三是取消计划指标管理。专卖不等于计划,在税收征管方式日渐完善的条件下,应在坚持专卖的条件下取消计划管理,烟草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烟草财税体制变革方面,总的来说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面临国外烟草集团挑战,在刻不容缓的情势下,改变烟草制品的征税环节,改变在产地征税的做法,将流转税中额度较大的消费税逐渐改为在消费环节征收。第二步是在我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后,可将烟草的各项税合并为“烟草专卖税”,由中国烟草总公司统一向中央财政缴纳,地方既得财力、地方财政困难与平衡问题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另外,为保持“税收中性”,可确定科学的计税价格的核定方法和对消费税实行从量计征。

(作者单位: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张志龙

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论文 篇2:

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源建设探讨

[摘要]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源建设应紧紧围绕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以加快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大力引进财源、培植财源、开辟财源,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收入运行机制。

[关键词]财源建设;优化结构;公共财政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内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国家重点扶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将继续实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各开发区还面临着立法不够健全、“两税合一”、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提高、节能减排等问题,这必然会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加强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源建设,则成为我们当前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优化产业结构,把第三产业发展成为新的骨干财源

目前的财政体制把营业税、房产税、契税等税种列为地方财政固定收入,而这些收入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增加将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此,要着重引进一批对地方财政贡献率高的港航物流、交通运输、中介机构、船代货代、建筑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企业,提高行业税收贡献率。

1.大力发展港航物流业。要围绕港口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业,招商引资时要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加强与著名国际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发展以港口运输、流通加工、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港航物流业。要积极运用国外先进技术和手段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做大做强一批现代物流企业。

2.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业态,重点发展专卖店、专业批发市场等新兴商业业态。积极与国外大型商贸财团、商业机构进行联系、洽谈,重点引进业态新、档次高的商业企业和高档商务酒店项目。

3.坚持发展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各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度假、观光、会议、生态、商贸等专项旅游,鼓励发展大型旅游景点,开发民间工艺品和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4.着力发展现代中介服务业。要抓住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机遇,加快信息、咨询、会展、会计、律师、规划设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中介服务等领域的招商力度,着力提高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5.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业。适应国外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趋势,吸引IT服务外包,并向呼叫中心、金融、财会、咨询、售后服务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外包拓展,通过积极利用外资接轨国际服务业。

6.鼓励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一是推动开发区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的承载基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二是鼓励跨国公司在各区设立财务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运营中心和配套基地等。

二、注重民营经济发展。培植新的收入增长点

民营经济从事的大多是第三产业,所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放宽经营范围,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及投资人资格限制,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放宽企业名称限制,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凡是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领域,都要向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投资领域,要鼓励民营资本加快进人。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道路、港口、水务、能源、公交、金融、经营性医疗机构、非义务教育、经营性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及行业。

2.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银企服务平台,由区民营经济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召开银企恳谈会,搭建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通过开办个人创业贷款、动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贷款等新型贷款品种,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成长性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3.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用地需要。民营企业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应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对待。民营企业所需发展用地统一纳入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引导民营及中小企业按相对集中原则使用现有厂房。

4.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实施民营企业优强计划。帮助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资合作,开办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引导骨干民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走品牌发展的新路子。对已获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称号或列入市名牌发展计划的产品,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做大做强、优先退税、减免规费,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5.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人才支持。人事和劳动部门要根据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帮助民营企业引进各类紧缺和急需人才,在申报办理跨地区引进手续时,应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待遇。民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按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考试、评审和职业资格的考试、注册。选录部分机关干部和大学生到民营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指导力度。

6.建立健全服务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信用担保、人才教育培训、信息网络、法律支持等服务体系,引导民营企业以产品、技术等为载体,深化专业分工,提高产业聚集度,通过联合形成产业集群。

7.建立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奖励机制。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对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区政府每年组织基层单位代表、民营企业法人代表和经营者、个体业主代表,对政府有关部门服务和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评议,并把评议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工作实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其对财源建设的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利大税高,对财源建设的作用日趋明显。“两税合一”后国家仍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税收优惠,要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

1.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对有大集团背景、有增资可能、带动能力强的高科技项目实行绿色通道,优先落实。重点引进国外研发机构来开发区投资或进行研究开发,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来开发区落户,引进当今最先进的管理科学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推广海尔式的技术开发模式,把引进与创新紧密结合,跟踪世界最先进技术成果。提高产品的技术等级和国际竞争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

2.培训人才和引进人才双管齐下。加快传统行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业务培训;设立一定优惠政策,在政府招商的同时,鼓励企业“招人”,加速企业自身技术升级改造。

3.在继续引进知名院校、研究院所的同时,加大对现有重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以政府政策和科技投入为导向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科技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与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争取在风险投资进入开发区高新技术实验、研发、创业上实现实质性突破。

四、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能力

1.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利用区域内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好地发挥产业之间的联动作用。支持并引导社会资源向产业集群的龙头大企业集聚,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带动力。(1)重点抓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龙头骨干项目,加快促进产业集约式、集群化发展。(2)鼓励大企业实行本地配套。鼓励大企业自身培植引进配套企业。对引进外地配套企业的大企业,配套企业新增地方税收,纳入大企业年终考核,给予一定资金奖励。(3)鼓励现有配套企业扩张和提升。鼓励为龙头大项目配套的现有企业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对重点配套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改投资项目,根据配套企业上缴地方税收增长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助或贴息。

2.“精耕细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与支持现有企业的“二次创业”结合起来,设立相关政策鼓励其自身挖潜改造和产业升级。扶持原有骨干税源企业做大做强。运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出口退税等多种政策手段,支持大企业加大投入和技术改造,提高原有骨干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

五、加强收入征管,完善财税征管联动机制

1.财税部门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擅自少征、延缓征收。

2.开展税源普查。在进一步摸清全区分产业、分行业、分经济类型、分预算级次、分税种的税源分布和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立足开发区实际,重点理清区、街两级以及开发区与保税区之间的税收级次,建立完善财政、国税、地税、国库之间直接连通的信息网络,以实现税源信息共享,加强对全区税源和税收级次的有效监控。

3.加强对项目进展情况的管理。加强对企业外方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的管理,使已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尽早达到设计经营规模。同时,将引进项目的开工率、投产率作为考核各相关部门的重要内容,保证新引进外资项目及时投产。

4.密切关注重点行业和重点纳税大户。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纳税大户税收上缴情况的研究分析,及时掌握税收结构变化和税源流向,研究制定既有利于企业加快发展又能够增加地方税收收入的政策办法,避免税源外流。

5.抓好薄弱领域的税收征管。针对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和行业,重点做好房产租赁、土地租赁、交通运输、装饰装修等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通过税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检查管理的方法,加大稽查征收力度。

6.营造诚信纳税的社会氛围。广泛开展诚信纳税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表彰纳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严厉处理偷漏税重大案例,营造诚信纳税的社会氛围。

7.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对非税收人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实现对非税收入的统筹管理。为加强工程收费管理,对缴齐所有费款的竣工项目加盖“建设工程收费专用章”,证明无欠费现象后方可通过验收。

六、提升招商引资层次,坚持引资与增税并重

抢抓国际产业加快转移和国内产业加速重组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利用外资上,必须淡化对地方政府引资规模的考核,引入技术含量、国内配套比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吸收外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1.注重招商引资项目质量。注重引进占地较少、产业拉动力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财政贡献度大且节能环保的项目。

2.提高招商引资项目水平。积极推动世界500强企业在本区投资和建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争取引进一两个如天津开发区的摩托罗拉、三星,广州开发区的宝洁等类似的在全国相关行业中技术、市场领先的龙头外企。

3.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着重引进一批对地方财政贡献率高的港航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中介机构、船代货代、跨国采购中心等服务业企业,提高行业税收贡献率。

4.突出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大企业总部或具有区域性总部功能的机构,通过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方式积聚税源。对于新引进的原采用汇总纳税方式的企业在本区设立的分公司,引导其采取与地方企业、外资企业或政府入股合资的方式,使其成为非全资控股的就地纳税企业。对于现有的汇总到外地纳税企业,政府要想办法做工作,动员企业就地纳税,增加地方税收,培植稳定税源。

5.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招商。着力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机构和研发中心,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排治污项目,实现高新技术项目新突破。

6.突出“国家队”项目招商。在做好对国内500强企业招商的同时,重点加强与国务院国资委直管企业的定向联系,争取引进建设一批“国字号”大项目。

7.完善“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机制。建立以专业招商为主导、充分发挥办事处(镇)商会式招商优势的合力招商机制,实现招商信息资源共享。创新招商机制和方式,发挥博鳌亚洲论坛白金会员品牌作用,研究实施海外雇员制招商和中介机构市场化招商。建立完善专业化招商和职能化服务的联动工作机制。

(责任编辑 赵利)

作者:张尧智

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论文 篇3:

河北省税收收入与GDP关系的研究

摘 要:在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将税收计划与GDP挂钩,并通过计算GDP税收负担率的方法来编制税收计划。因此,研究税收收入与GDP的实际关系很有必要。通过对河北省20世纪以来税收收入和GDP发展情况的定性分析以及建立回归模型对GDP结构和税收收入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河北省GDP对税收收入弹性较低,产业结构对实际税收收入的总量有所影响的初步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税收收入;GDP;产业结构

一、税收与GDP关系的理论分析

1.经济的发展决定税收的水平。GDP是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社会总产值的价值实现,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指标,属于生产范畴;税收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再分配的形式,属于分配范畴。GDP包括消费部分、投资部分等的生产总值,而税收的计税依据也包括商品流转过程中的增值部分,企业和个人的财富积累等很多方面,可见,大多数都与GDP相关。从而,GDP的结构、质量都会影响到税收收入的水平。

2.税收收入的其他影响因素。在GDP结构、总量以及质量等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仍有其他的因素影响了实际税收收入的水平,导致了税收收入与GDP增长的不完全一致。(1)税制自身的基本结构影响了税收的总体收入。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第一产业的比重占有绝对优势,税收主要就依赖于农业税以及土地税,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在取消福利分房,逐步发展房地产行业以及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国家税收收入就主要依赖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从税源的最根本来看,就是依赖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会导致GDP的总量和结果的变化,而税收制度同时也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另外,税收制度的改变也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2)税收征管的效率也是税收收入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税收征管是实现税收收入的最终环节。税务部门执法的效率与力度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收入水平。在偷税漏税盛行的时候,再优化的结构和经济发展都难以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3)财政政策也会带来税收收入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从来离不开政治,税收也不例外。政府政策的推进会起到信号的作用,影响纳税主体的心理预期,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经济行动。政府可以通过对税收制度的改变来调整税收的增长。

二、河北省税收收入总额与GDP的统计描述

用于分析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相互关系的指标主要有弹性系数和税收负担率。根据近七年河北省税收收入总额与GDP的发展情况,可以从统计的角度定性描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河北省2000—2007年税收收入与GDP增长的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页表1可以看出,近八年来河北省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实际GDP总量从2000年的5 088.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 928.46亿元,年均增长12.81%;同时,河北省税收收入总额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06年超过200亿,2007年达到286亿元,增长速度由2000年的7.31%增加到25.14%,增加了近18个百分点,远远领先于GDP的增长。

可见,从2000—2007年,河北省实际税收收入总额与GDP实际总额都有所增长,两者具有相关关系,可以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弹性:

E=(△TAX/TAX)/(△GDP/GDP) (1)

结果如上页表1所示,河北省税收收入与GDP的弹性不断增加,2000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增加0.63个百分点,而到2007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带动税收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纵向上看,GDP的增长给政府带来了更多的税收收入。但同向比较,可以知道这个弹性的比较还相对较低。

此外,从税负的角度,税收负担率也在不断增加,由2000年的1.97%增加到2007年的2.4%。

同时,具体到税收收入的来源,河北省税收收入主要依赖三大主要税种。从河北省实际税收结构来看,2000—2007年税收比重中较为重要的有营业税,增值税以及企业所得税。具体看来,这三个主要税种占总税收收入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1.71%(2007)~69.26%(2002)的范围内。其中,营业税占总税收收入的比例变化较为平稳,一直在25%上下,而增值税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22.11%上升到2005年的28.52%,继而不断下降,到了2007年,增值税税收收入只占到总税收收入的25.1%。变化最大的是企业所得税,2002年,企业所得税占到了总税收收入的24.51%,但2003年却急剧下降,只占到总税收收入的14.21%,之后的五年则一直稳定在11%~13%的范围内。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三大主要税种的增长率与总税收收入的增长率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在2007年,总的税收增长幅度超过了三大主要税种,说明其他小税种的变化对总税收收入的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开放,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总收入也不断增加,实际税收收入总额增加了6倍,远远高于总体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中,土地增值税增长了约25倍,远远高于其他的税种;而与房屋,土地交易相关的契税也增长了近7倍。

总之,河北省2000年以来经济、税收都有较快速的发展,但总体上税收负担率相对其他东部城市仍然较低,即税收总数量占GDP的比例较低,同时,GDP的增长与税收的增长并不协调,税收收入增幅较高,速度较快,远远领先于GDP。

三、河北省税收收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1.河北省产业结构关系的总体描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3 709.5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居第六位。与此同时,河北省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缓慢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则在波动中前进,这基本符合国际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趋势。1990年,河北省三个产业总产值占总GDP的比重分别为25.5∶43.2∶31.3,而到了2007年,三者的比重为13.2∶52.8∶34。不难发现,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几乎减少了一半,第二产业则增加了接近10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总比重值只增加了2.7个百分点,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这说明河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第三产业发展幅度不够。这种发展的不协调在税收上也有所反映。结合图1可以发现,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的营业税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变化也不大,而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的增值税则有较大增幅。

如前所述,河北省三大主要税种为增值税,营业税以及企业所得税,这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产业结构决定了税收结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会相应带来增值税,营业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增加,同时二、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就业以及劳务人员待遇的提升,因此也会带来个人所得税的提高;另一方面,税收政策也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例如,国家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会提高务农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国家还通过对污染企业征收较高的税负,从而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减少环境污染。

作为GDP结构的重要反映,产业结构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具体的影响还需要通过定量的方式给出分析。

2.产业结构变化对河北省税收收入的定量影响。李大明等(2009)通过建立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两者之间的计量模型得出税收增速高于GDP增速的结构性特征。本文借用该模型,利用河北省的统计数据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由于农业税取消后,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产生的税收收入越来越少,本文不考虑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因此建立将河北省1990—2007年总税收收入作为因变量,当年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的比值为自变量的双对数模型。模型为lnTaxt=β1+β2*lnX2t+ut,其中,Taxt为河北省第t年的总税收收入,已通过1990年的CPI调整为可比数据;D2t为河北省第t年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的比值,β1为常数项,β2为自变量的系数,这里表示产业结构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弹性,ut为随机扰动项。

可以看出,可决系数非常低,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很低;同时,检验回归参数显著性的t值也不大,p值却超过了10%,这说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构的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

这与上文的逻辑分析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并不十分相符,通过进行格兰杰检验,也证实了两者在5%显著性水平下并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大概有以下原因:首先,时间序列较少,进行回归分析并不准确;其次,存在伪回归,通过单位根检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两个时间序列都不是平稳系列,但其一阶差分平稳;最后,通过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协整检验。

此外,还可以分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税收总收入的各自影响,建立回归方程lnTaxt=β1+β2*lnsect+ut和lnTaxt=β1+β2*lnthrt+ut;其中lnsec表示第二产业实际产值的对数,lnthr表示第三产业实际产值的对数。

由(3)和(4)可知,单独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对数作为自变量,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比较显著,自变量系数的P值都接近0,但第三产业的增长对税收收入影响更大,由于对数代表弹性,可以知道,第三产业GDP增加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能够增加0.6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0.06个百分点。可见,提高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能够更明显的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河北省税收收入与GDP总量和结构的关系进行描述,可以进一步分析探讨河北省税收收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首先,河北省税收收入对GDP缺乏弹性。不可忽视的是,税收收入中绝大部分税源都来自GDP,GDP是税的最大税源,GDP的变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应该比较显著,这样才有助于准确预测税收,使河北省的财政收支更加科学、合理。但弹性较小还可能与一些GDP以外的因素有关,比如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都是对存量财富征税,与当年的GDP无关,无法反应在GDP中。其次,近年来,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并趋于合理化,但还不够完善。河北省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这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史相当不利的,因此,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但事实上,十七年来,第三产业占总GDP的比例并没有显著提高,其增长率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在税收上看,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的营业税占总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也不大,进一步反映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日后的发展规划中应该有所重视。再次,利用李大明等(2009)建立的计量模型,并没有得到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显著的回归关系。但这可能与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有关,前文中已经给出解释。最后,通过将实际税收收入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实际产值对数进行回归,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实际产值的增加对税收收入增加的效果更为显著,因此,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有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此外,由于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所限,本文并未能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给出税收收入和GDP之间较高拟合度的回归模型,这在后续的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郝春虹.中国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

[2] 贾康,刘尚希,等.怎样看待税收的增长和减税的主张——从另一个角度的理论分析与思考[J].管理世界,2002,(7).

[3] 李大明,李徐润,周玉.湖北省地方税收入与GDP和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5).

[4] 许宪春.税收收入增长与GDP增长[J].税务研究,2005,(3).

[5] 杨崇春.税收收入增长的原因及特点[J].税务研究,2005,(3).

[6] 余显才.税收超常增长的再认识[J].财贸经济,2005,(8).

[7] 张伦俊.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量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高凯丽

上一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定制营销手段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