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审美属性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艺术管理作为视觉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众文化审美属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众文化审美属性管理论文 篇1:

浅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摘要:“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由阿多诺和霍克海姆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最先提出,他结合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大众文化与商品经济的结合将文化的审美属性彻底变为商品属性,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文化产品成为具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具有商品化、标准化、欺骗性,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利用文化产品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实质。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工业的商品化

阿多诺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一切商品生产都是为了获得利益。文化产品本是人们进行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在闲暇时间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艺术品。但在商品经济模式下,文化成为获取利益的手段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途径,脱离了其精神产物的本质。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文化产品被大量的复制、再生产,这与传统的艺术创作背道而驰,使得文化原有的创造性、艺术性、审美性被湮灭了。而且随着技术的更新,高科技的传播媒介不断出现,文化产品形式越来越多样,包装宣传越来越新颖,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为创作者和生产者带来巨大利益。但是其内容的价值性和思想性被忽略,使得文化艺术品越来越脱离其本质意义。

(二)文化工业的标准化

在阿多诺看来,文化艺术产品在经过大量复制后,失去了它原有的个性和艺术性。文化产品从创作到生产都遵循统一的模式和流程,内容本是文学艺术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在文化工业中,真实风格的观念似乎变成了支配的审美等价物,消费的真实需求被掩盖了,只要被大众追捧,符合消费者口味,就会被大批量地复制,标准化使得文化商品带有千篇一律的色彩。文化产品内容的大同小异也使得人们在文化观上逐步趋同,造成人们的个性不断泯灭,社会差异缩小,从而社会变成了失去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同一的社会。因此,标准化的文化生产,不只是对文化艺术的背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性的背叛”。

(三)文化工业的欺骗性

阿多诺认为文化在工业化的生产条件下,带有明显的欺骗性,只是借大众之名行商家之实。当大众文化变得普遍和泛滥时,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日渐消退,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而是由大众文化所能提供的产品决定,人也由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体变为被定义的客体。文化生产者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创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使沉迷其中的人逐渐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只带来虚假的满足和短暂的快乐,最终是人民大众不去面对现实,丧失鉴赏力、批判力、否定力。在阿多诺看来闲暇时刻是人们逃离被支配、被压抑的自由时间,参加文化活动有助于陶冶性情,缓解压力,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文化工业成为了将人完整地、全部地纳入生产和消费体系之中的“温和”手段。人们的工作地点将人们在工作时间投入社会生产,在人们的闲暇时间又立马投入到文化工业的消费之中,而这种消费提供的只是休息和娱乐的假象,他们的空闲时间只不过是为了延续其工作能力。

二、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工业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扩展,文化发展弊病不断暴露出来。习近平以“8种文化怪相”对主要的文化发展问题进行了梳理:“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这份总结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以文化工业理论为思想前提去认真审视我国的文化发展现状。

(一)文化工业理论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的契合性。

第一,文化产品的同质性严重。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了复制的便利,极大压缩了价值变现的时间成本,人们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在复制技术上,逐渐丧失了原创动力;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产权制度尚处于建设过程中,尚未形成足够的版权意识,文化付费模式仍在探索之中,法律规范有待健全,侵权成本低、风险小造成盗版猖獗、维权困难。第二,以经济价值为单一追求。拜物教思想泛滥,在资本的绑架下出现了“娱乐至死”的现象。文化生产者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文化产出,逐渐丧失了艺术个性与审美自由,不断诱导人们的猎奇心理,涌现大量三俗作品等。

(二)文化工业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

1、尊重文化自我生产规律,扭转商业化加重趋势。目前,我国出现产业化占据上风、商业化不断强化的现象,所以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我们要巩固文化事业单位地位,加大财政倾斜与政策扶持,加强宏观规划与科学引导,建立完善科学体系,落地一批服务机构,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优势,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魅力。2、留出文化自我生长空间,减少标准化技术规范。目前,文化生产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两种模式,出于规范市场、加强管理、避免恶性竞争等种种原因,两者都或多或少制定了技术的严格规范。我们一定要避免以管理方式压倒艺术的生产标准,留给文化自我生长的合理空间。3、好文化与技术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向前发展。阿多诺批判技术对文化的侵蚀,不过技术是中立的,重要的不是抑制技术发展,而是要规范技术应用。我们要结合文化与技术各自优势,让文化给技术注入灵魂,以技术给文化提供支撑,在坚持内容为王、坚守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先进技术成果应用于文化发展领域。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典范,其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特性为经济的发展转型提供了突破口,也是提升综合国力、扩展文化话语权的有力载体,所以要坚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启示

我们要以问题为突破点去推动中国文化建设,完成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环。坚持四项基本准则,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扩大文化产品数量,向社会输出优质保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阿多诺批驳了以“资本为中心”的創作导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作主体。尊重人民群众“文化之根,文化之源”的历史地位,以人民群众鲜明生动的生活实践作为文化产品的创作源泉,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劳动与生活智慧中汲取力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最终实现对人民的客观需求的回应与人民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展示。另一方面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的消费主体。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民、育民、富民与便民,人民群众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会用行动证明只有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并转化为经济价值。文化产品不应该曲高和寡,更不应该低俗媚俗,应该让人民在文化产品中能够感受到积极的力量和精神的滋养。我们要进一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让经济奠定基础、搭好平台,让文化注入灵魂、展示魅力,最终落实文化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坚持社会与经济价值并重的理想理念。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文化建设定下基调,在我国文化生产应该坚持以社会价值为先,兼顾经济价值,也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区别。一方面我们要追求经济价值。通过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实现经济利益的获得,形成文化与经济二者的良性转化;刺激更多的资源流向文化领域,鼓励更多人才进行文化创作,激发文化生产领域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化发展成为社会整体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追求社会价值。坚持文化产品审美价值的追寻,增进人们享受文化产品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坚持文化产品社会主旋律的弘扬,加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坚持文化产品价值内蕴的创造,鼓励社会批判与社会反思。最终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协调并进、互利共赢。

理论意义

(一)有助于重新思考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在阿多诺之前,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认同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然而像阿多诺这样界定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并未有过,这是一种新的视角与思考”,阿多诺处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商品化力量日趋强劲,资本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中。从世界各国来讲,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文化的泛商品化倾向也日益严重。在文化市场上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也充斥着大量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因此,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进行的重新思考、定位与界定,对我们现在重新审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思考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如何及时纠正商品化倾向,保持文化的艺术性具有重大意义。

(二)有助于重新思考文化和政治的关系。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尖锐地指出,文化工业作为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达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统治者通过文化工业与政治权力的结合,将资产阶级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渗透进社会个体的思想里,用统一的观念塑造国民,消解大众的反抗精神和自由思维,将他们引入社会规定的标准化图式中,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因此,他的理论启发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去思考如何将二者和谐统一,服务于人的更好发展;启示人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引导文化产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凸显文化自身的人文性、价值性、艺术性,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启示消费者提高辨别力。

阿多诺从艺术性和政治性两个角度批判了文化工业理论,指出文化在经过现代工业的加工下变得失去灵韵和个性,而社会大众沉迷于资本家提供给的虚假文化产品中,沉浸在广告和各种媒体营造的虚幻影像中,被各种良莠不齐的产品包围和侵蚀,逐步失去思考力。他的这些批判给大众警醒作用,有助于帮助大众在五花八门的文化产品中增强辨别力,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摆脱低级趣味,不迎合低俗口味。在选择文化产品的时候要有辨识能力,在接受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避免在参差不齐的文化产品中迷失自我,失去判断力。

(二)有助于启发大众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天然带有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培养的是具有统治阶级意识的公民。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输出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的输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強。”在当今中国,必须弘扬自己的特色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开发利用好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市场。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J].赵勇,译.贵州社会科学,2011(6).

[2][德]霍克海默,[德]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侯露

大众文化审美属性管理论文 篇2:

视觉文化环境下当代艺术管理特征探究

摘 要:艺术管理作为视觉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因此,文章将艺术管理作为探讨对象,首先分析当代艺术发展现状,发现我国艺术发展逐渐现代化以及多样化,但欠缺一定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再对艺术管理的公共服务性特征、艺术管理的建构性特征、艺术管理的媒介性特征进行详细介绍,最后从创设良好的环境、不断发展艺术产业以及加强公共性艺术发展三个角度入手,探讨视觉文化环境下当代艺术管理策略,旨在为当代艺术管理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视觉文化;艺术管理;特征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艺术文化有了较高期待。在视觉文化影响逐渐增强的背景下,人们越发关注艺术产品的视觉感受。只有充分理解艺术管理特征,才能有效促进艺术管理质量的提升。因此,重新审视如今的艺术管理工作,发挥艺术管理的最大价值,已成为今后艺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

(一)艺术发展逐渐现代化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当代艺术也逐渐变得现代化。从社会意识的角度上来看,社会各种思潮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不小,当代艺术的现代化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文化形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艺术发展和市场发展是有很大关联性的,这就使得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代艺术发展正呈现着新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二)艺术发展多样化

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之外,也不能抛弃传统文化对其的作用,而应当合理利用好各种资源,共同为艺术的发展服务。此外,西方国家在艺术的发展也是我国艺术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可以使我国的艺术发展更加多样化,这对于我国的艺术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藝术创作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有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过于看重利益目标,而忽视对艺术作品的打磨和精益求精,急于求成,最终导致艺术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创新性和流传性。长此以往,我国的整体艺术水平将得不到太多的提高,一旦艺术的方向发生了偏离,艺术发展将会遇到很大的瓶颈。

二、视觉文化环境下当代艺术管理特征

(一)艺术管理的公共服务性特征

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作为我国民族文化财产的一部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也就意味着它必将具备公共服务性。经济学家对艺术品的公私属性也做过评价,认为许多文化产品和服务实际上是一种混合产品,同时具备了私有和公共的特征。例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也被当作艺术品在市场中买卖。一方面它为某一个人所拥有,但另一方面它也是艺术史中的一员,它为历史学家和艺术爱好者都带来了公共性的利益。其实,之所以艺术具有公共服务性,是因为这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来对民族艺术优质财产实施的一种保护,并提供免费、优质,面向全体社会人员的艺术服务和艺术产品,以此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国家的关于艺术政策支持的公共服务性也得到了广大社会民众的认同,满足了民众的需求。与此同时,国家也通过政策支持举办艺术公开交流会、开放公共艺术空间和机构、开展艺术资金的支持与筹措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也彰显了艺术管理的公共服务性特征。除此之外,在我国当代艺术管理中,渐渐形成了国家艺术部门对社会艺术公共领域和重大艺术文化设施的公共性规划,比如,国家大剧院、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规划建设等;并且对全国性的艺术演出、文艺活动、公共艺术空间的教育进行一定的规划和协调。

(二)艺术管理的建构性特征

第一,对内建构性。一方面,随着文化和经济的互相融合和渗透,艺术作为创意文化经济的一部分,也被纳入了国家规划和管理中,国家承担制定艺术管理政策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价值论的出现,国家在当代艺术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全面考量公众艺术准则,来制定公众审美标准的管理政策,来达到符合艺术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目标。此外,在视觉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视觉文化的认知具有的当代性与传统艺术及其标准相区别,也打破了过去的艺术标准,使当代艺术管理政策更具挑战性。因此,当代艺术管理的对内构建性主要归结于两点,即对公众艺术标准的考量和艺术文化经济价值的评判,通过这两点来实现艺术管理政策的有效配置和系统建构。

第二,对外建构性。当代艺术管理的对外构建性是在一定程度的国家艺术政策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展开的,并借助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产业来实现。一方面,视觉文化环境推动了新的媒介产生,例如摄影、新媒体、电影等,这些媒介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方式和人们的审美习惯,并且当代艺术管理通过这些新媒介对国家艺术形象和视觉表征进行建构,达成跨国性的艺术文化交流和传播;另一方面,视觉文化通过以图像为中心的图像符号在各地区传播和交流,并通过形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促成了全球化的艺术市场,比如日本的动漫、美国的漫威人物形象等。艺术元素的流通促进了跨国文化形象的传播,推动当代艺术管理在对外构建性方面的思考。

(三)艺术管理的媒介性特征

视觉文化使人们认知方式发生转变,推动当代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向新媒介方向发展,从而使当代艺术管理活动也离不开现代媒介的加入,艺术管理媒介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艺术管理方式的媒介化。在视觉文化环境下,各种电子媒介诞生使得艺术创作的形式多样化,与此同时,也使艺术管理方式向现代媒介化发展,利用现代媒介来传达艺术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目前,在很多艺术活动的规划和组织上都用到了现代媒介。例如虚拟艺术馆、网上艺博会等。

第二,艺术管理活动主体和客体的现代媒介化。视觉文化环境下,数字媒介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管理活动的主、客体媒介性的生成,并且视觉文化的传播方式也使艺术管理活动中的多方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艺术创作者作为艺术管理活动中的客体,可以在完成艺术创作之后立即通过手机、网站等平台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出来,缩短了以往艺术作品传播过程中的诸多环节,时效性非常强,更容易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性。而艺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组织艺术管理活动的人,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策划和组织艺术的传播。艺术管理者首先要成为艺术媒介的受众群体,获取艺术信息,然后将艺术信息进行后期的普及和传播。另外,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很多非艺术管理者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成为艺术管理的主体。

三、视觉文化环境下当代艺术管理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在视觉文化环境下,需要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来进行当代艺术管理工作。第一,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不同的艺术实体的管理,对于艺术活动采取多方面的管理机制。第二,协调好艺术管理人员和艺术生产人员的关系,在利益方面尽量做到平衡,促使两者相互支持和信任,为当代技术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艺术管理工作的发展,改善艺术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不断发展艺术产业

当代艺术管理要想实现推动艺术发展的目的,就需要不断发展艺术产业。面对不同的艺术形态,要合理进行规划。合理布局艺术产业的结构,可以以大众文化为中心,不断探索大众文化的价值,并将其不断丰富和充实,使艺术产业发展得更加全面。与此同时,要抛除大众文化中一些不适宜的部分,并结合当下的视觉文化环境,让当代艺术管理工作更具时代性特征。

(三)加强公共性艺术发展

优化当代艺术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性艺术的发展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艺术服务,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为此,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政府扶持,同时公共艺术部门也应给予适当的补贴,促进公共性艺术的运营。除此之外,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提升其服务水平,并提升公共文化的建设。以上都是当代艺术管理工作需要关注的部分,也是实现当代艺术稳固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蓝凡.中国学派艺术管理理论体系建设刍论[J].民族艺术研究,2019(1).

[2]施瑶.学科视域下当代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向度与脉络解析[J].大众文艺,2019(10).

[3]冯超.艺术管理的价值导向研究[J].艺术工作,2019(5).

[4]田川流.论宏观艺术管理与微观艺术管理[J].齐鲁艺苑,2018(4).

作者单位:

南昌理工学院

作者:张林霞

大众文化审美属性管理论文 篇3: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摘 要: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忽视。采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大众文化和大学生自身两个层面分析了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研究成果较丰富,研究视角较多维,也存在研究模式相对固化、研究内容侧重现象描述、研究领域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等缺陷。今后的研究将通过更深入的理性思辨与更广泛细致的实证研究,借鉴相关学科理论,探究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互动发展,使大众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价值观; 影响; 研究评析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01

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正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显性、正面的塑造外,集审美感性、娱乐消遣、轻松活泼于一体的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在广度、深度上不断扩展与延伸,并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要现象。有鉴于此,本文综述近10年来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现状

接受系统、持续主流文化教育和熏陶的大学生,何以能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创造者、享受者,大众文化对其价值观又产生哪些影响,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大众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分析视角

学者们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从大众文化这一层面进行分析 黄成忠认为:“大众文化在对象主体上具有普及性、在表达内容上具有世俗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商品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娱乐性的特征”[1],这些特征恰好满足了大学生希望广泛参与、缓解压力、排解烦恼的需要,因而,必然会对大学生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孙爱军认为“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大行其道,一是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二是由于大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使得大众文化必然成为青年文化生活的主要部分,因而使青年价值观在接受、享受大众文化中受到影响”[2]。大众文化使得大学生的文化参与更加广泛多样、文化享受更加感性娱乐,从而使大学生的多样个性得以充分展现,精神压力得以有效排解,正是大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使其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2)从大学生这一主体进行分析 有学者指出:“多元思潮下的青年们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多重文化需求;当代青年追求个性,渴望与众不同;青春期的活跃和叛逆……当青年与大众文化相遇,冥冥中就注定了他们将成为演绎这种文化的主力军”[3],青年的价值观也在参与大众文化中实现了从一元凝聚到多元消解。刘昊、薛平平认为:“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思想的活跃促使他们易于付诸行动;大学生面临的诸多矛盾困惑促使他们希望通过文化作用寻求精神平衡和依托。”[4]因而,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也是分析大众文化对这一群体价值观产生影响不可或缺的因素。

2.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双重表现

(1)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大众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现代化、都市化的产物,蕴含着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和价值追求,这是大众文化所具有的积极因子,也使得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更新、丰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张帆认为:“大众文化本身所负载的海量信息内蕴着多元的价值取向,使青年群体的的文化视角多元、文化选择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青年多样化的价值观念”[5]。大众文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输出新知识、新信息,“对于正处于接受新知识最活跃的大学生来讲,新知识和新行为的出现将促使他们对自身的传统价值做出新的认识和评价”[6]。确实,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使大学生在对传统价值的重新评价和思考中确立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

其次,大众文化激发、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张童童、田宁认为:“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更有利于创造性发挥。”[7]吴建华则认为:“时尚文化具有前沿性、崭新性,紧扣时代脉搏,处处体现着时尚新潮流,这种文化抛弃了思考问题的传统秩序及其模式,摆脱了思维定势的束缚,灵活运用整合思维、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使生活不断变化,因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8]大学生在对大众文化的享受过程中打破了行为定势,开发了行为潜能、创造力,因而培养了年轻人的创新意识。

再次,大众文化培养、形成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杨朋朋认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的形成”[9]。李晓兰、郑新宇指出:“时尚文化具有的娱乐性功能以及时尚文化提供的多种方式都有利于大学生排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从而缓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10]大众文化有助于平衡大学生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现代生活理念和文化审美趣味的精神追求,因而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最后,大众文化塑造、培育大学生的主体个性。毛晓红认为:“流行文化时尚本身的新异性以及鲜明的

标新立异’倾向,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和风格和主体意识的张扬,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创新社会文化。”[11]可见,大众文化的多样化追求和参与者的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大众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并有利于民主参与价值主体的形成。

(2)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总会凌驾于文化属性之上,这就导致大众文化具有不可消除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易造成大学生功利化的价值观。冯国强指出:“在大众文化鼓励追求个人现实成功的社会价值导向下,在部分青年身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传统价值明显弱化。艰苦奋斗,长期创业的奉献精神出现了滑坡”[12]。姜华也认为:大众文化的流行改变了以往大学生个体被动的文化接收状态,在价值观念上正日益呈现出向个人本位、功利、现实偏移的倾向”[13]。

其次,大众文化易诱发大学生感性化的价值观。高珊、崔健认为:“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审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藩篱,导致青年审美价值取向的当代转向。然而,它对感性的过度强调与张扬,在某种程度上又致使部分青年审美价值取向泛感性褪变”[14]。雷玲也同样认为:“在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直观性体验中;青年日益将‘思’的意义放逐,沉溺于从各种感性的形象中所获得的感官娱悦,其审美价值取向表现出明显地重当下‘感性’而轻终极‘理性’,重感官‘反应’而轻理想‘价值’的泛感性特征”[15]。

再次,大众文化易导致大学生自我化的价值观。李娜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表现在“在价值判断与利益冲突面前从以集体、群体、社会为中心的社会优先论中摆脱了出来,更多的从正当利益和个体的需要去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标准,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16]。大众文化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高清波、宋菲指出:“大学生思想中的‘个体意识’、‘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唤醒,他们不再轻易地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从亲身经验中去选择,形成价值主体的‘自我化’”[17]。李修志、李维佳也同样认为:“作为大众文化表现之一的青年亚文化使得“很多青年人不再被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而是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尝试,形成‘自我’价值观”[18]。

最后,大众文化易滋生大学生消费至上的价值观。王旭认为:“大众文化所宣扬的超前消费理念,在大学生中造成一种及时行乐的心态。追求个性化的消费,成了大学生消费的主流……。在这种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沉湎在低俗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中,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来暂时躲避日常生活的责任及自己的学业,传统的艰苦奋斗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巨大的挑战”[19]。

3.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应对策略

针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双重影响,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应对策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宏观的大众文化发展方向,中观的校园文化建设,微观的大学生教育引导。

(1)在宏观层面上,规范大众文化发展方向 崔健认为:“必须强化大众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意识,即作为文化从业者应有的人文责任、艺术良知和人格操守”[20]。杨朋朋阐述“加强大众文化建设,提高大众文化作品质量;以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21]。

(2)在中观层面上,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 众多学者认为要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应对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左小彩认为:“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层面,要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建设一种多元、生动的校园文化。”[22]而张岩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方面,即“突出校园文化主旋律,重视人文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增强认识能力;规范校园文化识别符号,提升学校文化品位”[23]。

(3)在微观层面上,加强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 学者认为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引导,使他们以更加理性、辩证的态度对待大众文化。张秉福认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加强闲暇教育和闲暇文明建设。”[24]谢晓娟则强调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应对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她认为:“要通过主流文化大众化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张扬大众文化中的真善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均衡发展;在价值观教育中实现尊重多样性与倡导价值共识的统一”[25]。

二、当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评价

从研究趋势和研究前景看,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拓展和深化。

1.研究模式相对固化

在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遵循着同一种研究思路,即影响表现——原因分析——对策建议。这种研究思路虽能说明、解释当前的现象,但不够深入具体,创新性也不强。这种研究的说服力尚不够强,导致研究只能侧重表层现象的描述、分析,仍停留在现象说明阶段。而这样的现象解释没有经过实证研究与调查,导致提出的解决策略也并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很难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2.研究内容侧重现象描述

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这一现象进行探究,这些探究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内容,但仍不够全面。首先,除了大众文化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有无中介的连接,即大众文化通过何种途径、方式和机制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如何,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或是长期的、稳固的?大众文化能否完全抵消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持续性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其次,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随机的、偶然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后,大众文化在中国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在大众文化发展不同阶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无差异性?

3.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人员主要是高校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政专业研究生等,这必然会导致研究领域的狭窄,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深度。应从不同领域和学科进行切入,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观点碰撞,这样才有助于创新,也有利于对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的深化。

三、未来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趋势

1.在研究模式上,需要在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

首先,开展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实证研究。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关于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尚未在全国大范围实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丁静的针对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进行的1200份问卷调查[26],刘晶,张餱滔的“针对首都在校大学生的1000份问卷调查”[27]和周江平、刘素娜的“关于大学生流行文化及其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研报告”[28]。今后的实证研究将根据年龄阶段划分的“80”后、“90”后大学生;其次,进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促进我们进行共时性的全面研究,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

2.在研究内容上,需要质性的深化研究

主要包括:一是深化大众文化对大学价值观影响的重要性和根源性研究,以形成理论基础。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链条需要论证和解释,这将会促进这一问题的原因探究,而重要性的研究则会深化这一主题的价值,并完善研究主题。二是深化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是什么,新的时代条件下影响因素有哪些,大众文化在其中居于何种地位、承担何种角色。三是深化解决策略的研究。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客观性是不可改变的,关键是教育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引导与教育,强化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抵制并转化消极影响,教育对策将是这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四是在认识当前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大众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进行历史性的研究。

3.在研究领域上,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理论

首先要借鉴文艺学的理论,特别是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成果。对文艺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真实把握大众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以及对大众文化的准确定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其次,要借鉴青年学理论,特别是关于青年文化的内容。是我们了解青年群体思想、行为及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最后,还要关注与大学生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从心理学中探究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特点,从教育学中寻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从社会学中分析社会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4.在研究前景上,凸显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向建构

文化既蕴含着价值观,承载着价值观,又影响着价值观的生成。反过来,价值观又制约文化发展的方向。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是交互渗透、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二者都呈良性发展态势,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大众文化与大学生的相互依赖关系、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向建构的整体性研究目前基本上处于空白,也缺乏可信度高、说服力强的实证研究做支撑。所以,未来的研究将针对以上不足,通过更深入的理性思辨与更广泛细致的实证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探究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互动发展,使大众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成忠.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析[J].高教探索,2011(4):143.

[2] 孙爱军.大众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2(4):141-142.

[3] 邱吉,王易,王伟玮.轨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260.

[4] 刘昊,薛平平.流行时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2007(6):150.

[5] 张帆.大众文化影响青年价值观的理论逻辑与应对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4-6.

[6] 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1.

[7] 张童童,田宇.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3):110.

[8] 吴建华.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34.

[9][21] 杨朋朋.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21,25-26.

[10] 李晓兰,郑新宇.浅论流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向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76.

[11] 毛晓红.流行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1):24.

[12] 冯国强.略论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15.

[13] 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道德与文明,2007(4):84-85.

[14] 高珊,崔健.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0(9):87.

[15] 雷玲.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25.

[16] 李娜.大众文化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20,17.

[17] 高清波,宋菲.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16.

[18] 李修志,李维佳.青年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79.

[19] 王旭.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34.

[20] 崔健.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27-28.

[22] 左小彩.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7.

[23] 张岩.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D].沈阳工业大学,2012:33-34.

[24] 张秉福.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20-21.

[25] 谢晓娟.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2(1):90-91.

[26] 丁静.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J].学海,2010(5):208-210.

[27] 刘晶,张餱滔.外来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状况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26-28.

[28] 周江平,刘素娜.大学生流行文化及其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研报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80-84.

[责任编辑:刘慧婷]

作者:梅萍 罗佳

上一篇:汽车电机故障诊断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兼并法律问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