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大众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休闲体育作为体育和文娱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大众身心健康及助力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休闲体育大众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休闲体育大众文化论文 篇1:

浅谈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大众对于体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体育对于社会大众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休闲体育形式应运而生。在大众文化中,休闲体育是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是人们进行自由时间消耗的重要方式。人们从自主自愿的基础出发,对自己喜爱与擅长的体育项目进行选择,利用合理的规划使个人自由时间具有更大的价值。在体闲体育中,人们的思想得以升华,身体素质得以提高,它代表了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本文以浅谈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为题,对休闲体育的特点、成因以及文化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大众文化  休闲体育  特点  成因  文化意义

1   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上升。社会大众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支配,人们对于个人自由时间的追求度更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个人自由时间的享受已经成为许多社会大众的追求。休闲体育应用而生,人们从自己的消费水平以及自由时间水平出发,对休闲体育的项目进行选择。大众文化视角下休闲体育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笔者选择从大众视角下进行休闲体育的分析是一有定的社会意义的。

2   休闲体育的文化特征分析

休闲体育中的内容与传统的体育有着一定的差别,但并不代表这些体育活动与其它的活动在动作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休闲体育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具有几点明显的文化特征。下面,我们就来对休闲体育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2.1   具有感情文化特点

休闲体育具有个性化的基调,轻松与快乐是休闲体育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从形式与内容角度上来看,休闲是为了让具有较大生活压力的人在个人自由时间寻找快乐与刺激,使人们远离社会的紧张竞争。休闲体育不具有功利性,参与最为重要,让参与者在休闲体育中获得快乐与成功最为重要。

2.2   具有大众性特点

所谓的大众,与过去的群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那些生存于城市之中的普通人群,每一位大众之间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与普遍性。在参与在休闲体育活动时,社会大众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体育经验,曾经接受过体育教育,有一定的体育技能。然而,大众在之前所具有的体育技能是具有明显限制的,但没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体育技能的提高。无论是体力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大众的体育能力不足。而休闲体育对于参与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每一个具有基本体育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参与者,这就使得大众性成为了休闲体育的重要特点。

2.3   具有多层次消遣性

休闲体育涉及到一定的消费,但是,休闲体育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实现消费。社会大众从多个目的出发,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一些社会大众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为了实现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一些社会大众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希望从休闲体育活动中实现心情上的愉悦,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一种成功感。每一种消遣目的的不同,使得休闲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实现刺激性的彰显。

3   休闲体育运动的成因分析

休闲体育运动不是本来就有的,是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体育活动的一种变革。下面,我们就来对休闲体育运动的成因进行几点分析。

3.1   社会大众具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对于社会来讲,闲暇时间的多少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地区的人的闲暇时间数量不同,社会制度对于人们闲暇时间的消遣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具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我国工作制度的科学化,使得双休成为工作模式中的基本要求,人们的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当前,休闲体育活动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思想的重要标准。

3.2   消费社会模式的形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提高。在西方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融入,使得我国大众的消费形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原来,人们为了生存而活动着,现在,人们不仅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更要享受当前的生活状态。人们利用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促进消费模式的合理化,使得休闲体育逐渐成为一种消费品,被更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

3.3   传媒中介的大力宣传

阳光体育运动的兴起,号召社会大众都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现代化媒体利用传播活动来加强体育活动的宣传,使得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接受深度不断加大。人们在电视中对休闲体育活动进行认识,在视觉感官的调动下加强对休闲体育的重视。正是因为如此,社会大众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休闲活动。

4   休闲体育的文化意义分析

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起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对于人来讲,休闲体育可以促进个人的完善。对于社会来讲,休闲体育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结构的丰富,使社会价值观察与行为得以规范。下面,我们就来对休闲体育的文化意义进行几点分析。

4.1   对体育思想具有影响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在,我国的体育活动大多发生在教育活动中。随着改革开放深度的深入,体育从教育向文化层次进行过渡,使休闲体育出现在社会当中。休闲体育对于体育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休闲体育的出现使得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了新的方向。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困难,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都会对体育思想的产生影响,也会使体育活动更加商业化。体育的发展承担了太多体育不该承担的东西,使得不良体育竞争事件不断出现。所以,让体育得以回归,走上发展的正轨,需要让体育转换为休闲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活动不具有功利性,能够让人们摆脱功利思想的限制,防治体育思想发展走向歧途。

第二,有利于体育相关资源转换契机的创新。在教育活动中,体育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艰苦性,教育工作者希望利用较为艰难的锻炼过程来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这就使得社会大众对于体育活动有着一种望而却步的看法,使得体育成为人们不愿意接触的一个方面。然而,休闲体育活动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体育的看法发生了改观,也促进了人们体育思想的改变。体闲是人们生活的必要状态,也是人对自己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种手段。所以说,休闲体育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利于体育事业创新发展方向的寻求。

4.2   有利于人们精神层次的升级

休闲体育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休闲体育运用有利于人们精神层次的升级,有利于人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压力,促进人们从束缚中摆脱出来。休闲体育的存在,是对传统的社会道德与规范的一种冲击,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从一定层次来讲,休闲体育活动是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中进行人类不良的发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存在,使得体育运动的超越性大提高,使得人们摆脱肉体上的限制,实现自然追求的提高。在休闲体育活动的体验之后,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体验失败与成功,快乐与痛苦,使人们在休闲体育的参与过程中参悟一些人生哲理,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不顺与得意。在大众文化视角下,休闲体育的存在,是对人们精神的一种释放与鼓励。在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选择时,人们遵从自己的意愿,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在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时,人们释放自己的身心,从紧张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头脑的清醒以及理性度的提高。所以,休闲体育运动对于人们思想的升华有着推动性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休闲体育运动的产生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体育实现自我升华的重要手段。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从休闲体育特点、成因入手,对休闲体育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分析。希望社会大众认识到休闲体育的文化性质,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体育进行认识,使休闲体育的积极意义得到发挥。只有这样,休闲体育才能促进当代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深度的加深。

参考文献:

[1]许伟,翟丰.浅析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的关系与渊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4).

[2]徐佶.当代中国休闲体育及其兴起背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司马聪.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群众体育转型的启示[J].技术与市场,2009,(11).

作者简介:仝东峰(1974-),男,汉族,陕西户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作者:仝东峰

休闲体育大众文化论文 篇2:

休闲体育助力城市体育文化建设之研究

摘  要  休闲体育作为体育和文娱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大众身心健康及助力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就休闲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同时就休闲体育助力城市体育文化建设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并借此平台与诸位致力于该课题研究之同仁就此问题作共同探讨。

关键词  休闲体育  助力  城市体育文化  建设  研究

一、前言

“休闲体育”(Leisure Sport)也谓之“消遣体育”或“余暇體育”等。休闲体育乃现代体育主要文化的形式之一,具有大众文化的典型性征,是全体民众都可以参与的体育活动形式。休闲体育涵盖了当今城市人们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并在妆点城市体育文化生活,助力城市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极其主要的作用。本课题研究就休闲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同时就休闲体育助力城市体育文化建设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并借此平台与诸位致力于该课题研究之同仁就此问题作共同探讨。

二、休闲体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休闲体育乃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目标已由“劳动为生活”向追求休闲式的、私人定制式的高品位幸福生活转换。人们有了更多供自身支配的空余时间,在这一大环境下,重视“休闲体育”的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休闲意识,妆点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健康与生活幸福指数等遍被纳入到城市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诚然,城市体育文化活动乃城市的一种世俗活动形式,无论是在城市的各种大型健身活动、群体活动竞赛、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或各单位团体、基层社区乃至家庭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处处都有体育运动的影子。总之,休闲体育在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强化其健康意思,促进城市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休闲体育逐步成为妆点城市文化现象的“个性标杆”

城市形象亦即人们对城市外观、文化特色及城市硬件和软件部分及其整体感受所形成的城市总体印象。城市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环境、造型、色彩、技术和社会等各方面形象的塑造,是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出彩的内在原因。休闲体育乃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不同的城市休闲体育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武当山以武当武术为其特色休闲项目,少林寺则以少林功夫为其标杆项目,等等。总之,不同的城市休闲体育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休闲体育乃城市体育文化的缩影,在妆点城市体育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方面发挥着极其主要的作用。

三、我国城市休闲体育之存在问题

(一)过分注重老年休闲体育的发展,忽略了中、青、少群体的体育休闲需求

当前我国的休闲体育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局,发展层次并没有能够达到满足民众休闲健身需求的水准,特别是休闲体育结构失衡,过度注重老年休闲体育的发展,缺少对中青少等群体的协调发展观是困扰当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最大困局。当前我国公益性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为老年人群体,公共休闲体育设施的配备人均量还是严重不足,只能依靠公园、小区等活动广场的空地供老年人进行相应的简单的体育活动,而最受中青少三个年龄段喜爱的运动项目篮、足、羽毛球等球类活动的公共性免费球场却严重缺乏,每30公里范围内平均球场数量不足一个,很难满足青少年及中年群体的健身需要,这无形中使他们的周运动频次减少,不利于该群体养成良好的长期性的运动习惯。

(二)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休闲体育产业游离于其他产业之外

当前我国各大城市的执政者的政治升迁考核标准绝大多数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带动GDP数据,因此从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的角度来说,休闲体育产业目前的发展仍然处于自发性阶段,虽被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但并没有一个长远性、持续性的规划,未能与其他产业形成开放性、互补共赢性发展规划,因此要想使我国的休闲体育的文化建设价值得到发挥,就必须要政府从大局出发,建立完善的全局发展观和发展规划。

(三)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参与。有人曾对10个省份30个二线城市的休闲体育发展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的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能够得到政府支持的省份和城市仅占15.5%,且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而西北乃至西南省份的城市休闲体育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主导行为比例就非常低,高达85%的被调查城市的休闲体育仍处于社会力量自发发展模式,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重,经营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因为经营不善的健身俱乐部倒闭的周期越来越短,甚至健身俱乐部沦为诈骗的代名词,给群众带来非常不好的印象。

四、休闲体育助力城市体育文化建设

(一)加强政策引导,将休闲体育发展纳入城市文化建设之中

休闲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无论从基础健身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还是公共性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来看,政府在休闲体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民众健身保健理念的灌输、自觉性健身意识的培养和社会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我国如果想让休闲体育发挥其应有的精神文化建设和文化推进的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休闲体育发展纳入城市政绩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政府主导统筹型产业发展模式。只有在这种政府主导模式下,才能敦促相关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集中精力进行相关的缜密的调研,提出与城市发展相适宜的休闲体育发展规划与布局,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二)加强社会体育与区域性休闲体育文化建设的对接

作为一项民众性的公关体育活动,休闲体育的公众属性就决定了休闲体育的建设参与者一定是多方的,而非单方。要想实现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的良性发展和长远性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建立社区对接型区域性休闲体育发展的模式,依靠社区这个最为熟悉该片区民众特性、行为习惯和运动偏好的最小的社会组织来加快建设休闲体育的基础架构,通过这区这个基本的单元向外延伸,可以和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实现对接,一方面保证了休闲体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又能保证活动组织的有序性和参与积极性。因此,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脱离不了社区这个社会组织,只有建立社区对接型区域性休闲体育发展的模式,才能最终加快建设休闲体育的基础架构。

(三)统筹管理,促进社会盈利性健身机构的协调发展

休闲体育的公益性决定了休闲体育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政府、这区等职能部门的支持,但休闲体育作为一项消费型的活动,它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也不能照顾到每个群体的社会健身需求。由于人民群众自身的经济消费能力和健身需求有差异,他们的健身需要和想参与的活动也不一而同,政府主导型的休闲体育的发展只能满足大众化的健身需求,无法满足各个阶层的健身需要,而活化社会盈利性健身机构,使其積极参与进来,是能够实现政府与社会盈利性健身机构的统筹协调发展的,更能够促进休闲体育的良性及持续性发展和长远建设。

五、结语

体育休闲,休闲体育化乃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到来的标记。休闲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他们是体育社会化发展的主流。随着现代人对“全民建设”的价值的不断深化和保健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休闲体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统观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水平及当前的发展模式,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待探索的工作,限于作者认知上的局限和经费上的不足,本文的调研数据仍然欠缺科学性和严谨性,诸多休闲体育的发展问题和相应的发展策略及适宜的发展模式仍有待各位同仁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卢耿华.上海城市生活体育设施功能形态布局研究[J].体育科学,2004(6).

[2]温帅锋.武汉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市场结构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4.

[3]喻坚,孙有智.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郭红卫

休闲体育大众文化论文 篇3:

休闲体育内涵辨析

摘 要:休闲体育概念的界定目前还比较模糊,影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通过对休闲体育与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目的、经验,运动强度等方面关系进行的分析研究发现,上述各要素并非构成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休闲体育的内涵在于,通过身体性的体育活动形成人之为“人”的体验。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人”的体验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leisure sport

ZHAN Hua-n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23,China)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leisure sport;experience of “being human”

目前,有关休闲体育概念的观点甚多,但“尚未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概念体系,对概念的界定也比较模糊,种、属概念不清,定义中直接或间接的包含被定义项。称谓多样、概念不清就会造成研究对象混淆、不明确,研究结果失真,影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1]。根据休闲体育研究的现有成果,休闲体育概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要素: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目的、经验,运动强度等。本文主要对上述各构成要素与休闲体育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厘清休闲体育概念的内涵,为休闲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1 休闲体育诸要素

1.1 休闲体育与社会发展

很多研究休闲体育的学者把休闲体育归纳为两个前提:一个是“钱”、一个是“闲”。毋庸置疑,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才会拥有一定的“钱”和“闲”。

就“闲”而言,资料表明,西方大部分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实行了每周40 h工作制,新西兰甚至早在1936年、美国在1945年就实施双休日。就“钱”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第3次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具有物质基础。例如,美国到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 128亿美元。在1956年,法国、瑞士等11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下对国民“闲暇需求”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由此引起了各国对体育在休闲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和关注[2]。1956年“国际休闲协会”宣告成立,欧美和亚洲等各国休闲团体加入“国际休闲协会”,直到20世纪70年代,休闲体育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得以真正发展。

目前中国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正处于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离后工业社会还十分遥远。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体育职业化改革为标志的中国体育,逐步由注重社会本位和工具价值向个体需求方向发展,体育所具有的休闲价值逐步得到重视和体现,西方休闲体育活动项目以及活动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生活之中,休闲体育意识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组成部分。

因此,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并不是休闲体育的充分必要条件[3]。

1.2 休闲体育与文化层次(品位)

孔祥华、王俊奇[4]认为,从体育的角度看,休闲的体育性指休闲的体育功能和体育意义。休闲的体育性,使休闲的本质得到了某种提升,于是休闲就不单单是理解为“玩”、“游手好闲”,而是提升为一种有品位有价值的活动,即休闲具有体育意义、价值与内涵。许宗祥[5]也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生活品位和格调,获得自身身心自由与快乐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王俊[6]直接把休闲体育的内涵界定为: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

毫无疑问,休闲体育具有文化性,但不一定包含特定的文化品位。文化品位主要指某一事物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质量上的好坏优劣……通常建立在一定主体的文化修养之基础上,而且是其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充实和丰富的结果。文化品位主要由日常生活品位、艺术审美品位和价值理解品位3方面构成[7]。可见,文化品位的内涵非常丰富,难以普及到整个社会。

休闲体育是世俗文化的产物,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是全民都可以参与的体育活动方式,“将休闲体育定位于大众文化,是由大众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休闲体育所具有的价值与功能决定的”[8]。文化品位与参与休闲体育的人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休闲体育需要的是在活动过程获得体验感受,它与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本身无关。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比如武术等)参与者本身并没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也有很多散步、跳舞的人们并不具有太多文化知识,但他们同样具有休闲体育的体验。以“文化品位”为要素定义休闲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剥夺社会大众进行休闲体育的权利,脱离了休闲体育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1.3 休闲体育与休闲时间

很多学者都把休闲体育与休闲时间直接连为一体,没有休闲时间作为载体,何有休闲体育?可谓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有关休闲体育的时间论述主要有:“业余时间说”、“自由程度说”、“闲暇时间说”和“自由时间说”[9]。

先要给予明确的是,休闲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的休闲,并不是时间的休闲。身体活动是休闲体育的前提,而休闲主要是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状态(马慧娣,2004)。只要不影响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任何时间的身体活动都是休闲体育,身体活动本身以及相应具有的休闲体验才是休闲体育的根本。“休闲体育并非余暇时间和活动……”[10],非工作时间、余暇时间、非必要劳动时间等等可以有休闲体育的存在,而工作时间或必要劳动时间等也可以有休闲体育的存在。因为,同一时间,可以存在不同身体概念及身体活动方式。

身体本身就具有多元属性的特征。身体既可以包括政治身体、文化身体,也可以包括生理身体、自我身体。身体具有多重属性,如社会性、文化性和自我性等等。在工作时间内,身体属于社会,具有社会属性。但是,身体的社会性并不排除身体的自我性。社会性身体的属性要求行动主体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履行社会行为。但是,社会性身体属性之外的自我性身体属性决定行为者本身还可以按照自我的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行为,体现出身体的二元性。或者可以说,身体的二元分离性。即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们可以在从事工作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休闲体育活动。例如,侍者可以端着盘子跳起舞蹈、快递人员可以通过轮滑的方式把外卖送到客户手中,等等。人们尽管处在工作时间内,但是,他们仍然可以支持自我的身体,仍然能够通过自我的身体活动体验到身体的舒张和心理的休闲。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Pieper)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明确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由空闲时间所决定[11]。

1.4 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

我们可以从休闲体育的项目内容观察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的关系,休闲体育“涵盖了当今城市人们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台球、游泳、攀岩、蹦极、滑板、轮滑旱冰、摩托车、游艇、弓驽、飞艇、汽车、帆船、飞镖、冲浪、越野、滑翔、漂流、野外生存、探险、登山等”[12]。可见,无论从项目本身还是项目分类来看,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也就是说,休闲体育的活动空间可以不受具体空间的制约,可以是在室内、室外,也可以在陆域、水域和空域。因为,休闲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它既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和游手好闲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一种平和宁静的态度去感受生命的快乐、幸福和价值。因此,对于具有一定空间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通过临时改变规则的方式,降低运动项目本身对空间要素的限制,从而实现休闲的目的。如幼儿篮球、农村学校课桌乒乓球、南美街头足球等等。

1.5 休闲体育与运动强度

中外对于休闲起源的显著差异是对于运动强度的理解,“中国人的休闲体育以静态为主,而西方人的休闲体育以动态为主”[13]。

中国古代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趋向“静”态下的休闲。“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休闲“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因此,休闲体育“在运动形式上呈现出上下相随、左右相依、内外结合的整体性;在运动负荷方面强调动作的节制性,主张不破坏或激化人体的内部平衡。在具体内容选择方面,喜欢以静态为主,喜欢平和、悠闲、修身养性的项目”[14]。

西方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集中趋向在“动”态下的休闲。休闲的英文(Leisure)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在拉丁语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这种排斥关系,因为,otium(休闲、闲逸)的反意为neg-otium(字面意为事务、商业、劳动)”[15]。因此,“西方休闲体育具有‘快速激烈’、‘均为激烈和惊险的活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追求感官刺激’的特征”[16]也就不足为怪了。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历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历程的休闲体育,对运动强度本身没有固有的要求。而且,在经历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今天,运动强度和休闲体育之间已经没有直接的关联,具有高强度和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定向运动等)也已经成为休闲体育项目。“如果参与者以一种追求自身体验的心态(内在因素)去参与,那么,即使是激烈的项目,对他而言也是一种休闲活动而已;反之,如果参与者是在外在因素的迫使下参与活动,那么,即使是最轻松的活动项目,对他而言也就不是休闲活动了”[16]。

所以说,休闲体育与运动强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任何体育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的内容”[17]。

1.6 休闲体育与经验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技术型活动方式,对于运动技能、运动规则有着一定的要求,它要求运动者要具有一定的运动经历和经验,才能借助于一定的活动方式实现对身体的控制和运动规则的遵守,以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身体动作完成相应的运动技术动作。熟练化(或自动化)程度越高,意味着体育的运动技能水平也就越高。但是,休闲体育的娱乐性和游戏特征淡化了体育运动的项目规则。在突破体育运动规则的前提下,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以淡化规则性,强化游戏性;淡化技术性,强化娱乐性;淡化经验,强调参与性。休闲体育不会以动作技术的娴熟与否作为判别休闲的程度,不以是否有过参与体验或经历作为休闲体验的依据。因此,休闲体育对于体育规则的淡化使得经验不再重要。

1.7 休闲体育与目的

目的是学者讨论休闲体育概念中关联性最高的要素之一,很多学者[9,16,18-19]都是从休闲体育所能达到或体现的目的角度界定休闲体育概念。所谓目的,就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要求,即人根据自己对外部现实关系的需要与可能,对当前的现实对象在观念上予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要争取的未来对象的观念模型,是一种以观念的形态存在的人们活动或行为的预想结果。一个正确可靠的目的的提出必须反映人的某种需要,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己任;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以某种必然性为根据。这就是目的前提中所包含的必要性规定和必然性规定[20]。

然而,休闲体育并没有直接的合目的的必要性规定和必然性规定。休闲体育来源于游戏,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游戏归为审美活动,强调游戏的自由性、娱乐性和无目的性[12]。希奇克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畅”(flow)的概念:“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21]当时间被忘记,当人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无目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休闲体育的目的。因此,卢元镇[22]认为,“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时也并不把体育的强身祛病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如果休闲体育与目的有关,那么如何去理解中国古代体育的击壤而歌、儿童的体育游戏等等诸多无目的性的休闲体育表现形式?《庄子》记载,远古先民“饥则思食,食饱则鼓腹而游;渴则思饮,饮足则跳跃自娱。”《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人们进行这些体育游戏活动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也足以说明他在休闲娱乐中并不以捕到鱼和射中靶为目的。

休闲体育与目的之间的非直接关系,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抹杀休闲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人们在休闲体育的过程之中,尽管运动者本人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目的,但是,由于存在运动者身体和心理上的参与活动,客观地存在对运动者的身心的影响,从而形成休闲体育对运动者的价值,如生理学价值、心理学价值、美学价值、娱乐价值、社会学价值等。

2 休闲体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内涵的研究首先需要对“休闲”和“体育”的内涵给予思考。只有通过对休闲与体育内涵的考察,明确两者共性,才能理清休闲体育的真正涵义。

2.1 “休闲”与“体育”的内涵

“休”字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之意,休闲即是如何愉快、安祥地度“闲”。休闲不同于消闲、闲暇、空闲,它是特指个体在完成日常生活基本需要后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23]。心理学家Johneulinger(1974)认为:“休闲感,有且只有一个判断那就是心之自由感。”[21]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休闲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现象,是人的本体论之所在,是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是人类通往美丽精神家园的适宜途径[24]。休闲的本质主要体现人的一种精神生活[23]。

体育(sports)语源出自拉丁语的deportare,意味着人们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面所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在中世纪,法国人将deportare演变成法语desport,14世纪英国人又将其转换成sport。deportare是由de(away)和portare(earry)组成的,意为“脱离开自己原来的工作,转换到别的地方去”;“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面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是娱乐、游戏、安慰、喜悦或自身的快乐,也有愉快的离开工作之含义”。现代体育最高表现形式的《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它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因此,体育(sports)本质特征是“一种身心娱乐活动,属于精神、心理娱乐(包括美的享受和激励)领域……本质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消闲、消遣、情绪宣泄、自我显示、观赏娱乐、美感享受、悬念刺激、精神激励以及荣誉自尊等的精神心理需求”[25]。“sport起源和本义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休闲”[26]。

由此可见,休闲和体育的本质都具有人学的哲学内涵,最终都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信仰,属于创造和完善人的精神活动。

2.2 休闲体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就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带来精神世界的自由本性的体验,是对生命“生成”自由的体验,是摆脱各种贪欲和社会关系与压抑后的舒畅。它既包含了对生命的关怀和生命意义的觉醒,也是对于人作为生命体的意义追问,是一种通过体验来感知自由心态的身体活动,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复归过程”(马克思语)。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本自由”命题本质上是人的本性的高度概括。然而,由于受到现代工业社会的限制,人的自由被无限的物质社会和生存压力所约束,自由更多是一种理想,而难以付诸于现实生活中。

休闲需要一定的活动方式或者载体,与体育结合的休闲体育不但把休闲具体化,还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把休闲深刻化、丰富化,使休闲从生活层面上升为人之为“人”(become humam)的层面,休闲体育为人的自由本性的释放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休闲体育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体验自我的存在,休闲体育的体验追求的是对物化社会的摒弃,是对物化社会的一种自我身体和灵魂救赎。休闲体育的体验既有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压力释放,也有对繁杂社会关系的抛弃。休闲体育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文化层次与社会等级的限制,没有活动强度的限制,没有工作压力的限制,没有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没有世俗观念的纷扰,没有各种社会关系的压抑……休闲体育可以使得人们短暂地忘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可以忽视作为“社会人”的压力和各种责任,而成为自己的“人”,是对于类“人”的回归。休闲体育中的“人”已经超越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只属于自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休闲体育就是可以形成人之为“人”的体验的体育活动。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运动强度、目的和经验等不是构成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它们与休闲体育没有直接的关系。借助一定的运动项目,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人可以摒弃现实社会,感受到人类原始的本性张扬与情感宣泄,感知到作为一个生物体的自我的真实存在,这就是休闲体育。

参考文献:

[1] 孔垂辉. 体育核心期刊休闲体育论文研究的现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39-42.

[2] 陈玉忠.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9-14.

[3] 于涛,杨锡明. 论休闲体育的文化学背景[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1):13-15

[4] 孔祥华,王俊奇.“休闲体育”的概念及理论诠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70-72.

[5] 许宗祥. 休闲体育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29.

[6] 王俊. 我国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94-96.

[7] 范一直. 文化品位的理论和现实思考[J]. 资料通讯,2004(3):28-31.

[8] 赖勇泉. 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观[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59-62.

[9] 周爱光. 体育休闲本质的哲学思考——兼论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的关系[J]. 体育学刊,2009,16(5):1-7.

[10] 于涛. 余暇体育研究的理论框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6-11.

[11] 马惠娣,刘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新华文摘,2001(8):170-173.

[12] 凌平. 从游戏、竞技到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的时代价值[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79.

[13] 刘子众. 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 体育学刊,2003,10(4):34-36.

[14] 宫新清,尹军. 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47-549.

[15] 马惠娣. 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55-65.

[16] 于可红,梁若雯. 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

[17] 卢锋. 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2004,30(5):32-34.

[18] 韩会君,饶纪乐. 休闲体育的本质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90-93.

[19] 席玉宝,高升. 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53-54.

[20] 李喜初. 目的与手段的哲学-猫论-初探[J]. 湖南社会科学,2000(1):11-13.

[21]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1.

[22] 卢元镇. 论消遣和娱乐[J]. 体育科学,1983,3(1):8-12.

[23] 马惠娣. 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 齐鲁学刊,1998(3):99-107.

[24] 于光远,马惠娣. 休闲与文化——关于休闲问题对话之二[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3):1-6.

[25] 韩丹. 论斯泡茨(sports)与体育[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5(2):6-14,38.

[26] 席玉宝,高升,杨彬. 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51-54.

作者:詹华宁

上一篇:新媒体下网络营销论文下一篇:打车软件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