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文化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

摘要:视觉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些年,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传播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博物馆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应用拓展传播途径,博物馆如何通过视觉信息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取得传播效果,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和审美能力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汲取近年来视觉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理论成果,主要基于马莱兹克传播场模式和受众中心论,试图建构博物馆视觉场,探索视觉信息的传播规律。基本路径是以视觉元素组成、特征、编码解码方式、视觉信息传播模式为突破口,概括博物馆视觉场的实体与虚拟、现象与表征、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考察视觉场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构视觉场提升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视觉场是文化结构、视觉主体与受众发生互渗、互动的场域,由物质、活动和虚拟三种形态组成。社会环境以及受众心理空间同样构成博物馆视觉场的一部分,受众心理空间的表达依赖于空间视觉力场的构造。本研究通过博物馆实地考察,对受众留言分析,对国内外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管理人员、志愿者、受众的访谈,从博物馆的视觉环境、视觉信息呈现与视觉叙事、媒介社会环境,结合受众视觉感知综合分析获得当前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现实图景。在媒介融合时代和“以受众为中心”的新博物馆学理念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探索了博物馆视觉场的构建、视觉信息传播的策略和内外场域的媒介构成,探究博物馆传播者如何使受众更好进行意义建构。本研究围绕博物馆的视觉场构建、受众行为的演进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影响的两条逻辑脉络展开。研究发现,“受众中心论”将受众整合到博物馆自身已有的结构框架中,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将博物馆重心由“物”转向了“人”。博物馆实践创新侧重于应对当前的受众需求,建立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物质场域的相关性。博物馆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就要与受众形成交融互动、同生共在、内化发展的关系。参观博物馆的受众行为从凝视到交互,再到沉浸,体现出更深层的“参与性”“体验性”“分享性”特征。博物馆的发展更加注重观众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参与,传播形态更加虚拟化、科技化和场景化。博物馆视觉场转变为场景丰富大众体验的多维场域。三种传播形态是并行存在的关系,受到社会环境、受众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影响,博物馆传播发展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呈现出某一种形态更为突出的状态,并不会互相取代。受众对视觉场建构的影响表现在:博物馆视觉场传播形态的演进和受众行为的演进过程密切相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由绪论、结论与展望,以及主体部分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探究。论述了博物馆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和重要性,分析了博物馆作为大众媒介,其媒介特征表现为:具有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文化信息的交换体系、针对受众的意义阐述、情感共鸣的艺术语境和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分析了传播过程的编码方式和解码途径,并参照大众传播理论中的马来兹克模式构建出视觉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第二章基于受众中心论,分析了博物馆受众的社会环境,以及博物馆针对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的传播目的。构建出博物馆受众“认知-情感-技能三维度素养培养”模式图;将受众视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不同受众个体的文化素养、视觉素养和媒介技能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成为培养的着力点。对于受众群体,通过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多元文化环境有助于其提升文化自信并加强价值认同。第三章主要从分析视觉场的物质形态场构建、视觉信息呈现与阐释方式入手,聚焦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建筑空间、展品案例,对博物馆的视觉场域建构、视觉秩序形成、受众多感官体验策略、艺术通感、交互式视觉传播、志愿者人际传播等内部传播环境进行阐述,引导受众进行视觉体验和意义解读。良好的视觉秩序可以使得观者视线的序列、起伏和转移都能够因其空间设计而形成连贯多样的视觉线路;各视觉要素在形式上都具有程序化的特点,体现于受众的视知觉在建构过程中对视觉经验和审美心理的感知、选择和同构。第四章以博物馆中最常见的展览活动形态,即视觉场的传播内容地域文化展览和国际展览,探索展览视觉表现和内容的视觉修辞、传播过程中的视觉隐喻、视觉叙事来阐述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展览主题有效传播,通过多元文化叙事的展览增进文明的互鉴互赏。展览经过策展人员诠释、说明,由点到线,充分关注展品之间、媒介之间关联性以形成视觉叙事和视觉隐喻呈现展品价值。第五章从博物馆展示的虚拟环境、媒介方式、博物馆数字化形态对视觉信息传播功能的影响、电视媒介对信息的重构来研究博物馆视觉艺术及文化呈现,探求博物馆虚拟视觉场的构建。场域的迁移体现在:由内到外、由真实到虚拟,突破博物馆实体边界传播。各媒介平台、社会机构与博物馆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跨媒体的博物馆文化叙事,实现视觉信息的多样化传播。结合可视化技术运用,媒介融合传播效果优于比传统的展示方式;但博物馆对视觉信息的传播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和社会渠道,仍需要发挥传播主体功能深入传播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第六章主要对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归纳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从媒介社会学角度,博物馆应被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受众进入其中,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身份,并与博物馆的其他要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田野调查获得的质性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问题并综合分析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传播环境与视觉秩序;展品呈现与信息阐释;展览的多样化叙事;媒介应用与拓展。本章也是对视觉场建构的案例补充和实践验证。在最后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发现了视觉场三种形态下博物馆与受众的关系;构建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视觉场整合模式,提出博物馆馆内外视觉信息的传播策略;并以对中外博物馆在视觉信息、艺术思想、多元文化、城市形象传播基础上内在发展规律获得启示,进行研究展望。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多以收藏保护文物珍品、研究和展示为主,而城市化发展、文化艺术生态繁荣的环境下博物馆具有复合功能,大众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性增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定位为文化生产、阐释、传播和体验的公共中心,并嵌入城市文化系统和大众社交网络之中;受互联网思维与科技发展影响,将会出现更多的实体与虚拟博物馆结合的传播形态;大众传播为博物馆拓展更宽广的传播路径和范围,融合媒介为博物馆提供更多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创新内容、重组资源、跨界融合,视觉信息传播将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博物馆;视觉信息;视觉场

学科专业:传播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博物馆

二、视觉信息

三、视觉场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述略

一、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溯源

二、视觉思维理论及研究启示

第三节 从大众传播模式到视觉场建构

一、博物馆媒介特征和传播模式

二、博物馆视觉场的建构及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感知

一、接受理论和积极受众观

二、分众化传播与学术引领

三、博物馆视觉优先性体现

第二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素养培养

一、博物馆受众素养的维度

二、提升受众视觉素养的路径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价值

一、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

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物质形态

第一节 建筑空间场域引发受众想象体验

一、奠定视觉艺术的发展基础

二、塑造受众的多元文化环境

三、创设受众感知的视觉场域

四、营造视听感知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 视觉信息的物质内容呈现与阐释

一、学术支撑: 策展定位与知识信息权威性

二、历史意义: 文物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三、情感符号: 绘画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第三节 从隐喻到意义的艺术展视觉传播

一、当代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

二、视觉艺术隐喻转换与触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活动形态

第一节 地域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地域文化展览视觉信息特点

二、地域文化展览视觉叙事策略

三、地域传统文化意蕴呈现方式

第二节 国际跨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柔性视觉传播中国故事

二、异域文化激发文明创想

三、展览视觉文化叙事模式

第三节 视觉场的人际传播和创意活动

一、创建对话: 受众接受与意义协商

二、创意活动: 交互传播与意义建构

三、诠释讲解: 交互过程的人际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虚拟形态

第一节 博物馆视觉场的媒介形态演变

一、博物馆视觉信息典藏与传播的新场域

二、融合媒介下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转向

第二节 大众文化构建博物馆视觉场的主要方式

一、电视节目构筑博物馆虚拟叙事新空间

二、自媒体对博物馆受众的影响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发展前瞻

一、科学技术带来视觉信息的人文传播

二、物质场与虚拟场传播形态融合转换

三、辩证运用虚拟场进行视觉信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视觉信息的传播场元素

一、视觉场的内容分析

二、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三、视觉场的媒介分析

四、受众与博物馆关系分析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空间建立主体认知

二、视觉信息环境的秩序性

三、展品展览的文化多样性

四、运用媒介阐释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思考

三、局限性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美术核心论文提纲下一篇:旅游业投资环境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