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设计教育与大众审美

2023-03-07

目前中国设计师所面临的处境是决策者的非专业化、长官意志化,以及设计制作者和消费者的鉴赏力差。这使得中国设计陷入了尴尬无奈的现状,甚至有些创作走向媚俗的境地。分析其中的原因,我想这跟我们在大众审美教育上的缺失不无关系。

现实的教育具有很强烈的功利性,注重精英培养而忽视对普通民众的审美引导。对大众审美的教育基本是从两方面入手的:精英美术和民间美术。而实际上它们都是和民众有距离的。我们当前的精英美术大部分带有很强烈的功利性、政治性和叫卖吆喝的色彩,且刻意地和大众划清界限。比如,缺乏大众审美构筑的台阶而只是自说自话的前卫艺术,是没有观众的寂寞和尴尬。有些艺术家,要么高高在上远离群众,孤芳自赏;要么刻意扮演低俗哗众取宠。因此以他们创造的艺术来提高整个民族的审美水平,是不行的。同样的,所谓的高雅艺术更是曲高和寡的局面。想通过几次高雅的画展或者音乐会,认识几张大师作品和面孔来提高大多数人的整体艺术品位是不可能的。

民间美术不等同于大众美术。在传统的意义上,民间艺术是相对于宫廷艺术的,而今天的民间美术却是和大众艺术相对的。民间美术没有了生长的土壤,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养分,正逐步趋于遭到商业化和标本化。对它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收集、整理、抢救和修复上,而面对它即将消失的前景,我们却无能为力。如果像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一样,只依靠实验室的培养和繁殖,而不放归自然,我们恐怕也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这些民间艺术品了。另一方面,片面的宣传又将民间艺术作为一个标本式的文化符号进行出卖。商家看到商机,艺术家看到引起老外猎奇心理的资源,致使民间美术背离了民众。

我认为,担负起对民众进行审美教育责任的应当是设计艺术。设计品质的提升,在广义上是对大众审美的引导教育。作为公共视觉的一部分,有别于画廊、美术馆的艺术收藏品,它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有大众视觉的传达的契机,让艺术服务于民众,并充分发挥艺术的社会作用与目的。当代公共的主体是市民大众。设计服务于大众审美需求的导向,或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引导大众审美的需求。

民众的艺术修养的形成必定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对而言艺术博物馆离大众的审美生活还是有距离。民众最关心的是生活,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设计正是对这种生活的创造——住:建筑、景观、环艺;穿:服装、染织;用:工业造型、包装、装帧等等。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构筑起大众的审美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展开的具体生活细节。24小时的生活需要显然比一个月象打一次牙祭的高雅盛会重要的多。米兰著名的设计小组“孟菲斯”的领军人物埃特·索托萨斯说过:“设计对我而言是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的或隐喻的方式。”设计本身所包含的哲学意义应是寻找被设计对象最自然的属性。设计不简单是创造,而更是探寻,寻求更和谐、合理和更顺应时代发展大环境的一种生活方式。

魏晋的清逸,唐的雄大,明的精致和清的华丽,设计风格和时代精神紧密切合。而今天我们只好面对成群的外形雷同的建筑和莫名其妙的城雕发呆,而不知所云。这不能简单归咎于文明的代价,进步的产物。这是因为设计没有自身的归属感,没有对传统的充分自信,从而无法引导民众树立起当代的经典生活模式。

民众对审美的认可是盲从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场印象派绘画展,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的民众购票参观;同样,法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雕塑展,在中关村家乐福购物广场供市民免费参观。这些雕塑珍品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却没有引起民群对作品本身的足够关注。对国家美术馆的强烈关注显然具有盲从性。

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说,中国的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复制。.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太多抄来抄去的艺术作品,以及太多优秀的产品标着他国设计,而我们却不愤慨。传统审美的惰性妨碍了设计艺术的向前发展,而先锋的设计由于没有大众审美的基础而得不到认可,使得设计改善生活方式的努力异常艰难。此外传统文人雅士不关注生活,更不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使得物质性的设计被视为形而下的,不屑一顾的。我们刚从物质生活的极端匮乏步入小康,民众还没完全从对量的简单要求转换到对质的更多关注,大多数时候设计要么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要么被矫情地过分利用。设计,没有找到内容和形式的最佳切合方式,没有找到真正应当具有的价值。

反观同样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50年代其工业产品因跟风式的设计和低劣的质量而声名狼藉,他们的工业设计基本上就是从欧美的合作伙伴企业搜集而得的粗拙的复制品。但日本长期把设计作为“经国之本,强国之术”,举国上下奉行“设计兴国”的决策。日本产品在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工艺的同时,积极的鼓励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设计,大大提升了它们的造型风格。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欧美的制造商就再也不敢小觑他们。今天,嫁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文化符号。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大,异域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不断冲击,年轻的一代没有自己的民族审美基点,很容易迷失方向。作为设计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该跟他们以怎样的引导呢。我们一方面痛心,一方面又不得不赞叹这些带有强烈个性,和文化符号的异城生活方式给年轻人展开的诱人生活前景。恰恰是这些生活的细节而不是那些名家名作,被普通人所接纳,并且被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所感召而逐渐对本民族文化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民族自卑感。在我们东北边那个小小的半岛国家,它没有出过什么让我们印象很深的大师大作,但它的生活方式却让年轻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这些一定要归功于韩国生活方式中的那些充满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设计,比如服饰、小巧的生活用品,甚至是说话的方式。同样恩惠于华夏文明,但它却传递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新鲜而朝气的全新生活模式。

设计改变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导大众建立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师和大众之间不是对立的,应该有更多的交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真正成为民众的需要。这便意味着我们当今的设计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作为一个从事设计教育的工作者,应当感到任重而道远。

摘要:对大众审美的教育应当从设计入手。设计的目的在于构筑经典的生活模式。民众对审美的认可是盲目的,从众的。设计如果没有自身的归属感,和对传统的充分自信,就无法引导民众建立起当代的经典生活模式。

关键词:设计,教育,大众,审美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上一篇:CPC分类号在信息检索领域的检索应用下一篇:全髋关节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