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15

摘要:普通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改革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改革未得到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对学校情感淡薄,教学与科研评价矛盾,部分教师改革动力不足等问题。可以尝试通过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和学生特点采取多種形式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理解并主动地参与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将教学与科研分开考评等方式来推进教学改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互联网+”改变了许多行业和领域,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量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本文主要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阐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JGJX2019D337

高校不能一味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教师要想更好地教育学生,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式,不断转换传统的教学思想,让更多的学生都可以逐渐意识到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都是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比较简单的体育锻炼,这对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阻碍的。因此,教师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需要将信息化教学逐渐引入课堂中来,从而有效完善高校的教学指标,进而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高校学生可以在日后的发展中更迅速地前进。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拓展体育教学资源空间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落实学生在高校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能让高校学生自主参与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从而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学习到更为丰富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中,教师仅仅教授学生一些知识点,或者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锻炼,久而久之,高校学生就对此不感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高校教师需要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信息化的方式引进高校体育课堂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1]例如,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体育训练的内容以及流程,找到一种符合高校学生的方式进行合理的锻炼,这对高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二)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为了更好地教育高校学生,教师不仅要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以至于很多高校学生都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从而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进行课件的学习,实现碎片化的学习。[2]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开发高校学生的自身思想,保障高校学生可以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点,从而扩大体育教学的范围,提升时效。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加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教师需要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引进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来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从而有效落实高校学生在高校体育课堂中的重要位置。在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让高校学生意识到体育课堂的有趣性,并在高校体育课堂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有效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很多高校学生都可以在課堂中学习到比较丰富的体育知识点,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新时代演变出来的新手段来培养高校学生,并通过信息技术来帮助体育教学掌握训练的指标,对学生的体育训练水平进行准确的判断。[3]高校教师在体育课堂中,需要采用信息技术强化教师体育活动以及训练相关知识的更新,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高校学生在日后实现更好的发展,从而有效落实高校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新时代,高校教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针对高校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自身的承重量,进而有效优化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以及系统性,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合理制订体育教学计划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教师采用新型的教育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合理制订体育教学计划,让高校学生了解体育课堂中的任务。其实,很多高校学生对体育课堂都是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有效锻炼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适当降低高校学生的自身压力,这对高校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要想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需要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的方式,从而让高校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体育知识点的魅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其需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高校学生有比较深入的分析,然后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来编制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有效保障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有序进行。第二个方面就是高校教师需要针对体育课堂,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数据库,并制定出比较完整的训练步骤,在训练过程中找到高校学生自身的问题。

(三)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前提,促进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找到一种适合高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让高校学生可以坚持体育锻炼。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比较强的,但是很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没有将体育教学作为教育学生的重点,而且很多高校学生也忽视了体育课堂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就需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增强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体育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思想,不断对自身信息化知识进行更新以及丰富,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体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这对高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接受比较丰富的网络信息。这样,高校教师和学生才能通过图画、声音以及动画信息化技术来创新新型的教学模式,给高校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其学习以及发展的平台,也可以让高校学生利用互联网本文的创新性、互动性来体会真实的感觉。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新时代。高校体育同样需要适应信息化并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找到符合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式来开展教学。因此,高校教师已经逐渐将改革的注意力放在了高校体育课堂中,加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合理制订了体育教学计划,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前提,加快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并逐渐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高校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逐渐喜欢上体育,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很大的压力,压力主要来源就是日后社会中的工作。因此,针对高校开展的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要让更多的高校学生逐渐在课堂中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点,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更迅速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为今后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颜意娜,陈华,程磊,王燕飞.“互联网+俱乐部制”高校体育三位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02):48-53.

[2] 许正勇.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延伸体育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化背景下“慕课”在高校体育教学的介入及实践[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4):153-154.

[3] 申景桃.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安院阳光运动平台”研究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5):141-143.

[4] 曾小松,陈斌,李旺,王重.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以深圳大学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3(02):80-81.

作者简介:关静红(1979—),女,辽宁凤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作者:关静红

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2:

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动力之源

摘 要:普通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改革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改革未得到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对学校情感淡薄,教学与科研评价矛盾,部分教师改革动力不足等问题。可以尝试通过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和学生特点采取多種形式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理解并主动地参与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将教学与科研分开考评等方式来推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问题;对策

当代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社会对教育价值、人才需求等方面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使得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随之显露。这必然使高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天的高等教育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只有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加快思想观念转变,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促进普通本科高校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

一、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生源素质不同,而教学改革形式相对单一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普遍扩招,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素质相对显得不均衡。从某种程度上说,招生规模扩大,学生素质的不均衡现象会更加加剧,对于重点高校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一般地方院校生源质量的影响是较大的。作为受冲击较大的地方高校必须要不断加强对新入学大学生的生源质量的分析,并及时做好学生的生源质量调查,根据具体情况适度调整教育资源的总体结构,不能拿以前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现在很多地方高校和一线教师热衷于向一些重点高校学习经验,忽略了自己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改革中单纯追求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顾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比如当下较为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如果运用不好有可能起到反面的作用。所谓翻转课堂,通俗的说就是任课教师在课前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并自己寻找相关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学习情况和完成课堂作业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的优点本文就不做具体论述,但实现的前提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教师课前的大量付出,二是学生在课前的认真学习理解。其问题主要是对于所有学生课前学习过程的无法监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锻炼价值较大。而对于不太主动或不太积极的学生,却不能获得很多的锻炼,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反而是没有体会到改革的益处,效果反而没有传统的由教师主讲的方式更有效。如果整个教学周期内都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就会逐渐使学生变得两极分化严重。其教学效果很显然不如平时的其他教学方式。

(二)教育改革未得到学生充分理解,容易让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淡薄

现代流行的大多数教育理论都发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力量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了对学生更大潜能的开发,那就是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高校的学费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多元价值观念的不断涌现,使得当代大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今天的大学生学习及就业压力变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时显现出较严重的焦虑感。在学校学习期间,师生双向不满情况逐渐增多,一方面授课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在抱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不足;部分学生在升入更高级学府攻读研究生后,在向他人介绍自己时羞于提及自己的本科母校。更多学生毕业后短期内生活艰难,很难对母校产生认同感。

作为高等学校来说应该对学生情感教育“边缘化”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位置,高校可以把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之中,并不断建立完善的学生情感教育机制,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积极情感能力水平,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能够适应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如有的高校做的学生专业分流就显现出了很多具体问题,分流教育是指在制度上分别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实际措施。其优点本文不做阐述,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很难让师生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当学生在大二上半学期进行第一次专业分流时,不得不让刚刚建立起来的同学感情重新进行培养,而有的高校在大三又进行第二次分流,使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同学关系又要进行重新培养,在大四要进行实习和找工作,让很多稍微性格内向的同学不能和同学建立起比较密切的同学关系和友谊,更何谈对班级和学校的感情。如果说一场改革最终以学生毕业后对母校没有认同感和感恩之心,那么这种改革无疑是有很大问题的改革。因为教育的目的,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之外,更主要的是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三)教学与科研评价矛盾,部分教师改革动力不足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而当前对教师的评价无疑是偏重于科研的,对大学科研和教学成果的评价也存在严重误区和误导,使得很多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有的高校在教学评比中,科研却占有一定比例,使得很多原本教学效果好,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对此望而却步。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愈演愈烈,当今盛行的“大学排名”加剧了大学内部科研与教学的冲突,大学教师科研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不停的发表论文成果、申报各种课题,从老教授到年轻的专业教师,在对本科生教学中投入的精力和感情相对来说越来越少。

作为高校教师来说,本人的专业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教育改革的基本保证,高校教师必然要经历从理论型到应用型、技能型教育的转变。当前很多高校教师的收入是和课时、科研挂钩的,而没有和改革的具体成果挂钩。 很多教师,特别是习惯于在课堂上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师,改革动力不足。因为要打破自己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习惯是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和精力的。而所有在教学上的努力在经济收入上目前是体现不出来的,对很多一线教师来说,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教育改革是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如果能够综合分析学生评教等因素,以奖金的方式对教学改革效果明显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给予适当惩罚,那么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

二、教学改革的动力之源

首先,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和学生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改革。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至少应该具有以下三种能力:首先必须有能将现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归纳总结,然后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教学,而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法则,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的将要点传授给学生,这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来提升总结。其次是能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引领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而获得新的知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信息呈爆炸式出现,无论什么学科,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自主学习。而作为高校教师,面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的大学生们,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加重要。最后能够潜心钻研学术,通过科研来促进自己的教学,并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推动教育的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认识到除了讲解知识外,培养学生使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些结论性的答案。作为高校教师来说,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所以就需要高校教师不断的进行学术探索,并及时将成果介绍给学生。而作为高校管理者来说,不能对教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一刀切,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自主选择教学方式,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锻炼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还是其他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就可以自主运用,并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只有不断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信息容量,让学生愿意走进课堂,才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理解并主动的参与教学改革。

加強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和学校产生感情,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让学生理解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在进行课程教学前,首先向学生说明当前教学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怎么做,这样容易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特点,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参与教学改革。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毕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那么教师就要在成绩考核中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考评。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过程中,建议即使分专业,也可以不分宿舍,不分班级。这样虽然在学生管理及奖学金评定等发面会出现一些困难,但对于培养学生间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情感至关重要。同时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情感教育机制的组织保证,对于大学生而言,班级是一个基本的组织单位,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是主要领导者,学生的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要通过班级组织进行,学生和学校的多种联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重要的纽带。因此应该不断增强班主任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职能,有计划的深化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还可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每位任课老师管理几位学生,每周教师抽出一定时间和学生交流生活、学习及就业方面的信息。这样做可以让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态变化及学习兴趣等情况,作为本专业的教师为学生的导师,可以在专业辅导及就业方面的指导更加具体,这种一对一的指导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具体的关心。

同时不断加强和重视人文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虽然专业教育让学生有了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如果学校过于重视职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则束缚了学生将来的发展空间,如果可能,可以在非文科院系开设以大学语文为核心包括历史、哲学的课程。

再次,对教师在考评时将教学与科研分开考评,对于科研

作者:梁明玉

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3:

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要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就要了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主体。要了解教学主体,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逻辑。本文多维透视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聚焦研究性教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中的观点和可行举措,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问题导向   思政课教学

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的运用,是对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改良,立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深化对“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认识和把握,改变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无效”“低效”现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活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一、一些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从学生主体角度来看,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政课主导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思政课主导性是指思政课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政治导向、价值引领的同时,注重思政教育教学在学生个体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思政课不仅仅是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栋梁之材’,還应该使之成为具有丰富内心世界、正确价值取向、独立人格尊严、巨大生命潜能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人”[1]。当前,思政课主导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被列为非知识范畴,当作“非实用性”的“副课”看待。另一方面为了“博眼球”或者片面吸引学生,思政课过多追求形式性、娱乐性,忽视学生个体真正的需求和兴趣。

(二)思政课主体性有待进一步确立

思政课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在于强调并尊重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其视为具有自主判断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实现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目标。主体性缺失是指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尚未确立主体地位。主体性缺失的表现为:学生对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淡化,重视他律而弱化自律;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自主性不强;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判断能力不强。一些高校思政课,一定程度地存在教与学的矛盾。一方面教师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深刻理解,教的内容并非从学生实际出发,并非学生想探究的、感兴趣的、需要的,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想学的、想解决的问题,教师并不了解,回应不了,或无所适从。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念难以与学生生活中已有经验体验关联起来,难以照顾学生同周围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思政课教学的支撑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政课教学的支撑力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立体辐射能力,还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调整等,思政课教学的支撑力系统将为思政课增强实效性提供强有力支撑。当前,一些学校教学科研、教学模式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少而课多”的矛盾一定程度地存在,受教师研究水平和研究时间的限制,科研成果的质量总体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沉闷”的思政课课堂,必须引起重视并迫切需要改变。现存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学环节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针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更好地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四)思政课教学管理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使学生从中理解社会责任,体验价值目标,感悟生命意义,学会认知、学会解决问题、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成为适应现代生活而面向可能生活的现代人。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没有完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使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功能方面,呈现单一性、片面性,制约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现实中的新问题不断涌现。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能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更好地立足未来社会。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如何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学以致用,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筑牢安身立命的基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课题。一是搭建平台协同育人还比较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之间割裂甚至冲突,导致“两张皮”现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没有完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企业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有效对接。

二、高校思政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高校思政课改革通常始于意识到某种问题或需要的存在,刺激人们开展研究和活动,创造解决问题或满足需要的新措施。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找到理论、工具、方法解决创新发展中的问题,方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应对之策。上述问题的提出,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内涵

研究性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提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一组概念,于教师而言是研究性教学,于学生而言是研究性学习。按照现代科学教育观,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发展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研究性教学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成为研究的意识、思维、视角、观点、方法的过程。

(二)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灌输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而言,研究性教学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

1.研究性教学的问题性。研究性教学立足于研究解决社会问题或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是以问题或项目作为学习的载体,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是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完成的。经验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经验的固化,从个人现实问题入手逆向化追溯理论。

2.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研究内容和主题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研究性教学从提出和选定研究课题到了解收集所需信息,分析资料,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主张在实践中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态度。

3.研究教学的开放性。研究性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可能包含理论知识,又可能包含实践知识,既可能是某个学科某个领域,又可能是多个学科多个交叉领域。在同样的问题或项目下,由于研究主体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不同,研究的方法、设计方案各不相同,使学习主体具有极大的自主空间。

三、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途径

高校思政课研究性教学需要把握几个方面:

(一)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由知识目标向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目标转变

知识目标包括政治素质、道德规范、法治意识、价值导向、精神情怀、思维方法、审美情趣、个人修养等,知识目标具有操作性、功能性、教养性和拯救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与综合素养相结合,不断丰富思政教學内涵。能力目标是学会理性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转化能力(道德判断—道德体验—道德实践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围绕毕业生应具备的“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基本工作能力,将职业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贯穿于思政课教学中。

(二)教学内容由教材内容向研究性教学内容转变

思政课要将教学内容置于思政教育自身学科体系丰富的大背景下,通过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使研究思路进一步廓清、优化。教师以研究形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用身边事、热点事激发兴趣和共鸣,打破原有固化的学科逻辑和机械的顺序,学习内容有单一、封闭的向综合、开放性转变。引发教学双方相互交流、碰撞、启发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运用探索方法,主动汲取知识,开拓创新思维,合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模式由单一的讲授向问题导向转变

问题是认识的起点、结点、枢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即把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看作一个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思政课理论和方法解决它,基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正是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生成知识系统的过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就是由未知进入已知的知识生产过程”。从问题的逻辑关联出发,有助于思政课课堂教学在原有模块和模式上充实、整合、创新,培养学生独立的系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当下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策尚有待改进,实效性有待增强是显然的事实,这是研究性教学的逻辑起点,同样是研究性教学的思想资源和动力。一方面研究性教学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学成果促进了科研进步,为科研注入了新元素;科研作为教学的支撑,为思政课提出新模式新方法促进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问题导向、探究教学等教学研究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发教学相长。

比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对接,发现实践问题,提升对理论的认识,再通过理论和方法,解释回答现实实践中的问题。既重视实践凝练的价值,又加强对实践中成功经验的提炼,还加强实践反思,使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对话,使经验得到足够充分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由单个向学习共同体转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现实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相关的研究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补充,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学习成长,强化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在思政课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系统整合中,如何将思想政治课问题与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联结起来,形成多学科的互动和相互融合?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已丰富和激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层分类,用来解决生活中不同类别的新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学习共同体为切入点,使学生从学会“问”问题到独立解决问题,从“单一”的学习到“综合”的学习;尝试通过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边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展外延,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郑敬斌.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N].大众日报,2019-03-27.

[2]张洪根.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文化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文化社会学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

[3]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

[4]周香,闫文平.面向“新工科”建设的高职教育改革方向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4):34-40.

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8593;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的问题哲学思考,编号:19BDJN014。

作者:亢凤华

上一篇:政治课课程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猕猴桃育种生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