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分析的物业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既具全面性又具前瞻性特点的管理方法,目的在于为医院战略定位,采取与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并对医院的成本管理过程和行为进行全面分析,实现控制与优化。本文基于医改后医院的医疗活动流程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帮助医院辨别有价值活动与无价值活动,进而采取措施进行价值链优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服务外包分析的物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服务外包分析的物业管理论文 篇1:

城市会展业发展模式及政策选择

[摘 要]总结国内外会展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不同会展发展模式的发展条件,从管理体制、展馆运营模式、会议运营模式和节事运营模式等方面分析青岛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青岛市会展业的发展模式应是坚持政府主导,走市场化道路,即“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建议青岛市尽快制定会展业中长期发展的产业政策,大力培育多元会展市场经营主体,积极筹备建立会展经济信息中心,建立会展业统计体系,加快会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

[关键词]会展业;发展模式;模式构建;政策选择

会展业的发展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会展业运营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影响会展业发展的关键,适宜的运营与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城市会展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相反,与市场需要不适应的运营与管理模式就会成为会展业发展的障碍。

一、国内外会展业发展模式概述

(一)基于会展产业链中不同业态的发展模式

1.展览业的发展模式

举办展览通常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要素,分别是主力、方(如展览公司)、参展商、参观者以及场馆。举办方是展览活动的组织者,参展商和参观者是举办方赚取利润的主要对象。场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场馆的档次和服务水平决定了展览的档次和水平,另一方面,场馆的收费水平又决定了展览主办方的利润空间。所以展览业的发展模式主要落实在对场馆的管理模式上。

(1)会展场馆土地管理模式。场馆土地管理模式又分为场馆土地管理统一模式和场馆土地管理分离模式。前者以政府投资为主,引人战略投资人,形成公司,提供行业价格的保护,把公益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后者是指政府将土地划给某公司,除了建设展馆外,同时附建酒店、公寓、写字楼等房产,展馆所有权归政府,但不收使用费。

(2)会展场馆管理模式。场馆经营管理比较成功的有德国模式、美国模式、香港模式等。德国模式,政府既是展馆的所有权者,又是管理者,也是经营者、主办者;美国模式,政府管理占80%,员工为公务员,20%为专业公司管理;香港模式,场馆由政府投资,展览管理方每年向政府缴纳营业额的3%-5%作为政府的投资回报。

2.会议业的发展模式

会议的产业链是由会议的“购买者”、“提供者”和“中介机构”构成的。会议购买者是指会议的策划和组织者,一般分为“公司类购买者”、“协会类购买者”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购买者”三类。会议中介是指那些专门从事会议事务的代理商和中间机构。会议提供者是指为会议提供场所和地点的单位和公司,一般包括会议地点、举办地和其他提供者。

根据美国会议产业和会议公司的运作状况,提出以下运营模式:(1)综合模式,着重于会议管理、会场选择及会议执行;(2)会议管理与咨询模式,主要提供高端的会议管理、咨询,同时进行会议运作;(3)会场选择型模式,侧重于为会议组织者提供会场选择解决方案;(4)服务对象模式;(5)会议类型模式;(6)主办方模式,独立主办某一些类型的会议,创建自己的会议品牌;(7)区域型模式,创建区域会议服务品牌;(8)技术型模式,以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等为突破口,为会议组织者提供专业的会议服务;(9)专业协作型模式,为会议组织者、PCO、DMC等,提供专业的技术、设备、服务等协作;(10)“哙议+展览”模式。

3.节事运营模式

我国城市节事活动的运作也已呈现出多样化、市场化的趋势,市场规律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作用。目前节事运作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一级政府主办模式,节事活动由政府运作,主要内容由政府决定,活动场地、时间由政府选择,参加单位由政府行政指派。二是政府某行政部门(如旅游局)主办模式,这是目前许多专题城市节事活动采用较多的模式,具有政府主办模式的一些特点,也在不断导入市场化运作的一些成分。三是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模式,政府引导主要体现在确定节事活动的主题及名称,并以政府名义进行召集和对外宣传;企业承办是企业负责节事活动的组织;市场运作则是节事活动的举办过程,交给市场来运作。四是完全市场运作模式,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是节事活动走向市场化的最终极模式。

(二)基于会展主体不同地位的管理模式

会展业的经营主体由政府、企业与行业协会组成,这三者在整个会展市场中扮演着功能不同但互补的重要角色。按照不同的经营主体在会展业中的角色地位,将各国会展业的发展模式分为市场型、协会型、政府市场型、政府主导型四种类型。

1.市场型会展模式。是一种以竞争力强的城市与产业为依托,以强大的品牌展会为会展吸引物,以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为基础,以非政府性的行业协会为纽带,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发展会展经济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法国、英国、瑞士和我国香港地区。

2.协会型会展模式。以会员制的形式,组建由展台搭建商、展览设计者、展品运输商、展览会餐饮者、展览配套旅游商等领域的会展从业者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通过协会所属的专业委员会,指导全国的会展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通过这种模式推动本国会展经济的全面发展。

3.政府市场型会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调控者和服务者,政府以场馆出租、收取酬金的方式,获得补偿;企业扮演的角色是市场经营者和市场开拓者,通过服务承包的方式,获取场馆的经营权和一定的管理权。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为美国。

4.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模式。强调政府突出的服务功能、强大的宏观控制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以政府为经营主体。采用这种模式的代表性国家为德国、新加坡。

二、不同会展模式的发展条件比较

(一)不同业态的差异性分析

会展是一种形态多样且边界交叉的经济现象,承载社会各界利益,以展示和交流为主要手段,采用商业运作模式提供社会化服务,并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体性活动。通过对于不同业态运营活动流程的梳理,可以发现会展活动在举办导向、活动规模、举办频次、场地要求、持续时间要求、服务体系要求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具体见表1。

(二)不同主体的资源条件分析

1.政府办展的资源条件

政府以其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会展经济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具体体现在:(1)政府的公信力与号召力等无形资源。参展商以政府参与的程度与级别来区别展会的等级和效果,特别是在会展业发展初期,政府的公信力与号召力往往成为展会成功的重要保证。(2)政府的权力性及行政性资源。政府办展能够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会展。(3)政府的硬件资源。举办展会需要倚重众多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会展场馆,而城市基础设施及展馆主要是通过政府进行投资的,政府往往是主要的投资者及所有者。

2.协会办展的资源条件

一般意义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协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主要表现在:(1)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在行业内贯彻政府产业政策,并代表行业利益向政府寻求政策支持;(2)行业的信息与研究中心,搜集整理国内外同业发展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为会员单位提供决策参考;(3)会员的教育培训中心,对会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I;(4)从业人员和公司法人的资质与信誉评估认证中心,以优化从业人员结构,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因此,行业协会办展在专业性展会中就会优势凸显。

3.专业会展机构办展的资源条件

会展业是多个行业构成的产业链,链上有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参展企业、观众及客户等。举办会展活动关键在于会展产业链上的大量以营利为目的的会展企业,仅靠政府补贴和政府行为办会展,会展活动将难以为继。而专业会展机构的核心能力就主要体现在提供一揽子会展服务的专业化整合能力上,既包括会展策划、公共关系、客户服务、会展运营等核心服务内容,也包括展场设计、宣传、翻译、礼仪、接待、银行服务、通讯服务、广告、法律咨询、物流等多个辅助环节,通过这些系统、专业化的服务使得这一链条环环相扣,运转自如,极大地促进会展业的发展。近年来,专业承办展会的机构异军突起,在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交易会中大显身手。

三、青岛市会展业发展模式及其评析

(一)会展业现行管理体制与发展模式评析

青岛市会展产业起步于2000年,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不强,行业协会发展严重滞后,强调政府背景下的企业化运作,基本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水平管理模式这种类型。而水平管理模式。是一种忽视行业协会、政出多门、政府管理部门水平分工的管理形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各部门多头管理企业,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企业为了不同的业务需要对不同部门负责,导致企业疲于奔命;二是政府部门主要职能是针对企业,各部门之间又缺乏沟通,不可避免会出现“监督真空”;三是各部门统计的信息和数据口径不同,内部衔接不畅,信息共享不充分,造成统计数据和各项指标的差异性很大。

青岛市会展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无完善的法治环境,企业自律性又较差,还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如果政府突然完全放手不管或维持目前的多部门管理现状,将会极大地影响会展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展馆运营模式分析

国内较为成功的展馆经营模式基本有四种形式:一是政府建造,委托企业经营;二是政府出资,由政府经营管理;三是中外合资,单一经营,企业化运作;四是中外合资,集团化多种经营。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开馆运营以来,面对国内会展场馆激烈竞争的形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选择了“引进展会、自办展会,以展养商、以商养展”的模式。但从来展的情况看,运营情况并不理想:没有同际品牌展会的进人,展馆经营成本高昂,展馆服务收入较低,活动与会议的规模不大,使得预想的“德国+香港”模式并不成功。

(三)会议运营模式分析

青岛市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为国内外重要会议在青举行创造了条件。过去,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组织举行的会议大多南自己独立操办,很少委托给专业会议公司打理。但现在青岛市各类会议的运营方式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随着会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会议技术的不断突破,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越来越青睐和依赖于那些会议代理公司,使得政府部门逐步从操办日常会议中摆脱出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同时,各类专业会议组织者(简称Pc0)也应运而生,提供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种多样,除了一些基本的服务项目以外,有的专业会议组织公司还提供一些能够满足客户特殊需要的服务。

(四)节事运营模式分析

多年来,青岛市节事活动呈现精彩纷呈的发展态势,培育了一些世界知名节庆活动和许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但总的来看,主办和承办单位基本上都是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公司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加主办和承办节庆活动的不多见,这种“政府搭台唱主角”,甚至“政府自编自导”一些节事活动的节事运营模式,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不明显。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市各类节事活动运营模式必须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甚至“企业搭台唱戏”的模式转变。

四、青岛会展发展模式构建

(一)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般而言,会展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而且,无论以哪一种因素为主导,都不会排斥其他力量的推动,并且都会非常重视其他因素的必要支持。

在起步阶段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政府主导型”的运营管理模式为主,政府进行宏观引导和调控,扶持力度大,处在完全主导的地位,但是此阶段某些办展的政府机关有时会过于迷信自身的公信力与号召力,无视特定资源的适用范围。滥用权力性资源或行政性资源。在快速发展阶段选择“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运营管理模式,即由政府制定会展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政策、法规,开展目的地整体营销,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优势,办好会议和展览会等,企业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当会展业在经过快速发展并逐步达到相当规模后,再逐步过渡到以市场化运作和管理为主,这个过程一般比较长,这与城市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优势、市场发育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以及行政体制和政策优势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今后一段时间青岛市会展业最有可能选择“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在政府主导下走市场化道路。因为在这一模式中,作为行使政府职能的主管部门一会展业发展办公室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调控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扮演的角色是市场经营者和市场开拓者,通过服务承包的方式,获取场馆的经营权和一定的管理权。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在保障市场规范、有序的前提下,企业自由度获得了空前的提高,能够充分调动起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是一种典型的管理盈利模式。

(二)青岛市会展业发展模式构建

1.青岛市会展业场馆运营模式构建

从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运营过程来看,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取长补短,有选择地结合各种运营模式的特点来优化自己的运营模式。学习德国模式,加强自主办展力度,勇于创新;学习香港模式,招徕会议活动,将物业管理与场馆经营两分开;借鉴美国经验,让场馆经营者把展览专业服务外包给服务商,收取一定的佣金或购买服务商的服务产品,然后推销给组织者,赚取差价;借鉴中外合作模式,与国外著名会展公司组合成控股集团,共同培育展会。在学习和借鉴过程中坚持创新,不断完善,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模式。

2.会议运营模式构建

从会议运营方面来看,过去会议是政府主办(或主导)的多,今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企业

界、旅行社、宾馆等会议产业链的各个相关方面进入,形成全新的会议运营模式。青岛市地理环境优越,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基础服务设施完备,是我国8大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之一,拥有无与伦比的发展会议产业的优势。为此,青岛会议运营模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争取突破:

(1)打造政府主导型的会议运营模式。青岛市要大力加快政府主导的高端会议的发展,着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培育自办品牌会议,如国际会议、大型会议、企业公关与营销会议、企业奖励会议与活动、培训会议,继续精心打造奥帆城市市长论坛、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等,逐步成为以承接中高端会议为主的国际知名会议目的地城市。

(2)打造专业组织主导的会议运营模式。积极主办、承办各种专业类型的会议,特别是带有“海”字头的专业会议,创建自己的会议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型运营模式。如海洋科技论坛、国际海运(中国)年会等。

(3)打造会议管理与咨询型运营模式。主要向国际知名论坛和高端会议提供高端的会议管理、咨询,以及会议运作服务,将青岛打造成为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重点打造或引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具有带动作用的会议(论坛)。如东亚经济交流促进机构市长峰会、中英城市创意产业论坛等。

3.节事运营模式构建   鉴于节事活动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现状,对于多数节事活动而言,如果完全走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还不太现实,也可能还行不通,“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模式,是一种比较符合国情和多数城市具体实际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按照市场机制配置力节资源的基本要求,把城市力、廿机制定位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办节”的平台上,将整个节事活动作为一项系统的文化、节事、招商举措来运作,以实现举办地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的“双赢”。

随着青岛市会展业的不断成熟壮大,在市场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将发展较好的节事项目推向市场,争取成熟一个,推出一个,推出一个,成功一个,逐步形成一大批像“中国青岛国际啤酒节”等这样的品牌项目。

五、青岛会展发展模式构建的政策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制定城市会展业中长期发展的产业政策

一个城市的产业政策是调控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决定该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就会展业来说,一是会展业的区域扶持政策。根据目前青岛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会展资源的区域布局以及发展会展业的必备条件来看,只能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会展业,并制定合理的区域扶持政策。对会展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和非重点发展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对符合产业布局政策的展会,给予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二是会展业的行业扶持政策。根据青岛市的产业发展重点和不同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布局,有重点地选择相关行业给予政策扶持;三是企业扶持政策。青岛市会展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对名牌展会加以保护和扶持,加快同类或相似展会的重组步伐,推动会展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二)大力培育多种成分的会展市场经营主体

发展会展业,需要各方力量的积极推动,创建和移植会展品牌,培植和塑造及留住一批运营规范、规模较大的会展行业主体一展览公司。根据国内外会展行业发展经验,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发挥各行业协会办展的积极性,大力引入国际跨国大型展览企业,加快现有国有展览企业改革,积极扶持和壮大民营展览公司,加强培育和扶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展览企业,从而壮大青岛会展业。

(三)着力发展各种专业化会展配套服务企业群

会展业涉及多行业、多工种服务,除展览公司作为举办展会的龙头外,还需要会展设计、会展摊位搭建、会展运输、会展器具租赁、会展广告宣传、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这类服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形成专业服务的企业群体,实行专业化分工合作,在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下,给展览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形成高效、优质的会展业服务体系。

(四)规范时会展企业资质及信誉的评定

推行会展业法人资质评价制度,像企业信誉评级、饭店星级评定_样,对不同会展企业进行客观真实的法人评价。对展会品牌、法人资质进行信誉评级,将大大降低会展业的交易成本,对维护会展业的市场秩序,促进会展业的优胜劣汰,保护会展参与者的利益,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会展经济信息中心

建立会展经济信息中心,通过制度约束,确保信息中心的信誉,树立信息中心的权威,降低行业运行的信息成本。为此,一方面,信息中心要公布行业发展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公布会展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资质状况,方便参展商通过网上查询,了解展会活动主办方的资质与信誉状况,并做出正确决策。

(六)建立会展业统计体系

统计资料是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会展业只是近年来才引起人们的较大关注,多数城市还没有将会展方面的数据纳入国民经济体系,大多数数据都是零散的。为此,尽快建立会展业统计体系,提供会展业的真实发展状况,是制定会展业中长期发展政策的基础T作。

(七)加快会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展览界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尽快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近期看,一是由会展协会或有关团体联合大专院校,通过组织短期专门培训班、讲座、专题讨论会等方式,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介绍会展组织、设计、建造及运输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准,提高业内人员的经营管理技能。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组织有关人员赴境外学习、培训和从一些会展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有针对性地招聘人20长远看,有关部门应与本地区的高等院校联合开设有关会展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的会展人20

(八)制定相应的会展行业法规,建立和规范会展市场秩序

加强行业协调管理,推动行业自律建设,引导会展行业的健康发展。城市会展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法规、本地产业特点及经济发展格局,制订行业法规,为政府、协会、场馆管理、办展公司等各类部门提供一个系统清晰的市场规范,对全市展览项目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从而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施昌奎会展经济运营·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徐丹,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及借鉴[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37--38,

[3]余青。昊必虎,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开发与管理[I]地理研究,2004(6):845—855,

[4]王新平套展业发展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211—24

[5]欧阳宇飞,会展模式的比较: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9(6):95—96,

[6]陈锋仪政府主导型套展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8(I):124—128

[7]庾为,会展业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商业时代,2009(6):93—94

[8]郑昌江,成雪优化我国套展业发展模式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5);93 194

作者:王小兵

服务外包分析的物业管理论文 篇2:

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战略成本管理探析

摘要: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既具全面性又具前瞻性特点的管理方法,目的在于为医院战略定位,采取与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并对医院的成本管理过程和行为进行全面分析,实现控制与优化。本文基于医改后医院的医疗活动流程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帮助医院辨别有价值活动与无价值活动,进而采取措施进行价值链优化。

关键词:医改 公立医院 战略成本管理 价值链分析

为逐步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既定目标,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体系。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试点,于2017年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这次改革的重点是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切断了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说,这项改革的推出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同时也给医院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将医改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是每个医院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含义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既具全面性又具前瞻性特点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管理方式将医院的战略层层分解,并采取与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来实现成本的控制与流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战略目标。医院战略成本管理改变了传统成本管理仅考虑自身因素及财务绝对成本的低水平而忽略外部环境变化、长期发展规划的管理模式。

二、医院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医改前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创收压力机制、药品耗材加成机制、新项目高于成本机制、收入挂钩机制,国家为实现医改目标,必然从医院的逐利机制入手逐一攻破,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医改推行初期,医院的发展压力巨大,公立医院既要充分体现公益性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也要为医院的长期发展找到突破点。医改前医院的盈利点在检查、化验、药品销售环节,而医改后管理的着眼点是如何通过战略定位引导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因此,医院应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选择适合自身的战略并通过战略管理引导医院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

三、医改形势下医院的战略成本管理——基于价值链分析角度

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医院应在动态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结合医院的成本数据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方法,以规避环境变化给自身带来的风险,把握应运而生的发展机会。战略分析有多种视角,本文就从产业价值链分析的角度探析医改实施后医院价值链中的有价值活动,进而采取措施进行价值链优化。同时,从行业价值链(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价值链(内部环境分析)两个维度来分析医院如何进行业务优化以降低成本、实现医院战略目标。

(一)外部环境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

医疗行业的价值链可以简单描述为供应商→医院→病人,医院的成本管理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链的理解,也取决于对供应商和服务对象价值链的理解。医改政策下,取消药品的加成,如果单从医院盈利的角度看,药品和耗材的采购变成了不产生价值的活动,应将药品耗材采购储存环节从医院行业价值链中分离出去,实现药品耗材的零库存,但是公立医院的首要职责是公益性,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医院应采用JIT(零库存)管理方式,准确测算医院日常的药品耗材需求,降低医院的采购和存储成本。同时,随着“两票制”、药品耗材阳光采购政策的逐步推广,将大大压缩供应商药品耗材价格的“高水分”,实现上游价值向下游价值的逐步转移。医院下游价值链就是医院与患者的价值活动,医改实施后取消药品、耗材的加成,使得医院的以药养医的模式不复存在,医改后物价的调整设立了医事服务费,使得医生的诊疗服务费用得到提高,因此,医改前“大检查”、“大处方”将不会再为医院产生价值,而是应通过向病人提供高质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来获得。由此可见,医改政策的推行使得医院的价值链重新整合。医院可以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对行业价值链中的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进行重新整合,重构医院价值链、降低自身成本以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二)内部环境分析——内部价值链分析

医院的内部价值链分析首先要确认医院的价值活动有哪些,处于哪个环节,并将医院价值活动所耗成本与其对医疗服务价值的贡献进行比较,确定其发生的合理性,进而决定对该价值活动是消除还是改进,当然,医院跟企业并不完全一样,在确定消除还是改进时要考虑其公益性特点。

医院内部价值链可以简单描述为内部后勤—医生接诊—诊疗服务—外部后勤—定期随访,每个价值链既产生价值,也要消耗资源。医院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其服务的目的是公益性,但是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用较少的成本产出高质量健康服务是医院取胜的保障。在探讨医院内部价值链时,与一般企业不同,医院必须站在政府和社会的角度上本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立场考虑,目前在医院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是优化临床路径,以最优的临床路径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就要求医院对内部的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每个环节的成本消耗及产出,并结合实际进行优化,医院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是创造一个价值链战略。使链中的每个成员充分整合并为全过程增加相应价值。

医院日间手术的开立就是内部价值链分析的择优结果,是一种医疗服务行业的流程再造。所谓“日间手术”是指在短時间内(一到两个工作日)安排患者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和办理出院,患者不在医院过夜。面对床位紧张、住院困难的问题,许多医院目前已经开设日间病房。日间手术是临床手术流程再造,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医院床位资源利用率。医院物业服务的外包也是价值链优化的结果,物业服务外包虽然每年多花费一大笔的物业管理费,但能够改善医院整体服务形象,有效提高整体服务水平。门诊自助挂号机,网上约号等都是医院就医流程的优化,使病人能够实现便捷就医的目的,同时也能使医院各项业务活动有序规范,促进医院竞争力的提高。

医改环境下,医院应及时发现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综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做出战略定位的调整,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和成本管理制度以实现战略目标。

四、医院战略成本管理的着手点

医改的推行对医院的自身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就是优化业务流程,尽可能的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流程以达到资源的优化使用,提高运行效率,进而提高医院自身竞争力,实现战略目标。因此,从医院发展战略角度看,战略成本管理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日常成本控制上,而应该加强对人员发展、信息化建设、业务流程、绩效考评、医患关系、医院品牌、科学研究、社会公益等一系列要素的管理。

(一)完善成本管理

医院的成本管理范围应从传统的成本管理角度延伸到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层次,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优化指标、细化责任、强化内控、常化监督、深化考核等手段实现成本核算的“精、准、细、严”,实现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为医院的决策分析提供有力依据。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做大量的数据收集及分析,医院ERP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医院的一体化管理,提高医院对成本管理、流程优化以及质量控制的能力。因此,医院应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利用“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平台的模式实现智慧医疗的理念。

(三)全员参与,业财融合

医院实行战略成本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因此,需要全员参与到成本管理过程中来。医院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管理知识,还应深入业务部门了解业务知识,摸透作业流程,为战略成本管理打好基础。业务人员要熟知成本管理的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做到财务与业务的结合,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指导。

(四)理顺业务流程

医院应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医院现行业务流程,并通过各业务流程的投入与产出分析确认其是否为增值活动,尽可能消除医院不必要的非增值活动,优化增值业务流程。

(五)建立战略信息库

在做战略分析时收集来自各方面信息整理建成战略信息库,如国际形势、政府政策、统计公告、竞争对手信息、重要新闻等可能会影响医院战略制定的相关信息,以便在战略制定时可以随时调取分析。

(六)完善绩效工资制度

制定与医改政策相符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建立与岗位职责和业绩相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凸显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总之,在各地推行医改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几项改革政策给医院的经济运行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公立医院既要抓好战略成本管理这一着手点在发展中不断优化自身作业流程、降低成本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又要充分体现公益性,为医院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为国家卫生计生委预算单位第一期经济管理(后备)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费峰.医院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3,(4):27-28.

[2]徐元元.宏观公益性医疗改革探索与微觀医疗服务机构应对举措——基于公立医院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4,(12):46-52.

[3]薛林南,线春艳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立医院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7,(1):82-84.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作者:徐铃茜

服务外包分析的物业管理论文 篇3: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与监管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的数字化程度自然也在不断加深,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管理方面添加数字化技术内容能够帮助其风险得到控制及监管,为此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将以我国当前的高校情况及其实际需求作为研究的基础,由理论入手对实际的需求展开分析,同时由宏观的视角延展到细节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风险控制与监管中发挥出足够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高校后勤服务    外包风险    风险监管

一、数字化技术应用意义及现状

1、数字化技术应用意义。2015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由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而在教育方面我国颁布的《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当中也是直接提出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要求。经由政府的鼓励我国高校应当借助这一契机完成管理工作数字化转变的工作,同时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中的应用也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伴随着高校信息化升级完备程度的不断上升,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也是达到了一定的瓶颈,例如工作效率不足、工作质量较差的问题也都有所显现。此时将数字化技术当中的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作为破解困境的一种方式,达到数字化技术的全面应用,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求。经过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的网民人数为6.65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更是超过了50%。生活工作在高校中的师生更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其不单单满足于传统的后勤沟通方式,使用数字化技术也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1]。

2、数字化技术应用现状。目前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其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风险控制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总体水平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在发展的程度上各地也是处于较不平衡的情况。国内部分的重点院校在21世纪初就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同时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建立了对应的发展平台。在发展平台完成建设后能明显地发现其高校内部的后勤服务外包风险得到了明显的控制,在校师生也收获了自我监管、自我服务的平台。但是也有很多高校没有对此方面给予重视,这就导致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遇到了很多的不足。例如一些高校目前仍旧没有摆脱传统的外包风险控制与监管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的后勤工作效率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始终无法更进一步。

二、應用系统总体分析

1、需求分析。对于高校而言后勤部门需要为校区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同时其不仅仅要为校区的教学进行服务还要担负起服务科研部门的重要使命。通常情况下对后勤部门进行分类能够将其分为公寓管理部门、饮食管理部门、总务部门及资料管理部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后勤外包服务工作在人员方面存在着一定短缺的情况,为此为了在短时间内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就需要对相对应的管理系统进行强化,以此使后勤服务无论是质量或是效率都有所提升。由上文的论述可知目前其发展向着数字化技术方向前进是必然的,而在实际需求方面首先是学生公寓管理方面的工作,其工作内容是十分复杂且繁琐的,同时由于高校学生的数量通常较多导致其工作注定有着较大的难度,仅仅依靠外包服务管理人员的力量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需要完善的数字化技术来为管理人员进行辅助。其次师生的日常报修同样是后勤人员负责的领域,在此方面需求主要体现在报修渠道及报修类别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对上述信息进行统一汇总统一反馈。最后饮食卫生管理方面的需求则是体现在食材的储存、加工、销售等不同的环节当中,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使其更加符合规范[2]。

2、可行性分析。在对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时需要对其技术条件能否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分析,此分析需要在硬件及软件两个配置方面进行考量。在对我国现状进行审视后最终本文决定使用B/S开发模式来完成本文的研究。B/S模式是基于C/S模式结构的一种演变,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能够生成动态、高效的数据内容,同时在操作上也是十分简便快捷,因此得到了大量的应用[3]。

3、系统总体分析。由上文的内容可知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本文使用B/S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而本文选取的两项模块分别是公寓管理模块及饮食卫生模块,该两项模块都是与高校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首先公寓管理模块中住宿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很多高校的管理人员仍旧使用手工记录的方式来对数据进行保存,这样的情况在学生数量较少时能够满足需求,一旦学生数量较多必定会产生大量繁琐的数据,其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而在使用了相关的数字化技术后其工作自然能够得到更加便捷的处理。同时学生对学生日常生活影响较为明显的一项因素为饮食卫生,而本文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就饮食卫生的应用完成了两个系统的开发,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方式保证师生的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三、公寓管理系统设计

1、整体功能模块应用。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住宿无疑是对生活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公寓管理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对学生的实际利益产生影响,同时其影响面积还会扩充至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健康安全方面,在其中添加数字化技术很有意义。其整体模块当中根据实际情况本文总结出4项子模块,其中分别包含系统管理、出入登记、水电管理及公寓管理[4]。

2、子模块应用。由上文的内容可知本文共将其分为流向不同的模块,首先在系统管理模块当中此部分的功能应当包含对用户进行查询、添加用户及更正密码方面的功能。通过添加用户系统的管理人员能够完成单个用户或多个用户的批量导入,而密码更正自然是对所有用户使用的密码进行更正。在出入登记方面其模块功能第一是要对进入公寓的外来人员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同时记录其离开公寓的具体时间。同时出入登记所包含的内容还需要有进出公寓物品的记录,以此保证危险物品不会进入宿舍且学生物品不会丢失。第三水电管理模块当中其功能要有电费及水费的录入,根据电表及水表情况对其实际数值进行统计。同时还要包含水费电费数值的查询,其查询不仅仅要能够进行总数的查询还要包含以天、周、月为单位的查询功能。

3、数据库应用。在公寓管理系统当中其自然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为此需要对其数据库内容进行设计,其数据库需要包含的内容由用户的姓名、宿舍号、学院、专业、班级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上文提及的出入公寓物品也应当在数据库当中有所体现[5]。下文将选取学生基本信息表作为参考为本文内容提供图示,详情见下表1。

四、饮食卫生系统设计

1、整体功能模块应用。饮食卫生始终是学校后勤管理当中的重点,因此如何确保饮食卫生不出现问题始终是后勤工作的难点。当高校中出现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其造成的影响大多是十分恶劣的,在添加数字化技术内容后相信高校饮食卫生方面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本文共将其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系统管理、食堂管理、基本信息管理、成本分析及综合查询,由各个角度入手保证高校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6]。

2、子模块应用。对于其子模块当中的内容首先是系统管理,系统管理能够保证数据安全有著更高的可靠性,当数据由于外力出现损失时能够通过系统管理实时对其进行恢复以此避免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而对于食堂管理子模块而言其应当包含的功能则是完成名称的输入及查询,同时对已经录入的数据进行实施的修正。食堂员工基本信息管理子模块当中首先包括员工基本信息的录入,同时在查询功能上需要能够根据不同员工的特定条件完成查询,其健康证的有效期也应当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改变。而当出现员工离职的情况时则是需要及时对员工的基本信息进行删除。在成本分析方面首先要对不同班组的营业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其中统计的内容需要包含当日班组的各项食材成本及水电成本[7]。最后在综合查询方面需要包含的内容第一应当有每月成本直接查询的功能,通过此功能直接计算出各个班组每月所消耗的直接成本,其中包含各个班组员工工资的总和。同时能够通过成本查询这一模块完成间接成本的计算,由间接成本来对班组整体经济情况进行分析[8]。

3、数据库应用。食品卫生数据库当中存储的主要内容是食堂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以及其工资情况及食堂产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其中成本内容应当包含直接成本及间接成本,下文选取职工信息表作为参考为本文提供图示,详情见下表2。

结语:目前高校改革程度正在不断深入,相信随着改革的脚步未来其对于数字化程度的需求也会随之提升,本文的研究重点落实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风险的控制与监管当中。选取了实际工作当中最为重点的公寓管理系统及饮食卫生管理系统作为研究的对象,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未来高校后勤工作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为未来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风险的控制与监管形成固定平台做出一定的贡献。数字化技术真正使用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风险的控制与监管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此更是需要相关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杨国战,黄立新,董旭霞.浅谈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精细化管理——以郑州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8(11):41-43+58.

[2]魏新兴,闫冰,张路天.“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监督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7(25):130-133.

[3]周晓燕. 新常态下高校后勤数字化线上服务平台分析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6.

[4]楼晋阳. 高校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D].华侨大学,2014.

[5]常艳丽. 图博档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研究[D].南京大学,2014.

[6]张传亮. 高校后勤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3.

[7]王武海.论数字化革命背景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变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02):171-176.

[8]张传亮.探索高校后勤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3(04):315+317.

作者:王坤荣 李丽光 王晓娜

上一篇:技术资本嵌入性投资决策论文下一篇:会计电算化推动经济监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