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管理服务外包论文

2022-04-24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顺应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而提出的对外开放和合作战略。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中首次提出欧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风险管理服务外包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金融风险管理服务外包论文 篇1: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分析

摘要:从1980 年美国华尔街首次使用“Fintech”这一名词,至今金融科技随时代高速发展,各国为提高其自身金融竞争力,使本国的金融生态趋于完善,都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尤其在其创新方面。金融科技虽然带来众多好处,但新的解决方案应用中也诞生了很多新的风险,有些风险会影响客户和投资者的利益,有些风险会对金融机构自身造成恶劣后果及影响。因此监管机构应该对这些新产生的风险类型进行着重关注,比如可能导致名誉损失、市场不稳定、违法违规、欺诈和网络攻击的此类新型风险,金融机构也应该从内部防范以上风险的产生。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监管

1.引言

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往往依赖金融技术的创新,随着产生越来越多的新金融产品、新的金融科技企业,细分了当下金融行业的市场。金融科技的创新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和在互联网中被作为关键词引用或提及的次数一样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新兴互联网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词也随着在金融业务内被频繁提及,使得这些技术在某些领域推陈出新,进而推出更多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这些新技术正在极大的改变传统金融行业,使人们更方便快捷的的使用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科技服务。

2.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风险分析

2.1以区块链为例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监管的要求是提供透明和可审核的数据可供分析,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创新性技术可以更有效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并能很好的降低风险管理成本。这些技术包括:欺诈监测、信贷风险评估、市场风险监控、顾客风险智能提示和非法活动识别等。这些技术使得监管机构和受监管机构都可从中受益,让监管机构和受监管机构紧密的联系起来。

以区块链为例,作为在金融科技行业被时常提起的新兴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受到了大量关注。区块链技术本质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它记录了系统中每一枚货币或元数据从产生到在交易的每一个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完整的交易回溯链。参与者通过多数同意的方式来验证分布式记录数据库中的每笔交易的正确性,一旦确认,就永远不能更改或删除该交易。因此,该区块链中包含所有参与者之间进行过的每笔交易,每笔交易都是能够追溯和验证的。传统金融的供应链流程复杂且操作环节众多,在流程中不谨慎的操作或主观恶意操作都可能导致操作风险损失案件的发生。而如果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对核心环节操作的验证,利用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能很好的降低主体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线上信息真实性,降低操作风险产生的概率,并保证操作链中各个环节的可靠性。所以在金融供应链上应用区块链技术,可很大程度的避免金融供应链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2.2以消费金融为例

以金融科技下消费金融为例,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技術,一是可以在信贷领域中收集客户信息及其行为数据,借以完善客户集群画像,大大提高在信贷审批环节的风险控制能力;二是可以在投资领域中匹配客户的最佳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规划,使其更加全面的管理其投资产品,降低客户的投资风险;三是可以在保险领域提升对保险产品设计、核保方面精算的精确程度,以增加保险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四是可以在交易支付领域保障支付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交易速率。

使用金融科技技术虽然避免了一些可能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操作风险或放大之前部分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大数据技术就可能因数据窃取风险导致个人信息被泄漏、黑客入侵恶意篡改结果导致客户遭受欺诈风险;云计算技术对金融机构的物理安全要求极高,触发安全风险比如存储风险就可能造成金融业务中断,甚至造成金融资产的损失;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大家有目共睹,从AlphaGo 成为围棋界独孤求败后,人们首当其冲担心的就是技术失控风险;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但是去中心化本身就会因为节点散布无法集中管理而导致个人的合法隐私不受保护。区块链项目的参与者可回溯跟踪交易链,并且区块链项目的规模在未展开前容易遭受算力攻击导致可怕的伪造风险,同时去中心化削弱了中央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可能造成时局不稳定的风险。

3.金融科技背景下的监管政策分析

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强化金融科技下对金融机构的指导职能,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化。一行三会的监管职责主要集中以下三方面,一是P2P 和消费金融行业;二是信息披露合理制度的建设;三是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和防范、应对此类业务可能产生的未知风险。

3.1以核心服务外包为例

金融科技数字化产生了很多新的风险,网络和数据安全是主要的风险驱动因素,尤其现在传统金融机构业务高度依赖IT 平台,传统金融机构把服务产品数字化的IT 开发任务交于第三方供应商承担,这使传统金融机构产生操作风险概率大大提高。但是随着金融科技公司独角兽的威胁日益严重,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继续与这些第三方供应商紧密合作,以保证传统金融机构继续保持其竞争力。传统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使用IT外包和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搭建新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导致IT 外包和第三方技术采购在银行数字过程化可能占有过多的比重或使得不符合标准的外包服务或采购服务隐藏在系统内部,这也是一个重大风险。

所以各国政府在金融科技的监管层面上制定了许多监管举措,意图减少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和传统金融机构过度外包核心服务可能带来的新风险。首先各国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政策上并不是一锤定音,而是反复斟酌,依次出台办法或政策补充金融科技方面的监管内容,其目的有三,一是为了监督金融科技公司是否严谨完成其内控合规工作,降低其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二是促进金融行业规范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使得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门槛有所提高,并降低合理合规创新所需的成本;三是尽量不发布强监管政策,以避免打压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能力。

3.2以消费金融为例

以金融科技下的消费金融为例,发达国家和地区具备以下两点相同的发展历程,一是由政府积极完善监管政策以保证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使用凯恩斯主张利用信贷产品刺激居民养成消费提前的习惯,以解决了不同阶段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积极介入和完善监管政策,美国政府对待消费金融行业的政策完成了从自由的经济市场向政府积极介入和监管的转变;日本政府则是一贯秉持以保护消费者为作为监管消费金融行业的主要政策;欧盟更是十分注重对消费信贷方向的流程管理,欧盟消费金融公司都会对风险进行严密监控布局,从前期的产品研发、客户择取,到营销、贷款业务办理,乃至到后面的贷款催收。而非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金融监管仍普遍停留在提出监管框架、收集指导意见以及对金融科技的研究层面。

3.3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分析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特点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且在不同领域的监管政策也不尽相同。从对宏观政策的研究来看,分层监管的目的一是为了健全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制度与退出机制,不仅要保障消费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性,更要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性;二是鼓勵金融科技公司的创立和鼓励金融科技公司对创新技术的研究,激发金融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三是完善我国现有征信体系和建设完备的反洗钱能力,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逐步提升金融行业的透明度。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和特征主要是系统风险、监管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违约及犯罪风险、管理风险。监管主要是为了解决现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六个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渠道风险、数据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为提高存款利率而进行恶性竞争而导致借贷成本增加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银行存在存款来源不稳定、组织存款能力差的问题,可能由于某些负面影响造成客户挤兑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渠道风险是指在商业银因为日趋激烈的业务竞争的环境,传统金融机构拒绝直销银行作为其渠道商与之合作,那么直销银行将会面临理财、存款相关的业务压力,那么直销银行业务无法进行,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风险;数据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因IT 架构不牢靠,内控合规薄弱等问题导致信息泄漏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用户因无足够还款能力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借款,但因互联网金融机构宽松审批获得借款,最后违约,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操作风险是指IT 系统隐患、用户信息泄漏、黑客攻击等造成客户人身及财产损失的安全风险。

4.结语

金融机构需要从人员、制度、技术等多层面进行风险防范。在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科技的创新力。需引入一种创新的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拥有在不遏制金融科技创新潜力前提下,能监管金融科技的创新及防范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新的风险的能力,该框架可帮助金融机构获得合理的风控建议,帮助监管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因此需要一个先进的监管技术解决方案,开发出一套以技术驱动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连接风险管理的两端,既满足金融机构不得损害客户和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的前提条件,又能满足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科技创新的监管需求。

参考文献:

[1]芦生宏. 金融科技时代基层央行科技工作转型思路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20(4):95-96

[2]夏诗园,汤柳. 金融科技潜在风险、监管挑战与国际经验[J].征信,2020(9):8-14

[3]钟秀湘.金融科技风险防范实证与对策[J].金融科技时代,2014(12):76-77.

作者简介:卢爱惜(1990—),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

作者:卢爱惜

金融风险管理服务外包论文 篇2:

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为"一带一路"战略保驾护航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顺应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而提出的对外开放和合作战略。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中首次提出欧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与亚欧非相关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重大关注,达成了广泛共识。2015年3月28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战略就此上升到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拓展战略机遇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分重要和关键。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内容列为五大合作重点,其中,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将大大促进我国和相关国家的投资和贸易活动,将大大提高我国和相关国家相互之间的经济开放度,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

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是和人民币的可兑换化和国际化相联系在一起的,人民币加入SDR后,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可兑换化具有一定的倒逼作用。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改变了以前单向升值的趋势而出现波动甚至一定幅度的贬值情形,另方面,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活动中的结算比重将大大提高,因此,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引起的汇率风险问题必将引起我国和相关国家的高度关注。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管理因此引发的汇率风险,为“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是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是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化的需要,是适应人民币汇率结束单边上涨,进入双向窄幅波动新常态的需要

人民币在经过多年单边对美元的升值后,近年来告别了单边上升走势,出现了波动和一定程度的贬值走势,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引发的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

受到國内外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人民币从2013年年底开始一改单向上升趋势而进入了对美元窄幅波动的阶段。从经常项目看,尽管我国的经常项目依然为顺差,但受到世界经济疲软和我国经济下滑的影响,2015年以来,贸易差额的同比额出现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这在历史上比较罕见的情形。2015年11月,贸易差额的环比也出现负增长。

从资本项目看,外资流入的速度也出现下降的趋势,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自2015年以来出现不稳定增长,外商实际投资额总体出现下降。资本项目长期顺差的格局近年来也出现根本的改变。尤其是进入2016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额比上年仍有小幅度的增长,但各个月份的增长幅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全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增长的形势不容乐观。

与此相应的是,无论是境外人民币远期汇率(NDF)还是境内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均改变了单向波动的格局,出现了双向波动。特别在2015年三季度,央行大幅下调了人民币中间价格,此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欧元、英镑等对美元的汇率贬值幅度更大,人民币对这些货币实际上处于升值情形。尤其是我国加入SDR后,我们不但要考虑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要更加注重人民币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的汇率的变化。

从我国和美国的货币政策看,美国已经结束量化宽松政策而开始进入加息周期,而人民币的市场利率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出现了逐步的下滑。两国货币政策的反差必将对两国之间的汇率产生深远的影响。

受制于美国和我国的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以及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我们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等货币的双向波动将是人民币汇率的新常态。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等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也会处于波动中。

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汇率波动会引发交易风险(transaction exposure)、经济风险(economic exposure)和会计转换风险(translation exposure)。

二.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是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我国和相关国家间的贸易额必将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和周边国家的贸易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用人民币进行双边结算和多边结算的比重也将进一步上升。

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看,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地位近年来已经得到迅速提高。

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中国银行人民币跨境贸易指数是以2011年第四季度为基期指数为100,该指数在2015年第三季度已经达到321点,四年期间增长了两倍多,反映了人民币的跨境流出流入和在境外流转的在这几年中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根据2015年1月全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2014年12月,人民币已经成为第5大全球支付货币,拥有2.17%的市场份额。

由于人民币汇率已经改变了单向升值的趋势而进入了双向窄幅波動和在可控范围内的一定幅度贬值的新常态,用人民币进行多边结算和双边的贸易结算对进出口双方而言将出现汇率交易风险( transaction exposure)。即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导致进出口双方在贸易结算时发生的额外损失和收益。

因此,汇率交易风险必须有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管理和防范,人民币汇率期货将是一个能有效地管理汇率交易风险的工具。

三.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是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发展相互投资的需要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可以预期,我国和相关国家的相互投资将出现快速发展,大量的我国企业将走出去到"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经贸合作,同时,相关国家也将加大对华投资和开展其他形式的经贸合作。2013年.亚洲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已经达到近950亿美元,而2003年亚洲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仅仅为341亿美元。在对外投资方面,2013年我国对俄罗斯联邦的直接投资额为10.22亿美元,而2003年我国对俄罗斯联邦的直接投资额仅为0.3亿美元。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5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

在人民币进入双向窄幅波动的新常态后,汇率波动有可能引发企业的会计转换风险。例如我国一企业对俄罗斯进行直接投资,在俄罗斯设立子公司,有可能该企业在年底做合并财务报表时因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的升值,导致在俄罗斯的子公司以俄罗斯卢布计价的资产和负债转成母公司以人民币计价报表时发生资产和负债的减少,从而出现会计意义上的转换风险(translation exposure)。反之,俄罗斯企业在华进行直接投资,也会因汇率的波动,导致以人民币计值的子公司资产和负债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导致转换成俄罗斯母公司以俄罗斯卢布计值的合并财务报表时发生账面上的损失或收益。

人民币汇率期货可以为企业防范和管理汇率的会计转换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对促进我国和相关国家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和其他经贸合作将起到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是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发展资金融通的需要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合作的中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国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技术、港口、发电设施、高速公路等一些建设项目在部分国家已经开工或签订了意向合作合同,这些项目的建设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一些相关国家往往很难拿出如此巨额的资金,这些国家一般会要求我国的项目合作方能够提供融资渠道。从我国的项目合作方来说,项目的技术、设备乃至一部分施工和管理人员都需要国内提供,而这部分往往是由人民币来计价的,因此这就牵涉到人民币汇率的方面。同时,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需要很长的建設周期,汇率的波动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汇兑损益风险。因此,需要有一个能防范和管理汇兑风险的工具。当前,在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后,在人民币成为SDR一篮子组成货币后,在人民币日益国际化后,可以相信,我国和相关国家之间的人民币中长期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将日益踊跃,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必然会导致借贷成本和偿债成本出现波动,从而导致汇率风险。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将为我国和相关国家的资金融通方面的汇率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五.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是促进我国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融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中去。但是,在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之时首先遇到的就是本外币之间的汇率问题。在企业的产品、资本推向境外或者向国外企业采购原材料或者融资时,汇率的波动可能带来很大的汇率风险。

和其他的市场风险相比,所谓的汇率风险不仅具有定向性,而且具有普遍性。从汇率风险的类别看,其可以分成汇率经济风险、汇率交易风险和汇率转换风险。其中,汇率交易风险和汇率转换风险具有定向性,而汇率经济风险(ECONOMIC EXPOSURE)是指汇率波动后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有可能产生的损益。和其他风险不同,外汇经济风险具有普遍性,在开放经济中,即使一个完全内向型企业也会受到此风险的影响。如一家完全内向性的企业,会因为本国货币的升值,导致其产品的销售价格相较国外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升高,从而令其产品失去市场,导致该企业现金流量的减少。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将为我国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防范和管理外汇经济风险提供有效工具。

六.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也是我们夺回人民币定价权的需要,是维持独立的货币政策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境内没有人民币汇率期货,而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却推出了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NDF的走向对人民币汇率的产生了很大的预期作用,人民币的市场定价权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旁落他人手中。比如2016年初的一段时期,人民币离岸市场价格NDF不断走低,引导了境内人民币价格长时间处于价格浮动上限位置(类似涨停板),最终由于香港市场隔夜拆借利率高涨才使得DNF价格回落。由于汇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一国的货币政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汇率市场定价权的旁落这也间接影响到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我国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后,将有效地夺回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定价权,从而维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七.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从基本条件看,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可兑换化为人民币汇率期货提供了基础、可能和必要。

从技术条件看,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自成立以来,积极稳妥地推出了包括股指期货、期权、国债期货在内的金融期货品种,为各种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各种有效的工具。中金所在推出新的品种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正是新品种平稳推出的可靠保证。

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中金所具有前瞻性地推出了澳元兑美元、欧元兑美元的模拟交易,对教育投资者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為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正在日益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但仍有一些需要协调和破解的政策瓶颈,但是我们认为,目前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完全有条件和有必要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的试点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周儒

金融风险管理服务外包论文 篇3:

全球服务外包浪潮与中国发展机遇

一、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球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服务外包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引擎。服务外包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凭借其有效降低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等优势逐渐成为企业广泛采用的管理战略。

全球外包产业的发展给全世界的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世界最大的高科技预测公司Gartner Inc的数据,仅在2003到2004这一年中,就有50万个知识型技术工作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转移到了海外,大部分为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在服务外包行业发达的印度,仅在2008年,全球计算机用户电话服务中心领域就为印度提供了多达200多亿美元的收入和110万个工作岗位。服务外包的兴起不仅在宏观上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微观的层面对全球企业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福特汽车拥有一个巨大的生产基地,在基地中不仅生产汽车,也生产汽车身上的所有零件,甚至为了制造这些零件还要生产煤炭、橡胶、金属等材料,因此,在那个年代福特汽车是百分之百的福特制造,美国制造,但是在现在的社会经济中,这种生产方式很明显的已经落后了。现在福特汽车在全世界的很多分支机构和合作厂商分管不同的业务,一辆汽车从原材料到完成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这些企业通力合作来完成。

二、全球服务外包浪潮的特点

1.市场扩大,全球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全球500强企业共涉及50多种行业,其中属于服务业范畴的就将近30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行,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一股庞大的力量,跨国公司的业务不可避免的会使得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同时也会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形成合作关系。总之,跨国公司的生产服务过程也是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的过程。因此,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的服务外包的总价值仅仅只有几百亿美元,2010年,服务外包的总价值达到了6000多亿美元。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近8%的增长率。随着科学技术更新加速,产品更新加快,服务外包的发展更加迅速而且更加深入,原来的服务外包同外包产业一样,企业一般都是将公司低端的外部的业务外包给承包商,现在服务外包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基础的外包业务转向高层次的高技术含量的业务外包,服务外包凭借其绝对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优势,正在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现在许多跨国企业不仅将一些低端的业务承包给外部,更是将一些高端技术业务承包给承包企业。由于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增加,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多的离岸外包替代了在岸外包。

2.服务外包业务多元化

全球的服务外包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发展,伴随着总量的扩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外包业务,外包领域。由于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网络的迅速形成,致使服务外包所应用到的技术越来越前沿,越来越先进,全球知识密集型外包逐渐发展起来。发包企业在逐渐深化,多元化自己的业务,需求也趋于复杂化、个性化、专业化,这都导致对承包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

与此相关联的提供服务的承包商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如今在服务提供的广度,深度都有长足的发展,发包商与承包商,一个有需求一个有供给,双方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现在的服务外包市场中,服务供应商已不局限于仅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离散的服务,他们现在可以提供一系列相关的服务,甚至可以将一些企业的一个整块的业务进行承包,在比较传统的印象中,服务外包一般是公司企业将自己的较低端的业务进行外包,如传统的信息录入服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一些中端的,甚至是某些高端的业务转移给第三方企业,比如资产管理、金融风险管理、财务审计、客户管理这些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进行外包。

提供服务的承包商企业在不断进行发展整合,形成跨国公司,再加上原来的跨国公司就是服务外包的发包商,这使得提供服务的市场范围向全世界扩大,与原来企业一般选择在岸外包相比,现在的企业更倾向于离岸外包去追求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专业的服务,使得发包商承包商都成为全球性的企业,双方在全世界市场内相互交织,联系更加紧密。因为双方的共同发展,使得服务外包企业出现了需求方趋于联合外包,而提供方趋向合作承包的现象。这都是应对供给需要扩大,需求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影响。需求方也就是发包方在进行合作,可以联合需求类似的企业,这样大大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联合外包不仅是实力的加强,有效降低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交易成本,也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3.从事服务外包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分布

全球服务外包发展到今天,参与服务外包的国家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服务外包的参与国分为发包国和承包国,其参与目的也不相同,因此承包国和发包国的分布也很不相同。发包国家主要分布在一些发达国家,而承包国主要集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现在的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包国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占有比例最大约为2/3,其他部分几乎全部来自欧洲和日本。而发展中国家占据了大部分承包商市场的主要是印度,爱尔兰、中国、菲律宾等国家。其中美国和印度分别是发包和承包最大的客户,而且美国市场的服务外包几乎被印度垄断,不仅为印度创造了巨额利润,还带了为印度创造了130多万新职位,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另一个发包集中地是西欧,西欧的大部分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喜欢选择爱尔兰,或一些东欧国家如波兰等,爱尔兰是欧洲最大的服务外包承包国,其他的份额基本都被东欧国家占据,虽然与印度相比,这些国家在人力成本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地理优势和语言文化优势是印度和其他国家没有的,因此欧洲的主要发包国如英国、德国、法国等喜欢选择这些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服务外包市场中,如北美的加拿大,同样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参与到承包服务外包业务中来,如越南、泰国、墨西哥、中国等,根据国际贸易组织有关部门预测,10年之后,中国很有可能取代印度成为承接高科技服务最多的国家,排在中国之后的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随着各个国家相继加入到服务外包的服务供给市场,根据一般的方式国际服务外包的供给国家分成了三个档次,第一档次即最好的承接国是爱尔兰,俄罗斯,菲律宾、印度;第二档次是中国、马兰西亚、新西兰、墨西哥、澳大利亚、西班牙;而第三档次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泰国、埃及、巴基斯坦、南非以及部分东欧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服务外包,使得发包国家之间无论是发包还是承包的竞争都日益激烈,各个国家都在凭借自己的禀赋优势,以及加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来提高自的竞争力,激烈的竞争促使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更加蓬勃的发展。

三、中国的机遇

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中国式制造业外包承接模式,带给中国持续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让国人重新看到了中华崛起的希望。国外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态度可谓五味雜陈,既有羡慕,又有嫉妒,也不乏恐惧,关于中国是“世界工厂”的说法也常常见诸于各类媒体,对中国现象的研究也成为国外学术探讨的热点。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承接国外制造业转移的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加工贸易的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在国内的价值增值环节太短,附加价值太少,对环境破坏大,对资源的消耗多,并且过多是受控于外国企业,“依附性”特征明显,长期恐难以为继。

基于中国的国情,将中国定位为世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承接制造业外包,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尽管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制造业仍然推是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30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50%左右,提供了50%的财政收入,吸纳了近50%的就业人口,生产了80%以上的出口商品,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在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列车还得要靠发展制造业来牵引。

然而,也必须看到,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弱化,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降低,过度的依赖于承接制造业的外包不符合中国可持续增长的政策目标,不符合中国人民的集体利益,也不符合中国作为建设现代化大国的战略定位。

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服务外包渐渐进入了政策制定者的视野。商务部先后了发布《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开展“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商务部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鼓励服务外包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7年,据商务部统计,中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金额20.9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8%。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承接服务外包仍保持较快增长,1~8月共执行服务外包出口合同金额19亿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17%。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800多家,就业人员33万多人,取得各类国际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450多家。

丰富的各类人力资源、低廉的劳动价格、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措施,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具有巨大的优势。服务外包不仅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者:刘春生

上一篇:铁路内部审计应用分析论文下一篇: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