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师培训效果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课程要求,现今小学课堂大多以学生为中心,所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变得至关重要。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的教师培训也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教师培训的实践经验中不难发现培训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进一步得出教学培训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结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课改教师培训效果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改教师培训效果研究论文 篇1: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多元化培训模式的构建

【摘要】目前,以新课程培训为突破口,根据农村教师的不同需要,开展了不同的层次的培训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存在种种问题,制约着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分析与反思,通过对农村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和创新,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及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教师的教学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及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因此,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对农村教师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是农村中小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迫切需要。

然而,教师培训总是在一定的培训模式下运行的,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培训模式才能实现既定的培训目标。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一环,丰富而有效的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达到教师培训的效果,较好地满足广大教师的理论需求、实践需求和心理需求。[1]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正确地认识和分析我国现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现状,并对其培训模式积极加以调整和改进,显得尤为重要,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围绕新课标的前提下,确定了“重视师德教育,导入课改理念,提升教师素质,着眼未来发展”[2]的培训方针,起点较高。但如果反思我国现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便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轻视师范性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所开设的培训课程,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方面的内容外,几乎与综合性大学相差无几。此外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在整个培训课程中往往占有较小的比例,这些“特色”课程也仅仅是一种“点缀”而已。再加上部分教育类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新课改的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等因素,使中小学教师培训不能够真正体现其“师范性”。

对于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培训课程设置上也重视不够。例如,“三字”(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一话”(普通话)、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等技能课,虽然人人都有共识,认为对推进新课改具有积极意义,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培训机构认为这些技能课档次不高,不愿多加安排,所以在培训课程设置上,专业技能培训就显得残缺不全,很不规范[3]。这种轻师范的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使得部分中小学教师虽然参加了培训,但收获不大。

(二)轻视实践技能

中小学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可是,当前各教师培训机构在培训中所开设的实践类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相比,显得微乎其微。而且,施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新的学术研究信息的传播,轻视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些教师培训机构在培训中很少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教学评论等活动。即使开展了一些活动,也仅仅是走过场,无法向纵深发展,很难做到在知识、技能上有所创新与提高。这种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教师,必然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胜任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也必然导致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已大打折扣。

(三)轻视知识广度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条块分割,界线分明,基本上文不学理,理不通文,隔科如隔山。每个专业都重视自身内容的纵向发展,而忽视了不同学科内容间的横向联系,致使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向受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面较窄,难以解决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

这种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需要,也与新课标背景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格格不入。中小学教育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基础教育,它注重对中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导,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所以,全面加强基础知识培训,不断扩展中小学教师的基础知识,是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的重要步骤,应当予以足够的关注。

(四)轻视创新

现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使用的培训教材大都缺乏时代性,有些内容既不能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现状,也不能适应当代中小学新课改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教育理论类课程的内容,还不能完全摆脱旧有内容的影子,与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有较大的距离。在培训方法上,相当一部分施训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灌输式教学方法(以讲座为主)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受训中小学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很难得以提高[4]。另外,培训中的教学手段也极为单一,除常用电子幻灯展示一些培训内容外,一些现代化的其它多媒体手段和信息技术很少在培训中使用,这不仅使培训效率和培训质量受到影响,而且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不利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新课改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的主要策略

1.更新培训理念

“要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导向,要以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和对实施新课程的适应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5]。”尤其是培养农村教师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反思意识(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被认为是改变教学行为的基础,在反思中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培训中应启发和激励教师们积极反思,要善于让参与者围绕培训的主题,广泛地查阅资料,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真地进行思考,然后带着这一切走进培训,与别人交流。

2.优化培训内容

要以教师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生成培训内容。以农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根据参训教师的工作实际、个体兴趣、原有的知识水平及专业发展的走向选择培训内容。在培训之前,广泛征询参训教师的意见和需求,了解教师的兴趣、问题以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以之作为制定培训内容的依据,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村教师的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构建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体系。

3.完善培训方法

要充分考虑成人实践经验丰富、自学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综合应用领导报告、专家讲座、专题讲授、分组研讨、案例分析、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参观考察以及访谈、问题诊断及讨论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4.调整培训方式

要遵循“面向农村,重心下移”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的生活背景,贴近农村教师实际,充分利用参训教师已有的学习资源,灵活运用基地培训、校本培训、远程网络培训、研训结合培训、“自修——反思”培训等多种方式,拓展培训的途径,既可以集中培训,也可以分散培训,重点开展校本培训。

由于条件的制约,大规模的集中培训,不可能经常组织,因此,可以组织专家团,送教到农村学校。组织专家到学校进行现场培训,运用微格教学手段组织参加培训的教师自我观摩,从理论的视野审视自我,实现认识升华。这样既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也减轻了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

三、新课改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多元化培训模式的构建

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每种模式都不是单一应用的,可根据农村教师培训的需要而综合各种模式的优点,取长补短极大地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因此,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新模式,应该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特点,以及农村实际情况,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建立一种新的多元化模式,以提高教师质量,促进新课改在农村的有效开展。

与以往单一培训模式相比,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多元化的培训模式,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可综合运用参与式培训、案例式培训、探究式培训模式、反思式培训模式等,以培养教师分析与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能力。

1.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教师培训是在参与的氛围中,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培训实践[6]。

该模式要求在培训中,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受训教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与受训教师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互动,达到在思想碰撞中形成共识,在交流和分享中获得学习,产生新思想与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提高,同时使学员获得亲身体验,触及情感世界,引发多向思考,推动教育实践。

2.案例式培训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就是教师选取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由具体案例提升为抽象的理论[7]。

该模式通过教师讲授,引导和以国家级实验区教学课例为材料,对那些成功的、生动的、有说服力的、可借鉴的课例,组织受训教师进行研讨,以加深他们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正确理解,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性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受训教师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具体的行为方式,开拓培训教师的思路,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培训模式 探究式教师培训模式,是参训者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对培训内容进行探究,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参与,发展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8]。

这种模式重视培训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将参训教师作为培训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使参训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人,它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能增强教学的社会性与参训教师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使参训教师形成合作和民主精神,并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和创造才能。不过,该培训模式及其实施步骤还需要在教师培训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改进和调整是一项系统的突围工程,[9]在新课标背景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的发挥。所以,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模式,以完成中小学教师培训这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寿继国.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培训模式的反思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6(17).

[2]曹诗弟.中国教育研究[J].教育参考,2002(4).

[3]转引自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7.

[4]于建川,刘朋.国外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政策与措施[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2).

[5]方彤.不让一个教师掉队[N].中国教育报.2007-03-12(8).

[6]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49-150.

[7][8]秦蛾.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5).

[9]张春芳.新形势下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索[J].继续教育,2003,(4).

作者简介:卢菲菲(1986-),女,河南洛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

作者:卢菲菲

新课改教师培训效果研究论文 篇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 要】根据“新课改”的课程要求,现今小学课堂大多以学生为中心,所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变得至关重要。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的教师培训也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教师培训的实践经验中不难发现培训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进一步得出教学培训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结论。本文基于“新课改”的背景,分析了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相应的对策来全面地更好地提高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优化提高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培训;问题探究;对策探索

引言

为了加快我国教育融入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步伐,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提升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些培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暴露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必须深入分析现今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真正地更好地发挥教师培训的益处,帮助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参训者对培训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参加培训都是出于功利性目的,只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并不明确培训的目的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学习积极性缺乏。在培训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现象,来参加培训的人很多也只是草草了事。一面花高价聘请的专家在讲台上卖力讲课,另一面的学员都交头接耳或者昏昏欲睡,培训管理人员管理也有很多难处。课堂氛围不活泼,课堂效果也达不到。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多、工作压力重,日常的教学工作就很吃力,同时在假期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减少了教师们的休息和放松时间,这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成为负担。培训中也就会经常出现“忙坏主讲教师,累坏参训学员,培训效果不佳”的情况。

2.没有完善的教师培训组织体系,培训内容形式单一。

很多培训者是兼职,讲授的内容论主要是个人见解,大多来自个人摸索,很少有机会与其他专业人士或者同事探讨研究。所以很多人为了避免出错而畏惧改变,只讲授自己熟悉的或者传统的理念。很多参训者表示培训内容大多是是教育教学理论,而更希望学到教学方法、学生发展及心理健康等内容,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比如,有一次培训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希望培养骨干教师来起到示范作用,引起对农村教师培训重视力度,进而推进城市、农村教师资源素质均衡发展;但培训者或外请专家多数处于城市,缺少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所以大多照搬城市教师的培训内容。很多培训机构有时候会临时外聘培训教师,他们大多是专家学者、教授或教育专家。他们大多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对学校实际问题了解甚少,很多内容设置偏离教学实际,而且外聘的培训者对之前的教学内容缺乏了解,所以会出现内容重复现象、与参训教师缺乏沟通交流等问题,导致培训课程缺乏连贯性、系统性。

3.有关部门对培训不够重视,投入不足。

纵观全国各地的每年的培训情况,不难发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经费和投入相比往年增加了。但是,相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教育经费增加的情况并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小学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更缺少政府部门的投入。普遍都是依赖企业的赞助,但是掺入了利益等相关因素,教师培训工作也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解决小学教师培训问题的对策

1.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工作。

在小学教师培训过程的诸多问题中,改变受训老师态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参训教师应该有积极的求学求知的心态。相关部门、学校可以采取竞争、择优聘用等措施完善健全师队伍。在培训中,参训教师可以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赛课等交流活动,更好地进行联校培训、反馈交流培训工作信息。通过这些措施让老师意识到只有继续学习、坚持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才不会被解雇或调离。从而帮助更好地发挥教学培训的作用,帮助优化教师队伍,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2.建立组织健全的教师培训队伍。

教师培训者是教师培训的核心,现今教学培训存在着未建立健全的高素质的教师培训队伍、培训内容偏重理论、授课形式单一等问题。这需要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共同努力。培训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该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将新课改理念与自己的培训相结合起到示范作用,参训者亲身感受课堂变化,提高教学效果。这也要求培训者提要了解参训者的现在的状态、需求。教师培训的授课方式方面可以有一些新尝试,比如远程培训,它能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培训受众广,参训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但是现在远程培训存在教学和实践难以同步、难以监管导参训者学习过程等问题,所以还需要参训者积极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学习质量。

3.有关部门提高重视度,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力度。

资金投入方面不应该过于依赖于企业的赞助,应该增加政府财政预算等多方面的投入,為培训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后勤保证,为参训人员创造无后顾之忧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各相关单位也应该对教师培训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持,运用科学技术,如增加网上互动交流的机会,为参训学员提供和教授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当然还应该健全培训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参训者,进而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所以说,学习的兴趣和方法方式比死记住一些理论性知识更重要。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全方面、个性地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随着“新课标”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尤其小学教师,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师培训更应该进一步深化。这对展示“新课改”下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成果,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向明,王志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调查:现状、问题与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2013(4):11-19.

[2]杨潇郁.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7):68-70.

[3]杨继昆.新课程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挑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5(2):82-85.

作者:秦敏 张义万 罗路璐

新课改教师培训效果研究论文 篇3:

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旨在培养适应新课程、新教学理念的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由师范类高校承办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国培”和“省培”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培训项目主要包括英语教学研究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培训教师观摩优质示范课、教师代表上公开课、培训中心对教师远程跟踪指导等内容。这些培训项目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活动,看起来非常科学,但实际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科学地认识外语教育教学的本质,如何改进外语教师培训项目,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对新课改的成功推进献计献策,更好地把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落到实处,优化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一批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在参加培训期间和之后的变化进行的两年的跟踪研究(刘学惠,2005),发现教师培训项目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绝大部分教师并未把他们在培训项目中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就是说,他们的教学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他们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1.培训项目是自上而下推进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

培训教师被看作培训内容的接受者和培训知识的灌输对象,忽略了培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培训者在台上滔滔不绝,向外语教师介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他们俨然是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角与权威。这些高高在上的理论学说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一致,培训教师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正是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一大症结所在。

2.培训项目对教师的态度和意识等主观层面重视不够

教师培训者往往高高在上,他们处于理论的高处,与培训教师有很大距离,他们的讲座与报告并未真正改变培训教师的意识与态度。教师的态度和意识,即教师的认知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如若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干预手段不能在改变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及环境的观念方面产生影响,就很难说是成功的教师培训。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所面临的又一难题。

3.培训项目缺少对教师真实状态的了解

培训项目的培训者并不真正了解培训教师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而真正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的一线教师的声音被忽略了。大部分的教师培训项目以教师培训者为中心,缺乏教师培训者与培训教师的互动与合作。教师培训者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教师培训项目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点。教师的教学环境、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理念等真实状态并不被所知,不了解教师的教师培训也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这也是我国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二、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有效开展的对策

1.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培训项目

教师培训项目中教师是学习者,是构建知识的认知主体。教师培训项目不能是教师培训者的独角戏和一言堂,不能把教师培训项目看作是教师培训者展示其专业研究成果的舞台。教师培训者和教师之间应该展开互动与对话,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

教师培训者应该事先对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背景进行充分了解,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专题讲座中与外语教师交流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共同提出改进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培训者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为他们真正了解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且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尽管很多时候这些想法感性成分居多。因此,作为教师培训者的外语教学研究专家应该发挥他们的学术理论研究优势,对于正确的加以肯定和赞扬,对于不合时宜的加以解释和引导,给教师以深刻的启示,使他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从心灵深处触及并影响培训教师的外语教育教学观念、意识与态度,教师培训项目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果教师培训者闭门造车,不了解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只是把自己高深的学术研究拿出来在中小学教师面前高谈阔论一番,除了让培训教师仰慕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培训者应该走到教师中间来,倾听他们的声音,鼓励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形成与培训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努力成就以培训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培训项目。

2.努力实现以“授人以渔”为最终目的的教师培训项目

教师培训项目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而是要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教师培训者不仅要向培训教师传授有关外语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教给外语教师如何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发现问题,如何独立开展教学研究,帮助其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叙事探究等是帮助外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1)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语境中收集资料,并根据获得的资料、数据,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1]。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课堂观察。自我观察是教师本人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评价、反省、分析、解释的课堂观察形式。同事互助听课是一种听课人和讲课人双方互为主体的、平等的、合作的课堂观察形式。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观察,从教学对象的视角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教师通过观察自己和同事的教学,可以增进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认识,增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责任心,从而促使自己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教学,实现专业化发展。

(2)行动研究

尽管教师培训项目可以把一些有效或高效教学行为作为技能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便掌握,但教师培训并不仅仅是技能培训,它要超越“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学原则意识和控制的素质,这是教师进行有效规划、组织、管理和教学的根本基础[2]。教师培训项目应帮助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使教师学会对自己的常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思,鼓励他们在各自真实、特定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论。外语教师行动研究的本质是教师是研究者而非日复一日重复劳动的教书匠,其核心是教师进行自发的教学研究以验证和增长自身的知识,其特征是情境性、语境性、合作性、参与性及自评性[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结合实践对个人理论或其他教学理论进行验证的科学研究。

(3)叙事探究

叙事探究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4]。外语教师向他人讲述个人的教学经历,意味着对自身教学的追问、反思、感受、理解、筹划与更新,意味着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生活的意义理解与建构。其中,语言对认识的塑造作用举足轻重,因为在心中默默反思是一件事情,用语言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是另一件事情。语言表达能够升华我们头脑中的思想认识,在讲述或写作过程中时常会有灵感闪现,会有我们对自己教学生活的顿悟。对于听者或读者来说,叙述者的故事会激起他们对自己作为人、作为外语教师的思考,透过别人的故事看自己,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通过叙事探究,外语教师得以重新审视并发现自己教育生活中常见的细节所蕴涵的意义,使自己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权威理论并形成个人的知识和理论,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

3.努力构建形成长效机制的教师培训项目

教师培训项目要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要把外语教师培养成为能够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专家型教师,调动各方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教师培训事业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使教师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并为教师培训取得长期效果提供保障。

(1)搭建外语教师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

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师自主发展其职业专长,做一名善于观察和研究的实践者。外语教师对日常教学不断进行假设、实践、验证、反思、评价,总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心得以及独到的思想认识,久而久之,便会生成宝贵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个人理论。这些来自外语教师个人亲历的教学生活的教学心得、教学反思和教学理论弥足珍贵,对其他外语教师以及从事外语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研究价值。但是,正如Wid dowson指出的那样,语言教师作为实践者而非理论家,其独特的教学经验常常由于缺乏理论权威性而无法正名,这是不正常的现象[3]。因此,教师培训项目应该为一线外语教师搭建发表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改变外语教学研究专家的理论大一统的局面,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应该有来自教师的声音。需要指出的是,外语教师的研究成果允许一定程度的“去学术化”,因为通俗易懂的道理更简单易行,并非越难懂的东西越有价值。

(2)加大对教师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

国培计划外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费用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下拨的专项资金,但这些资金只能满足外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的费用,不能保证教师培训长远目标的实现。短期集中培训结束之后,外语教师重新回到教学岗位,培训项目的学习是否真正起作用,他们的教学观念、态度和意识是否发生了些许变化,他们的教学效果如何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外语教师培训项目开展一系列后续工作。比如开展远程跟踪指导、专家热线答疑解惑、选派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典型进行试点、推广成功经验等。这些后续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投入,因此财政支持需要加大。教师培训项目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绝不仅仅是短期集中培训的十几天,所以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为外语教师培训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3)构建科学的外语教师培训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检验外语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师培训项目长远目标的重要一环。外语教师培训项目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回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来,我们要观察教师的教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但是,如果评价体系只依赖学校管理者或培训专家的一两次听课,那么这样的评价体系注定是不科学的、片面的。所以,除了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评价体系应该关注他们日常的教育生活,努力成就愉快教学、善于反思、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外语教师。科学的评价体系重在过程性评价,以人为本,倾听教师的教育故事,尊重教师的个人知识和实践经验,肯定教师的教学成绩,最终促进教师专业上的成长。

综上所述,国培计划背景下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应该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师培训模式,因为外语教师在培训项目中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的消极接受者,他们是学习者,是积极构建知识的主体。教师培训应该超越培训,不再囿于外界给予外语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应该重视教师自我主动性的教师发展。因此,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要确立主体地位,建立培训者和外语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培训者应该努力做到“授之以渔”,使外语教师自主发展其职业专长,成长为善于观察和研究的实践者。同时,多管齐下努力构建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以实现教师培训的长期目标,把教师培训落到实处,优化我国基础教育英语师资,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2.

[2] 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外语界,2005(1).

[3] 严明.后教学法时代在职外语教师研究取向述略.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2).

[4] 王栋.叙事探究——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山东外语教学,2007(3).

(责任编辑 张茂林)

作者:段文汇

上一篇:动机视角下高职教师师德论文下一篇:虚拟仪器技术的气象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