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突出了教师的自主性,是教师自发的在不断学习和研究中,逐步实现自我超越的发展方式。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继而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针对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阐明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客观性,针对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提高专业自主意识、提高专业自主能力、加强专业自主研究实践等相关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论文 篇1:

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和研究近六年来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文献研究资料,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解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高校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总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等进行重点分析,以期对国家精品课程的政策制定和高校精品课程的实践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普通高校

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自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启动后,众多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管理者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和理解,深入分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文献资料与建设经验,希望以此为政府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制定、完善国家精品课程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课程和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文献述评的范围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其中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四大数据库,以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为时间节点,用“国家精品课程”题名检索的方式获得192篇研究论文,以“国家精品课程”关键词检索的方式获得51篇研究论文。通过对这些检索文献的初步分析和筛选,以文献研究的主题、意义、创新性以及期刊质量等级为标准,精选了200余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

二、研究主题及其特征

(一)国家精品课程研究文献的特征

从时间上看,国家精品课程研究文献的时间跨度不是很长,基本上从2003年国家开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活动以来,各位专家、学者和高校管理者才逐渐掀起对精品课程研究的热潮。从研究的主题看,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解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高校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总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对策等是这类文献集中的主要问题。从文献的类型看,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两部分,无论是微观层面的“精品课程”词源分析,还是宏观层面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均纳入了课程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视域。与此相关的专著更侧重收集和整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各学科专业的国家精品课程等资料。从研究的作者特征看,专家和学者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更多的是高校行政管理者及高等教育研究者开展这类主题的研究。

(二)研究主题与主要观点

1.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理解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下发,标志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但是这种对精品课程含义的解释具有高度的凝炼性和简约性,再加上人们对于构成精品课程这个词组的两个关键性词根“课程”和“精品”迄今并未形成共识,因此对精品课程的定义及其内涵做一探讨,有助于正确理解国家精品课程的深层内涵和重大意义。

刘彬让将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纳入研究视域,在展望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课程评价和建设的发展趋势后,对精品课程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他提出,就课程而言,其“精”在于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师具有精深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具有优秀的教学效果。郑家茂和张胤在“课程”和大学“课程”概念的基础上,对精品课程的先进性进行了提炼,认为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才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特征。李静等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理念也日益丰富,如教育平等、终身学习、开放共享、内涵式发展等。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发展。马晓春认为,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因此,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应践行这一理念,实现以学生为本,强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对于精品课程的内涵理解有着不同的解读。归根到底,先进性、新颖性、可持续性是其主要特征,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利用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

2.国家精品课程评估研究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宋烈侠和杨承运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标准》的制定应考虑三条原则:一是力图科学地反映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二是鼓励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下功夫,主动创新,发挥特色;三是《标准》要科学、简要、具有可操作性。吴敏强调精品课程指标体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她将模糊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精品课程的数学模型,促使精品课程的评价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模式。周超指出,国家精品课程评价基本上涵盖了四部分内容,即教学内容、课程基本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这种评价模式是在吸收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和斯太克的“外观评价模式”等国外的课程评价模式的合理因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形成的。它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评价设计者所期望达到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效果。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评价。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王佑镁研究发现,通过可及性参数分析与评估可以为高校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指标;用评估结果检视已有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和内容的可及性,能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提供建议,形成更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和评审机制,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与网上资源共享。

3.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模式研究

精品课程构建模式的研究。李尚群提出,建构精品课程是一种理性行为,有两种不同的构建模式:第一种是科学设计模式,强调精品课程可以进行跨越式的建构;第二种是经验提炼模式,强调精品课程是渐进式的演替。他分析,在具体的精品课程建构实践中,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教育哲学来选择,也可以把两者整合起来,走一条“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改革教学模式的研究。师黎和常永英指出,国家精品课程必须实现上网和免费开放,以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就要求构建和谐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她认为“和谐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正确处理精品课程建设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肖阳和冯玲在多年精品课

程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点两线”的精品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即面向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要求,以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基本点,把握好教育者与学习者互动、课堂与课外结合的教学途径,把握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放式学习能力的学习途径。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谢泳涓针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年轻教师发展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家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它体现在国家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上的示范作用,远离教师成长“近亲繁殖”、一门课程的阐述及教案编写等三个方面。

配套机制建设的研究。李立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深刻认识,提出要保障和促进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完善的评价、激励、质量监控等配套机制。如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完整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姚恩全以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认识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从组织管理与关键环节建设两个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他着重指出,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网络课程资源、实验室与实验教学体系等相关配套体系和机制的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研究精品课程的构建模式,提出精品课程与优质课程结合、与优质教材结合、与教学研究立项和教学名师评选结合,加大和保障评价、激励、质量监控等精品课程配套机制的建设,有助于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

4.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研究

自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项目启动以来,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上,究竟如何根据现实需要将国家精品课程进行推广利用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研究则不是很多。从2005年开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力度加大,截至2008年为止,共有2318项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的行列。如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何建立课程资源利用和共享的机制,在推广和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逐渐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推广和共享的意义。龚志武通过分析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共享的重大意义。“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共享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一方面,精品课程的建设将极大地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共享又将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与规划”。他试图以国家精品课程遴选为线索,探索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以精品课程为核心,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机制的资源建设策略。

推广与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吴爱华等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尤其对共享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他指出,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初具成效,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共享奠定了基础。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效果,吴爱华等人认为,“现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网络共享、形式和内容融合等特征,能较好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代表不同学科的总体水平,能为使用者提供形神兼备的丰富教学资源,能使高校、教师、学生、社会受益”。

推广和共享存在的问题。王玲华结合现在国家精品课程的推广使用情况,发现一些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存在打不开、无法统计访问数据、网址补报和自检迟缓等问题。而主要原因在于软件支持不足、服务器分散、网络课程资源规模过大、队伍建设滞后。谢幼如等人采用网上调查的研究方法,对随机抽取的8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类)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发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数字化资源以电子教案、试题库、在线录像、链接资源为主;单一媒体的资源表征形式仍占较大比重;资源共享与交互的方式以资源下载为主;课程资源更新与维护不足;课程对学生学习支持力度不大;课堂教学模式以讲授型为主等等”。刘连臣和吴澄指出,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精品课程的集成共享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课程资源加工缺乏标准,重用性差;各校课程平台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精品课程资源更新率较低;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服务质量;精品课程资源分散存储,课程资源获取困难。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推广与共享是2005年以来高等教育课程研究领域和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关注的焦点和核心。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推广和共享的重大意义,论证推广与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将会促使广大学者、专家和高教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促进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5.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案例研究

自从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以来,2003年至2008年,相继评选出2318门精品课程。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涉及十一门学科的各个专业,这每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改革和实践,均是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团队智慧的结晶。

孙文钟和张亭立分析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基础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示范意义。朱苏康结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教学改革,探讨了“机织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蔡怀字等人总结了近年来天津大学争创“工程光学”国家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尝试,以及积累的大量经验。杨秀平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创建“动物生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体会。柳礼泉等人对建设湖南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回顾与思考。陈美华介绍了东南大学加强“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经验。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高校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研究文献表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是一项重大工程,是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过程管理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等各个课程建设环节下足精神和力气”。

还有学者指出,教师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过程中要做到“顶天立地”,即踏踏实实从事教学为“立地”,重视教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为“顶天”。“教师要做到‘顶天立地’需要观念上的升华,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飞跃;用量化的方式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捕捉教学上的创新点”。

6.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设政策。龚志武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了自2003年我国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以来,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导向的一系列变化。据调查显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运行管理、经费管理、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初步构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初步形

成了一批优势学科群。下一阶段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应集中在从抓建设向抓应用、促效果倾斜;从本科为主体向高职高专、网络教育并重倾斜;从单一建设向共建共享倾斜。

评估方法。周超认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评价体系已经应用了四年,在实践应用中这套指标体系虽较好地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项目设计意图,但在课程评价方面,它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第一,精品课程评价的行政化需求比较浓重;第二,评价主体单一,缺少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第三,评价标准单一,忽视高等院校的层次和类别差异;第四,评价手段和方法突出量化功能,忽视过程管理和价值判断。

建设效果。黄宝玉和项国雄通过访问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网站中的中国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导航,对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网站运行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存在精品课程涵盖面广、冷热失调,课程内容过分保护、开放性与共享性不强,课程资源形式多样、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等问题。

存在的问题。郭炳通过对2006年底公布的国家精品课程名单进行分析,发现理工科课程明显多于文科,人文科学课程数量比重严重偏低。他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在促进公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后再提高公民的素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也应如此。同时,他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的可信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均衡性和社会效益也进行了深入思考。

顾玉林对高校精品课程的创建及其理论进行了探讨,“不能把精品课程评价体系规定为过分强调,统一的、完全量化的指标。可以使用关键的评价要素所组成的半定量体系”。可从教学梯队、教学教材、教学艺术与教学改革、教学实验条件、教学效果、相关贡献和精品课程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等方面构建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梁翎和贾让成对我国高等本科院校2003年至2005年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地域分布、学科分布、课程组成以及科研、教学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经历近3年多的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优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是衡量课程质量的尺度和标准,改进评价指标,使用关键要素进行评价可以完善评价体系。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改变观念,解决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一)在若干重要问题上的共识及其意义

截止至目前,关于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仍在持续,这类文献的研究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肯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第二,强调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大和保障精品课程配套机制的建设,如精品课程评价机制、精品课程激励机制和精品课程监控机制相结合,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第三,关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推广和共享的问题是近三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的文献资料主要涉及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推广和共享的重大意义、论证推广与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发展等方面。通过研究和分析,将会促使广大学者、专家和高教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促进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尚未系统、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众多学者、专家和高校管理者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看,仍有一些重大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一,如何建立对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如何评价一门精品课程被多大程度的使用和共享,以及如何评价应用的共享化程度,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如果仅片面追求精品课程的评比结果,忽略了应用和共享资源建设,那就违背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第二,如何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和高校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体系、如何通过课程资源推广和利用实现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切实改进等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第三,正如有的专家所提出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存在不均衡性,“通过统计发现,大理科的课程门数占了约67%”,也就是说,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把人文教育看成了次要的教育,由此很可能会造成人文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也是广大研究者和课程建设者应注意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涉及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的众多知识和内容,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课程发展的机制研究、课程建设公共政策学和高校课程建设国际比较研究等都应当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三)方法论缺陷

从目前的研究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研究普遍采用文献研究法,即通过对现有的精品课程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运用思辨的方式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分析。其次,调查分析法也是研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深入细致地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广和评价研究需要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因此需要多元化的课程评估方法,如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政策学分析等都可以进一步运用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领域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描述、多角度分析、有重点评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及其实践效果,才能有助于提出改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和实践的对策建议。

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为深入探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广应用问题,应进一步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首先,扩展研究取向。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众多的研究文献是通过分析精品课程的内涵、意义,进而为建设本校某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而服务,过于重视为实践服务。今后研究的取向应从只注重为实践服务转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上来,以提高理论研究的地位。第二,深化研究主题。某些有待拓展的研究领域,如课程开发的机制研究、课程建设政策研究、课程投资效益研究、课程建设的未来趋势等都可以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重点和主题。第三,完善研究方法。除目前普遍运用的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之外,思辨研究、案例研究与实验研究、多学科视野等也可以广泛应用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当中,以期为完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政策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责任编辑:赵淑梅)

作者:苗 苗 沈玉顺

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论文 篇2:

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及对策研究

[摘要]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突出了教师的自主性,是教师自发的在不断学习和研究中,逐步实现自我超越的发展方式。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继而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针对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阐明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客观性,针对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提高专业自主意识、提高专业自主能力、加强专业自主研究实践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外语教师 专业自主发展 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①我国的教育体系将外语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进行外语教育改革。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与提高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包含三个要素:自主信念、教学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自主信念是教师的认识以及教师发展目标;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所从事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学习研究能力是指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自主发展信念和教学能力进行不断反思和研究的能力。

近年来,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心出现偏移,特别是不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纠正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语言创造力的倾向,但我们仍旧不能低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保障教学质量而言,教师和学生都是“当事人”,地位同等重要。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而给予学生引导的是教师。“名师出高徒”,教师水平的提高,不僅提升自身的素质,对于改进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也有重要作用,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传递是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培训强化是其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恰恰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地位,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仅仅是根据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教管部门的日常规定开展。随着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师发展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所以必须强调外语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提出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是教师发展的本质,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发展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更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②。

一、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少有关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理论研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语教育关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尽管我国的外语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却非常缺乏。为了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教育改革不断进行,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教学法和教学大纲上。对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多关注外语教学理论及外语教学技能,范围比较窄,也不具体,而且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方面的资料文献比较少,内容比较杂乱。

2.“恶补”和“经验传递”仍然是外语教师发展的主要方式。目前,社会各界对专业自主发展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方面,一些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专业自主发展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就等同于专业自主发展,造成过多地强调“自主”,对自身的学习和培训比较盲目,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试图通过刻苦研修专业知识快速地实现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这种“恶补”的做法是非常盲目的,即使实现了学历提高和专业知识强化,也未必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长久以来的集中培训制度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对专业自主发展的认识错误,具体操作中,往往将专业自主发展理解为职业技能培训,利用集中培训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行规范化管理,简单地认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将名师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培训的方式传授给其他教师,在集中培训的过程中,基本不会考虑教师的个体性差异,对教师的特长和爱好等方面的影响也往往被忽略了。

3.制度不完善造成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停滞不前。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多,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在对自己的个人前景不明、对发展方向比较模糊的情况下,教师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针对专业自主发展所制定的一些措施并不十分重视,而在实施过程中也缺少必要的监管制度,直接导致这些措施无法实现。同时,一些制度本身就没有针对性,教师盲目迎合制度,而不能找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措施和途径,造成专业自主发展停滞不前。活力不够、激励不足、缺乏导向的教育人事制度是限制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③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不够,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没有形成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的制度。由于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同级别教师的专业规格和标准并不明确,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等现象,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也造成了教师在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上的动力缺失,客观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错误导向,影响了教师专业自主的发挥。

4.积极性不高使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缺少源动力。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教师经济地位低、社会地位低、职业声望不高等现实问题导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在正常的学校教学过程中,没有在创新性和个性化上积极努力,只是简单地完成教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有些教师对学校的课程甚至敷衍了事,在课外开办授课以谋求更多的经济收入。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首先要使教师具有较高的发展积极性。专业自主发展不仅是教师的权利,而且是教师必须承担的义务,专业发展与教师的职业生涯不可分割。

二、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对策

1.提高专业自主意识,树立发展目标。由于没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是照章办事,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才能踏上自主发展的轨道。作为外语教师,既有现实的物质需要和稳定的发展需要,更有迫切的自尊需要和强烈的成就需要。在他们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偏离了发展的轨道,影响了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树立发展目标,首先,要使教师抛弃教育行政管理高于一切的思想意识,在专业发展中提倡“自我”的实现;其次,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从自我发展开始,以自我发展为基础,自身专业发展是教师固有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最后,要使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主动地从教学活动中找到自己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应以教师自身情况为依据来制定。教师专长、个人爱好各不相同,教学时间、教学方向、教学经历、教学经验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外语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目标规划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只能由自身制定,教管部门和学校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手段强行的要求,否则势必影响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优势发挥。

2.提高专业自主能力,不断加强学习。专业自主能力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自主能力是教师进一步专业发展自主的基础,起源于教学活动,其养成需要教师专业生活的一定积累。信息化时代,能够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来发展自身是现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高水平的表现。当今时代信息畅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更丰富,因此,外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仅是知识灌输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学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专业自主的教学能力方面,教师需要把专业自主的“精髓”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能力,而是要继承发扬传统教学中的优点,与时俱进。提高专业自主的研究能力方面,教师通过教学科研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从而从较高的认知层次上把握教学工作,实现教学观念科学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能力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具备了专业自主创新能力,才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创造。

“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④在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进程中,主动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全面广博的学习,才能增强敏锐的感受和判断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增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增强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并愿与教师对话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得以完善的发展。

3.加强专业自主研究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和超越。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要环节。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实现自我超越,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本质,但实践过程必须是教师作为主体的自觉、主动的活动,要伴随着教师的职业生涯,做到持续性。问题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没有实践发展就无从谈起。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完善的结果,是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改进的过程。

“反思是通过对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全面客观地分析和思考,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代社会学家斯甘把语言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⑤反思使得外语教师对自我专业的发展始终保持一种自觉、清醒的状态,反思有两个不同层面:一种是指向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现在专业发展现状、未来专业发展可能进行反思、预测和规划,以改进外语教师的专业结构为主要目标;另一种是指向外语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是外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调控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改进,使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的行为。反思是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终身化。⑥

要想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必须改善发展的外部环境,这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教育行业的充分研究,对教师职业的充分理解与支持,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制定可行的制度,采取可行的保障措施。在强调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也绝不能否认传统教育的价值。外语教育关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广大外语教师都应该关注主体意识,发挥主体能动性,在认识学习中提高,在实践反思中发展,使专业自主发展得以实现。

[注释]

①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②Bullough R V,Kauchak D F,Crow Stockes D K.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Catalysts for Teacher and School Chang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7(2):158.

③赵宏杰.基于专业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3&recid=&filename=2009236906.nh&dbname=CMFD2010&dbcode=CMFD&pr=&urlid=&yx=,2009-05-18.

④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173.

⑤黄锦刚.用反思方法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能力[J].保山师专学报,2002(21):59.

⑥吴瑾.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研究[D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recid=&filename=2007157194.nh&dbname

=CMFD2007&dbcode=CMFD&pr=&urlid=&yx=,2007-04-01.

作者:侯冬梅 李来 陈健

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论文 篇3:

抚顺市中小学优化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关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指导意见

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原则科学化、教学过程优质化、教学方法高效化、教学管理规范化。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思想。

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跨世纪人才。

(二)教学原则。

1.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对教学实践有着f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教学原则,理解教学原则的内容、含义,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掌握贯彻教学原则的操作要求,并不断充实完普,形成科学的教学原则体系。

2.正确地贯彻教学原则。

教师既要用教学原则指导自已教的活动,也要用教学原则来指导学生学的活动,把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明确,即教学目标表述要准确、简明。

2.教学目标适当,即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

3.教学目标具体,即把总体性、综合性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单项的目标。

4.教学目标全面,即教学目标中既有知识性目标、智能性目标,又有教育性目标。

(四)教学内容。

1.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连结点,薯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

2.要抓住技能的训练点,智力的开发点;着力使学生形成多种能力。

3.娶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五)教学过程结构。

1.优化师生活动。

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巧练,讲练有机结合;教师要提供条件、创造情境,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

2.优化信息传递。

·教师要构建教师“输出~反馈~调节:再输出”与学生“接受~输出~反馈~调.节~再接受"的教学信息传递系统。

3.优化时间分配。

教师要把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地分配给教学的各环节,以保证教学以训练为主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目标。

4.優化教学主要环节。

(1}导人:导人要有目的性、趣味性、艺术性、多样性。

(2)提问:提问要目标明确、内容集中、表达简明、时机适宜。

(3)讨论:讨论要紧紧围绕论题、保证讨论时间、尊重学生发言、鼓励发表独特看法、适时进行指导。

(4)讲解:讲解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针对性,方法要有启发性、多样性,时间要适宜、有间隔,语言要严密、有感染力。

(5)练习: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及时反馈矫正。

(六)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学生实际,综合考虑。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1.要实行启发式教学。

(1)实现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自己发现向题相结合。

(2)实现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

(3)实现培养收敛思维与培养发散思维相结合。

(4)实现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5)实现教知识与教方法相结合。

2.要明确教学方法优化的标准。

(1)从教学状态角度看:①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教的具有组织性、启发性、指导性、多样性、教育性;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的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灵活性、实践性。

(2)从教学效果角度看:节省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七)教学手段。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

1.熟练使用常规教学媒体,如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图画、挂图、学具。

2.积极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音、电视与录相:计算机。

3.设计制作教学所需的教学软件和简易教具。

(八)教学管理。

要结合学校实际,全面贯彻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重点要注意优化学生管理:制定课堂学习常规;创设愉悦学习情境;开展有趣活动;进行激励评价;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

(九)教学艺术。

教学要有形象性、整体性、创造性、审美性,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优化课堂毅学的主要措施。

(一)深入练好教学基本功。

1.练好一般基本功。

教师的口语、板书、板画、教态达到规定的标准。

2.练好学科教学基本功。

做到熟悉大纲,精通敏材,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

3.练好专业基本功。

本学科专业功底深厚,技能、技巧娴熟。

(二)认真学习、贯彻抚顺市教育委员会、抚顺市教育研究中心下发的《抚顺市中小学优化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三)认真实施抚顺市教育研究中心编制的《优化课堂教学操怍细目》。

教师要理解、掌握“操作细目”编制的意图和“操作细目”的内容体系。实施中要做到“四个结合”:

l.学习、研究、运用“操作细目”与教师基本功达标培训紧密结合;

2.学习、研究、运用“操作细目”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紧密结合;

3.运用“操作细目"与教育理论学习、专题研究、教学评议、教学工作评价、教学模式构建等优化教学工作的措施紧密结合;

4.运用“操作细目”与校、县、区、市开展的探索课、引路课、观摩课、评优课、汇报课活动紧密结合。

关于组织教育理论学习的指导意见

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在于掌握教育规律,从理论的高度审视、評价自己的教学实践,按教育规律处理教学中的诸多矛盾,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现代教育需要的研究型、创造型教师。

一、教育理论学习的内容。

1.教育基础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课程论、管理学等。

2.学科教学理论,如学科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

3.教育政策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等。

4.教育时事。

二.教育理论学习的方法。

1.教师个人自学应采取读、记、思、做、结的具体方法,保证学一个观点,搞一次附照,有一点体会,进行一次尝试,总结~条经验。

2.学校集体学应采取讲、用、辩、评、查的具体方法,把专题讲座、专项实践、专题答辫、专题评议、专项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育理论学习的要求。

1.通过学习,教师应掌握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原理,树立起科学的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智力与非智力、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通过学习,教师应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编制出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系、匆识体系、能力体系、训练体系、学法指导体系。

3.通过学习,教师应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制定学科教学改革方案,坚持进行教学专题研究,定期撰写论文和经验总结,不断锤炼、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

关于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的指导意见

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创造型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就必须提高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广泛开展教学专题研究活动。

一专题研究的内容。

专题研究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结构、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教学原则、学生学习规律及学习现状等。

二、专题研究的方法。

1.专题调查:就教学某一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教学现状,进而探索教学的一般规律。

2.经验总结:根据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提炼、概括、总结出具有典型性的经验体系,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3.实验探索:依据实验设计,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和控制实验因子,分析因果关系,获取科学的实验结论。

4.文献分析: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来探索教学规律。

三、专题研究的步蒙。

1.选题:应根据教师的条件,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选择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2.学习:要围绕课题查阅有关资料,掌握相关理论,找准研究起点。

3.计划:要制定专题研究计划(方案)。计划应包括:①题目:应体现研究的对象及研究的范围;②依据:包括实践依据及理论依据;③目标:包括价值目标和研究目标;④内容:研究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具体研究什么;⑤步骤:研究周期、研究步骤及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目标、方法等;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等。

4.研究:实施研究计划。

5.总结:提炼、提交研究成果。

四、专题研究的要求。

1.学校要制定长期的和年度的专题研究规划。

2.每个教师都要有研究课题。

3.要注意;学校规划题目研究与教师自拟题月研究相结合、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长期研究与短期研究相结合。

关于进行课后小结的指导意见

教师在上课以后要认真进行课后小结。

一、课后小结的内容。

课后小结要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惰况及时地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肯定成绩与进步,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教学的可行措施。

二、课后小结的写作方式。

1.批注式。

在教案各个栏目内容相对应的地方,针对实施教学的情况,言简意赅地加以批注。

2.摘记式。

抓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总结,写在教案的最末部分“教后记”中。

3.集注式。

把教学过程中典型的、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集中摘录在教学笔记上,并把自己对这些教学现象的分析、研究结果写在与之相对应的地方。

三.课后小结的要求。

1.及时。

要把课上所看、所听、所想、所识的内容,有选择地及时写下来,并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升华。

2.求实。

写课后小结要从实际、实例出发,既要挖掘出闪光点,又要找出不足,更要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3.论理。

写课后小结要就事论理,而不是就事论事,要把对一件事情的分析推广至对一类事情的分析,使分析具有范例性、迁移性。

4.简明。

课后小结语言要精炼、言简意赅。

关于加强学法指导的指导意见

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可使自己的教具有指导性、范例性,使学生的学具有自主性、迁移性,这是优化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

1.普通学习方法。

(1)预习的方法:如课前阅读学习材料、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的方法。

(2)听课的方法:如抓住教学思路、记好听课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方法。

(3)作业的方法:如准备、审题、做题、检查的方法。

(4)复习的方法:如对比小结、歌诀概括、回忆再现的复习方法。

(5)应考的方法:如消除紧张、冷静作答、先易后难、认真检查的方法。

除以上几方面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制定学习计划、进行学习总结、利用时间、使用工具书等学习方法。

2.培养智力的方法。

(1)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

(2)教给学生抓住观察事物的特点与重点、按照观察顺序、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

(3)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

(4)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类记忆、例证记忆等记忆方法。

(5)教给学生发展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的方法。

3.加强学习修养的方法。

教给学生培养浓厚学习兴趣、锻炼坚强意志、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4.学科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好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方法。

二、学法指导的方法。

1.开设学法课或举办学法指导专题讲座。

2.制定學习常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程序、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讲明学法——学生尝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回顾——总结学法”等具体的方法。

4.召开班会、座谈会,办班报.墙报,让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

三.学法指导的要求。

1.教师应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及学生学习的具体现状。

2.教师应制定出学科学法指导纲要、一册书学法指导要点和单元学法指导计划。

3.教师应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作为一项教学目标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

关于开展教学评议的指导意见

教学评议具有群众性、研讨性的特点,它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学习、观摩、思考、探究、修正、自我提高的机会,这对全面提高教师群体的教学水平、评价能力及优化课堂教学都起着f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评议的内容与标准。

评议的具体内容与标准参见《关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指导意见》。

二、教学评议的方法与形式。

1.教学评议的方法:专题评议、综合评议、组级评议、校级评议。

2.教学评议的形式:口头评议、书面评议。

三、教学评议的要求。

1.参加评议的教师在课前要了解授课者的教学现状和上课内容,掌握评议内容及标准;听课时要认真听看、思、记。

2.教师要从探讨问题的角度出发,发表探讨性意见。

3.评议者要完整地评一节课,用现代教学理论去认识。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关于构建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

一、构建教学模式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师在教学中构建并运用教学模式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具有指导功能、预见功能、系统功能和改进功能。构建和运用教学模式,可以改变教学无序和低效状态,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絮质教育的思想。只有通过教学改革,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取代陈旧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3.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构建与应用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教学模式理论和范例,回顾自己的教学改革经验,并通过提炼升华使之成为符合规律的教学模式,这必然会促使教师增强教学研究能力,提高业务素质。

二、构建教学模式的方法、步骤。

(一)教师构建教学模式的方法、步骤。

1.学习理论,奠定基础。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学习论、教育哲学、教育控制论等。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学方法观、教学过柱观、教学质量观、教学评价观和人才观。

(2)学习教学模式理论。对教学模式的定义结构、特征、功能和发展方向等应有新认识。主要应当掌握构成教学模式的五个方面:①理论基础,即教学模式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②功能目标指向,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包括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及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③结构程序,即教学操作的基本步骤和顺序;④教学方法,即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⑤适用范围和实施条件。

(3)学习中外教学模式范例。通过对教学模式范例的学习,教师应了解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也不可能有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的“万能’模式。教师还应了解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2.回顾实践,总结经验。

认真回顾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方法、贯用的教学结构程序、教学的主导思想等,从中归纳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成功经验,为构建教学模式提供实践依据。

3.概括提炼,建立模式。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几方面,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概括、提炼,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的雏型。

(二)学校开展构建教学模式的系列活动。

学校在教师做好上述准备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开展构建教学模式系列活动,使教学模式日臻完善。

1.立模。

教师构建教学模式的雏型后,要向学校或教研组提交书面的教学模式说明。包括:教学模式的名称、特点、应用范围、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指向、结构程序和教学方法。

2.说模。

教師以口头形式在教研组内介绍自己构建的教学模式及实施情况,以取得他人的了解和帮助。教师在说模过程中进行自我体察和顿悟。

3.观模。

学校组织教师有目的、有准备地观摩教师运用教学模式的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验证和探究。要求授课教师在上课前印发教学模式运用的教案。在授课班不要进行“导演”和“包装”,规摩教帅娶在课前了解授课教帅的教学近况,课上重点看教学模式的运用,并根据《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写出观模意见。

4.评模。

学校组织教师,对教师构建的教学模式及其运用情况进行评议。要广开言路,展开讨论,形成“群研”局面。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5.炼模。

教师与学校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共同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锤炼工作。要全面搜集反馈信息,逐渐完善、深化教学模式,不能浅尝辄止。

6.定模。

教师构建的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验证比较完善,确有实效,学校可召开研讨会,请教学行家里手给予鉴定确认。

三.构建教学模式的要求。

1.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

因学科、学年、师生素质等不同,所以,教学模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而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上,要统一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借鉴是必要的,但不能照搬硬套,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要灵活运用,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创造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和发展。

关于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指导意见

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了解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自觉按教学规律优化教学工作,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评价的原则。

l.方向性原则。

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看待教师的教学工作,对教师德、识、能、绩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正确反映培养日标和教学改革的要求,评价过程要客观、公正、合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可行性原则。

评价的内容、标准、量表、方法要符合各县区、各学校的具体条件和实际水平,简便易行,利于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二、评价的内容与标准。

评价的内容与标准见《抚顺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要点及标准》。三、评价的方法。

1.教师自我评价、教研组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

2.平时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的程序。

1.准备。

建立评价组织,制订评价方案和评价量表,培训评价人员。

2.搜集评价资料。

通过查询资料、听课、评课、问卷、座谈,搜集有关教学工作的真实信息资料。

3.处理评价资料。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评价结论。

4.反馈。

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将评价意见反馈给教师,帮助被评价者找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上一篇:农业和经济结构调整论文下一篇:液晶显示屏工艺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