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体系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出世与入世的两极心理、情趣化的人生态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理想为其思想内涵。对该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社会所针对的从社会现状分析人性的弱点及艺术回归人生等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形成丰富的人生情趣、发展完美的人格结构,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也极具现实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光潜美学体系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光潜美学体系分析论文 篇1: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朱光潜美学常被当代中国美学界称为一种实践观点美学,其实这种着眼于哲学本体论和历史发生学的称谓并不足以概括或容纳朱光潜美学的实质和全部内容。朱光潜穷毕生精力构建的美学是一种容纳科学有机整体观的实践观点美学,确切地说,是一种融合审美直觉论(审美心理学)、审美意识论(审美价值论)于一体的审美实践论。正是这种审美实践论,独树一帜,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当代中国美学建设做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

朱光潜美学从文艺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即审美经验事实出发,以悲剧快感这种最复杂的审美经验过渡到一般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为起点和中心,从而走向美的探索,重在形下的、微观的科学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点之后,又从生产劳动活动出发,对美和审美进行发生学研究,显露出由美到审美的走向,重在形上的、宏观的哲学研究,但是并没有放弃形下的、微观的科学研究,仍然以审美为中心,坚持审美可以影响美的研究思路。所以就总体或最终的研究行程来说,朱光潜美学始终以审美为中心,注重由美到审美和由审美到美这双重走向的往复回环,采取形下与形上、微观与宏观、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克罗齐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依据机械观和分析方法,把艺术或审美从人生整体中分离出来,从精神生活整体中抽取出来,不理会整体人生和精神生活对艺术或审美的影响,从而夸大艺术或审美的纯粹性和独立性。朱光潜根本反对这种机械观和分析方法,而主张和提倡科学有机整体观和综合方法,“现代学者所采取的是有机观,着重事物的有机性和完整性,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单纯的元素,而是综合诸元素成为整体的关系”(注1)。依据科学有机整体观,人生、精神生活、审美经验,都是有机整体,并且是处在相互联系之中的有机整体。所以对待审美经验是不能采取纯分析方法的,必须采取综合方法,把握审美与精神生活、与人生的有机联系,把握整体审美经验。

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点之后,朱光潜美学并没放弃科学有机整体观和综合方法,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在美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强调从现实生活出发,从有机整体的人出发,从生产实践出发,从而构建一种科学有机整体观和哲学实践观融为一体的美学,即审美实践论。

朱光潜美学在构建的历史行程中,从科学有机整体观到哲学实践观,哲学观点不断深化和提升,科学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取得了重大成就,从而确立了它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朱光潜学术生涯从发表《无言之美》(1924)算起一直到译作《新科学》(1986)出版,历经六十余年,美学研究始终成为他学术活动的主线。朱光潜构建美学的历程大体经过三个阶段或时期:早期(30—40年代)、中期(50—60年代)、晚期(70—80年代)。

早期,朱光潜美学重在心理学构建。这种构建是从悲剧快感的心理学研究起步的。朱光潜从悲剧快感入手过渡到一般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把悲剧快感纳入审美经验范畴之中,开始其由审美而走向美的构建行程。

审美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朱光潜把他所规定和理解的这一美学命题作为美学构建的基础和核心。显而易见,这一美学命题脱胎于克罗齐“艺术即直觉”说。在克罗齐看来,直觉。表象、想象、表现、创造是同义的,是纯粹而独立自主的心灵活动,它不同于物理事实,不关涉理智思考,也不关涉欲念、道德,并且没有形态的分别。朱光潜对“审美即形象的直觉”做了心理学解释与分析。他认为审美直觉是在知觉和概念之前的一种单纯的知的活动,具有认知的性质;审美直觉是想象即心灵综合活动赋予感受、情绪等以形式而构成意象,具有创造功能;审美直觉是由情感推动并借助想象赋予形式以情感,使情感与意象为一体,并表现于意象,具有动力机制;审美直觉凭想象融情于景必须依据概念知识,是“熔铸知觉、直觉、概念于一炉的想象”(注2),是感受、情感、想象、理性融为一体的复合的心理机能。

审美直觉,是创造和欣赏统一的心理活动。朱光潜指出,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掌握物象的一种活动。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主体。在审美直觉活动中,物呈于心的只是形象。

审美态度是审美直觉(经验)之所以发生和持续的主观条件。审美态度是对事物形象采取一种“无所为而为地观照和玩赏”的态度。朱光潜据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指出审美态度是把事物摆到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对象和实际生活拉开一种“距离”。朱光潜依据有机整体观认为,“不即不离”即适当的距离,是审美态度的最好理想。这种理想的审美态度,是形成审美经验的重要原因,又是使审美经验逐步进入审美境界的先决条件。

审美境界是审美直觉经验深化状态。审美态度保证凝神观照的持续和发展,逐步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朱光潜运用立普斯的“移情”说,但移情只是外射,只涉及由我及物,还缺乏一定的生理心理根据。于是朱光潜利用谷鲁斯“内模仿”说表述的隐而不发的筋肉动作模仿,为移情中由物及我一面提供动感基础;利用闵斯特堡“运动冲动”说表述的运动冲动引起运动感的外射,为移情中由我及物一面提供动感基础。朱光潜重视动感包括节奏感在移情中的基础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后来又从劳动引起的动感和节奏感加深解释,更具有审美发生学意义。审美的移情以动感为基础,包括主体情趣和性格的外射和返照。

可见,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能。

审美直觉作为创造,与欣赏是同一的,欣赏就寓有创造。但是作为创造,审美直觉又有它的特殊性,审美创造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表现意象,主要凭借融理智、情感、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意象的选择(分想)与综合(联想),拟人、托物、变形都是综合的形式。情感的基本功能在于驱动想象去选择与综合意象,把零散的意象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而受情感支配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功能在于蕴蓄、酝酿、涌现意象。创造想象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意象。传达意象则还要凭借天才。传达媒介是表现所不可少的工具,是沟通表现与传达的桥梁。表现中的传达媒介不同于作为符号记载的传达媒介,但二者又有必然联系从而构成由表现到传达的过渡桥梁。

审美批评不同于审美创造与欣赏,审美创造与欣赏是形象的直觉,而审美批评则是名理的思考、理智的反省,它的心理机能就是“趣味”,或称为评判力、鉴别力(注3)。“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注4),生命在进展和变化,趣味也在变化。审美批评又必须以审美创造和欣赏为基础,以观照所得的审美对象的内在价值为依据,并不只是拿外来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关于审美批评及其与创造、欣赏的关系,朱光潜做了极为精彩而富有思辨意味的表述:“创造是造成一个美的境界,欣赏是领略这美的境界,批评则是领略之后加以反省。领略时美而不觉其美,批评时则觉美之所以为美。……批评有创造欣赏做基础,才不悬空;创造欣赏有批评做终结,才底于完成。”(注5)

美,是对意象的审美批评与反省,是给予对象的鉴赏和评判,自然是一种价值,一种审美价值。这清楚地显示朱光潜美学由审美走向美的思路行程。朱光潜说:“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注6)“美生于美感经验”(注7),美就是审美价值,是“觉到”的快感。朱光潜就艺术美或艺术审美客体来谈美,是合理的,解释某些自然美或自然审美客体,也可以成立,只是没有把美作为本体与作为客体对象加以区别。

审美与人生是不可分割的,审美虽然超脱于人生,却又伏源于和回归于人生。朱光潜认为审美确与实际人生有一段距离,然而与整个人生并无隔阂,“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注8)。人生是一个有机和谐整体,艺术、道德、科学活动都包含情趣一面,“伦理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对象了”(注9)。但是道德和科学表现情趣的活动终究受实用功利的限制,只有艺术表现情趣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而成为最上的理想。艺术(审美)最大的效应就是丰富人生的情趣。情趣愈丰富,生活愈美满。人生的艺术(审美)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当人们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有情趣而“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时,人们就会扩大审美视野,多几分自由,获得如神仙一样的幸福。

审美给予人生以情趣、自由和幸福,其价值和意义如此重要,所以必须重视审美教育。朱光潜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注10),其目的在于使人“尽性”:动情、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美妙境界;其功用在于“怡情养性”,给人以“解放”和“自由”(注11)。

如上举要式的勾划表明,早期朱光潜美学以科学有机整体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为底蕴,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结合实际人生,选取西方美学观点作为参证,对审美经验进行综合研究,创建一种富有中国韵味和风格的科学有机整体观美学,实即审美直觉论,也可视为心理学美学。朱光潜的审美直觉论,是以艺术为主要对象,审美直觉为起点和中心,最后落实在审美与人生、审美教育上。从总体看,内容含量丰富,论证深细缜密,思路清晰,体严虑周,堪称当时中国美学研究的一种最高成就。

中期,朱光潜重在美学的哲学构建。其时正值建国初美学第一次论争,为深入批判和清除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及其影响,朱光潜把主要精力放在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和艺术学方面,以便为美学寻求一个新的基础和立足点,同时又系统研究西方美学史,总结其中的合理因素。

朱光潜美学重大转变始于根据马克思主义“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这两个原则去研究审美和美。朱光潜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劳动创造一种具体形象,即“根据感觉素材来加以选择、组织、刻画、概括化、理想化乃至夸张虚构,来塑造成创造者或欣赏者认为满意的具体形象”。(注12)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通过个人生活经验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形成人生和艺术理想,渗透到审美经验之中,“所谓美感就是发现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快感”(注13)。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审美经验具有判断作用,影响着对形象的不断“琢磨和修改”,影响着“形象的美”的最后完成,审美确能影响美。美是什么?“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美是既经过美感影响又经过美感觉察的一种特质”(注14)。美在这里显然是艺术美,即艺术(完整形象)的审美特质,是通过劳动实现的主观意识形态与客观事物形式的融合统一,是经由审美创造(影响)和审美欣赏(觉察)的审美特质。

很显然,朱光潜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两个原则命题去解决美学问题,由于过分突出意识形态的作用,既限制了美学研究中实践观点的贯彻,又削弱了心理学研究的力度,从而把审美和美都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淡化了它们与心理和实践的有机联系。朱光潜美学已由审美直觉论变成审美意识(形态)论。这恐怕与当时突出意识形态斗争、视心理学为唯心主义伪科学的思想文化氛围不无关系。

与此同时,朱光潜为坚定和强化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观点转变的趋向,依据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对克罗齐唯心主义哲学美学进行第三次(1958)批判,前两次(1936、1948)是从科学有机整体观对克罗齐哲学美学所做的批判,这次则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所做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的根本观点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批判克罗齐以“感受”、“情感”取代“物质”,以“直觉”取代感觉,把“直觉”看作不假外物的心灵活动的观点;在方法论方面,批判克罗齐从概念出发,把直觉活动从完整的人生活动中抽取并孤立起来的形而上学方法;在美学方面,批判克罗齐过分看重艺术表现的心灵性和整一性,把传达排除在艺术活动之外以及否定内容的形式主义等观点。通过对克罗齐的批判,朱光潜继续向马克思主义观点转变,认为直觉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坚持审美同其他精神活动的联系,传达属于艺术活动。

之后,朱光潜美学由审美意识(形态)论向审美实践论急剧转变。朱光潜重申以前的看法并突出强调,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于是就把马克思关于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和“实践精神方式”联系起来,认为“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就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事物(注15)。生产劳动创造的产品体现了人的“需要和愿望”、“情感和思想”以及“驾驭自然的力量”,这就是“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生产劳动的产品同样具有物质性质和精神性质。人在产品(对象)中肯定自己、观照自己、认识自己,因而丰富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注16)。由于他把生产劳动始终理解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质,因而他认为,只要人“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观照自己”,那就是“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无论哪种劳动创造的产品,只要可“观照”,那种劳动就是艺术生产。所以朱光潜说,无论是劳动创造还是艺术创造,基本原则都只有一个:“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基本感受也只有一种:认识到对象是自己的“作品”,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人的本质,见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因而感到喜悦和快慰。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美感”起于劳动生产中的喜悦。劳动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掌握,同时也就是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在劳动生产中人对世界建立了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就建立了人对世界的审美的关系(注17)。不过必须看到另一面,即“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是从“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派生而来的。朱光潜认为人对世界从单纯的实践精神掌握发展到艺术掌握的关键在审美,艺术生产在于创造可被认识(观照)而喜悦的产品,劳动生产(实践精神掌握)创造的产品只在实用,不在观照。既然艺术生产在审美,就必然更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朱光潜又一次论证说,艺术就是社会意识的对象化,属于意识形态,因而又与宗教掌握密切相关。艺术介于实践精神与宗教之间,它具有双重性质:艺术作为掌握世界的方式,重点在实践;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一种形式,重点在认识。各有侧重,却应该统一。忽视艺术掌握,只强调反映,就是直观而非实践观点(注18)。

进而,朱光潜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对美和审美所做的发生学论证,又结合对西方美学的历史考察和总结,提出和设计一个美学体系框架,这个框架大体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审美(美感)的概念含义——朱光潜认为审美(美感)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审美能力,一种指审美情感(快感或不快感)。审美能力更为基本,因为审美能力问题解决了,审美情感(经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部分,审美能力即“趣味”——朱光潜认为审美能力(“趣味”)就是审美心理结构或心理倾向。仔细辨别,审美能力是审美心理结构,而“趣味”则是审美心理倾向,即渗透着审美观念和理想的审美能力,偏重在鉴赏。朱光潜认为审美心理结构是各种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表象、想象、理性、情感等综合构成的,还包括社会实践对本能和情欲的改造。审美心理倾向受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修养、个人生活经验的影响。审美心理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活动,审美心理活动是有意识的,却有下意识参与,往往表现为不假思索。

第三部分,审美对象——朱光潜认为审美对象是与审美能力相联系的,而它本身必定有审美性质或属性才能引起审美心理活动而产生审美情感。审美属性不同于对象的自然属性,它作为对象的一种“特质”实际是审美快感的对象化,是一种“估价”,美就是这种审美“估价”。因此审美属性或美必定与主观需要和理想相关联,从而涉及美与真善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必然涉及欲念和概念。所以一切美都必然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注19)。

第四部分,审美情感(快感或不快感)——朱光潜认为审美情感是审美能力对审美对象起作用时所伴随的“情感效果的调质”(注20)。与此相关的问题有:审美情感与快感的关系,审美情感的经验形态,如崇高感、秀美感等等,以及审美标准存在的个别差异与一致性问题。

可以看出,朱光潜仍以审美为中心,已把审美置于实践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容纳美学基本内容的体系框架。这个美学体系框架可以概括表述为: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派生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主体作为审美主体,是因为它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审美能力,即审美心理结构(性质、组成、机制、功能)和审美心理倾向(趣味、观念、理想);客体作为审美客体,是因为它在实践基础上构成审美性质,即美是一种“规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引起审美情感经验,呈现为一般与个别统一的“情感效果的调质”,即审美经验形态;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发生反馈作用,所以美又是一种“估价”。

晚期,朱光潜重在深化和完善美学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双重构建。朱光潜从哲学角度对美和“美的规律”做了深入探讨。指出,“美的规律”是由主体“物种标准”(需要)与客体对象本身“固有的标准”(规律)这二者构成的,“物种标准”实际涉及主体人的全面本质,所有的全部器官(注21)。“美的规律”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朱光潜从生产劳动中主体需要和客体事物“固有的标准”即规律的统一去探索美的起源和美的规律,认为劳动改造自然提高了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本质力量,促进了“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朱光潜认为,审美起于对劳动的乐趣的观点,构成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的理论基础。

以审美的哲学研究为前提,朱光潜又加强了审美的生理心理学研究。认为审美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审美包含的节奏感就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审美节奏是以自然生理节奏为基础的,“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注22)。审美节奏总有一个习惯模式,积淀为心理上的“预期”,自然节奏符合心理“预期”,就增强审美愉快,否则就破坏审美愉快。自然节奏不独成为审美心理基础,反过来又可被利用来成为审美心理的传达媒介。审美情趣可以表现在声音、形体、线条的节奏里,欣赏者从它们的节奏里可以体验或感染到那思想情趣而引起同情共鸣。朱光潜从早期美学研究开始,就赞成完形心理学观点和方法,多次谈到审美节奏问题,到晚期又把审美节奏建立在主体生理节奏与客体自然节奏的符合对应基础上,又一次利用了完形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即“同构”说,从而深化和完善了对审美的理解。

审美移情同样具有生理心理基础。朱光潜指出,移情作为观念联想的外射,由我及物,属于心理学解释;移情中由物及我,作为“内模仿”,则属于生理心理学解释。因为“内模仿”必然或多或少涉及筋肉运动及其在人脑中留下的印象,正是筋肉运动以及运动感,成为审美移情作用的重要基础。朱光潜如此重视和肯定运动器官和运动感在审美经验中基础地位,应看作在实践观点启发和引导下进行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审美中移情与“内模仿”的发生常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类型有关。朱光潜曾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到晚期亦然。他指出,心理学把主体分为“知觉型”和“运动型”,正与美学把主体分为“旁观型”和“分享型”相当。前者不易引起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活动,却仍可进行欣赏;后者必然引起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活动,从而达到物我两忘和物我同一的境界。客体也有静态与动态两种类型,静态美不易引起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活动,动态美则易引起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活动,这表明客体审美性质确实在审美中起作用。

朱光潜还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审美形态或范畴的研究,使审美范畴更加系统有序。主要表现在:辩证把握审美范畴之间的关系,认为审美范畴都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或互转的,美与丑、崇高和秀美、悲剧性和喜剧性既都是对立的,又可以混合或互转,刚柔相济,悲喜相融,对立而互补,显示人生应有的节奏;系统确定审美范畴的层次序列,认为美与丑是两个总范畴,崇高和秀美、悲剧性和喜剧性这两组对立而又相关的范畴,应“隶属于美与丑这两个总范畴之下”(注23);深刻理解审美形态与人生的密切联系,认为审美形态大都伏源于人生,表现人生,与人的生命力活动、人格尊严、人生命运、人的优点和弱点、人的巧智与笨拙相关联。

在晚期,朱光潜美学仍坚持科学有机整体观和综合方法,却把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点确定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重视美的本体论地位;肯定审美起源于劳动活动中发生的“乐趣”,又充分利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深入解释审美心理活动中移情作用和“内模仿”的生理基础,从有机整体人生去理解,审美并非空灵玄秘,总是与实际人生如生命、命运、人格、智慧、情欲、痛苦与欢乐等相联系。朱光潜美学在哲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深化和完善了自身构建,成为一种融合科学有机整体观的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点美学,即审美实践论,

朱光潜美学从心理学构建开始,历经哲学构建,完成于哲学与心理学双重构建,走过了全部研究行程;其研究成果的理论模式相应地表现为审美直觉论、审美意识论、审美实践论。后一种理论模式总是对前一种理论模式的扬弃,总是在某种否定中包含着大量的肯定内容,作为一种实践观点美学,朱光潜美学是一种包容或融合审美心理学、审美意识论于一体的审美实践论,从而独树一帜、独具一格,显示其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朱光潜构建美学的历程显示:始终坚持美学以艺术为主要对象,审美为中心,审美到美的走向,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始终坚持科学有机整体观和综合方法,从审美与整体人生的有机联系出发,广泛应用与美学相关学科特别是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综合研究与构建美学。又始终不断从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中汲取正确或合理因素,修正或改变自己的美学观点,终于确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实践观点为美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朱光潜美学仍然是构建中的美学,自然会留下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诸如掌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的概念含义,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联系与区别,“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容和层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两种方式的关系,美作为规律与美作为价值的关系,美本体(包括本质)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审美态度与审美观照的关系,审美观照与动感的关系,审美想象中的理智与理性的关系,审美境界的层次,审美经验内容与真善的关系,审美功利与实用功利的关系,等等,或缺乏必要的分析、审辨和厘定,或虽有分析与界定还没有达到彻底解决的程度,或发生某种失误。这恐怕与朱光潜美学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有关,与过分重视科学有机整体观和综合方法有关,与过分重视高级形态的艺术并从艺术去看低级形态的事物而没能更充分地从发生学方面反过来深入研究有关。

朱光潜构建美学的历程显示:吸收和容纳大量西方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观点和材料,却不是简单拿来和生硬移植。如对克罗齐“艺术即直觉”说,是经过批判其形式主义美学观点后而被采用的;对布洛“心理距离”说,是经过比较、审辨认为适合整体处理具体审美经验而被采用的;对立普斯“移情”说和谷鲁斯“内模仿”说,是因为前者涉及“由我及物”后者涉及“由物及我”,二者互补,综合构成物我两忘和同一的审美境界而被采用的;对康德的论崇高,因其包含由痛感转为快感的合理性而被汲取的;对悲剧快感,则依据亚理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又综合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和弗洛伊德等各家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而做出自己独特解释的;对喜剧感,则经过对各家学说的比较,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了柏格森的意见;对审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就采纳和综合闵斯特堡、谷鲁斯等人的“运动的冲动”和“内模仿”说,因为它们对于阐述审美起于劳动特别重要;而对于近代实验美学提供的实证材料,经过审辨认为只涉及审美经验的片断,缺少完整性,聊供参考而已,并没有采用。如此等等,都是经过比较、审辨、批判之后而加以舍弃或采用的。

朱光潜构建美学的历程还显示:包容或融解大量西方美学、心理学、艺术学的观点和材料,却又具有特别浓重的中国韵味和风格,朱光潜构建的美学并不是在中国的西方美学,而是中国美学。根本原因在于它以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即兼容老庄佛禅的儒家美学精神为底蕴。

朱光潜正是通过中西美学观点的对话参证,通过中西审美经验事实的解释总结,来构建具有中国韵味和风格的美学的。如“诗言志”与艺术即抒情的表现,“诗可以群”与艺术表现的情感最易“感通”,审美自由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欣赏),与“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禅悟与灵感,刚性美、雄伟、劲健与崇高,柔性美、典雅、秀美与优美,等等,都属于观点的互释参证。特别深刻精彩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与审美教育的互释参证,“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注24)。

作为一代学术巨匠,朱光潜构建美学的学术生涯留给学人诸多启示与激励。他所倡导和力行的执著探索与创新精神,广摄博取、中西融会的开放意识,谦虚、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他所主张并实践的从事实出发,微观与宏观、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道路,他所取得的多方面的重大学术成就,已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1)(注5)(注6)(注7)(注8)(注9)《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66、81、153、483、533、538页。

(注2)(注3)(注4)(注10)(注11)(注24)《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51、258、491、505、503(507)、505页。

(注12)(注13)(注14)(注15)(注16)(注17)(注18)(注19)(注20)(注21)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0、71、72、288、289、290、308、421、423、470页。

(注22)(注23)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8、149页.

作者:杨恩寰

朱光潜美学体系分析论文 篇2:

试论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

摘要:“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出世与入世的两极心理、情趣化的人生态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理想为其思想内涵。对该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社会所针对的从社会现状分析人性的弱点及艺术回归人生等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形成丰富的人生情趣、发展完美的人格结构,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也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

朱光潜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人生艺术化”的观点是其最重要的美学思想。美学界的叶朗、阎国忠、凌继尧、肖鹰、蒯大申、朱式蓉等学者都曾研究过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其中叶朗专门研究了“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与宗白华、丰子恺之间的理论区别;凌继尧则对人生艺术化理论中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这一内涵进行了拓展研究。该美学思想的研究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至今仍然有很多学者在不断挖掘其思想内涵及社会价值。由于该思想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思人性和社会,希望人们趋善避恶,使人们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方面,至今无人超越。本文通过分析该理论中出世与入世的两极心理、情趣化的人生态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理想等的内涵,结合现实社会所针对的具体社会问题对人性的弱点及艺术回归人生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发掘该思想所蕴含的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生艺术化”美学观念的产生

(一)动乱的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动荡不安,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上都发生了巨变。而朱光潜,就生在了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使得他的人生也赋予了传奇的色彩,也就铸就了其异彩纷呈的美学思想世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去香港学习。该期间的学习,奠定了他这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白话文著的《无言之美》是他的处女作,之后有为青年朋友排忧解难的小册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有的比较具有系统理论性的书——《文艺心理学》,但都是为了拯救国民的精神和灵魂,对民众进行审美的救赎,提倡人生艺术化,要求净化人心,美化社会。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1]600朱光潜也认为青年人是国家的支柱,“因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崛起则国家崛起,青年复兴则国家复兴”,[2]5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里,青年们各种苦恼,十八九岁便老气横秋,少年老成,开始颓废沮丧,着实令人担忧。要想活得轻松,需要有“人生艺术化”的心境来看待事物。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要有物质上的享受之外,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与心灵上的共鸣。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

(二)“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人生艺术化”美学理论的产生,除了有动乱的时代背景之外,还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朱光潜有着八年的英法留学的经历,为他的“人生艺术化”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西方思想基础。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他:“没有哪一位中国美学家像朱光潜一样如此广泛而系统地受到西方影响”。 [3]126“人生艺术化”理论汲取了西方古代到近代几乎所有大家的理论成果,古代的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的有尼采和叔本华。除此之外,“人生艺术化”理论还吸取了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等代表性理论学说的精髓 。

“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的另一个来源则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儒道美学思想的继承。朱光潜受过封建私塾的教育,从小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美学的两大源头分别为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理论”则很好地继承了这两家的美学思想,提出了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把真善美统一的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光潜很注重融合中西方美学的思想,“人生艺术化”理论既借鉴西方的美学理论,又糅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利用西方的研究美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优秀美学思想,将二者有机统一于“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当中。

二、“人生艺术化”理论所针对的主要问题

(一)艺术回归人生

人生问题是一个永恒而古老的问题,世人皆询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生来是为什么”等等,都是在探寻人生的根源。朱光潜作为美学界的一座丰碑,“人生”这个话题也贯穿在了他的“人生艺术化”理论当中。该理论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中国传统美學“是以人生论为其确立思想体系的宗旨,其对美的讨论总是落实到人生的方面。”[4]433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实现自身的价值,使人生赋有情趣,让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生在朱光潜的思想里早已融为一体:“严格的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2]91艺术与人生要融为一体,不可缺失任何一个,否则人生就如同行尸走肉。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碌碌无为的一生,或只追求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不留心中一片净土,那么我们的现代人的人生该是多么的空虚。 “我们每一个人都日复一日地寻找生活的秘密,而生活的秘密就存在于艺术之中”。[5]4人生的真谛,便是该放下心中的念想时便放下,潇洒的走完一生。慢慢的提升人生的修养境界,多欣赏艺术,把自己当成生命的主宰者,成就自己的崇高理想。所以,艺术需要回归人生,艺术化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二)从社会问题看人性的弱点

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理论反映了社会问题,该问题反映国民的现状和缺陷,可以影射出人性的弱点。朱光潜倡导“人生的艺术化”美学思想,希望通过该理论来美化社会,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朱光潜认为,当时中国出现了人心变得残酷无比这样的社会问题。在政治黑暗、国家即将灭亡的特定的社会状态下,“成千成万的人在饥荒中待毙,人们为着几块钱出卖儿女,卖不出去就弄死”,[6]62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这就意味着:当人遇到生存与毁灭的问题时,人性中本来的恶的那一面就暴露出来了,已经不管“虎毒不食子”这样的俗语了,内心已经扭曲而变得残酷无比了。残酷的表象,反映的是人性本恶的弱点,需要通过教化使人类从善。通过教育,使人们弃恶从善,拥有美好的心灵,才能进入理想的社会状态,这也是“人生艺术化”理论所追求的。 “人生艺术化”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有所追求,内心积极向上,改变人性的弱点,做到怡情养性,使社会和谐,积极向上。

三、“人生艺术化”理论的内涵剖析

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的内涵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出世入世的两极心理,二是情趣化的人生态度,三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思想,下文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出世与入世的两极心理

1.摆脱与执着

“生命旅途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不免差误时光”。[7]56在《谈修养》中,也专门讨论了如何“提得起”、“抓得住”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摆脱与执着的问题,摆脱就是出世的精神,而执着就是要做入世的事业。摆脱是一种超脱,道教崇尚精神的超脱。朱光潜也一样崇尚超脱,崇尚自然,超脱尘俗,云水逍遥,寻幽探奇的旨趣。精神达到一种境界后,要有执着的理念,只有懂得取舍,才能获得新生。对于一段失败的经历,需要把心中的郁结释放出来,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放下即重生。一直摆脱不开,人生终将成为悲剧。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往何处走,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要不了,不要太贪婪。只有舍弃其他的,只留下一个目标,认定了,便勇往直前,专心致志,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去奋斗,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不即不离

不即不离便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朱光潜认为:“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8]10这两种东西看似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现实的,然而这艺术和实际人生的中间尺度,是最好的距离与状态。这个距离让人们不那么势力,留一点点心思去欣赏事物的美好,而不是只想到它的功利性。这种适度的距离,能引发人的想像、猜忌,一种欲罢不能的感受。想时刻去接近、去了解,但由于距离的限制,使得自己只能远观。远远的看其轮廓,去刻画自己心中的遐想,去勾勒出自己心中的美丽,一种恬态。正是因为自己无法充分了解其真实面貌,才会认为其一动一静都符合自己心中所设想。但很可能接近后自己心中的完美便会渐渐消失,如果无法接受,美就会渐渐远离。距离产生的朦胧感,引发了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久居之处无美景,就是因为天天处于同一个环境之中,对该处的景色已经产生审美疲劳了,没有遐想的空间了。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在心中留存那一份美好。这种适当的距离,也可用于处世的态度。处世之道就是要有所取便有所舍,若即若离就是这样的境界。我们看待人生世相不仅仅是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而是要寻求更高的精神需求。这样才能寻得世间之美好,我们的人生才能有意义。

3.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人类的精神分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两种。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的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的含义就是人类的精神。朱光潜接受了这一思想,但他更倾向日神精神。朱光潜说:“因为酒神象征激情的放纵、亢奋;而日神精神则藉梦和幻觉象征美的外观,相对比较平和、节制、超脱”。[2]316日神与酒神这两种精神与出世、入世刚好对应,日神是静穆的、柔美的,对应出世精神。酒神是振奋的、阳刚的,对应入世精神。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就是这样渗入到了“人生艺术化”理论当中。这是一种两极化的人生态度,相互对立,又相互映趣。出世指不参与政治,淡泊名利,隐退江湖。入世指积极从政,奋发向上,成就事业。“人生艺术化”思想就是要同时具有这两种心态,用超脱、淡泊名利的态度去从政,就像“庄子持竿不顾”一样,心如清水,无暇顾及身后的权势。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好政。

(二)情趣化的人生态度

1.诗意的生活与人生

朱光潜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9]55美好的自然风景就会使心中产生美好的意象,这就是一种诗意的、情趣化的人生。“众所周知,人生在世,除了工作与物质的享受外,还需要有情趣,有精神上的慰藉与享受,否则,生活就太枯燥、单调、寂寞了”。[7]258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特别有审美情趣,诗词、国画、书法、音乐,都很讲究趣味。苏东坡著名的《于潜僧绿筠轩》中有句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中国的文人雅士才会在竹林山水之间吟诗作賦,让酒杯随着潺潺的流水而动,古人很享受这种情趣化的生活。朱光潜很喜欢诗人陶渊明,他说:“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9]207他的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简朴恬淡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无不幻化为一曲又一曲美妙的诗歌,这就是他日常生活的诗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能发现意义重大的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早已疲惫不堪,见惯了高楼大厦,程式化的人工美景的城市人喜欢到乡下来踏青,去欣赏“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有趣景象,只有诗意的生活,才会使人生富有情趣化,而情趣化的生活,也就是艺术化的生活。生活缺少了艺术,也就缺少了色彩。像这种诗意的生活,正是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理论所推崇的。

2.审美是性格情趣的返照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8]16意思是说人的情趣和事物的姿态是处于一种往复回流的状态,当事物展现在眼前时,再用自己的独特审美情趣去审视,最后回到现实中来,这就是最后定下来的审美意象,也就是他认为美或不美的最终结果。事物的现实外形不是用来看美与不美的,这种事物在他内心所形成的物像才是他用来作为审美标准的。一种事物美与不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人们内心认为的对于一种意象,有不同的感受,这都源于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这样才能呈我所见到的形象。艺术家有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所以他们是世间幸福之人,他们善于发现不寻常的美和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家就提出:完善的心灵必于健美的体魄,所以,古希腊的雕塑都是完整而又健美的身姿。例如《掷铁饼者》,画像一扫呆板风气,带来的是艺术家们全新的审美和艺术生动的表现力,体现一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是艺术家们情趣化的人生达到极致的表现,也是艺术家们审美情趣的返照,更是一种情趣化的人生态度。我们也应该以艺术家的心灵,去寻求这种有情趣化的人生,用艺术体现人生的价值,找到精神的归宿。

3.自由和本色的生活

自由可以作为一个好的生活概念单列出来。通常,自由被认为是一种手段,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快乐或实现自己的抱负、从社会中隐退或随心所欲地生活。朱光潜认为:“人生的最后目的在求幸福,而幸福就是不受阻挠的活动”。[7]379“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主张生命的自由和本色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逍遥自在,但同时要不忘初心,才能有始有终。自由就是要活得自在,对某些事物有兴趣,就由着自己的性子去欣赏。自由的生活并非必然是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因为在自由的生活中,一个人既可以是虔诚的教徒,又可以是快乐主义者,还可以是野心勃勃的人。自由就是在有限制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能获得快乐,只有自由的生活,才能去寻找生活中的情趣。

朱光潜说:“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8]77它是一种不矫揉造作,自然流露真情实感的本色的生活。喜剧和悲剧的情绪,都是生活当中需要的。但无论哪种情绪,只要是感情得到了自然宣泄,就是自由的表现。不压抑自己的内心的喜悦,不堆积心中的愤懑,生命力就由此解放了。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藏于心中,就会有“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心境收获。懂得让心境空灵,才能享受人生的无限趣味,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大彻大悟和深深的留恋,也是一种情趣化的人生态度,只有对自己的生活认真负责,不虚情假意,不盲目跟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是艺术化的人生,所以,“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就是崇尚自由、本色的生活。

(三)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理想

“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2]12这就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真理和内心的那份真诚。

所谓善就是内心的善意,《老子》中有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夺利。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密,滋养万物。美是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只有当你的心认可此物是可以带来快乐的享受,那么它就是美的。世间没有生来自由,俯拾即是的美,美都是通过心创造出来的。美的展示,如尝甘露,使人心旷神怡。人类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觉悟,追求快乐的人生。至真至善至美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真善美他们互相不冲突,当达到最高境界时,它们的必要条件就是和谐与秩序。 因为“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10]503

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认为完满的人格就是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的人格,这种理想化的人格就如同一件雕刻精美的艺术品,容不得有丝毫的瑕疵,需精雕细琢,人生也是要一步一个脚印,不得马虎。“朱光潜将人性视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强调真善美统一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乃是生命的至境,同时也是艺术赋予生命的馈赠,唯有以艺术为情感中介,以审美为生命的承载,才能最终铸造成完美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格。”[11]真善美三位一体统一的和谐人生,是朱光潜毕生的追求与心愿,也是人生艺术化理论的至高境界。

四、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丰富而美好的人生情趣

我们常说,人生需要看开,人生需要乐观,人生需要分享和发现。然而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形势下,我们更要积极的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丰富而美好的人生情趣,要不然人生就太枯燥无味了。“而审美和艺术有助于我们突破现实的桎梏,获得心灵的自由、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解放,能帮助我们摆脱人生世俗化的枷锁,消弭生存的苦闷和精神的郁结”。 “人生的艺术化”美学思想有助于我们静下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发现生活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通过艺术去寻求精神的归宿,实现人生的情趣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二)有助于培育和谐、完美的理性人格

朱光潜很重视美感教育,他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健全的人格离不开美育的熏陶,美育是在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基础上的人格教育,而要真正实现人生艺术化理论,就必须要构建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和谐人格。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特别大,完美人格的缺失就会导致一幕幕悲剧。很多人不珍惜生命,自杀等过激行为频频发生。美育的缺失,导致完美人格的缺失。“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可以净化人们的内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真善美品格丢失的原因,继而通过学习该理论重塑自己心中的真善美体系。只有通过审美的洗礼,才能找到内心的本真,走向真善美的和谐人生境界。

(三)有助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愿望,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每個民族、地域都有相同的文化理念、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人生艺术化”理论虽属于美学范畴,但相似的审美标准有利于使人们的观点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人民的团结一致,能够积聚和谐社会的内凝力。该理论的美学内涵蕴含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推崇,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宣扬,会使人们变得更加谦逊有礼,从而也有利于积聚社会“和而不同”的内凝力,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五、结论

“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追求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人生理想,是一种探讨人生的美学。该理论中出世与入世的精神让人们知道了生活该松弛有度,情趣化的人生态度体验到了人生的丰富多彩,懂得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所以,该理论的内涵对现代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使现实生活中浮躁的人们静下心来,去体验人生的美妙乐趣,从而有一个完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燕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王攸欣.朱光潜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皮朝刚,钟仕伦,李天道.审美与生存[M].巴蜀书社,1999.

[5]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8]朱光潜.谈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朱光潜.诗论[M].朱光潜美学文集(2)[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0]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1]申云同.论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当代意义及其局限[J].柳州师专学报,

2012(3).

作者简介:王俭锋,男,甘肃天水人,作者单位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薛耀晗)

作者:王俭锋

朱光潜美学体系分析论文 篇3:

十年来国内朱光潜研究综述

摘 要: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美学成就至今还影响国内的美学研究。除此之外,他在翻译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果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来看,则朱光潜的学术成就是与其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路径分不开的。本文在梳理国内近十年来对朱光潜美学思想和翻译思想研究的同时,指出了当前朱光潜研究的不足之处,旨在为今后的朱光潜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关键词: 朱光潜研究 翻译观 美学思想

朱光潜先生(1897—1986年)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美学家和教育家。受父亲和国文老师的影响,在就读于家乡桐城中学时,他对中国旧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弃时文而从古文”。中学毕业后,朱光潜求学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并于一年后考取香港大学。在这期间,他不仅学习了英国语言、英国文学和心理学,而且学习了教育学、生物学等课程,为其一生的学术和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1922年,他在《怎样改造学术界》中倡导培养“爱真理的精神”、“科学的批评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证精神”,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他。

一、朱光潜翻译观研究

翻译作为了解西方文化、沟通中西文化的必要工具和手段一直受到朱光潜先生的重视。欧洲留学8年中,朱光潜先后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并熟练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他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

高金岭认为朱光潜的翻译生涯可以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阶段,他的翻译工作的开展受到所处政治环境的深刻影响[1]。新中国成立前,朱光潜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主要理论来源,综合心理距离说与移情说等各种当时最新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唯心主义美学体系;其此一阶段的翻译为学术服务,是辅助性的。后期则以打通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关联为要务,翻译引进了一大批美学经典与哲学经典著作,其研究成果以序、跋或前言的形式出现,为翻译服务。而这种研究方式的巨大转变如果单纯从学术角度加以解释则在高金岭看来是牵强的,政治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认为朱光潜翻译事业的这种N型转变是受到不同时期政治势力对其定位不同造成的直接结果。

高金岭总结出在朱光潜的翻译生涯中,翻译实践与其科学研究始终是相互贯穿、互为依托的[2]。一方面,翻译促进了科研,发展了创造性的思想。另一方面,科研推动着翻译,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和保证,能提高翻译的质与量。正是这种翻译与科研相结合的独特治学方法才使得朱光潜先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美学家。

刘全福认为朱光潜一生的翻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通一艺莫谈艺”。翻译工作,无论是美学翻译还是文学翻译,不是仅仅懂得外国语言就可以胜任的。译者对原作涉及的知识领域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准确理解原作,才能译出上乘之作。“一个人要想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不断更新的广博的学识是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创作上如此,做翻译也不例外”[3]。博学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专”的前提。刘全福认为朱光潜的学术生涯与其一生经历是紧密相关的。儿时受到的传统教育及后来在香港和欧洲留学时的经历对他日后从事翻译和美学及心理学研究工作都有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的翻译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翻译的数量还是翻译的作品题材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对此,刘全福总结:“以此来观照朱光潜毕生的译介生涯,我们不妨说他于前期所表现的就是一种略带稚气的‘浪漫的酒神精神’,后期则明显具有成熟的‘古典的日神精神’。”

在陈文慧看来,朱光潜的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深厚的美学造诣[4]。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朱光潜提到了“美感经验”,并将其运用于诗的翻译之中。诗所使用的媒介是文字,表现的是存于时间的动作,因此诗暗示物体美的办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描写美所产生的影响;另一种就是化美为媚,诗描写的不是静止的美而是流动的媚[5]。无论是“诗中有画”抑或是“诗为有声画”都印证了这种美感经验生发出的意境。而这种美感经验实际上是一种审美心理过程,具体包括凝神欣赏、不即不离的理想距离、移情、内模仿、再创造五个阶段。它们彼此合作,相互制约。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翻译原作之前要对原作凝神欣赏,然后将自己的这种获取美感经验的心理活动呈现到译作之中去。从译者开始的审美欣赏直到最终的审美再现,或者说译文创作,无不体现出美感经验的特征。

高玉兰从多个角度对朱光潜的翻译观作了分析。她认为在朱光潜看来,对原文忠实是翻译的唯一标准。一个“信”字是历来各派翻译标准中最不易办到的事。所谓“信”是对原文忠实,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

在翻译方法上,自古就有直译和意译之争。“直译与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理想的翻译应该是文从字顺的直译”[6]。据此,高玉兰认为朱光潜在翻译西方美学经典作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翻译方法不无关系。同时,她也认为朱光潜是从文学语言的美学功能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的可译性的,因此,对于朱光潜诗歌不可译的观点颇为赞同。

毫无疑问,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翻译和创作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在现代研究文学,不精通一两种外国文是一个大缺陷。……最好我们学文学的人都能精通一两种外国文,直接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为多数人设想,这一层或不易办到,不得已而思其次,我们必须做大规模的有系统的翻译”[7]。高玉兰认为朱光潜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上述观点和他的学术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在学术生涯中,他始终边翻译边创作,翻译和创作互相依托,才在学术领域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

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朱光潜对我国现代美学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功不可没。西方美学的翻译实践和作品引进使得他在美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尽管朱光潜在美学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建立在他丰富的西方美学知识基础之上的,但他本人的审美主义和审美观点却根植于传统的中华儒家文化土壤之中。刘悦笛就认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看重“想象”的提升,并且推崇“静穆”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恰好包含儒家的庄严和达观,即认真中透出严肃,摆脱时可见豁达。艺术和伟大的人生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同时,朱光潜从诗的角度运用西方美学话语,分析意象的构成和境界的本质,并提出著名的“诗境论”。刘悦笛认为朱光潜的主要贡献在于“从尼采的酒神/日神分立出发,把诗的境界理解为情趣与意象,情与景的统一”[8]。

许江也从静穆的角度对朱光潜的美学体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静穆”是一种艺术审美观念,在朱光潜的文学批评及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9]。通过对温克尔曼、歌德、华兹华斯、黑格尔与尼采等人美学思想的分析,他探讨了朱光潜“静穆”观念的理论来源于思想背景,并认为朱光潜的“静穆”源自于对欧洲近代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克罗齐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夏中义与曹谦正是从这一角度入手,以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作为背景,把朱光潜在不同时期有关克罗齐的作品和克罗齐经典美学、哲学著作进行比较,并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完整地展示朱光潜美学思想与克罗齐思想的关系史,折射出朱光潜对克罗齐哲学美学不断深化认识与理解的过程[10]。

美感经验是朱光潜美学思想中重要的一环。胡坤玉认为朱光潜在吸收、借鉴与批判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艺术为中心,最终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美感经验理论[11]。这一理论主要分为审美直觉、心理距离和审美移情三个部分。如果比较他的美学观点和西方的美学思想,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的独特性将充分显现。同时,他的美感经验理论的内容也会更加明确化、系统化。

在《悲剧心理学》的《中译本自序》中,朱光潜写道:“一般读者都认为我是克罗齐式的唯心主义信徒,现在我自己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信徒。在我心灵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的直觉说,而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肖鹰认为克罗齐与尼采是矛盾的,朱光潜既不能舍弃克罗齐又不会割舍尼采,皆因为他的思想本身处于这个二律背反的立场。他并不是想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尝试折中调和两者[12]。事实上,克罗齐和尼采并不仅仅是对立的,二者之间仍然有统一点:审美形象。朱光潜正是把握住了这个统一点,并且有机地把两者结合成为自己的美学思想。克罗齐美学把艺术归为认识问题,这属于认识论的美学传统;而尼采的美学则把艺术归类为存在问题,其实这是反认识论美学的开端。这恰恰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朱光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长期浸淫于认识论的美学传统中,这一点也让他更多地表现出克罗齐的趋向;但是,正如他在上述《序》中所写的一样,在心灵根底上,他是以艺术为存在的解放形式的,他又是尼采主义的。

三、结语

近年来国内对于朱光潜的研究不可谓不多,得出的结论亦是硕果累累,对朱光潜翻译思想和美学思想的研究定位准确,角度合理。但是,这之中对朱光潜翻译思想的研究虽然从多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但大部分都是直接引用朱光潜的原话,缺乏有力的实证对其研究进行证明,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另外,正如前文所述,朱光潜不仅仅是一个美学翻译家,对于文学翻译也涉猎颇多。而这恰是当前朱光潜研究的不足之处。诚然,这一跨专业、跨领域的研究极具挑战性,对研究者本人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研究者才能深刻阐释翻译、文学及美学三者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高金岭.翻译与政治[J].上海翻译,2008(2):67-69.

[2]高金岭.朱光潜独特的治学方法浅析[J].理论学刊,2005(2):123.

[3]刘全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J].东南大学学报,2005(3):70-74.

[4]陈文慧.从朱光潜“美感经验的特征”看诗歌翻译[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7):96.

[5]范方俊.试析朱光潜和钱锺书对于莱辛“诗画异质说”的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30.

[6]高玉兰.朱光潜翻译思想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84-385.

[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288.

[8]刘悦笛.比较美学视野中的“意境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16.

[9]许江.朱光潜“静穆”观念与欧洲近代美学思想的关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5):94.

[10]夏中义,曹谦.论朱光潜美学与克罗齐的关系[J].文艺研究,2008(11):31.

[11]胡坤玉.关于朱光潜美感经验论的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2.

[12]肖鹰.直观与解脱:在尼采与克罗齐之间的朱光潜美学[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1):13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学视阈下的朱光潜诗歌翻译研究”(项目编号:SK2013B192)阶段成果。

作者:龙志勇

上一篇: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论文下一篇:实习生带教医学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