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储备体系分析论文

2022-04-18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近日持续高涨,并突破90美元每桶,创下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据国家发改委监测显示,2010年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上行,年平均价格比2009年上涨28%左右。高企的国际油价加上国内近期出现的“油荒”,使人们不禁对正在推进的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出现了“某种担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石油储备体系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油储备体系分析论文 篇1:

完善石油储备体系确保国家能原安全

国家发改委监测显示,2010年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上行,年平均价格比2009年上涨28%左右。高企的国际油价加上国内近期出现的“油荒”,使人们不禁对正在推进的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出现了“某种担忧”。

2010年5月中旬,国家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资格招标项目落下帷幕,6家民营企业首次获准介入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有专家认为,此举意味着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多元化趋势的明朗化。由此,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市场化改革的大门开启。

那么,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遇到了怎样的困境?又将如何完善石油储备体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近日,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和学者。

“中国模式”之现状

众所周知,战略石油储备是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众多发达国家都把石油储备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加以部署实施。目前,存在战略储备与平准库存两种石油储备体系。战略石油储备是在战争或自然灾难发生时以保障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而平准库存是以平抑油价波动为目的的石油储备。战略储备体系应该考虑市场化的因素,但战略储备体系本身是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的,几乎不盈利。

据了解,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的酝酿始于1993年。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我国经济深受影响,国家的石油安全问题显得十分突出。2001年3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出现在我国“十五”规划中;“十一五”规划中又明确为“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石油储备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健全石油储备体系,我国从2003年开始筹建石油储备基地。据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石油储备基地总共规划了三期,目前,宁波镇海、浙江岱山(属舟山)、山东黄岛及辽宁大连等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一期工程已经顺利完成,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据了解,包括锦州等在内的8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将全面开建。此外,我国还将新疆、陕甘宁、川渝、青海四大油气区作为四大战略储备田。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煤炭首现净进口,天然气进口也保持了较大规模,是否会带来能源安全隐患成为关注焦点。张国宝表示,“能源对外依存度,并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高”,他同时指出,我国将继续增加石油储备。

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状况并不乐观。有数据显示,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石油公司为主进行的商用储备,总数量不超过使用2l天。而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可分别满足158天、161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自2004年6月,我国首批4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开始建设以来,镇海石油储备基地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大连、黄岛、舟山石油储备基地已基本建成,总储备能力为1600万立方米,可以满足16天的需求。

商务部部长、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曾表示,2009年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量在200万吨至300万吨之间。2010年前石油储备增至1200万吨,达到相当于3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规模。如今,这个目标已实现,但我国战略石油工业储量离发达国家90天的储备量差距很大,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还需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事实上,在国际背景下,我国能源储备问题已经是影响到国际能源领域的大课题。油源如何解决、制度如何完善、措施如何制定、具备哪些条件方可动用等,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石油储备体系。

从当前来看,关于战略储备的模式,可行的来源有三个。第一种模式是在国际市场上采购,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受到指责最多的方式。有专家表示,如果中国在高油价下大举采购,不但会为自己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还会提高需求预期,进一步提高国际价格。第二种模式是用份额油积累,份额油是指中国公司海外区块的权益产量。第三种模式是使用我国石油公司本土的产量。其实,在大多数人看来,后两种方法,也一样会减少整个市场的供应,它和第一种模式没有本质不同。

从建设性质来看,我国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确切地说,在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之前,我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储备,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属企业储备,不能承担战略储备功能。专家指出,以前我国并没有所谓企业义务储备,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三大石油集团所储备的石油只是用于周转用的商业性质的储备。

谈及中国模式的石油工业储备现状是否需要改革,以确保国家石油安全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对记者说:“其实,谈国家石油储备改革,还为时尚早。其实,这就好比是一座正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目前它只是建筑了二层、三层。我们目前应该关注的是,按照设计规划,一步步把石油储备的‘高楼大厦’建造起来。”

此外,虽然目前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已经成立,储备基地已经验收,但与国家石油储备相关的规章制度却没有建立。人们关心的是,作为石油储备体系健全的一个标志,《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何时出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专家赞同石油储备市场化改革,希望国家把民营油企纳入国家战略性储备的盘子。

“中国模式”之忧

不论是管理制度,还是实际措施,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石油企业和国家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我国的石油储备真正要完备还有一个过程。

在采訪中,专家们表示,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正快速、有序地进行着,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多层次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及管理模式的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政府储备、企业义务储备和商业储备三种模式,其中政府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属于国家战略储备,商业储备指企业储备中减去义务储备的部分。然而,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建设的内容仅包括政府储备部分,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石油储备仍属商业储备,其义务储备的建设还未展开。而在管理模式上,虽然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设立了石油储备办公室,对政府储备采取了石油储备办公室一石油储备管理中心

储备基地的三级垂直管理模式,但包括企业储备在内的三层石油战略储备管理模式值得关注。

巨额储备资金的筹集。储备资金主要包括储备设施成本、维护费用以及原油成本。目前4个基地的建设费用总计60多亿元人民币,均由国家财政出资。根据规划,我国完成三期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总库存将达到6600万吨(4.42亿桶原油)。根据权威能源预测机构——国际能源署(EIA)的预测,未来全球油价

基本维持上涨走势:2009年为6l美元每桶,2010年为80美元每桶,2015年将涨至110美元每桶。而2010年,WTI油价超过了90美元每桶。据预测,2015年国际油价将上涨至120美元~130美元每桶,远高于EIA预测结果。由此测算,即使我国储备石油的均价为85美元~100美元每桶,三期4.42亿桶石油储备仅购买石油就需要2600亿元-3000亿元资金。而根据美国石油战略储备各种资金使用的经验,三期储油设施的修建将需要投资数百亿元;同时,三期储备完全建成后,每年还需要日常运行和管理费用二三十亿元。而随着油价的攀升,石油储备资金很可能还需增加。若这些资金仍全部由财政预算包揽,则政府负担过重,影响石油战略储备的发展。

石油战略储备进口低成本的确保。我国作为国际原油的主要进口和消费大国,由于缺乏本国原油参考指标,我国在中东等地区的原油进口定价中处于很不利的位置。按照交易惯例,我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一般使用中东市场的迪拜原油为基准油,但由于迪拜原油一般由中东市场决定其价格,而这种定价并不能反映我国原油市场的真实供求情况,因此,我们在原油进口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卖方价格。同时,由于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不发达,石油进口集中度高于中东,且缺乏有效的能源价格监测预警体系,所以我国原油进口价格往往要比欧美国家高,常出现“买涨不买落”的現象。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一期石油储备平均收储成本为每桶58美元,但随着油价的上涨,如何确保后期石油储备收储低成本值得关注。

石油储备地址、方式的选择。石油储备可以采取陆上油罐、海上油罐、地下储罐和地下盐穴储备等多种方式。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四大石油储备基地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考虑运输成本;石油储备方式皆采取地上油罐存储。近年将建的二期八大储油基地,存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地上存储方式建设成本及日常维护费用都相对较高,不利于节省储备资金,并且安全性能较低。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除考虑运输及加工的便利外,还应与储备成本、安全性能的存储方式结合考虑。

石油储备相关法律亟须建设。石油供应形势的严峻,迫使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先于相关法律建设。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立法有了一定的成就:2009年初《能源法》已经提交到国务院法制办,《石油管理储备条例》也已于2009年列入立法计划。然而,石油储备法律制度中的基本法——《国家石油储备法》却还未提上立法者的议事日程。缺少了以《国家石油储备法》为核心的石油法律制度体系,显然是不完整的。

改革之路径

在采访中,有关专家明确表示,完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其具体路径大致如下。

加速制定全面覆盖石油战略储备相关法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石油战略储备的相关法规以及一些管理办法。不久的将来,《国家石油储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会择机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应全面覆盖石油战略储备各个方面,使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管理、运营都可以有法可依。法规应包括以下内容:储备石油品种、储备基地选址和石油储藏维护等具体技术要素,石油储备主体、储备规模、管理体制、资金筹措渠道、运营机制和动用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运营模式。建设以政府为主,民间储备为辅的多层次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立政府、企业间的协会或联盟,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石油战略储备的运营;给予企业储备一系列鼓励,并通过立法确认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以推进民间石油战略储备建设。构建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运营模式,可以引进市场机制,尤其是在确定石油技术方案和储备量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此外,还应坚持按市场价格分时段储备,油价高时,减少储备,低油价时增加储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管清友撰文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储备体系,包括政府储备、机构储备和企业储备。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民营油企确实可以作为这一体系的补充力量,特别是作为政府储备的补充力量。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民营石油批发企业占国内石油批发企业总数的3 5%,拥有石油储备能力已经达到30007Y吨。其中,1000万吨可用于石油战略储备,2000万吨可用于石油商业储备。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曾多次呼吁,积极由党中央,国务院反映民营企业的诉求,并于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直接同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提交了《关于加大进口石油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的报告》,建议“把民间闲置油库纳入战略石油储备之中,减少国家资本投资,防止重复建设”。该报告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示。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披露,对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国家能源局、国家石油储备中心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并在2009年初对整个民营石油领域进行了调研,从北到南考察了70多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

筹资渠道多样化。财政性筹资,由国家划拨财政拨款和利息补贴;税收筹资,国家可以开征石油战略储备税;债权筹资,国家可以发放石油储备资金债券,向社会募集资金;国际信贷筹资,政府可从国际金融机构取得长期低息贷款;自筹资金,企业依其生产经营活动在内部形成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

储备选址和储存方式多样化。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的一期工程在储备选址上主要考虑运输便利优势,储备基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储藏成本及安全性能也应作为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地址选择的重要因素。盐穴储油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且最安全的储油方式,且盐穴结构非常利于长久保持油品的质量。我国具有较丰富的盐矿资源,现已经探明在华东、华中、西南及西北地区等地均发现有大型盐矿。因此,储藏成本低与安全系数高的盐穴储油方式值得考虑。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中心主任、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前陆海空军武官王海运少将说,除此之外,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备战修建的大量工事,现多处于闲置状态,这些工事同样可以用于储备石油,既安全,又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继续加大力度开辟多样化的原油储备来源。建立国家原油储备的根本目的,就是避免受制于人。因此,获取储备性原油的来源及获取方式应尽可能广泛,以保证储备性原油进口的总体安全。我国的资源战略已经在俄罗斯、中亚、美洲和北非市场初步布局。但目前这些地区对我国的原油供给,尚不足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对此,王海运少将建议,在获取方式上,可以采取合作开发、协议换购、公开竞标和国际市场购买等市场化模式相结合,继续加大力度积极开拓这些市场。

提高能源价格预测水平,构建能源价格监测预警平台。我国原油战略储备大多依赖进口,这就意味着我国原油战略储备成本与国际原油价格具有强相关性。因此,应加强我国能源经济的科研队伍建设,提高能源价格预测水平,争取在能源市场上以最低价格签订补充战略能源储备的合约或合同。

石油储备体系分析论文 篇2:

解密“中国战略石油储备”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近日持续高涨,并突破90美元每桶,创下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据国家发改委监测显示,2010年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上行,年平均价格比2009年上涨28%左右。高企的国际油价加上国内近期出现的“油荒”,使人们不禁对正在推进的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出现了“某种担忧”。

2020年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将达90天的进口量

2010年进入秋冬季以来,中国东部、南部许多地区突然出现严重的柴油供应短缺,但很快趋于缓解。分析人士认为,2007年12月成立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对应对类似成品油供应短缺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据了解,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讨论始于2000年。当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为6000万吨,对外依存度尚不到30%。但当时80%的进口原油却来自中东,进口依赖单一而漫长的海路。基于规避原油供应不足或中断风险的考虑,当年,发改委、交通部、海运公司、石油公司等方面组成讨论组,专题研究油源的多元化和建立石油储备问题。

2003年油价走高后,我国的原油进口量也大幅攀升。2003年8000万吨,2004年1.2亿吨,2007年更是增长至1.5亿吨,2009年首次突破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多年超过50%,建立石油储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变得越来越紧迫。

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石油储备管理体系。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

由政府投资的中国首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分别位于浙江舟山和镇海、辽宁大连及山东黄岛,已于2008年全面投用。储备总量1640万立方米,约合1400万吨(按照BP统计资料的换算标准,1立方米原油相当于0.8581吨),相当于我国10余天原油进口量,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达到30天原油进口量。

石油储备基地一期项目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而在二期规划中,内陆地区将扮演重要角色。

去年9月末,新疆独山子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开工,标志着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展开。根据计划,中国将开建8个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包括广东湛江和惠州、甘肃兰州、江苏金坛、辽宁锦州及天津等。

据悉,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全国各省市都在争相竞争储备基地的审批,重庆市万州区、海南省和河北省曹妃甸等都有希望被选为三期工程的储油基地。

据了解,2020年整个项目一旦完成,中国的储备总规模将达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净进口量,将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升到约8500万吨,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这也是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

石油储备成功实施“低吸战略”

2010年12月28日,国家发改委称,2010年1—11月,中国已累计进口原油2.18亿吨,同比增长19.8%,预计全年石油对外依存度约为55%。

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原油进口在2009年4月已经明显恢复,自二季度开始原油进口持续保持高位,当年12月创下2126万吨的月度进口历史最高水平。

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中国去年6月进口原油2227万吨,比2009年同期增长34%。去年上半年,原油月度进口量基本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持续天量的原油进口量,引发市场普遍猜测,政府正在增加战略石油的储备。

实际上,中国原油战略储备被视作绝密内容,并不对外公布,国内唯一和库存相关的数据,来源于新华社每月末发布的一份石油库存数。这一数字并不涵盖国家战略储备,主要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公司库存为主,并覆盖部分社会库存。

据中石油内部人士介绍,中石油有一个由10人组成的信息筛选和油价预测小组。这个研究部门很少被外界所知,它负责为中石油这个位列世界前五名的石油巨头,提供原油以及成品油的价格预测和市场决策。

这些决策信息被严格保密,按照月报、季报和年报的不同时间点,决定着中石油短期以及中期的市场行为。而国内的每个石油公司几乎都有类似的“智囊”部门。

事实上,早在2007年8月11日,第一批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便已经开始注油。当日,一艘装载有14万吨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油轮靠泊在宁波算山码头,向18公里外的镇海基地战略石油储备库注油,这是镇海基地正式注入的第一批油。自当年8月以来,已经有300万桶俄罗斯乌拉尔原油被注入镇海基地,这一数量接近该基地设计总量的10%。此举也意味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实现零的突破。

镇海石油储备基地计划建设52个储油罐,每个油罐储油10万立方米,设计可储备石油520万立方米,合3270万桶。以2007年前5个月中国原油消费量平均701万桶/天为标准计算,镇海基地储油量相当于全国约4.6天的消费量。

中国石化镇海石油储备基地的工作人员表示,该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批原油储备在2008年之前便已经完成,其进油价格在50美元/桶,随后油价上涨至147美元/桶。

2009年10月以后,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开始缓慢复苏。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国际油价开始企稳回升,每桶石油价格突破75美元大关。

“在油价上涨之前,已经建好的石油储备基地都已全部储油了。”参与石油储备的内部人士透露。据了解,2009年的原油价格最低点为春节前后的33美元/桶。业内人士透露:“即便是在春节,三大石油集团也没有停止进口原油的行动。”

据了解,2009年,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以58美元/桶的成本完成,其储量按2008年国内石油消费水平计,相当于全国13~14天的石油用量。

同时,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第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总库容2680万立方米,2009年部分项目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企业商业石油储备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国内石油企业已建立约3亿桶的商业原油储备能力,其中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别占50%和40%。

当时,中国的储油成本平均为每桶58美元,而目前国际油价已经超过每桶90美元。

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据介绍,石油储备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过程,涉及总量、地区分布、所有制分布这些因素,现在,中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才真正开始,本质上就是构建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战略储备与义务储备相结合的综合石油储备体系。

尽管我国第一批石油储备基地部分已经建成完工,从储油设施等硬件上保证了启动战略石油储备的基本条件。然而,构建石油储备体系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像石油战略储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储备营运管理机构的设立、储备油品的来源、储备资金的来源、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业内专家强调,由于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使得我们在面临国内外市场供需失衡、市场供给不足而频频出现的大面积“油荒”时,难以短时间内保障油品供应,稳定油品市场秩序。因此,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快推进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据了解,1975年日本开始实施的《石油储备法》拉开了其战略资源储备制度的序幕。自1978年石油危机后日本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制度以来,日本国家石油储备量已经从当年7天的用量迅速上升到2008年的102天。

如今,日本石油储备由经济产业省统一管理,以国家为主,民间为辅。根据《石油储备法》,国家、企业存储的石油必须至少分别供全国消费90天和60天。截至去年底,日本石油储备量约为6亿桶,政府和民间的储备量都在标准线之上。

事实上,参考欧美和日本经验,中国石油储备体系设计为四级,分别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政府石油储备、国有石油公司商业储备以及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

据了解,我国石油储备基地的选择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靠近深水港、铁路线、高速公路网,有优越的交通物流条件;二是要靠近大型炼油厂,在关键时刻储备基地可以就地加工出成品油,以供需要;三是靠近消费市场,尤其是在我国一期建设中,4个基地都分布在东南沿海石油消费量高的地区。

当然,石油储备基地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与我国石油进口国的地理位置因素,二期工程在新疆的选址就是考虑了这一点。

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石油储备库容,2010年8月,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举行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的资格招标,6家中标企业的总库容能力为150万立方米,相当于大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库容的一半。

数据显示,我国民营石油企业2.3亿吨的总储油量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库存容量仅为几十万吨,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剩余的库存容量都被闲置,而且每年的维护、管理需要高昂的费用。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此次招投标有望形成双赢的局面,既能增强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又能拓宽民营油企的发展空间。

11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规模排名

天津石油储备基地(中石化管道公司)(二期)

该基地已开始建设,计划建设包含500万立方米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罐,和超过500万立方米的商业石油储备罐,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预计可储备超过600万吨以上的石油,有望成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石油储备基地。

鄯善石油储备基地(中石油旗下新疆油田公司EPC项目部)(二期)

总投资达65亿元人民币,全部完工后将建成800万立方米的库容。2008年底,该基地库容规模为100万立方米的一期工程正式建成投产,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原油同时开始注库储备。

舟山石油储备基地(中化集团)(一期、二期)

2010年7月通过相关部委的联合验收,当时总库容为500万立方米。2009年,获批增加250万立方米的储备容量,作为中国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计划的一部分,总库容将达到750万立方米。

独山子石油储备基地(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承建、管理)(二期)

2009年9月开工,标志着中国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展开。规划总规模540万立方米,投资额达26.5亿元,预计2011年7月建成。

镇海石油储备基地(中石化)(一期)

2007年12月19日通过国家验收,成为首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第一个交付使用的储备基地,也是一期工程中最大的储备基地。建设规模520万立方米,共52座储油罐,目前已全部储存原油。

惠州石油储备基地(中海油)(二期)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广东省惠州市初步拟定建设库容为500万立方米的国家石油储备库。

黄岛石油储备基地(中石化管道公司管理,原隶属于国资委)(一期)

基地主体工程包括32台单体罐容为10万立方米的双盘式浮顶油罐及系统配套工程,总库容为320万立方米,2008年11月正式投产运营。

大连石油储备基地(中石油)(一期)

拥有30个10万立方米储油罐,总库容300万立方米。

兰州石油储备基地(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二期)

项目总投资23.78 亿元,工程主要包括30座 1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罐,总库容300万立方米,所有工程预计2011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锦州石油储备基地(中石油)(二期)

中石油拟在锦州开发区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锦州地下水封洞库工程项目,设计库容300万立方米,计划投资22.6亿元。

金坛石油储备基地(中石油)(二期)

江苏省金坛市是我国新兴的盐都,拥有我国东部综合指标最佳的岩盐矿藏,开采纯盐形成了300万立方溶腔的地质条件,地下岩穴可以储备石油和天然气。

作者:汪孝宗

石油储备体系分析论文 篇3:

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思考

摘要: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规模,坚持分步走和多元化储备策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多方筹资,实行税收政策和部分商业化运作;加强国际合作。

关键词:石油储备;石油储备体系

国际能源署(IEA)根据储备主体的不同将石油储备划分为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机构储备三种。政府储备是指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完全由政府出资建设、采购、维护和控制的石油储备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及时解决和平息全国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与油价暴涨问题,具有其他储备形式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因而也被称为战略储备。企业储备是指石油生产商、进口商、炼油企业、销售企业和石油消费大户承担的石油储备,它由两部分组成:法定储备和商业储备。法定储备是企业为完成法定储备义务而在生产库存基础上增加的储备量,它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商业储备是指企业为应对市场波动而自行建立的储备,也是最常见的储备模式,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机构储备(又称中介组织储备)是由法律规定的公共或民间组织承担的义务石油储备,它实际上是企业义务储备的一种变相模式。储备机构是一个公共法人实体,成员均为法律强制规定有储备义务的企业,由企业共同建立储备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政府储备、企业法定储备、机构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功能各异,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有机组合,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一)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二)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三)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呼唤石油储备体系。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保障石油的供应。据统计,美国石油消费量的62%依赖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零储备制度使中国经济在最近两年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中吃尽了苦头。自从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上升,使我们不得不为其进口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储备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使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具体应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政府规模和商业储备的最低规模、紧急情况下的动用程序和规模;原油及设备的采购费、日常管理费;企业所承担的储备义务等。

(二)确保规模,坚持分步走和多元化储备策略。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为使战略石油储备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的石油储备远期目标也应以此为标准,这就需要非常大的储备规模。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先制定近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中期和远期储备目标。二是加强商业储备。鼓励相关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确保在石油价格动荡变化时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国家战略石油供应安全。三是在储存方式上,应充分考虑战备安全、运输、储存成本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储存方式,做到“三个结合”:地面储存与地下储存相结合,人工设施储存与利用盐穴、溶洞等天然地理环境储存相结合,现有设施储备与新建基地储存相结合。四是在石油储备基地的布局和选址上,应合理规划,除重点考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运转石油方便、有良好水域条件外,还应考虑要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度和隐蔽度,以应对敌对势力的战略打击和安全保密。

(三)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本着适度集中、政企分开和机构精干的原则,建立起由中央统一管理,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相互分离的三级管理体制。其中,决策层是国务院的能源主管部门,可设立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管理层是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是独立核算的特别法人机构;操作层包括政府成立的石油储备基地公司,未来将组建的石油储备联盟,也包括承储的民营企业。国家应通过法律界定好各层次的“责、权、利”关系。

(四)完善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国际能源署(IEA)和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制定的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的法律中,大都含有对石油经营者定期报告石油生产、销售、进出口、库存统计数据的要求,报告对象或是国家统计部门,或是经济、能源主管部门,也有的是石油储备机构。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政府可以及时跟踪和监测石油供需形势、市场变化,对石油储备应保持多大规模、应急情况下的储备投放等进行决策。如果石油经营者未能如实按期报告,政府将依法采取惩罚措施。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石油统计数据还不完全,不能满足建立国家能源数据库的需要,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l生。在研究建立我国国家石油储备的过程中,应建立石油信息报告制度,完善石油统计。

(五)多方筹资,实行税收政策和部分商业化运作。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达到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石油储备标准,必定要建立大型石油储备基地,这需要巨额资金,将给政府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维护、管理等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资金来源是一个难点、焦点问题。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所需资金全部由联邦财政预算包揽,在政府财政赤字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战略石油储备所需的巨额支出已成为联邦政府的沉重负担,并因此制约着其战略石油储备的发展。对此,我国应从中汲取教训,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一是政府给予财政拨款。二是设立专门的战略石油储备税,即对石油产品消费、石油及石油产品进口征收战略石油储备税,用于战略石油储备设施建设、石油购买、维护和管理等。三是开辟石油期货市场或远期合约交易制度,加强风险分散的市场化力量。四是建立期货储备,如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适度持仓影响市场价格、摊低进口成本。五是对战略石油储备设立最低保有量,在达到最低保有量后,可利用超出的库容在国际市场进行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运营,以减轻政府负担,使战略石油储备系统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

(六)加强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国际合作。石油是世界性的战略产品,而且供求关系十分脆弱,价格波动大。而我国已经成为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在建设石油储备体系过程中,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以增加国际石油信息的透明度,缓解全球油价的波动。首先,应加强与国际能源署的合作。虽然我国不是国际能源署的成员,但在采购和动用石油储备时应与该机构进行合作,遵循一致的石油储备使用原则,共同应对投机操作、恐怖主义等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可以建立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与国际能源署的定期对话机制,互相通报各自的石油供需情况,实际储备规模,在石油储备动用前双方应交换意见。其次,应强化东亚区域能源合作。目前,除日本和韩国外,东亚其它国家都没有建立公共石油储备,政府难以在石油供应中断时调控市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东亚大部分国家可使用的石油储备极其有限,难以应对石油危机,并影响区域能源安全。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亚洲能源合作论坛,主导东亚区域能源协作,协调各国石油储备政策,共同维护能源安全。

(责任编辑:晓轩)

作者:龚志勇

上一篇: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反假货币网络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