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德育问卷调查,在深入分析高职学生德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德育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打造高职德育特色;以工学结合为平台,构建高职德育实践模式,以期加强高职德育工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论文 篇1:

深入开展工学交替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摘要:本文是对工学交替过程中的中职德育工作的探讨,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寻找并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教育道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关键在于理念的更新及其创建适宜中职人才培养的德育环境。工学交替要依据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和完善德育综合考评体系,促使学生正确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工学交替;创新;中职德育;就业能力;综合素质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文件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中职德育如何适应这一需要?中职德育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这是每一位职校德育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中职德育必须寻找并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教育道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强化生存技能训练,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素质教育之路。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学校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教育与教学,教育与教学质量由学生的就业能力来检验。在工学交替中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全面促进素质提高更为重要。

一、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现行的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着: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生活实际及即将从事的职业实际;德育内容多而杂,目标较高、较大,难以达到要求;说教多、实践少,教育的手段、形式单一,学生体验不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难以实现。德育评价制度建设滞后,学生对学校的思想道德评定漠然视之。德育工作投入不足,德育资源还比较缺乏。学校德育教学、教研经费严重不足,教育设备、设施短缺或陈旧,难以适应德育工作的实际需求。社会大环境也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家庭教育不当或放任,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在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职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利己主义和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膨胀,集体观念淡薄,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淡薄,贪图享乐,寻求刺激,精神空虚,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面貌令人担忧。德育师资力量薄弱,结构单一。

在工学交替实践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阶段的特点,逐步由接手工作时的生怯、新鲜到初学入门时的欣喜、热情,再到相对熟悉的稳定、淡然,最后到提升时的焦躁、困惑与期待。通过实践,学生们收获了不少:与学校相比较,企业更注重纪律、效率和结果;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最深的是要学会服从、沟通和宽容。实践初期,是学生思想波动最大的时候,有的学生把实践当成就业、赚钱和享受,对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社会责任感不强,很难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对就业形势估计不足,缺乏就业紧迫感;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以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与市场和企业无缝连接,所以实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提前就业或者试业的过程,在其中学生会逐步了解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而自己的优劣势在哪里,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如何扬长避短等。然而有些学生还不是特别的投入或者重视工学交替的实践机会,都怀着各自的想法,有的说家里有安排;有的说自己另有关系;有的是对现在的就业形势知之甚少,认为毕业前景很乐观……没有就业紧迫感,所以对现在的实践机会不懂得珍惜,不积极投身到实践中锻炼自己。

二、工学交替要依据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运用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体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把德育放在首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成才观和择业观。工学交替让学生提早体验专业实践,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回到理论的良性循环,经过工学结合实践的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特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方面进步突出。作为职业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既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学生接触社会、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更是锻炼自己、磨练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专业实践和定岗生产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入先进企业文化,丰富和拓展了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熏陶。例如:计算机动漫专业还采取一种学训在校内进行的学、工结合的形式,即企业的文化、管理、课程、设备、技师、员工进入学校,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教室、实践室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四方一起,共同分析学生、研究教育策略和方式、共同探讨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知道自己最终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帮助学生制订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动漫信息和行业的需求、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努力使他们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确立职业方向,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考虑”的办学理念。邀请动漫行业知名的专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来讲学,传授的知识,极大地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产生了多重效果。

三、改革教學方法、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是学校德育的核心。根据工学交替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了能力培养的效果,突出了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进步,促进学生成长,维护学生权益,对每一名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多一点”,即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宽容和信任、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关爱和体贴、多一点帮助和服务。

进一步丰富德育资源,不断创新德育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工作。社会实践能提高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例如:金融专业,由于行业壁垒,难以在柜面顶岗操作,但是我们通过银行具体业务工作或与专业相近的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相结合开展工学交替。金融专业学生去深圳发展银行、建设银行卡部、交通银行卡部、中虹集团、中国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银河证券、邮局、街道、医院等行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他们还在校利用下午技能课及放学后的时间和寒假时间为上海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输入100万条移动梦幻客户申请表。金融二年级学生利用下午第三节(技能课)的时间,每个班级对口学校附近的工行、交行,建行、上海银行等网点,在营业大厅内站1至2小时,进行“看,听,问,说,思”的见习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掌握了说话的表达技巧、增强了随机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在课堂中很难学到,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往、沟通中才能学到,这样才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明确定位、处理好工作当中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和新工作当中去,并把这种能力应用到今后就业或者创业中去。

教师与企业“零距离”,是做好工学交替中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零距离”能使教师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教师在以往的实践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实践带队教师很少能直接接触企业,当学生出现困惑和难题以后才做补救性的思想工作。这样使得带队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工作都不甚了解,唯一的途径就是“听说”,听实践单位的负责人说,听学生自己述说。这样的“传来信息”是“二手資料”,常有失客观和完整,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很被动。为了工作的更好进行,应该把握好信息源头的准确性。那就是主动走到企业里,走到基层员工中,走到学生中,做其中的一员,与企业“零距离”。了解和关怀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彼此坦诚相待,才能清晰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思想。这样不仅可以详细了解到企业工作的主要流程、主要部门的岗位职责,及时听取企业主管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全面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与企业“零距离”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分析。当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瓶颈和困惑时,作为带队教师可以综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及其所在部门的特点进行客观地分析,帮助学生及时找出原因,提出适当的建议以促进其成长。

整合教学资源,运用交互式沟通手段,将网络技术融入教学,依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辟德育新阵地,对学生思想品德跟踪管理。在德育工作中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推进德育工作的现代化,建立了德育主题网站和校园网站工作室,公布了专职德育教师的联系方式,设立了学生留言板和信箱,利用当今学生喜爱的网络、视频声像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和帮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四、构建和完善德育综合考评体系,促使学生正确自我评价

建立和完善德育综合考评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关键。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德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我们采用了整体教学评价法,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测评、管理与分析功能于一体,并且能公平且全方位的考察一个人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处事态度。整体教学评价法考核,需要收集来自教师、公司师傅、家长、同学、自己、其他专业学生的各项信息,但由于各评价主体的自身素质以及对被考评者的了解程度都不尽相同,所以考评的权威性都是不同的,我们依然需要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评价主体的信息的可信度权重进行分析说明。通过规范的评价,不仅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也检查了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可借鉴的经验。计算机动漫专业除了强调学校、企业的评价外,还注重家长的评价。

最后,在工学交替过程中,中职德育的实施推进,不仅体现在理念、规划、制度保障及其人员参与上,还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上。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新生入学的学业规划设计到毕业时的岗前培训,德育须切切实实落实到人才培养规划之中,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笔者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率先作了尝试与探索,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创新中职德育工作,使职校学生较好的成长为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例: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见附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附表:近四年来金融专业就业情况表

参考文献

[1]卢乃桂《信息社会的人才要求》 教育研究 2000.11

[2]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专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Hart D.《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作者:黄雅珍

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论文 篇2:

高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德育问卷调查,在深入分析高职学生德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德育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打造高职德育特色;以工学结合为平台,构建高职德育实践模式,以期加强高职德育工作。

[关键词]高职学生 德育现状 对策思考

[作者简介]王珏(1963- ),女,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贾书申(1962- ),男,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孙丽萍(1978- ),女,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北京100042)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同时,高职德育工作也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职德育工作也力图克服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德育工作成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以抽样调查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以我院2005级和2006级三年制各专业1000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形式,收集和获取高职学生德育现状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在深入分析高职学生德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德育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打造高职德育特色;以工学结合为平台,构建高职德育实践模式,以期加强高职德育工作。

一、高职学生德育现状评价

(一)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与评价

当前高职学生的政治素质比较健康,能够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观点观察、分析、思考政治问题,政治评价比较积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主流积极向上,这与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而取得目前的辉煌业绩,以及当今我国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是分不开的。我国自解放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当代大学生也深知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同时,调查数据表明,还有一少部分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态度偏激或冷漠。

(二)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与评价

当前大多数高职学生有良好的道德意识,是非分明;对自己的人生目的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特点,在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评价上,学生的主流选择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大部分学生能把集体利益放到优先位置,能为他人和集体牺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观念比较强;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他们渴求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调查显示:对于“人为什么活着?”“人该怎么活着?”或“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约有41%的学生认为自己想过,且有自己的答案,52%的学生仔细想过,但没有明确的答案,另有7%的学生认为根本不用考虑这样的问题,就这么过日子。对于人生理想信念问题,约有21%的学生有明确理想和信念,59%的学生只有大体的理想和信念,另有20%的学生模糊不清。当个人坚守信念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约有29%的学生认为以集体利益为重,60%的学生认为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另有11%的学生认为个人理想和信念为主导地位。在价值取向中,约有16%的学生最赞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14%的学生最赞同人格是否高尚,15%的学生最赞同是否有自己的事业,20%的学生最赞同金钱的多少,1%的学生赞同社会名望的高低,25%的学生赞同生活得是否舒适、潇洒,1%的学生赞同权力的大小,8%的学生选择其他。在看待“诚信”上,约有29%的学生认为现在人们普遍不讲诚信,22%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讲究诚信的,40.7%的学生认为别人诚信与否与自己无关,但是自己要讲诚信,8.3%的学生认为有严格的监督就讲诚信,否则就不讲,约有38.9%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现象有悖于诚信,绝对不能接受,43.9%的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有些可以理解,17.2%的学生认为能够作弊是一种能力。上述调查数据表明:一些学生因受社会上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思想很现实,轻视道德的修养,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相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缺乏辨别能力;有的同学缺乏正确看待问题的态度,容易以偏概全,产生偏激情绪,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和不良的倾向。大部分学生本身能够讲求诚信,但对他人缺少一定的信任感。对待考试作弊的心态由过去偷偷摸摸、害怕害羞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的,甚至认为能够作弊是一种能力。

(三)心理素质现状与评价

当前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基本上是良好而健康的,且人际关系和谐。调查显示:约有19.1%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经常处于快乐状态,50.2%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平静状态,18.1%的学生处于无聊状态,9.9%的学生处于郁闷状态,2.7%的学生处于烦躁状态。在人际交往方面,约有34.5%的学生认为自己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42.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19.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人际关系一般;另有3.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和谐,不善于处理矛盾。约有12.2%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压力来源于经济条件,1.9%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压力来源于身体状况,20.2%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压力来源于学习压力,42.2%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压力来源于就业压力,3.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压力来源于人际关系不和谐,3.6%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压力来源于成长经历中的阴影,另有8.6%的学生选择其他因素。上述调查数据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心情郁闷、压抑、烦躁,这种情绪主要来自于自己的性格内向、经济条件、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其中,就业竞争压力所占比例最高,高职学生面对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尚未走入社会,他们依然把就业作为最关注的话题,并为就业而困扰。

(四)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与评价

当前大多数高职学生具有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意识。对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认识客观而全面。调查显示:约有27.7%的高职学生选择最能体现职业道德素质的是爱岗敬业,20.1%的学生选择诚实守信,18.7%的学生选择团队合作,13.6%的学生选择服务群众,21.8%的学生选择办事公道。约有42.2%的学生认为在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业务能力,13.4%的学生认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22.2%的学生认为必须具备沟通能力,10.3%的学生认为必须具备职业道德素质,11.7%的学生认为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对现在就业形势的看法,约有12.8%的学生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22.9%的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4.5%的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另有19.8%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对就业所持的态度,约有55.9%的学生选择泰然处之,敢于面对挑战;29.8%的学生选择茫然,无所适从;9%的学生选择害怕,感到压力很大,另有5.3%的学生选择厌恶,回避这个问题。上述调查数据表明:多数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担心找不到工作。一部分学生面对毕业后就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甚至害怕,压力很大。

二、完善高职德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深化高职德育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指导思想的确立,必将推动高职德育工作的全面革新,也必然推动高职德育观念的全面创新。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操作程序和完整的保障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要坚持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主体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使校园文化起到规范、引导和塑造的功能。开展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高职学生拓展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敬业思想;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科技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3.加强就业教育,培养职业能力。所谓“就业教育”是指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包括: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团队合作技能、最终获得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求职面试技能。这种“就业教育”理念是以培养专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求职面试技能为核心的教育形式。就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引导非毕业班的学生尤其是新生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在校生活,制订自己的学习方案,也有利于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

4.加强职业心理辅导,提高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心理辅导是一个全程、全体、全方位的教育过程,它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形成合理的生涯规划,帮助每个大学生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同时弥补和完善其本来不具备的或者是在心理或能力上不足的方面,最终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的需要。它启发、帮助每一个择业者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职业心理辅导是对传统就业指导思想的超越,帮助学生发展正确的职业自我观念,提高其自我决策的能力。

(二)以工学结合为平台,构建德育实践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工作与学习的交替性、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的市场性等显著特征。工学结合德育实践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理念支配下,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及其组织方式、操作手段、评价机制作出简要的特征鲜明的表述。把德育教育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是高职工学结合德育实践模式的显著特征。

1.构建工学结合德育实践模式的必要性。坚持科学发展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切实解决高职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高技能人才只有通过工学结合特别是顶岗实习来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训导,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立足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职院校最大的办学特点就是工学结合,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仍需要加强德育工作,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到企业工作,企业要求学生能尽早适应企业的文化环境,所以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而且高职院校办学的实践性、社会性特点与德育的实践性本质要求也是一致的,顶岗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恰恰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这是高职院校独有的办学特点和德育优势,能否利用好这一优势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否创新的关键。

2.构建工学结合德育实践模式。工学结合德育实践模式的构建必须要有组织、制度、人员经费的保障,也要有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价的规定。第一,建立保障体系。要建立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指导师傅共同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计划、目标、制度、评估办法等,明确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加强对顶岗实习德育工作的领导。要分别确定学校和企业的相关人员作为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或辅导员,对实习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和指导。第二,制定相关规定。要认真研究德育目标,目标要明确、具体、实在,力求符合实际,便于达到。要明确德育内容,主要开展企业创业史和艰苦奋斗教育、企业核心理念和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教育、遵纪守法和厂规厂纪教育、文明卫生和安全生产教育以及技术革新、工作创新教育等。第三,建立评价机制。要坚持每周一讲评,每月一小结,每一个实习周期考核一次的评估制度。考核评估采取自评、学生互评、企业员工评价和带队教师、企业相关人员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成绩优良者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成绩较差者要提出批评。德育成绩要与实习总成绩的评定挂钩。

工学结合德育实践模式的构建,丰富了德育理论,凸显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实践体验中理解和认同道德规范,从而自觉地在行动上践行道德规范。构建工学结合德育实践模式,不仅完善了德育理论,还可将这一理论用于教育在校生及指导毕业生的择业就业,使工学结合德育实践模式得到延伸和深化。同时,工学结合德育实践模式还有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职业需要、贴近学生实际。

[参考文献]

[1]方美君.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冯建力.就业教育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肖平,张国忠.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周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4(6).

[5]贾玉娥.湖南高职院校德育现状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6]刘纯.大学德育途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7(7).

作者:王 珏 贾书申 孙丽萍

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论文 篇3:

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模式下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的重要决定。基于此,就如何让中华文化在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得以传承与创新,从本研究的价值意义、构建相适应的实践平台,以及实施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关键词:工学结合;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2.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角度。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引自教育部教职成[2013]2号文件)。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因此,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这样一种固有的观念,即教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说要求学生只要会做能做,其他的则不必过多考虑。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课,轻文化课更轻视德育课;课程内容上重专业、重技能,轻人文素养培育,轻传统文化教育;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加快文化制度建设,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虽然有些学校相应地开些传统文化的课程,但在广度和深度上还远远不够。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3.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教我们的学生学做人、学技能。在教好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随着社会及文化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和功利化,许多学生在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不可捉摸性和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给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造成了难度和压力。为此,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就显得尤为迫切和有意义。同时,推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做大做强中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模式下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平台〖HS)〗1.优化专业建设,加强工学结合,制定相关制度。研究制定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效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方法及相关制度。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推动品牌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改变单一的传承方式,学校要与企业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一是课程目标设置上,要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地位。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协调好文化课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关系。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二是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继承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达到传统文化继承和现代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机统一,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教学方式融会贯通。三是确立“以德为本”的教育目标。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的教育。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二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师要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严于律己的道德风范对学生产生示范、感染和熏陶作用。三是要树立全员提高综合素养的意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以此为目标,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四是鼓励接纳有文化水准的大师到学校,改善职业学校中华文化相关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状况,选派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到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践,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4.改革评价机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推进评价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中华文化人才培养和使用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引自教育部教职成[2013]2号文件)。三、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模式下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HS)〗1.充分发挥课堂、实训基地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训基地传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宣扬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厚德载物”,做人要虚怀若谷,要立志,倡导“节欲”。在为人处世方面,强调仁爱,人与人之间要关爱、呵护与尊重[1],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传授方式上可采取灵活的形式,要以所授的课程和内容来选择。例如上课的开场就有多种:以名言、警句、诗歌开场等形式来授课,能通过具有美感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诗句给学生以理性的思考和启迪,震撼他们的心灵;用时事、传说和典故开场来授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

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传授的方式方法,结合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应的方式,更好地为课堂、实训内容服务。只有将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才能切实增强教学效果,使课堂、实训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既传授、弘扬了传统文化,又讲授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学生德与能都得到了提高。

2.充分利用团组织、学生会和班主任工作的服务、管理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专题讲座,形势政策辅导报告会、故事会、文体活动、知识竞赛、书画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感受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自豪。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的带头作用和班主任的主力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力和素养得到锻炼和提高。

3.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创新传统文化。打造具有职业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育人环境,让学生随处都能感受到职业氛围和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树立他们的职业理想。

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文化在互动中形成合力,能更加正确地引导学生处理好奉献与索取、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等关系,加深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工学结合模式下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家庭与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从课内外、校内外、指导和实践、环境和服务、教育和管理等不同方面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参考文献:黄高才,黄沛钰.中国文化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刘文革 江滢

上一篇:农民工创业税收政策论文下一篇:朱光潜美学体系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