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美学分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现代的西方美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是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科学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人的思维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文就新世纪西方美学思潮对西方美学的冲击以及对中国美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一篇: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艺术体操的美学分析  

美学是人们在与美的事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总结。美学的对象是客观现实事物的美。美学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美的研究,掌握美的法则,以欣赏一切事物的美,并按照美的法则创造艺术的美。由此,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艺术体操与人体美、音乐的联系,从而发展艺术体操美,达到体育运动美的高级形式。

从体操的起源和发展研究艺术体操的美

艺术体操是自然体操、韵律体操和现代舞蹈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发展形成的。艺术体操作为女子体操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体育教育的一种手段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瑞典体操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林氏体操”,其宗旨是使身体按自己的意愿活动,并根据体操练习的功能,将其分为教育类、军事类、医疗类、美学类等4类。法国舞蹈家费·德尔沙特为了帮助演员改善表演姿势,创立了一套富有表现力的体操体系,这套适应新舞蹈的身体训练方法体系,使动作富有美感和表情。欧美体育界很快借鉴了该体系的某些方法,通过富有自然想象的自然动作抒发内心的情感,最终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生理学家、舞蹈家对女子体操进行了改革。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乔治·德迈尼主张女子体操应该柔和幽静。瑞士的音乐家、教育家台尔克罗兹设计了一种身体练习和音乐节奏相结合的音乐体操,他的训练体系是把身体训练作为理解音乐的一种手段。

艺术体操发展到今天,人们更加注意艺术体操的美学研究,从艺术体操的各方面来探讨美。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她认为艺术体操的动作应该自然,所有动作都应从自然的跑和跳跃等动作中派生出来,她的舞蹈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体操相似,既锻炼身体更充分体现了赏心愉悦的美感。

艺术体操的美学构成

艺术体操动作内容繁多,风格各异,各类动作均具有优美和艺术性的特征,充分地展现出协调、柔和、幽雅等女性健美气质,可分为徒手练习和手持轻器械练习两大部分。主要用各种走、舞步、跳跃、平衡、波浪及技巧中的滚翻跌扑,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有韵律的身体活动,以身体姿态展示女性优美的风姿。

艺术体操不仅有体育运动的健康美,而且融合了包括雕塑、绘画、工艺在内的艺术美,以及芭蕾舞、民族舞、技巧、武术、杂技、戏剧等技术之精髓,而且还创造了一整套有思想、有感情、有层次、有结构、有难度的立体练习程序,从而构成了艺术体操的美。

艺术体操以独特新颖的编排,婀娜多姿的舞蹈,袅袅婷婷的动作,运动员健美的体型,以及协调一致的音乐配合等因素来展示优美而和谐的姿态美。它要求每完成一个动作不仅具有线条美和节奏美,而且还要有屈伸、高低、强弱、快慢、缓急、正侧、虚实、方圆、断续、顿挫、张弛、离合等变化,表现出艺术体操的高雅和谐、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美,从而使人们感受到青春美、健康美、生活之美,以显示出震撼人的艺术效果。

艺术体操的审美规律

1、艺术体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美的追求是艺术体操的重要特点之一。一套高质量的成套动作就是要在音乐、形象、动作、舞姿、线条等各方面追求美、创造美。艺术体操不是动作简单的连接,也不是难度动作的组合,而是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巧妙地把技术动作、音乐的节奏及人的风格有机而和谐地组织起来,把各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艺术体操以高难的技巧、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协调的色彩、感人的艺术形象,综合成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创造出鲜明、完美的意境,产生强烈的审美力量,令人心驰神往。如果忽视了任何一个局部,如技巧难度太低,音乐的旋律太差,造型不美,神形分离等都会影响整体效应,就像人缺了一只手或一条腿一样。所以在艺术体操中决不能把技巧、舞蹈、造型、音乐等看成是独立的,个别的,而应该严格地按照每一局部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并把它们和谐、完整地统一在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民族风格之中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方可产生出韵味十足风格突出的艺术感染力。

2、艺术体操的形象之美

艺术体操把形象作为审美特征的基本标志。艺术体操之美,实质上就是艺术形象美。艺术体操的形象是指在表演中对情感、动作个人风格的完整表现。艺术体操运动员不仅需要表现力,而且要敢于表现,善于表现,通过身体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创造出可以直接作用于观众视觉的立体的艺术形象,把艺术体操内在的感情通过身体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波浪式的身体动作,可以被描绘出来,好似海鸥在海上飞翔或天鹅在湖面上悠闲地漂浮。一个美好的形象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善于通过动作的外部形象把人的个性、思想感情和特有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真正做到情姿相融,形神兼备,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这就是艺术体操的形象之美。离开了形象,便失去了它的生命。

3、艺术体操的音乐之美

艺术体操运用音乐伴奏,不仅烘托气氛,更是各种形态和技术展示的艺术手段,所以音乐被称为是艺术体操的灵魂。艺术体操离不开音乐,而在音乐三大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中,节奏可以看作是骨架,是音乐流畅活泼、宽广平衡的表现。在艺术体操中,每一个动作都受到节奏的制约。可以说艺术体操各种美的统一,最终必定由音乐节奏来完成,任何动作的节奏失调,都会影响艺术体操的美,因此,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要协调一致。再者,如果音乐选得不够理想,旋律不够优美,节奏较为单调,或把不同风格的音乐硬拼在一起,或是剪接质量不高,或是运动员的动作与音乐节奏不够吻合,动作未能充分表达音乐的意境或风格,都会影响艺术体操的美感。相反,曲调优美、风格鲜明的音乐,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激情,突出个性,增加动作的感染力,还可以增强表演的气氛和艺术感染力,给观众留下美的印象。

4、艺术体操的难度之美

艺术体操的技术难度,对创造优秀的成绩有直接联系。但必须摒弃低劣或平庸的技术难度,以免使形象失去它的美感和真实感。艺术体操中身体动作是重要的技术基础,是由跳步、平衡、单足转体、波浪等基本动作,以及各种移动小跳、单足跳、摆动绕环等动作组成,其中跳步、单足转体、平衡3类动作丰富多变,是组成难度的核心部分。新颖独特、高质量的单脚旋转还是构成独特性和熟练性加分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在成套动作中还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抬头挺胸的旋转及各种舞姿的旋转充满着梦幻般的色彩;短半径快速的旋转则可体现欢快、激昂的情绪,渲染热烈的气氛,展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5、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外型美

艺术体操项目是以优美为其主要特征的,运动员漂亮的外貌及健美的身体形态会为创造优异的成绩带来良好的“印象分”。外貌主要是指脸型、五官和气质。脸型、手型与体型有密切的关系。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型最好是修长、匀称、富有女性曲线美,要求运动员五官端正,面目清秀,两眼有神,气质上秀丽脱俗,具有个性。身体各部位的形态要求为颈略细长,四肢修长,手指细长,漆关节稍细,腿和脚面绷得直并且脚背弯弓大,避免0型、腿或X型腿,肌肉拉力强并富有弹性。发型要体现造型的特点,显示出与人体线条融合一体的幽雅风韵。

作者:郭科伟

第二篇:新世纪西方美学思潮对中西美学影响之分析

摘 要:现代的西方美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是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科学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人的思维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文就新世纪西方美学思潮对西方美学的冲击以及对中国美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西方美学;思潮;冲击

在西方的近代美学分为英美美学与欧陆美学。西方美学思潮以自己独特的理论主张,创造性的提出和回答了一系列新的美学问题,实现了美学的近代转型。西方近代美学思潮充分注重人的理性,以人的理性作為美学的构建基础与衡量标准,充分的体现出来以人为本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发展,美学思潮中开始出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的对立,并由此形成了西方近代美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新世纪西方美学思潮概述

西方近代哲学的始祖——培根与笛卡尔是西方近代美学的奠基者。在他们的影响下,西方美学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潮、倾向以及派别。各个美学思潮、倾向和派别在争鸣中相互影响着。各个美学思潮从各自的角度对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极大地丰富了西方的美学思想,完善了西方美学理论体系。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艺潮流代表了当时欧洲文艺最高的水平,它对欧洲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潮是17世纪欧洲最引人瞩目的美学思潮,它主张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宣扬理性至上,视为文艺创作的最高标准。新古典美学主义同新古典文艺的实践是一样的,新古典美学思想也是在法国专制王权的影响下、在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高乃依和布瓦洛。高乃依作为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美学思想的创始人,对悲剧的社会功用和目的、悲剧和悲剧体裁、悲剧理论的净化说和“三一律”等问题都做出了总结性解释。布瓦洛发展了新古典主义思想,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集大成者。布瓦洛的代表作《诗的艺术》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该作品从理性出发,对新古典主义文艺的衡量标准、创作原则、体裁类别以及作家的修养等都进行了全面论述和总结。法国古典美学具有保守性,主要体现在美学中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封建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文艺思想,同时也具有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的新的要求。

20世纪的西方美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分支,即英美美学与欧陆美学,英美美学又分为分析美学和实用美学,分析美学主要是指从前期到后期维特根斯坦影响的美学,实用美学是指从自然主义到实用主义到新自然主义再到新实用主义美学。欧陆美学主要内容有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四部分。现象学是指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精神分析主要是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构主义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研究方法。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学流派都根据自身需要不断演进,如2005年出版的《牛津美学手册》中在“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栏目中总共列出了11个大方向,包括女性美学、环境美学、比较美学等,而新时期的美学,随着生态型美学与推知美学的出现掀起了新的思潮,二者共同否定了西方近代以来美学基础原则。

从美学的整体形势来看,推知美学与新世纪初形成的生态型—生活型—身体性美学虽然在追求上存在差别,但是这两类美学发展的潮流形成了优势互补,并且二者都具有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都从宇宙整体和万物平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都否定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实验室型的划界思维。

二、新世纪西方美学思潮对西方美学的冲击

新世纪的美学思潮主要是生态型—生活型—身体美学。在近代的西方美学中,鲍姆加登与康德主要靠区分原则让情感与意志区分开来。在美学领域,美就是对感性加以完善,并对情感加以具体化。生活中处处存在美,但是这些美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不具有纯粹的美,要获得纯粹的美必须与一定的功利性的美拉开距离。艺术正是这种无功利性的美,是形式的专门化,是人为了美而创造出来的,情感的完美化体现出来的是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外化体现出来的是艺术,因此,审美经验即美感的理论化。划界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认为要想更好地了解一个新事物,必须把研究对象放到实验室里去研究,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分割开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出事物的本质。美从概念知识区分可以定义为一种划界,划界即把一事物与他事物区别开来,并且对该事物用美的眼光进行分析。正是因为划界,研究者才能够在生活与社会中挖掘出美,艺术美也正是在这种划界过程中得到理论说明。生态型美学主要反对用艺术美学的方式去看待自然,但生活型美学却反对用艺术美学的方式看待生活。生态型的美学认为,如果用艺术美学的方式看待自然,会把自然外观之美与内在的本质和概念区分开来,它割裂了自然外观与内在本质的关系。生活型美学不同于生态型美学,它关注的是消费社会,具体包括日常的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穿衣打扮。在日常的生活领域,所有的美学形式与生活具体内容是紧密相关的,但是这里的美感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根据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出的。新世纪美学思潮对近代美学的否定对西方美学的整体演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虽然这种冲击不是对美学基本原则的否定,但这种否定与美学原则之间产生的一种张力。新世纪西方美学思潮的形成,与西方美学与非西方美学的差異有关,它是不同美学相互碰撞之下产生的美学观。总体来讲,生态型—生活型—身体美学已经对西方美学原则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新世纪西方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存在很大不同,原因在于,西方美学主要是由区分和划界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中国美学主要是由交汇原则和关联原则建立起来的。经济的全球化带来西方文学的全球化,作为西方现代最主要文艺形式美学以自己的优势地位在全球迅速传播,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美学能够发展良好的原因之所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中国美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美学一直具有独立的发展地位。世界美学发展会推动中国美学的发展,同时中国美学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美学的发展。中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王国维,王国维中国美学成就融汇古今,是打通中西的大师。此外,蔡元培、梁启超对中国美学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学贯中西,在一定的意义上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基础。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是朱光潜,他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发展的代表,朱光潜先后在英国与法国留学,通过对西方美学的研究而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解放后,朱光潜在批判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美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二是以宗白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家。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奠基者,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主要源自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老庄思想、《周易》、佛学有密切的关系。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在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当属宗白华,是他把中西美学思想融会贯通的。”宗白华对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始终根植于对中国文化,着力弘扬了中国文化的美学精髓、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其中对中西方艺术表现的审美差异特征的研究,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最具理论系统性和理论独创性的。三是以蔡仪和李泽厚为代表的美学流派,蔡仪和李泽厚的美学观念承接的是苏联美学体系。蔡仪作为一位中国内地较有成就的美学家,其美学思想大致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蔡仪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都体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曲折探索历程,并为建构中国美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李泽厚登上美学舞台之初,主要是为了批判朱光潜,李泽厚帅先肯定了实践对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主体地位。

无论何种美学,都是在借鉴和自身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的美学的思潮主体是关联交汇美学。西方近代美学的主流是区分—划界美学,因此,新世纪美学对近代以来区分—划界美学的否定,具有石破天惊的效果。关联交汇美学是中国美学的主流,因此,生态型—生活型—身体美学进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美学流派的丰富上。中国在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下,生态型美学与身体型美学发展顺利,而生活型美学则引起较大的争论。在美学的发展中,区分—划界美学与交汇—关联美学之间存在着本质关系,因此在达到一定的关节点时,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田纪寅.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0,(03).

〔2〕周来祥.当代西方美学的内在张力——从《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谈起[J].中国图书评论,1990,(04).

〔3〕杨恩寰.当代西方美学思想一次成功的梳理与宙辩——《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评价[J].社会科学辑刊,1990,(05).

〔4〕刘悦迪.今日西方“生活美学”的最新思潮——兼论中国美学如何融入全球对话[J].文艺争鸣,2013,(03).

〔6〕吴予敏.心灵的形式——20世纪前半期西方美学思潮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2).

作者:李维维

第三篇:招贴设计的美学分析

【摘要】美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既有严谨的理性思辨,也有情感支配下的感性认识。同样,招贴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在招贴设计中引入美学的概念,深入分析其蕴含的美学特征,把握受众对于招贴的审美判断和规律,可以更好地指导招贴的创作,从而提升招贴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招贴;美学

一、招贴设计的美学属性

“招贴”英文名为“poster”,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意指张贴于公共场合的告示。世界第一张可考的招贴为一张寻人告示,而最早的印刷招贴则出自我国宋朝的山东刘家针铺,再到当下层出不穷的现代招贴,从中可以清楚看到,每一张招贴都带有明确的信息内容,其存在的最大目的在于使人们得知某种信息,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为。从这方面讲,功能性理所当然应是招贴设计最本质的美学属性。纵观招贴设计的历史,虽然在不同时期受到众多艺术风格流派的影响,诞生了许多样式不一的设计风格,无论是以构成主义著称的德国包豪斯,还是带有强烈东西方融合特征的日本招贴,再到注重商业功利性的美国招贴,都体现出招贴鲜明的功能特点。与绘画作品不同,招贴具有的这种功能属性,最终需要通过社会的接受和认可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就是说招贴才具有了符合美的条件之一。而作为艺术的绘画作品,只要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得到人们的称赞和肯定,传递出作品带有的美学思想,它即是美的,即使处在孤芳自赏的状态,也不能对其加以否定,因此,可以看出招贴的美具有大众性,而且评判标准更为严苛。

招贴的美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递信息,二是审美价值。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在其美学思想里有一条观点:美的真正目的在于刺激要求。对招贴来讲,无论是传递信息还是审美需求,都是在人们所需求的范围里给予刺激。传递信息是招贴的本质功能,也可以说是招贴为美的必须条件。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招贴以何种形式来达到目的,将直接影响人们对招贴的评判与定位,恰巧也就体现出了招贴的审美价值。由于审美活动需要人们的感性认识,对审美客体需有情感倾注,如果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能获得愉悦,那么这种情感倾注也就愈发明显。康德曾指出,人在纯粹的审美里绝不是在求知,求发现客观的真理和普遍的规律,而是在静观地赏玩形象、物的形式方面的表现。因此,人们在接触招贴的过程中,如果能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对于信息的传递也将有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招贴不能以蛮横、欺骗的手段来“说服”人们,也不能仅仅流于平淡无味的表达,而是需要以巧妙而愉悦的形式来打动人心。总体上讲,招贴在两方面的美学功能缺一不可,信息传递需要较高的审美价值来帮助其实现,审美价值又必须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使其真正具有美的存在意义。

二、招贴设计的美学体现

(一)形式美

形式是招贴的外在表现,是指在设计中合理有效地进行版面设计,其中具体包含对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安排,以促进内容的准确传达和产生美的享受。因此,形式的运用必须符合内容的特质,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置内容于次要地位,否则可能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正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所说:如果信息内容很重要,但形式很难被人理解,其品质也不能算好。在实际设计中,有些设计人员极度热衷于所谓的“创意”,其作品可谓是形态各异、花枝招展,然而对内容却交代得不明不白,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效果却不尽如意。著名的德国平面设计师雷克狮·德莱文斯基曾指出:“招贴的灵魂是创意,招贴的身体是形式”。好的招贴一定是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中可以感受到设计师对作品真情实感,比如欣赏冈特·兰堡的招贴作品,这位享誉世界的德国设计师将土豆的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土豆在他手上不再是普通的食材,而是一种充满戏剧性的图形元素,通过对土豆的分解与重组,并赋予鲜艳的色彩,使土豆的外在与内在得以充分呈现,同时又是一个饱含想象力的整体,其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在画面中营造出了多层次的空间。

招贴设计中的形式美要求画面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应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一是主次关系,明确主次关系是版面设计的首要任务,作为“主”的内容在信息传递中肯定是最先被关注的,也是最容易被识别的,它多是画面的视觉焦点,而“次”的内容是主内容的有效补充和完善,与影视作品类似,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一目了然,若二者关系混淆不清,则会影响观者的视觉流程,不利于主题的表达。二是变化与统一关系,变化能丰富画面,统一又使变化得到协调,变化属于微观层面,统一属于宏观层面。适度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避免画面单调和呆滞,能充分显现出每一部分的个性,在变化之余要注意在某些方面的有效统一,如造型手法、色彩表现等,使各部分协调并达到融合,这样画面才能融为一体,产生旋律、快乐和统一。三是对称与均衡关系,招贴画面中的稳定和秩序美感得益于对称与均衡的体现,对称表现了力的均衡,在视觉上给人极强的完整和稳定感,体现出秩序井然、庄严肃穆和安静祥和的美感。在对称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均衡的状态,与对称不同,均衡的美来自于平和中的变化,既端庄静穆又不失生动活泼,是完美、宁静、和谐的体现。

(二)思想美

在招贴设计中,创作思想引领着整个设计过程,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品质,纵观世界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无不透射出独特的创作思想,有的甚至成为其一生的印记,使其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如福田繁雄,首先想到的就是作品中巧妙而富有创意的正负形与矛盾空间;对于田中一光而言,想到的即是能剧招贴中对能面这一日本传统形象的运用;而提到切瓦斯特,其带有涂鸦风格的卡通漫画造型就会涌现出来,这些设计大师在创作思想方面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才能使之在设计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内设计师由于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招贴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情怀。中国传统艺术以“意境”为美,艺术作品讲究“立意”,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一说,在招贴设计中同样需要立意为先,根据主题营造合适的意境,不能只是将各部分信息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如欣赏靳埭强的招贴作品,感受到的则是浓厚的水墨文化,就如同在欣赏一幅水墨画,传统美学里的“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等思想使他的作品散发出厚重的传统文化魅力。此外,传统绘画还以“形神兼备”为美,通过以形写神来达到这种美学高度,这种质朴而又高深的美学思想同样对招贴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概括地讲,招贴对这一美学思想的传承体现为“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取其形重在选取与主题相关联的图形图像进行再创作,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延其意则是对图形的升华,使之具有了超越图形本身的寓意,比如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不但造型优美,而且带有丰富美好的寓意为人们所喜爱,招贴中的图形创作也应有明确的用意,即服务于作品主题,而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传其神是在形神兼备之后的又一提升,是招贴作品在传达信息之外给人们带来的新的美学意义,比如审美作用,教育价值,积极态度等。

(三)创意美

关于设计,创意应该是最为受关注的词,可见其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而对于招贴设计,创意美不仅要求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思想上的创新也需随时跟进,否则想做出令人称赞的作品恐是天方夜谭。招贴因其功能性和审美价值的定位,使得人们不但要其“一目了然”,还要“一见倾心”,才能构成一幅真正“完整”的招贴,“一目了然”可以借助形式来完成,而“一见倾心”更多时候就需要好的创意来实现。

与形式美和思想美不同,创意美不但能给人们带来别具一格的视觉享受,对招贴功能的实现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且它深深根植于每一个设计师内心,体现在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可能只是一个图形、一个文字或是一种色彩的运用,就能使创意得到升华。好的创意犹如行走在沙漠中的人发现绿洲般的欣喜,不仅美化了人们的视觉体验,更是点燃着设计师的激情。但美的创意不应是天马行空般的无所顾忌,而是服务于招贴主题的匠心独运,人们从中既能感受到设计师的专业素质,也能体会这种奇思妙想的创意为作品带来的美。

三、当代招贴设计的美学创新

受到当今多元文化和现代技术的影响,招贴设计的种类和样式都在不断更新,因此也带来了新的美学体验。当代招贴设计的美学创新所呈现出的最大特点即是“平面不平”。招贴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形式,在历史发展中主要通过二维的平面得以表现,而进入新时期后,视觉效应的作用被不断扩大,为了追求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效果,招贴设计已经突破了二维空间,出现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则是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在招贴的材料使用上,也是有了很大革新,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印刷或绘画纸张,而是引入了更多装饰材料,如塑料、金属、亚力克等,甚至是直接对树枝、树叶、毛发、石子等自然物的运用,设计师在材料的选取上更为丰富多变,有助于创意的实现和主题的表达,同时还能使设计贴近生活和自然,呈现出绿色、生态、环保的自然之美。此外,由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招贴的制作技术同样得到了极大革新,在原有的印刷、描绘等基础上,融入现代声、光、电元素,拓展了招贴的应用环境,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此外,交互设计已经成为了现在设计的发展趋势,跨界融合也是当代设计的一大特征,倡导人与作品间的互动与交流,招贴设计中的交互性能使信息传达变得生动自然,不再完全是单方面的传递,这种效果的产生依赖于招贴作品所具有的良好的交互体验,相对传统招贴来说,无疑更具吸引力。

四、结语

招贴设计因其具有较强的功能性,不可能像艺术创作那般孤傲与直率,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传达出令人叹服的魅力和美感,使人们在接受招贴的信息内容时,感受到与设计师相同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招贴设计最富美感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2] 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 张韬. 基于美学意义下的招贴个性化表现[J]. 包装世界,2012[4] 胡宗勇.论现代广告招贴画设计中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J]. 电影

评介,2013

作者简介:叶峻榛(1986-),男,四川省雅安市人,四川文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研究;游戏动画。

作者:叶峻榛

上一篇:广场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贸易术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