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军事院校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内部通过知识共享达到知识交叉和创新,对院校教学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归纳了军事院校教学团队的特征属性,分析知识共享在军队院校开展遇到的阻碍因素,最后从营造知识共享氛围、合理控制团队规模、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创建共享保障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知识共享的建议,为教研团队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学团队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学团队知识管理论文 篇1: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

〔摘要〕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效率直接影响教学团队水平的发挥,为此,通过研究教学团队建设中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构建高校教学团队中的教学知识转移模式,为高校教师提供能够增强教学协作、交流的途径,最终实现提升高校教学团队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学团队;知识转移

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团队内成员间的知识转移与否及转移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影响到教学团队质量的好坏。研究当前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知识转移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注重知识转移,整合团队成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促进教学知识的采集与加工、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提升教学水平,让高校成为不断成长的学习型组织。

1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团队负责人的凝聚力、团队成员的个体心理因素、团队成员的个人知识结构、知识管理和知识转移技术、知识本身的属性、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等,这些影响因素都可以借助于知识转移过程来进行归类分析,根据图1所示,知识由知识拥有者发出、经过媒介转移,最终流向接收方,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知识转移过程的全貌,结合教学知识的特殊性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

11教学知识的内隐特征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指外明化、结构化、编码化,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内隐化、非结构化、非编码化,不是通过普通的学习途径可以获得的,主要藏于人的大脑中或组织内部的知识[1]。同样,教师的教学知识也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教学知识包括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目标、教育心理知识等;隐性知识包括教学理念、技能、态度以及心得等知识。因此,对于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请教的方式就能很容易的获得,可是隐性知识就很难传递和转移。

教学团队水平的提高,需要个体在教学质量上的提升,教学知识的转移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的共同成长,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由于教学技能和理念等知识的内隐特征,教学知识大多数存在于教师个体的大脑和行为当中,只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才能自然流露出来,甚至教师自己也未曾意识到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知识。因此,隐性知识不便于被教学团队的其他教师获得,阻碍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影响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July,2014Vol34No7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uly,2014Vol34No712转移媒介的过滤行为

教学知识的转移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比如说文档资料、音频、视频、会议等方式,这些媒介都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共享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科研成果、教案等文档资料,优点是转移的便捷性,但是,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等不同,在知识接受这一方得到的知识中,必然会有缩减、差异等情况。教学实况录播、教学会议音频等资料可以真实地感受教学现场的氛围,能够观察到教学环节中一些细微而又重要的地方,但是,这种方式不能反映教师当时的心理活动,以及教师秉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所以,知识转移需要通过媒介来实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各种媒体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转移媒介,必要的时候可以联合多种媒介重复转移,最后,经过分析和综合将知识拥有者发出的知识尽可能全面的复现,进行优化整合后最大限度地发掘所转移的教学知识。

13团队成员的心理障碍

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包括教师个人能力、个性、意愿等方面,首先,教师个人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方面,主要针对教学水平较高的一方有多大能力给其他教师提供教学知识,这不但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相关,还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述方式有关,当然,作为知识接受一方的教师,也有吸收、消化教学知识等能力方面的问题;其次,教师的个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主要指教师个体性格的倾向性和思想的开放性,性格偏外向和思想开放的教师容易和别人沟通、交流,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发生,而性格偏内向和思想保守的教师则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阻碍了知识转移的发生。

最后,教师的个人意愿是影响知识转移最关键的因素,Grant认为知识本身就有独享性,因此知识拥有方必须要有转移的意愿才能促使转移行为发生[2]。的确如此,只有教师愿意共享自身特有的知识,才会发生知识转移。个人意愿主要是指教师传递自身教学经验的自愿程度,考虑到教师自身的行业地位和利益方面的问题,如果发生知识转移,而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地位,又没什么利益的回报的话,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知识转移的发生。

14转移情境的外部制约

转移情境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团队文化,团队文化是一个集体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认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如果教学团队秉承一种积极开放、善于沟通、互相学习的文化氛围,那么,知识转移会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而且转移效果也比较好,相反则会阻碍知识转移的发生;第二,高校组织结构,各院系的教学工作主要通过教研室来推动,但是教研室的民主决策、百家争鸣、积极探讨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源于高校科层制的长期影响,学术组织行政化严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知识转移的发生;第三,高校激励机制,目前高校激励制度的设计主要涉及经济利益,然而,激励制度的设计至少要涉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心理利益,因此,激励机制设计的缺陷阻碍了知识转移的发生。

2高校教学团队中的教学知识转移模式

教学团队,是指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愿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3]。鉴于团队成员间教学知识背景存在着“势能差”,教学知识从势能高的一方向势能低的一方流动是不可阻挡的,但是为了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必然需要一个理论模型来指导教学知识的转移,为此,结合教学知识的独有特征和知识转移的过程,建构了高校教学团队中的教学知识转移模式,如图2所示。

21知识的提供

作为教学团队中教学知识丰厚的教师,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学习内容,这些教学知识主要通过教学计划、教学经验心得、教学科研成果等形式来承载。教学计划反映一名教师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安排的理解和规划,渗透着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心得主要是教师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的一种结果,有关于解决教学问题的总结,也有关于对教学工作的认识等知识;科研成果主要指教师围绕教学工作进行的相关研究论文,能够充分、深入地提供对教学环节的理论成果,从而指导实际教学过程。

22知识的获取

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通过院系教学知识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教研室举办教学讨论会议相互借鉴各自的经验,或者通过和名校名师的交流访学获取教学经验和技能。但是,鉴于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内隐特征的特殊性,作为知识势能低的一方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否则,也会导致事倍功半的。为此,教师在获取知识时必须要转变态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学习,只有抱着一份真诚的心态向其他教师请教,这样才能在融洽信任的氛围中获取真实有效的东西。所以,知识库的建设是教学知识获取的基础工作,相比于知识库更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学讨论会议和一对一的交流请教。

23知识的选择

教师获取教学知识或者再获取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对知识的评价和选择,由于教师双方信息不对称,这就导致知识势能高的一方共享的教学知识与知识势能低的一方所学的教学知识不匹配。然而,为了激发教师共享知识的热情和信心,不能对所共享的知识有任何规定,这就导致了势能低的一方在选择要接受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反省分析,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知识来弥补教学方面的不足,同时,要根据自身教学价值观和对教学的认识来评价对方提供的知识的适切性,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能。

24知识的应用

对于知识势能低的一方来说,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知识后,必须马上通过实践教学和科研的方式来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知识转移的效果。教师一般可以选择在上课、科研、交流、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整理教案时,不间断地进行实践已选择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在反思的过程中求进步,在实践的进展中转变知识势能的位置,逐渐地由势能低的一方上升为教学知识势能高的一方,从而实现了教学生涯的飞跃。

在应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反思和创新,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旅行。知识势能的高低是相对的,只有持续创新教学知识,充实教学知识库,为教学团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库,才能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3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知识转移的保障措施

为了顺利推进教学团队中的知识转移,提升教学团队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

31资源保障:建立教学知识资源库

由于教师的流动性和教学知识的富集作用,高校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这种情况又不可避免,为此,高校各院系必须通过建立教学知识库来巩固教学质量,使得教学状态不因为某个教师的流动而出现波动,同时,教学知识库的构建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为以后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教学知识库的建立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进行收集资源,就内部而言,主要从本院系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出发,搜集教学课件、教案、课堂视频等资源,必要时可以跨院进行搜集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就外部而言,主要针对外校进行搜集名师课件、精品课程、教学实录等资源。资源的收集不等于知识库的建立,要想发挥知识库的作用,关键工作就在于对搜集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最终构成一个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教学知识库,通过内网的方式供教师下载学习。

32技术保障:拓宽教学知识交流平台

由于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着知识势能差,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教师之间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或者建立一个平台来减少势能差,然而,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特殊元素,在选择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上也有其特殊性。

首先,各院系要设置知识主管(CKO)来管理教学知识平台,可以由教学秘书或其他管理人员来担任,为知识交流平台的搭建做好技术规划和质量管理,通过培训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能够运用现代技术工具实施交流。其次,各院系各教研室要开展教学讨论会议,由于各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心智模型的差异,教学会议主要在本学科或本专业领域的教学团队内开展,当然,为了开阔本学科教师的教学视野,可以适当扩大会议参与成员的范围,会议开展的关键是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第三,借助于校园网络建立BBS,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效用,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参与讨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教师之间的讨论能够更顺畅地进行。

33文化保障:塑造高校知识管理文化

Davenport和Prusak认为,如果缺少文化支持,再成熟的知识共享机制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4]。高校知识管理文化是指一种共享文化、合作文化、学习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文化,这是一种软环境,但是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高校各项工作的协同配合,是一项长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高校首先要确立教学团队发展的共同愿景开始,各院系通过制定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知识共享原则等方式,培养教师的知识共享意识。其次,作为高校领导和院系教学团队负责人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组织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学习和培训,增强教师对知识共享的认识,同时,领导人员将知识共享的理念渗透到具体工作当中,为其他教师做好表率。

塑造知识管理文化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自觉共享、自觉学习”的氛围,虽然路途遥远,但如果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其作用和意义,那么,在实践工作中始终坚守共享、合作的理念,就能促进高质量教学团队的建设。

34制度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建立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但需要加强教师之间交流和学习,还需要配备相应的激励机制。从知识接受方面说,要接受新知识,并且运用和再创造知识,也需要一定的激励,通过相关的激励措施,可以促进团队成员间更加积极地参与隐性知识转移过程[5]。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来看,教师群体的需求更多的是在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层次上,但是,目前高校的激励机制主要涉及物质激励,高校管理层应该合理设置奖励制度、岗位评定制度以及晋升制度等,实施开放透明的管理,按照教师对知识共享的多少来分配。然而,在精神激励方面还是很欠缺,教学团队内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尊严和学术热情,对知识转移有特殊贡献的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激励。因为教师属于追求个性化、独立性、多样化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有渴望同行或领导的承认和认可的需要,为此,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4.

[2]WANG P,et al.An integrated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MNC parent to China subsidiary[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4,(39):168-182.

[3]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

[4]金惠红,刘辉琴.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3):267.

[5]施翔,陈永高,孙文建.隐性知识在项目团队中的转移效率[J].工业技术经济,2008,(12):86.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郭亚军 武建鑫

教学团队知识管理论文 篇2:

军事院校教学团队知识共享问题研究

摘  要:在军事院校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内部通过知识共享达到知识交叉和创新,对院校教学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归纳了军事院校教学团队的特征属性,分析知识共享在军队院校开展遇到的阻碍因素,最后从营造知识共享氛围、合理控制团队规模、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创建共享保障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知识共享的建议,为教研团队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共享;教学团队;教育研究

当下,共享模式正在各行各业以方兴未艾之势迅速生长。共享经济,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与他人共同享用产品和服务,而无须持有商品与服务的所有权,做到使用但不拥有,分享替代私有。而作为逐渐取代资本和人力等传统资源成为影响组织发展的知识,也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可以被共享使用。研究发现,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对于高水平的创新具有关键性作用。军事专业院校大多以军事职业教育为主要目的,教学人员分散在各个专业系,在这种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组织体系中,加强不同组织间教学人员的横向联系,消除教学领域知识共享的障碍,促进知识共享,已经成为院校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军事院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征属性团队的含义及特征

知识团队是指为了承担某种创新性任务由具有互补知识或技能、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知识型员工构成的项目团队 [1]。知识型教员是指掌握运用理论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教学的人。军事院校教学团队是着眼于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升教员教学能力,为提高学员专业素质和岗位任职能力,由一定数量的业务知识丰富,能力互补,年龄梯次配置科学,经历、职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协作精神良好,能够共同承担任职教育教学责任的专(兼)职教员组成的群体 [2]。团队的关键是发挥团队的整体效能,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与地方大学教学团队相比,军事院校教学团队具有团队任务明确、成员结构合理、团队精神鲜明、成员流动性大等特点。

(一)团队的任务目标明确

军事院校教学团队的建立有明确的教学建设发展目标。教学团队以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专题建设,以及教学案例、想定、战例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为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精品专题建设以及优秀战例、想定、案例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发挥团队作用。

(二)团队精神鲜明

军事院校教学团队传承和发扬着我军优良的革命精神,团队成员对党、国家和军队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团队成员对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打赢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团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感,以团队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纽带,具有高度的合作意识,为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

(三)成员流动性大

军事院校教学团队的教员组成主要是现役军人,除了承担教学任务以外,还有训练、科研、代职等任务,并且还会面临一年一度的转业问题,这就造成了团队的稳定性无法保障。2016年实施的《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2016年组织实施军队规模结构和作战力量体系、院校、武警部队改革,裁减军队现役员额,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军事院校成为此次裁减的主要对象,这就造成了以往相对稳定的军事院校教学团队在此次改革期间,不得不面对人员大批量流出的情况。

二、军事院校教学团队知识共享的障碍

(一)激励机制缺乏影响知识共享的热情

知识是教员立足和发展的根本,知识掌握的深度与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体价值的高低。团队发展需要发挥教员个体所长,将其专业知识进行共享,并且在同专业或跨专业的多名教员的协同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调整、增减乃至整合部分教学内容。个体如果选择共享和调整知识,则可能使自己处于收益或竞争中的不利地位,进而引起知识共享中的社会两难选择问题 [3]。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产出高质量、有影响的结果,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如果激励机制不合理,知识团队的知识成员付出知识得不到相应回报时,可能面临故意隐瞒知识或将知识出卖给其他组织的风险。因此,有效的知识共享必须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使个体在这个问题上抛弃专业个人成见,以协同合作为重。但身为军人的院校教员,无法采取物质激励等常见的直接激励手段,这就制约了团队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4]。

(二)管理模式的现实矛盾影响知识共享的效率

军事教学团队的成員首先要受行政、教学的双重管理。目前,军事院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基本是按照学院(校)、系(部)、教研室(学员队)的模式设置,教学管理也是基于这样的行政体系。因此,团队中教员除了接受团队的规范指导外,还要遵守来自行政和教学上的双重管理。特别是对组成成员涉及不同教学单位的团队来说,开展团队活动就要遵循多个单位的管理约束,想要时间和行动上保持一致,需要协调的关系较多,势必影响团队共享的效率。

(三)军队的保密机制客观上制约知识共享

由于军队事务的特殊性,一切涉及敏感工作的都要确保安全、保密,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教学团队在知识上与地方高校或在国际上进行交流共享。目前各个军事院校都链接到了军事综合网,但考虑到信息安全与保密,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不会在军综网发布,军事院校教学人员就不能享受运用信息化网络带来的资源共享的便捷;教学科研人员之间进行教学研究、科研动态和成果的面对面交流时,也会考虑安全保密问题,对核心问题避而不谈,这就导致团队不能及时与外部团队进行知识共享,不能检验团队所掌握知识的先进性与实战性,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客观上制约了团队知识的更新与提高。

三、提高军事院校教学团队知识共享的建议

(一)营造知识共享氛围

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为知识的创新发展提供基础,而开放包容、关系融洽、相互信任和沟通顺畅的团队环境,是知识共享顺利开展的重要环境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在团队中形成知识共享文化。知识管理学家们的调查表明:成功的组织都有一个积极的知识文化环境。因此,军事院校管理部门应通过组织系统、沟通媒介等多种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环境 [5]。院校教学团队要建立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教育服务,并且可持续发展的愿景,要塑造一种“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氛围,使成员发自内心地愿意分享知识,既能促使个体成长,又能实现自我价值,更对军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众多研究表明,个体之所以产生某一行为,可能是出于个体重视行为本身,也可能出于个体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由此,学术界提出了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概念 [6]。而评价和奖励机制就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外在激励。军事院校对教员的激励应该依据条令条例和有关规章制度,坚持“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两者紧密结合”的原则,将对成员的评价和激励与团队收益挂钩,以衡量个人对团队的贡献。另外,团队还可通过环境熏陶、仪式激励等手段,在精神上的激发出成员的报效国家、崇尚荣誉的军人价值观。对于业绩突出、对团队贡献大的成员,在先进评比和立功受奖时,可以给予一定的倾向,来刺激团队成员的共享积极性。另外,团队在申请科研经费和考核工作量时,在成员之间尽量平衡,形成一种集体作战的意识和实际分配方案。

(三)创建共享保障条件

人員、信息和平台是知识共享三要素。人是主体,信息是客体,平台是介质是物质条件。知识共享平台包括内部的信息期刊、信息网络和交流场所等。信息期刊是用于内部浏览的知识载体,通过这一载体,使大家掌握最新的知识成果。信息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最有效工具。研究表明,IT能力能够促进组织创新绩效的提升,并且通过知识共享的中介效应可以更显著地促进组织创新绩效的提升。军事院校拥有校园网络、学科网站和各种学术论坛,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在不涉及敏感信息和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军事院校应以教学训练部门为核心建立一个精干的学术领导小组,以此小组为中心,为成员提供知识共享的物质保障和理论引导,及时实现知识共享,这是提高军事院校教育研究理论创新,教学组织科学规范水平,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要实现中国军事教育体制的革新,达到高质量的任职教育培训,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在知识快速更新发展的时代,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完成复杂工作对知识的需要,加强知识共享充分发挥团队知识共享的效能,组建精干、协同、高效的教学团队,已经成为军事院校教育团队组织持续稳定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安世虎. 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5.

[2] 李安.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 后勤学院学报,2016(01):98-101.

[3] 郭艳新,康淑瑰. 高校科研团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综述[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20,34(06):104.

[4] 都瑞成,张进存. 军校任职教育团队教学的理论思考与模式构建[J]. 求实,2010(01):242.

[5] 陈世平,胡艳军. 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7):69-72.

[6] 杨忠,等. 激励与文化视角下的知识共享与共享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0.

(责任编辑:汪旦旦)

作者:张云红 张静 乔伟

教学团队知识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摘 要 对于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而言,学习型教学团队建设属于新生事物,人们对之存在认知上的差异。文章阐述了学习型教学团队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讨论了创建学习型教学团队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对建设学习型教学团队的途径与对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学习型 教学团队 建设

近年来,伴随新军事革命条件下军队院校的大发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得到了军队院校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受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军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学习型教学团队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1 学习型教学团队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瑞斯特提出,他认为学习型组织具有扁平化、信息化、开放性以及终身学习的特征。彼得·圣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成员必须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培养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组织成员的共同理想、目标和愿景。

结合彼得·圣吉的组织理论,我们对学习型教学团队的涵义可以概括为:学习型教学团队,是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教员群体,是一个有持续学习及创新能力、有共同愿景、能不断创造未来的团队。

1.2 学习型教学团队的特征

一是组织层次扁平化。学习型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是精简的、网状的、扁平的,呈现为水平式,让每一个基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注重成员自我管理,形成以“基层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同时,学习型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也是有弹性的,能够快速实现各种知识和信息的交融与结合,从而使团队能根据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迅速做出调整,是一种新型的、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形式,能随着未来战场对军事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及时调整院校的培养理念和模式,具有很强的变革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是组织系统开放化。学习型教学团队内部具有开放、平等、奉献、健康的组织环境,成员把彼此当成合作伙伴,相互可以质疑,彼此询问、彼此学习、相互交换知识、相互学习他人所长,大家在交流和工作时彼此尊重和信任,从而使信息能够在组织中畅通无阻。

三是学习单位团队化。学习型教学团队认为,每个人都在学习的组织并不能等同于组织学习,个体行为的改善不能代替组织整体行为的改善,组织学习是以组织本身为主体,而不是全体组织成员的简单算术和。如果一个组织不能成为学习主体,即使每个个体学习都很好,也不能看作是组织学习行为的发生,更难以对组织行为的改善产生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四是组织学习的持续化。世界军事变革蓬勃发展,急剧增加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要求军事人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接受教育,而院校每引进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需要教员和学員更新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创造出新的知识,这些都需要团队成员持续不断地充实自己,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专长,应对院校教育转型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2 创建学习型教学团队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2.1 创建学习型教学团队是提高政治理论教学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

我军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军校政治理论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站稳脚跟,政治理论教学团队必须尽快形成并展现核心竞争优势。政治理论教学团队核心竞争力是由知识、资源、流程与管理文化相互联结而形成的复杂的系统组合,是院校内部整合的、富有个性化的、复杂的能力体系,而且它能够不断优化,是团队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团队内质中支撑团队竞争优势,使团队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由于学习型教学团队的行为比一般团队更为活跃,学习能力更强,其基于共同目标构建出的核心竞争力方向更明确,目的性更强,各种资源的使用能够起到协同的效果。因此,创建学习型教学团队对于政治理论教学在军事变革不断加速的环境下保持竞争力和生命力具有重大意义。

2.2 创建学习型团队是加快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学习型团队理论认为,学习型团队是不断增强其能力来创造未来的组织。也就是说团队能从不断学习中获得竞争优势,面对变化的未来能够做出迅速反应、有效变革。当前,政治理论教学正处于全面、深入变革阶段,改革任务艰巨,在转型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运用学习型团队理论指导转型发展实践,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思想,无疑对政治理论教学实现战略调整,推进院校政治理论教育在新起点上创新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创建学习型团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触发器

学习型团队首先重视人的学习。让人懂得,只有提高学习能力,才能有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在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紧密联系中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学习型团队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尊重人,不再将成员看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成员将团队看作是增强打赢本领、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卓越的依托。创建学习型团队将触发全体成员增强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尽快适应军队建设的新要求。再次,学习型团队视个人目标和院校目标为一体,为成员才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3.1 依托学习型团队理论树立新观念

一是对团队学习意识进行升华。当前很多人对“知识就是力量”产生了曲解,认为拥有别人不懂的知识越多才越有力量,掌握别人不了解的知识才形成自身优势,如果共享知识则会使自己丧失这些优势,谁拥有别人不懂的知识越多,谁就越可能成功,因此人们对一些认为影响到自身竞争优势的知识采取保密措施,并尽可能多地去完善别人不知道的知识部分。因此要改变这种守旧意识,树立团队学习意识。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能够形成团体知识共享,使团体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对复杂问题做到比个人更有洞察力。

二是对组织的传统概念进行创新。传统观念认为,个体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他需要学习,但是团队没有生命,根本不需要学习,它是个体学习的总和。而在学习型团队中,团队同样是一个生命体。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根据新军事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未来战场对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调整培养人才的策略,不断进行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这种自我调整、不断发展的现象本身就是团队生命力的体现,所以团队的学习尤为必要。另一方面,传統看来,团队领导是设定目标、做出决策、高高在上的人。在学习型团队中,成员具有共同愿景,领导作为设计师策划团队运行系统,设计基本理念,设计学习过程,带头践行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并和其他成员一道永远忠于团队的共同愿景。

3.2 构建知识管理体系

首先,创建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是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融管理方法、知识处理、智能处理乃至决策和组织战略发展规划于一体,具有知识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知识管理实施平台。它能够提高院校整合军事教育资源,创新适应教育转型需求的作战、训练、管理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及时转化具有领先水平的作战、训练、管理理论和技术成果的能力。建立知识库可以将不同体系的知识整合起来,成员通过访问知识库可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其次,营造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要培育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合作精神,建立相容的学术氛围。世界新军事变革日新月异,知识以加速度在增长,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其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因此要努力培养在竞争中的合作精神和兼容精神,成员要围绕团队共同目标,积极参与交流、踊跃表达思想,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在畅所欲言中得到启发,在研讨争论中寻找答案,形成便捷高效的学习环境。还要建立相容的学习氛围,过去强调的个人打拼式的竞争精神已不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应推崇合作性的竞争精神,以合作精神开展跨越学科界限的学术活动。

3.3 完善团队运行机制

首先是激励竞争机制。一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要把正确的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办学思想、质量观、人才观等理念,在组织成员充分认识和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将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不仅有利于鼓励他们确立正确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创业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开发院校人力资源。二是创设竞争环境。通过创设竞争环境,激活组织内部机构和个体产生“鲶鱼效应”,真正促使组织的每个部门、每位成员不断超越自我。

其次是创新机制。一是确立创新的观念。组织要始终将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建立共同目标,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让其成员产生一种不断超越的内在需求,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二是注重知识的积累,优化知识结构。要创新就要有创新智慧的积累,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碰撞才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三是创新素质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组织成员创新素质的最佳手段和途径。当前政治理论教学进行的全面改革,就是一场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因此成员应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敢实践、多实践,通过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锻炼,逐步提高创新能力与水平。

基金项目: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基金《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任晓光.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2]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5).

[3] 李庆霞.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4] 章兢,傅晓军.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作者:王恒桓 曾贝

上一篇:地区农牧生产管理论文下一篇:物资招标采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