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农牧生产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我国农牧业的发展,我国农牧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型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和转型。农牧场管理模型对于农牧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现状来看,与国外的管理方式和模型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区农牧生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地区农牧生产管理论文 篇1:

浅谈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农牧民适用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摘要:当前我国农牧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依托产业发展对农牧民开展农牧业适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推进农牧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把农牧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关键词:农牧民;技术培训;必要性;建议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朝着培养“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方向,通过各层次、各类型相结合的培训,使甘南州农牧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受培训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和创业致富能力,实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培训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

在甘南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6县(市)69个乡镇。以州、县、乡三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围绕技术技能提高,通过举办培训班、示范点和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培训。到2011年,该区域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骨干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提高,受训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总体上与该区域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在本区域基本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服务基层、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利用三年的时间培训各类人员5.15万人,其中培训管理人员500人次,技术人员3 000人次,农牧民48 000人次。使6县(市)每百户有1名生产管理人员和5名技术人员,每户农牧民有1名科技“明白人”。

1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是顺利实施甘南黄河水源重要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保障

甘南黄河水源重要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顺利实施主要依靠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也有赖于项目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群众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该项目是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一项量大面宽、科技含量高,涉及林业、畜牧业、水利、环保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不仅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技术、新知识,还涉及广大农牧民群众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该区域缺乏懂管理、会经营、精于加工、善于营销的农牧民技术人员,而且乡村农牧业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占57.35 %,文盲半文盲占到21.47 %,初中文化程度只占14.89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6.29 %。因此,为了组织、实施好该项目,必须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技术人员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和农牧民的适用技术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该项目能够高标准、高质量地顺利实施,而且对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2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从一定程度上说,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农牧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新农牧村建设的成败。农牧民科学素质的高低是农牧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切实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牧民,是实现农牧业和农牧村现代化,建设新农牧村的前提和基础。

3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迫切需要

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建设新农牧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牧业和农牧村经济工作的主线。发展现代农牧业,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牧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随着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种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各种新型的种植制度、种养模式、加工手段不断升级,特色农牧业、加工农牧业、外向型农牧业、农牧业机械化等已成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农牧民原有的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技术和经验,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牧业需求,农牧民在接受、运用和推广新技术上,与实现农牧业空间布局的转型和农牧业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

4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是加快转移农牧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牧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甘南州农牧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了甘南州现代农牧业建设,影响农牧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进一步转移,制约了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甘南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已迫在眉睫。

5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是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

科学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甘南州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源之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牧民收入,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潜力,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另一方面要提高农牧民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牧村二、三产业,拓宽农牧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这不仅依赖于农牧业科学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依靠大批的新型农牧民,只有农牧民掌握了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本领,才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增产增收。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是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是顺利实施甘南黄河水源重要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黄河水资源补给功能、稳定黄河水资源补给为主线,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为原则。坚持生态保护与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协调好人口、资源、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该区域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新甘南。

通过对黄河重要水源规划区农牧民培训的分析,要认真对待这项工作,这是因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并且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双语教学,这给培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尽管黄河重要水源规划区内各乡镇交通通讯便利,但覆盖面大,地广人稀,平均人口密度为15.42人/km2,其中的纯牧业县人口密度仅为4人/km2,培训组织工作难度大,给培训组织机构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作者:傅林霞

地区农牧生产管理论文 篇2:

牧场管理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我国农牧业的发展,我国农牧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型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和转型。农牧场管理模型对于农牧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现状来看,与国外的管理方式和模型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农牧场在管理制度和模式上的区别,然后讨论了我国农牧场进行管理制度和模式改革的方案,最后说明了我国农牧场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牧场管理模型;草地;家畜;放牧管理

一、国内外农牧场在管理制度和模式上的区别

首先,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农牧场管理模型的研究上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目前我国在自然条件比如天气、土地等方面以及生产管理的模式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模型建构的力度不够。但是在进行农场的生产和经营的改革方面,以及牧场管理模式通过利用数学规划法进行模型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模拟草畜相互作用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动态的模拟机制。我国的农牧业与国外相比,发展的规模比较滞后,尤其是各个生产的层面没有良好的衔接性,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仍然是农牧场管理的主流,草地、牧场以及管理没有形成综合作用力。从农牧场管理模型的研究深度来看,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是处于理论层面,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够对我国的农牧业的发展进行实践指导。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在最近几年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引进了许多国外先进的农牧场管理模型,并在实践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对于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深入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特定农牧业的生产管理软件的开发上比较滞后,表现为我国的农牧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慢,这是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国民的饮食结构决定了农牧业的发展规模,二是农牧业的发展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两个方面导致了农牧场工人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在进行农产品以及畜禽的选种方面良种的比例较低,而且没有做好数据的测定和记录工作。我国近年来由于经济和科技方面进步比较明显,在农牧场管理的软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农牧业公司和科研高校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逐步在农牧生产上应用计算机技术,理论方面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研究。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具有较大规模的农牧场数量较少,管理软件只是进行了单个的装置,而且在管理系统方面不成熟,仍然需要使用国外的农牧业管理系统。

二、我国农牧场进行管理制度和模式改革的方案

总体上来说,我国农牧场管理模式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必须要重视我国农牧场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农牧场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农牧场管理的最根本的要求是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扩展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思路,转变农牧业发展的理念,科学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农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推动传统农牧业改造的进程,使农牧业在功能上更加多样化,完善农牧业生产的产业链条,促进农牧业发展的产业化。这样能够降低农牧业生产的成本,加大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保证农牧企业发展的动力。具体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创新农场的发展方式。要改革农牧场传统的发展方式,实行农业股份承包制,争取吸纳足够的职工参与到农场的投资中来,让农场的生产利益更加惠及到广大职工,这样可以保证农场生产的和谐性。要进行农场的规模经营,保证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股份承包制的最合适也最科学的农场发展模式,使理论能够充分的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来。

2.要创新农场的土地经营制度。在进行农牧场管理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土地经营制度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土地经营制度变革,保证农场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农场的生产活力,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更进一步。另外,在农场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维护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能够顾及到每个员工,从而为农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持。

3.要创新农场的经营模式。具体来说,最根本的是进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方面,要进行高效的生产和推出到市场当中。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场管理的风向标,要通过发展高效农场推动农场的管理创新的进程。农场发展的思路应该以市场为主导,实行订单生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实现农场的快速发展。同时,农场还需要通过优化种植方式来推动农场品的生产经营链条的完善。

三、我国农牧场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发展方向

与国外的农牧场管理方式相比,我国是以家庭农牧场为主体。因此,家庭农牧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一是决定了我国农牧业生产效益的好坏,二是决定了我国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2013年,我国中央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的优惠政策,这给家庭农牧场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我国家庭农牧场的发展方面有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家庭农牧场的产业化,二是家庭农牧场的集约化,三是家庭农牧场的规模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改善我国的农牧场管理制度和方法。我国不仅要积极地进行模型的自主开发,还要积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国外许多农牧场管理模型和我国一些地区具有适应性,通过引进和吸收我国可以将这些国外的模型进行参数的矫正和更改,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农牧场的发展实际。另外,在进行牧场管理模型的研究中,要持续的进行牧场资源的整合,利用各项观测数据进行遥感监测工作并努力将其用之于农牧场管理模型当中,尽量实现我国农牧场管理模型的实效性。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发展农牧场管理模型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要素,一是社会要素,二是政策要素,三是管理要素,四是文化要素等。通过这些方面的深入思考使我国在管理农牧场的理念和方法上能够更加科学,更加快速的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

四、小结

国外在农牧场管理模型的研究方面由于起步较早,发展比较成熟无论是在人才和技术以及管理理念上面都十分先进。我国在农牧场管理模型的发展上面相对来说发展不够成熟,但是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管理理念以及方式上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发展前景比较广阔。我国地域辽阔,在农牧业的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发挥我国农牧业的潜力,充分实现农牧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博.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研究——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区域实验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4]孙娟.基于GIS的牧草适应性及其在退耕还草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4

[3]文乐元.云贵高原人工草地-绵羊放牧系统草畜动态平衡过程优化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1.

[4]李刚,王道龙,辛晓平等.锡林浩特市草地载畜量及草畜平衡分析[J].草业科学,2009,26(1):87–93

作者:王庭峰

地区农牧生产管理论文 篇3:

乌兰察布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探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也在加快,对于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结合目前乌兰察布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以及乌兰察布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今后关于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议

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直接影响着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焦点。确保不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保证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标准是我市农畜产品质量工作的准则,通过我市农畜监管部门的严格要求,有力地保障农畜产品和农牧业产业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我市起步较晚、涉及面广、内容多,广大生产经营者认识度不高,各项制度尚不完善,监管工作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 当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1 农牧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一是少数农民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为了片面追求高产量、高收益,混用、不合理使用或过量使用农药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没有严格按照不同药物、不同作物的安全间隔期的规定施用,有的私下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农作物生长调节剂的现象,造成了一些地方的个别农产品农残、重金属残留超标等现象;二是农牧业生产单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精准掌握农药、兽药、农作物生长调节剂施用量,也出现农残、重金属残留超标等现象;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少,跟踪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不到位。面对众多种养农户和大户,有限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难以把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传授给成千上万农牧户和大户,大多数农牧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禁用、限用和推荐的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知晓不多、认识不够,出现不合理使用现象。

1.2 农牧业生产基础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标准化推广应用困难

农牧业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严重地制约了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开展。受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方法的影响,农牧民文化素质低的限制,农牧民更新接收新的农牧业生产新技术、新材料的观念能力差,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观念不强。

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经费缺乏,难以长期维持标准化生产的经费支出,这也不利于标准化生产的开展。

1.3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技术支持与监管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监管手段不适应。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一些旗县(市、区)尚未建立专门的检测机构,未能落实专门检测人员,不能按时按量完成快速检测任务。正在建设的检测机构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目前全市除前旗暂没有成立检验站外,其余10个旗县市区均已挂牌成立检验检测站,但仅有集宁区、商都县检验检测站能够开展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而快速检测的结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被检产品农药残留的情况难以做到准确地检测;二是乡镇农畜产品检验监管机构挂靠在农业技术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专业性技术培训少,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难以有效提高,影响了检测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三是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农残监测检验工作由于检测成本较高,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也没有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预算,致使个别检测站(中心)日常监督检测难以有效开展,给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4 企业认证产品品牌效应不能充分发挥

农畜产品生产区域范围广,经营分散,形不成地域规模优势、特色优势,出现各自为战、松散经营的格局,造成品牌申报成本偏高,申报不积极。另外,由于一些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薄弱,管理水平上偏低,规模化程度不够,“品牌”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认证后收效甚微。

2 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市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以规范和加强农牧业投入品监管为前提,以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为抓手,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依托,以农牧业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加快“三品一标”建设与实施品牌化提升战略为目标,逐步建立管理、监督、处罚、服务为一体的监管格局,结合本地区实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把提升监管能力、加强质量安全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分步组织实施“农畜产品例行监督抽检”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以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严抓农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监管,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牧业产业健康发展。

2.1 着力整治农牧业投入品市场秩序,确保农牧业生产安全

相关科室站所协同执法部门做好对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等重点农牧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及使用的监督管理。并制定农资市场监管制度,建立投诉举报机制,督促农牧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购销记录、标签标识、不合格产品召回等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活动,引导农牧民科学选用、合理使用农牧业投入品。完善农牧业、工商、食药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集中力量依法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违禁农牧业投入品流入市场、流入生产环节。

2.2 大力推行农牧业标准化生产

各旗县市区农牧业部门要按照我市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目标,积极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优先选择一批基础好、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农畜产品生产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国家、行业和地方性农牧业标准,并结合实际制订技术操作规程,率先推行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全程监管,建立档案制度,完善生产记录。创建一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加快全市农牧业标准化进程。

2.3 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证后监管工作

鼓励引导农畜产品生产企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登记工作,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普及、生产服务指导、农畜产品品牌宣传和品牌创建,扩大安全优质农畜产品生产总量规模,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入市快捷、销售顺畅以及品牌信誉、优质优价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全面加快“三品一标”农畜产品的发展进程。在注重产品认证数量的同时,更要加强证后监管,完善建立监督抽查制度,要充分发挥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无公害农畜产品检查员和认证企业内检员的监督管理和内部审核职能,将“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全部纳入各级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范围,纳入到当地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2.4 扩大监督抽检范围,严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关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年度例行抽查检验计划,将工作责任制量化,将工作目标细化,加强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抽检活动,不断扩大抽检比例、覆盖范围、增加检测频次,严把质量安全关。与此同时,应加大现场检测力度,充分发挥检测机构的工作职能和作用,着力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切实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2.5 健全完善县、乡两级监管机构,切实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要尽快构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乡“三级”监管机构,充实力量,明确职责,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旗县农牧业部门积极督促、努力协调政府、财政、人事、编委等相关部门解决旗县、乡(镇)监管机构人员、编制、设备、资金的问题,确保每个乡(镇)要有人员、有设备、有场所、有手段以及监管、巡查、抽样、办公所需交通工具和必要的设施设备,使其尽快投入运行开展工作。定期开展专业性技术培训,有针对性、有效地提高县、乡两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的监管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尤其是在农残速测上要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参加农业部、自治区组织的各种技术培训,强化技术知识储备,为检测检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着力开展农药残留实验室检测,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6 逐步建立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

构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生产投入品、基地环境质量、生产管理活动、产品质量检测、产品销售等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加强产销对接,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入市备案登记、产品标识管理、检验检测等制度。指定专门机构进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明确追溯管理工作的职责划分,制定切实可行的追溯制度办法,设立追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将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有效连接,逐步探索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行农畜产品的可追溯管理。

2.7加强宣传培训,创造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氛围

各部门、各旗县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一是各地要充分利用科普活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短信、专题讲座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瘦肉精、三聚氰胺、甲胺磷等违禁药品的危害,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二是广泛宣传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提高各级干部和农牧业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负责人等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企业建立诚信意识,提高农牧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和种养大户的遵纪守法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违法添加使用有毒有害违禁药品的行为。三是不断总结整治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宣传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进展、成效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准确报道,及时公布处置情况;对不实信息,要以正视听,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及时消除不良影响。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营造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吴凯龙,乌兰察布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作者:吴凯龙

上一篇:家庭农场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教学团队知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