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法学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我国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当中增加法学内容的必要性,首先体现为经济学科与法学的互补性;其次,作为民商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法课程的开设也需要民商法学基础课程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财产保险标的向无形财产的必然扩张,要求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掌握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险法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保险法学研究论文 篇1:

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司法审查

摘 要:在我国保险法学的领域中,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是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与对方达成意思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的交易,履行诚实信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7条中就有关于保险人的说明义务的相关规定。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保险法司法解释二》)更是对保险的说明义务进行了相关解释。尽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在实际的司法过程中,各级法院对于说明义务的概念和理解、免责条款的说明以及保险人的其他业务等概念和审查并不十分明确,且缺乏统一的审判标准。

关键词:保险人的提示义务;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司法审查

为了维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保全利益,人们不得不对风险进行规避并与之抗争,以乞求避免风险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发生之后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故而在与风险的抗争过程中,人们创制了保险制度,试图通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创新机制来主动出击、防范风险。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风险仍然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小风险,比如说聚合大众的集体力量来分担个人所遭受的损失,将个人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此时购买保险就是我们最后的选择[1]。

当今世界,保险需求和保险业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良性互动的趋势,与此同时保险市场中却也存在着大量的不公平交易现象。很多保险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出于增加保险订单等多方面的考虑,而采取包括虚假宣传保险产品、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拒赔抗辩等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来侵害投保人的利益,这些保险市场的不良现象不仅造成了投保人的利益损失,也容易使其丧失对投保的信心、降低我国保险市场的活力。其实,上述的各种方式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保险人不完全履行其告知义务引起的,正是因为这份故意隐瞒或者错误诱导,使投保人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从而不利于保险交易的公平与公正。为了减少这一类不良现象的发生,我国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保险法司法解释二》)中,对保险人的说明义务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2]。本文将着重探讨以《保险法司法解释二》为中心的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司法审查。

一、保险人的说明义务的概念

(一)定义

笔者认为,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主要是指,在合同订立之前或者合同订立的过程中,保险人应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将法定的、约定的应当说明的内容,以及如若不说明将会误导投保人产生误解的相关内容(例如保险合同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保险合同中的具体细节和条款等),向投保人解释清楚,从而使其能够充分明白,并且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来签订保险合同。但是,说明并不等同于告知,告知只是口头上的阐述和通知,而说明则是通过解释等各种方法,使对方能够明白和理解合同的内容[3]。

(二)主体

《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保险人作为合同的订立主体之一,作为风险的承担者和合同的拟定者,在保险合同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为了促成保险合同的顺利进行以及减少投保人或被投保人的损失,理应对包括保险条款的具体内容、保险者的权利和义务等进行详细说明。然而,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表明,在保险业务的开张过程中,充当保险人的角色、向投保人解释说明保险合同中条款的内容和细节的往往是保险代理人以及保险人的工作人员等,保险人只是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且其说明具有单向性,并没有考虑投保人的信息接收能力和消化能力。

(三)特点

《保险法》第17条的规定,帮助我们了解到保险人的说明义务的具体特点,即:

(1)法定性。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国家强制力保证事实的法定义务。因此所有保险人均应当负有此项义务,且这性义务不可以随意的转移或者废除。如若不履行此项义务,则将会导致涉及的部分条款无法生效的法律后果。

(2)先合同性。由于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是为了使投保人在合同订立之前明确了解合同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后果等,使保险人能够在充分考虑清楚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签订保险合同。因此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一般发生在保险合同订立之际或者订立之前,以确保投保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属于先合同的义务。当然,由于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发生于保险合同订立之前,故而它并不受保险合同是否有效成立的影響。

(3)主动性。由于投资人的认识存在局限,正需要专业人士对其进行详细解释,因此保险人此项义务之履行,无须对方询问就应当主动进行明确说明。而且,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条第二款表示,当因保险合同之履行发生争议时,应当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即保险人对其说明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四)形式

在实践中,保险人在履行其说明义务时,通常将书面说明与口头陈述相结合,通过书面说明使投保人有更直观的了解,并且可以对说明的内容进行保存,方便查阅;通过口头阐述和解释使投保人了解到更加透彻,当投保人存在疑问时,可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疑问进行详细解答,直到投保人表示已经了解保险内容,才方可签订保险合同。

二、保险人的说明义务的司法审查的范围

我国为了完善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为此类案件提供参考,对法院的裁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保险法司法解释(二)》中对保险人的说明义务进行了相关规定,并且表示,说明义务不同于提示义务,二者存在明显差别,可以将提示义务作为前置义务。[4]

(一)对保险人提示义务的司法审查

《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11条规定,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为了引起被保险人的关注,而在投保单或者其他的保险凭证上采用特殊的字号、字体颜色等对保险人的免责条款进行相关说明时,可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保险人履行了法律规定的提示义务。

第十二条中也明确表示,在通过电子方式订立的保险合同中,保险人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保险人的免责条款进行提示与说明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保险人履行了法定的提示和说明义务。

司法解释(二)吸收了全国各地区人民法院关于提示义务形式标准和审查标准等的典型案例和指导意见,使得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更加清晰醒目,从而帮助投保人进一步了解保险人的免责条款,使其处于意思表示真实而签订合同,从而减少保险合同纠纷的产生,降低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

(二)对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司法审查

保险人免责条款说明义务,是其主动而为的积极行为,是对提示义务的深入和细化,是在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13条对保险人免除责任条款的说明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然而当前我国的保险产品日益丰富,保险技术也日趋精细化,保险合同条款复杂、冗长,专业性极强,并非具备普通阅读能力的通常人通过自行阅读即能准确理解其涵义,仅仅通过提示不足以保障投保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因此当保险人已经尽到了说明义务时,投保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认知标准。

对说明义务的审查,不仅包括是否履行了义务,还应该包含履行的效力与否以及效力大小。除了上述两种因素,保险人的免责说明义务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譬如免责条款效力规则、保险人说明的方式、投保人的认知和接受能力等,这些均对说明义务的认定和审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保险人说明义务的范围

(一)保险人需要明确说明的条款范围

保险人需要明确说明的条款范围,为其说明义务划定了具体的界限,帮助其更好的履行义务,这也是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老问题。2009年保险法进行了修订,并且规定免责条款的范围不仅包括合同中明确规定的不应担责的显性条款,还有其他涉及到免除责任的隐性条款[5],最为常见的是关于免赔事宜的条款。由于这些专有名词较为专业,投保人很少接触,很难通过自行阅读来准确把握其具体含义,因此需要保险人向投保人进行明确说明。

其实,由于保险合同中涉及诸多的显性条款和隐性条款,具体判断哪些条款属于应当说明的免责条款、那些不属于,需要仔细考虑合同条款生效时产生的实质后果。一般来说,能够产生使保险人免责的效果的条款,一般都需要说明。

(二)法定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与法律规定的禁止性条款

法定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区别于法律规定的禁止性条款。当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违反法定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时,将会免除保险人的保险给付责任;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违反禁止性条款虽然应当承担相应不利的法律后果,但却并不一定必然会免除保险人的保险给付责任。

(三)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的例外情形

如果保险人在首次或者之前订立保险合同过程中,已经向投保人说明过免责条款的相关事项,之后订立相同或类似的保险合同时,可以并且应视为保险人之前已经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我们有理由相信投保人已经熟悉了合同的相关内容,可以做出真实的意思表示,故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可以免除。

《保险法》对保险人违反说明义务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律后果,是为了充分保障投保人在订立合同时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使其充分了解要购买的保险产品能否提供所需要的保险保障,即在遭遇何种风险时能够享受到怎样程度的保险保障后再决定是否投保。因此,如果相同的缔约双方在续保或者继续签订同种或者类似的保险合同,并且合同并未改变保险人免责条款的具体内容,保险人也能够证明之前已经履行过说明义务,就应当视为保险人已经履行了说明义务。投保人对其所购买的保险产品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如何提供保障已经有了清楚的认知,投保人的知情权已经得到了保障,保险法第十七条的立法目的得以实现,就不应再拘泥于程序与形式的要求,应当视为保险人已经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此时可以免除保险人的说明义务。

四、审查

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多数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保险人并未完全履行其明确说明义务,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对部分条款进行说明,例如在保险合同中规定的明示免责条款。法院通常对此类条款进行严格审查。

(一)对保险免责说明方式的审查

对于免责说明方式的审查,通常是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审查认定的:

(1)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由于被保险人的限制较小,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投保人并非被保险人,在此种情况下,当保险人向被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并经被保险人签字认可的,在有证据证明投保人已向被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的情况下,如果也有证据证明投保人对此知情并认可的,可以对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予以认定。

(2)明确说明要先于保险合同的成立。为了能够确保投保人在知晓保险合同内容,且对保险条款中具体免责条款明知且准确理解其含义和法律后果的前提下签订保险合同,保证合同的公平性,维护投保人的利益,应该在保险合同成立之前进行明确的说明。

(二)对保险人说明义务举证责任的审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保险人的举证责任进行了相关规定,因此只要保险人有证据在此类条款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平正义原则的條件下,保险人对于该类条款已尽说明义务,即可产生有利于保险人的法律后果。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保险人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往往不择手段,通过营造各种虚假的表现来证明其已经履行了说明义务,从而获取有利于自己的诉讼结果。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仅根据个人的理解以及对文献的阅读与借鉴,对我国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司法审查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我国的保险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务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7]。《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对之前暴露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但终归不能全面解决。发展是一个过程,保险人的说明义务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完善,我国的司法审查和审判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最终实现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泉.保险人说明义务研究[C].2006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曹兴权.保险缔约信息义务制度研究[C].2003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胡祥英.保险人免责条款说明义务的司法审查问题研究[C].2013年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邱明苹.对保险人免责条款说明义务司法审查的研究[C].2016年华侨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于永宁.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司法审查——以<保险法解释二>为中心[J].法学论坛,2015年11月第6期.

[6]王静.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的司法审查[J].法官说法,2013年第1期.

[7]保险法司法解释起草小组.关于适用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理解适用[J].人民司法,2013年第13期.

作者简介:

曹可(1998~ ),女,山东临沂人,河海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曹可

保险法学研究论文 篇2:

论法学课程在保险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摘要:我国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当中增加法学内容的必要性,首先体现为经济学科与法学的互补性;其次,作为民商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法课程的开设也需要民商法学基础课程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财产保险标的向无形财产的必然扩张,要求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掌握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内容。因此,在高校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关法学内容,既是高校保险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保险业高端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保险学;法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高端保险人才,将成为我国未来保险业的主导力量,其专业视野、创新能力等素质将决定未来保险业发展的程度。而这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密切相关。本文认为,法学,特别是民商法学当中的相关内容应当纳入到各高校保险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当中,以适应保险学研究和保险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专业视野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保险高端人才。

一、从学科——宏观层面来看:法学对经济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保险学从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法学对保险学的作用首先体现为法学与经济学的互补性。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学主要解决‘如何将蛋糕做得更大’的问题,而法学主要解决‘如何将蛋糕切得更好’的问题”。2001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与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第一次会面,开始了我国经济学与法学之间的“对话”。两位学界泰斗对经济与法律之间的“结合研究”深有同感,遂于2002年筹备并成立了“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所”(该所于2004年迁移至北京,更名为“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所”)。两位教授在随后的多次公开对话中对经济学与法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吴敬琏教授认为,如果没有法制,仅凭市场经济本身的资源配置,“蛋糕”肯定做不大,甚至会做出“馊蛋糕”;江平教授则认为,如果不顾经济规律而制订法律,这种法律属于“坏”的法律,可能导致形成“坏”的市场,从而直接影响“蛋糕”的大小。因此,效率与公平具有价值效果的一致性:公平可以促进效率,效率也有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经济与法律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我国高校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学专业作为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以研究如何将保险业的“蛋糕”做大为己任,如果脱离具体的法制环境,所从事的保险学研究工作将毫无意义,依据这种无意义的研究来指导保险企业的经营也不可能实现高“效率”。

本文认为,为了使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了解法律的运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应该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法律经济学”的内容。“法律经济学”是一门位于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地带的新学科,经历了从纯粹的法学方法论到法学经济学交叉独立学科的过程。波斯纳将“法律经济学”定位为“法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为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主义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而在这门学科的创始人科斯看来,法律经济学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分析法律系统的运行对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前者的思维路径是以法律为起点,经过经济学分析,最后再回到法律,目的是考量法律是否符合“效率”这一正义价值,以修正现行法律;后者的思维路径是以法律为起点,终点则是经济制度,即研究法律制度如何影响经济活动,以修正现行的经济制度。因此,前者侧重法学意义,后者更侧重经济学意义。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我国保险学的研究生教育当中应适当增加经济学意义上的法律经济学内容。

二、从课程——中观层面来看:保险法的课程教学离不开民商法学基础

“保险法研究”是多数高校保险学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必须以民商法的相关内容为基础。例如,《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近亲属”,其中“近亲属”的范围是什么?保险法本身并未加以限定,而民法与刑法等其他法律有不同的规定;又如,《保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投保人不得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保险人也不得承保”,

其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是一个需要以年龄和精神状况作为双重判断标准的民法基本概念;再如,《保险法》第一百一十七条关于“保险代理人”的规定,需要学生对民事代理制度中“代理人”的权利义务有所了解。

同时,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法律关系,其法律基础便是保险合同。学生要掌握《保险法》第二章关于保险合同的成立、效力、解除、履行、违约、变更以及保险人与投保人的权利义务等规定,均需要与民法当中《合同法》的相关内容相联系起来学习。此外,保险合同的纠纷也适用民事合同纠纷的法律救济程序。例如,《保险法》第二十六条中规定了保险合同的诉讼时效:作为保险特别法的《海商法》第十三章则规定了十余种可能涉及保险合同履行的诉讼时效,这些时效的计算均应适用民法中关于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则。

此外,《保险法》的内容除了“保险合同法”,还包括“保险业法”,即调整“保险公司”行为的法律规范,因此保险法的法律渊源还包括《公司法》。正如《保险法》第九十四条规定:“保险公司,除本法另有规定外,适用《公司法》的规定”。又如,《保险法》第九十条规定,“保险公司有《破产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申请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因此,要深入研究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离不开对公司法、破产法等商法相关内容的学习。

综上,保险法是规范保险合同和保险企业经营、监管的法律,其法律渊源主要是民商法。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要真正了解保险法,有必要同时学习民商法的相关内容。反过来说,脱离相关的民商法学基础,不可能进行保险法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研究生已经开设的“保险法研究”课程学习也将难以实现课程设置的目的。

三、从保险标的——微观层面来看: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内容应作为财产保险学

的重要补充

根据保险标的的不同性质,保险可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前者以人的生命、健康作为保险标的,后者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作为保险标的。从保险法的现有规定来看,“财产保险”的“财产”指的是动产、不动产;“有关利益”包括积极利益和消极利益,前者指的是被保险人的可得利益(如信用保险),后者是被保险人可避免的损失(如责任保险)。而作为主要无形财产的知识产权至今没有正式被纳入到我国各大财产保险公司承保的保险标的的范围。保险实务中缺乏“知识产权保险”这一险种,反映在保险学教育当中就是财产保险学的教学内容里缺乏知识产权法的相关知识。本文认为,这恰恰是一个国际专业视野的问题。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商业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其存在的风险和相应的保护问题也日益为各国立法所重视。尽管当知识产权遭受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但是风险仍然存在。比如诉讼存在着败诉的风险,胜诉后也存在着执行不能的风险。高风险高收益的知识产业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无疑是知识产权权利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20世纪70年代起,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运而生,而其中在美国的发展最为完善。目前,美国保险界顺应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已经将承保标的从专利侵权逐渐扩展到商标权、著作权与商业秘密等几乎所有类型的知识产权,从而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险”。继美国创设了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之后,在知识产权业比较发达的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也紧随其后陆续推出了这一险种,如英国推出的“专利申请保险”、日本推出的“知识产权授权金保险”等等。因此,将财险承保标的扩展到知识产权领域已经是一种国际趋势,折射出了知识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呼唤。

本文认为,在我国建立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知识产权符合保险的构成要素要求,因此建立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是可能的。首先,知识产权存在各种法律风险,且这种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符合“有风险才有保险”这一前提;其次,知识产权的这种风险和对风险管理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具备保险学上“大数法则”的数量基础:第三,知识产权是法律上承认的财产利益,属于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可保利益”;第四,知识产权侵权的利益损失在经济上可以计算出价值(例如《专利法》第六十五条关于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规定),属于“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风险,也符合保险的“损失补偿”这一基本功能。

在我国建立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也是必要的。~方面,知识产权的维权需要保险的保障。近几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诉讼案的数量在急剧增长。据统计,2001年、2002年、2003年全国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一审案件分别同比增长8.62%、17.78%、12.61%,其中约80%属于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从侵权赔偿额度来看,知识产权案件的标的额一般远高于普通的民事赔偿案件,相应地,知识产权诉讼程序当中缴纳的案件受理费以及律师代理费等也远高于普通民事案件。此外,知识产权案件还牵涉到鉴定费、公告费、评估费等其他诉讼费用,如果是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还会涉及国际差旅费、翻译费、国际通讯费等费用。所有这些费用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构成难以承担之重,甚至有可能拖垮一些涉诉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险制度通过由保险人承担诉讼风险的方式,为转嫁被保险人的财务风险提供了保险工具支持,将为我国企业有效地维护和实施知识产权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险发展严重不足,“财产保险”的无形财产领域亟待开拓。2010年底,信达财产保险公司于推出了国内首款专利保险产品——“专利侵权调查费用保险”,可谓开创了我国知识产权保险事业的先河。但截至目前,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进程缓慢:首先表现为险种单一,即仅限于专利的侵权调查费用,而不涉及专利诉讼费用、侵权损失,更未涉及著作权、商标权等其他知识产权;其次表现为多数险企缺乏开发知识产权险种的热情。出现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保险界对知识产权缺乏了解,或者说,保险业目前缺乏了解知识产权的保险人才。因此,在高校保险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增设知识产权法基础课程,有利于培养熟悉知识产权与保险的“两栖”人才,从而开拓财产保险的另外“半壁河山”,有力地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将作为财产保险标的的“财产”范围扩展到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财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保险学专业的研究生要真正做好保险学研究,需要以一定的法学基础为依托;要真正成为保险业的高端人才,需要对保险法的民商法渊源有所了解;要具备国际视野、开拓无形财产保险领域,需要学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四、保险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增加法学内容的具体建议

我国高校保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自2006年起基本由三年改为两年,课程数量也随之缩减了很多。从目前各高校该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将课程集中在第一学年,而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实习和撰写论文,因此实际的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只有一个学年。本文认为,鉴于民商法学相关内容对于保险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保险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当中可以增加一门“法学专题研究”课程作为“必修课”。考虑到该必修课具有一定的基础性质,宜将其置于第一学期开课。课程内容上至少应包括:法律经济学、民法总则、合同法、公司法和知识产权法等几个部分,任课教师应在每部分选择与保险学相关的内容、采用“专题”的形式上课。在课时安排上以54课时(即每周3课时)为宜,每部分内容可以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授课。

通过增设“法学专题研究”课程的方式,培养保险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经济的复合型高端保险人才,既有利于“保险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更有利于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周杨

作者:杨德齐

保险法学研究论文 篇3:

保险中介的教与学

摘 要:法学本科生又迎来毕业季,法学专业依然位列红牌榜。经历2020年的疫情后,很多行业受到影响,但保险业与保险中介业却静静的增长。今年2月某保险公司,因存在中介业务造假等违规行为,被举报并受罚,而引发整个保险行业都连带经受质疑,还诱发“代理退保”风险隐患凸显,使得保险中介的完善与监管亟待加强。然而,当前在保险法学习中,相关保险中介内容是有很大误区的。因此想通过对法学本科生专业困境与就业现状介绍,以及对保险中介业发展与就业宽口径的分析,探讨强化保险中介内容的教与学,能够实现相关目标,不失为法学本科生在专业晋升,提高能力,以及拓展就业之另辟蹊径。

关键词:保险中介;保险营销;教学探讨;互动学习;就业选择

一、思考初衷

(一)现实的纷纷扰扰

2021年2月,中国人寿前员工网络实名举报嫩江支公司造假,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举报事件发生后,公司立即成立专项调查组,根据调查结果,中国人寿嫩江支公司存在虚挂中介业务套取佣金、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未经批准变更营销服务部营业地址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关人员受到顶格处分。此次举报事件,连带整个保险行业都经受质疑,还诱发“代理退保”风险隐患不断增加。举报视频和相关内容被利用,微博和抖音上出现了大量怂恿、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的内容,多家保险公司遭遇退保风险。而受此影响的退保者大多来自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且恰恰是对保险需求最多的群体,甚至出现退保一周后遭受意外而无法获得保险赔付的极端案例。抖音也因非法讲解保险业务,曲解保险,误导大众,被浙江银保监局罚款97.67万元。

可见,我们身边有个专业靠谱的保险中介人,很有必要。这几年来,也有不少法科毕业生在从事保险中介工作,他们从保险营销开始,有的做到了团队负责人,也有的后来专职做了保险律师。域外有个很普遍的共识,即企业应该有三个顾问:法律顾问、财务顾问、保险顾问,法科学生显然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现实中,却存在明显的学习误区。

(二)相关的学习误区

1. 忽略保险法的学习。保险法是法学专业课程,也是司法考试涵盖的内容之一,虽然应用性很强,但在很多学生眼里是小众的,认为:保险法学习性价比低,在司法考试中分值少,不必过多关注;对保险法不感兴趣,因为不符合自己的选择专业方向,立志民法、刑法、宪法等方向考研;不是自己的就业选择,意义不大,针对性不强。加之保险法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学生为了应对司法考试和考研,所以不选,不学,或者就是混学分。另外也和保险法讲授有一定关系。同行对该课程教学的体系、内容取舍差异很大,法学老师,大多没有学过数学、会计、金融等知识,对于保险业知识欠缺,绝大多数对涉及保险中介相关内容一带而过或者直接回避。

2. 对保险中介行业和職业认知偏差。很多法科学生认为,保险中介不过就是卖保险,很低端,甚至认为卖保险就是传销,对此必须厘清:

(1)保险中介不仅仅卖保险。它是介于保险经营机构之间或保险合同当事人之间,专门从事保险业务咨询与招揽、风险管理与安排、价值衡量与评估、损失鉴定与理算等中介服务活动,促成双方达成合同或协助履行保险合同并从中依法获取佣金或手续费的单位或个人。保险中介是成熟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主要承担核保、核赔和业务管理等保险业务的经营,而将保险销售交给保险代理人或经纪人完成,理赔交给保险公估人处理,降低经营成本以提高经营效益。保险中介人的主体形式多样,根据保险中介人的不同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主要包括:1)保险代理人,即代表保险人招揽、推销保险业务并提供各种辅助服务的单位或个人;2)保险经纪人,是指代表被保险人在保险市场上选择保险人或保险产品,同保险方洽谈保险合同条款并代办保险手续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中间人;3)保险公估人,即接受保险人或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委托,以事独立、客观的保险查勘、理赔估损的保险公证人。依其执行业务的性质或服务范围与专业技术,又可以细分为:理算人、勘验人、评估人、核赔人、评定人、调查人、资料收集人、定价人等;4)其他中介人。其他一些专业领域的单位或个人也可以从事某些特定的保险中介服务,如保险精算师事务所、事故调查机构和律师等。

(2)保险中介不是传销。传销通常是鼓励拉人头拿提成,甚至是不劳而获的层层剥利模式,以暴利敛财为目的,没有实体产品,或者通过将多层级的销售费用加价到低端商品中,导致价格严重偏离其价值和远远高于市场价格,利润是其成本的数倍之多。保险代理营销体制也是金字塔架构型,这个机制本身没问题,只是,有人把保险代理做成了传销,比如保险营销战术不当,佣金太高了等等。2021年4月8号,银保监会就发布通知,决定组织人身保险公司开展乱象治理专项工作。其中销售行为、人员管理、数据真实性、内部控制是治理的重点。总之,保险中介是一种服务,所推销保险的价格由保险企业制定,报经银保监会审批通过后方可向市场推广;中介从业者的资格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培训以及考试,方能取得;保险中介收入按照约定获取,其行为有银保监会监管。

二、法学本科的山重水复与保险中介的柳暗花明

(一)法学本科专业困境与就业现状

1. 连续10余年位居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这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红绿牌专业反映的是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

根据《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情况不太乐观。法学本科连续三年排名“红牌”专业前三。

该就业报告还显示,更多毕业生选择读研,为了改善就业前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攻读更高的学位。

十年前,当法学本科进入专业就业红牌警告榜中,笔者就探讨过对法学本科生的就业指引。然而,尽管被亮起红灯,似乎是难学、发展不好、就业不顺的专业,但奇怪的是,该专业的录取分依旧非常高,甚至有些大学录取分不降反升,每年报考的学生同样也没有降低。截至2021年5月底,我国设置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总共约618所,综合型大学基本都有法学院。理工农医类院校也纷纷开设法学专业。加上不学数学,更是文科生的热选,还屡屡被当作理工学生进行调剂专业。法学男女比例约为4∶6,看起来也比较适合女生选择。每年法学本科毕业生超过10万人。

2. 法学本科生的专业就业要求大幅度提高。在世界经济发达体国家,法务一直被被称为“金领”行业,收入颇丰、社会地位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之“依法治国”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整个社会对法科学生需求广泛,就业渠道不少:(1)立法、行政、检察、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企业、公司主管法律顾问与法务专员;(3)高校或研究所做相关法学研究及辅助工作;(4)其他部门、社会团体供职;(5)从社会需求看,中国执业律师已超过40万。

然而,公检法司以及政府部门对学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是普通法学本科生能够达到的。他们每年容纳有限。(全国有三千多个基层法院,按每个基层法院提供两个就业岗位计算,每年约能接收六千多名毕业生。再加上中级法院,也就吸纳8千人,检察院系统每年情况大体如此)。还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同时,政府部门往往要求最好能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律师行业虽不像公务员那样难进,但却是经验型行业,严格的准入制度,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也将很多人拦在门外。

显然,留给法学本科生的专业求职,所剩无几。法学本科生不好就业的原因不是法学本身有什么问题,也不是法学人才过于饱和,而在于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尚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更好地符合”涉法”等单位的实际需求。因为相关“法” 部门无法接受这样大批的学生涌入,不少人只能转行。

(二)保险中介业发展与就业宽口径

1. 保险中介快速发展对法学人才有较大需求。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保险中介行业的存在价值一是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二是降低成本。保险中介的出现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使保险供需双方更加合理、迅速地结合,减少了供需双方的辗转劳动,既满足了被保险人的需求,方便了投保人投保,又降低了保险企業的经营成本。保险中介渠道是我国保险行业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寿险行业。我国寿险公司以个人代理和银行邮政为主,财产保险公司的营销渠道是代理、经纪和直销三大渠道为主,其中代理渠道包括专业代理公司、兼业代理和个人代理。截至2021年1月31日,保险中介机构一共有3054家,其中国内保险代理公司1760家,保险经纪公司496家,保险公估公司798家。上述机构皆设有法务部。另外还有保险兼业代理机构超过22万家。目前有32家专业中介机构已经上市(其中31家均在新三板上市)。

2020年,国内就业人口总数约7.7亿,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达到1300万,占比高达1.5%,而其中代理人数量增至910万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据。

2020年我国保费总收入4.53万亿元,由保险中介渠道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超过80%。从保险中介保费收入与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变化趋势来看,两者均实现了收入的逐年上涨趋势,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保险中介保费收入的增长促进了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增长,而保险公司保费的增长和保险产品的不断丰富和优化又扩张了保险中介机构的经营范围和规模,佣金、代理等中介收入随之上升,保险中介在保险行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 保险营销员是我国保险中介的中坚力量。当前,保费贡献程度最高的依然是保险公司营销员渠道,个代渠道2020年占57%。其次是兼业代理机构,最后为专业中介机构。2019年,2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发布了保险营销员佣金收入个税预扣规则,保险营销员的个税税率最低可从20%下降到3%。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代理人渠道急速扩张,超过910万。根据保险文化《2020保险营销员生存状况调查》和2020年版的《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统计表明:女性占53%;年龄25-35,占25%;学历大专以上超过70%;薪资1万至两万,占比45%。因此,可以为女生较多的法学本科生提供一些参考。

三、强化保险中介内容的教与学探讨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保险中介实务角度讲解相关条文

例如关于第125条,“个人保险代理人在代为办理人寿保险业务时,不得同时接受两个以上险人的委托。”通过对业务员“卖单”“撕单”行为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并结合具体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卖单”行为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的代理费率存在差异,虽然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但与保险公司因为恶性竞争而率性提高代理费率不无关系。“撕单”行为的存在,是因为保险公司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不严。从而增强学生对投保人保护自身利益的教育以及完善相关立法的思考,也契合当前加强对保险中介的监管要求。

(二)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以前,都是让学生自己收集案例,但是,受学生知识面的制约,或者资料太陈旧,或者案例较简单。现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安排学生对围绕知识点进行课前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强化学生参与,提升学习效果

本课程仅有34课时,理论与实务内容多,课程采用老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参与互动。我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保险中介人的法律评价》角度来讨论分析。惊喜地发现,学生很感兴趣,做的PPT将很多相关知识进行串联,他们探讨了保险中介的理论知识,将民法典相关内容纳入,多角度分析保险中介的法律性质,保险中介的差异,保险代理与保险经纪的区别,选择热点案例和事件,充分客观探究,并能找出解决之道。进而剖析保险中介的法律困境、发展前景。尤其是每个小组都在积极收集最新资料,制作图表,知识点清晰明确,论证充分,避免分析流于形式,泛泛而谈,并为法考奠定复习的基础。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最近几年,随着保险业拓展,保险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考核重点要求学生既掌握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也要熟悉和理解相关原理和规范。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以试卷的形式以理论考核为主,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60%。而平时成绩以考勤、作业、讨论等构成。考核评价过程中,力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包括学习小组的专题讨论成果展示,以及布置不少于五个主题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小论文形式的作业,训练其文献检索、资料查询、逻辑思辨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重在平时的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考试以开卷方式,着重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让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四、已经并可以继续实现的目标

作为双师型教师,长期从事保险法的讲授与研究,主编两本保险法专业教材,有律师资格证,有保险公司工作经历,做过保险公司兼职讲师,经常到保险机构调研。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证,并有保险营销、保险理赔、索赔、诉讼出庭等保险与保险法律实务经验。因此,我对保险业务和法务操作比较熟悉,对保险法律纠纷及解决途径比较清晰。这些,可以在课程讲述中做到得心应手。这几年里,我能够发挥上述优势,已经并可以继续实现的目标:

(一)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

我曾经指导学生完成了《汉正街布匹批发市场保险覆盖与拓展研究——基于财产保险的视角》。由金融、法学、市场营销三个不同的专业学生,通过研究拓展汉正街布匹市场的保险业务,很好地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并提升在学科交叉地带以及跨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应用能力。

(二)设计模拟法庭

我校本科生自开设模拟法庭课程以来,保险法案例选用极少,深感遗憾。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倾向以外,教师的引导不够。希望以后可以通过模拟法庭,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给出比较复杂、典型的涉及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具有可辩性的案例,既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还要充分贴近生活,让学生全面介入到模拟诉讼活动,熟练运用相关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能力,施展个人才华。

(三)指导毕业生撰写相关保险法论文

以往,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研究保险法的不多,因为感觉难不好写。在今年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大了小论文写作的力度,围绕保险法以及其他金融法规的内容,进行练笔,已经引起了部分同学兴趣,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后续毕业论文的写作。

(四)助力考研

曾经帮助本科生考入名校金融法方向研究生,通过辅导学生提升金融保险法律知识,有利于避免去挤刑法、民法等热门专业,也为法学本科生获得深造机会增加一个选择途径。

(五)应对司法考试

从最近五年的司法考试来看,学生都达到了相关金融保险法律内容不失分的效果。从相关理论与实务角度,来解析保险法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顺利通过司考。

(六)拓展就业选择

除了公检法司等涉“法”机构,社会各领域仍需要大量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法律人才,保险中介机构也如此。保险中介正在与时俱进,从传统的模式升级到创新型的保险中介。即运用科技,扩展服务领域,提升专业水准,防控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可以预见,将来保险公司除“收取保费、承担风险”的主业外,其他环节都可以外包,如产品开发、条款开发、销售、数据分析、储存、理赔等,这都是保险中介可以从事的领域,其发展前景颇为广阔而乐观。

五、结语

法学专业“外热内冷”,呈现“就业要求高”的特性。实际上法学专业是很特殊的存在,其实力不是就业率可以反映和表达出来的。法科学生要求博闻强记,逻辑思维缜密,表达能力强,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与行业的知识融合,并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管理事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域外有个很普遍的共识,即企业应该有三个顾问:法律顾问、财务顾问、保险顾问。法科学生的综合素养,决定了可以理论性、专业性、适用性、实务性并重,具备得天独厚优势,可以兼具法律顾问与保险顾问,无论进一步深造,还是学以致用都能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泽平,曹志楠.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报告2021 [R].北京:泽平宏观,2021,(3):12-14.

[2]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和保险行销集团保险资讯研究发展中心.2020年版的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EB/OL].https://xueqiu.com/9066782454/162011520.

[3] 保险文化.2020保险营销员生存状况调查[EB/OL].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33693204&ver=3362&signature=XajfukeErleP3WodkpoRNqbDm1R4RsTBVC*gPfMIPuDFCerogDSWRRJsi6u66JnXDeBk6zY1iA0Hd7IWd9YnIVnTEgBruhs4WBZG9LmbQMOIjK4kt2FowvCWaBBtqQqf&new=1,2021-5-16.

[4] 马颖.保险法教学对法学本科学生的就业指引[J].武汉:湖北经济学院,2013,(10).

[5] 王卫国,马颖,王仰光.保险法[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70-273.

作者:马颖

上一篇:市场营销毕业论文下一篇:罪刑法定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