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代位权对保险法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代位求偿纠纷是最常见的保险纠纷,在海上保险中当然也不例外。我国有关海上代位求偿权的法律规范很是简洁,导致纠纷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清,责任不明。这主要是由于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不明、相关制度不健全所导致。依据法律规定和代位求偿权的法理,将其界定为法定债权转移,可以有效解决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的矛盾与冲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债权代位权对保险法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债权代位权对保险法管理论文 篇1:

对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理解与适用

内容摘要:保险损失补偿原则是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理基础,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保险损失补偿原则的法律体现。如果被保险人已从保险人处取得了保险赔偿权,则其应将向第三人索赔的权利转让给保险人。

关键詞:保险事故 保险损失补偿 代位求偿权

一、问题的提出

李某租用某市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供销社)木结构二层楼房用于木材加工。在制作家具时不慎失火,13间房屋全部被烧毁。事后,各方均向市公安局消防大队呈报了财产受损数额。市公安局消防大队作出火灾原因认定书,认定火灾原因是:职工加夜班用明火烘木材,引燃木材成灾。另查明,供销社向保险公司投保了以房屋和存货为保险标的的财产保险综合险。获得保险公司保险理赔款后,供销社又向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等人赔偿其损失。

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及其雇工因用火不慎致使供销社所有13间房屋被烧毁,事实清楚;因其过失致使供销社13间房屋灭失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供销社明知自己的房屋是简易结构,明知李某等人要用明火烘木头而仍将房屋出租给他们,且没有提供良好的消防设施,落实相关措施并进行适度管理,故供销社之主观属疏忽大意,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判决李某赔偿供销社房屋损失款。供销社、李某均不服,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由于李某及其雇工在用火时不慎,使供销社的13间房屋被烧毁,事实清楚,有证据佐证,对此,租房者李某应负相应的赔偿责任。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李不服二审判决,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检察机关审查认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保险人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不影响被保险人就未取得赔偿的部分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本案供销社从保险公司获得足额赔偿后,即丧失了再向李某主张损失赔偿的权利,因为保险公司依法自向供销社支付保险金之日起即取得向李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因此供销社再起诉要求李支付赔偿款无法律依据。遂向法院提出抗诉。法院再审认为检察机关抗诉理由成立。遂判决撤销一、二审判决,并驳回供销社的诉讼请求。

现代社会的市场交易行为,总是风险与效益并存。如何将风险减少到最低,是能否取得理想效益的关键。因而,交易风险问题自然成为了人们关切的话题。保险作为一种“消化”风险的有效手段,因其具有降低交易风险、分散损失之功效而倍受人们青睐。随着保险逐渐社会化、平民化,保险纠纷日益增多。当前,全国人民正在积极展开抗震救灾工作,这次百年难遇的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逐步深入,相关的保险理赔工作也陆续开始。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保险法律制度,对于我们妥善处理保险纠纷至关重要。本文拟对保险法中保险代位求偿权作一阐述,以求教同仁。

二、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理基础——保险损失补偿原则

保险,被称为“人类文明发展至此最佳之制度”,其意义在于汇集个人之力量,成立危险共同团体,当成员发生事故需要补偿时提供经济支持,以分散及消化危险,从而达到社会安定、和谐进步之目的。因此,保险的这种经济补偿职能也就成为保险存在的价值基础。就《保险法》制度而言,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正是保险经济补偿职能在法律层面上的反映,由此,保险损失补偿原则理所当然地被赋予保险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

损失补偿原则,是指保险事故发生致使被保险人遭受损失时,保险人必须按照约定在保险责任范围内对被保险人所受的损失进行合理的补偿。英国学者约翰T·斯蒂尔就认为,可以把补偿视为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在被保险人遭受损失后,保险人对其进行补偿,以使其恢复到损失前所处的经济状况。[1]在理解该原则时,笔者以为,应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损失补偿原则所指的“保险事故”是特定的,即属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事先约定的保险事故范畴。如果实际发生的保险事故不在约定的范围之列,即使被保险人损失惨重,也得不到任何赔偿。二是被保险人必须受到实际损失。保险的机能是对损失进行补偿,而这种补偿一般是通过支付货币来完成,因此,保险事故导致的损失必须在经济上能够计算价值,否则赔偿将无从实现。“无损失,无保险”,道理就在于此。三是补偿的量必须与损失的量相等。“保险人的补偿恰好能使保险标的恢复到保险事故发生之前的状况,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不能获得多于或少于损失的补偿”。[2]因而各国保险法均对保险金额超过财产实际价值的超额保险作了一些限制规定。在此问题上,世界各国大致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区分投保人善意和恶意的情况下,规定保险合同的超额部分全部无效或部分无效;另一种是不问善意和恶意,规定只要是超额部分一律无效。我国《保险法》采用的是后一种立法模式,该法第40条第2款规定:“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的部分无效”。

就损失补偿的范围来说,当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只能对事故造成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这是各国保险法的通行做法。我国保险法也不例外,根据该法的规定,补偿的范围为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对保险事故进行事后处理的相关合理费用(如救助费用、诉讼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

损失补偿原则的确立,是由保险行业自身的特性、保险的职能决定的。但是,倘若我们深入一步,其实它与经济学上的“成本与效益”也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著名法学家、法官波斯纳先生曾对法律作过精辟的经济学分析,他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早已风靡全世界。法律经济学的出现,给我们审视“法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另一角度再现了法律公正、公平、合理之理念。我们不妨对损害赔偿原则作一“成本与效益”的经济分析。人们参加保险的目的是希望以最低的成本尽可能地减少因事故带来的损害,而社会需要保险的原因是通过个体参加保险来降低整个社会发生事故的风险,从而避免国家在此方面投入更大的成本,节约社会总成本。假设整个社会发生保险事故的机率为P1,个体发生保险事故的机率为P2,保险事故所产生的损害为L,人因发生事故加重心理负担而造成的损失为H,预防该损害所要承担的负担为A。我们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对于个人而言,个人发生保险事故具有很大偶然性,无法进行精确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发生事故的机率很小;保险事故产生的损害因事故的性质、客观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人在参加保险与没参加保险两种状态下对发生事故的心理负担程度将截然不同,很显然,在参加保险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我们的心理负担会明显减少,而心理负担的降低,则有利于我们正常工作、生活,创造的收益显然与平时并无多大差别,同时,无须为降低心理负担而支付费用。所以,因心理负担降低而带来的好处虽然无法估量,但对个人的影响巨大是不容置疑的;至于预防损害发生的负担则体现在投保人交纳的保险费上,保险费同样因投保内容、保险范围等不同会有所差距,但我们并不怀疑这种费用的可预测性。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H值远远大于预防成本A。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为:P2L+H>A。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唯一不同的是,参加保险的人数多少、险种不同等因素,加上整个社会救济途径的多样性,使得因个体心理负担造成的损害完全忽略不计,由此,我们同样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让社会参与保险而减少损失所须的成本远比不上国家为减少事故而支出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为避免事故发生而加大各种投入。因而,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P1 L

三、保险损失补偿原则的法律体现——保险代位求偿权

保险代位求偿权,又称保险代位权,是指在财产保险中,保险标的由于第三者责任导致保险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了保險赔款后,依法取得对第三者的索赔权。[3]损害赔偿原则的核心是被保险人从保险人处获得补偿,以恢复以前的经济状况,当被保险人所受损害是由第三者造成而非约定之保险事故引起时,如何对被保险人进行有效补偿,以贯彻损害赔偿原则,似乎有点勉为其难。保险代位权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设。保险代位权的核心是将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通过被保险人的投保转化为由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损害进行补偿,并由保险人取代被保险人地位行使对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这样,被保险人的损害补偿最终得到落实,保险损害补偿原则也随之得到贯彻。所以,保险代位权来源于损害赔偿原则,是损害补偿原则的具体表现。

倘若我们更深入地探求保险代位权之法律价值,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设置保险代位权的目的,是为解决第三人之赔偿义务和保险人之赔偿义务之间的冲突。被保险人享有要求保险人按约赔偿其损失的同时,还有权要求第三者赔偿损失,难道被保险人可以获得双份赔偿?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按照损害赔偿原则的要求,被保险人获得补偿的量必须与损失的量相当,即被保险人不能获得两份赔偿。“依目前之私法制度,第三人对被保险人固须负损害赔偿责任,但此损害赔偿请求权和保险赔偿请求权绝不可集中归于被保险人,否则岂非违反保险法上‘不当得利禁止之原则’?”[4]而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利益要求致害人应对给受害人造成损害之行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第三人之损害赔偿义务,不应当然因侵害人已受保险保护而免其责任,否则即变相的鼓励该第三人籍他人之保险契约而逃避自己之法律责任,社会将致大乱矣”。[5]

实践中,准确把握保险代位权的形成条件,对处理该类保险纠纷至关重要。但因该问题已有较多论及,在此不再赘述。在此笔者从实际出发,对保险法论及保险代位权不明确之处作一探索,以对实践有所裨益。

首先,我国《保险法》只规定了保险人可以代位向第三者行使赔偿请求权,但未明确规定保险人应以谁的名义行使该求偿权。实践中,有以保险人名义行使的,也有以被保险人名义行使的。有观点认为,保险人应以自己的名义向第三人求偿,理由是:代位求偿权本质上是一种债权的转移,即被保险人将其享有的债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转移给保险人,原债权债务的内容不变,但主体则变更为保险人。因此,保险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求偿权。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保险代位权的目的是平衡被保险人、保险人及第三者三方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被保险人切实获得赔偿。该权利是以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为核心,通过权利的交换达到被保险人便捷、快速获得赔偿。所以,被保险人的地位在保险代位权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债权的转移,但此种转移与一般的债权转移不同。一般的债权转移一旦发生,新的债权人完全取代旧的债权人,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完全终结。而保险代位权中的保险人取代被保险人行使对第三者的赔偿请求权,保险人不能完全取代被保险人,因为其在行使该请求权时,必须取得被保险人的足够支持,如被保险人须提供必要的文件、协助保险人向第三者求偿、不得行使对保险人求偿权不利的事项等,否则保险人将很难实现其权利。所以,笔者以为,对于以谁的名义行使求偿权问题,不宜一概而论,应区别对待:(1)若第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保险人与被保险人间存在保险合同时,保险人以自己名义向第三人主张权利应无问题。因为第三人知道保险人代位行使被保险人请求权的情况下,为保证保险人迅速获得赔偿,了结该债权债务关系,保险人没有必要给第三人有相应的准备时间。(2)若第三人对保险人与被保险人间存在保险合同并不知情,此时,让保险人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向第三人行使请求权,容易导致第三人“措手不及”,不仅不利于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而且难以避免第三人拒绝赔偿之情形,从而影响代位求偿权的顺利进行。况且,保险人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向第三人提出请求时,完全可以说明代位情况,同样可以获得赔偿。因此,此种情况,保险人应以被保险人的名义行使对第三人的请求权较为妥当。

其次,在保险人代位行使对第三人的赔偿请求权之前,第三人是否仍得向被保险人履行赔偿义务,如果履行,其效力如何确定。对此问题,笔者以为,第三人对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间的保险关系并无必然联系,即第三人的赔偿义务不因被保险人另有保险合同而受影响,亦不应此而加重。据此,对该问题应作如下处理:(1)如果被保险人或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已经通知第三人转移被保险人之赔偿请求权,则第三人不得再向被保险人履行赔偿义务,否则该给付将不对保险人产生任何效力,保险人仍然得向第三人行使请求权,而第三人也只能依不当得利向被保险人主张返还给付。(2)如果第三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未收到有关保险人代位行使请求权的内容,则其向被保险人履行的赔偿义务即为有效,一旦赔偿数额完成,该赔偿义务即告消灭,而保险人只能按照不当得利要求被保险人返还代位权范围的金额。

再次,代位权诉讼时效的起算点如何确定。我国保险法并未对代位权时效如何起算作出规定。我们认为,保险人代位权诉讼时效应自被保险人能够行使请求权时起算。理由是:依照代位权发生的原因事实看,保险人代位权所行使的请求权其实是原来被保险人的请求权,两者并无二致。换言之,保险人代位行使被保险人的请求权,与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权在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的起算点并没有任何变化,二者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点都是一样的。此外,按照损害赔偿原则的规定,保险人代位请求权应受被保险人对第三人请求权同一的限制,这也符合“任何人不得将大于自己所有权之权利让与他人”之法理。还有,从保险的功能看,确立该诉讼时效起算点,有利于保险人尽快确定赔偿责任、迅速方便给予被保险人补偿,这不仅符合保险制度的宗旨,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的社会安定作用。

本案中,供销社对其所有的房屋向保险人——市人保公司投保财产综合保险,其中包括火灾险;供销社投保后,第三人李某因用火不慎导致保险标的被烧毁,造成损失;保险人——市人保公司已足额赔偿给被保险人损失款。上述事实足以构成保险代位权的事实要件,即保险人代位权事实构架已经形成。根据保险损失补偿原则,保险是对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进行补偿,被保险人不能通过保险而获得额外利益,即不能因一份财产遭受损失而获得两份补偿。因此,如果被保险人已从保险人处取得了保险赔偿款,那么其应将向第三人索赔的权利转让给保险人,由保险人取代被保险人之地位,向第三人追偿。保险代位权的本质就在于此。

基于上述分析,本案保险代位权的事实基础和法律基础已经具备,可以依照保险代位权的规定作如下处理:供销社作为被保险人已从保险人——市人保公司足额取得保险赔偿,其丧失对第三人李某的赔偿请求权,该请求权依照法律规定已转移给保险人——市人保公司,由保险人取代被保险人之地位行使对第三人的赔偿请求权。至此,保险代位权的司法理念已完全溶入到该案的实践之中。可以说,该案的再审判决真实再现了保险代位权的本质。

注释:

[1]许崇苗、李利:《保险合同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2]李玉泉:《保险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3]李建国、曹叠云:《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4]江朝国(中国台湾):《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8页。

[5]江朝国(中国台湾):《保险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8页。

[6]李玉泉:《保险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作者:郑 文

债权代位权对保险法管理论文 篇2:

论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

摘要:代位求偿纠纷是最常见的保险纠纷,在海上保险中当然也不例外。我国有关海上代位求偿权的法律规范很是简洁,导致纠纷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清,责任不明。这主要是由于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不明、相关制度不健全所导致。依据法律规定和代位求偿权的法理,将其界定为法定债权转移,可以有效解决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的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代位求偿权;法律性质;法定债权转移

作者简介:吴倩倩(1988-),女,山东临沂人,上海海事大学2013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航运法。

一、引言

第三人能否通过抗辩保险合同来抗辩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保险人应当以谁的名义提起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保险人是否可以以保险事故是由第三人造成的为由免除自己的赔付责任。其主要是海上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不明所导致的,权利性质不明势必会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行使,并影响裁判结果。因此,明确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是解决有关保险代位求偿权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的关键。

二、有关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法律性质的争议

理论界对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性质,历来存在有很大争议,存有较大影响的学说是清偿代位说、债权转移说。

(一)清偿代位说

该说将海上代位求偿权界定为民法中的清偿代位权。该学说认为,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传统民法上的清偿代位制度在保险法领域的体现。通常两种情况下会发生清偿代位,一是当事人约定;二是第三人自愿清偿。依照该观点代位求偿应属于第二种情形。但根据民法原理,在双方没有合意的情况下第三人自愿清偿债务人的债务,应当属于无因管理,这显然与代位求偿制度的主旨是不相符的。

(二)债权转移说

债权转移说认为海上代位求偿权是发生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一种权利转移。司玉琢教授等多数学者都赞同该说,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违约等行为,被保险人便享了损害赔偿请求权,同时保险人基于保险合同负有赔付被保险人的义务。所以为防止被保险人从其损失中获益及第三人逃脱本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法律通过法定转移的方式将其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转移给保险人。但是此种权利的产生基础、内容并不没有因为法定转移而发生变化。因此,海上代位追偿权在本质上是一种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损害赔偿的债权请求权,只是权利主体发生变化而已,是一种债权的转移。

三、海上代位求偿权为法定债权转移的法律分析

我国有关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立法主要有《保险法》、《海商法》、《海事诉讼特别法》。《海商法》第252条规定:“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要求赔偿的权利,自保险人支付赔偿之日起,相应转移给保险人。”《保险法》第60条、《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3条也有类似的规定。这些法律规范不仅规定了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保险人在赔付保险金之后自动取得的,无需被保险人的同意,并且明确了代位求偿的行使范围“在赔偿金额范围内”。

同时,《保险法》第61条的规定也体现出了这一立法目的,该条第1、2款的规定表达的立法意图有两点,首先,不管被保险人有没有债权让与的意思表示,只要保险人履行了赔付义务,被保险人就不再享有赔偿请求权。第二,被保险人不再享有对第三方的债权不是其自愿让与,而是法律的强制规定。

四、海上代位求偿权为法定债权转移的法理分析

(一)民法原理

债的转移,是指债的关系不失其同一性,而其主体有所变更的现象。所谓债的关系不失其同一性,是指债的效力依旧不变,不仅其原有的利益(如时效利益)和瑕疵(如各种抗辩权)均不受转移的影响,而且其从属权利(如担保)原则上仍然继续存在。债的转移仅仅是由新的债权人取代旧的债权人,其他一切即权利义务关系不发生任何变化。

一方面,从债的主体变更来讲,海上保险中的代位求偿权是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付保险金后所依法享有的、对因造成保险标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的第三人进行追偿的权利。这一损害赔偿请求权原本是被保险人所享有的,在保险人赔付保险金后由保险人享有向第三人追偿的权利,即第三人的债权人由原先的被保险人变更为了保险人。权利义务关系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债权人由被保险人变更为保险人。因此,代位求偿权的取得符合债权转移中主体的变更要求。

另一方面,学界普遍认为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有效行使须满足以下条件:被保险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保险人已根据合同向被保险人支付了保险金;保险人须在其赔偿限额范围内向第三人追偿。这与债权转让的有效条件是相吻合的。债权转让的有效条件,一是须存在有效的债权;二是被转让的债权须具有可让与性;三是让与人和受让人须就债权的转让意思表示一致。第一个条件没有疑义,第二个条件被保险人的损害赔偿求请求权并不存在人身性也没有被当事人约定排除、法律也没有作出禁止规定,其请求权具有可转移性。第三个条件双方须具有合意。依据相关规定可知,在保险合同中法律赋予保险人享有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而合同双方既然签订了保险合同,就表明双方对这一权利的转移达成合意。

(二)第三人对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抗辩

海上保险代位追偿权是“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这种债权本质决定了保险人在行使代位追偿权时,只能针对第三者行使,且必须以被保险人与第三者的民事法律关系作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内容的基础。

2007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4条对海上代位求偿权的法定债权转移这一法律属性给予了肯定。第14条规定:受理保险人行使代位请求赔偿权利纠纷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仅就造成保险事故的第三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审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仅限审理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债权关系,只是审理之后视同被保险人把自己的债权交给保险人行使,即仅仅发生主体的变更,权利内容并未改变。所以第三人对保险人行使抗辩权时只能主张其与被保险人之间抗辩权,而不能主张被保险人对保险人的抗辩权。同时,保险人也只能向第三人行使代位追偿权,其行使权利的基础也只能是第三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对抗辩的限制正是债的相对性的体现,由此也说明代位求偿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债权转移,即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转移给保险人。保险人仅仅是取代了被保险人的债权人地位,除此之外,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没用任何法律关系。第三人自然不能以保险无效或者保险赔付不当等理由进行抗辩。

五、结论

在海上保险代位求偿中,存在两个法律关系。一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二是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基于违约或者侵权等行为发生的债权法律关系,这两个法律关系是独立的。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对被保险人进行赔付,依据保险合同、法律的规定,取得对第三人的代位求偿权,即这一代位求偿权是“仅存在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保险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不得以权利取得有瑕疵为由进行抗辩”。

因此,代位求偿权产生的基础是保险合同,该权利仅存在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与第三人无关。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是一种债权,该权利是属于被保险人的而非保险人的权利。只是为了防止被保险人获得重复赔偿从受损中获益。法律规定在保险人履行了赔付义务后,自动取得向第三人进行追偿的权利,但这一权利的法律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实质是“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属于法定的债权转移,保险人在行使代位求偿权时在其赔偿金额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 参 考 文 献 ]

[1]朱作贤.海上保险法补偿原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司玉琢.海商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岷.海上保险代位追偿权制度的构建标准与若干争议问题[Z].中国海商法年刊,2008.18.

[4]李婉真.海上保险中的代位求偿权制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1.6.

[5]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李文湘.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诉讼中第三人的抗辩理由[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7,28(4).

作者:吴倩倩

债权代位权对保险法管理论文 篇3:

保险代位制度的立法不当及制度重构

【摘 要】保险代位制度的设立,为保障保险功能的充分发挥、避免被保险人双重得利以及防止第三人脱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人的实力已相当雄厚,此时保险代位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无遗,保险代位制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保险代位权;质疑;立法不当;制度重构

保险代位制度的设立,为保障保险功能的充分发挥、避免被保险人双重得利以及防止第三人脱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人的实力已相当雄厚,此时保险代位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无遗,保险代位制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保险代位权具有不当性,不仅仅因为它的存在缺乏理论基础,而且还因为它常常带来许多不利的后果。

1 保险代位权法定性质疑

保险代位权是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当然取得的被保险人对事故第三人的赔偿请求权,被保险人和第三人均不得以保险合同无此约定为由进行抗辩。

(1)从保险代位权的权利本质上看,保险代位权属于债权请求权的转移,但它却侵害了权利自由行使的原则。保险法作为商法,调整的是商事领域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当然要受到民商法的一般原则的约束,即应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保险代位权不涉及到国家和公共利益,因而不需要由法律作出强制性规定,这种权利属于当事人所有,当事人是否转移该项请求权,完全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范围内的事,法律没有理由进行干涉。

(2)从保险代位权的权属性质上看,它也不应属于法律作出强行性规定的范畴。有人认为,保险法虽然属于商法,但其规范的一部分在于对保险合同的监督管理,保险法中不乏强行性的规定,保险代位权其实就是这些强行性规范的一种,只不过其它强行性规范在于约束保险人而保险代位权更多地体现了对保险人的保护。保险法之所以被界定为商法而不是经济法,就是意在让其公权色彩逐渐隐退,其社会公益的保障功能完全可以只凭藉其营业本身来实现,竞争带来的是促发,而保护却只能造就颓赘。

(3)从权利的取得过程来看,保险代位权法定的最大益处在于其可以不经当事人意思而直接由保险人取得。然而如果将此取得时点界定在保险合同缔结时,此时保险人未赔付保险金,保险人求偿权便与被保险人赔偿请求权发生冲突;若将取得时点界点定在保险赔付时,那么不如将受领赔付视作求偿权移转的默示,而不必强行规定为法定。

(4)法定保险代位权内部,也存在着逻辑上的不协调性。各国保险法普遍规定代位求偿权和物上代位权,对于物上代位权,规定的保险标的推定全损时委付情形,保险人有权决定是否接受委付。委付的发生完全依当事人双方的合意,是一种契约,只不过法律对这种契约施加了更多的限制,委付一经接受不得撤回,委付不得附条件。而保险代位权则为强行规定。这样,保险代位权内部在效力来源的问题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性。

2 保险代位权存在的合理性检讨

保险代位权不仅不应由法律强行规定,其存在的本身也缺乏理论基础。保险合同本身就是射幸合同,它以风险性为基本特征之一,保险代位权的介入,使保险合同的风险性大大减少,这对于保险合同而言,是不正常的现象;正是我们对损失补偿原则的误解,给予了保险代位权生存的空间,并使保险合同越来越远离保险的功能和合同的本质。要澄清这一误解,需从以下三方面稍作分析:

(1)就单个保险合同而言,它是双务、有偿、射幸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应为的给付取决于合同成立后偶然事故的发生。保险的目的就在于使保险人在特定的不可预料或不可抗力事故发生时,对被保险人履行赔偿或给付的义务。所以保险合同订立之初就带有风险性。但保险人经营保险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赚取利润,更主要是承担经济补偿的任务,进而保障人民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保险人根据以往大量的保险统计资料并运用概率的方法精算出不同险种应承负的保费,并通过向广大的投保人收缴,形成保险基金。在发生保险事故后,将约定的保险金依合同支付给被保险人,而这笔赔款实际上是由众多的投保人承担的,这也正是保险的特殊运作方式。从这一功能上看,保险人对保险事故的补偿义务早在合同订立时就已确立。尽管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的赔偿与被保险人支付的保险费差距悬殊,保险人也不得抗辩。

(2)保险代位被普遍认为是由损失补偿原则派生出来的,但从损失补偿的本义上看,它并不包括保险代位的情形。损失补偿原则的适用具有针对性,即它只适用于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损失补偿原则中的损失指的是保险合同所约定的被保险人的损失,而非保险人的损失。如果将该原则扩大适用于第三人,实际上是在为保险代位权寻找一个普遍公认的法理依据,这种做法是值得怀疑的。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即使有合理依据,它也应更加侧重于被保险人不当利得的禁止,而非损失补偿原则,对这一原则任意的扩大适用,不但没有弥补保险代位的种种不合理性,反而使损失补偿原则丧失其本来面目。

(3)通说认为,被保险人只能在保险金赔偿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二者之间择一行使,否则就构成不当得利,笔者对此持不同观点,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根据一方获利一方受损,在保险人、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三者构成的两对法律关系中,被保险人享有的保险金赔偿请求权源于保险合同的约定,被保险人享有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源于第三人的违约或侵权行为,这两个请求权均具有合法依据,不符合不当得利的要件特征,即使在被保险人向第三人请求并获得了部分赔偿之后,被保险人对保险人的请求权依然存在,只不过在保险人和第三人之间成立了不真正连带债务。

综上,保险代位权的存在无视保险业的运作过程,使保险合同成为一纸空文,保险人基于该种权利解除了债务,而这种债务实际上是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人本应承担的债务,从损失补偿原则和不当得利原则也无法推出其存在的正当性,所以说法定保险代位实无存在之必要。

3 保险代位制度的重新构建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保险代位权理论上缺乏合法的根据,但为了防止被保险人因同时行使两个请求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从而杜绝人们将保险合同赌博化,并防止社会道德的沦丧,规定保险代位权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不得不解决它本身的矛盾,否则将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针对保险代位权缺乏合法性的问题,笔者主张,将该权利作为约定的权利,而非法定的权利,这样可以避免保险代位权侵害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对于保险代位权的不合理性,笔者主张将这种权利放到订立合同之初由当事人自己决定。除非被保险人同意,保险人不得向第三人要求代位求偿,对于被保险人因行使两个请求权而同时获得赔偿的,应属合法,因为这两项利益的取得具有法律根据,不属不当得利。这种做法也没有违反损失补偿原则,因为按照该原则的原意,它只规范保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只要求被保险人从保险人那里取得的利益不超过其实际损失即可,而不能约束第三人。

参考文献:

[1]许崇苗、李利《保险合同法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2]邹海林:“保险代位权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6卷)》;

[3]尹伟民、支伟:“保险人在代位求偿之诉中的法律地位”,载《当代法学》2000年第3期。

作者:马晨阳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技术化学实验论文下一篇:免疫技术方向之生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