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法修订评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机动车交强险法律制度的实施能够保障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以后直接向保险人进行索赔并得到赔偿,对于快速救助受害人和提高社会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交强险法律制度中,《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条例》缺乏对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保险法》中对受害人请求权设置了前置条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保险法修订评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保险法修订评析论文 篇1:

财产保险受益人研究

摘 要:受益人是保险法中的重要概念,目前普遍认为受益人只见于人身保险合同,但实务中,受益人概念屡屡出现于财产保险合同,冲击着传统的保险法律理论。法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而不能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在保险法制度中确定财产保险受益人制度是完善我国保险法理论与适应保险实践状况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受益人

一、保险受益人概述

(一)保险受益人界定

保险受益人是保险法理论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又叫保险金受领人,它是保险合同的关系人之一,是在保险合同中由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指定的,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受益人在法律上的界定是不一样的。有些国家和地区对保险合同中受益人仅规定于人身保险合同中,还有认为受益人既可以存在于人身保险合同又可以存在于财产保险合同。

(二)受益人并非“单纯受有利益之人”

我国的《保险法》规定很明确,受益人是被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受益人被指定是被保险人或投保人的单方意思表示,被指定的受益人成为受益人是不存在任何义务的,但不承担义务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利害关系和存在损失的可能。人身保险中受益人的指定受到严格的限制,必须与被保险人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比如为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等等。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时,认为受益人没有遭受任何的损失是不客观的。大多数情况下,受益人即使没有经受直接的经济损失,但是精神利益的损失不能忽略。因此对受益人不能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受益人并非是单纯享有利益的人而无损失的人。如一个被赡养人被指定赡养人(该赡养人为被保险人)的受益人,当被保险人遭遇保险事故时,该受益人遭受精神痛苦是必然的,因为赡养关系的形成只可能发生在关系密切的人之间,必然存在相当的利害关系。其次,由于保险事故的发生,被保险人也不能尽到应尽的生活上照顾等等的赡养义务,受益人由此可能遭受经济利益损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受益人确定标准不在于是否单纯的受益

二、现行保险受益人的理论学说

学界对受益人可否存在财产保险合同的争论从未停息,大致分两派:一是肯定说,承认在保险合同中存在受益人;二是否定说,即赞同目前保险法的规定。总体来看,赞同否定说的居于主导地位,且为立法所广泛采纳,如中国大陆的保险法和日本的保险法目前为否定说的支持者。

(一)肯定说

肯定说赞成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受益人存在。主要依据如下。

其一,从立法体系解释的角度看,在我国立法中,保险受益人见于《保险法》第二章“保险合同”第一节的“一般规定”的第18条中,“一般规定”按照正常的理解是具有普遍概括的功能,能够对于其后的章节起到引领的作用。保险合同必然包括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并没有第二章第二节的“人身保险合同”中对保险受益人予以首次或单独的规定。从这个角度来看,依照法律的体系解释原理,受益人显然应当适用于所有的保险合同。换句话说,如果受益人不适用于所有保险合同,那么就不应该也没必要在“一般规定”中进行设置。但是《保险法》偏偏在一般规定中对受益人规定于人身保险合同中,凸显出了立法设计的不严密。

其二,从社会现实需求看,财产保险受益人出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目前我国保险法受益人仅仅在人身保险合同中获得认可,但实务上,财产保险合同中受益人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运用,不乏个人以自己的财产投保,而指定债权人为受益人的实例。如甲向银行贷款,甲用自己的房产来抵押,同时将此房屋向保险公司投保火灾保险,那么就在该保险合同中,甲指定了银行为受益人。因此在典型的“车贷险”和“房贷险”中,保险合同“备注”一栏常见“某某银行为受益人”的字样,因此承认财产保险中受益人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否定说

否定说的主要观点在于,认为财产保险契约的性质,在于填补损失禁止得利,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受损害填补的人不得因而得利,所以除被保险人之外,则不应当存在受益人。江朝国先生也认为:人身保险,包括人寿死亡保险、健康保险及伤害保险,常有以被保险人死亡为保险事故发生之要件,故除要保人、被保险人之外,尚须有受益人存在之必要,以于保险事故发生时,受领保险契约上之利益,即保险赔偿金额,此为受益人制度由来之始因[1]。这样看来,从财产保险合同的性质与受益人制度设立的初衷来看,不应当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设立受益人制度。

(三)笔者對两种观点的评析

首先,笔者对肯定说的理由之一“体系解释说”持有异议。为什么在“一般规定”中出现专门针对人身保险合同中“受益人”概念的单独规定,笔者认为,仔细解读第18条第1款的内容,在第18条第2款载明“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由此整部法律中首次出现“受益人”的字样,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对于这一专门法律术语“受益人”进行一番解释和具体的定位,才能形成统一正确的理解,才不会模糊不清,不至于在理解和适用中产生歧义纷争不断。同时这样的表述方式也是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通常处理方式,在许多的法律立法设计中都被采用。

与此同时,对于立法的体系解释的运用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的,这也是持上述肯定说观点的学者所忽视的。在各种解释中,各种解释规则的运用是有章可循的,通常来说,首先要运用基本的解释比如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也就是说体系解释通常不是第一位需要考虑的,往往在基础解释运用无效的情形下才考虑体系解释。而《保险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很明确,即“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显而易见,本法条规定的意思明确具体,要从字面意思产生歧义都很难,因此完全不需要舍近求远,运用体系解释。

值得一提的还有,对在财产保险合同中持否定的观点的一些依据,笔者也不赞同。“禁止得利”不应当作为否认财产保险存受益人的理念。“禁止得利”的基本含义是,在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遭受损失后,保险人对其进行补偿,以使其恢复到损失前所处的状态,但是被保险人不能因保险赔偿而获得额外的利益。在被保险人为投保人的情形下,可以认定投保人就是受益人(前文论述受益人并非单纯受有利益而无损失之人);在财产保险指定第三人为受益人的情况下,同样并不违反这项原则,被保险人只是在保险合同中指定一个第三人作为受益人,把自己的这项财产权利即保险金请求权转移给了第三人,由第三人在其享有的权利范围内行使,这相当于债权的转移,保险金请求权转移前后还是在损害填补的范围内,并不存在额外受益的情形。况且,正当的合理的权利是可以自由处分的,而且这一处分并未使保险人和其他第三人受到损害,在此情形下,财产保险合同受益人存在是无可厚非的。

三、承认财产保险受益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在以上笔者对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的评析中已经表明了部分支持财产保险合同应当吸收受益人制度的观点,这也应当是支持保险合同受益人存在合理性的部分理論支撑点,接下来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论证承认财产保险合同受益人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一)承认财产保险受益人的合理性

1.受益人概念扩大解释的趋势

在人身保险中,常以被保险人死亡为保险事故已发生之要件,故除投保人、被保险人之外,尚须有受益人存在的必要,以于保险事故发生时,受领保险金,此为受益人制度由来之始因。一些学者之所以反对财产保险中出现受益人的根源在于固守受益人是保险法中人身保险制度中特有的概念,解决的是在人身保险中被保险人死亡保险金领取的问题,因此不能随便扩大适用。这种执着严谨的学术态度非常值得赞赏,但社会发展到现在,保险种类日益繁多,人身保险最初设置受益人的目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现行人身保险中的受益人不单单是为被保险人死亡时便于领取保险金而设立的。为了防止被保险人死亡而无人领取保险金而设立的受益人制度仍然在人身保险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受益人的范围已经不完全局限在死亡保险合同中,因为人身保险的险种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单从保险范围看,人身保险就可分为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法律明确规定人身保险中存在受益人,至少在意外险、伤害险中存在受益人是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因此一些学者的观点,在否定受益人不存在财产保险的过程中,同时否定了受益人在其他类型的人身保险中适用,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据此,受益人不是单单存在人身保险中的,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受益人完全可以值得肯定的。

2.承认财产保险受益人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尊重

私法自治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不受任何人强迫的基本准则[2]。保险法律合同关系是民法调整的关系之一,“在财产保险中,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如甲以自己的财产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而以乙为受益人,这种行为实际是为第三人设定权利的行为,因为保险金请求权本质上具有财产权属性,是可以转让的。根据私法自治原则与合同自由的理念,只要个人之间对私人利益的处分没有危害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不特定的第三人利益,并且符合公序良俗,法律就应当任由当事人处分,确保最大限度的不干预。

3.受益人在人身和财产合同上的法律性质有共同之处

从受益人的法律性质上看,首先,受益人通常不是订立保险合同的当事人,而是保险合同的关系人,是与保险合同具有间接利害关系的人。其次,受益人必须是由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指定的人。再次,受益人并不需要在合同订立时就知道合同存在,他可以放弃合同项下的利益,仅仅被指定为受益人并不产生任何义务。最后,受益人可能会于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抗辩而丧失自己对于保险人的权利,除非保险合同本身有相反的规定。据此,这些特征不仅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而且适用于财产保险合同。这就使得受益人在财产保险合同上具备了可能性。

4.国外立法和地区立法的可借鉴性

从现实立法实践看,在财产保险中存在受益人制度是有例可循的。采用肯定说的国家和地区纷纷接纳了保险受益人存在于财产保险合同的理念,并充分体现在立法之中,典型的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其总则第3条、第5条和第22条,以及保险契约通则的第45条的规定作为总括性的规定,自然适用于财产保险合同。此项于保险法总则之规定,于财产保险及人身保险均有其适用,保险法于保险契约之通则,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亦均设有关于受益人之条文,不因其为财产保险,而否定受益人之存在。实践证明,正因为承认财产保险中受益人的存在,在实务中不会出现法律条文与社会发展状况脱节的情形,能够很好地解决实践中的纠纷,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财产保险受益人存在的必要性

1.适应保险实务的需要

随着财产保险的日益发展,受益人理论的缺失,造成与实务的脱节,给保险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束缚和困惑。在实务中,“受益人”概念出现在财产保险合同中的情形屡见不鲜,尤为突出的是“车贷险”和“房贷险”,常常会指定某一银行为受益人,赋予其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享有保险金请求的权利。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法律要有所作为,在财产保险合同承认受益人存在并无不可,并且,随着经济生活的深入发展,财产保险必然将会有更多新险种的出现,进一步会对受益人的角色提出更多的要求。尽快在法律上承认受益人在财产保险中的地位,对于规制目前出现的实务与法律的脱节起到很好的作用。

2.实现保险立法体系统一的需要

保证保险是一种财产保险,这一点毫无疑问。中国保监会在1999年《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复函》中将“保证保险”界定为“是指由作为保证人的保险人为作为被保证人的被保险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的一种形式,如果由于被保险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不履行合同义务,致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3]很显然,该函将债权人作为受益人,将债务人即被保证人作为被保险人。而在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中不承认财产保险存在受益人的可能,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受益人存在和适用的理解上存在分歧,严重影响法治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基于这一点,也应当在保险法的修订中确认财产保险中保险受益人的存在。

四、财产保险中受益人的限制性规定

首先,指定财产保险受益人时,要坚持债权人优先原则,而不能指定给被保险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并且不能指定给被保险人的债务人,而只能指定给被保险人的债权人,避免被保险人借此转移财产,逃避债务行为的发生。

其次,并非所有的财产保险都必须指定受益人,很多财产保险并没有指定受益人的必要,是否在保险合同中约定保险受益人要根据财产保险的不同类型进行判断和衡量,比如在“车贷险”中当事人就可以进行自由的选择,在保险合同中指定受益人。

五、结语

保险制度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固守保险最初产生时的状况,无视新型保险产品的出现,对保险受益人仍然局限在狭隘的人身保险中。法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而不能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在保险法制度中确定财产保险受益人制度是完善我国保险法理论与适应保险实践状况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M].台北:台湾瑞兴图书股份公司,1995:135.

[2]陈莉,李瑞.民法教程[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0.

[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复函[Z].保监法[1999]16号.

作者:李风娟

保险法修订评析论文 篇2:

交强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机动车交强险法律制度的实施能够保障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以后直接向保险人进行索赔并得到赔偿,对于快速救助受害人和提高社会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交强险法律制度中,《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条例》缺乏对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保险法》中对受害人请求权设置了前置条件。在实践中,受害人无法行使直接请求权,应借鉴域外相关立法例及其经验,完善我国交强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

关键词:交强险;直接请求权;第三人;立法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交强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指的是当交通事故发生以后,保险人依据交强险合同负有赔偿责任时,受害人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保险人直接请求赔偿保险金的权利。“交强险”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受害人是否具有直接请求权,一直存在不同的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并未确立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理由在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允许保险人将保险金直接赔付给受害人。这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但并非确立了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1]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受害人可以向保险人主张行使直接请求权。该观点认为交强险的宗旨是为了快速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而实现这一宗旨的有效途径就是赋予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2]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未规定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在该法无规定情况下,实践中可以适用《保险法》中责任保险的一般规定来行使直接请求权。[3]从理论上讲,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与保险人之间既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损害赔偿关系,保险人对受害人没有任何赔偿的义务,故受害人无法行使直接请求权。但“交强险”制度中确立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有其现实意义,也是交强险快速救济受害人和提高社会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因此,完善我国交强险受害人救济制度意义重大。

二、“交强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的相关立法评析及借鉴

1.我国交强险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的相关立法情况

关于交强险中的赔偿关系,我国的立法规定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安全法》、《条例》和《保险法》中。《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同的学者根据本法条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本法条已经赋予了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有的学者认为该法条没有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只是规定了保险金的支付主体,并未规定保险金的支付对象,[4]更未明确受害第三人能直接索赔的法律地位。

2006年施行的《条例》第31条第1款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也可以直接向受害人赔偿保险金。”按照条例的规定,保险人既可以选择直接向保险人支付保险金,也可以选择向受害人支付。这一规定虽然突破了交强险合同的相对性,但认为本规定赋予了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过于牵强。仔细分析条文,不难发现,本规定是对保险公司在选择支付对象上的权利性规定,而非对受害人的权利性规定。笔者认为,本条款并未赋予受害人直接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保险金的权利。从《条例》第28条规定的内容来看,也正好印证了笔者这一观点。《条例》第28条规定了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保险金。该条明确规定的是被保险人的索赔法律地位,而非受害人的權利。

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增加了保险人与受害人之间的赔付关系条款。《保险法》第65条第2款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付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權就其应获得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笔者认为,从本条规定上看,新《保险法》已经明确规定了第三人的请求权,但在请求权的行使上设定了前置条件,即在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情况下才可以行使。但实践中的问题是被保险人怠于行使请求权如何判断?存在客观的阻力因素下如何处理?

2.域外的相关立法例及评析

域外一些国家交强险制度中规定了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如英国1930年制定的《第三人直接求尝法》规定,因交通事故而受损伤的第三人,不仅可以请求肇事方赔偿损失,并可以直接向不法侵权人的保险人提起赔偿损失的诉讼。1988年《道路交通法》进一步规定了受害第三人拥有被保险人所有的权利,而且保险人在第三人求偿时不能以被保险人说明不时、违背担保等理由而解除担保合同,进而不承担赔偿责任。可以看出,英国的法律在第三人请求权的规定上是比较彻底的,且不附抗辩事由。[5]

再如德国1965年颁布的《汽车保有人强制保险法》第3条第1项规定:“保险人根据保险关系所生的给付义务及给付义务不能存在的,第三人可以在第4项及第6项的范围内,对保险人行使其损害赔偿请求权,保险人应以金钱履行损害赔偿义务。”该法条直接赋予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且在保险公司对投保人不具给付义务时,该请求权的行使也不受影响。

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法》第16条规定:“如果依据本法第3条规定的机动车保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发生时,那么该交通事故的受害第三人可以在保险金额的限额内,直接请求保险人支付损害赔偿额。如果保险公司向第三人支付了损害赔偿金,除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恶意而产生损害的情形外,视为保险人已向被保险人支付了保险金。”日本法律明确规定了第三人在损害发生时可以在保险金额内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只在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恶意制造的损害情形下,才不视为保险人已向被保险人支付了保险金。即使发生该种情形,立法也并未定第三人不可行使直接请求权。可见,关于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这个问题,日本法律的规定是明确而又具体的。[6]

通过域外立法例比较发现,无论是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还是英美法系的英国在强制责任保险立法中都赋予了受害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反观我国的现行立法,《条例》未规定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保险法》在受害人行使请求权上设置了前置条件,不能体现出交强险对受害人利益特别保护的立法宗旨。除此外,我国在立法体系层面上也存在着不同法律规范内容的不协调。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对完善我国的交强险立法意义重大。

三、完善我国交强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的规定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对受害人切身利益的保护,也决定了交强险立法宗旨能否得到实现。纵观我国的相关立法,可以明确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保护交通事故受害人利益的专门法规的《条例》未赋予受害人直接请求权;而作为一般法的《保险法》对受害人请求权的行使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即如何判断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情形,是被保险人故意不行使请求权抑或是有特殊情况阻碍的因素,在实践中受害人往往也难以辨别。因此,完善我国的交强险直接请求权制度首先要解决的是立法理念层面的问题,在立法理念上做到明确、肯定。

笔者认为在受害人请求权的取得上首先要在法律和法规上予以明确规定。这不仅是保护受害人的需要,更是完善我国强制责任保险法律体系的需要,避免法律、法规内容的冲突。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增加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可以直接向保险人行使赔偿请求权的条款,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受害人行使直接请求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受害人可以绕开被保险人直接向保险人索赔,精简了理赔程序,提高了赔偿效率。

其次,对现行《保险法》中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进行修改。《保险法》中关于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对于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保护仍然不周全。[7]該法针对的是一般任意性保险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交强险险种的特殊性。因此,建议在《保险法》中增加条款内容:“在强制责任领域,第三者收到损害的,可以直接在保险限额责任内请求保险人对其进行赔偿。”[8]

第三,在《条例》中增加条款,规定受害人行使请求权时,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所要承担的义务。主要包括:第一,通知义务。当受害人向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时,保险人应当在第一时间通知被保险人,以便于被保险人协助保险人履行必要的调查和协助工作,缩短理赔时间。第二,协助义务。被保险人应当协助受害人向保险人索赔,提供索赔中必要的材料。

四、结语

责任保险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转移被保险人的风险,补偿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既有效补偿了被保险人遭受的损失,又救助了受害第三人的利益。交强险作为一种强制责任保险,以保护受害人利益为目的,其公益性更加突出。为了及时的救助受害人,世界众多国家的立法都赋予了交强险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彰显了交强险的公益性宗旨。相比之下,我国的交强险立法在救助第三人利益方面就显得滞后。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条例》均未规定受害人能够绕过被保险人直接向保险人直接请求赔偿的权利。《保险法》虽然笼统的规定了受害第三人在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但这一规定实质上给受害人形式請求权设置了前置条件,使得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无法保证受害人利益得到及时有效的赔偿。因此,我国也应当学习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从立法上来明确规定交强险受害人的直接请求权。通过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加规定和修改《保险法》、《条例》规定中的相应条款,来完善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内容。同时还要明确规定保险人不能以对被保险人的抗辩事由来抗辩受害人,从而充分发挥交强险制度的救助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娟.“交强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立法反思与重构”,《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44页.

[2]张文婷.“浅析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制度”,《人民论坛》,2015年第10期第129页.

[3]杨彦.“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中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法律适用”,《山西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288页.

[4]王浩巍.“交强险中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研究”,《行政语法》,2012年第11期第127页.

[5]张新宝,陈飞.机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研究报告[M].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6]唐松青.机动车责任保险第三人请求权问题之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J].2007年.转引自王浩巍.“交强险中受害人直接请求权制度研究”,《行政与法》,2012年第11期第128页.

[7]李娟.“交强险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立法反思与重构”.《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43页.

[8]李欣骏.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2页.

作者简介:

张贤法(1986~),男,安徽枞阳人,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作者:张贤法

保险法修订评析论文 篇3:

论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

【摘要】本文论述了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性质及其法理基础,综合分析各学说后指出“原始取得说”最具合理性。文章第三部分对我国目前直接请求权的规定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指出不足之处,建议明确赋予受害第三人以直接请求权。

【关键词】责任保险;直接请求权;分离原则;合同相对性

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对被保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而造成的本车人员及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它的责任限额内给予赔偿的责任保险,它具有强制性。受害第三人指的是受到被保险机动车的侵害后,有权利对被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的人。受害第三人究竟能否对保险人行使直接请求权,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本文旨在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直接请求权的性质

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里,关于直接请求权的性质问题,是进行其他问题探讨的基础。但对此问题尚无定论,学理上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

1.法定权利说

法定权利说具体是指,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设立由法律直接规定,它的内容和行使条件也由法律作出规定,或者是由法律对当事人双方的合同约定赋予合法性。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在强制责任保险中不得附加抗辩事由。保险人对抗被保险人的理由不能用来对抗第三人,通过这种形式对第三人进行更有利的保护。

无奈法定权利说仅是对直接请求权发生原因的解释,对于性质问题并没有做出充分的解释,也没能说明被保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

2.原始取得说

该学说主张,由于发生了保险事故,责任保险的第三人才取得了直接请求权,该项权利的内容与被保险人所拥有的权利内容相同,性质独立而不需要依附于其他权利,是依照法律规定的原始取得。这一学说与法定权利说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它更为强调法律所赋予的直接性以及强制效力。同时,依照该学说,直接请求权属于第三人的原始取得,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抗辩事由对它不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保险人不能够以他对抗被保险人的事由来对抗责任事故的受害第三人。

3.权利转移说

这一学说主张,给付保险赔偿金的请求权可以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下,从被保险人转移到第三人,第三人通过此种方式取得直接请求权。同时转移给第三人的,还有相关的前提或条件。这一学说在商业责任保险领域能够同时考虑到第三人以及保险人的利益。但对于交通事故责任保险来说,更强调对第三人的保护和关照,如果允许保险人可以因其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受害第三人,必将弱化法律的目的,使受害第三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4.责任免脱给付说

责任免脱的意思是指避免推卸责任。也就是说,为了避免被保险人在事故发生后逃避赔偿责任,由保险人承担起法定连带保证人的角色,共同为被保险人的损害赔偿之债承担责任。受害第三人可以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中选择由谁来对自己进行赔偿。但是,这一学说存在的问题是,第三人行使的是损害赔偿请求权,而并不是对保险金的请求权。况且,强调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的连带保证关系,就意味着保险人作为连带债务人,他在承担责任之后,可以向被保险人追偿。但责任保险中保险人显然没有权利对被保险人追偿。

笔者认为,上述四种学说中,原始取得说是最为合理的。这种学说认为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下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是依照法律原始取得的请求权,性质独立,保险人取得该项权利不是继受取得,因此不得附加抗辩事由。交通事故发生之后,权利直接归属于受害第三人,最有利于对受害者的保护。其他三种学说,虽也具有一定的道理,但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难以透彻地解释直接请求权的性质。

二、直接请求权的理论基础

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合同,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受害第三人本身并不是合同主体,不享有合同上的权利与义务。讨论受害第三人能否享有直接请求权,涉及到合同法上的合同相对性原理。

合同相对性是指,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只是发生在合同的当事人之间,依据合同,合同当事人可以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履行权利的要求,或在对方当事人出现违约等情形时提起诉讼。但不得对合同以外的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更不能为合同之外的人设定合同义务。具体来讲,合同相对性主要包括合同主体的相对性、合同内容的相对性以及责任的相对性。责任的相对性是指,违法合同规定的责任只在合同主体之间发生,违约责任须由违约人承担。

长久以来,传统的责任保险都认为在受害人、保险人、被保险人的关系上应当坚持分离原则。在这三者之间有两种法律关系的存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基于他们所订立的保险合同而存在合同关系,这种关系叫做“责任保险关系”,有时也称作“补偿关系”,这是由于责任保险合同可以弥补被保险人可能受到的损失。因为被保险人所致的交通事故造成了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失,二者之间存在损害赔偿关系,这种关系又叫做“责任关系”。分离原则认为,责任关系与责任保险关系是相互独立的,不能混为一谈,要作出区分。这就是说,受害第三人只能要求加害人(也就是被保险人)给予赔偿,被保险人只能要求保险人给付

保险金。这种赔偿关系不得越位进行。分离原则恪守了合同相对性原理。

毋庸置疑,合同相对性原理是合同法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但是如果一味地坚持和固守着合同相对性原理,也会带来许多不公平和无效率。因此,我们在承认合同相对性的大前提之下,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可以对这一原理有所突破和限制,以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究其目的,无非在于保护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一方,力求使其遭受的损害能够得到高效率和最大程度上的弥补。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在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领域,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上,渐渐放宽了对合同相对性的坚持,赋予了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第三人可以直接向保险人要求支付保险金。也有些国家在理论上把受害第三人摆在责任保险合同第三受益人的地位。

三、我国立法关于直接请求权的梳理及评析

1.《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规定

《条例》28条第1款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保险金。”第31条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也可以直接向受害人赔偿保险金。”上述两条的规定存在着明显的逻辑上的矛盾。况且仅从上述两个条文的规定来看,我们并不能确定第三人是否享有直接请求权,是否有权向保险人要求支付保险金,第三人提出要求之后,保险人是否无条件支付,我们无从得知。

2.《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

该法第76条第1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人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的范围内予以赔偿。”该条的目的在于使受害人在交通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地获得最起码的救助,但从此规定中,同样并不能得出“在强制责任限额范围内,第三人享有直接请求权”的结论。笔者认为,这条规定是为了让受害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而为保险人设定的义务,但是并没有明确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表述,受害人在保险限额内是否能请求支付,能否获赔,没有给出答案。

3.《保险法》的规定

该法第65条第2款规定,受害第三人在被保险人怠于向保险人请求支付保险金时,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这是此次保险法修改做出的新规定,笔者认为,依据该条规定,可以认为法律明确赋予了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应当说,这在我国责任保险的立法上是一项非常大的进步,特别是《保险法》将该制度确立下来,意义颇为重大。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人对保险金的直接请求权问题上,新保险法并未对任意责任保险与强制责任保险加以区分,更未区分不同情形下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行使条件。

通过对法律法规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道交法、交强险条例都是仅仅规定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保险人可以向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直接支付保险金。但很显然,受害第三人并不因此规定而享有直接请求权,依然难以直接要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保险的目的就在于给受害人及时有效的保护,道交法和交强险条例的规定显然背离了这一初衷。

相比之下,《保险法》在第65条对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做出了明确规定,其进步意义值得肯定。但这一规定忽视了强制责任保险与任意责任保险对受害第三人保护程度的区别,未区分任意责任与强制责任,而是采取统一的要求。这样将会使现行的法律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和协调,在法律适用上极有可能出现问题,对急需救助的受害第三人,难以给予全面有力的保护。

此外,保险法第65条规定,在被保险人怠于请求保险赔偿金是,受害人得以直接请求保险人支付。这样的规定过于严苛,在某些请详细下,可能导致受害人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救济。譬如,交通事故中被保险人受伤或死亡的情形下,客观上不能请求保险金支付,但这种情形显然并不符合保险法所规定的主观上“怠于请求”,这就可能导致理赔难以快速进行。在这种条件限制下,责任保险人甚至可以推脱责任,交通事故受害人难以得到有效补偿,不符合法律公平的理念。

四、结语

赋予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受害第三人就能够摆脱消极等待的地位,无需依赖于被保险人的行为,而可以主动行使直接请求权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从而有效保护受害第三人的利益,使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赔偿,亦符合公平正义。

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尽管新修订的保险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新法对直接请求权的规定了行使上一定的限制条件,缺乏弹性。《保险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在适用存在上位法与下位法、一般法与特殊法、新法与旧法的衔接问题。笔者认为,在日后法律修订中,应当明确赋予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下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以及时有效的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定纷止争,实现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飞.论我国责任保险立法的完善———以新《保险法》第65条为中心.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2]孙玉荣.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疑难问题研究.法学杂志,2012年第3期

[3]林勋发.《保险法论著译作选集》.台湾政治大学保险丛书(1),1991年版

[4]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版

[5]刘蜕.《机动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与强制保险》.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6]江朝国.《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7]万晓运.交抢险中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问题探析.法学,2011年第4期

[8]张宝新,陈飞.《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9]孙玉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之法律适用.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

[10]廖焕国.《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1]郭锋,胡晓珂.强制责任保险研究.法学杂志,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张洁云(1988- ),女,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河北省唐山市

作者:张洁云

上一篇:肺心病临床医学论文下一篇:荒漠化林业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