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论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研究

2024-04-14

保险学论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研究(精选6篇)

篇1:保险学论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研究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研究

专业:××××学号:××××姓名: ×××

摘 要: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得农业保险成本居高不下,在许多国家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办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量补贴。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本文针对农业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

1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1]。农业保险作为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工具,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于建立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对于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效应,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2010年,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受旱耕地面积的84%,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万亩。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受旱的80%和74%。农业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这样巨大的损失只靠国家来救济是行不通的,农业保险此时就起到了对农业的保护作用。自然灾害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转移农业巨灾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在现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建立农业保险,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农民收入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基础产业,同样也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转移风险的重要工具,一般具有将强的外部性,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2]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成效

我国农业保险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三轮农业保险的试验,使得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险种已涉及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

2.1业务快速发展,服务面迅速扩大

2009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3.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3812亿元,同比增长59%;参保用户已达1.33亿户次,同比增长48%。农业保险规模已达到亚洲首位,全球第二。

2.2涉农保险产品更加丰富

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品种达到9个,地方性财政支持的险种已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园艺、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

2.3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4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中国人保、中华联合两家全国性保险公司,黑龙江阳光、吉林安华、上海安信和安徽国元等4家专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网络。

2.5农业保险的作用日益凸显

农业保险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应对极端天气变化、推动农民迅速恢复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现状分析[4]

3.1赔付率高,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据调查,2008年河北省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同比增长378.53%,远远超过保费210.61%的增长率,赔付率达91.24%。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综合赔付率超过110%(保险界公认的盈亏平衡点为70%),2007年—2009年4月承保亏损合计达2510.5万元。

3.2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参与农业保险主要方式是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方式较单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地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并且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甚至被挤占、挪用,资金到位率低,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核算和偿付能力。

3.3涉及多部门和组织,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

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其发展涉及到多部门和组织,需要各部门和组织间大力支持和配合,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环节多并且法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各部门职责不明确,最终导致农业保险开展工作效率降低。

3.4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小而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经济价值低,使得农户投保意识淡薄,自愿缴费积极性低,风险分担机制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而且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给农作物投保对农民来说实属有心无力。

3.5保费收入低,规模化经营受限制

目前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险种少、覆盖面窄且承保率偏低,导致保费收入过低甚至亏损;且受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农业保险公司规模化经营受制约,无法有效扩展业务。

4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5]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法制缺失、有效需求不足、化解风险能力差、巨灾保险支持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4.1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如四川省到2006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26.26万,按19791959户农户计算,户均投保费用仅为0.47元。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由于农民还存在着“一旦遭灾,会有政府来救济”的依赖思想,因此,不少农民认为购买农业保险没有什么必要。二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因而投保能力较弱。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的保费率一般为8~15%,甚至更高,而农民可以承受的保费率仅为4%,这就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三是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偏小且零星分散。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2007底,中国耕地面积为1.22亿hm2。据调查,全国平均每个农户耕种0.61hm2土地。被分割为8.99块,平均每块面积为0.068hm2,这种过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格局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4.2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配套政策的保障

国际上,凡开办农业保险的国家,政府都将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农业信贷、价格保护、农业灾害救济等措施配套实行,一些国家甚至明确规定,不参加保险就不能贷款,不参加保险就不能享受灾害经济。这种由配套措施共同推动农业保险的计划,对农民吸引力大,约束力强,动作效率高,比较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我国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救灾救济和价格补贴等手段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对通过保险转嫁以分散风险的方式则运用比较少,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各种支持十分有限。在政策上,农业保险业务,除免交营业税外,其他方面同商业保险一样对待。政府也没有像相关的财力投入和扶持型政策,如补贴保费、管理费、支持再保险、允许经营健康险等。

4.3农业保险的水平较低

首先,我国农业保险在总体上普及率很低,覆盖面很小;其次,农业保险险种单调,保险范围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农作物保险主要承保自然灾害险,而自然灾害外的社会政治风险则属于保险责任以外,如农药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泄漏等造成的损失未列入保险责任以内。

4.4农业保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对农业保险的规定十分笼统,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从事农业保险的组织制度、业务经营方式和会计核算制度等都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对商业保险的规定,忽视了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农业保险试验普遍存在着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的问题,业务开展波动较大,很难正常运作下去。

5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发展现状比仍然存在着农业保险覆盖面低,农业保险的规模过小,保险保障水平很低、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所以针对农业保险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7]:

5.1建立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体系

2006年底,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农业保险条例》的起草工作

已经启动,但至今没有出台。应加快《条例》的起草,争取尽早出台。各省市区应根据农业保险试点情况及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对农业保险的性质,费率水平,保障范围,经营模式,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民的责任,各主体的保费负担比例,风险准备金的提留,监管责任,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农业保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2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长效机制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议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常规项目,明确每年财政预算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比例。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投入要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长。增加对西部落后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农产品保险的补贴投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方式,逐步提高中央财政的补贴比例,降低县级财政补贴投入比例。尝试建立省市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统筹制度,省市区财政拿一部分,其余部分根据各县(市区)财政状况,分配农业保险保费统筹数额,财政状况好的多拿,差的少拿或不拿。统筹起来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由省上统一管理、统一使用。

5.3加大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支持力度

要研究制定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给予费用补贴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给予补贴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全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所得税。将机关车辆保险等赢利稳定的险种交由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机构经营,弥补农业保险业务的亏损,达到以险养险的目的。

5.4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风险防范机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体系,在国家建立农业再保险公司的同时,按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分布,建立区域性农业再保险公司,分散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建立国家级、省市区及部分财政实力强的县(市区)农业保险超额基金或巨灾风险准备金,用于应对农业巨灾可能对农业保险体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5.5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其他支农手段综合运用

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经验来看,为解决农业保险投保率低的问题,很

多国家对农业保险实行自愿投保和有条件强制投保相结合的原则。建议将农业保险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养殖补贴等国家支农政策综合起来运用,对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品种,应有条件地强制农民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信贷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又可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积极推进农业贷款的发放。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要不断创新农业保险方式和产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参考文献:

[1]余科,刘刚.农业保险『遮风挡雨』——关于完善农业保险的初探[J].江海纵横,2009,(6):42-

43[2]唐福春.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3):57-59

[3]张世花,吴春宝.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保险公司与农民的博弈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7):56-59

[4]关静,马利军,胡佳.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149-150

[5]孔云梅.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1,(9):60-61

[6]彭钢.对促进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建议[J].中国保险,2011.1:32-33

[7]张文奇.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研究[J].西部财会,2011:41-45

篇2:保险学论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研究

学院:金融学院

班级:09保险

姓名:李豹

学号:902022110

任课教师:赵丽娟

成绩: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保险概述

农业保险是指专门的保险公司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形式,直接受保对象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性和中国的地理环境使农作物经常遭受不可抗性的自然灾害。我国农业保险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三轮农业保险的试验,使得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险种已涉及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

二、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一)赔付率高,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据调查,2008年河北省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同比增长378.53%,远远超过保费210.61%的增长率,赔付率达91.24%。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综合赔付率超过110%(保险界公认的盈亏平衡点为70%),2007年—2009年4月承保亏损合计达2510.5万元。

(二)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参与农业保险主要方式是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方式较单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地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并且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甚至被挤占、挪用,资金到位率低,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核算和偿付能力。

(三)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小而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经济价值低,使得农户投保意识淡薄,自愿缴费积极性低,风险分担机制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而且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给农作物投保对农民来说实属有心无力。

(四)保费收入低,规模化经营受限制

目前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险种少、覆盖面窄且承保率偏低,导致保费收入过低甚至亏损;且受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农业保险公司规模化经营受制约,无法有效扩展业务。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法制缺失、有效需求不足、化解风险能力差、巨灾保险支持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一)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如四川省到2006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26.26万,按19791959户农户计算,户均投保费用仅为0.47元。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由于农民还存在着“一旦遭灾,会有政府来救济”的依赖思想,因此,不少农民认为购买农业保险没有什么必要。二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因而投保能力较弱。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的保费率一般为8~15%,甚至更高,而农民可以承受的保费率仅为4%,这就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三是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偏小且零星分散。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2007底,中国耕地面积为1.22亿hm2。据调查,全国平均每个农户耕种0.61hm2土地。被分割为8.99块,平均每块面积为0.068hm2,这种过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格局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二)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配套政策的保障

国际上,凡开办农业保险的国家,政府都将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农业信贷、价格保护、农业灾害救济等措施配套实行,一些国家甚至明确规定,不参加保险就不能贷款,不参加保险就不能享受灾害经济。这种由配套措施共同推动农业保险的计划,对农民吸引力大,约束力强,动作效率高,比较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我国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救灾救济和价格补贴等手段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对通过保险转嫁以分散风险的方式则运用比较少,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各种支持十分有限。在政策上,农业保险业务,除免交营业税外,其他方面同商业保险一样对待。政府也没有像相关的财力投入和扶持型政策,如补贴保费、管理费、支持再保险、允许经营健康险等。

(三)农业保险的水平较低

首先,我国农业保险在总体上普及率很低,覆盖面很小;其次,农业保险险种单调,保险范围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农作物保险主要承保自然灾害险,而自然灾害外的社会政治风险则属于保险责任以外,如农药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泄漏等造成的损失3

未列入保险责任以内。一是农村保险市场主体不够健全。目前绝大部分县级及以下保险分支机构仅是展业单位,机构配置不全,服务功能弱化,经费、车辆和人员配置仍然不足。二是农村保险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仍不能适应农村保险发展的要求。三是农村特色的保险产品匮乏。许多保险产品缺少差异性和适应性,城市和农村同一条款费率,缴费高、期限长、偏重投资理财,与农村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四)农业保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对农业保险的规定十分笼统,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从事农业保险的组织制度、业务经营方式和会计核算制度等都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对商业保险的规定,忽视了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农业保险试验普遍存在着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的问题,业务开展波动较大,很难正常运作下去。2006年底,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农业保险条例》的起草工作已经启动,但至今没有出台。2008年初的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过千亿元。尽管保险业在雪灾救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覆盖面较窄,赔付总额占雪灾损失还不到2%,远低于全球同类灾害中保险赔付超过30%的平均水平。另外,在农业保险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农业生产单位作为委托方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这样,就容易出现出现逆向选择,发生道德风险。据有关专家统计,就农作物保险赔付这一项,其中道德风险所占的比例就高达20%,在牲畜赔付骗赔现象更为严重。以上问题的存在,归其原因,就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适应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

四、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发展现状比仍然存在着农业保险覆盖面低,农业保险的规模过小,保险保障水平很低、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针对农业保险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一)建立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体系

山东保监局局长任建国说,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2007年开始酝酿的农业保险条例也尚未出台。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农业保险在政府职责、经办主体、组织形式、资金运作、保险费率厘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不明确,甚至有的地区开办农业保险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影响了农业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农业保险条例》在2011已列入了国务院法制办的立法计划,2012年也同样被列入。他预计,这一条例将很有可能在今年问世,这将使农业保险发展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因此,他建议尽快颁布实施。其次,各省市区应根据农业保险试点情况及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对农业保险的性质,费率水平,保障范围,经营模式,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民的责任,各主体的保费负担比例,风险准备金的提留,监管责任,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农业保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长效机制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议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常规项目,明确每年财政预算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比例。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投入要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长。增加对西部落后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农产品保险的补贴投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方式,逐步提高中央财政的补贴比例,降低县级财政补贴投入比例。尝试建立省市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统筹制度,省市区财政拿一部分,其余部分根据各县(市区)财政状况,分配农业保险保费统筹数额,财政状况好的多拿,差的少拿或不拿。统筹起来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由省上统一管理、统一使用。

(三)加大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支持力度

要研究制定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给予费用补贴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给予补贴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全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所得税。将机关车辆保险等赢利稳定的险种交由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机构经营,弥补农业保险业务的亏损,达到以险养险的目的。

五、结论

本文通过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农民对农业保险购买率低,对农业保险缺乏了解。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法律制度,农民年收入、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保险理赔以及是否必要购买保险。从分析对策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收入依然较低的情况下,“政府拉动型”农业保险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当促进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民增强对农业风险的认识程度,从主观上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此外,政府应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和了解农业保险。从试点地区做起,让农户亲眼见证农业保险的好处,对农业保险的进一步推行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

关静,马利军,胡佳.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思考 孔云梅.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

篇3:我国农业保险现状与发展问题浅析

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和经济两方面因素的双重影响, 需要一系列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使农业经济能够在相对稳定、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持续发展。而保险是风险保障机制中最主要的风险管理方式。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 农业保险对于农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远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大得多。近二三十年,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状况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农业保险机制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不仅受到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受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缺少风险保障, 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受到自然风险的影响。农业发展所受到的自然因素影响之大是其他行业所不可以相比的。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变化多端, 就现在社会的科学水平来说, 人类的力量与自然相比还是很渺小的。人类对自然知之甚少, 对自然气候的预知和勘测能力有限, 更无法控制灾害的发生。而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气候的地区差异明显, 这使得农业风险更加复杂难以控制。我国的自然灾害有种类繁多、频率高、强度大的特点, 与此同时, 具有灾害时空分布广、受损面大、受损严重的特征。根据国家近些年的统计, 我国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 气候有明显的变化, 尤其是最近几年农业自然风险的受损趋势是日渐增强的。

(二) 经济因素

农业经济不仅受到自然风险的影响, 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危害性因素不可忽视, 即经济因素, 通常指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业产品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价格波动、价值实现困难的情况。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常有发生, 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失衡会导致其价格不稳定、经济贸易因素变化、市场形势变化等情况, 有时因为经营不善、市场信息不对称、前景预测误差等因素使得农民遭受经济损失。而这些因素之中价格不稳定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 这种影响有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有时是农业产品的价格下跌。因为农业生产周期长的缘故使得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农产品价格变动较大。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特点

(一) 我国农业保险总体发展趋势较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保险费用波动较大, 尤其是1998年以来保险费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但下降趋势逐渐得到缓解。1982年到1996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73%, 增长速度很快。在农业保险刚恢复的几年间保险费每年增长的速度超过三倍, 1991年保险费用比上年增长约1.6倍。但1998年之后保险费用年年减少, 从7.1亿下降至2004年达到3.9亿。2005年农业保险费达到7.35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85%, 由此, 从1994年以来的农业保险萎缩局面有所改善。

(二) 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规模已经在不断扩大, 农业保险已经在财产保险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1982年, 农业保险收入仅占全部保险收入的0.022%。1992年, 农业保险收入占全部财产保险收入的2.6%, 达到历史最高。然而, 到了2004年这个比例又下降到0.363%。2005年, 农业保险收入在全部财产保险收入中所占比例又有所上升, 达到了0.56%, 但与1982年以来的平均占比0.906%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一衡量指标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对农业保险重视不足。

(三) 农业保险在保障农民受灾和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自1982年至1991年, 农业保险赔款从23万元增长到了54 168万元, 但在1995年后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农业保险是农民在受到自然等不可预料的灾害后得到了部分的补偿, 这使得农民在灾后购买生产资料、维持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生活等发挥了作用。与此同时, 农业保险的数量、种类、覆盖面都在不断地增加与发展, 这使得农民在更大程度上体会到了农业保险的作用。

但是, 必须认识到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而且发展不稳定, 农业保险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很小, 农业保险的种类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我国农业保险在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1996年,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为57 428万元, 但平均到每户还不到2.5元。农业保险收入所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0.9%。在农业保险恢复的十年时间里, 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户参加了农业保险。20世纪80年代, 平均每年我国的农业受灾面积为3.2亿亩, 平均每亩损失330元, 这样我国每年农作物的损失就在1 000亿元以上, 这样在农业灾害损失中农业保险的赔款所占比例还不到0.35%。这说明我国的农业保险所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这就使得政府背负了较大的负担。

三、我国农业保险不足的原因

(一) 我国经济基础薄弱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依靠农民自身建立农业保障机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基础。而这种风险补偿资金的积累往往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只有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 新增净值才能转化为农业风险保障资金, 这时政府才有资金和能力来进行风险保障机制的建立。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体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我国城乡经济差距依然很大,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经济基础差, 要建立农村风险保障机制仍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 农业保险法律缺失

农业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先比具有特殊性, 农业保险不是简单的购买与简单的供给, 而是购买有供给相辅相成的, 这便造成了成本与收益的不平衡、市场失灵。这时, 政府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下, 法律法规的建立是使市场规范化的主要方式。农业保险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才能为农业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只有法律基础得到了完善农业保险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而在我国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大的缺失与不完善, 这大大延缓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目前还不完善, 农业保险机制尚不健全

商品市场的发展要领先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同时保险也逐渐由国家垄断逐步转向市场经营的方式, 无论是保险的需求方还是保险的供给方都需要成长和完善的过程。目前,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成熟完善的农业保险市场。在发达国家, 保险市场具有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特点, 通过中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以及国际再保险等方式来调节风险的再分配。截至目前, 我国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只有一家, 这很难满足我国巨大的农业保险需求。

(四) 我国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积累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建立完善的市场化农业风险保险运转机制, 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财政补贴机制与多层次的再保险机制, 而这些机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制度化。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保险正由财政型向金融型转变, 财政市场正在逐步的退出, 因此,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一过渡时期出现了制度上的空白, 财政退出过早而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

(五) 我国农业风险损失率高

我国现行的农业风险保险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农业保险衍生工具发展缓慢, 无法与农业风险管理相匹配。我国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有受灾范围大, 损失率高的特点。因此, 仅依靠农业保险基金积累来补偿, 必然直接导致费率过高, 农民又是低收入弱势群体根本无法负担;依靠政府财政补偿又会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同时效率很低。因此, 要彻底解决我国农业风险损失就必须依靠新型农业保险机制, 运用新型风险分散工具来降低过高的费率, 这样才能解决农业风险保险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国外, 农业保险证券化能够很好地分散农业风险, 在我国对这种保险衍生工具需求很高, 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农业保险衍生工具能够有效分散农业风险。目前, 我国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 都缺乏对农业保险机制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 这大大的减缓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化的前进步伐。

四、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农业保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难点, 建立符合我国农业保险基本情况的相关政策, 有效的改善农业产业模式、降低分散农业风险, 关键在于制度上的创新。

(一) 发展农业合作保险社, 在基层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 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经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都不能直接有效地解决农业保险中信息不对称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相比之下, 农业保险合作社在经营农业保险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一, 农业保险合作社是非营利组织, 其投保人也是保险人, 保险社的营利以冲减续保保费的方式退换给被保险者。相同的利益关系会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 这样便很好的解决了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第二, 农业保险合作社很好地适应了农业保险所需要的分散性, 无形中降低了农业保险成本。第三, 农业保险合作社的成员都是农户, 熟悉农作物的生长特点, 对作物面临的各种风险有清楚地认识, 对农作物的承保、理赔等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发展我国自己的农业合作保险社应遵守以下原则:一是农业保险合作社应遵循农户自愿加入, 退出自由的基本原则。政府部门应秉承扶持农户不干预农户, 引导农户不领导农户的原则, 以惠农政策来吸引农户自愿加入农业合作保险社。同时, 要以委员会的方式管理农业合作保险社, 其中委员要以民主方式选举产生, 政府部门不得干预农业合作保险社的一切事物。二是农业合作保险社要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农业原保险, 同时由县级保险联合会向其提供再保险来分散降低风险。三是政府应对参加农业合作保险社的农户提供保险补贴, 同时对农业合作保险社提供资金支持, 在税赋上给予农业合作保险社一定的优惠。四是农业合作保险社的保险范围受地域因素制约很大, 不能很好地分散农业风险, 因此需要大型保险公司对其进行再保险, 同时提供农业巨灾风险保护。五是农业合作保险社所积累的保险准备金应由国家农业保险公司进行统一管理, 在遵守最大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下进行投资。这是为了保障农业合作保险社资金的安全, 避免农业合作保险社遭受损失。

(二) 国家农业保险公司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动力所在

从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发展来看, 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手段来资助扶持农业保险发展。建立国家农业保险公司来带动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是目前最好的措施, 通过国家保险公司实施各项国家农业保险政策也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资金应由政府预算承担, 同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部门补贴扶持, 还要减免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相关税赋。国家农业保险公司不得直接对农业进行原保险, 只能对地方农业保险公司所承保的原保险进行再保险。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主要职责包括: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对地方农业保险公司以及股份公司和相关组织提供费用补贴, 同时也向投保的农户提供费用补贴;国家农业保险公司要向地方农业保险公司、股份公司及相关组织提供再保险支持;地方农业保险公司、股份公司及相关组织所积累的准备金交由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管理, 在发生风险补偿时由国家农业保险公司进行赔付以及资金划分。;国家农业保险公司要对巨灾风险基金进行有效管理, 在发生巨灾损失时要及时良好地履行保障职能。

(三) 农业巨灾风险基金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有力保障

农业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征, 这很容易导致农业巨灾风险发生。当发生农业巨灾风险损失, 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往往会发生巨大损失, 甚至其准备金和资本金都会损失掉, 这会严重打击地方农业保险公司, 破坏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如果要规避农业巨灾风险, 仅仅凭借地方农业保险公司和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业务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 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是保护农业保险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农业巨灾损失基金主要由政府财政预算、地方农业保险公司盈余资金、将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筹集资金等组成。农业巨灾损失基金不仅仅用于补偿遭受农业巨灾损失的保险主体, 还可以用于以下方面:用于对农业巨灾风险的预防, 比如对不可预见的自然风险提前建立保护基础设施, 对农作物及牲畜提前进行疾病的预防;用于建立农业巨灾研究机构, 对我国容易遭受的巨灾进行分析统计并研究, 发现其规律特点, 建立适合我国农业基本情况的巨灾风险预警系统, 从而达到提前预警, 最大限度减少农业巨灾损失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为农业保险公司推出适合我国农业的保险险种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

近些年来,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态势总体良好, 虽然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但差距在逐年缩小。最近几年我国频繁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但在农业保险的保护小大大减小了农业遭受的损失, 为灾后农业的再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不仅得益于民间保险公司的不断发展扩大, 更得益于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大力扶持与各项优惠政策。相信, 今后我国的农业保险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为我国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雅秀.我国目前农业保险现状简析[J].科技资讯, 2009 (16) .

[2]许志平.新世纪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5) .

[3]唐钧.中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9 (2) .

[4]吴荣富, 金戈.开启中国农业保险的明亮窗口中国农业保险现状[J].中国禽业导刊, 2009 (3) .

[5]王德宝.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 2009 (7) .

[6]武晋.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 2010 (6) .

[7]张青荣.简析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与供给[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 2010 (6) .

[8]普惠金融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J].会计论坛, 2011 (10) .

[9]Wang Ming.Are People Willing to Buy Natural Disaster Insurance in China.Risk Awareness, Insurance Acceptance, and Willingness to Pay..[J].Risk Analysis, 2012.

篇4: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 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06-2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农业保险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大部分农民为了降低在农业生产及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比如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意外事故等,都会购买农业保险。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与对策,旨在帮助农业保险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1 农业保险的内涵分析

2012年11月12日,国务院公布《农业保险条例》,并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农业保险条例》的出台具有重大意义,它填补了《农业法》和《保险法》未涉及的农业保险领域的法律空白,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发展进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在《农业保险条例》第一章第二条中,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农业保险,是指保险机构根据农业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本条例所称保险机构,是指保险公司以及依法设立的农业互助保险等保险组织”。

从条例中可以看出,其中所规定的“农业保险”与之前的概念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而言,农业保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保险,是指涵盖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保险。狭义的农业保险,则指的是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的保险,即种养两业保险。《农业保险条例》中对农业保险的界定是在狭义农业保险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以往的相比更加具体,并且缩小了经营范围。

2 农业保险的特点分析

农业保险不同于农村保险,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2.1 地域性

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具备严格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不同,形成了动植物地域性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只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承保条件,而不应该强求全国统一。

2.2 季节性

由于动植物生长受自然因素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农业保险各种保险标的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寿命和身体的特点。

2.3 连续性

动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是紧密相连不能中断的,并且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因而,农业保险具有连续性。因此,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要有全面和长期的观点,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

2.4 政策性

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上述特点,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被保险人交费能力普遍有限。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3 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3.1 基础薄弱

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并且由于其经营风险高、管理难度大、政策支持不充分, 所以导致农业保险近些年业务亏损严重。并且许多保险机构所经营的农业保险项目,仅仅是种养两业,保险品种、经营农业保险的经验以及从事农业保险的人才都比较匮乏。

3.2 社会各界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随着国家对“三农”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在农业保险上多次下发文件予以支持。《农业保险条例》第一章第六条中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保险意识,组织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参加农业保险。”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国家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并且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进行保费补贴。比如,在《农业保险条例》第一章第七条中规定“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范围的,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给予保险费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商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3.3 农业保险机构逐渐增多

随着国家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农业保险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农业保险机构数量不断增多,业务不断扩展。目前,我国涉及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多达十几家,在这些保险机构中,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也存在外商独资保险公司。农业保险机构种类多样,数量日益渐增,所涉及的农业保险业务管理也越来越成熟。国家对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规则也做了明确规定,在第三章第十八条中,规定“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应当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单独核算损益。”

3.4 农业保险有法可依

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得到恢复,到90年代之间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赔付率过高,所以国家减弱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造成了农业保险市场长达十几年的低迷期,很多保险机构纷纷推出农业保险市场。随着国家对“三农”以及农业保险的不断重视,农业保险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认可,一些农业保险立法也逐渐出台。2006年,在国务院法制办、保监会、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多家部委建议下,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2013年3月1日正式施行由国务院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其出台具有重大意义,对农业保险的各项内容都做了详尽的规定。所以,我国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农业保险市场进入到了有法可依的阶段。

3.5 强化了风险保障

农业保险具有风险大、赔付率高等特点,针对这一情况,农业保险工作者及时总结了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明确了农业保险的基本性质。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方和个人的经济损失。在《农业保险条例》第一章第八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3.6 农业保险队伍需要不断壮大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在日益扩大,与之相对的是农业保险专业技术性人才的缺乏。对于从事农业保险的人员而言,不仅要具有保险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农业知识,所以相对而言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导致了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缺乏。

4 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分析

尽管目前国家对“三农”问题以及农业保险相当重视,但农业保险市场还是存在一定的困境,需要农业保险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4.1 关注“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

国家及全社会要密切关注“三农”问题,对农业发展、农村发展、农民收入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要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此外,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确保农业保险条例的落实以及国家惠及三农相关政策的落实,使农民收入有效增加,这是确保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农业保险条例》中,第二章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在农业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合同当事人不得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发生变化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农业保险合同。”这一条也充分表现了国家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4.2 提高农民参保意识,完善农业保险相关立法

国家及政府有义务推动农业保险的完善,因为农业保险是一项政策性保险。在《农村保险条例》第一章第六条中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保险意识,组织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可见国家还是采取了一定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条例》的出台,完善了农业保险的法规,但是仅仅有法规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配套政策予以扶持,政府应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确保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4.3 壮大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队伍,提高其综合素质

由于目前农业保险队伍不够充实,所以给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今后,国家应引导大学生回乡或下乡创业、就业等,并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有了这些素质高的大学生人才,就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并具一定农业生产经验的人进行必要的社会培训。培训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实践培训,使他们深入农村一线锻炼,这样不仅可以拥有一定的保险知识,还具有一定的农业常识,便于今后开展农业保险工作。

4.4 农业保险机构创新经营模式

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落伍,这就要求农业保险机构要适时调整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农业保险条例》第一章第三条中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此可见,国家鼓励农业保险机构创新经营模式。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保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相信虽然改革是一个艰难的时期,但只要有国家惠及三农的各项政策,农业保险的发展前途还是一片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高侯平.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86.

[2] 周扬程.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南国,2009(2):201-202+204.

[3] 陈红玲.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3-5.

篇5: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保险在各级ZF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目前,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明显增多,业务规模不断增大,覆盖领域逐步拓宽,保险主体日益多元,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各项试点逐步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2008年,中央财政在2007年基础上大幅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保费补贴经费预算由2007年的21.5亿元增加到60.5亿元,对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由2007年的25%提高到35%,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已由2007年的6个省区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至2008年底,农业保险实现签单保费110.7亿元(如表1示),同比增长112.5%,承保各类农作物5.32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参保农户达9000万户次,为农民提供了2397.4亿元风险保障,三项指标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130%、80.7%和113%。

表1 2004~2008年农业保险经营情况年份 财产保险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占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

保费收入 保费收入 财产保险比重 赔付金额 赔付率

(亿元)

(亿元)

(%)

(亿元)

(%)2004 1089.89

3.7

30.3

42.875.34 2005 1229.86

7.00

0.56

5.67

81.00 2006 1509.43

8.50

0.56

5.91

69.53 2007 1997.74

53.33

2.67

29.755.78 2008 2336.70

110.70

4.74

70.00

63.23

数据来源:赔付率为赔付金额与保费收入之比,实际上是简单赔付率。以上数据根据200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由作者整理而得。

二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农业保险险种达160多个,基本涵盖了种养两业的各个领域。种植业方面,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所涵盖的主要农作物,在2007年初期的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大豆5个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花生、油菜,达到7个品种;养殖业方面,2008年在巩固发展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业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家禽、淡水养殖和地方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保险服务,截至2008年8月22日,能繁母猪保险第一个承保周期结束,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4355万头,提供风险保障4373亿元,承保覆盖面超过90%。另外,除主要农作物外,各地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林木、烟叶、葡萄、西瓜、青稞等特色险种,进一步拓宽了农业保险的服务领域。例如北京市200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新增了豆类、柿子、大桃等险种,承保险种已达到16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495亿元,惠及农户16.4万户,已覆盖全市主要农业资源的30%。

三是政策性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鼓励人保、中华联合等全国性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自2004年以来,保监会先后批准了5家专业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黑龙江阳光农业互助保险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法国安盟保险成都分公司、安徽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此外,浙江等地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在“ZF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共保经营”和“互助合作”两种方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也在积极开展渔业保险经营的探索。目前,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制的商业保险公司形式、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农业保险公司等,政策性保险经营主体日益丰富,并形成向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推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向前迈进。

四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逐步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增强了农民抗风险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稳定,促进了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粮食安全战略和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2004~2008年,农业保险赔付共计117.26亿元,仅2008年农业保险就为1400余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70亿元。其中,种植业保险赔款46亿元,养殖业保险赔款24亿元(其中能繁母猪保险赔款17.5亿元,奶牛保险赔款1.5亿元)。在应对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仅能繁母猪保险赔款一项就近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灾区重建工作。同时,保险公司发挥在防灾防损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大大提升了农业防灾救灾的能力。例如,黑龙江阳光相互保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购买相关设备及实施防灾作业,极大提高了农户在防损救灾方面的能力。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业保险是处理农业非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财务安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之一,是世贸组织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之一。自2004年ZF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改革以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实质性进展,在ZF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但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诸多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一)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明确

尽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这几年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方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仍然不够明确,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地方ZF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不明确。为什么要试验、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这种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是什么?这是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地ZF至今仍难统一或存在众多疑惑的问题。因此有的地方ZF把开办农业保险当作一种“额外负担”,把征缴农业保险费看成是“滥收费”。加之中央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地方ZF害怕遇到大灾“吃不完兜着走”。这样,地方上的积极性会打折扣,目前这点有限的积极性也很难持久。二是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经营方式不够明确。迄今为止,我国的农业保险试点一直没有突破“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的框架,“以险养险”加ZF补贴的思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样,政策性保险业务和商业性保险业务之间没有明确的核算界限,ZF在提供补贴时无法准确判断经营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的亏损究竟是来自政策性业务,还是商业性业务,难以确定合适的补贴额度,难以科学评价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保险的绩效,最终可能会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保险意识淡薄

篇6:保险学论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研究

[ 保险观点 ] [ 2005年7月13日 ] 编辑整理: [ 中国保险网 ]

摘要:由于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弱势产业”,我国又是世界公认的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对于保障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应走财政支持型的农业保险发展之路。特别是要注意依照WTO的规则,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险制度,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濟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被称作为现代保险中最尖端的课题,它也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研究和发展农业保险,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承受越来越巨大的风险威胁。但是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日益陷入低水平萎缩的态势,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农业保险的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购买力较低的矛盾

由于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弱势产业”,我国又是世界公认的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很显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对于保障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靠天吃饭”的高风险和不可预测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风险大、赔付率高,而若想有利可图,则必须提高保费,这又往往会超过农民的承受范围,加上农户的保险意识不强及保险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之间的落差,导致“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局面出现。因此,各个新筹建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对于农业保险避而远之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农户风险意识淡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一些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企业)来说,可谓是“灭顶之灾”,常常导致倾家荡产、债台高筑,难以起死回生,政府的一点救济金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长期以来,我国农户生活在“靠天吃饭”的阴影里,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老天爷才是收成好坏的决定因素”,人是违背不得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有一些人投保农业险,但由于农户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道德诚信的意识水平不够高,因此保险公司时常被农户的道德风险所困扰,同时逆向选择问题也令他们头疼。政府、保险公司、农户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是:政府管得少,保险公司不愿管,农产没人管。从政府的角度看,国家财政比较困难,而需要发展的项目或行业很多,暂时拿不出更多资金支持农业保险,同时农业投入大,见效慢,短期内回收投资是不可能的,故政府不愿意把过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发展。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我国的保险市场长期由国家垄断,保险公司之间缺乏竞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重要的是,缺乏从整个国家高度考虑农业问题的战略眼光,自然不愿意经营不盈利甚至是负利的农业保险。从农户的角度看,相当一部分农户不相信保险,认为保险是负担,是一项不必要的支出,而另一部分投了保的人,心理也是忐忑不安,害怕到时候得不到赔付。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就千方百计地从保险公司获得尽可能多的赔付。他们将最容易出险的农作物投保,造成了逆向选择;索赔时,将没有投保的农作物也一并要求保险公司赔付,导致了道德风险的产生。

(三)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特别是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导致人才更是奇缺。

(四)我国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增长与现有的农业保险业务进一步萎缩的矛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20世纪50-60年代平均每年约39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约520亿元,80年代上升至620亿元,到90年代的灾害损失则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年平均损失额达到1747亿元。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超过3%(而美国的这一比例约为0.6%,日本约为0.8%)。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农业最为严重,而且农业承受灾害损失的能力最为脆弱。在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的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的比例分别超过20%和50%,农业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但是,我国农业保险却呈现不断萎缩的态势,与我国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走势呈下降通道。据保监会统计,1997年,农业保险保费收人为15.4亿元,占财产保险保费的1.41%,比1993年下降2.17个百分点;2000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5.26亿元,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仅为0.9%,比1997年又下降了0.51个百分点。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险费用收入3.77亿元,较上年减少0.88亿元,负增长18.86%,仅相当于最高年份1992年的 46%。我国农业保险持续出现负增长,关键还在于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五)农业保险受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双重制约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或现实需求)不足,主要原因:一是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二是保险价格即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三是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在萎缩的供给和低迷的需求状态下,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二、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产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为近年来农险公司活跃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我国农业保险适逢发展良机,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应走财政支持型的农业保险发展之路。即在合作制基础上,采用相互制保险公司这一组织形式,调动农民投保和投资的积极性,避免以往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及其他矛盾,建立以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为依托、以合作保险组织为基础、以再保险机制为支撑、以国家财政税收为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和保险相关政策的作用,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以适应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国情,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保险的需求。

(二)可借鉴国外成熟模式,在充分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道路,建立半商业性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不可能完全按照纯商业化模式运作,政府必须通过农业产业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补贴手段支持农业保险发展)。

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早已成为政府保护和支持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政府以不同的出资方式和比例建立初始资本和准备基金;负担全部或大部分经营管理费,对保险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发生重大灾害,农业保险准备金发放困难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实行免税政策。美国20世纪30年代开办农业保险,其模式经历了由私营公司试办到政府主办,再到政府退出、由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曲折阶段。目前,美国农业保险的管理机构是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全国性险种条款制定、费率确定、业务指导和检查等。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和再保险;政府还给予免税支持。

我国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所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也应该给予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对法定保险项目应免除营业税和所得税,自愿保险项目也应该免除大部分税负,以利其健康经营。具体操作是:当前商业性保险公司可在内部以农业保险业务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府适当补贴并给予免税支持。在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走向正轨后,国家应出台更加市场化的政策,鼓励和扶持商业保险公司提高风险评估和承保水平,实现业务的良性发展;采取设立某种农产品专项风险基金、政府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巨灾风险、以农产品期货价格指导保险公司经营等方式,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分散农业风险,发挥保险经济补偿功能,维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应尽快建立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根据有关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保险基金通过多种渠道(政府、消费者、销售者、加工者和生产者)和方式(除收缴保费外,还可征收专项税、费)筹集,由全国农业再保险公司统筹使用,由税务、财政部门征缴和管理,做到“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分离”,避免渗漏。

(四)实行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引导农民和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社,形成以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建立了农村保险合作社,即由农民、农村经济组织自愿出资形成的非盈利性的合作保险组织,对管理严格、运作规范的保险合作社,政府也给予财政支持)。根据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有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的少数几种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实行法定保险,其他产品的生产实行自愿保险。宜将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凡有农业生产借贷的农业保险标的,即使自愿保险项目也应依法强制投保,政府至少对法定保险险种提供保费补贴。此外,农产品加工部门和农产品消费者都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分担部分保险费。保费补贴和分担可因保险险别、险种、保障水平的不同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有所区别。

(五)加快《农业保险法》的制定与实施。目前我国的保险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缺少农业保险立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但这部法律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对于农业保险却提出“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出台。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及有关法规制度,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运行。

(六)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农业保险面广量大,要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所有产品一下子全部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是不现实的。目前,可以先从设施园艺、特种养殖等高产出高风险行业,产业比较发达、地方财力比较雄厚的县(市)入手,开展农业保险公司和保险合作社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机构,扩大承保面,实行规模统保。待条件成熟时,再将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加以强制实施。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和保险相关政策的作用,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在试点模式选择上,可以按照“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研究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试点工作,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现阶段将利用保费补贴政策开展政策性农险业务,即国家和地方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和WTO规则中的相关政策支持和补贴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参与保险。

总之,农业保险是保护农业,稳定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扶持农民,转移风险的重要工具。我国政府应尽早研究和决策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完善我国农业保护体系。特别是要注意依照WTO的规则,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险制度,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上一篇:描写颜色的叠词下一篇:好马不吃回头草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