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研究论文

2022-04-30

内部控制对对企业风险防范和风险监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基金项目: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018)阶段性成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研究论文 篇1:

加强国有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探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却导致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诸多问题,从而对国有企业的良好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市场环境越发激烈的情况下,改变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是必须进行,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便针对此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以便于促进国有企业的良好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分析

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便是科学有效的管理国有企业内部的资金,并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对于国有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国有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的概念是指国有企业设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同时也是为其配置相应的专业财务人员,进而对其合理分工的模式,并最后实现集体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方式。其次,其主要内容便是负责国有企业的投资融资决策和相关经济效益的分配等,同时也为国有企业带来诸多利益,譬如:可以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内部资金的运行情况,并时刻掌握资金的使用渠道,以便于防止私自挪用资金的情况出现,以及可以科学合理的分配企业资金,以提高国有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率,因此是很有必要开展国有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工作。

一、国有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的阐述

一般而言,国有企业集团化内部财务管理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但是选择合适自身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却是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有助于国有企业的良好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中央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指总公司对重大的财务事情做出决定,并对旗下各个分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此外,各个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都是来源于总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受其监督或者制约,以避免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从而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中央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优势便在于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并节省相关的成本,最后提高总公司及其各个分公司的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地方自治型财务管理模式

相较于中央集权型财务管理而言,地方自治型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便是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具体来讲便是总公司不过分干涉各个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是提高其对决策财务事情的独立性,以便于节省相关的成本。但是若是各个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出现重大的问题时,总公司仍旧有对其的决定权,故而,地方自治型财务管理的优势便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各个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力度,从而节省总公司的管理压力,以便于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但是其缺点便在于减弱了总公司的财务管理控制权,导致其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很可能造成各个公司私自挪用公款的情况出现,为总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

(三)相对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

中央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和地方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综合体便是相对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其是集二者的优势为一体,同时也是将二者的缺陷修补的更为完善,因此在实施该财务管理模式的作用便是分权,既保证了各个分公司的财务管理权的独立性,也是保障了总公司的监督管理权不被弱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各个分公司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便是有助于提高各个分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后便是促进总公司的良好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国有企业集体化财务管理模式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监督力度较弱

一般来讲,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监督主要是由内外监督所构成,其中外部监督是由政府和社会监督所购成,而内部监督则是表现为国有企业的自我监督,故而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面的主要特点便是自主性较强且自己管理自己的情况较多,同时在总公司和各个分公司之间也没有建立一致性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此外,各个分公司的具备独立性较强的经营投资权和财务调度权等,因此在日常的经营生产过程当中也是和总公司没有过多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对于总公司的某些规定也是没有严格遵守,以及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力度较弱,最终便导致总公司对各个分公司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

(二)财务管理体制尚未完善

某些国有企业虽然将权利集中起来,但是在内部却没完善财务管理体制,而且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零散点和不完整性。此外,总公司还未具备足够的管理能力来为企业开展统一的投融资活动。同时国有企业还在内部构建不同层次的部门,但是其不足之处便是在于这类层次并不完善,而且也没有形成循环关系,而仅仅处于点线结合的层次,故而对于提高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整体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国有企业集团若是没有系统性的财务控制管理,从而便会对企业开展投资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和企业分配资本不平衡,最终便会使得国有企业陷入极大的经济困境。

(三)国有企业内部财权分配存在不足

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在分配财权时易走向两个极端——过度集权和过度分权。过度集权主要是指将整体集团当作一个企业来进行经营管理而忽略各个分公司的独立性的法人位置。同时各个分公司也许将自身财务情况逐级上报给总公司,进而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各个分公司的独立性。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由于相关信息不顺畅,进而使得决策失误,同时缺乏全体员工的参与和讨论,故而在执行起来便会出现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低下。此外,过度分权主要是指总公司将大量权利分散给各个分公司,但是又导致集团缺乏统一领导,这样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各个分公司所拥有的权利过大,使得总公司的财务管理监督力度弱化,进而出现管理失控情况。

三、提出解决国有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相对合理性的财权分配

国有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来对总公司和分公司的权利范围作出合理的分配,故而在此基础之上对企业内部的财权作出科学合理性的分配。譬如:当国有企业需要在重大战略决策、投融资以及作出担保等做出决策时,应当是由总公司来做决定。因此总公司必须掌握重大事情的决策权。同时在各个分公司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之上,可以给予日常经营的决策权和资金分配权,这样便有助于国有企业在内部合理的分配财权,而且既能保障总公司的财务控制权没有被弱化,又能激发各个公司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国有企业集团的工作效率和避免财务失控的情况出现。

(二)强化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

国有企业在内部开展财务管理监督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根据企业的产权关系,在各个分公司内部设立财务监督机构,并定期向总公司如实汇报监督情况,这样便可有助于对各个分公司的日常经营情况有效管理,同时也是避免财政资金没有被私自挪用的情况出现,故而保障企业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其次,还需对各个分公司财务经理委派相关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来参与到各个分公司的经营管理当中,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

(三)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必须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权责,搞清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便于相关配合共同完成工作。最后规范集体经营程序。第二,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从而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以保障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得到落实,同时还需定期开展审计工作,这样便保证各个分公司所上交的相关材料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进而为总公司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信息,最后为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快内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企业开展资源配置和精细化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当前多变的市场环境,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的规范性是企业提高自身规避财务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使用集团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便可以科学合理管理内部的财政资金,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良好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以保障国有企业的内部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此外,虽然诸多国有企业采用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但是其也存在不足之处,故而,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改进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以弥补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曾鑫.加强国有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探析[J].财税金融,2016(17).

[2]彭珊.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3]耿加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0(08).

(作者单位:大连科技橡胶密封件有限公司)

作者:刘克庆

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研究论文 篇2: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对对企业风险防范和风险监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基金项目: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018)阶段性成果。

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保障企业依法经营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活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受我国现实国情约束,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一些自身的特点,导致在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较为普遍地产生了诸多有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问题。本文分析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在探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风险以及外部风险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性风险进行管理,保证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符合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的一种组织行为。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以风险防范为主要目的。完善的内部控制要求必须能够适时反映企业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因素,并且采用准确的风险识别方法进行风险识别,找出哪些风险会对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也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风险防范和风险监控,二者密切相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合发布了有着“中国萨班斯法案”之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所有者缺位导致“内部人控制”。我国的国有资产一直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分级管理” 的原则,国有资产实际上由各级政府机构代表国家进行具体管理。名义上,国有股的产权是清晰的,国有股也是明确的,可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体对国家的这部分股权负责,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从根本上说, 国有企业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委托人,国有资产部门这个代理人的活动主体是缺位的。所有者权利得不到体现,形成企业“内部人控制”和监管不力的局面。从企业一方来说,由于所有者是政府,因而经理人员往往对责、权、利认识不够,忽视经营风险,在企业决策时好大喜功。不够慎重,对经营失败的后果寄希望于政府资源的支持,最终造成企业风险频发和难以管控的局面。

管理者及员工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人的品质与自律是关键。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的,也要由人来行使的,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员工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误判,那么再好的内部控制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当今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对内部控制理解比较片面,未能理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全面含义。部分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不设置内部控制机构,有的管理者只注意抓效益而对风险关注不够,认为若内部控制制度过于详细、控制过严会束缚企业的业务发展能力,错误地将内部控制与企业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有的管理者没有制定必要的控制程序,使得内部控制得不到落实,有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一些员工把内部控制简单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简单集合,认为是领导和监察部门的事,与自己的日常工作无关。

控制活动不到位。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到的风险降至最低”采取的必要行动。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包括诸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以及职务分工等多种活动。当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的设定和执行是非常薄弱的,在设置内部控制时偏重事后控制。有些企业工作缺乏程序,相同的业务往往处理的程序和政策不一样,内部没有授权管理,各级管理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权限不清;有些企业为了简化工作程序,将不相容职务未进行分离,没有必要的监控措施,结果出现监守自盗等违法违规问题。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体系。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日常监督没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影响企业的健康运转。有的国有企业虽设立有审计监察部门,但内部审计局限于传统的“财务监督”与偏重纪检监察角色。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缺乏定期的评估机制,也是内部控制执行力差的原因之一。内部控制是渗透企业各个领域,覆盖企业各个方面,融合企业人、财、物管理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一个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发展、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还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防范“内部人控制”。完善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是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针对国有企业而言,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董事会的核心地位,避免“内部人控制”。 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要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董事会职能。董事会是连接经营者和股东会的常设机构,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衡的枢纽。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要做到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班子分开,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避免人员重叠和监督弱化现象。要增加独立董事的数量和质量。要加强监事会建设,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监督机制。国有企业可以调整监事会人员的构成,由所有者代表、政府专门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和职工个人代表组成监事会。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是企业依法经营的”经济卫士”,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师”和“助推器”。应从根本上改变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构成,招聘具有较高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员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经营中的监督和咨询职能。

作者:李宝锋

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研究论文 篇3:

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供给侧结构行改革的深入推进实施,国有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外部经济形势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国有企业必须重视改进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这种形势下,国有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在规范企业内部运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国有企业的内控模式进行改进优化,提升国有企业内控的有效性,进而依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职能作用,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概述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确保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国有企业资产安全可靠,国有企业财务报告以及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而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机制,以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确保国有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基本要求。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国有企业应该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这些目标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在内部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规范可靠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在国有企业内部形成科学合理的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进而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产权明确、权责对等的管理的体系。

(二)完善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改进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系统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国有企业内部运营管理制度机制、组织结构以及管理程序进行有效整合,并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这对于改进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经营成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确保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促进提升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有企业内部的各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真实可靠完整,并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对国有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督,进而保障国有企业的资产安全。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國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方面,虽然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提高,但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面临的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规模较大,组织结构设置相对较为复杂,在岗位设置和组织形式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僵化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效率。另一方面,大多数的国有企业仍然是相对较为稳定的集权式管控架构,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控制有效运作方面还有不少问题。

在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执行方面,国有企业一些关键的业务控制活动执行不力,内部控制的形式化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国有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对于国有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资金运营等,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规范制度,财务审批程序也不够严格,造成了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在资产管理方面,尤其是在固定资产方面,资产的购置、日常管理、盘点、报废处置等关键环节管控部到位,资产管理基础薄弱。在预算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相对较为完备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性不强,有的国有企业超预算开支的问题较为提出。

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层次不高,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主要是集中在事后审计监督方面,难以及时发现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也是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一)优化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改进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按照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首先,应该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架构进行完善,建立系统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企业内部实施集中决策、分级管理和专业化经营的管理机制。其次,突出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实际,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包含内部控制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内部控制框架。重点是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对国有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权进行明确界定,进而在国有企业内部形成控制主体明晰、责权利对等和较高管理效率的控制体系。第三,对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改善,完善国有企业的股东大会作为权力机构、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总经理层作为日常管理机构企业组织框架,提高内部决策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

(二)突出风险管控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在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方面,首先,应该结合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特别是按照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对经营活动各项环节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该针对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的常见薄弱环节,加强对国有企业的信用控制、采购支出业务的市场准入、招投标、合同控制以及资金业务管理等环节而对有力管控。其次,应该突出风险防范控制管理机制,结合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常见风险点,建立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等一系列的风险管控措施,对国有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合规风险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防范和控制。第三,应该强化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把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的业务流程中预算编制、上报、批复,依靠预算对国有企业的日常业务和经营管理进行约束优化,进而起到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确保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实现的目的。

(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依靠信息化手段是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手段,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应该注重建立了统一完善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为国有企业内部决策提供准确完善的财务信息。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模块设计方面,应该注意设计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物资管理等功能模块,尽可能地与财务信息系统高度集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建立完善国有企业ERP管理信息系统,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业务数据及时归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和规范生成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国有企业的数据库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分析,并融合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具体的预算控制项目和预算控制标准进行动态管控,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效率。

(四)强化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防范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执行不力的问题,应该注重拓展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综合运用调查了解、查看账簿、翻阅凭证、计算分析等方法,对国有企业的经济合同、物资采购和投资项目强化审计力度,重点是侧重对国有企业的预算执行、内部控制、专项资金、资产管理等加强专项审计,把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与信息反馈作为服务企业管理决策的切入点,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准确的提出审计建议。

四、结语

改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深入分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内部控制信息化、内部审计监督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者单位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北京分局)

作者:黄宏艳

上一篇:股骨头置换术麻醉临床医学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提升语文课堂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