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德育论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大学本科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落实立德树人,推动小学德育师资职前专业化培养落实立德树人,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篇:大学本科德育论文

从本科“德育答辩”到高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1 德育答辩的缘起

大学是一个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基地,应当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为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多定位于人文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本位特征。从教育初等阶段的《三字经》一直到高等阶段的孔孟,都不难看出古人对人文教育的注重,无不具有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东渐,科学教育进驻大学,大学教育确立了专才教育模式,并一直保持着科学教育本位的倾向,表现为科学至上性、学科功利化、思想道德教育趋向政治化等。这些倾向导致在大学教育中,理工科更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认为科学教育更容易取得看得见的成果和与之相关的经济及社会利益;而作为人文教育一部分的道德教育就逐渐引退或缺场,失衡的代价则表现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面对新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黑龙江科技学院首次开展了对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展德育答辩的工作;北京理工大学自2003年起正式实行专业、德育“双答辩”;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作为河北大学的独立学院,于2007年4月面向07届毕业生首次开展了“本科毕业德育答辩”工作,并在2008年顺利开展第二届德育答辩工作。

2 德育答辩——大学人文教育的手段

高等教育实施的过程决定了开展人文教育的形式是有限的,主要体现在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课程等。人文教育的特点是持久的灌输,难以速成。因此,以上教育形式碍于时间、人员的限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科毕业生的德育答辩的开展,正是对毕业在即的大学生的人文教育缺失的一种弥补,是人文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回顾大学时光、思考青春岁月、书写人生愿景等,形式体裁不限,体现了较强的发挥性和参与性。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近两年的实际工作为例,德育答辩共有以下几种开展形式:(1)由班主任提前写出若干问题,如:大学中你最难忘的回忆是什么?大学四年中,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大学中你最难忘的老师是谁,为什么?与同学产生过矛盾吗?等等。在德育答辩班会上让学生随意抽取问题回答,回答完毕可由评审老师提问。(2)班主任把班级四年的影音资料整理,在答辩会上播放给学生,共同回忆大学时光,学生自愿上台发表感想。这种形式极具感染力,往往使全班学生忍不住潸然泪下,惜别之情油然而生。(3)以座谈会形式,把教室桌椅摆放四面相对,拉近同学之间以及同学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回忆大学时光,化解过往矛盾,展望未来。(4)由学生演讲自行准备的材料,评审老师逐个提问并给予美好的建议和祝福。不管是哪种形式,均有学院的宣传机构进行拍照和录象,留下影音资料,同时学部选取优秀的德育论文上交到学生工作部,把学院优秀毕业生德育论文及相关照片资料汇编成册,以便学院存档并下发给教师和低年级学生传阅学习。

3 德育答辩——开展人文教育的思考

3.1 是德育教育,还是答辩形式

对德育答辩的褒贬不一,关键问题是涉及答辩本身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的问题。本人认为“答辩”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十分恰当。“答辩”二字,从字面上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这是项学术工作,可以用“答”和“辩”这种程序来完成。事实上,道德教育的成果和水准怎是用“答”和“辩”的过程就可以体现的呢?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可以用科学的角度去量化打分,而德育水准通过一篇“论文”或者几分钟的论述量化成分数和等级显然不合适。

3.2 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人的主体发展应该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协同发展。人的理性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来培养,人的非理性需要人文教育去呵护,推之,人的发展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近几年大学校园中违背社会期望事件的增多,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忽视使大学成为出产标准化技能性人才的基地,而不是综合性人才的学府。大学教育缺失了对学生思想的培育,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育,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的培育。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对在校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如果大学教育培养的都是有才无德的“人才”,其走向社会以后对社会的危害远比一个无才无德的人还要大。

3.3 德育答辩的现实意义

首先,德育答辩是沟通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德育答辩给了毕业生一个很好的释放情感的(下转第28页)(上接第11页)平台,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而学生答辩的过程,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是对其工作的肯定。其次,德育答辩工作的成果,对于低年级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效果。通过聆听毕业生的德育阐述和阅读优秀德育论文,他们可以审视当前学习和生活状况,明确今后学习和生活的方向,解答在大学阶段共有的困惑。另外,德育答辩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任何思想的沟通和碰撞,都是在积淀一个大学的文化。

3.4 德育答辩是大学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

德育答辩工作的开展,显示了其作为德育教育的必要作用,但是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并不是德育答辩能完全弥补的。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在于大学校园的精神,也谓之大学的“魂”。高等教育着力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还要具备人文知识,而人文知识的培养不像科学知识那样显而易见,是需要通过感悟的方式获得,是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因此,要加强大学人文教育,仅在本科毕业时进行德育答辩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我们关注本科毕业德育答辩这项新兴事物的同时,应该思考更多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方式。

作者:郭 璐 马潇颖 张 磊

第二篇:首都师范大学2019年本科新增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推动小学德育师资职前专业化培养

落实立德树人,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都师范大学在师范教育方面积极推进立德树人,2019年本科招生将面向北京市生源,新增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拟招生20人,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接收培养,这届学生将成为中国首批德育专业、科班出身的小学德育教师。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涵盖多个方面,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少先队组织建设与活动(课)开展、班级管理、主题性德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心理疏导、家校沟通合作等。这些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迫切需要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德育教师队伍。首都师范大学领先全国,经过实际调查和严密论证,从2019年开始,致力于推进本科层次的小学德育师资职前专业化培养。

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培养计划

本专业方向立足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传承百年师范精神,面向未来,培养师德优秀、理想信念坚定,能以儿童为本,素养综合、终身学习,具有卓越小学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潜质的小学德育人20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课程将涉及伦理学基础、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人类社会与文明、自然科学发展史、教育社会学、儿童学、多视角的生命理解、学校组织与管理、德育原理、国际德育发展专题、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儿童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务、教育经典选读、中国文化经典选读等必修课程,以及经典影视作品与道德生活、人际沟通、儿童美感陶养、舞蹈、钢琴、书法、科学、家庭教育等选修课程。此外,师范生还将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少先队活动(课)实践、教育教学实习,科研指导课程等。

办学实力:初等教育学院是北京市小学教师的摇篮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是以“小学教师教育”为特色的二级学院,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单位,其小学教育专业是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北京市一流专业。在小学德育领域,学院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别课题与项目。如“十三五”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建设与开发;国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培训标准研制项目等。学院具有优秀的德育师资队伍,涵盖小学德育、少先队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法学等研究方向,核心团队十余人,80%左右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多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此外,学院还聘请一线优秀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等,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兼职教师队伍。资源与环境方面,学院拥有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多个教研中心和多功能教室、智慧教室、学术报告厅等;首都师范大学8所附属小学以及近200所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可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

第三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德育学分制实践的思考

[摘 要] 现今,为了提高本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大院校都针对大学生积极开展有效措施,加强对德育方面的重视程度。目前各大院校教学的焦点不再仅关注于专业知识,而是将焦点转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以,通过采用德育学分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学分制的科学评价来考核学生的德育素质,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当然,任何考核方式都是双向的,所以,各大院校在采取该项措施时应该取长补短,建立健全德育学分制度。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德育学分制的实践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学分制;教育制度

当前,为了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很多高等院校都提出了德育学分制,该制度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因人施教,让他们的德育水平进一步得到释放和深层次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综合性人才,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学生自觉接受德育,通过自身的能力进行深度研究,提高思想观念。同时,也弥补了传统德育的弊端,使德育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所以德育学分制全面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让学生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努力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现代化、个性化,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德育学分制现状

应用型本科大学指的是无学术型研究教育的本科学校。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德育的发展,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满足了学生德育的需求,通过落实德育学分制度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学分制的实行还不完善,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出现脱节现象

我国高等院校传统德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丧失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以至于在学生德育方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我们的德育过程中,由于学生处于这种被动的教育方式下,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院校实行德育学分制,应将学生和教师的两大主体地位相结合,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紧密结合,不要出现脱轨现象。将教与学进行统一教育和培养,教师通过创新教育渗透德育,同时依旧扮演传道授业的角色。同时,根据德育学分制将德育融入更多的课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中接受德育,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德育的开展让学生充满激情,能增强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脱节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强调各大高校应加强开展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道德教育知识和道德规范(其中包括道德思想和道德概念),让这种思想能够得到发展,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目前各大院校陆续开展道德教育,并通过书面理论和考核教学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道德知识和德育的实施效果。而这种德育虽然能让学生初步了解道德规范,却无法看到实施道德后的真实效果。有的学生学习德育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考核成果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考核得到的思想道德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弊端。古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经历的丰富,人的性格、观念都会改变。德育学分制采取比较全面的措施,主要把学生的品质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相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寻找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考核标准,尽量让学生做到道德认知和行为一致。

(三)道德价值与关怀的脱节

道德价值定义为个人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曾有位意大利诗人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没办法用知识来代替。”知识对我们每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很重要,从小我们就开始在课堂上吸收和运用知识。常言说:知识改变命运,可以看出知识对我们自身修养和以后生活的重要性,但是知识和道德相比,知识这个词就会黯淡无光。没有道德理念做基础,一个无德之人是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无法得到大家的推崇的,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无法得到成功。道德行为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我们能从自身做起,遵守道德,严于律己,才是道德的升华。而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诚信的打折和价值观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德育学分制也成为一种公然的形式化,没有道德理念做基础,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学风不正,学校就如同一盘散沙,体现不出道德的价值。

二、实施德育学分制的教学实践改革要点

教育改革后,很多高校都逐渐采用德育学分制作为学生思想考核的标准,也把它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的考量,将德育的实施过程和成果规范化,把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但是,万物都具有两面性,皆有利与弊,怎样做到兴利除弊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教育方式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教育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舞台,应用型本科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和道德理念的养成阶段,目前,很多院校针对道德教育理念开展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等相关的课程,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等。通过这些理论学习对大学生进行德育,顺利实施德育学分制。但是教育理念是无形的,它太过抽象,这种教育方式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难将道德理念和道德思维付诸实践。同时,因为传统教育太过枯燥乏味,只通过说教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学生缺乏吸收知识的激情和对道德理念的领悟,使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获取德育知识。因此,教师应加强德育的生活化,调动班级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院校活动,热爱班级,用讲究卫生、懂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来彰显高等教育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展现德育学分制的优势。

(二)教育观念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在很多学生眼中,道德理论或者道德教育只是一个词语,一个与我们生活无关的概念。并且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该理念过于冷漠,认为其不存在任何意义。虽然上课时学习了很多关于思想道德的知识,但由于学生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升华,他们认为书本上得到的理论教育没有实际意义。就像现代大学的选修课考试,只要记住书面上的大体内容和范围,考试及格就可以。只是在规定的考试知识范围内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然后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将这些道德教育的重点进行无厘头的死记硬背,来应付当前的考试,虽然顺利通过了考试,但是对知识的了解还是微乎其微。全新的德育学分制的实行,使道德理念贴近生活,让德育直接成为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工具,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所以道德学分制的实行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为了我国人才素质的提高,必须将这种道德思想深入贯彻到高校学生教育中。

(三)受教育者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

我国各大高校之前的思想教育方式都是纸上谈兵,只是以口头或者理论的形式进行教育宣传,仅仅把大学生作为知识的载体、道德理念的容器,不假思索地将理论教育全部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道德教育毫无意义,对学生也是一种负担,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对思想知识的排斥。开展德育学分制体系,它将传统的书本知识付诸实践,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自修学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而德育学分制是将个人的德育情况以一种客观、公正的形式体现出来,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理解德育学分制的作用和效果。将学分制度公开化,让学生了解到德育学分制是通过检查、随堂考核、学分汇总和课堂表彰等方式进行的,激励学生陶冶道德情操。高校学生都有一股不甘落后的精神,这为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各大本科院校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比拼活动,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攀比并不一定是金钱上的,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的攀比也不在少数,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发现自身德育的不足,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质,这也是德育学分制的一种成功。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深度钻研,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德育知识,修满学分;还要让学生明是非,遵理法,帮助他人,提高自身修养;在与同学和朋友相处时,要做到言行合一,诚实守信,以人为本,互相尊重,互相照顾。总之,德育学分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个性化的发展,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能动性和健全德育学分管理体制。该学分制度克服了传统德育的弊端,转移了教育主体,有利于教育的升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高校德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发挥道德思想深入人心的潜能,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和理智的思维,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静怡.积极构建德育学分的评价与奖惩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01(4).

[2]刘明.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效应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张柳.基于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德育分制度分析[J]. 大众文艺,2010(6).

作者:仲海燕 吴璇

上一篇:证券投资实验论文下一篇:建筑设计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