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时代,其思想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容易被其中不良思想所误导,产生严重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对于其个人的未来发展与成长不利,因此要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提高大学生思想的纯洁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培养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培养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德育培养路径探析

摘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由于新媒体具有渗透性、隐匿性以及自由性等特点,因此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分析新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给目前的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得出开展德育工作的路径;分别从新媒体的阵地建设、校园新媒体的文化建设、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让新媒体下的德育工作形成合力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德育;挑战;机遇;路径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新媒体(New Media)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的媒体个性化突出,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对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人人都可以接收信息,表现形式多样,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信息发布实时,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新媒体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

二、新媒体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多元性,图片、音频、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将为育人工作者提供更多新颖的手段,将更具吸引力的德育教育提供给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总结学生特点,发现德育实践中的问题,以网络为载体,实现师生间的即时互动。同时新媒体可以迅速将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及时获知德育工作的效果。课堂教学为主的德育教育吸引力不足,单向灌输严重,新媒体技术的加入,可以让大学生充分的交流互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媒体技术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教学后期,利用新媒体平台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吸纳学生建议,积极改进完善。在日常信息服务上,注意引导大学生的德育价值观,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交流互动,让大学生在浏览信息时接受德育教育。实现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相互结合,通过新媒体平台组织实施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大学生在新媒体领域的聚合现象,组织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线下活动。让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能够提升个人素养,深化德育实践观念。

(二)新媒体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传统的德育工作都是面对面的谈心、直接的说教。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改变了这种工作模式。学生有问题不一定直接找辅导员沟通,更倾向于在社交平台上寻找答案和解决办法,极易导致我们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其次,新媒体时代的到來,老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同一个资源平等的地位上,有些同学会受到其关注度的影响,会优于老师获取相应的资讯信息,这就导致教育者以前占有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有些可能会出现倒转,教师的权威性在下降,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再次,自由开放的虚拟网络环境可以十分便利获取信息、自由发表言论,却也导致了难以追踪信息源,难以监控内容。某些信息正在颠覆学生的德育观念。因此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和价值上的困惑。最后,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夹杂着大量的消极思想,这些不良思想使得德育观念薄弱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被迫改变,甚至导致有的大学生不能明辨是非。这类消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下开展德育工作的路径

(一)积极做好阵地建设

新媒体打破原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行灌输的局势,打破时空限制,拉近线上距离,但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规范难度日益加大,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德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学生在哪里,服务的阵地就要延伸到哪里;学生有着怎样的成长和信息接收规律,教育和引导就要因势创新。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微信、微博、QQ等网络工具以及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要积极建立官方的账号和平台,搭建好与学生交流、开展德育工作的载体;要发布权威信息,增强凝聚力,增加关注度;要做好网络平台的顶层设计,积极开展话题讨论,及时更新内容,避免阵地“荒废”。以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例。学院利用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在“材化新青年”微信推文平台上推出英雄人物系列推文50篇,征集“影响我入党的人”征文;通过“材化新青年”B站平台推出“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红色影片配音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他们了解这些英雄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物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让同学们的学史活动变的“活”起来,也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抢占了新媒体的高地,让我们的思政工作也变得“活”起来。

(二)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文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场域。校园新媒体的出现,逐渐成为校内外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新媒体,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对学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利用新媒体建设校园文化非常有利于校园形象的塑造同时,新媒体在塑造校园形象的过程中也不断记录着学校发展的历程,是校园发展的深刻见证,是很宝贵的历史资料。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文化,是深化校园德育建设、优化德育环境的重要保障。要深入挖掘时代、校园、身边的道德元素,不断推进道德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在网络平台上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学习,进一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中的道德教育元素并在网络平台中加以宣传,在学生中树立道德典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激励人、带动人。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学校通过微博、微信平台,让同学参与对校“十佳大学生”“优秀团干”“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会”等学生个人或学生团体荣誉的评选,学生参与度高;定期推出我们身边的“大牛”人物,例如湖北工业大学的“才子说”栏目。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变得多样化,更贴近学生实际,让我们的思政工作更有成效。

(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表现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理解能力、选择能力、思辨能力。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媒介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强化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在批判思维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进行发掘梳理,主动过滤劣质信息和无效信息,从而提高媒体信息的应用效率。我们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们对于各类数据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正向的传播能力。同时老师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了解并熟悉该技术,正确的使用新媒体,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正确的归位,始终坚持真理,不能被动摇,帮助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自律意识以及观念,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各类媒体信息,弘扬传播正能量。

(四)让新媒体下的德育工作形成合力

一直以来,大学生德育工作都是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任务。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三全育人”的要求,都充分说明了德育工作要形成合力。高校专业教师、通识课教师、行政人员、宿管人员以及后勤人员都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影响力。德育工作者要有新媒体意识,充分认识新媒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向作用,发掘德育工作的新契机。教师要提高自身应用新媒体的能力,掌握新媒体下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倾听学生的心声和诉求;在微信平臺与学生互动,为学生推送更多的正能量内容;在他们感兴趣的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符合他们兴趣的短视频,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平台都站有一席之地,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更好地进行德育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喜闻乐见的德育工作形式敲开学生的心门,从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为专业教师要学会和学生交流,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对称性的信息。多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教育里面的关系结构,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了重组。同时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在多媒体时代,得到信息和知识变得更加方便,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因此现在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也在降低。传统的师生关系也被打破了,在网络上,大家可能变成陌生人,界限越来越模糊。教师就要去转变自己的身份,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变成服务者。在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灌输式,变成互动式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要结合00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教育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内容。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给他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满足他们在网络上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韩飞.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卷宗,2019(24).

[2] 李冬梅,赵静.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J].信息记录材料,2018(11).

[3] 岳建军.基础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J].经济师,2019(10).

[4] 陈宏业.“三位一体”搭建新媒体下德育工作平台[J].德育研究,2014(112).

[5] 高男.网络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以“以广外活动管理系统为例” [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6).

作者:江瑜

培养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当代大学生德育培养有效途径探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时代,其思想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容易被其中不良思想所误导,产生严重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对于其个人的未来发展与成长不利,因此要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提高大学生思想的纯洁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培养;有效途径;以人为本

引言: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思想道德素质高低、心理是否健康,都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方式是进行德育培养工作,但是当前的高校中,对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存在着一些间题,诸如培养方式单一、内容形式化、德育内容滞后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强德育培养工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完善高校德育培养体系建设

对当代大学生群体进行德育培养教育,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重点是推进德育培养体系建设,解决当前德育培养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德育培养教育水平,以此带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1 建立系统化的德育培养机制

高校的德育培养工作包含内容较多,其主要内容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若是在高校德育培养工作中,不能建立系统性的德育培养机制,将会导致德育培养内容联系上的割裂,彼此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不能够发挥互补作用,自然也就无法创建出良好的德育培养环境,不利于德育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在高校德育培养工作中,应建立系统化的德育培养机制,对高校德育培养内容做综合性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要对德育培养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从大一至大四的德育培养体系,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德育培养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到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德育培养教育,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要根据德育培养内容,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将德育培养教育内容进行分层,在各层次的教育过程中,应实现德育培养内容的有机整合。即将有着共同培养内容的课程,在教学形式与教训内容上进行整合,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内容,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这两门课程中,可以将德育的培养内容贯穿到其中,既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可以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1.2 完善德育教师建设机制

德育教师是高校开展德育培养工作的引导者和建设者,在当前的高校德育教师机制中,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因德育培养方式不当,导致德育培养工作水平不高。另外高校的德育教師,多由高校的教师兼职,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其专业水平与知识不能够切合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因而高校德育培养工作仍停留在说教阶段,影响到高校德育培养工作。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德育教师建设机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德育教师,将他们充实到与德育培养相关的课程之中,解决兼职德育教师的问题。其次高校要建立德育教师考核机制。对于人职的德育教师,要定期开展考核,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学生反馈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合格的德育教师可以继续任教,否则可作出给予撤职或督促其改进的决定。通过考核措施督促高校德育教师重视对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并提高其德育培养水平,通过德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以此发挥德育教师在德育培养工作中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使与大学生德育培养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德育培养内容得到贯彻与落实,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心理素质。

2.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培养模式

受多元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虽然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但大学生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大学生群体思想较为活跃,有着差异化的个体发展追求,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因此在开展高校德育培养工作时,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立足点,不断创新德育培养新模式。

2.1 在专业课中融入德育培养内容

专业课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课程,大学生的专业课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学习时间长等特点,将德育培养内容融入到专业课之中,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专业课培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培养,并实现专业课与德育培养培养内容的相融合,赋予专业课思想道德培养的特质,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水平。高校教师要注意在专业课中融入德育培养的内容,首先要备好课。即在专业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寻找与德育培养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点,将其与德育培养内容相联系,实现与德育培养内容的相融合。其次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处理好德育培养内容与专业课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问题,做到自然过渡,使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德育培养的内容,进而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收到德育培养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专业课的重要导向作用。

2.2 开展德育培养主题性探究活动

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是德育培养培养的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德育培养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德育培养中。并立足于大学生个体意识强、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开展以德育培养为主题的探究性活动。高校可开展如下几种德育培养主题性探究活动:(1)德育培养主题班会。高校要重视班会的作用,发挥班会凝聚大学生思想与力量的作用,通过班会获取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在班会中,德育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发言,指出当前班级德育培养中的不足,并分析存在不足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德育教师要再次组织大学生寻找解决德育培养不足的方法,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让大学生在探究中实现思想碰撞,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找到解决不足的方法,以此改进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提高其道德素质。(2)宣传活动。开展德育培养主题宣传活动,一是要在高校中充分利用展牌、板报、校刊等平台,向大学生展示德育培养的主要内容,让大学生明确德育培养的目标。二是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对高校中德育培养表现较为优秀的大学生,要对其个人事迹、学习方法等进行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其他大学生的荣誉感,调动大学生参与德育培养的积极性。(3)志愿者活动。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能够真正的触动大学生的心灵。志愿者活动是一次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验证所学内容,并感受到德育培养的重要性,消化德育培养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促进大学生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

3.构建德育培养考评机制

通过构建德育培养考评机制,及时跟进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状况,能够充分了解大学生经过德育培养之后的心理、行为变化,为后续德育培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构建德育培养考评机制主要是做好大学生的评价工作,可提高德育培养成绩所占的学分比例,引起大学生的重视,督促大学生认真贯彻落实德育培养内容。此外,还可以建立大学生自我评价体系,让大学生对自我行为进行评价,以此激励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意识。

4.结语

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为德育培养工作的开展建设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还要立足于大学生,创新等于培养方法,提高德育培养质量,建立完善的德育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德育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白志栋.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8,7:3-5.

[2]黄海.通识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5.

[3]陈友放.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作者:杨繁

培养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论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国家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由此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大大加强。目前,各个高校将体育课列为必修课程,大学生通过学习大学体育来加强自身的体育精神,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德育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体育精神融入到德育教育中进行探讨,从而保证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精神;大学生;德育教育

体育精神主要是指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展现的对人们有正向引导和积极影响意义的思想和意识。例如,奥林匹克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向人们展现了不断突破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奥林匹克的旗帜上是五个环,它分别象征着五大洲,五个环连在一起标志着全世界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将智育与德育并行,推进素质教育。而将体育精神融入进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体育精神承载了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相互尊重等美好的关键词,让学生拥有体育精神,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健全和完善人格。

1 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就是从心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出发,再结合上智育、美育等方面的相互帮助,相互联系与结合,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学校各方相互配合,携手合作,从而引领学生的发展道路。体育精神也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树立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因此,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体育课堂的创设最开始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而在这其中,发展体育精神,可打破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固有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学习不运动是不对的,学生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放松,而体育课就是学生周内放松心情的最佳选择,且通过运动可让学生锻炼身体。如学校会对大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体质检测,然后将学生的体侧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入体育成绩中,所以体育精神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有的女生会觉得体育课进行运动之后,会非常累。而教学游戏融入进体育课堂,会让学生改变对体育课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到运动也可以这么有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2 帮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能力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当今的初中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父母的关心和宠爱之下,是溫室里的花朵。父母会一味的骄纵孩子,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家长帮孩子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孩子也会所有事情都依赖父母帮助自己去完成,但孩子在这个环境下,就会形成一种所有人都要围着自己转的意识,他对身边的所有人都会变的很冷漠,认为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的感受。但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讲解和实践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例如,教师在体育课上可按照学生自行分组的方式进行接力赛,男女混赛,完成每节课固定的田径运动项目。在队友接棒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自觉地为自己的队伍加油,这在无形中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帮助学生养成永不放弃的品质

有的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耐力,如长跑,游泳等运动。这些运动对人的意志力和耐力的考验是非常大的,它们一般所需的运动时间较长,且运动内容比较枯燥,一般人可能很难坚持下来。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一般都很差,这些运动都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他们很难坚持下去。对于这些运动就需要我们靠意志力战胜自己,坚持下去,永不放弃。以长跑运动为例,体育精神就是当我们的体力被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用意志力去完成剩下的运动,坚持才是胜利。对于意志力强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坚持到整个项目结束,相反,意志力薄弱的人则无法完成。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待体育的这件事上看出他们在生活中处理事情的方式,喜欢放弃的人一定不会成功。

1.4 帮助学生养成勇往直前的精神

勇往直前的体育精神体现了人们为了梦想不放弃,不退缩,努力奋斗。当运动员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努力,渴望着有一天可以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为国争光。运动员们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只为争得荣誉的这种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这种精神正是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或是就业路上最应该具备的品质。勇往直前的体育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在为梦想拼搏的路上走得更坚定,更加有力量。另一方面,体育精神也要求运动员们相互尊重,遵守比赛规则,体现了公平公正这一原则。规则的设定是为了让比赛的输赢结构有依据,让这个社会秩序更加稳定。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学习尊重规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三观,了解到规则的重要性,以便于他们以后的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2 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的措施

2.1 组织全体学生去观看体育赛事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对于学校的建设资金也投放的越来越多。学校也意识到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学校建立了专门的体育场地,并且在不断修建新的体育场地,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就为体育精神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观看体育赛事有利于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团结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去集体观看体育赛事,让大学生多多关心国家荣誉问题,为成为祖国的栋梁不断努力;通过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的英姿焕发,让大学生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以及体育精神的无限魅力;通过运动员们对待运动的热爱和坚持下去的态度,激发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动力。

2.2 展开多人体育运动项目

为了体育精神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可适当开展一些多人运动项目或游戏,例如,乒乓球、接力赛及拔河比赛等。大学生活中,最熟悉的人就是室友,很可能同学之间也不太熟悉,通过多人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并且更加快速地融入到这个班集体之中。像是大家手拉手环成一个圈,然后由一个同学抓人的游戏,被抓到的人需要说出抓人的人的名字。如果学生说对了名字,则可继续进行游戏,反之,如果学生说错了,则需要上台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种团队游戏,让学生可以了解到相互帮助的重要性,明白凡事以大局为重的道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适时适当开展运动会

国家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让智育与德育并行。适时适当开展运动会不仅缓解了当代大学生的压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多数学校会选择全民体育的运动形式,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些学校在运动会的时候,一些体育方面比较突出的人会给予奖品奖励,同时也会给学生加德育分,从而来激励学生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还有一种运动方式是属于竞技体育,通过激烈有趣的游戏方式来进行综合的排名,例如定向运动这个项目。但是考虑到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故教师应当将这两者结合起来,选择安全性较高,且有竞争意识的运动,帮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競争氛围,感受到体育精神的无限魅力。

2.4 面向全校师生推广体育文化

体育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释放心情。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需要拿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需要告知学生在进行田径运动时,需要掌握的正确的发力和跑步姿势。例如,田径运动分为许多种,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时,应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解这些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在中考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在参加一些运动会之类的赛事时的比赛规则和注意事项。俗话说:“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工作一辈子。”教师面向全校师生推广体育文化,需要将体育运动作为工具,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体育精神的重要性,从各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3 总结

在各个高校中,通过培养体育精神来促进大学生德育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体育精神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勇往直前,不轻言放弃,让学生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钱思辰.论体育精神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J].运动,2018,(19):72-73.

[2] 黄中伟 刘洋 郭秀田.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教学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武术研究,2016,1(9).

[3] 闫晓军,姚海晨.加强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以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可行性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7,36(6):50-53.

作者:高威

上一篇: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下一篇: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