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校企合作助推会计实践论文

2022-04-30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本文从探讨校企合作概念、特点和意义入手,结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突出问题的分析,从制度保障、平台搭建、内涵建设等几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关键词】高职高专校企合作高职高专教育以其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教育属性,决定其发展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探讨校企合作助推会计实践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讨校企合作助推会计实践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激发企业参与动力

摘 要 校企合作中,政府支持的缺失、企业利益未得到保证、高校缺乏主动意识和合作能力、校企合作停留于表层等因素,使企业动力不足。以广东省江门市的五邑大学为例,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为视角,从学科专业布局对企业的支撑力、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对企业的吸引力、灵活运行机制对企业的助推力、互利共赢原则对企业的保障力、校园文化对企业的渗透力五个方面探讨校企协同育人中激发企业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育人;企业参与;动力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扎实基础、较强动手能力、使用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础,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但在实际运行中,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打破校“热”企“冷”的僵局,如何在合作中让企业受益,是深化校企合作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企业缘何动力不足

企业参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国内一些研究者对长期以来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校“热”企“冷”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支持的缺失

有学者提出,在产学合作中,政府的支持情况是口号多、落实少。例如,在搭建信息平台、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政府的作用明显缺失,使产学合作缺乏法规规范和政策推动,难以建立规范有序、运行有效的合作机制。这样,企业更加容易失去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事实上,广东省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明确规定,“对企业接收学生和毕业生实习、见习并支付实习报酬、见习补贴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对实习基地、见习基地依法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但2011年一项关于“广东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表明,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行为,高校教师、学生在对合作企业的意见栏中填写“擅自改变合作教育课程计划”“缺乏参与积极性”“把学生当作短期工或临时工”的达到36.6%。对企业负责人的调查表明,企业的态度令人堪忧,认为学生“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占25%,产学研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开发与创新”方面成效不明显的占68.2%,甚至有少数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感兴趣”[2]。可见,即使有相关政策、条例出台,企业动力不足的现状依旧存在,规章制度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企业利益未得到保证

有人认为,目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益不成正比,甚至支出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企业认为参与教育是近期的投入和直接的损失,而获得的是间接和远期的收益。调查显示,有62%的企业认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可见,这种“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不对称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热情自然不高。另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仅无法得到即时显性的实际利益,而且一些浅层次的合作往往还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3]。在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双重驱使下,企业缺乏合作动力是可想而知的。

(三)高校缺乏主动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种观点认为,有些高校在办学实践中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总是期望政府在这方面能下大力气、有所作为,缺乏危机感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有畏难情绪,经常导致合作流于形式;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学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并没有将其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只是作为大学生实习的一个方面,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决定了校企合作的规模与深度,一些高校缺乏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四)校企合作停留于表层

我国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上、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层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的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入有“合”无“作”的状态[4]。从形式上看,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建立实训基地等方面,缺乏真正涉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相关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方向、师资建设等深层次合作[5]。因此,校企“假合作”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一种常态而被广泛诟病。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对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其抱怨外部条件有限和盲目等待政策支持,还不如从自身入手,苦练内功,在校企合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锐意改革,创新思路,才能打破僵局,探索出一条适合校企共同发展的新路。

二、企业动力源自何方

地处广东省江门市的五邑大学,是珠江三角洲西岸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教学型地方大学。在近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学校以“企业需求与学校需求相统一、个性化培养和资源共享”等理念开展校企合作,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综合实验班”的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近五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获得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形成了校企资源共享联盟,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大力推进了教师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渠道,并带动部分企业开始与学校拓展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对五邑大学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企业之所以在参与校企合作中表现出活跃性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动力因素。

(一)学科专业布局对企业的支撑力

在2009年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中,赋予了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定位[6]。江门市的战略地位凸显,并正在努力打造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抓住《纲要》实施的机遇,江门正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1.加快完成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对接

作为江门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五邑大学积极应对广东省和江门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对接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学校开设的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及自动化等13个专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对应,有会计、物流、工业设计等20个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开设了应用物理学(光电子方向)、交通工程(轨道交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法学等专业(专业方向),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专业体系。

2.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区域重要智力源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制订了《五邑大学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和《五邑大学配合〈江门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绿色光源(LED)、现代交通装备、纺织服装等产业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改变从过去单一承担项目转向为产业、行业、区域服务提供创新体系支撑。

3.加快提升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提出“积极打造5大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6大学科群”的目标。内容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除重点打造上述5大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建设绿色光源(LED)研究院、现代交通装备研究院、纺织服装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经济管理研究院,基本具备产业规划、高级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服务等能力,支撑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对接、深化产学研的融合、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创新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成为学校全面融入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为提升本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智力等支撑,特别是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补充符合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本,成为给企业注入活力的最重要方式和途径,使企业依托学校的内驱力显著增强。

(二)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对企业的吸引力

学校将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全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的重要一环并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实施齐抓共管。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充分体现出“三个面向”的特点:面向江门、广东以及辐射整个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区;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面向教育教学改革一线,突出实践,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基于此,学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上打破了以往各院系、专业各自为战、寻求校企合作途径的散乱局面,加强校级层面的统筹协调,直接对接本区域内的龙头行业、企业,举全校之力,兴育人之实,形成良好效果。

1.依据企业的需求创新性组建“综合实验班”

如何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学校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此,学校在制度设计上,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需求的多元性和同类人才有限性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实现弹性化组合,而其中极具创新的是以“综合实验班”为基础的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综合实验班”就是依据学生分散性实践原理,以多专业学生组合为原则,由学校与多家合作企业分别组建。校企以“综合实验班”为载体,通过共同完成实验班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将学校需求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统一,将学校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契合,从而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目标的过程[7]。

2.“综合实验班”的主要特点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选拔相关专业的学生组建实验班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共同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在企业教学活动中,企业工程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并参与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使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参与企业培养过程,并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难题或攻关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顶层设计的创新点

顶层设计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对于同一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数量上实现了由多人向少人的转变,对于同一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专业上实现了由单个向多个专业的转变,对于同一班级的学生培养实现了由统一向多元的转变。这一思路突破了以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传统做法和经验,是一次成功的转型。这一创新实践是学校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不同企业的多种需求而进行的有益尝试。一方面,有效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由于每年接待大量实习生而带来的困扰;同时,有利于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使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明显提升。

(三)灵活运行机制对企业的助推力

学校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上,有几个关键要素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诉求。

1.采用“轮岗+定岗+准职场人”机制运行

学生第一个暑假进入企业进行认知式实践;第二个暑假开展轮岗式实践;从第三个暑假及至整个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准职场人实践,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全部在企业中进行,包括真实的岗位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期满后,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生产流程、管理运作、岗位职责、技术要领等各个方面,还能够胜任某个固定岗位的工作,选择留下就业的学生可以省去实习期直接作为正式员工使用,大大降低企业用于招聘、培养、培训方面所需付出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和可能存在人才跳槽的隐性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2.采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设计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并对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协同进行监控和评价。合作企业为实验班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管理。采用这种方式,同一专业的学生进入不同企业实习后,人才培养的特点会呈现个性化差别;即使同一专业的学生进入同一企业实习后,由于岗位不同,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灵活的机制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显著增强,更能够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3.实行双向性选择

实验班从入口到出口均采用双向性选择,入口处由学生申报、企业把关,达成共同培养意向;出口处区别于以往的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约定学生毕业时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这种培养方式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有选择性地决定学生的去与留,极大地提高了就业和用人上的灵活性。企业通过长期培养和考察,可以选到自己满意的学生,而从另一个角度讲,选择留下就业的学生,往往对企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在日后工作中稳定性强,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失。

(四)互利共赢原则对企业的保障力

学校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推进企业生产和研究工作的进展,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共赢。这一原则将学校需求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统一,将学校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契合。

1.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结合紧密

在学校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几个满足企业需求的关键点:一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设置与企业岗位相关的课程,使前期的培养工作有的放矢;二是在企业实践阶段,设计先轮岗再定岗的方式,使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增强,并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三是在毕业论文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并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选题,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2.有效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

以校企深度、平等合作为基础,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双主体”合作联盟,只要是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只要对方有人力资源的需求,学校可以逐年滚动式组建“综合实验班”,并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组合及学生数量,持续不断地为企业输送人才。

3.灵活组建教师团队解决企业难题

与“综合实验班”一起进入企业的还有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组建的教师团队,他们进入企业后不仅需要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还要以科研工作为支撑,帮助企业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的核心地位和核心价值作用,推进企业生产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使企业获得资源共享的利益。

互利共赢原则是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所需,有效保证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运行,使企业对学校的信赖度和依赖度逐渐增强。

三、启示

五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虽然还需要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但对于当前校“热”企“冷”的现象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学校的生存之道

学校始终坚持走出去战略,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各类企业的需求,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在“综合实验班”模式推进过程中,学校教务处将实验班运行情况设计成宣传册,寄到一些知名企业,同时主动进入企业,宣传这种新的培养模式。通过不断的努力,先后有30多家企业与学校协商合作事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这种模式,并主动与学校联系,寻求合作机会。

(二)以“多变”应“不变”,创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动力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敢于创新、勇于实践,采用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转型式发展,是五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综合实验班”的理念、设计与实践,是对传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土化内涵,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三)用“有为”谋“有位”,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

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的校企合作,先决条件是需要校企具有共同一致的合作理念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宗旨。而我国目前校企合作发展中关键性制约因素正是在于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性的认识。因此,让企业了解校企合作,并能够在校企合作中真正有所收获和提高效益,才能保障这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五邑大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正是充分遵循了这项原则,将“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四)化“有形”为“无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育,通常会产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等人才培养的弊端,五邑大学“综合实验班”模式不仅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还有一个潜在的较大优势是,由于实验班学生由多个专业组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彼此之间的分工、交流与协作,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五邑大学的经验表明,充分把握自身的历史底蕴、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生源特点和学科类型,明确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加快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主动走出象牙塔,才能打破校企合作的僵局,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在区域内的引领作用,才能为社会输送真正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多规格人才,这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之道。

作者:王怀宇

探讨校企合作助推会计实践论文 篇2:

高职高专走校企合作之路的探讨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本文从探讨校企合作概念、特点和意义入手,结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突出问题的分析,从制度保障、平台搭建、内涵建设等几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 校企合作

高职高专教育以其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教育属性,决定其发展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如何走好校企合作之路,事关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和发展大计。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和特点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其利用学校与产业、行业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校企合作具有构成主体多元、专业设置灵活、教学计划全面、管理过程开放等特点。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以企业需要为指向培养技术人才、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学校、企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为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技术人才。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对高级技工的需求猛增,而相关人才的缺口制约着企业发展。校企合作将学校的专业、人才优势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大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

2. 利于校企双方优势资源互补和整合。学校和企业形成产学研整体,企业参与招生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校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 利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建设。促使学校改进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双师”培养,凝练办学特色,降低办学成本。

三、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都存在亟待破解的问题。

首先,校企双方合作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企业的本质目的是追求利润,因此在没有显见效益时,不愿在校企合作上投入资金和精力。有的学校也认识不到位,缺乏发展思路和配套措施。

其次,缺乏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具体支持。《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虽然有校企合作方面的宏观要求,但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规定,很难对责任、风险等复杂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行业指导的缺位。在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行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指导地位偏弱,使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缺乏基本保障。

四、改善和加强校企合作的措施与策略

针对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应从加强制度保障、丰富载体建设、加强内涵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改进提高。

1. 以制度为保障,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第一,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责权明晰的制度体系,准确规范校企双方在资源投入、风险承担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制度框架内合作。

第二,牢固树立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原则。校企合作的开展以政府的统筹和支持为条件,政府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提供完善服务、加强监督等途径保障合作开展。

第三,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与地域经济融合。高职高专教育具有面向市场经济需要的基本属性,要主动适应地域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在此过程中促进校企合作。

第四,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各院校组成办学集团,在专业设置等领域加强协调,在资源方面互通有无,促进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打造集团优势。

2. 以载体建设为平台,丰富校企合作形式,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校企合作需要以载体为依托,应创新合作载体,完善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途径。

①成立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

建立由企业技术专家、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凝聚各方共识,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校企间人才流动方案。

②建设科研合作研究平台

建设研究所、研究中心、合作实验室等科研合作平台,汇聚科研人才、科研资料、设备设施,共同开展科技攻关。

③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开发自身的潜能或者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的,能够通过生产产品、社会服务和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实训基地。应完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采取“教师承担项目、项目对接课程、学生参与管理、生产实训同步”的教学运行模式,开展一体化教学。

3. 以内涵建设为目标,突出能力培养,提升教育质量

学校内涵建设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提升学校竞争力,凸显专业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校企合作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落实“访问工程师”和“双师”政策,在职称评聘中进行激励。

五、本校通过校企合作取得的成就

我校为拓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问题、与东莞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开办了订单班,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支助的办法,让学生在就业前到事务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企业账务的实操训练。第一期68位学生通过事务所的推荐介绍,12月份全部对口就业,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实现华必信事务所“让学会计的人做会计”的誓言。

【参考文献】

[1]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程 颖,杨 琼.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与实践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3]杜广平,张春凤.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助推农职教育内涵发展——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

作者:曹勋德

探讨校企合作助推会计实践论文 篇3:

新疆高校计算机师资校企合作建设研究

摘 要: 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而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对新疆高校计算机专业师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校企合作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新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并分别从政府、高校、企业以及教师等方面研究了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本研究旨在为新疆高校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专业; 新疆

Research 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ed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teacher tea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Xinjiang

Nian Mei1, Zhang Lanfang2

(1.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China; 2. Changji University Library)

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omputer specialty; Xinjiang

0 引言

新疆的安全穩定和长治久安强烈依赖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高校转变思路,推行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但关键还是需要建设一支适应工科教育发展,了解新疆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并具备极高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1]。教育领域专家指出,要探索不断变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2],培养适应时代和未来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目前,政府教育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工程技术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分别出台了多项文件支持高校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如近年来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育部联合国内知名企业开展的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等,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方式,助推高校和社会接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新疆地区,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强烈,但由于新疆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困难,尤其是具有信息企业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极度缺乏,影响了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新疆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新疆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的现状

新疆高校目前仅有新疆大学计算机学科进入到双一流学科,具备培养计算机本科到博士生的资格,由于其计算机学科齐全,层次较高,对优秀人才加入计算机师资队伍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新疆其他高校,均无计算机一级学科硕士点,主要以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为主。除新疆大学外,新疆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普遍面临一些问题。

⑴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大型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如华为、阿里公司、腾讯、百度以及京东等招聘人数多,平均年薪较高,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首选进入大型企业工作,攻读博士学位的意愿不强。愿意来新疆就业的硕士以上的毕业生极为有限,如新疆师范大学及允许本专业招聘硕士生作为计算机教师,但前来应聘的人员极少。这一方面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有关,另一方面和新疆地理位置、吸引人才的物质条件以及计算机学科平台层次较低有很大的关系。

⑵ 新疆各高校为了学科建设,投入了大量资源来培养教师。如新疆师范大学近十年来,送往内地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了15名,本校博士学位教师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到目前为止,新疆师范大学教师队伍中,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都在外出学习,这样留校教师工作量非常大,这不利于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也缺乏经费支持教师进入信息技术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培养。

⑶ 专家提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3]。新工科教育以及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高质量学生的培养,需要教师具备极强的专业实践以及创新能力。新疆高校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国内高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以及对新疆社会的了解。同时,高校教学中比较注重知识体系以及科研能力培养,即使博士毕业的教师可能对某个领域的内容研究较为深入,并不一定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

⑷ 高校在职教师的职称评聘。目前国内职称评聘需要的主要成果是科研项目和论文,这对教师起一个很强的导向作用,这可能导致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动力和时间来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新疆多数高校面临师资队伍人数严重不足,引进困难,教师学历提升压力较大。同时,在岗教师教学工作量很大,评职称的压力较大,无暇顾及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由于缺乏社会工作经验,教学中多数照本宣科,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限,毕业生难以快速地适应社会。

2 新疆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作用

通过校企合作使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和信息企业人员一起开发面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类课程以及工程案例。这种由校企双方人员构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制订符合社会发展和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项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培养师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于社会需要进行课程开发,侧重校企合作实践类课程

计算机专业是工科专业,要重视实践,对实践类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要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4],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开发、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根据计算机工程技术岗位职业要求共同开发项目化、任务驱动、综合性与设计性相结合的实践课程,实现校企合作实践类课程建设,满足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能力培养需要,从而达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化对接。

2.2 融合计算机职业资格要求,修订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

利用校企合作,能够改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5]。也就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调研新疆社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企业部门对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的岗位状况和岗位需求,以计算机的岗位需求结合学科知识体系定课;基于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定课程;基于网络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技术专业等职业资格的要求,建设或改革相关的课程。在以上前提下,由校企双方师资基于知识、理论和职业能力一体化的要求,制订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2.3 融合校企双方资源,满足学生四年实践培养不断线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学生本科四年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还可以为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各种实践培养的平台。例如目前教育部助推的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就是希望利用校企合作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增加校内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数量,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的实践能力。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信息企业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场所。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校外实习基地能够及时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还能够将企业一些项目尽早引入到高校中,组织本科生进行项目攻关。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工程专业人才。

3 新疆校企合作进行高校师资培养的措施研究

新疆高校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困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同时从宏观上看,新疆信息企业发展前景非常好,所以校企合作是值得探索的。校企双方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組建由校企双方共建的师资队伍,在满足高校教学改革的同时,为信息技术企业培养合格的后备技术人才。目前新疆地区校企合作双方由于利益不同,师资培养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校企合作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专门的机制,以保证校企双方共建师资能够不断深化和推进。

3.1 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完善机制,为校企双方共建师资队伍保驾护航

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的需求动力。例如政府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信息技术企业以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如可参照企业每年接受教师实践以及学生实习的人数和时间,以及发放的补贴等,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校企合作开发成果推广的收入可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教师编制和资金支持。如安排高校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培训的专项经费,并专款专用。对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项目确保经费及时到位。例如,教育部每年有两期产学研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对立项项目,教育部应组织对企业的项目经费的划拨和使用进行定期检查,对企业完成的情况进行通报,否则,以上项目可能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政府需要加快制定优化“双师”结构的相关政策,为院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及政策,为学校聘请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人才保驾护航。

3.2 新疆高校要加大选派、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

高校选择优秀的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努力将其培养为“双师型”教师;同时派遣教师接受大型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培训等,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最新成果;注重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并对这些技术人员进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并掌握高校教授课要求和方法,逐步构建一直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此外,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借助于信息技术企业加大推广和应用,提升本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3 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师资建设

校企合作不但是新疆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面向社会合格人才的保障,也为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从高校选择优质技术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企业积极与高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可促进双方合作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企业承担高校教师、学生企业实习、实践训练的责任,可为学校提供最新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提供优质实践类课程;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和各类教学资源等,承担起各级各类技术开发、软件开发、知识产权推广等科技攻关项目。高校的智力资源能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员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提供帮助,从而提升企业资质和竞争力。

3.4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疆高校教师要更新觀念,坚信“双师型”教师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职业化的需要,是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基础。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大型企业的技术培训,如DELL公司、EMC公司、Vmware公司的网络培训和现场培训等,提高对企业的认识,努力掌握前沿技术知识。高校教师要对自己的实践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评价,当认识到能力不足时,自觉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才能够快速成长为符合计算机行业需要的工程技术高校教师。

4 结束语

通过校企合作调研发现,新疆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高校存在教师短缺、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对新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和企业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校企双方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政府、高校、企业以及教师等方面建立机制,来推进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的深入进行。通过本研究,希望为新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为新疆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晓东.地方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追因及其分类

建设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

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3]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1-6

[4] 王潇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仓储管理》中的应

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144-145

[5] 宋雷.高职会计专业“岗证课赛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5):30-32

[6] 陈利平,高金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

继续教育研究,2009.3:32-35

作者:年梅 张兰芳

上一篇:防水施工企业管理软件开发论文下一篇: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