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竞争提升论文

2022-04-20

[摘要]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战略模式。本文在对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相关对策。[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经济竞争力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区域经济竞争提升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论文 篇1:

基于物流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策略——以柳州市为例

[摘要]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物流发展水平逐渐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从物流的角度来探讨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柳州市 物流 区域经济竞争力 策略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世界产业的空间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每一个经济发展区域如何在更大区域中吸引更多的资源并获得更大的市场,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取决于该区域的竞争力强弱,因此,不断强化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成为保证区域经济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逐渐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一个区域的物流系统能以较低的物流成本为该区域提供较高效率和较高服务水平的物流服务,将大大提升其经济竞争能力。因此,从物流的角度来探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其经济发展在广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广西经济重心的南移,柳州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在不断地弱化。新经济形势下如何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关系到柳州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物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物流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并根据柳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物流的提升柳州经济竞争力的策略。

一、物流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

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指某个特定的区域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能在所属的一个更大的区域中较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更多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获得经济较快发展的能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构成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移动过程,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其相关的信息传递活动的有机集合。区域物流活动的规模、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会影响到该区域企业和产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益,进而影响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物流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物流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运行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益

物流系统非常复杂,物流活动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不但涉及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涵盖了交通、仓储、包装、进出口、信息管理、通讯等多个服务行业。发展物流不但会带动区域内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促进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还会影响和带动房地产、商贸、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各相关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能力和经济运行效益。

2.发展物流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是区域经济的承担者和具体参与者,企业竞争力是构成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企业优势来源于企业能相对于其他企业为顾客创造出更多附加值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经济不断发展,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作为区域经济基本构成要素的单个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压力。特别是在商品在进入成熟期以后,顾客对于商品的比较不仅仅是在质量方面,更侧重于伴随商品购买所得到的服务,服务在顾客决策中已占据重要地位,顾客服务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重要表现。因此,作为顾客服务主要构成部分的物流服务,就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第三方物流这种专业化物流形式,能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物流服务,降低了生产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加快了企业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提高了客户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发展物流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且有互相关连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供应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所组成的群体。区域物流业的发展会形成物流产业的集群,区域中功能不同的物流企业依靠地理和区域经济的优势,将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有机集成,形成物流产业链,提高了区域物流的运行效率,同时又促进了区域其他产业集群的形成。

物流产业集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协作效应和创新效应,物流产业集群的协作效应是指区域内的物流产业集群为区域内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或者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便利,使得区域内物流服务水平提高而对其他产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有效促进其他产业集群的成长而利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创新效应是指物流产业的集群将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采用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与其他地区相比能够更快提高技术创新速度,有利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柳州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1.经济增长快,但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柳州经济快速发展,GDP增长速度超过全区平均水平,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12亿元,仅次于南宁、桂林排在第三位,但人均GDP却位于广西首位。尤其是柳州的工业在广西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工业产值占广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9.12%,显示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5年柳州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51∶51.97∶36.51,呈现出典型的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0%,大大高于区内其他主要城市。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二产不相适应,没有发挥出对第二产业的支撑和服务作用,长期以往会限制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物流业,通过物流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柳州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和提升柳州综合经济实力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以汽车、机械、冶金为主导的“制造业”在广西甚至全国都具有較强的竞争力

柳州工业发达,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7.22%,这表明柳州已经率先进入工业化阶段,工业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中汽车、机械、冶金三大行业是柳州的支柱产业,三大产业总产值占柳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3%。汽车工业则是柳州的第一大产业,其总产出约占全市工业的。目前柳州是全国惟一同时拥有全系列整车制造企业的地级市,也是全国惟一同时拥有中国一汽、东风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整车企业的城市,已初步形成围绕三大整车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

汽车、机械、冶金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对物流的需求不仅数量大,而且对质量要求高,但目前柳州的现代物流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以运输、仓储为主要职能的传统物流企业满足不了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能提供物流系统设计、信息服务、一体化物流等增值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因此,随着柳州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深入,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以名牌企业为龙头,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名牌企业集群正在形成

柳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批产品拥有较大市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集团,它们的产品已经成为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名牌产品,如两面针牙膏、五菱汽车、东风汽车、柳工机械等。与广西其他地区相比,柳州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虽不及南宁和桂林,但大中型企业的数量却占了广西的18.92%,尤其是大型企业数量占全区的比重高达36%。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712.13亿元和35.52亿元,大大领先于其他地区。

从企业经营的效益来分析,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好,2005年有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3家超过50亿元,1家超10亿元。柳州经济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柳州的大中型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53.4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63.45%,其中大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5.9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35.53%,2005年大中型企业产品产销率达100.2%,主营收入631.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74.1亿元,充分说明了柳州企业的强大竞争能力。

但是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企业相比,柳州的工业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柳州的工业企业要走出广西,走向世界,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柳州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时间过长、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柳州的工业企业要重视企业物流管理,将物流管理放到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层面上去考虑,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基于物流的柳州经济竞争力提升策略

如前述分析,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物流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现代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区域物流体系还未形成。因此柳州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抢先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形成完善的区域物流体系,使柳州经济竞争力能持续保持并不断提升,促进柳州参与到更大区域的竞争中并取得良好的发展。在发展柳州现代物流和提升柳州经济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策略

1.政府引导、统一规划

区域物流发展要由政府统一进行规划,防止重复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区域物流体系和物流网络的构建要服从于所属更大区域物流体系和网络的规划建设,以保证为更大区域经济服务,提升本区域在更大区域中的竞争能力。

对柳州来说, 要把柳州建设成为广西实现工业化的示范城市,成为中国西部的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柳州物流的发展目标应定位为广西,以及大西南的物流中心,把柳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现代生产性服务中心。物流发展规划要考虑现有的工、商业布局、城市布局和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体现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还要将柳州物流的发展规划纳入到广西以及全国的物流体系建设中,为柳州在更大区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条件。

2.加速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实现物流产业化发展

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可以引导区域物流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既优化了区域物流资源的配置,又大大提高运作了效率。第三方物流是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的主要的体现,代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随着柳州经济不断的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深入,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会不断地扩大,物流业不但能成为柳州的产业支柱,还可能发展成为柳州的支柱产业。

发展第三方物流,首先是要做好市场的需求引导和培育。要增强企业的物流意识,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与产成品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以扩大全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特别是要根据柳州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汽车、机械、冶金等重点产业主辅分离步伐,结合生产组织和企业规模生产发展的需要,引导企业逐步实现物流业务外包,加快制造业企业流程再造和新型供应链的构建,同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政策、资金上也要加强扶持力度,培育服务质量高、服务功能全、实力雄厚的物流市场主体。

3.推进物流现代化,提升柳州整体物流的运作效率

现代物流技术是推进物流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对物流活动各项功能的完善和有效实现,提高物流系统运行效率有很大影响。柳州的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较高的起点,不但注重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的建设,同时还要注意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特别是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方法,站在整个供应链最优的角度,进行物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没有物流信息化,任何先进的物流理念和技术都无法应用于物流领域。目前,柳州的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由于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柳州的物流企业中还未得到应用,造成物流活动各环节之间、企业之间信息不畅,影响物流运行的效率。今后柳州的物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加快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加快识别技术、射频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在物流企业的应用,提高柳州物流整体系统运行的效率,以促进柳州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华:论现代物流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系[J].管理世界.2005(9)152~153

[2]王转张庆华:鲍新中.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

[3]廣西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6)[M].北京:统计出版社,2007

[4]柳州统计局:柳州经济统计年鉴(2006)[M].北京:统计出版社,2007

作者:明 育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论文 篇2: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摘要] 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战略模式。本文在对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经济竞争力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福建晋江的旅游鞋,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在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 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

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能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集群化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至上、市场诱发和市场引导的过程。 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作为促进者和中间人,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 因此,在以集群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2.强化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依托, 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因其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特色产业群的培育,就是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其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的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现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吴晓军: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J].企业经济2003,8

[2]赵昌旭:产业集群:加快湖北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理论月刊2004,12

[3]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

作者:秦 琴 方苏春

区域经济竞争提升论文 篇3:

加强琼粤区域合作,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已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之一,合作各方通过区域间信息、技术等的流动,达到资源有效配置,最终促进合作各方经济在新形势下健康快速增长。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和对比海南省与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指出在资源禀赋、经济运行机制、对发展工业类型重视程度、对外向型经济定位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加强琼粤两地区域合作,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观点。

[关键词]琼粤区域合作;区域经济竞争力;资源互补;融合发展

海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在旅游业、热带农业和油气资源开发产业方面竞争优势突出。自1989年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积极融入世界竞争与合作,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实现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型工业省雏形日益形成,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已成为国内旅游度假胜地,并着力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型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直至2010年全省GDP总量由1989年的91.32亿元跃升至1052.43亿元(数据为剔除通货膨胀率后的GDP平减指数),约是建省初期的11.5倍,经济与社会发展迅猛。

广东省是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之一。毗邻香港、澳门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自从经济特区设立以来,广东省在金融财政事务、对外贸易投资、商业流通、物资调配、劳动制度和价格等方面拥有更广泛的自主权,在产出和外汇收入上,也比其他省份占有更大份额;各项体制的率先改革使得作为经济特区的广东在金融投资、价格、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体制得到不断完善,教、科、文、卫事业得到明显促进。高速的经济增长也让广东经济尤其是工业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2012广东省全省GDP总量达57067.92万亿元,总量继续居全国首位,具有明显优势地位。

从两省悬殊的GDP看来,较之广东,海南仍是“欠发达地区”。比较二者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发现,两地的较大差距主要由两省资源禀赋、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初期对发展工业的类型重视程度、经济定位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较大不同所致。

1 两省资源禀赋不同

海南省土地面积35354平方千米,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人均土地约0.47公顷。地处热带边缘,热带季风气候使得海南冬季温暖,升温快,全年无霜冻,水稻一年三熟,是发展热带农业的理想基地。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是海南的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千米,水库面积5.6万公顷。海南省不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主要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等。另外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风光,有山丘有热带原始森林,有颇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具有独特的旅游观光价值。除物质资源外,人力资源以及文化政策方面两省也有所不同。截至2010年,海南省人口数量为867万。拥有普通中学100多所,高校数量15所。海南省还积极推出五项政策着力培养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文化主题公园以及在海南举办的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大型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文化产业,优先保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用地。而广东省全省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内陆,南邻南海、珠江三角洲,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全省已找到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以及水汽矿产共148种。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入,水质性缺水威胁加剧。广东是大陆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动植物种类繁多,并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此外广东还积极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除以上自然资源外,广东还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省内有高校121所,科研机构众多,是各类型人才的聚集地。因此结合两省GDP数据和以上对两省的资源对比可以看出,广东资本利用率高,市场体系相对发达,市场引导下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体系良好,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良好的弥补作用。

2 改革开放初期,两省经济运行机制不同

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启动的,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僵化体制造成的长期落后的经济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广东省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随着广东继续扩大对外开放,1989年起工业已开始成为广东的支柱产业。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协定后,更加扩大了广东在海外市场发展的机遇,新兴的经济体制不断取代着原本落后陈旧的经济体制,广东省积极抓住我国加入世贸协定的新机遇,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发展,使得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贸易健康发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港澳台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其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抗危机性也在不断加强。截至2006年,广东省人均GDP翻了一番,广东省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开始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网络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12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利润总额达365.2亿元。3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成就显著,但同时诸如对外依赖程度加深之类的问题也日益明显,2008年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130%,调整不合理的生产结构促使广东率先进入工业转型期。而海南自1988年建省以来,过度依赖旅游业发展经济,忽略工业发展,造成工业发展短板。加之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以及接踵而至的金融信用危机等使海南经济陷入困境之中,但是缺乏产业支撑和最终消费需求的房地产热使得海南经济增长率跌入全国倒数。1996年海南提出“一省两地”发展战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新兴工业省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海南经济由此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最大,第一产业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劳动力对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大,说明海南不仅产业格局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而且经济受劳动力因素影响仍然较大。相对全国而言,海南省是人才欠发达的地区,人才资源匮乏、创新能力低,也是造成海南科技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低,与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产业布局不相适应,支柱产业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制约着海南工业结构的调整。

3 经济发展初期,对发展工业的类型重视程度不同

海南建省较晚,经济总量低,工业基础薄弱。建省初期,海南更加着眼于生态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短期消费产业的发展使得投资纷纷涌入,短期经济迅速繁荣,长期来看造成了海南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外来投资力度大大降低。但随着一些工业省份的迅速崛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现,海南在发展消耗少量资源的绿色工业方面具备一定条件。而广东积极发展“三来一补”和轻工业,同时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重工业项目的投资和布局力度,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广东将刺激经济的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化工业、民生工程,日益突出了工业程度适度重型。近年来,广东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收效甚好。这也为广东日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 两省对外向型经济定位不同

海南省在旅游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但由于开辟为特区时间较短,发展外向型经济起点低,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存在较大障碍。近几年虽有所努力,对外贸易发展缓慢的局面有所改善,但外资企业数量仍然较少,对外资的利用力度仍显不够,对外贸易发展依旧缓慢,海南经济进步陷入困境。与海南相比,广东选择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积极发挥自身各方面优势,深化粗加工贸易,并把对外开放区域由经济特区逐渐向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及山区推进,形成多层次开放格局。外贸主体以外资企业为主力军,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外贸出口连续十多年来一直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3以上。

5 两省产业结构不同

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比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高是海南非常独特的产业结构。从海南的自然条件看,作为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变化,趋向于产业高级化,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而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第二、第三产业在调整中快速发展。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促进了广东经济显著增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重持续降低,在第二、第三产业持续上升。随着耕地的减少,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其从业人员比重直线下降,从农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大部分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而且不同经济所有制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2004年年末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共236530个,占全部投资主体的54.4%,广东的产业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纷纷在广东投资、发展。直至目前,制造业仍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基础,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广东经济支柱,民营经济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就广东省目前的情形来看,首先产业结构比重仍是“二三一”,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为适应广东飞速发展的经济,必须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达到“三二一”比重分布;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产品附加值低,支柱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低端。

从更大的区域来看,实现琼粤融合发展,对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 优势资源互补

分析对比之后不难看出,琼粤两区域间虽然存在诸多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但经济互补性较强,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通过区域间的协作,大力实施两地人才互补战略。拓宽人才渠道,促进人才流动,鼓励企业、团体等积极对外交流、办学培养人才,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加快人才市场培育和信息流通,适时储备人才。加强两地协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工业化步伐,提升两地整体竞争力以实现两地共同繁荣,最终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海南省劳动力充裕,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远离内陆省份,虽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优势不够突出,旅游业尚待大力开发,促使其形成支柱型产业。广东具有临近海南,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市场广阔,政策优惠,外向型的经济道路使得其贸易环境不断优化,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较强,加之本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需要,两区域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实施区域经济合作,既有利于广东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也有利于海南第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5.2 建立琼粤两地共同发展协作机制

建立健全两地协同发展机制,相互协作由点到线到面完善各方面政策法规,尽快建立琼粤两地共同协作发展机制,关乎琼粤两地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范行政体制,形成统一协调的行政意志,至关重要。广东应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收益的主体,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琼粤合作奠定良好的保障。加快海南与广东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流动,促进两地共同发展。

5.3 核心技术

大力巩固核心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广东省工业转型和工业结构升级,加快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内地转移;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琼粤协作。发展绿色生态的国际旅游岛与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洁工业并非对立关系,二者是可以做到相互促进和谐共存的。因此,海南应积极创新发展清洁工业,减少物料消耗,同时实现废物减料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推进两地共同发展。

5.4 加快两地融合速度,着力培养特色产业

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突出特色产业,树立品牌效应,促进与其他产业,如旅游业的融合,最终实现利益联动。

5.5 加快两地金融、资本市场的建设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两地资金投资效率和使用率,加大市场化程度。优化两地资源配置,有效利用和创新现有资源。规范市场操作和信息流动,保证资金质量和安全,拓宽信息流通渠道。争取广东金融支持,加大热带高效农业项目的建立和投入,将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现代事业投入,形成支柱型产业,扩大对两地市场的开放程度,促进琼粤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郑景元

上一篇: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论文下一篇:文字平面广告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