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提升金融行业核心竞争论文

2022-04-30

2012年中国进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发展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将逐渐融入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社会责任与企业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相结合形成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能感受到的有形过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文化提升金融行业核心竞争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提升金融行业核心竞争论文 篇1:

体育赛事中核心图形设计的创意构思与 表现形式

摘 要:目前,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化已成为社会主流发展趋势,单纯使用会徽与吉祥物已经无法凸显体育赛事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核心图形作为视觉元素的形象载体,成为打造体育赛事品牌文化的重点内容。核心图形具有设计灵活、便于推广等优势特征,备受推崇。本文就将围绕体育赛事中核心图形设计的创意构思与表现形式展开详细探究。

关键词:体育赛事 品牌化 核心图形设计 创意构思 表现形式

在多媒体技术日益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促使大型体育赛事的视觉形象设计进入新纪元。二维平面设计为满足多媒体技术的基本需求,逐步趋向多元化与多维度化。同时,标新立异的图形化语言也为体育赛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这也对核心图形的创意构思与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一、核心图形的基本概念

核心图形与文字相比,图形突破了跨领域、跨种族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实现了无障碍传播,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核心图形是升华整体设计的重点内容。随着奥组委不断加大对视觉形象设计的重视,核心视觉元素与奥运基础元素相整合,且体现出高度协调性。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奥组委正式将辅助图形更名为核心图形。从辅助图形到核心图形的转变,提升了其在视觉设计系统中的地位。核心图形作为视觉形象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应注重创意构思与表现形式,深化整体视觉形象设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二、核心图形的实际价值

1.信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是一个综合性与复杂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是计算机图形学的延伸发展成果。信息可视化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及图像处理技术的相关内容,通过多元化转换形式,将数字信息转化成图形或图像,直观展现在人们眼前,利用图形或图像的实时传输,来做到信息的交互共享和集中处理。

信息可视化具有立体化、具象化的特征,信息传输和交互效率较高,且信息可视化借鉴了人脑对事物的辨识和处理能力,通过与计算机功能的融合应用,自动进行数据转化及图像处理。

同时在平面设计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融合作用下,对系统功能實施优化处理,加快信息识别、提取、整理及总结的速度,在实现信息可视化的基础上,提升总体实用性和艺术性,进而对海量非数值型、非线性关系、非规律性信息资源的视觉传达具有实际意义。例如,普通软件中存在的复杂数据文件及图像处理技术等内容为人们开展数据资料的搜索、查阅、整合、处理、分析及存储提供了有效帮助。不过科学可视化技术,则在次基础上实现了抽象数据的整合和完善,并将最终处理的信息数据以一种新型的展示方法展现在人们眼前,打破了传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制约和束缚,开阔了视野。该方式中涵盖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视觉传达技术及人际交互技术等多项专业学科知识,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

信息可视化技术凭借其诸多优势特征被广泛拓展应用到临床医药、机械制造、农业生产等领域。近年来,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成熟与完善,又被融合到金融行业与通信行业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信息可视化就是在信息设计过程中,将数字信息转化成图形、图像的一种方式,也是目前科技发展下人们较为关注的重点内容。

奥地利科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奥图纽拉特提出:准确记录简单明了的图形,要比记录复杂多变的数字要有更加显著的效果。国际地图学会也在1995年左右成立了可视化委员会组织,并建立了专项可视化研究项目,希望通过对计算机图形与地图学、空间数据分析融合关系的研究,来深度挖掘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和功效。

在古代,由于受到思想观念与科技水平的限制,在制图上大多是以空间规划为主,且根据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等基本原则,来完成制图工作。这六个基本原则都是关于比例尺、水平距离与空间差异的总结。有时间线索的图形少之又少,而且,时间表现并不明显。以手艺流程图为例,其是按照既定程序设置的技术动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图形所代表的的意义明显要超过表的作用。古人在时间表现上,就是充分利用不同图形所代表的物体来实现时间的抽象表述的,最常见的表述方式有沙漏、日晷及钟表这三种。沙漏的构造较为简单,在时间表述上只是通过沙漏容量内部变化来判定大概时间;日晷和钟表的技术含量则相对较高,其能够合理展现空间变化,进而表述时间变化规律。不过由于图形在标示时间上所采用的方式及遵循的基本规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记录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需通过二维空间元素的应用,如长度、密度、时间维度等,来实现时间的准确记录。

2.信息形象化

形象化表达是一种直观化、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形象化表达依靠图形或图像进行开门见山式的信息传递,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受众的真实感。通过形象化的表达,可提升文本信息的读取效率和准确性,摆脱语言文字对齐的限制,促进交流沟通。运用形象化表达的作品,往往更能够被受众接受和认可。不过在形象化表达中,要求图像具备可视性和代表性特征,这样才能通过较为具象的表述方式,将抽象文字的直观意义表述出来,增强受众的真实感。对形象化表达来说,图形设计需要在明确凸显信息主体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结构等的合理调配,来加强整体视觉效果,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协调的有感染力的空间。

体育赛事图形设计的重要特征就是直观化、形象化与趣味化。所以在体育赛事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表现形式,通过不同角度来提升设计水平,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官印象,营造耳目一新之感。以2010年南非世界杯图形设计为例,图形中为了将世界杯的起止时间、比赛时间、比赛流程等基本信息直观展现出来,在整体图形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圆形结构模式,并将中间部位设计成一个足球,以阐明其主旨意图,同时圆形也代表了和平圆满之意。

图形设计中的圆形结构也不仅仅局限于正圆形这一种形式,还包括了直接圆、间接圆和复合圆等多种表达方式,具有信息直观性与连续性等优势特征。该世界杯赛程图形被设计成多个可视化同心圆。而这种可视化同心圆往往省略了繁杂冗余的复述,且信息面始终,便于受众解读信息。且在整体设计中,利用色彩色调的变化,来加强参赛国家的信息划分,确保观众准确了解各国家的比赛情况。这种线条粗细变化与色彩的强弱变化,具有良好的易读性。

另外,在整个图形中央部位,使用色彩艳丽的粗线条穿插在两个相邻区域,用以表达相邻区域的竞争关系。由此,实现对图形信息的深入探索和剖析,加强信息传递效果和准确性。在设计构图中,贯彻简约化、秩序化的基本原则,增强各项视觉元素使用的合理性,以此来改进语言文字或图形信息的指向性效果,直观、形象的展现图形设计内容,激发文字符号的审美情趣,突显图形信息的认读优势。

3.信息动态化

众所周知,图形是以视觉传达的方式实行信息交互与知识传递。按照图形的形态差异,可划分为动态图形和静态图形两类。客观的说,静态图形对受众的吸引力要明显弱于动态图形。优质的动态图形能够像声情并茂的动态影像一样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同时,优质的动态图形还可以为指定的报告提供多维度指标的分析。为此,要想保证信息交互与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必须深度考虑受众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动态图形是图形分析的高等级形式。从静态图形向动态图形转化的过程,意味着分析效率的提升,以及表达效果的强化,增强用户的交互式体验效果。

比如,在2009年的欧洲杯设计中,采用了表盘的设计形式,并以世界地图为背景,促进信息的传递。不过为不影响主题发挥,设计师将其实施了虚化处理。同时在图形中融合了多维度信息内容,以凸显整体信息结构体系。在12点钟的方向详细记录了比赛的起止时间,以及较为重要的比赛项目时间;3点钟方向标注了比赛场地,便于观众及时准确了解比赛的筹备情况。6点钟方向是比赛的阶段,受众可以快速检索小组赛、半决赛与决赛的时间、场地等基本信息;9点钟方向上,展现了各参赛队伍,并融合了坐标设计方式,将该部分与其他方位有效连接,随着坐标的变化,其他方位所展现的信息也会随之变化。总而言之,这种图形设计形式既可以让受众快速检索比赛时间、队伍与场地等基本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又可以增强受众的视觉感官效果。由此可见,这种以数字和图像相互融合的图形设计形式,高度凸显出动态图形的优势特征,可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三、核心图形设计的基本原則

核心图形与会徽标志是体育赛事视觉识别系统的两个核心要素。在核心图形设计过程中,需协调核心图形与会徽标志的主次关系,进而突出整体设计的层次性,提升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核心图形是会徽设计的延展。通常情况下,核心图形主要依靠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和使用背景,从而强化视觉效果,加深文化内涵,烘托体育氛围。再者,核心图形对于增强会徽标志的视觉形象具有实际意义。核心图形可以有效弥补品牌形象设计的缺陷,加深整体视觉传达系统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

核心图形设计应当注重如下几点内容:轮廓形态要舒展流畅,主体内容要简洁明了,适用于各种尺寸和材质的延展设计与制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根据环境的差异,调整切割比例。对完整图形设计来说,需遵循协调统一、删繁就简的基本原则,精准拿捏内容丰富性与装饰冗余性的平衡,提升整体视觉形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且促进核心图形与其它视觉元素的有机整合,延展应用入场券、宣传海报与车载广告等,形成良好的景观工具。

四、核心图形的创意构思重点内容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既是赛事文化形态与精神理念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展现举办地经济、科技进步与人文风情的关键途径。大型体育赛事的核心图形是彰显办赛理念,传承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为此,在核心图形的创意构思过程中,设计人员需充分考虑区域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与人文理念,并且对经济元素、科技元素与人文元素实施虚拟化处理,打造具有现代化与人文化特征的视觉艺术形象。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图形—祥云为例,如图1。在创意构思过程中,设计师融合了象征吉祥安泰的如意和祥云,并配以缓带进行点缀装饰。祥云的外观轮廓线条流畅,色彩协调,整体造型饱满圆润,寓意深刻。在祥云图案设计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宁静祥和的氛围,又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青春活力以及蓬勃的生机,而这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不谋而合。

十一届全运会核心图形“锦绣中华”的创意构思来源于山东民间鲁锦的织绣手法。在核心图形设计中,融合了举办地的民族文化特色,极大增强了受众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另外,核心图形中还加入了灵活性、生动性的直线人形图案,与鲁锦的创意思路交相呼应。

再如,十三届全运会的核心图形“渤海浪花”,如图2。在设计过程中,融合了象征渤海与海河浪涛的图形,既凸显出天津地区的地理环境优势,又传递了全运会的运动精神。不仅如此,整体装饰设计还引用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波浪纹饰,象征着和谐、拼搏与进取的时代精神,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

总而言之,在核心图形的创意构思过程中,除了要传递大型体育赛事蕴含的竞技体育精神以外,还需融合地域文化,以提升城市的艺术品位与公众影响力。由此,促使会徽标志、吉祥物与语言文字等基本元素形成有机整合体,达到以物寄情,以情传神的目的。

五、核心图形的表现形式

核心图形是全运会视觉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在核心图形设计过程中,应高度概括审美思路,注重艺术性的抽象表达,加深整体视觉形象设计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

1.自由组合的切割方式

从某种角度来说,核心图形是多元化文化元素的连接纽带,艺术造型变化多端,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核心图形中,各类文化元素的自由组合形式,是极具个性化特征的表达手法之一,备受设计师的推崇和青睐。以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图形—祥云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并没有直接运用整体圆形图案,而是采取自由组合的切割方式配合北京奥运会的色彩系统,对祥云纹饰图案进行了规划与调整,形成风格统一,但形态各异的图形元素体系。这种视觉形象艺术体系往往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城市景观中,优化城市的艺术形象。尤为关键的是,经过切割处理的核心图形的运用更加灵活化,辅以水墨风格实行点缀装饰,增强了整体表现力与感染力。

尽管第十三届全运会的核心图形“渤海浪花”属于静态图形,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流线的轮廓特征对截取核心图形的部分实行拓展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令受众记忆犹新。设计师采取一种特立独行的表现形式呈现核心图形,与会徽标志设计理念、吉祥物设计理念与文字标语设计理念相融合,形成完整的体育赛事视觉艺术形象设计系统。而这对于传递现代体育精神,保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核心图形中色彩运用

对核心图形的设计来说,色彩搭配至关重要。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区分核心图形的形态变化规则与色彩变化规则,制定一整套合理的、可执行的,且可用于多种场景的应用标准规范。例如,十三届全运会的核心图形“渤海浪花”,色彩配合基础元素中色彩识别系统使用,具有高度统一性与规范性。整个核心图形的主色调是蓝色、绿色和品红色,采用渐变的形式予以呈现。

尽管核心图形的色彩变化多端,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图形样式变化和色彩强弱变化辨识核心图形的基础形态。再以索契冬奥会的核心图形“拼布被”为例。整个核心图形由多个纵向排列的规则菱形构成,同时采用拼贴和组构的方式,色彩眼花缭乱,寓意俄罗斯疆土辽阔,物产丰富。尽管民族文化和语言习惯不同,但该设计形式使所有色彩都覆盖在国家的周围,犹如盖在地图上的美丽被面。索契冬奥会的核心标志的最小单位是一个网格,在这些网格中融合造型各异的图案纹饰和五彩缤纷的色彩,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手工艺术、标志建筑与人文习俗,向全世界展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结语

随着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化风尚的持续深入,人们对核心图形设计的创意构思与表现形式的标准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核心图形设计中,融合经济元素、科技元素与人文元素,能够增强受众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激发受众情感共鸣,进而传递体育精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聂阳.大型体育赛事视觉形象设计研究[J]. 美术大观,2013(4) .

[2]丁耀.核心图形及其系统生成方式探析[J]. 鸡西大学学报,2011(12) .

[3]丁耀.论核心图形设计——兼评广州亚运会核心图形[J]. 艺术探索,2010(6) .

[4]袁少坤.图形设计[J]. 上海纺织科技,2019(6) .

[5]杨璐.盲童触摸书[J] .西北美术,2019(1).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体育赛事形象如何提升城市形象的研究—以视觉形象为例项目批准號:2018SJA1949。

作者:刘兴

文化提升金融行业核心竞争论文 篇2:

责任文化为企业注入新动力

2012年中国进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发展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将逐渐融入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社会责任与企业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相结合形成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能感受到的有形过程。

而在这个有形过程的背后,一方面是在各利益相关方中形成一定的共识,形成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的认同,体现为责任品牌;另一方面, 则在内部表现为一定价值观念和精神,体现为责任文化。

所谓企业责任文化,就是把社会责任的基因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点和核心,在企业内部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以此来引导和规范企业及员工的社会责任行为。就是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理念代表时代发展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代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这个新要求和新观念实质就是关于企业发展为了谁,企业发展要靠谁, 企业如何负责任发展,企业如何体现出负责任发展,以及如何衡量负责任发展成效等等系列问题。

企业回答好了这一系列问题,就是将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观,形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观,也就形成企业社会责任观。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本质,就是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重新思考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靠什么而存在,企业如何去存在,如何体现出你的存在以及如何衡量企业的存在。

如果企业能将这些系统思考形成企业精神,变成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和员工的日常工作之中,并进一步表现在企业的生产运营环境和凝结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之中, 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形成了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企业责任文化的结构

企业责任文化可从责任精神文化、责任制度文化、责任行为文化和责任物质文化四个层面来考量。其中,责任精神文化是最为核心和重要的层面,它决定了责任制度文化、责任行为文化和责任物质文化。责任文化的制度层面是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物质层面的中介,而责任文化的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则是责任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

责任精神文化

责任精神文化就是将社会责任理念植入到企业精神文化,让其成为企业的精神基因。企业社会责任植入精神文化,具体来讲,就是用企业社会责任观或者可持续发展观去重新审视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愿景和企业经营理念。

更进一步和更准确地讲,责任精神文化是用责任竞争力成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融入企业精神,在企業独特、鲜明的经营思想中,融入责任和竞争力兼顾信念和追求,即兼顾公平和效率。

融入了责任竞争力理念的精神文化特征,表现为有效率地追求责任发展,即同时还要反映企业所追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平衡,反映企业对各利益相关方诉求响应的平衡。

责任制度文化

责任制度文化就是将社会责任理念植入制度建设中,具体来讲,就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企业的治理结构,包括纵向的生产流程规范制度和横向的职能部门在目标决策、计划执行和绩效考核方面的制度。

一方面,企业的制度制定,要充分反映企业精神理念。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体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目标多元和平衡的观念,要体现发挥内外利益相关方作用的理念,同时还要坚持企业成果要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共享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在上述制度制定的理念指导下,具体制定和优化两类制度。一类是关于社会责任管理方面的新制度和新规范,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社会责任沟通制度等。另一类是以上述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现有制度,对于不符合社会责任理念的制度进行改进,从生产运营角度对研发、供应、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制度进行改进;从各个职能部门角度对目标决策、计划执行和绩效考核的制度进行改进。

责任行为文化

责任行为文化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植入企业行为文化。

具体来讲,就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行为中,企业家行为、员工行为和公司倡导模范人物行为,体现在企业及员工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活动中。它是企业责任精神文化的反映,也是企业责任制度文化的践行。

企业责任行为一方面体现为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包括研发行为、采购行为、生产行为、销售行为和售后服务行为;还表现为决策管理行为,包括决策行为、管理行为、沟通行为、执行行为和考核行为。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公司不同层级员工,包括责任行为文化是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践行的负责任的行为, 特别是体现在对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处理上。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开展,关系到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责任行为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作风、经营目标、员工文化素质、员工精神面貌等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业务开展的负责任性和可持续性。

责任物质文化

责任物质文化就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植入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中,以及体现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是企业在创造产品的全过程以及物质设施等方面体现的责任,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对象的表层责任文化。

相对核心层而言,责任物质文化是容易看见、容易改变的,是责任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外化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包括从产品设计、质量、包装等各个方面体现出的责任理念。

而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即包含机械工具、设备设施、原料燃料在内的生产工作环境和包含企业建筑、文化设施、名称标识、标语口号等在内的生活工作环境。责任物质文化可以体现在节能建筑物、环保的产品设计、人性化的工作环境等方面。

企业责任文化的功能

建设责任文化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没有基本的责任精神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过是表象行为,很难持续和深入推进;建设责任文化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反映,一个企业如果在责任文化的4个层面都能得以较好体现,企业的履责水平必然达到一个高水平的境界。建设责任文化同样还是企业责任基因的回归,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下企业社会负责任基因的重塑。

而伴随着负责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核心竞争力正在由质量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向以责任竞争力为核心要素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建设责任文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有利于企业运用社会责任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责任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

企业责任文化有利于形成企业发展新动力

将社会责任理念植入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重新思考企业的发展为了谁,企业发展要靠谁,企业如何负责任地发展。负责任的企业文化的建立,正是助力了企业的思考和重新定位。

尽管企业是营利性经济组织,但企业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现实,决定了企业必须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将其自身行为、目标、利益置于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之中,主动将自身的利益和社会利益、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社会的根本利益就是企业的长远利益。这也决定了企业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不仅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发展的新动力。

企业责任文化有利于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首先,融入了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设定管理目标时,能够把企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摆在与企业利润和企业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企业管理的更高目标来追求。

其次,具备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文化,能够推动企业改变传统以内部利益相关方如股东和员工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从而转向发挥更多的外部利益相关方的作用,通过沟通和更加透明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利益相关方的认知、认同和对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目标实现的参与,发挥出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及其相关资源对企业综合目标的实现效用。

最后,融汇了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文化,能够促使企业在管理成果上实现内、外部利益相关共享,而各得其所。企业责任文化将从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和管理结果等方面对企业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也赋予其新的方法和工具,这些都将使企业管理达到一个企业和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境界。

企业责任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责任竞争力

将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各个层面,更好地指导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和员工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以提升,最终提高企业的责任竞争力。

企业责任文化将有利于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责任文化也是一个兼顾各利益相关方和后代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有利于促进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

而企业在履责过程中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创新,也将有利于企业获得客户等相关方需求,从而发现新的商机,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市场机会;同时加深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心中企业负责任形象的树立,有利于树立企业责任品牌。

而这些都会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

企业责任文化的评价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那么,企业如何判断责任文化建设的进程与状态?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与完善?

这就要求企业需基于责任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借鉴和吸收企业文化评价方法的精髓,构建起贴合企业实际的评价体系,持续提升责任文化建设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具体来看,就是依据责任文化的建设内容与目的,构建以“理念层面—呈现层面—成效层面” 为总体思路的责任文化评价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该体系基于系统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开放性原则四大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同时,该体系还借鉴霍夫斯坦德企业文化测评模型、OCMO 量表、丹尼森企业文化模型等一系列经典企业文化测评工具,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进行拆解和重组。

而通过对企业的责任文化建设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该体系有利于促使企业科学地认识自身文化状态,有效提升“理念层面”“呈现层面”“成效层面”三大维度的建设水平,最终提升责任竞争力,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责任文化评价模型

首先是理念层面——责任文化的方向与策略。企业责任文化的理念体系是责任文化建设的根基,通常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定位,即我們常说的企业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是否蕴含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经营思想中是否融入责任和竞争力兼顾的信念和追求,是否统筹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诉求。

二是由价值定位衍生出的职能观念,例如融入社会责任要求的人才观、市场观、服务观等。共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原则,指导着经营者正确决策和员工科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其次是呈现层面——责任文化的渗透和外显。呈现层面用于评价责任文化理念的落实情况,考察企业是否将责任文化理念体系“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责任文化评价体系主要衡量企业制度与规范是否体现经济、环境、社会目标多元和平衡的观念,是否体现发挥内外部利益相关方作用的理念以及企业成果是否为各利益相关方共享的价值取向。

企业责任文化建设最终要在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体现,行为层面主要衡量企业高层、中层、基层员工的言行是否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系的要求,物质层面主要度量是否将社会责任理念外化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否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生产工作环境与包含企业建筑、文化设施、视觉文化(VI) 等在内的生活工作环境。

再次是成效层面——责任文化的成效和收获。成效层面体现企业责任文化建设的最终表现及获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可程度,是责任文化强度的表现,可用凝聚力(团队精神与归属感)、生产力(经济、环境、社会综合价值创造能力)、形象力(企业品牌形象)三大“力”评价。

其中凝聚力是企业责任文化建设成效的核心,共同的价值观促成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和向心力,整个企业步调一致迈向可持续发展。

责任文化建设取得成功不仅对全体员工有着极大的激励鼓舞作用,企业也会在社会上树立负责任的形象,这都为企业经营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责任文化评价的一般方法

责任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理念层面—呈现层面—成效层面”作为一级指标, 从宏观层面反映企业的责任文化建设成效;根据责任文化评价模型,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从不同维度对一级指标进行诠释;每个二级指标下又包含一个或若干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是对各二级指标的具体化和细化。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责任文化评价指标体系需与企业自身中长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考虑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特点与行业差异带来的不同要求,在指标设置方面可采用“一般指标 + 行业关键指标”的思路,充分考虑行业特色要求。例如环境方面,高耗能行业可采用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而金融行业可采用绿色信贷余额,客观地衡量企业对环境的贡献。

企业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座谈法、观察法、资料法等方法,搜集尽可能客观详尽的资料与数据,揭示企业责任文化建设的真实状态。

企业应注重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既考察利润增长率等客观数据,也调查员工的主观感受与判断,同时在问卷对象、座谈代表以及量表问题设计等安排上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过滤“报喜不报忧”的片面信息。

此外,企业也应重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将评价范围扩展至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方,尤其是诸如客户、供应商等与企业密切联系的利益相关方的看法,全面提升企业的认知水平,真正让责任文化在企业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发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积极作用。

编辑|李蔷薇 qiangwei.li@wtoguide.net

作者:殷格非

文化提升金融行业核心竞争论文 篇3:

构建我国城商行新型管理文化的思考

导语:城商行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满足城乡金融需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未来一段时期,城商行群体极有可能经历一次优胜劣汰的大洗牌:实力强的将进一步发展壮大,实力弱的将不断萎缩,甚至被兼并或淘汰。追根溯源,城商行实力强弱的“分水岭”与管理文化品质的高低紧密相关。因此,构建符合城商行自身特点、科学完善的新型管理文化,使其融入到经营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以“文化”升华“管理”,对于城商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一批美国学者通过比较研究日本和美国企业管理模式,发现了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奥秘:重视规章制度等“硬”因素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文化这种“软”因素。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企业文化仅包含精神层面的内容;广义的企业文化则不仅包含精神层面的内容,还包含与精神层面密切相关的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多数学者认同广义概念,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理念形态文化、行为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复合体(张德、潘文君编著《企业文化》〔第三版〕2019年)。

笔者认为,广义的定义更能够全面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本文中所提“管理文化”,是广义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路径和实施策略的概括,是企业发展建设中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服务于企业文化总体战略目标。本文所提构建新型管理文化,亦是从提升管理效能的角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构建城商行新型管理文化的必要性

纵观世界企业管理史,可以看到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管理的“软化”。当今,互联网技术正在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个体意识空前觉醒,对于企业尤其是人才密集型的金融行业来讲,纯理性的科学管理因迟钝、僵化等缺点,在对内管理员工、对外管理客户两方面都已表现出力不从心。而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能够柔化科学管理的硬度,对内凝聚共识、激发创造力;对外引发共鸣、提升黏着力,有效弥补科学管理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因此,构建新型管理文化、走文化管理之路是城商行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

构建新型管理文化是城商行塑形象、赢客户、拓市场的需要

构建新型管理文化是城商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商行以往的管理文化中,譬如“服务为本”“客户第一” 等诸多理念和方略带来了银行和客户双赢的良好效果。但随着银行4.0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银行服务融入各类生活场景,这种时代的更迭和科技的创新使得银行以往的管理策略面临不同程度“失灵”的窘境,例如,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加速形成,使银行与客户面对面的机会急剧减少,银行物理网点设施再好、服务再全,受众面也是有限的。因此,在银行内部有必要全面重构服务管理文化, 既要在精神层面重新设定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也要在物质层面同步配套制度规范和服务设施,以此构建新的银客关系,赢得持续发展的空间。

构建新型管理文化是城商行强内功、控风险、增后劲的需要

在城商行群体中都有着打造“百年老店”的愿望,这种内在的强烈欲望一直驱动其苦苦寻求破解现实难题以走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而构建新型管理文化正可谓是“破题”的一把利器。

可破解精细化管理难题。从1995年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 城商行已走过20余年的发展历程。按照资产规模增速,城商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起步、异地扩张、同业扩张、金融严监管四个阶段。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顺周期快速扩张之后,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利差收窄、监管趋严等严峻挑战,城商行经营面临越来越大的内外压力。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城商行净利润增速持续低于行业整体水平,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城商行盈利增速下降幅度更大。城商行整体净利润增速自2019年中以来位于“零增长”附近,到2020年整体净利润已持续负增长(见图1)。

为此,许多城商行都在寻求新的经营管理制度,以图加速转型释放管理红利,维持盈利水平。但是,制度再完善,也有盲区;系统再完善,也有漏洞。唯有依靠良好的管理文化,全盘“激活”管理体系,用好“人”这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细枝末节,方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可破解核心竞争力培育难题。在过去的经营中,城商行一直抱有片面追求“做大规模”的情结,但在市场同质化、产品同质化、客户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特色鲜明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下沉服务、生存空间一再受到挤压的当下,城商行应尽快找到突破重围之路。而企业文化本身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质和引领作用,复制壁垒较高,周期更长,是城商行打造和巩固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可破解金融创新难题。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物联网的推广,金融业态的脱媒趋势正加速显现,金融科技将是银行下一步竞争的焦点,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领跑者,将大概率成为本轮大洗牌中的胜利者,而新型管理文化是金融科技創新最强有力的推手和最基础的保障。

可破解风险管理难题。城商行的风险管理,多习惯注重实物层面的风险控制,而忽视风险管理文化理念的树立和培育,缺乏先进的风控知识和技术方法,风险管控水平尚有很大进步空间。面对错综复杂的风险形势,重塑风险管理文化是城商行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关键之举,城商行应在文化熏陶和制度约束两端“双向发力”,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协同处置的风险管理体系,为自身的安全稳健运营保驾护航。

城商行管理文化建设现状和短板误区

近年来,银行对管理文化建设关注度持续提升,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各商业银行开始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积极探索建立文化管理体系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现有管理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

对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理解不全面

管理文化建设是依照其内在规律,在对企业管理现有文化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设计制定目标管理文化,并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实施,通过不断地维护、强化、更新有关文化要素,以达到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效果。由此可见,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的是主动作为、系统设计、符合实际和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城商行进行管理文化建设多缺少全过程的评估分析,缺乏与本企业管理实际的有机融合,建设过程全要素推进发展参差不齐,整个员工队伍缺乏“入心入脑”,表现为被动建设、一劳永逸或一知半解。管理文化建设亟须从体制机制建设这一顶层和源头上进行设计和提升。

同时,城商行管理文化大多看重短期效益,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短期目标上,未能重视文化对城商行长久、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而这种注重短期、漠视长期的思想一旦根深蒂固,将会对城商行的发展战略、形象塑造和愿景实现形成掣肘。

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

企业管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深植于员工心中并外化为实际行动,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提升企业管理效能。而实践中,一些城商行管理文化建设经常走入流于形式的误区。首先,表现为企业高层对管理文化真谛及建设过程、步骤、要求并没有统一、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开展管理文化建设多是“从众行为”;其次,企业文化建设多停留在纸上、墙上和口号上,员工对企业精神、核心价值、发展愿景、管理哲学或知之不详,或一无所知;再次,表现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行为依然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停留在“靠制度”“定指标”“下任务”的层次,尚未真正提升到文化管理软硬兼具的层级上来。

轻视“人”的关键作用

“人”是管理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对象,管理文化建设必须把人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来统筹,坚持以人为本。这既要求文化设计和实施体现企业内部人文环境的共性,追求企业群体对文化的认同,也要求关注企业员工群体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变化体现出来的时代特点。城商行发展到现在,依然更多专注于完成目标任务,追求规模扩张情结依然是主旋律,以人为本的提法多、落地少,表现为把“人”视同“物”来管理,缺乏充分考虑员工的现实想法、价值取向和普遍认同的“先天基因”;在对人文管理的过程中,面对机构区域分布广、链条长、层级多等原因造成的“自然损耗”,普遍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决心和减损措施。

缺乏文化结构层级之间的协调性

企业文化的结构,一般分为理念层、制度行为层和符号层。理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决定制度行为层和符号层的前提和关键;制度行为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符号层和理念层对企业中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要求;符号层是企业创造的物质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物质载体。管理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该使各层级之间协同融合、渗透递进、浑然一体,形成鲜明的文化特征。而在现实中,管理文化建设往往出现结构层级之间相互割裂、相互孤立、配套脱节等情况。

忽视科技发展给管理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服务体验,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沟通、决策和管理方式,正在悄然对整个金融业态进行颠覆式的变革。这些新变化、新元素都应在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体现,银行管理文化应不断注入与科技时代相吻合的内涵,否则很难收到预期效果。但遗憾的是,这些并未得到应有的认知和重视,城商行在管理文化建设中“循旧道、走老路”的情节依旧普遍,对新形势的应对能力亟待提升,在与金融科技发展充分融合的道路上,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构建城商行新型管理文化的路径

本文提出的构建城商行新型管理文化的核心要义,是构建“文化+制度”并重的管理——在有效传承优良管理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特点,通过制度建设、精神提炼、实践强化等方式,对管理文化进行创新提升与重塑,既与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客户结构等高度契合,又与企业愿景、价值观念、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激励约束等目标高度一致,用“软人文”弥补“硬制度”的漏洞缝隙和不足,凝聚和释放企业管理文化的势能,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引领、影响和约束群体组织自觉形成积极的行为规范,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文化管理、有效管理的目的,推动城商行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基业长青的愿景。

将管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战略规划

首先,要将构建新型管理文化纳入战略规划,在企业高层统一“文化管理”的认知,从服务城商行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构建与之匹配的管理文化体系,做好管理文化建设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并自上而下促使各级管理者和员工普遍认同和接受,不遗余力地推广宣传直至落地。其次,要立足本行现有的文化基础,提炼核心价值观念,促使管理层和员工价值趋同、利益一致,并围绕核心价值观,明确企业愿景和发展目标,建立相应的管理路径和实施策略,对全体成员形成有效约束和正向引导。三是健全公司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质效。使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管理文化的战略意义、核心内涵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推动、完善城商行治理结构,在中长期的发展中不断拓展边际效能,持续激发活力、注入动力。四是健全管理文化建设的制度机制保障。在“三会一层”议事规则中,结合经营管理实际,完善股权管理、风险管理、薪酬绩效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制度,确保管理文化内嵌于經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管理文化建设工作持续有效。

突出文化基因特质,与时俱进注入发展活力

城商行本身具有“草根”属性,构建新型管理文化,要将地域文化的精髓、城商行优良传统及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念有机融合,体现先天的文化基因特质并持续更新和完善。一方面,要扎根地域文化土壤,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深入研究多元化需求,创新产品,提供专业化服务,构建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和客户个性需求的管理文化体系;另一方面,要立足特色的管理文化,发挥区域战略投资作用,加强“政银企”各方协同,择机加快同优质国企、民企以及特色产业组织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将“引资”与“引智”相结合,补齐自身在管理、科技、人才方面的短板。通过引入优质的战略投资者为城商行资本补充、经营管理、客户资源等方面提供新的发展支撑,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融入新的发展要素。

实现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

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特征,是“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寻求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同步提升与最佳平衡,是城商行管理文化核心的本质要求。首先,管理文化要与经营战略和重点业务发展方向保持同步,用文化理念引导业务经营的大方向,重点培育“展业务、控风险、创价值”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实现最大边际收益与最小边际风险之间的最佳平衡。其次,构建城商行新型管理文化,要特别加强对风险文化的认知和重塑,在提高经营风险管控能力的前提下,实现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城商行的管理应在内部着力培育风险文化,使各层级岗位人员认识到自身的风险管理职责,提高其执行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的自觉性。在实践中,要规范风险管理制度,健全制度架构,保障制度制定的合理性;分清楚层次,确定各种风险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与执行效力;针对不同环节与阶段,研究全流程管理细节,形成优化的流程与适宜的权限,从而有效控制各类风险,实现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

展现家园情怀和人文关怀

管理文化的力量,源于每一个体、群体组织行为的形成和凝聚,因此新型管理文化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秀的管理文化可以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坚定的思想保证,以切实达到“控风险、保安全、促发展”的目的。聚焦企业内部环境,员工既是管理文化的开创者、传承者,又是管理文化的践行者、维护者,与客户接触密切,深谙地域风俗和客户需求。所以,在建设管理文化时,要充分体现对员工的精神尊重和物质保障,激发员工的最大潜能。企业的价值取向、目标和愿景,要与员工的价值追求相契合、共认同;要将“人情味”融入到管理文化之中,搭建好“公开、公平、公正”施展才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激发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能。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城商行管理文化要“接地气”,体现其草根属性和亲民特质,强化对客户感受和体验的重视与反馈,滿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提升服务品质,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唤起客户的情感共鸣和深层信任。

近年来,承德银行在探索构建新型管理文化中积极践行“家园文化”理念。对内持续提高员工福利保障,积极拓宽职业晋升通道,畅通双向沟通机制,尊重员工参与管理,根植和谐温馨、同心同德的家园管理文化;对外邀约社会各界参与行内建言、征文及联谊活动,不断丰富和拓展家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这种新型管理文化的有益尝试与探索,所积累的深厚管理文化底蕴,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使该行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并收到了良好的内外部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金融创新发展,是决定城商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金融科技赋能,是保持城商行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新动能。为此,城商行要把创新发展与金融科技放在管理文化的核心位置,激发金融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在业务系统、制度流程、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下大力气健全和完善创新机制,加强对创新的组织领导、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人才保障,建立适宜的容错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在金融创新领域的协调联动;要以金融科技创新为引擎,带动产品服务、制度流程、内控管理等各方面的金融创新,提升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强化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从城商行自身资源禀赋出发,聚焦发展方向和业务重点,尝试依托金融科技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场景巨头的大数据优势和生态场景“借船出海”,突破市场制约瓶颈,提高客户对多元化、智能化的新金融功能体验的黏性,实现创新发展。

可以预见,加强对新型管理文化的探析和构建,将有力推动城商行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顺应金融创新发展潮流,挖掘改革发展红利,以新型管理文化为引领,实现基业长青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本文为2020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3139)

(作者系承德银行副行长)

作者:丁德民

上一篇:企业自主创新进行成功融资论文下一篇:以科学发展观应对金融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