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论文

2022-04-27

综合判断南京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发展要求,在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确立服务经济发展思路、奋斗目标、推进路径和工作重点,加快推进南京服务经济的发展步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提升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提升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论文 篇1:

旅游项目策划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摘 要:当今旅游业竞争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提升旅游项目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旅游项目策划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一、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复杂,业界和学界均认为旅游规划开发的同质性却日益严重,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在海南,2004年流行野人谷,一下有9个野人谷涌现;2005年民族风情游很火,于是在海南岛东线高速公路沿线,大量的黎村、苗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06年游船码头兴起,光一个博鳌就出现了6个码头。而在山西,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作为晋商文化重要载体的晋商大院受到全国瞩目。然而,在晋中市这个小小的地方竟然分布着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等多个同类大院,争抢着有限的客源。事实证明,除了乔家大院,多数大院的经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纵观全国乃至世界,在大多数品味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中不能体现出某一资源出类拔萃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立足,必须跳脱旅游开发同质性的怪圈,提升旅游项目的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把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即所谓“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将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原理都是指导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二) 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

我国旅游业发展至今,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理论之一。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个区域应当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旅游项目。因此,对区域旅游开发比较优势的分析应该是区域旅游规划的起点。

1、对旅游项目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科学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是旅游项目策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旅游策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的物质基础。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是旅游供给方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旅游系统中的活力单元。 如果没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则旅游服务设施除了对当地贸易有所作用外便没什么价值了。 因此,对于旅游项目策划者来说,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进行科学评估,进而准确地做出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旅游项目策划的起点。

2、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

旅游项目策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发现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开发各地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会形成互补,从而可以使区域之间共享游客市场,而同类旅游产品则形成替代性,替代型的产品会造成游客的分流或转移。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提高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如果各地旅游产品雷同,必然导致客源的激烈竞争和旅游项目的近距离重复开发,降低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比较优势陷阱。

现有的旅游项目策划的基础理论基本上是以旅游资源论为中心的,旅游资源说认为旅游项目策划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垄断性,从而吸收旅游者从异地向资源所在地移动。但该理论并不能说明旅游资源并不丰富, 区位一般的地区, 如香港、新加坡,旅游业发展却十分成功的事实。过度地强调资源的比较优势,容易使旅游业受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阻塞、交通不便等现实因素制约的地区,陷入旅游开发、策划同质性的怪圈。

资源比较优势理论满足于初级资源比较优势的现状,是一种相对的、静止的比较优势。其实质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粗放的旅游开发方式,过于强调旅游资源核心地位的旅游规划理论面临着“跌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片面强调初级资源优势,容易导致旅游产品重复建设;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资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大效益不能协调统一。因此,想要在激烈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竞争中谋求发展优势,不仅仅要依赖于短期的静态比较优势,更要谋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

三、竞争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从宏观层面上看,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同业竞争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要素,其主要内容为:(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因素,主要指国际国内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3)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指与该产业存在前向、后向与旁侧关联的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提高特定产业的竞争力;(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大小,其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战略获得,具体就是强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发特色产品、细分市场等。

(二)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意义。

旅游项目策划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规划目的地构建旅游竞争优势,将目的地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原理阐明了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它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动向、市场需求状况,结合自己生产要素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决策,以获得竞争优势。

1、竞争优势理论是全面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旅游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全方位、全要素的,旅游竞争力的增强主要靠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金、知识等推进要素的提升,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而非仅仅依赖于资源本身优势,因此,竞争优势体现的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一种高层次的以人力、资金、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理念。旅游项目策划必须保证策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围绕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这个中心,对目的地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规划建设、对相关产业实施联动开发。只有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和同业竞争的基础上策划的旅游项目才会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2、竞争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

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有五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区域行为、介入机会。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由此可见,资源要素只是区域旅游竞争系统中的一个影响因子,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旅游资源优势理论在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但当市场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中时,仅仅停留在资源比较优势上是危险的和短视的 。而竞争优势理论,可以从五个基本因素出发,全面解释一些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成功,对其建设与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

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策划内容,以单一观光产品作为卖点,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反而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因为这种资源优势是一种极易模仿和替代的比较优势,旅游项目若没有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就难以跳脱同质化开发的怪圈,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优势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和基础;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更具能动性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更新传统观念,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导向的旅游发展现。

长期以来,资源比较优势一直指导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事实上,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特别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禀赋优势不相符合,相反,东部一些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却非常迅速,后劲十足。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这种仅以资源静态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观,要从动态的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

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旅游产品也不例外。所以,旅游项目策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来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设计。但目前,在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大多数策划没有进行市场抽样调查,缺乏对策划区域旅游者行为的深入研究,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盲目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达不到提升旅游项目竞争优势的目的。

旅游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要求针对旅游者需求而展开的旅游项目策划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在旅游项目策划中,要遵循竞争优势原理,重视市场调查和旅游者的需求,运用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的方法,真正体现“市场导向”原则。

在对区域旅游要素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分析尤显重要。如前所述,旅游资源是多种属性和特征的复合体,其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是针对旅游资源具体的属性和特征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选择决定了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旅游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预算约束范围内,必定在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对其吸引力最大的旅游产品,吸引力较小的产品则遭到淘汰。因此,对旅游资源一定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分析,尤其是同质性资源只有在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后才能够挖掘、发现其真正拥有的优势。

五、结语

当今旅游业竞争激烈,旅游目的地应时刻关注市场供求与环境的变化,在与其他目的地的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随着旅游竞争手段的不断升级,今天的竞争更多的是建立在质量、品牌、服务等基础上的高层次竞争,后天优势对旅游市场竞争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以竞争优势为依据分析旅游市场影响因素更全面,进而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的时候,制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也更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和竞争力,对于指导大量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意义尤为深远。因此,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时,应尽快从资源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这既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根本所在,也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李晓庆,程海涛,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刘斌,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海洋出版社,1989.

[2]杨振之.旅游项目策划.2007.

[3]GUNN.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04.

[5]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6]左冰.旅游竞争优势战略:旅游业发展的新战略观.旅游管理,2002.1.

[7]窦文章,杨开忠,杨新军. 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人文地理,2000,15 (3).

作者:李晓庆 刘 斌 程海涛

提升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论文 篇2:

南京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研究

综合判断南京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发展要求,在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确立服务经济发展思路、奋斗目标、推进路径和工作重点,加快推进南京服务经济的发展步伐。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战略取向,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条路径”,突出“五个重点”,建立“五个机制”,着力扩大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着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着力提升服务经济国际化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实现三个转变,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一、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

一个目标,就是通过5—10年的努力,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立足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集聚服务经济发展资源,扩大服务经济发展规模,增强服务经济发展能级,到2010年,服务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达到 50%以上,基本建成“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第二阶段:到2015年,服务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服务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左右。服务经济内部结构更加优化,运行方式更加集约,效益质量更加突出,国际竞争力更加强大,“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地位作用更加显著,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南京实际、彰显南京特色、提升南京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途径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新型工业化是科学发展观对现阶段产业升级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不仅要求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而且要求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带动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制造业发展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产品设计、技术研发、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打破发展瓶颈、提档升级的必然选择。应该明确的是,现代服务业比重的增加,不是以放慢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前提,我们必须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来推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经济的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从先进制造业的价值链延伸中,围绕重点产业链的聚焦和衍生,加快培育新兴服务经济,进一步壮大一批成长型服务行业。从制造业的内生分工演进中,创新资源的市场化组织方式,创造服务经济新型业态和高附加值,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实现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二)坚持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城市发展中,以“城”为代表的城市现代化与以“市”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是相伴相生、密不可分的。现代化城市要求其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必须融入现代城市的综合功能,用崭新的业态满足现代人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当前,南京已经迈入工业化中后期,并向后工业化时期和服务经济阶段加速推进,经济发展动力将由工业化驱动转向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共同驱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城市现代化给南京带来的新机遇,以跨江发展和“五个中心”的建设,引导服务业向新区、新城和中心镇拓展,扩大南京服务经济辐射半径,推动生产力的科学合理布局,加快构建多中心、开敞式组团发展的特大型城市体系,形成主城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县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新格局;以城市功能和消费功能的升级,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推动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加速实现,增强消费内生动力,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文化、休闲、健康等新的消费热点,提升消费功能对服务经济的增长所具有的直接拉动作用,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服务业的产生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分工的结果,通过自主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现行服务的生产效率,革新服务生产系统,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会导致新服务业的产生,催生一批新兴服务业。我们必须依托南京科技资源和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南京模式”,以人才的支撑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坚持依托高新区、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各类创新载体和孵化器,持续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服务经济集聚。把创新人才作为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励创新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引领服务经济发展,实现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高端化。以软件产业为发展重点,拓展服务外包,扎实推进工作。准确把握创意产业的成长动向,致力打造创意产业的成长环境,力求把南京建成各类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尤其要加快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服务经济的标准化水平,着力培育服务经济的自主品牌,避免城市间同质恶性之争,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坚持国际化发展之路

衡量城市服务经济竞争力,不仅是其自身的经济体量,更重要的是其区域性的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南京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实现服务业的高端化,必须用全球视野进一步放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效应,在更高层面上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在更宽领域上吸纳整合国际资源禀赋,在更深程度上接轨国际规则。把握好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服务领域、高端环节、智力层面延伸拓展的战略机遇,大力优化国内优质服务要素向南京集聚的环境,营造服务要素尽快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机制和条件。进一步聚集具有重大带动和提升作用的服务业龙头项目,构筑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平台。加大针对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招商力度和招商密度,精心组织实施境内外服务经济专题招商活动,加快承接国际优质产业资本的步伐。着力吸引境内外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和国内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总部入驻南京。协调推进服务经济“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对国外企业的并购,尽快获取南京服务发展所需的关键性资源,全面提升服务经济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在全面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中,重点发展服务经济五大形态

(一)发挥南京的科教资源优势,以软件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经济

按照增强城市研发功能、打造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提供型产业。突破性发展软件产业。以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和江苏工业设计园等一批软件产业基地为载体,吸引软件企业入驻、促进软件人才集聚,注重软件品牌培育,优化园区服务环境,力争用3—5年时间使南京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软件企业突破2000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达5万人以上,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的“班加罗尔”和“世界的办公室”、“国际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软件城。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推进“数字南京”建设为契机,加强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性提升中心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服务能力,促进形成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信息增值服务体系,确保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20%以上。建立健全更加开放的科技服务体系。巩固和提升科研院所市场化改制成果,扩大技术服务的供给能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业务体系;加强国内外科技服务领域的交流,吸引国际知名企业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来宁发展,鼓励本市有实力的科技研发和服务机构面向全国拓展服务市场,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二)发挥南京的人力资本优势,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国际服务经济

坚持以经济国际化战略为导向,充分发挥南京人力资本优势,加快南京“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步伐。目前,全市从事或有条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150家,其中,软件类企业超过100家,外包规模超百万美元的企业13家,包括摩托罗拉南京分公司、南大苏富特、网巨软件等一批知名企业。近年来我市引进的三星、朗讯、微软、明基等20多家外资研发机构多数也已开展服务外包业务。下一阶段,必须围绕《南京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要求,发挥五个服务业外包示范区(高新、鼓楼、玄武、雨花、江宁)的优势,抢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扩张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重点发展软件外包、IC设计、后台服务、办公室支持、财务管理等五大类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通过加快一批服务外包的载体建设,强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完善服务外包政策措施,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和培育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产值达400亿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比重占到60%左右,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外包为龙头,以五大类外包业务为主体,广泛涉及金融保险、物流、工程设计、信息服务、动漫设计服务、研发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律师服务、医疗服务、远程教育、网络管理等多个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初具规模的服务外包产业群,把南京建设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集聚区,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服务外包基地。

(三)发挥南京的行政和区位优势,以业态创新为手段,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经济

立足南京特殊的区位资源、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推进商贸和物流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商贸流通业在“南京都市圈”中的龙头地位。以“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体系为导向,重点打造新街口与河西新城商贸商务中心,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购物精品街、专业化市场群,培育一批如苏宁、宏图三胞、苏果等旗舰型商贸大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到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连锁经营销售额年平均增长20%以上。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实施“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方案,高标准规划和建设龙潭、禄口、王家湾—丁家庄、江北化工、雨花三桥等重点物流基地,大力整合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完善以物流基地为节点、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物流网络运输配送体系。扩大物流业的对外开放,吸引国际国内投资者参与南京物流业重组和发展。加快建设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发挥并放大其辐射功能作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未来3—5年,第三方物流比重提高到50—60%,物流运作方式基本与国际接轨。到201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3个百分点以上。

(四月)发挥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优势,以金融商务会展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商务经济

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为契机,着力推进南京区域“商务中心”建设。振兴金融保险业。高水平规划建设好洪武南路—中山南路金融业集中区、河西CBD金融集聚区和在建的绿地金融中心等三个金融业主体承载区;大力发展南京银行、南京证券等本土金融机构,加快组建市级保险、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推动更多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大力开展金融机构招商工程,吸引外资金融机构、保险和风险投资来南京发展或者将分行转制为法人机构,积极争取其在南京设立总部。加快发展会展业。建设和提升南京国展中心、河西会展中心及一批各具特色的会展载体,更多地策划和承接全国性、国际性的大活动,提升南京的知名度和对域外资本的吸引力。力争到2010年,培育10个品牌展会,引进10个连届举办的国际国内知名专业品牌展会,打造10个在全国有影响的节庆品牌,把南京建设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区域会展中心。完善商务服务产业体系。着力拓展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做优做强会计、律师、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代理、策划、广告、租赁、调查、设计以及技术中介、就业中介、产权中介等商务服务企业品牌,形成种类齐全、与国际接轨、能满足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构筑商务服务企业的集聚高地和商务成本的区域洼地。突出总部经济发展。依托中心城市完善的商务功能、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围绕亿元楼宇经济的打造,大力吸引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南京设立大区域性总部,或设立企业的研发中心、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分支机构,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

(五)发挥南京的人文教育资源优势,以旅游休闲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进一步提升南京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教育名城、旅游名城的认知形象,使之成为南京发展文化经济的基本依托。全方位提升旅游业。改革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旅游产业化、区域一体化步伐。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新型观光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夜间旅游、滨江旅游等一批符合南京城市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加强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区域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的对接。201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拓展休闲产业。着眼于群众消费结构的升级,倡导健康向上的消费方式,大力培育文化、娱乐、休闲等消费热点,加快推进“1912”等一批休闲场所和休闲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多样化、多元化休闲产品的供给,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支持文化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体育休闲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医疗保健产业。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医疗保健新兴领域,提升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繁荣医疗保健市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对文化创意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文化创意领域的投资行为。积极扶持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凸显特色、塑造品牌为导向,加强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文化创意领域延伸。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优势门类突出、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文化智慧创意中心”。

四、不断改革工作体制,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科学运行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一)建立规划引领的科学调控机制

坚持用先进理念指导修订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按照市区、郊区、县的不同区域状况、资源禀赋,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要素和主导产业导向,确立市区及近郊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定位。强化相关规划的衔接,针对服务经济的产业特点,重点做好《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专项规划》与其它“四个中心”规划的横向衔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等关联规划的有机对接,确保规划的衔接性和操作性。实行严格的规划调控,建立一套科学的服务经济发展规划执行评估体系、监督机制和预警系统,严把项目进入门槛,适当预留产业空间,尤其是对综合功能区,实施有力的规划调控,确保服务经济发展的有序性。

(二)建立配套完善的政策推动机制

梳理整合现有扶持政策,及时废止不合时宜、不利发展的旧规定、老框框,确保现有政策发挥最大效应。完善创新重点产业政策,密切跟踪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发展软件研发业、金融服务业、航运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动向,结合南京发展实际,大力完善创新土地出让、技术支撑、财税扶持等政策体系,全面增创产业发展政策领先优势,和支持制造业一样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强化政策落实,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协调推进制度、过程督查制度、政策调整制度,确保国家及省市各项扶持和促进政策落到实处。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完善产权明晰、相对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盘活各类资源,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方式,着力提升融资平台和融资工具对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服务手段和功能。结合国际服务业资本转移的新趋势,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吸引和规模,使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达到全市的一半以上。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引导民间资本特别是国内大型民营企业更大规模投资服务业领域,广泛参与服务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省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项目与资金信息,有针对性地争取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

(四)建立有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机制

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制定和落实海内外高端服务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建设大学城、留学生创业园、企业研发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创业载体,推动高层次服务经济从业人员参与国际性多边、双边科技项目,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服务产业运作能力的高层次服务经济人才。创新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引导社会培训机构、驻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培训市场化,大力提升服务经济从业人员规模和质量。营造人才“扎根”环境,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零风险”保障,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动力。采取高浮动的薪酬制及管理和科技人才入股制,将个人利益同企业的当前效益、长远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励人才发挥聪明才智,领军服务经济发展。

(五)建立高效的公共服务机制

打破传统桎梏,消除条块分割,拓展发展空间,努力营造更为宽松的改革创新环境,释放服务经济的发展潜能。继续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规范行政审批方式,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好公共资源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引导支持功能。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健全服务经济领域信用体系的各项规章制度,培育发展好企业联合征信平台,启动个人联合征信工作;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力度,重点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失信。建立科学的统计考评办法,积极研究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社区服务等产业的统计评估方法,确保服务经济行业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

(黄澜,南京大学博士生、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作者:黄 澜

提升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论文 篇3: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广西旅游业的影响

[摘要]旅游业是广西的重要产业。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和基于价格弹性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广西旅游业入境旅游的影响,同时分析对出境旅游的影响,从而提出广西旅游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旅游业;影响分析;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薛瑞鑫,莫莉娜,广西大学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岳桂宁,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530004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渐进升值,随着2007年的到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进一步加快,屡创新高。各界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也愈发强烈。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旅游大省广西的旅游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从理论上讲,本币升值会给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分别带来利空和利好。但实际上人民币升值对广西旅游业的影响尚需作进一步分析。

一、国际经验借鉴——日本

根据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元对美元升值的经验,升值对日本旅游业出境游的影响大于对其入境游的影响。“1980年代中后期,日元升值前后,日本出境人次增长从原来的10%左右上升到30%~40%,持续时间达两年之久;而入境游则受到较为短暂的冲击,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下滑后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究其原因,出境游的收入弹性较大,入境游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故日元的持续升值对前者是巨大的推动,对后者影响相对较弱(如图1)。

二、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竞争优势理论应用于广西旅游业的实证分析

迈克尔·波特在其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用以数量形式表达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作为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所谓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也就是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某产业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该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表达公式是:某产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该产业出口额-该产业进口额)/(该产业出口额+该产业进口额)。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竞争优势接近平均水平;其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并且越接近1就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竞争优势小,竞争力弱。由于旅游业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实质上是可贸易品,现根据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广西旅游业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和出境旅游购汇支出统计数据,测算广西旅游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以量化广西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所截取的数据时间区间为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月)至2006年6月,数据表明:2005年7月~2006年6月广西旅游业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10.2”,出境旅游购汇支出为“1”,代入公式计算得出广西旅游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10.2-1)/(10.2+1)=0.8214。从其结果表明: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的时间区间内,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人民币8.27元到1美元兑人民币7.996元、人民币累计升值3.4%的情况下,广西旅游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为0.8214,接近于极限1,说明广西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依然强劲。同时也表明,就目前而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升值对广西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甚微(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广西分局相关数据整理并作相对化运算处理,“1”代表经过相对化运算处理的一个计量单位)。

三、人民币升值对广西入境旅游的影响——基于价格弹性角度的实证分析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需求变动率/价格变动率,如果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则表明该商品或服务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敏感,是富有弹性的(e>1);反之,如果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则表明该商品或服务是缺乏弹性的(e<1)。若商品或服务缺乏弹性,则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售出该商品或服务反而更有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意味着对外国游客而言旅游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通常,把外国游客入境目的基本分为五种: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和其他。“一般来说,会议/商务类游客以及服务员工的出行费用多数由公司负担,其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太敏感;观光/休闲、探亲访友类的游客的旅游费用主要由自己支付,对价格变化会比较敏感。”但从广西入境外国游客分类结构中可看出: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广西观光休闲类入境外国游客人数占比却呈逐年上升态势(见表1):

2004年观光休闲的人数占比为43.8%,而2005年为46.1%,尽管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开始汇率改革,渐进升值,观光休闲类游客人数所占比重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略有上升;从2006年这几个月的统计数字来看,观光旅游的比重继续上升,甚至已突破50%。广西入境游客中观光旅游所占比重不降反升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随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届的成功举办,特别是2006年的“三会一节”举办地南宁及整个广西的国际旅游形象被迅速提升。博览会准备期间以及举办期间,南宁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博览会也成为反映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大量记者云集,形成巨大宣传效应,极大地提升了南宁及广西的国际旅游形象;同时,博览会的举办有力地促进南宁城市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南宁和广西旅游的国际吸引力。第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平台价值、宣传效应和后续效应成为广西旅游和广西旅游品牌的有力的国内国际促销手段。“桂林山水甲天下”和“美在广西”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慕名前来。第三,相对于其他旅游目的地而言,广西旅游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人民币小幅升值难以改变其比较优势,入境旅游者数量也不会因价格效应而明显减少。

在会议/商务方面,该部分游客人数占比稳中有升,已达到25%以上,这与近年来广西经济的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伴随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广西知名度的提高,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商务会议选择在广西召开有关。探亲访友部分的比重随着人民币升值相对有所下降,但由于该部分人数较少,总体影响不大。服务员工和其他这两部分的占比则是由于观光/休闲、会议/商务占比的上升而相应下降。

总体来说,基于价格弹性角度分析:从短期来看,人民币的渐进升值对广西旅游业入境旅游未造成实质性的不利影响,相反,就目前看广西的入境游发展态势良好;从分析中还可以得出重要启示,

即加强旅游业的国际促销,提高旅游业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是应对本币升值对入境游不利影响的有效手段。

四、人民币升值对广西出境旅游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广西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广西居民的出境旅游消费倾向逐渐增强,而这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大趋势下,无疑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因为人民币升值后,居民的出境游支付能力以及居民在境外购物休闲等的消费能力会进一步提高。但由于目前居民出境游主要以团费旅游为主,团费旅游的定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国际旅游的机票费用,这部分一般占到出境游团费的50%以上,主要由国内有出境游资格的旅行社及航空公司吸纳,以人民币结算;一部分是出境游目的地地接费用,主要由美元或欧元结算。故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确实会影响到居民在出境游目的地的消费能力,却不会影响到以人民币结算的国际旅游机票费用。进而综合权衡可知,就短期而言,在人民币升值幅度并不大的情况下,升值对居民出境游的价格效应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是借鉴日本的经验,在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升值对居民出境游的拉动作用将非常明显。因而,在目前各界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强烈以及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趋势将更加坚定的情形下,可以预见未来广西居民的出境游增长会更快。另外,人民币升值在导致国内居民出境游增长的同时,会使部分高端游客改变原定的国内旅游计划,从而发生出境旅游对国内旅游的挤出效应。而广西作为国内旅游的热门省区,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是,考虑到本币升值幅度不大及在国内旅游总体增长的大趋势下,这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

五、广西旅游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建议

尽管广西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但鉴于人民币升值趋势的长期坚定,着眼长远,广西应积极作好应对人民币升值给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准备。

(一)加强行业内部建设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广西的旅行企业及整个旅游行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没有历史经验可循。(1)从长远看,要想提高广西旅游业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以消除本币升值所带来不利影响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广西的旅游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要把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走势作为广西各旅游企业以及整个旅游行业的日常性工作。(2)要积极引导旅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增长模式,努力提高经营服务水平;要规范旅游市场的竞争秩序,逐步改变现行小、散、乱、无序竞争大打价格战的局面,要立足以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而非低价同质吸引境外游客,走精品集约化道路;要鼓励旅游企业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原则下拓展国际视野不断推出国际游客喜爱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以提高其在广西的人均消费和延长逗留时间。(3)要继续加大力度培养广西旅游品牌,努力增强广西本地区旅游集团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广泛拓展其新的利润增长点,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所带给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优势,积极引导其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促进广西旅游企业与东盟国家的跨国经营,树立并强化其国际化发展目标。

(二)加大广西旅游国际促销力度

尽最大努力办好“两会一节”(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充分利用“两会一节”的平台在国内国际尤其是东盟国家广泛地宣传广西和广西旅游业,树立广西的旅游形象,塑造更多的旅游精品品牌,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以抵消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切实加强广西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进一步优化广西旅游的总体环境,加强制度创新。

(三)规范出境旅游的有序发展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广西出境旅游会进一步增长。要切实引导旅游企业合法经营,规范其出境游经营项目,严厉打击价格欺诈、非法中介及境外赌博和偷渡,大力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促进广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罗运贵]

作者:薛瑞鑫 莫莉娜 岳桂宁

上一篇:市场经济下建设工程质量论文下一篇: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