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竞争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培育地方产业群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由于德州的区住和资源优势,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德州已经显现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规划、政府引导、园区建设、政策扶持等措施,一定会提高德州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效益,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区域经济竞争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区域经济竞争研究论文 篇1:

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摘要:为提高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竞争力,文章选取与安徽省毗邻的浙江、江苏、河南、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区生产总值,三产业的增加值,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批发与零售额等相对较全面的经济竞争力指标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得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经济竞争力较弱,并针对安徽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综合分析

一、引言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区域竞争力研究的发展,各国政府都更加注重如何提高自身对国际资源的吸引力及区域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指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把提升区域竞争力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措施前所要考核的重要因素。由于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下游,居全国华东腹地,是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过渡地带,安徽又是中国的大省之一,安徽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关于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竞争力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定义:吴玉鸣等(2004)认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区域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各个地区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发展与增长不断提高的能力;夏智伦(2006)认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更广泛的市场上创造财富的能力;王纤纤认为(2013)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一种相对性综合能力,表现为该区域在市场上创造财富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把区域经济竞争力界定为是支撑一个区域持久发展的力量,是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拥有、控制和高效利用资源的能力,是经济指标的综合体现。

徐绮阳(2013)运用因子分析对安徽17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增长趋势和幅度的主要因素,为安徽省提升经济实力和区域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价值。周涛涛(2012)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量等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7个市分成四类,对促进安徽省区域经济良好发展提出了对策。叶丽丽(2007)采用主成分分析将安徽省的78个县分为五大类,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不降低经济效率的条件下加快落后地区发展,把区域经济差异控制在一定水平之内,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学者们研究区域经济竞争力大都对省内市域、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研究,较少与周围的省份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选取浙江、江苏、湖南、河北作为安徽省比较分析的对象。一方面,这些省份与安徽省毗邻,处于相似的环境和邻近的地理位置,便于比较分析;另一方面,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河北省在某些方面比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借鉴性较强。本文依据相关的经济竞争力指标及指标值,运用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竞争力进行分析,为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借鉴。

三、安徽省经济竞争力的比较情况

本文以2014年国家及这五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进行整理得表1。

由表1可知:安徽省与其毗邻的四个省份相比,在第二产业增加值,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这二个指标上取值较大;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处于中间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就业率,批发和零售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餐饮和住宿增加值,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这些指标值相对较低。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安徽省与其毗邻的省份相比在一些经济竞争力指标上较低,经济竞争力较弱。地区生产总值与其毗邻的省份相比处于最低的水平,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城镇人口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批发和零售增加额及居民受教育水平这些指标是相互影响的;第三产业,餐饮和住宿业,交通运输业等也是相互作用的。通过比较、综合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与其毗邻的省份相比安徽省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即服务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扩大就业以及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安徽省城镇人口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批发和零售增加额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或者较低的规模,说明了安徽省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能力不足。这些经济竞争力指标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提高就业率能够缓解社会压力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消费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

第三,安徽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低,固定资产投资额能够折射出一个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基础设施越完善越能拉动经济的增长,安徽省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较小,说明了安徽省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第四,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说明了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情况,对外贸易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利互惠,调剂稀缺与过剩,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安徽省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额处于五省中的中间水平,说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不足,对外贸易经济市场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第五,工业增加值能够说明该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安徽省的工业增加值相对较低,说明了工业不够发达。

第六,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之间的桥梁,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提高科技事业的发展能力、加快科技的传播与科技人才的流动、发展商品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安徽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处于中间水平,说明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安徽省的教育普及度较低与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给国家提供多专多能的人才,创造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因此教育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很重要。

五、对策及建议

安徽省的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要继续保持;第一产业、对外经济贸易、技术市场发展处于中间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而在其他经济指标发展水平较低,可以借鉴毗邻省份具有优势的发展模式,同时发挥本省的优势与特色。

第一,安徽省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可以借鉴浙江省以提高旅游综合竞争力为中心,在旅游收益、投资规划、人才培养和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积极努力,在旅游产品上发挥本地区旅游特色,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安徽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如合肥、黄山、池州等市有着许多5A级4A级风景区,应充分利用本身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旅游业,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旅游交通建设,实现由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向综合型旅游转变的发展模式。

第二,对于城镇人口就业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低的情况,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采取相关的政策,培训下岗人员再就业;再者发挥本省的特色,利用本地剩余劳动力和丰富自然资源引进企业;其次,拓宽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量的增长带动了产量的增加,提供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就业机会,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此外,安徽省社会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较低,应向江苏学习加大零售业资产投资,提高增长力水平;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者素质等策略提升本省零售业竞争力。

第三,安徽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较低,应借鉴江苏省优化调整政府投资重点,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三次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投入力度,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加快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等发展策略。

第四,安徽省进出口贸易水平与浙江省、江苏省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应学习浙江外贸转型应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发展传统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挖掘新的竞争优势;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内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方面;努力提高外贸竞争优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不断增长有效机制的形成。

第五,安徽省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学习江苏省的工业转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发展产业集群应依据区域经济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为突破口,着力于制定规划、开拓国际化经营、提升技术水平;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以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特色产业。

第六,安徽省各行业的发展水平都折射出人才的短缺,与教育普及度及受教育程度较低也相对应。首先应该学习毗邻省份吸收机制,提供人才支撑。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提高薪资水平及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以吸引优秀毕业生与发达地区人才,以培养具有优势的经济竞争力。其次应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通过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培养并积累了人才。再者政府应扩大县乡教育规模和增加义务教育投资,保障乡村居民受到基础教育。

最后,安徽省应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与沟通,学习借鉴外省有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本省可与周边省份互相免费开放旅游景点,可以刺激消费,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等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将本省和邻省的原材料或其他资源进行捆绑销售给有需要的第三方,销售时再给予折扣,这种方式给第三方提供了更加便利及优惠的价格,从而提高了对外销售的竞争力;定期去周边省市实地考察一些发展好的企业、工厂等,借鉴其具有优势的经营模式、策略等。

参考文献:

[1]万蓉蓉.江苏省城市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3.

[2]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01).

[3]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

[4]王纤纤.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新疆兵团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5]周涛涛.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6]徐绮阳.安徽省区域间经济竞争力评价[D].兰州商学院,2013.

[7]叶丽丽.安徽省县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刘宏 段文倩

区域经济竞争研究论文 篇2:

发展产业集群对提高德州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

[摘要]培育地方产业群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由于德州的区住和资源优势,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德州已经显现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规划、政府引导、园区建设、政策扶持等措施,一定会提高德州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效益,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核心竞争力

产业群是区域竞争力的源泉。美国哈佛大学迈克·波特教授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殊领域中,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形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提高生产率、刺激企业创新、促进新企业的不断衍生、形成地区品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凝聚企业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架起了桥梁。

一、国内外集群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通过产业集群化加快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微电子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群等等。在德国,有图特村根的外科器械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等等。意大利有专业集群地199个,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都依靠专业集群实现。在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等国,大约有1500个城市,都有集群计划。非洲和东欧的一些国家也有各类集群存在。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存在着发达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在印度有350个集群,创造了印度制造业出口额的60%。集群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资本聚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从我国先进地区发展的实践来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近几年,江苏、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都制订了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浙江省为例,浙江是我国产业集群最集中的地区,有调查显示,在浙江省内的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80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519个,总产值近6000亿,平均每个县有三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分布于机械制造、纺织、电器、制衣、制笔、医药、建材等175个大小行业。浙江产业集群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实力强大。

作为产业集群的典范,其产业经济的集群化特征可以概括为:产业定位明确,企业高度集中、支持系统发达,发展环境一流,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形成产业发展优势。

二、德州集群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1、产业集群在德州已经初具发展态势

一是政策指导。德州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扶持,因势利导,逐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装备制造、化学工业、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城市综合体等十大千亿级产业。20li年初,德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确定了十大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组织有力。按照“集中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的要求,全力实施“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市政府班子成员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全都进入产业建设主战场,分工负责10个重大产业,各自组建工作机构组织实施推进。三是区域产业聚集效应明显。2010年,德州年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20个,从业人员36万人,集群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000亿元,实现年利税200亿元。其中中央空调、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和机电产业集群等5个产业集群的年营业收入超过了100亿元。四是产业基础,德州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80余个,并打造出一批区域品牌,如德州市、禹城、宁津、陵县、武城分别被授予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之都,中国桌椅之乡,中国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等称号,市场竞力明显增强。五是市场基础,“十一五”期间,德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连续五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行列。2010年,人均GDP突破3万元。未来几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内需进一步扩大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同时消费结构变化会迅速转化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六是载体基础,全市有12个经济园区通过国家布局审核,集群载体相对成熟和完备。七是集群潜力,按照要素条件、企业策略及结构和竞争者机遇等6个因素标准看,德州在太阳能产品、棉纺服装、汽车配件、化工造纸、生物制药等方面,也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雏形或形成条件。

2、德州地处两大经济圈交汇的节点地位

在国家大力发展京津冀经济圈、山东省着力加强半岛城市群、东部产业“西进”的宏观环境下,德州市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要素资源,经济发展必将加快。

3、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正在加速进行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这些转移的目的地正在逐渐由我国沿海向内地推移,同时发达地区的产业也开始向内地转移。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都构成了经济落后地区发展集群的机遇。

三、德州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的规划滞后

各地的产业发展带有自发性,还没有真正由政府主导,有计划、有高水平的产业规划。

2、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不足,企业发展资金存在一定的困难

政府支持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对重点产业尚需完善税收减免、金融支持、贷款担保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融资难度较大,长远规划缺少资金支持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而且产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可抵押性资产少,较难得到银行的支持,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膨胀。

3、工业产业比较宽泛、发展层次较低、产业雷同现象严重

传统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技术档次低、经营管理粗放、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如,目前德州市太阳能产品仍主要是热水器,市内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要是皇明集团一家,产品有待向深层次产业链迈进,尤其是光伏电池等关键原器件,大部分依靠进口,造成太阳能产品成本高,群众购买力有限,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中央空调企业以生产末端产品为主,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主机主要依靠进口,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行业进入门槛低,易受到市场冲击。

4、缺乏行业协调组织,集群内部协作水平不高

由于新兴产业国家标准相对滞后,集群内企业鱼龙混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产业内易形成恶性竞争。目前,产业集群缺乏行业的协调组织,来协调企业间资源共

享,产品、技术、生产合作以及市场拓展,避免无序竞争。

四、推动德州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完善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壮大产业集群作为实施工业强战略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尽’陕调整确定各产业推进委员会领导及成员,靠上工作,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应科学规划布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对全市重点调整振兴的八大产业进行规划布局,确定主导发展县(市、区)。要倾斜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政策,确定政策倾斜扶持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范围,研究确定市级政策倾斜支持的县(市、区)特色产业集群名录,重点考核奖惩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2、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二是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对有条件上市的企业,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三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四是大力启动民间资本。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

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山东省及德州当地高校科研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加强职业培训,为集群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人力资源。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4、加强专业化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把工业园区的发展纳入产业集群发展之中,做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园区开发经营实体化、园区建设投融资市场化,园区经营建设由政府办园向企业办园转变;按照产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鼓励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园区集中;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同类项目落户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速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聚度,壮大产业规模。

5、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集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要素向名牌企业倾斜,扶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6、规范产品市场,加强产业内部协作

加快有关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加强业内合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通过利益引导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一般产品和配件尽可能产业集群内协作生产,中小加工企业积极向龙头骨干企业靠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配套协作的专业化生产集群。

五、发展德州产业集群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发展产业集群要与要充分体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构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应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规律,符合德州市实际。

第二,产业群本质上是一个独特的区域性创新系统。产业群中的企业是在一个价值链或知识、生产网络上的,简单的企业聚集并不能必然地形成产业群。产业群内的企业要求必须有紧密的分工协作,这些分工合作是围绕某一类产品服务而展开的。一些开发区内的简单企业聚集及一些围绕极少数大企业而形成的供应网络不能称之为产业群。

第三,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前提,是构成完整产业链的“螺丝钉”。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鼓励小企业向一定区域聚集,形成产业氛围;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培育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构成上下游的产品衔接,形成产业配套能力。

第四,产业群作为一个系统,不但需要一些制度规范,比如商会、质量监督部门,而且还需要一些机构来支持企业的活动如会计师事务所、大学等。因为产业群本身对这些有很大的需求,同时产业群的发展也促进了它们的成熟。

第五,避免发展产业集群带来的企业与外部联系较少、模仿创新导致结构趋同等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悦、李平、孔令丞:产业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石振河

区域经济竞争研究论文 篇3:

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北省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

摘要:以河北省11个市的经济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2006-2008年的竞争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科技、教育领域的投入,同时进一步改善经济环境和硬件设施条件,从而缩小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快速发展。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因子分析;河北省

一、引言

城市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区域等的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大变样政策加快了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建设步伐,如何引导全省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已有很多,如全国竞争力的研究、省际之间竞争力的研究[1]以及对于区域经济竞争力[2]的研究,对河北省的研究也不少[3][4],但是竞争力的研究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城市经济在变化,那么城市的竞争力也在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对城市竞争力不断地进行分析和评价。近年来,河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也应该看到在全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分析省内各城市的竞争力差异,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城市排名,而是为了能较清楚、客观地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劣势以及现状、发展潜力,找到缩小城市间差距、协调各城市间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提升河北省整体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因子分析法能够利用相对少的变量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在此,笔者运用因子分析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河北省2006-2008年的竞争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综合得分对11个地级市进行分类并对各类城市进行具体分析。

二、竞争力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预处理

根据科学性、合理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全面、完整、真实地反映河北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笔者选取反映竞争力水平的28个指标,建立相关统计指标体系。X1——GDP总量(亿元),X2——人均GDP(元),X3——全部财政收入(亿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X6——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亿元),X7——第三产业增加值,X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X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11——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12——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X13——人均财政支出(元),X14——人才资源总量(万人),X15——客运总量,X16——货运总量,X17——用电总量,X18——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X19——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X20——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X21——有线电视入户率,X22——供水综合能力,X23——邮路密度,X24——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万户),X25——电话用户数(万户),X26——医院卫生院病床数(张),X27——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X28——专任教师数(人),X29——在校学生数(万人)。

数据选自2007-2009年的《河北经济年鉴》,采用下列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1. 指标的同趋化处理。在参与综合评价的指标中,有些是正指标,有些是逆指标,有些是适度指标,需要将它们统一转换成正指标,方具有可比性。

2. 无量纲化。设有P个反映n个单位财务状况的统计指标,记为:

处理后的样本指标x*ij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这样既消除了量纲的影响,又消除了指标间的差异,使得各指标间具有可比性。

三、区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2008年区域竞争力因子分析

笔者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数据已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提取为主成分。从表1中可知,前三个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故提取3个公因子。这3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9.177%,因此,可认为这三个公因子综合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可以对河北省地级市之间的竞争力情况作出较好的解释。

因子载荷矩阵中载荷系数越大,说明综合指标的解释能力越强。经过方差最大旋转后,主因子变量在许多变量上有较大的载荷。笔者把提取的三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经济实力因子、技术成长速度因子、经济环境因子,同时得到了因子得分排名和综合得分排名。每个因子都可以反映河北省地级市之间竞争力的某个方面,综合得分可以反映河北省地级市之间竞争力的综合情况。表2给出了2008年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排名。

从表2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排在前三名的是石家庄、唐山和邯郸。石家庄在三个主因子上的得分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说明其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比较好。石家庄是随着近代铁路的开通而崛起的新兴城市,比较年轻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石家庄依托自身的优势,全力打造以“中国药都”、“国家纺织基地”、“华北重要商埠”、“北方特色农业区”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为主导的支柱产业。现在石家庄市已拥有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河北省发展最快的新兴工业城市。同时,石家庄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医药企业,如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和华曙制药厂,“华北”、“神威”成为全国医药驰名品牌。常山纺织集团综合经济效益位于全国纺织行业前列。另外,石家庄是全省科教和文化的中心,它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高校科研院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技成果。虽然石家庄在经济环境因子和综合得分的排名都比较靠前,但仍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使石家庄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唐山的综合得分排名为第2位。其在前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均居第1位,只有第三个主因子上得分比较靠后,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下。也就是说唐山在经济环境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唐山是河北省的重工业城市和三个沿海城市之一。唐山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称。唐山的支柱产业为钢铁、矿产、机械和陶瓷产业,其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唐山的三次产业比重失调,城市传统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产业结构较单一,工业经济综合化发展程度低。由于其采掘、矿业加工等重工业比重较高,其环境也受到较大污染。因此,唐山还应在经济环境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改善。

邯郸的综合得分排名为第3位,其技术成长因子得分较低,处于平均水平之下。钢铁工业是邯郸的主导性产业。邯郸钢铁集团是全国特大型钢铁企业,但是其他的产业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技术成长因子得分低,还说明邯郸市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新技术的开发。

得分排在后3位的是衡水市、张家口市、承德市。衡水得分比较靠后主要是因为技术成长因子和经济环境因子排名均在后2位,但是其经济实力因子得分还是比较高的。这说明衡水今后的应注重技术成长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保护。而张家口的发展方向应该放在经济实力的加强和经济环境的保护方面。承德的经济实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整体来看这3个城市均是在经济环境方面得分较低,说明这3个城市的硬件设施和经济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地发展。

(二)2006—2008年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表3给出了2006-2007年河北省区域竞争力分析结果,笔者将2006-2008年3年的得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综合排名上看,石家庄、唐山、邯郸一直处在前3名。2006年和2007年石家庄得分较低的是技术成长速度因子,排名为第7位,而2008年石家庄的技术成长速度因子排名为第2位,提前了5名,可见石家庄在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和人才培养上加大了力度。对于唐山来说,2006年和2007年的排名比较相似,经济实力排名为第5位,相对于其他两个因子排名来说比较靠后,而2008年唐山的经济实力因子排名居首位,可见唐山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曹妃甸工程的建设以及首钢的搬迁对唐山的经济都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是2008年唐山的经济环境因子排名到第9位,这也要求唐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环境保护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应重视。邯郸在2006年经济环境因子排名在最后,到2007年排名提前了4名,而到2008年其排名居首位,可见邯郸已经重视经济环境的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后3名城市中,承德从2006年的第11名提前到2008年的第9名,总名次提前了,但是经济实力还是比较弱。秦皇岛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处于第10名和第9名,只有经济环境排在第1名,其他方面都比较差。因为秦皇岛是河北省新兴的沿海城市,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以旅游经济发达而闻名,是国家机关的第二办公场所和疗养的胜地。虽然2008年秦皇岛的排名提前了,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但是其经济环境却下降了,因此还要求秦皇岛在提高经济实力的同时不要忽视经济环境的持续改善。对于衡水来说,经济环境以及硬件措施一直是阻碍其综合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尽管衡水老白干酒已经全国有名,但是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还要各方面均衡发展。从3年的排名来看,排名顺序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动,各个城市在自己的弱项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较多的城市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区域竞争力的分类

根据综合得分进行分类,将11个地市划分为三类:竞争力强的城市(0.1?燮F<2.0),竞争力一般的城市(-0.5?燮F<0.1),竞争力差的城市(-0.5?燮F<-1)。据此标准我们将2006-2008年的综合得分进行地市分类(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6年和2007年的分类是相同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城市竞争力没有变化,出现这样的结果只是与笔者设定的分类区间有关。上面的分析已将各城市的改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各个城市已经开始注意到各自的劣势并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使劣势方面得到了改善。从2008年的分类可以看出,保定和沧州由第一类城市下降到了第二类城市,而秦皇岛和张家口由第三类城市上升到了第二类城市,从平均水平来看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提高了。从因子得分表和分类表来看,第一个指标的得分高低决定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主要由经济实力来决定。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大小主要依赖于其经济实力强弱。唐山作为冀东地区、邯郸作为冀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传统产业比重高,经济基础较好;石家庄虽然年轻但是其各大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这3个城市的经济实力都是很雄厚的,因此其排名一直处于前3名。因此,各个城市应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2)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经济实力弱的城市认识到了自己的劣势,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提高,虽然排名提前了,经济环境却下降了。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各市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保持或改善经济环境和硬件设施建设。(3)各地市应重视对科技、教育领域的投入与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转化能力,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结合。(4)从2006-2008年的分类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第一类中的石家庄来说,2006年和2007年其弱项在技术成长因子上,而2008年的分析结果显示,技术投入和人才储备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经济环境有所下降,因此,石家庄应在硬件设施的改进和环境的改善上进行一定的谋划;唐山的经济实力在3年内有很大的增强,但其是以经济环境的下降“换来的”,希望唐山不要顾此失彼;邯郸的经济实力一直较强,但是技术投入与经济环境却并不稳定,这也是其名次忽上忽下的原因。邯郸应在稳定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对于从第一类城市成为第二类的沧州和保定两个城市来说应注重技术的研发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对于一直处在第三类的城市——衡水和张家口来说,应注意经济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志.中国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比较[J].商业研究,2007,(6).

[2]郑伟民,陈挺.福建省县级市综合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7).

[3]郭志博,徐晓明,等.河北11个省辖市竞争力的因子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4).

[4]陈旭红,杨美云,李春林.河北省地级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经济纵横,2006,(2).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王岩云

作者:关 华,李金霞,何 军

上一篇:烟草专卖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施工进度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