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古代文学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推进,在教育领域也开始了教学模式和观念的改革,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近年来兴起的MOOC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性等鲜明的特点,让学生随时随地进入名校课堂,接受名师指导成为可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改革古代文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学改革古代文学教学论文 篇1: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

[摘要]本文从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高师院校 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秋,曲鸿雁,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课和主干课之一。课程内容涵盖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的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文学遗产,不仅包括学科本位的内容,也涉及到史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美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下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浅见。

一、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丰富与教学时数减少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考古新发现和一些新的文学研究理论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丰富。

1994年以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开设六至八个学期,总学时320学时至500学时之间不等,这基本能满足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需要。1994年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北师大召开了“全国主要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讨会”,会议主要讨论教学大纲,最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按绝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将古代文学开设时间定为四个学期,总学时为300至320学时。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呈现多样性与时效性的趋势,压缩传统课程学时,几乎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已把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总学时缩减到200学时左右,有的甚至不到100学时。

如何在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学课程改革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衔接的问题

近年来中学语文基础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发挥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的功能。尤其在高中阶段,六个学期34个单元的讲读课安排了17个单元的古代文学作品学习,讲授和指导学生阅读的作品约达255篇,这个数量几乎等于大学古代文学课程讲授和阅读作品量的一半,要是加上小学和初中所学的作品,总量就更加可观。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古代文学作品的编排上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一是按历史年代编写课文,二是按体裁编写课文,并且在附录中收入了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鉴赏”和方智范的“中国古代文学概述”两篇文章,古代文学的学科特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已初见端倪。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得法,那么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应该具备了不俗的古代文学知识。

高等师范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如何做好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发挥古代文学的学科优势,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学术含量

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构建知识面宽、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下,古代文学教学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一方面关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进展情况,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古代文学的学术发展动态,适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学术含量。

1 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授课时数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经过几代人的研究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格局和特色,这就是以文学史为线索、穿插作品讲解的模式,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这一模式,并不断完善之。

古代文学教学在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增加的情况下,应根据古代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优化文学史内容,正确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突出重点,合理分配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授课时数。首先,就古代文学的性质和核心而言,文学史的主体是文学创作,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核心内容是分析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分析导读不应少于3/5的时间。其次,就古代文学课的目的和任务而论,应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只有引导学生阅读尽可能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才能使学生积累较多的原始材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三,从作为接受对象来看,有关文学史的知识不需教师过多照本宣科复述,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相对难度更大一些,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方法认真施教。

2 合理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

选修课是对基础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开设选修课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与必修课有重复,如涉及必修课阶段所讲的相关内容,点到为止,不需做无谓的重复。要打破必修课和选修课各自为政的局面,对二者的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和内容划分。二是选修课应是必修课的深化和补充,教师本人的研究性成果应贯穿其中。选修课和必修课应该是点与面的关系,必修课要求面面俱到,选修课则要求向纵深发展,有深度、有学术创新精神,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3 关注中学语文教改,及時调整教读篇目

在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原来在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课程中重点分析的篇目,如屈原的《离骚》、王勃的《滕王阁序》等。这意味着过去古代文学课程许多经典篇目已下放到高中语文教材中,因此,古代文学课程必须及时调整授课内容,重新遴选教读篇目,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文学作品一般不需要再重复讲授,但也不能一概略过不讲,对那些有一定深度的篇目在大学阶段需要再次讲授。授课时,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不必再纠缠于常识性问题,应站在学术前沿,注重知识的广博性、分析的深刻性和讲授的示范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讲读课的层次。这样既合理安排了教学时间,又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4 关注学术发展动态,及时引进最新成果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若让这门古老的学科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中,就应不断吸收学界及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如,汉武帝立乐府之说一直以来是当代学者大都承认的说法,但是,1977年考古学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钟柄上刻有“乐府”二字的秦代错金甬钟后,

秦代已有乐府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定论。现在有些文学史教材还沿用“乐府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观点,就成为一个错误的观点,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及时纠正。另外,新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如叙事学、文体学、语用学等已介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取得了不少成果。可把这些成果适当介绍给学生,如讲唐传奇可以用叙事学的理论去分析为什么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等,这样既丰富了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研究与创新的热情。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1 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进入古代文学教学,显示了多方面的优越性,如教学容量增加、教学效率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增强等。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存在着先天不足,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也不能一味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而应相互结合,做到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如介绍作家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时,可以教师讲授引导为主,多媒体为辅;在诗词教学中,可以配有音乐、画面、朗读及前人评论的多媒体为主,以教师疏通点拨为辅。

当然,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手段可以各有千秋。

2 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古代文学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丰富,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教师在以讲授为主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之后通过课上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讨论法是一种为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辨明是非或得出新的结论,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钻研、集体学习与交流三者有机结合。讨论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

3 课堂讲授与课后自学指导相结合

大学生以自学为主,是高等学校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自学指导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通过思考和研究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些简单的诗词文学作品,可以采取自学指导法。教师一定要布置好自学的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后与学生的双向交流,鼓励学生写学习感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总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尽管有诸多模式,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都必然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最终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要搞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 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际上是由一个课程群组成,并相应配备一批专题选修课程,要保证这个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个数量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不少高等师范院校承担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一线疲于奔命,不能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與学术研究,无法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从而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给这门课程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适当引进高素质人才,激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从教学与科研两方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队伍保证。

2 不断丰富学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古代文学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应努力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如文化学、历史学、文艺学等,尤其要了解和关注古代文学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这对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教师只有主动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才能够胜任古代文学教学工作,否则终究会被课堂、被学生所淘汰。

作者:李 秋 曲鸿雁

教学改革古代文学教学论文 篇2:

基于MOOC的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推进,在教育领域也开始了教学模式和观念的改革,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近年来兴起的MOOC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性等鲜明的特点,让学生随时随地进入名校课堂,接受名师指导成为可能。在高职古代文学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对知识的掌握不尽如人意。但是应用MOOC进行课程改革具备多种优势,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从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应用MOOC进行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优势、基于MOOC的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几个方面对基于MOOC的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究和思考。

[关    键   词]  MOOC;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事世而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育事业也飞速发展。在应用MOOC进行课程改革,将传统教学的方式进行优化与拓展,顺应“互联网+”发展,建立更适用于学生的新模式,是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MOOC是以学生为核心,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资源共享大数据数课程平台。

一、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古代文学学习系统纷繁复杂,涉及的内容想要学懂学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培养方式,更倾向于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所以在课时安排上会尽可能压缩,导致课程安排緊凑,有限的时间并不能承担课程的有效学习;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观念也逐渐变成了“学分至上”,不注重学习过程,只看最终受益的结果导向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技能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对高职学生来说,本身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古代文学明显会吃力一些,久而久之就会有些排斥。古代文学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加上在生活中的应用程度,还是有些冷门,学生就会理所当然地觉得学无用武之地,学习热情下降。在教学方式上,基于学科特性需要大量的资料,非常考验教师的学科素养,但是受制于教学的手段和空间,教师在课程讲解时就会空洞乏味,不能把知识有效地进行传递。这些在古代文学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科教学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

二、应用MOOC进行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优势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限制

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灵活,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水平也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MOOC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行网络课堂教育。尽管之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施行,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丰富课程背景的视频、音频、音乐等,为枯燥的文字添加了趣味性。但是多媒体教学仅仅适用于固定的课堂教学,因而在时间上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MOOC则是直接打破了这种限制,伴随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一个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进行学习,不必担心地域带来的不便,学生可以接受到名校教师的教学,从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传统划定的学习界线,在踏入社会之后就没机会接受系统的学校的专业知识教学,这对后期想接触新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无是处。国家在飞速发展,普通群众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进步。在MOOC上,“学生”不仅是指在校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生,还包括更多想要接受知识提升自己的社会人士。只要想吸纳知识,你就有足够的资源去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安排课节进行学习。

(二)开放性学习汇聚教学更优资源

互联网的发展日益成熟,资源共享成为现实。MOOC相比传统教学,在资源整合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将教学资源进行集中,填充干瘪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方式包括在线解答、网络授课、随时交流等,并在时间上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平台。对一些苦于没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想跨领域和行业进行研究的人来说,兴趣固然重要,但知识网络的搭建和有效资源的学习都需要有系统的学习,辨别和整合学习资源也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渠道。MOOC的课程的资源在平台上打破地域和学校的限制,学生可以置身于名校课堂,听名师讲课。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变得便捷又有趣。MOOC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汇聚了一流大学的学者,在教育行业都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教育行业来说不仅便于学生,普通教师也可以将此作为提升专业水平的培训基地。古代文学的教授对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做出了很高的要求,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想把课程内化成适合他们学习的形式,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此情况下,教师不仅需要转变教学模式,还需要利用好MOOC,提升教学的水平。但是在机遇中伴随着挑战,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方式灵活地将MOOC融入教学中,丰富课堂的内容,对现有教学内容作为深入的补充,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和方法。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由教师主导的开放型课堂,利用海量网络教学资源铺垫课堂教学内容的背景、拓展基础教学。注意学校本身的情况,我们虽有必要借助MOOC与以往教学课堂进行融合、优势互补,同时,还需要利用校园网平台,建立适合本校的线上线下合二为一,多元、灵活又开放的教学模式。

(三)多样化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古代文学的学习如果只是传统的讲授,通过大量讲解和阅读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那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不仅晦涩难懂而且会很快失去学习的动力。而MOOC的课堂生动又有效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效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的课程时长较短,一些知识点被划分成微课程,十分钟一节课的时长省去了学生长时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还搭配了音乐和视频,设定趣味测试、在线互动等小环节,采用了多样化的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课程打分的部分上,打破传统的“一张卷子定胜负”的考试模式,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结合的考评标准。平时成绩的考核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单元作业、单元测试、线上讨论。通过对打分环节的创新,规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紧跟课堂节奏,还有充分的互动环节进行交流讨论。

三、基于MOOC的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基于MOOC的新教学理念和方式,但是在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与MOOC的融合不理想

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冲击下,教学改革虽然是紧要任务,但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出现了理想化的课堂内容设计,针对教学情况来说完全不匹配,不能发挥MOOC的有效作用。譬如针对我国的古代文学学习,照搬西方理念,这种看似吸纳外来优秀理念的行为,则是对本校及专业情况缺乏深入考量和理解的行为。西方理念不适用于古代文学的教学活动,不恰当的导入则会适得其反。

(二)限制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高职学生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上,通过MOOC的讲解和技术启迪,会缩小探究过程。在课程的引导下,虽然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古代文学的学习中,MOOC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等。受制于高職学生的学习能力,讲解和分析并不能让其领悟和鉴赏古代文学,对知识的掌握肯定也是差强人意。

(三)教学改革缺乏规范的制度建设

在MOOC的推行过程中,虽然它的鲜明优势掀起了教学改革的大潮,但是实际的利用过程却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建设。这样一来,MOOC带来的教学改革就没有足够的保障得以实施,导致发展不稳定。首先,学校的对其的认可和接纳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持观望态度,影响了学校的资金和资源投入,没有强有力的制度来支撑MOOC的改革实施。其次,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想要做出转变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对于MOOC缺乏了解,限制教师与传统课堂的融合,使用过程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入手,从学校方面依照适合本校教学改革理念,资金等资源方面进行投入,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MOOC的实际运用,从教师方面打破固式思维,敢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神奇效果,为传统课堂上增添活力和内涵,让MOOC的价值有效发挥。

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非常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史哲美多学科的知识。学好这门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打好文学理论基础的关键。在新形势下采用MOOC教学,对其学习来说是一个大胆的改革。在高职教育中,对MOOC课程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成果。在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更优秀的教学资源中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善琴.“互联网+”教育MOOC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人文社科,2017(6):92.

[2]陈虹.高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11-114.

[3]何昆.慕课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9):138-140.

[4]陈丽妍.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慕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9(2):35-36.

编辑 陈鲜艳

作者:凌云志

教学改革古代文学教学论文 篇3:

地方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

摘要:教学改革是提升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传统课程,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反馈,论文将从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两大部分出发,为改善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弊端,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分类号】I206.2-4

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时间跨度长,从先秦两汉历经魏晋南北朝直到唐宋元明清,这段漫長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发展与定型时期,文化差异变化大。从学科角度来讲,本课程在主讲文学的同时,还涉及到语言学、美学、文艺学、史学、哲学等交叉学科,学习难度较大,故本学科的教学,更应重视对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本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众的轻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航空、金融等专业更受广大群众的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似乎远离了市场经济的学科,普遍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轻视,甚至连学校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能够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专业则深受大家的喜爱。相反,需要静下心来大量阅读书籍、用心体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受到不同程度的轻视。同时高校课程设置多样性与时效性的趋势使压缩传统课程学时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古代文学作为一门课时相对较多的传统课程,更是首当其冲,在有些学校甚至被压缩到二百课时左右。以袁行霈版本为例,古代文学不仅包括四本文学史,还有六本作品选,通过笔者实际教学证明,250节以下的课时,基本要完全舍弃作品选的讲解,非常影响教学效果。

(二)缺乏兴趣基础知识薄弱

作为地方院校,生源的质量确实无法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甚至有些学生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因就是认为本专业不过是看小说而已,很容易能取得毕业证。另外还有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甚牢固,而古代的文学作品与现今的用语习惯、写作习惯差异甚大。需要下功夫一点点学习的、一个字一个释义识记的、相对枯燥的基础专业知识、需要进行大量阅读的古代文学课程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更加缺乏学习兴趣。

二、改革途径

(一)协调好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古代文学是从大一就开设的基础课程,而大一新生们在中学时期已经学习过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词。以人教版为例,初级中学语文总共169篇课文,文言文和古诗词有43篇,大约占总数的1/4,而且每册后面还有十首课外古诗词背诵。高级中学语文总共65篇,文言文和古诗词有29篇,将近占总数的一半。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对即将到来更加大量的、更加专业的古代文学学习有非常好铺垫作用。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处理好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有利于缓解学生对本学科的畏惧心理。

(二)处理好作品选教学与文学史教学

古代文学现在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一般是介绍作家生活背景,讲解作家思想,简单举例作品,最后总结作家的艺术创作风格,基本舍弃作品选。这样的模式确实非常适合在有限的课时下讲授大量的知识,但这种僵化的模式也确实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让学生清楚把握作家的风格以及作品的艺术魅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作品选,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阐述自我文学观点的能力,为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三)注重学科交叉教学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学好古代汉语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对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多阅读文学作品对学好古代汉语也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古代文学毕竟是一门文学课,是顺应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条无法与割裂的一条长河。因此学习好古代文学,对学习历史以及现当代文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注重多学科间的交叉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面更加全面。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教学教法研究的深入,改革教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需要,教师常常要引用书本上没有的原典文献,若是只是说给学生听,学生往往听不懂教师说的是什么,而多媒体能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紧跟教学进度。同时多媒体能够把视频、音频带入课堂,使实际教学更加生动, 尤其是诗词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更透彻的体会作品中的意境。

(五)开设选修课

古代文学学科知识范围广,名家名作甚多。每个学生喜欢的范围不一样,每个老师擅长的范围也不一样。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比较受欢迎的选修课,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视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也能促进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便更好的提升自我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习方式

1、课外阅读,培养兴趣

学好文学课的关键是要多读多思多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好古代文学的关键。大量的阅读原典文献不仅使学生更为直接的体会到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也能培养学生独自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自己观点,可以为日后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文化水平、共享知识和读写能力都在降低”,甚至“没有准备,也比以前更不喜欢读书” ①,因此开展一些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势在必行,比如读书月活动、文学创作社团等等。

2、课堂讨论,开拓思维

文学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领域,虽然在无数优秀人士的努力下,已有很多作家作品都被发现并深度挖掘,但文学没有定论,在课堂讲授的时候,教师要紧跟科研新动态,把最新的学术信息引入课堂,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把传统的讲授式课堂转变为开放互动的课堂,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给课堂注入新的气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借鉴他人的经验成果,“研究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获得所谓阶段性或终结性的科学结论,而仅仅是企望于能够提供一种视域、一种独特的文本形式来与前人以及当代人交流和沟通、 相互启发”②,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取得更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马丁·特罗.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J].濮岚澜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2]阎光才. 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刘鹤岩.关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

[4] 李琳.古代文学与现实人生——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三峡论坛,2012,(3).

王秋凤(1988.9~),女,籍贯河南,工作单位:安阳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作者:王秋凤

上一篇:工程地质系统开发分析论文下一篇:教学法结合的初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