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2024-04-19

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通用6篇)

篇1: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一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闭卷考试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怀化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针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联动效果。经过四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素质均得到明显提高。现就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作一阐述。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式教学,又称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认识。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杜威(1859-1952),他提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的自我完善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与进化中不断发展的东西,因此,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主体在某种不确定的情境中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索的结果。除了约翰杜威外,西方还有许多学者也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研究型教学及学习,如布鲁纳的认知心理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威特罗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布鲁纳认知心理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发现法。认为仅仅传递教材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发现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四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或转换人类已经发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机,并能确定自己学习的需要,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发展的条件是“自由”。这种“自由”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发现,能够对一切现存结论进行质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方便学习的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皮亚杰有关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四:第一,知识建构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第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第三,注重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应用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第四,强调合作与协商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古代文学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种符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的上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辅导也重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着问题教学,我们一方面调整优化了教学内容,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将知识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为主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问题等,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单一讲授方式,采用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环节上,制定了以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建立了一套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在课外学习辅导上,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模式。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到上下几千年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繁富,一般的文学史家均采用的是编年体式的编写方法。在编写的过程中,虽然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是因为内容容量太大,即便再精简的古代文学史也是卷帙浩大的大部头。而要在260余课时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不容易。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及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唐代文学中“杜甫”一章的教学为例,关于杜甫的生平行实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专家学者考据定论的,这些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确定为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讲解,可布置学生在课外预习。而关于杜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属于综合分析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一些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且没有定论的问题则属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等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去认真思考,广泛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具有独立的研究性报告,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课堂报告会。通过以问题为中心来优化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哪些问题应该精讲,哪些问题应该略讲,哪些问题应该交给学生来解决,哪些问题应该由教师来引导,均了然一心。如此一改革,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紧紧围绕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讨论式就是将传统“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几个环节改成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学生可以随机发言,互相启发思维;报告式主要是针对“以培养创新性能力”的问题,由教师布置论题,发动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出论文或报告,学生在课堂上以报告的形式交流,学生或教师加以点评;解答式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重点问题作深入解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枚乘的《七发》时,设计了两个综合分析的思考题:(1)楚太子病有何症状?根源是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身上是否有楚太子病?症状是什么?有何危害?(2)从屈原的《招魂》到枚乘的《七发》,到汉乐府及唐诗、宋词中的飞蓬、浮萍、游魂,再到《红楼梦》中的.富贵闲人和鲁迅笔下的畸零人、零余人,这一系列文学形象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和相似的本质特征?这两个问题属于综合分析性质的问题,它的特点在于将文学作品的同类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考,既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不拘泥课堂教学的内容,上下沟通,前后映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思考的空间。学生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讨论很热烈,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多元化测评体系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心智理论为基础,初步建构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知识+能力”的考核目标。在期末考试中,调整试卷结构,增大分析实际问题的内容和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学生课外的课程活动项目一并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如将学生在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学生研究性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作品鉴赏文章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课程平时成绩。二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整了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50%,平时成绩提高到50%,做到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实由闭卷考试、课程作业、课堂表现、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合理设计《平时成绩登记表》,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项目进行如实记录,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平时成绩登记表》分“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程作业”“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其他”等栏目,基本涵盖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平时成绩的构成,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如课堂表现,有的教师根据上课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情况给分,有的教师还专门设计了课堂回答问题登记表、学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如实记录。课程作业,有的是专题小论文,有的是古文翻译、有的是课堂问题提纲,有的多者兼有。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古诗文默写从期末考试中独立出来,进行强化,每学期快结束时各任课老师都要组织一次全班的默写,将其记入平时成绩。课外活动项目主要登记学生在课外自学与专业活动中的表现,如文学名著读书活动获奖、公开发表古典诗词、古典诗文吟诵活动获奖等体现古代文学综合能力的项目,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权重分数综合考虑。

4.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校园文化活动三位

一体的课外辅导学习模式学生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既是研究性教学的补充,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基本上处于自然无序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而在研究式教学模式中,则通过有明确指向性的自学及教师辅导来规范这一重要的环节,构建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三位一体的课外辅导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外学习的自然无序状态。从学生的自学角度上说,因为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即布置思考题,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报告、讨论,并且还将上课的表现与成绩挂钩,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之外围绕教师布置的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形成初步的意见,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课外自学,使学生课外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了课外学习的效率。导师制目前是许多学校所提倡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课外辅导方式,说明这种课堂之外的以小范围为单位的学习辅导方式已经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导师制固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课外辅导方式,但是,其效率还在于如何去实施。如果仅仅有其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者不能坚持落实,所谓的导师制也只能是有名无实。而我们在构建研究式教学模式时,特别注重导师制的落实,将其作为研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不仅有制度、有要求,包括指导学生的人数、研究辅导的方向,开展活动的形式及要求,同时还制定了系统的监督评估方案。课题组的成员们积极性很高,不仅按要求积极落实,而且在辅导的方式上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如一位教师将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作为课外辅导的重点,并选择了其比较熟悉的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本的阅读作为辅导的重点,首先为学生制订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辅导计划,每个学期研读与讨论两部作品,先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反复阅读文本,对重点情节以及感受最深的部分做好笔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仅限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而其他参考资料以及老师在课堂中曾经涉及到的问题不在此之列)。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对文本十分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提议召开第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小组长主持。其基本环节是:首先由教师查看笔记,从学生所摘录的笔记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就文本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提出一些类似《三国演义》中在潼关弃袍断须的人物是谁,《儒林外史》中是谁主持了“泰伯祠大祭”等相对生僻的问题。然后,学生将梳理出来的问题公布出来,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筛选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提交大家讨论,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评,然后布置学生将自己的意见撰写成为小论文,在下一次讨论会上宣读交流,教师给出成绩。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问题,如讨论《儒林外史》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匡超人在大火蔓延、浓烟滚滚之际,情急之间,为什么他首先救的是嫂子而不是父亲?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且在过去也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一方面说明这位学生读书十分认真细致,同时,也说明对文本的思索是很深刻的。再如,讨论《金瓶梅》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文本中李瓶儿这一形象在嫁给西门庆前,性格很泼辣,也很不守妇道,而嫁给了西门庆后则变成了一个温柔守妇道之人,前后性格差异太大,人物塑造出现了明显的败笔。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在小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类认为是败笔,而另一种认为不是败笔,而是成功的塑造,因为作者在描写李瓶儿性格变化时,缴足了铺垫的笔墨。这些讨论很精彩。课外导师学习辅导制使学生受益颇多,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研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使他们培养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增强了他们从原始文本、原始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他们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印象会深刻得多。

经历了导师制辅导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几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用为选题发愁,因为日常的阅读与研讨已经为论文的选题、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刚才提到的那位讨论《金瓶梅》的同学,其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败笔描写》,这一选题就是由阅读《金瓶梅》生发出来的,很自然。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选择古代诗文吟诵比赛及古代诗文默写比赛两种形式,开展这两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它看似与研究式教学关系不大,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无疑是最重要的。他们通过不断的吟诵甚至角色的扮演,在投足举手、颦笑的揣摩之间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体验式的研究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取得的成效是很明显的。第一,教师们加深了对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增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识。第二,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增强。开展研究式教学以来,学生主动与教师配合,上下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了。第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08年以来,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申报主持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共7项,学生发表古代文学论文8篇,有近200人毕业论文选择古代文学课题,其中10篇论文获得怀化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有26人考取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以上项目的比例远远高于本专业其他课程。

四、存在的问题

第一,如何解决重点问题教学与建构课程系统知识结构的矛盾问题。研究式教学的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其优点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得以增强;其缺限是课程必要的知识链条难以建构起来,学生往往缺乏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把握。若基本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考试往往不理想,我们对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以问题为中心建构课程的知识体系,是比较理想的办法,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的把握,问题之间的层级性、关联性和系统性如何权衡等,这些方面均需认真思考,进一步研究实践。第二,研究性学习需要完善的知识结构,单凭古代文学这一门课程是难以解决的,如何完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给古代文学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古代文学教学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尽管它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者欠完善之处,但这种探索本身给我们的启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乃至于所有的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都将面临如何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敢于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努力寻找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突破传统学科课程教学的瓶颈,迎来事业发展的明媚春天。

篇2: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等院校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则是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论述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特点入手,分析了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及其效果评价,从而对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索。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之后,目前已经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通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要实现上述转变,其基础工作是抓好本科教学,其核心工作是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各地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质量提升工程,而在本科教学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加强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渠道,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更是其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即通过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新的全面提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一、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主要特点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进行体验、感悟与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教育思想和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通过不断的积极实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经验。它注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努力帮助学生投身到与他们将来需要有关的、各种有一定难度的真实任务或解决难题的社会活动中去。基于这种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具有多元智力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优势,要给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相同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采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并且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创造学习环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多元智力,使学生各自的智力潜能都能够得到开发和互补。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种能力为目的,而不是把获得知识作为学习唯一重要目标,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三是学生主要通过参与项目来获取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系统知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反而是通过项目的参与实现的。四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动合作探究,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沟通与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相互扬长补短,全面提升各种能力。五是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唯一评估学生学习的标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参与程度、进步等方面都成为评估的项目。

二、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科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在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人们所重视的是研究性人才,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需求主要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凸现,不少本科院校也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口号,凡是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实验,实习和实践等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必须指出,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学校相比,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毕竟是不一样的,即便同样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而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综合型的应用性人才。所以,对于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学生不仅要增强其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思维和创新研究的能力,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正因为如此,专业理论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来说,只要了解够用就可以了,但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重要的。

在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往往都是比较偏重的,其学分和学时、师生教学精力的投入和教学资源的占用都占据了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当大的比重。于是,在适应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不断推进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在绝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以传授现有的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知识点的传授进行的。三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四是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估手段,并以这种标准化测验的成绩作为学生各种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其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则相对较差,这与目前本科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这一需要。所以,项目式教学的应用与实施就成为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合理选择和有效途径。

项目式教学最初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儿童教育和中学教育领域,后来逐渐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推广。在我国的高职高专学校和本科院校中的一些工科、医科和商科等应用性专业都有程度不同的应用,但在本科院校的很多学科专业教学特别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则很少。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与人们对项目含义的理解有关。在很多人看来,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就是指借助各种相关资源,在一定时限内成功地制作某种有形的作品或者将某种作品推销给客户的努力过程。但实际上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也是管理学科中项目在教学领域中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指的是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作品,也可以是无形的看法或方案。这种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核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一定成果解决实际问题。鉴于这种理解,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项目式教学这种模式推广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因为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利用各种相关资源对现实世界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论并有效运用理论,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项目式教学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项目式教学可以有两种实施方式:一种是完全项目式教学,即对课程全部教学内容重新整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教学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另一种是部分项目式教学,即对课程的原有教学内容按照其自身特性和教学需要进行分类设计和调整重组,部分内容仍由教师讲授为主,部分内容则通过项目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相比之下,后一种方式更运用于大多数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因为有些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单靠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易完全理解掌握,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其教学资源和学生能力等方面也会有程度不同的局限,也将对项目式教学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产生制约和影响。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应用性专业课程的项目式教学相比,在实施流程上大同小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即明确研究范围、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选题、拟订实施计划、利用相关资源、分工合作研讨、完成项目成果、展示汇报成果、全面考核评价。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成果一般都是研究性报告或论文。由于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要保证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质量,关键是如何有效激发并持续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上:

第一,项目选题。这是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来说,项目选题需要两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来划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和自由发挥思想的大致范围,并依据课程教学的目的提出项目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所划定的大致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能力、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个性特点进行自主选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料又具有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作为教学项目,便于学生更加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项目教学的内容。但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宜把某个项目选题强加给学生进行“命题作文”,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展示其智力强项,增强其智力弱项,全面提升其多元智力。在项目选题这一环节,教师担当的是指导者角色,要确保学生的项目选题能够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并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生担当的是实施者角色,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以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保证项目学习的可持续性和项目成果的质量。

第二,合作研究。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但它应该与项目教学的内容相适应,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项目式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这种特性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项目往往都是需要在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现实中的某些问题,通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实例,运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制订项目研究计划,广泛查阅和充分利用各种相关信息资源,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且,这种研究通常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因而,项目式教学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要开展合作研究。学生在确定项目选题同时就要组建项目团队,拟订研究计划,分工合作研讨。项目团队的组建一般以4—5人为宜,应注重团队成员在知识、能力、个性乃至性别等方面的搭配,强调学生在项目团队中的参与热情。正是通过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其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融会贯通和在智力才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才能创新思维,建构起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综合性的多元智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十分重要。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又要讲求教师的主导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和指导。

第三,考核评价。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何保证在项目式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达到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在项目式教学中有一种新的考核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概括为纵向性的过程管理和横向性的全面评价两个方面。所谓过程管理,就是不仅仅要关注最终的研究成果,也要考察项目团队的研究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团队成员的分工任务及其完成情况,每个项目教学中实施步骤都要求有文字记录并赋予一定的考核分值。所谓全面评估,就是在考核内容上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选题的创新程度、查阅利用相关信息资源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展示成果的课件制作能力、团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多个项目。在考核方式上包括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成员互评以及团队整体与成员个人表现评价等多种视角。当然,在项目式教学过程管理和全面评估中要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不劳而获的现象。教师充当的管理者角色十分重要,教师要及时了解动态,发现问题,调控纠偏,最后在全面综合各方面情况基础上对学生项目式教学的成绩作出结论,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和重大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四、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效果评价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被证明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湖州师范学院在诸如《世界通史》、《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国际关系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广告学》、《管理学》等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程度不同地实施过项目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上述这些课程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任课教师的了解反映,师生普遍认为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成效是主要的,也是明显的,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最令人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学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对于专业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项目式教学则让学生在较大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能力、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个性特点自主选定项目,而且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切实解决现实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前目标明确,学习中动力充足,学习后成就感较强。相对来说,项目式教学在有效激发并持续保持学生学习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成效比较明显。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目前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也都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是普遍存在教师单独自导自演的状况,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项目式教学则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项目的实施者,项目的完成主要是学生自主实施的结果,教师只是扮演了引导、指导和管理的角色,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其三,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的综合素质。目前,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缺乏独立思考进行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学生能够把书本上和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而项目式教学中学生要完成项目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会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学生需要广泛查阅和充分利用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料,依据相关的专业理论,运用专业的研究方法,通过分工合作,反复研讨,形成最终成果,并用课堂演讲等形式加以展示。在此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训练的确凸现了实践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其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目前,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在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上强调学生间个体的竞争性,忽视学生间团队的合作性,这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不相吻合。而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这不仅是由于学生各自的多元智力存在差异,在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时需要优势互补、协同合作,而且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这对于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培养和教育来说,其意义尤为重要。

虽然项目式教学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施成效明显,但其广泛推行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认真对待加以克服,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项目选题与学生兴趣的问题。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大多适用的是部分项目式教学,可以在教师集中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后再开展项目式教学,也可以在教师部分讲授的同时选取若干个比较重要又比较适合的章节内容开展项目式教学。但无论如何,当学生在划定范围内自主地进行项目选题时,教师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导,既要保证项目选题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项目教学的可持续推进。

其二,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问题。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耗费时间较长,投入精力较多,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一般不宜在大一或大四学生中实施,前者缺乏学习的基础,后者缺乏学习的耐性,要保证项目式教学的质量,既要控制项目实施的数量,更要注意项目实施的质量。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由于项目团队数量较多,其项目选题又各不相同,这对于指导教师的力量和能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有更多的指导教师的人力和精力的投入。如果任凭学生顺其自然,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则项目教学的成效会大打折扣。

其三,实施条件与考核评价的问题。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需要师生教学双方都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一般适于在小班规模中实施,而且课时量要有一定的保证。教室座位可以移动便于分组讨论,多媒体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演讲展示、论辩讨论,项目团队的活动都要有文字记录,每个项目团队及其成员的项目成绩最终是通过对过程的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得出的,但这些实施条件未必都能充分具备,这种考核评价又显得比较繁杂。所以,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有效实施项目式教学也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总而言之,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尝试结果表明,成效是明显的,但难度也是存在的。要提升这种项目式教学的质量,改善其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美)sallybetman著,夏惠贤等译.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6]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8):105—109.

[7]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182—187.

[8]王应解.在本科教学中引入项目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9):47—50.

[9]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1.

篇3: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目标管理”属于管理学的理论范畴,该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他原本是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将其运用于基础课的教学,是一种开放而谨慎的尝试。

所谓“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受教主体为中心,以施教协商为途径,以目标实现为检核标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班组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目标管理又称为教学“成果管理”,或称为“教学责任制”。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管理体制,是被管理者积极参与的、可以自我控制和调整的管理制度,是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管理与被管理者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关系,因而受管理者在实现承诺目标时是自觉和自治的。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成员参与管理,目标由双方共同商定;二是以自我管理为主,目标的实施,由目标责任者自我进行,通过自身和外在的监督与衡量,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的实现。三是强调自我评价,自我对工作中的成绩、不足、错误进行对比总结,经常自检自查,而提高效益。四是重视成果,将评价重点放在工作成效上,使评价更具有建设性。

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采用期中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被动接受者、受监管者和被检验者。学生在此外在压力下学习,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也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性未能更有效的提高起来。相对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效率低下,越来越显得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高标准要求。

目标管理的基础理论叫Y理论,其立足点是一般人本性不厌恶工作或学习,只要给他适当机会,他会喜欢工作和学习,并渴望发挥其才能。而与之相对相反的X理论则立足于以下假设。人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和学习,总是想逃避工作和学习,贪图安逸,无雄心壮志,因此就必须要强制和惩罚来迫使其达到目标。这两种理论假设都有其真理的相对性,而事实证明,前一理论更加符合当今的实际,所以目标管理更受时代的青睐。将这一方法引入大学基础课程之一———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无处不在,而知识的获取也变得唾手可得。这与上个世纪知识匮乏,学生主要靠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大学文科课程的学习与大学理工科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理工科的课程一些知识难点需要老师讲解和辅导,否则独学无师,虽终日而思亦难得其解;而人文学科的课程这种状况并不突出,只要是学生有求知欲望,有学习目标,能自我钻研,几乎没有学不了的知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改行做了高校教师,他说他后悔当教师,认为老师这份工作比做主持人难,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去备课,结果到网络百度上一搜,发现网上的资料比他准备的还要充足和完备。因此他才有当今高校教师不好做的感慨。退一步说,即便学养和经验充足的教师,也不见得都能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喜爱,因为众口实在难调呀。

在当下做一个好老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来指导和组织教学,也许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果的新途径。本教学改革正是鉴于古代文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提供的有利条件,引进目标管理理论来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探索出一套古代文学课程的新模式和新体系,其中包括教学目标体系和教学操控体系,比如学习数量目标、知识掌握目标、能力素质目标,以及教学成果现实操作体系、教学目标检测体系等。具体说来,古代文学课程目标管理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的规划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改变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

第二,通过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改革,使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主要传授者的角色,变成一个学习目标的管理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疑惑的解答者和学习效果的检验者。

第三,通过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改革,打破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割裂开来的现象,有利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养和专业综合能力,从而从完整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

此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学科组邵瑞珍、皮连生和吴庆麟等专家学者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理论与运用研究,在国内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如《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实证研究》(王映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3期,文章为其硕士论文的核心部分,指导教师为皮连生)、《超越布卢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目标导向课程评价模式探析》(肖远军《教育科学》2002年第3期)、《浅谈目标导向教学方法》(赵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硕士学位论文有《标导向教学理论指导的阅读教学探究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目前有关研究成果的实践运用已由中小学教学向高等本科院校扩展,学科教学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如《目标导向教学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杨帆,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目标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王晓鸿,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浅谈目标导向教学方法》(赵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等。可见从事这一领域教学研究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其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发展。这些目标导向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都是将目标管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由于目标的设置,使师生教与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能够激发学习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现实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目标导向式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具体内容有:一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目标设定研究;二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教学过程与手段研究;三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类型研究;四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课处活动研究;五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目标验测研究。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改革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目标导向式教学。对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评体系等加以改革,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改革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实现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如何使学生结合自身状况,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合理设置学习发展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是没有教学目标,而是目标的设定是由教学大纲定的,是由任课老给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参与性和自主性。而目标的向度和量度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有时目标又定得过于笼统,在教学中往往容易被架空,结果导致“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不少学生反映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并不是来自于课堂,而更多的来自于自主的学习。作为一门传统基础课程,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学生有自我发展的需求,目标自定,能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老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始终处于“耳食”的状态,不要说用脑,连“目耕”的机会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学生往往漫不经心,到教室来听课只是迫于考勤的压力,既使喜欢听的课也只是因为老师讲的有趣和自己听的轻松。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学生到学校里是来“读书”的,而不是来“听书”的。我国古代书院式教育学生也是以自己“读”与“思”钻研为主,听讲为辅,因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目标导向式教学将解决学生这一被动的局面,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消极的因素,使课堂不仅是听讲的地方,也是自我学习与钻研的场所。

如何科学有效合理地改进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和学校的期中、期末两次大考,这一考试制度的结果只能使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受到表彰的激励,大多数学生感受到的只有压力和满足于过关,少数学生受到的甚至是打击以及自尊和自信心的丧失。目标导向式教学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考评和测试也是我自身的需要,并以此确定下一步学习目标和方法的调整和改进,从而实现了“我的学习我做主”。

三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的主要实施过程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将根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制定以下实施思路。

(一)目标导向式教学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改革

目标制定。按照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求,每位同学按照各自的情况,采取师生协商方式制定各自学习达到的章节目标和学期总目标,并提交纸质目标承诺书,以备考查。

目标实施。学生根据协商目标确定自己的阅读背诵和训练内容(包括阅读书籍、背诵的篇目、训练的技能等),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

目标考查。学生自查、同学互查与老师检查相结合,对学生的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检验,并评定阶段学习成绩。

交流和汇报。分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小组内汇报交流,一是从小组推举优秀选手到班级里汇报交流。按照交流情况分别给予奖分。

(二)目标导向式教学对传统课堂类型与结构的改革

1导学课:介绍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给予方法指导、概述前沿成果、推荐阅读书目。

2自学课:根据阶段目标,学习教材或参考书籍。要求在教室学习,以课堂自学为主,教师要管理学生和掌控课堂。同时给学生答疑解惑。

3讨论课:学生自选对象交流学习心得,讨论相关问题,或者交换修改小论文,推荐阅读学术论文,等等。

4测评课:分自我测试,同学互相测试,和老师组织的专项测评等。

5汇报课:学生可以自荐,也可以同学推荐或老师选拔阶段学习成绩优秀者展示学习成果,或是背诵、鉴赏古诗文,也可以是宣读小论文。分阶段汇报和期末汇报。

(三)目标导向式教学对传统教学测评方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测试,目标导向式教学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试,自己给自己评定等级或成绩,加再上老师专项测试的成绩和期末考试(考查)的成绩,共同构成学生学习的总成绩,加大平时成绩的占比,平时与期考各占50%。

阶段自评和期末自评相结合,自评与师评结合,自评成绩可占到总成绩的50%,师评占50%,其中专项测试占20%,期末考试(考查)占总成绩的30%。

在学习汇报、古诗文背诵等课外活动表现优秀可特别奖分,而平时学习表现,如出勤情况、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等方面可酌情加分或扣分,但最后总成绩仍按传统的百分制体现。

四开展目标导向式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绩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改变了古代文学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目标导向式教学,对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评体系尝试改革,将知识、能力、素养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较明显地提高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我们改变了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实现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杨帆.目标导向教学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9]王晓鸿.目标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篇4: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83-03

一 目标导向式教改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目标管理”属于管理学的理论范畴,该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他原本是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将其运用于基础课的教学,是一种开放而谨慎的尝试。

所谓“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受教主体为中心,以施教协商为途径,以目标实现为检核标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班组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目标管理又称为教学“成果管理”,或称为“教学责任制”。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管理体制,是被管理者积极参与的、可以自我控制和调整的管理制度,是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管理与被管理者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关系,因而受管理者在实现承诺目标时是自觉和自治的。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成员参与管理,目标由双方共同商定;二是以自我管理为主,目标的实施,由目标责任者自我进行,通过自身和外在的监督与衡量,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的实现。三是强调自我评价,自我对工作中的成绩、不足、错误进行对比总结,经常自检自查,而提高效益。四是重视成果,将评价重点放在工作成效上,使评价更具有建设性。

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采用期中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被动接受者、受监管者和被检验者。学生在此外在压力下学习,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也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性未能更有效的提高起来。相对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效率低下,越来越显得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高标准要求。

目标管理的基础理论叫Y理论,其立足点是一般人本性不厌恶工作或学习,只要给他适当机会,他会喜欢工作和学习,并渴望发挥其才能。而与之相对相反的X理论则立足于以下假设。人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和学习,总是想逃避工作和学习,贪图安逸,无雄心壮志,因此就必须要强制和惩罚来迫使其达到目标。这两种理论假设都有其真理的相对性,而事实证明,前一理论更加符合当今的实际,所以目标管理更受时代的青睐。将这一方法引入大学基础课程之一——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无处不在,而知识的获取也变得唾手可得。这与上个世纪知识匮乏,学生主要靠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大学文科课程的学习与大学理工科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理工科的课程一些知识难点需要老师讲解和辅导,否则独学无师,虽终日而思亦难得其解;而人文学科的课程这种状况并不突出,只要是学生有求知欲望,有学习目标,能自我钻研,几乎没有学不了的知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改行做了高校教师,他说他后悔当教师,认为老师这份工作比做主持人难,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去备课,结果到网络百度上一搜,发现网上的资料比他准备的还要充足和完备。因此他才有当今高校教师不好做的感慨。退一步说,即便学养和经验充足的教师,也不见得都能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喜爱,因为众口实在难调呀。

在当下做一个好老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来指导和组织教学,也许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果的新途径。本教学改革正是鉴于古代文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提供的有利条件,引进目标管理理论来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探索出一套古代文学课程的新模式和新体系,其中包括教学目标体系和教学操控体系,比如学习数量目标、知识掌握目标、能力素质目标,以及教学成果现实操作体系、教学目标检测体系等。具体说来,古代文学课程目标管理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的规划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改变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

第二,通过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改革,使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主要传授者的角色,变成一个学习目标的管理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疑惑的解答者和学习效果的检验者。

第三,通过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改革,打破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割裂开来的现象,有利于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养和专业综合能力,从而从完整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

此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学科组邵瑞珍、皮连生和吴庆麟等专家学者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理论与运用研究,在国内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如《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实证研究》(王映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3期,文章为其硕士论文的核心部分,指导教师为皮连生)、《超越布卢姆—试论“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 教学中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目标导向课程评价模式探析》(肖远军《教育科学》2002年第3期)、《浅谈目标导向教学方法》(赵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硕士学位论文有《标导向教学理论指导的阅读教学探究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目前有关研究成果的实践运用已由中小学教学向高等本科院校扩展,学科教学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如《目标导向教学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杨帆,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目标导向的高中信息技術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王晓鸿,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浅谈目标导向教学方法》(赵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等。可见从事这一领域教学研究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其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发展。这些目标导向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都是将目标管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由于目标的设置,使师生教与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能够激发学习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现实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 目标导向式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具体内容有:一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目标设定研究;二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教学过程与手段研究;三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类型研究;四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课处活动研究;五是目标导向式教学的目标验测研究。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改革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目标导向式教学。对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评体系等加以改革,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 改革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实现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如何使学生结合自身状况,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合理设置学习发展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是没有教学目标,而是目标的设定是由教学大纲定的,是由任课老给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参与性和自主性。而目标的向度和量度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有时目标又定得过于笼统,在教学中往往容易被架空,结果导致“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不少学生反映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并不是来自于课堂,而更多的来自于自主的学习。作为一门传统基础课程,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学生有自我发展的需求,目标自定,能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老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始终处于“耳食”的状态,不要说用脑,连“目耕”的机会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学生往往漫不经心,到教室来听课只是迫于考勤的压力,既使喜欢听的课也只是因为老师讲的有趣和自己听的轻松。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学生到学校里是来“读书”的,而不是来“听书”的。我国古代书院式教育学生也是以自己“读”与“思”钻研为主,听讲为辅,因而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目标导向式教学将解决学生这一被动的局面,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消极的因素,使课堂不仅是听讲的地方,也是自我学习与钻研的场所。

如何科学有效合理地改进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和学校的期中、期末两次大考,这一考试制度的结果只能使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受到表彰的激励,大多数学生感受到的只有压力和满足于过关,少数学生受到的甚至是打击以及自尊和自信心的丧失。目标导向式教学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考评和测试也是我自身的需要,并以此确定下一步学习目标和方法的调整和改进,从而实现了“我的学习我做主”。

三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的主要实施过程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将根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制定以下实施思路。

(一)目标导向式教学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改革

目标制定。按照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求,每位同学按照各自的情况,采取师生协商方式制定各自学习达到的章节目标和学期总目标,并提交纸质目标承诺书,以备考查。

目标实施。学生根据协商目标确定自己的阅读背诵和训练内容(包括阅读书籍、背诵的篇目、训练的技能等),并确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

目标考查。学生自查、同学互查与老师检查相结合,对学生的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检验,并评定阶段学习成绩。

交流和汇报。分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小组内汇报交流,一是从小组推举优秀选手到班级里汇报交流。按照交流情况分别给予奖分。

(二)目标导向式教学对传统课堂类型与结构的改革

1 导学课:介绍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给予方法指导、概述前沿成果、推荐阅读书目。

2 自学课:根据阶段目标,学习教材或参考书籍。要求在教室学习,以课堂自学为主,教师要管理学生和掌控课堂。同时给学生答疑解惑。

3 讨论课:学生自选对象交流学习心得,讨论相关问题,或者交换修改小论文,推荐阅读学术论文,等等。

4 测评课:分自我测试,同学互相测试,和老师组织的专项测评等。

5 汇报课:学生可以自荐,也可以同学推荐或老师选拔阶段学习成绩优秀者展示学习成果,或是背诵、鉴赏古诗文,也可以是宣读小论文。分阶段汇报和期末汇报。

(三)目标导向式教学对传统教学测评方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测试,目标导向式教学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试,自己给自己评定等级或成绩,加再上老师专项测试的成绩和期末考试(考查)的成绩,共同构成学生学习的总成绩,加大平时成绩的占比,平时与期考各占50%。

阶段自评和期末自评相结合,自评与师评结合,自评成绩可占到总成绩的50%,师评占50%,其中专项测试占20%,期末考试(考查)占总成绩的30%。

在学习汇报、古诗文背诵等课外活动表现优秀可特别奖分,而平时学习表现,如出勤情况、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等方面可酌情加分或扣分,但最后总成绩仍按传统的百分制体现。

四 开展目标导向式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绩

古代文学课程目标导向式教学改变了古代文学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目标导向式教学,对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评体系尝试改革,将知识、能力、素养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较明显地提高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我们改变了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实现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李雁冰.課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杨帆.目标导向教学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9]王晓鸿.目标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篇5:古代文学课程实践分析论文

宋代的朱熹说:“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答吕子约》)清代的王夫之也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意思就是“离开行必然不能获得真知。”“知”是“行”的结果,对“行”具有指导作用,但必须回到“行”中才能得到检验和提高,“行”是“知”的源泉,“知”“行”合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古代文学教学之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表现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书轻育人,学生的发展与所学内容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系。近些年来,尽管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始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对于技能性、技术性课程而言,实践教学不在话下,但是像古代文学这样的人文类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性,论者大多语与不详。要使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对古代文学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必须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察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以及古代文学课程实践的情况,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有观察实践、阅读实践、赏析实践、表达实践、教学实践以及人文实践等六大环节。这些环节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古代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是观察实践。观察是人类最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那些具有突出才能的人都是观察能力特别强的人。高职院校古代文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向他人学习。

古代文学的观察实践主要有以下一些:一是教师课堂上的授课,这种授课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如何学习古代文学,怎样分析作家作品,如何将思维的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等等,如果是学习的有心人,完全可以从教师的言行当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二是聆听讲座,无论是本系教师、本校教师还是外校专家的讲座,必定是讲者关于某个主题的研究或者整理的成果,不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讲者的学识、水平,而且还能从中窥见讲者的研究方法、表达方式、分析方法等等,不清楚的地方还能与讲者面对面近距离地对话与交流;三是影视观摩,这里观摩的影视都是由古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最大的特点是可视性、形象性,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形象地接触到部分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影视本身已经包含了编剧、导演的理解,学生在观摩时更多的也是在接受一种现成的结论,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四是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既可以是把中小学教师请到高校做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公开课,也可以是学生到中小学去具体观摩教师的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主要是观察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如何有效使用教学语言等等。无论何种观察实践,教师事先都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讲清观察的角度,怎样得出观察的结论,如何利用观察的结果等等。第二是阅读实践。阅读是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果连作品内容都不甚了了,那么古代文学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肯定都是在做无用功,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了。阅读是古代汉语所学内容的实践,也是自己多年所学习的阅读方法的`实践。

就古代文学而言,阅读实践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浅层阅读,追求读通、读懂,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要弄清楚,整个作品是什么意思,表达的是什么主题,使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要大致知道;二是中层阅读,追求对作品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读“情”悟“理”,“涵咏体会”,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三是深层阅读,是在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化”的境界,获得思想智慧的启迪,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感染,得到语言表达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借鉴,成为自身文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对于经典作品,不仅能够达到读懂、理解,更重要地是要能够背诵,做到张口即诵。第三是赏析实践,主要就是鉴赏分析,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文艺理论的具体运用。古代文学中优秀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作品的鉴赏就是要发现和甄别古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美、情操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而这些美存在于栩栩如生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优美动人的形式之中[1]。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建立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识别标准,引领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分析和鉴赏密不可分,鉴赏的过程也是分析的过程,赏析实践不仅要对作品本省进行鉴赏,还要联系作品出现的年代与作者的身世背景、创作理想和创作风格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进一步的欣赏美文,陶冶性情,抚慰心灵,善待人生。第四是表达实践。观察、阅读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表达是信息的输出过程。表达实践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实践。口头表达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故事复述、师生问答、课堂讨论、专题辩论、读书报告会等。

故事复述主要是培养学生抓住故事要点的能力和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这种实践形式在教学中应用时间长(小学已经开始),在大学教学中不常用。师生问答是最为基本的口头表达实践,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正确回答,或者给出合乎情理地分析,再进一步,学生能够在师生问答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课堂讨论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有两种形式:临时小组讨论和正式小组讨论,临时小组讨论就是根据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小组推荐代表报告讨论结果;而正式小组讨论是事先就布置讨论的问题,划分好学生小组,由小组推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资料查阅,课下组织讨论,上课由小组代表报告讨论结果。专题辩论主要根据教学需要设定,先根据辩题把全班分成正反双方,由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推选主持人一名,推荐正反辩手各四名,按辩论赛的组织程序组织辩论,组织专题辩论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和团结协作意识。读书报告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定向读书报告会,由教师事先公布阅读篇目,规定好时间,由学生向全班汇报读书心得;一种是非定向读书报告会,由学生自行确定阅读篇目,并在约定的时间向全班汇报读书心得。这两种读书报告会的参与人员最为广泛,报告人既可以事先确定,也可以临时确定。书面表达实践有两种类型:一是研究论文,包括专题论文、学期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二是创作尝试,包括诗词创作尝试,小说创作尝试,剧本创作尝试。

专题小论文一般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如讲《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写统计报告:第一,统计曹操的笑、刘备的哭,写出具体回目、事件过程;第二,叙述西蜀“五虎上将”的一生事迹,写出具体回目、主要事件;第三,统计三国主要战事的谋略、得失关键。第五是教学实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者,教学能力就是合格师范生必备的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综合实践,它基本上可以包括以上所有的实践。教学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试讲;二是试教;三是实习。试讲中,学生面对的是自己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这种教学带有模拟性质,主要是实战前的演练,其目的是让老师和同学帮助即将实习的学生在出校门前进一步地查漏补缺。试教就是尝试教学,是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尝试。实习生到了实习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跟班听课,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就需要走上讲台,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将自己所有学习和掌握的古代文学的教学技能技巧进行展示和练习。实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经过指导老师的引领,慢慢地自己逐渐熟悉了各种技能技巧,而且开始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第六是人文素质实践。人文素质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素质、情感素质、心理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素质因素,我们通过阅读实践、赏析实践,已经能够与正确地理解这些素质,并且能够对这些素质进行恰当的分析,也能把这些素质正确地表达出来。但是,即使学生在这个层面上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人文素质没有与学生本人发生联系,没有对学生有所影响。

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我们讲文明、讲道德,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情感素质要求我们心中有爱,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人、爱环境,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心理素质要求我们积极进取、珍惜时间、善于计划和安排人生,正确地面对人生不利的局面和人生逆境,知足常乐,时刻保持健康和快乐的心态。这些都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为人处世的具体细节之中。其实,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身处人文素质的实践活动当中,关键是要将相关的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学习者本人以及当下的社会语境结合起来,感同身受,不断地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以上这些实践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实践环节,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直观接触、现场感悟、开展表述,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文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理论分析与作品鉴赏的互动。”[2]

篇6: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也提上了日程。

复旦、南大等院校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针对本校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积极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本土联系、完善课程结构,才能有效走出当前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上一篇:美国留学:四个方面解析存款证明下一篇:满眼风光白云阁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