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2022-08-19

第一篇: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

附件

4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

一、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集团内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

集团内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为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与境外集团内机构交易的资产方净额与资本净额之比。

与境外集团内机构交易的资产方净额=存放境外集团内机构+拆放境外集团内机构+与境外集团内机构交易形成的其他资产余额-境外集团内机构存放-境外集团内机构拆放-与境外集团内机构交易形成的其他负债余额。

二、外国银行分行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

跨境资金净流出比例为外国银行分行与境外机构交易的资产方净额与营运资金净额之比。

外国银行分行与境外机构交易的资产方净额=存放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拆放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与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交易形成的其他资产余额-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存放-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拆放-与境外联行、附属机构及同业交易形成的其他负债余额。

营运资金净额=营运资金余额+未分配利润-贷款损失准备尚未提足的部分。

第二篇:ICu监测指标分析

扎旗人民医院

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监测指标与分析

2014 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指导医院加强日常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现将医院重症病房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监测指标分析如下:

一、ICU质量监测指标

1、 ICU质量监测指标 按每季、每年,统计每类重症医学(ICU)单元的重点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了解医院ICU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总体情况。

2、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率对象选择:过程监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升高设置理由:在ICU接受呼吸器治疗的患者,全身情况许可无禁忌,应提高床头至30度或更大,有助于防止和降低发生院内获得性肺炎与压疮、溃疡的风险。

3、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液感染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臵管。留臵中心静脉臵管患者的细菌血症,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低血压),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4、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定义: 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

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

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臵时间、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监测对象:全部住院手术患者或部分种类手术的患者。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

1、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千日感染率;尿路感染(UTI)千日感染率(工作量,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2、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年手术量、切口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3.相关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和处臵预案知晓率达100%

4、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

5、洗手方法正确率≥95%。

6、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年度统计分析。

7、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

8、有上述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

9、有Ⅰ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品种选择、用药时机、术后应用时间等)。

10、有多部门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联合干预措施,全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均符合规定。

11、定期对消毒剂的浓度、有效性等进行监测

12、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达到相关规范,灭菌合格率100%。

感染管理科 二0一四年

第三篇: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制作)

合理用药监测指标

一、二甲评审标准要求:(七项)

(一)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

指标名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对象选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

①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② 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分子: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分母: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100

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指标名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对象选择:全部住院患者。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60%)。 分子: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分母: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

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

1.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2.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住院医嘱)包括全身作用的抗生素类和合成抗抗菌药物类,不包括抗结核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抗皮肤感染药、眼科抗感染药等外用品规;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

(三)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 对象选择:全部门诊处方。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20%)

分子: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门诊处方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门诊处方总数。

计算公式:

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门诊处方数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100

同一单位时间内门诊处方总数 注:

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包括抗生素类和合成抗菌药物类,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 2.抗结核病药、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在此表中不列为抗菌药; 3.抗皮肤感染药、抗眼科感染药及含庆大霉素、喹诺酮类或其它复方的止泻药,列为抗菌药

(四)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处方数/每百张急诊处方(%)。 对象选择:全部急诊处方。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40%)

分子: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急诊处方数。 分母:单位时间内急诊处方总数。

计算公式:

单位时间内含有抗菌药物的急诊处方数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100

同一单位时间内急诊处方总数 注:

1.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包括抗生素类和合成抗菌药物类,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 2.抗结核病药、抗麻风病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在此表中不列为抗菌药; 3.抗皮肤感染药、抗眼科感染药及含庆大霉素、喹诺酮类或其它复方的止泻药,列为抗菌药

(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对象选择:全部住院病人。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40DDD)。 分子: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 分母:同期收治患者住院天数。

计算公式: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0

同期收治患者住院天数 注:

1.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 所有抗菌药物DDD数的和。 2.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 =该抗菌药物消耗量/DDD值(克/DDD值) 3.DDD(Defined Daily Doses)值:WHO推荐的日处方协定剂量

庆大霉素(24万单位)+ 阿莫西林(1克)+ 头孢他啶(4克)

庆大霉素(1DDD)+青霉素(1DDD)+头孢他啶(1DDD)= 3DDD 4.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收治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六)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

指标名称: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 对象选择:医疗总收入中的药费总收入金额。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

分子:年度药费总收入(万元)。 分母:年度医疗总收入(万元)。 计算公式:

年度药费总收入(万元)

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100

年度医疗总收入(万元)

(七)抗菌药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

指标名称: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 对象选择:西药出库总金额中的抗菌药出库总金额。 指标类型:结果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

分子:年度抗菌药出库总金额(万元)。 分母:年度西药出库总金额(万元)。

计算公式:

年度抗菌药出库总金额(万元)

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100

年度西药出库总金额(万元)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要求

(八)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占比

计算公式: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累计DDD数)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使用量%=----------------------------×100%

同期抗菌药物使用量(累计DDD数)

(九)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20%)

计算公式:

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人次

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100%

同期门诊总人次

(十)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40%)。

计算公式:

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人次

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100%

同期急诊总人次

(十一) 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30%)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总例数

注:

1.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十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24小时的百分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100%)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24小时的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疗程≤24小时百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总例数

(十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100%)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前0.5-1.0小时内给药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总例数

(十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

计算公式: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符合指南的例数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选择适宜的百分率= ---------------------×100%

同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总例数

(十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

计算公式: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例数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静脉输液百分率= -------------------×100%

同期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总例数

(十六)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计算公式: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人次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100%

同期门诊患者总人次

(十七)急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计算公式:

急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人次

急诊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100%

同期急诊患者总人次

(十八)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计算公式: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例数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100%

同期住院患者总例数

(十九)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

计算公式: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总袋(瓶)数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 -------------------

同期住院患者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二十)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合格标本)送检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30%) 计算公式:

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生物标本送检例数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 ------×100%

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总例数

(二十一)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合格标本)送检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50%)

计算公式:

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

标本送检例数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 ----------------------------×100%

同期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

者总例数

(二十二)住院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合格标本)检查百分率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80%)

计算公式:

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标

本送检数

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100%

同期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总

例数

(二十三)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比例

指标改善:比率达标(≥25%)

计算公式:

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人次

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比率= ----------------------------×100%

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人次

每位接受处方点评医师被点评处方(医嘱)数量不少于50份处方(或50条医嘱)

第四篇: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和科室重点监测指标:

1、处方合格率达95%;

2、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90%,血袋回收率100%;

3、传染病报告率100%;

4、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5、医院感染漏报率≤10%,医院感染率≤10%;

6、跌倒发生率;

7、管路脱落发生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尿管、胃管、引流管、深静脉插管等);

8、意外伤害发生率(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

9、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10、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1、月门诊人次;

2、出院人次;

3、平均住院床日;

4、药品比例;

5、床位使用率;

6、处方合格率达95%;

7、住院病人三日确诊率90%;

8、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5%

9、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90%,血袋回收率100%;

10、传染病报告率100%;

11、甲级病历率90%;

12、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13、医院感染漏报率≤10%,医院感染率≤10%。 科室重点监测指标:

1、 压疮发生率;

2、 跌倒发生率;

3、 管路脱落发生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尿管、胃管、引流管、深静脉插管等);

4、 意外伤害发生率(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

5、 24/48小时重返ICU率;

6、 手术患者手术后肺栓塞、手术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手术患者手术后败血症发生率、择期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7、 手术患者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术后住院期间死亡例数;

8、 医院感染重点监测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静脉导管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致感染等);

9、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10、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1、月门诊人次;

2、出院人次;

3、平均住院床日;

4、药品比例;

5、床位使用率95%;

6、择期手术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

7、处方合格率达95%;

8、住院病人三日确诊率90%;

9、出入院诊断负符合率90%;

10、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90%,血袋回收率100%;

11、传染病报告率100%;

12、甲级病历90%;

1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

14、医院感染漏报率≤10%,医院感染率≤10%;

15、无菌手术切口甲级符合率97%,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

16、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85%;

17、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60%。 科室重点监测指标:

1、压疮发生率;

2、跌倒发生率;

3、管路脱落发生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尿管、胃管、引流管、深静脉插管等);

4、意外伤害发生率(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

5、24/48小时重返ICU率;

6、 手术患者重点并发症(手术患者手术后肺栓塞、手术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手术患者手术后败血症发生率、择期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7、胸腔镜诊疗再开胸发生率;

8、手术患者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术后住院期间死亡例数;

9、医院感染重点监测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静脉导管致血行感染、留置导管致感染等);

10、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11、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及科室重点监测指标:

1、 五年累计的麻醉死亡率≤0.02%;

2、 月门诊人次;

3、 处方合格率达95%;

4、 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90%,血袋回收率100%;

5、 甲级病例90%,(无丙级病历),缺麻醉记录单属丙级病历;

6、 意外伤害发生率(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

7、 24/48小时重返ICU率;

8、 对全麻、硬膜外和腰麻、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腰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真实统计,其发生率逐年下降;

9、 对麻醉失败率有真实统计,失败率应逐年下降;

10、病人对麻醉的满意率有真实统计,满意率应逐年提高;

11、对危重疑难麻醉所占有分数有真实统计;

1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1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及科室重点监测指标:

1、 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症90%,血袋回收率100%;

2、 临床化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三甲医院VIS≤120);

3、 血液学室间质评;

4、 免疫室间质评;

5、 细菌室间质评全年鉴定正确率≥80%。

第五篇:污水处理厂运行指标的监测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典型处理流程为:

一级处理,主要分离水中的悬浮固体物、胶状物、浮油或重油等,可以采用水质水量调节、自然沉淀、上浮、隔油等方法。二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溶解物和部分胶状物的污染,用以减少废水的BOD和部分CDD,通常采用生物化学法处理。化学混凝和化学沉淀池是二级处理的方法,如含磷酸盐废水和含胶体物质的废水须用化学混凝法处理。对于环境卫生标准要求高,而废水的色、臭、味污染严重,或BOD和COD比值甚小(小于0.2~0.25),则须采用三级处理方法予以深度净化,污水的三级处理,主要是去除生物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废水中溶解的无机污染物,常用的方法有活性炭吸附和化学氧化,也可以采用离子交换或膜分离技术等。含多元分子结构污染物的污水,一般先用物理方法部分分离,然后用其他方法处理。各种不同的工业废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是保证正常出水的根本保证。而对于污水厂进行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是保证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其中,对于污水厂的运行指标的定期、准确的监测,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从而指导污水厂运行则是污水厂工作的根本。

水质指的是水与水中杂质共同表现的综合特征。水中杂质具体衡量的尺度称为水质指标。污水处理系统需要监测的指标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也可以分为运行前监测指标、运行中监测指标、出水监测指标。具体而言,可细分为几十种之多,这些指标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一、污水的物理性质指标 1.温度

对污水、污泥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有着直接影响。在活性污泥系统的曝气池中,主要依靠大量活性微生物(菌胶团)进行处理,他们比较适合的温度一般在20~30℃左右,因此,如果要保证较好的有机物处理效果,温度应该尽可能的控制在20~30℃左右。

温度监测在现场进行,常用的方法有水温计法、深水温计法、颠倒温度计法和热敏温度计法。

2.色度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污水不同,其色度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并不说对于色度的监测不重要。其实,通过对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颜色的观察,可以判断污水的新鲜程度。通常,新鲜的城市污水呈灰色,可是如果在管道输送过程中厌氧腐败,DO很少,则污水呈黑色并带有臭味。另外,在我国,由于通常采用将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合流排放的排水体制,所以有时城市污水厂的色度有时有较大差异。色度给人以不悦的感觉,我国对于污水厂排放标准中对于色度有排放要求,因此,如果进水的色度较大时,出水的监测指标中色度应该予以重视。

3.臭味

水中臭味主要来自有机质的腐败产生的,也会给人带来不快,甚至会影响到人体生理,呼吸困难、呕吐等。因此,臭味是比较重要的物理指标,不过,目前污水厂并没有对臭味进行专门的监测。

二、污水的化学(包括生化)性质指标

污水水质化学指标有悬浮物、pH、碱度、重金属离子、硫化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有机氮、溶解氧等等。

1.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但主要的是有机物。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COD的测定是污水处理厂日常主要监测项目,通过对不同构筑物的进出水COD的测定,可以准确掌握构筑物的运行情况,通过对一段时期的数据分析,可以对构筑物的运行进行适当调整,以便保证污水的处理效果。另外,对污水厂出水而言,COD是必须监测的项目,出水应该达到相应国家标准。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随着测定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以及测定方法的不同,其测定值也有不同。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与重铬酸钾氧化法。高锰酸钾(KmnO4),氧化率较低,但比较简便,在测定水样中有机物含量的相对比较值时可以采用。重铬酸钾(K2CrO7)法,氧化率高,再现性好,适用于测定水样中有机物的总量。

2.生化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BOD),是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水中能分解的有机物质完全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的量称为生化需氧量。它是以水样在一定的温度(如20℃)下,在密闭容器中,保存一定时间后溶解氧所减少的量(mg/L)来表示的。当温度在20℃时,一般的有机物质需要20天左右时间就能基本完,成氧化分解过程,而要全部完成这一分解过程就需100天。但是,这么长的时间对于实际生产控制来说就失去了.实用价值。因此,目前规定在20℃下,培养5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这时候测得的生化需氧量就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用BOD5表示。如果污水中的有机物的数量和组成相对稳定,则两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可以互相推算求定。生活污水的BOD与COD的比值大致为0.4~0.8。对于一定的污水而言,一般说来,COD>BOD20>BOD5。

BOD5也是污水处理厂日常重要监测项目之一。进行BOD5监测的具体意义基本与COD相同。

不过,由于我国存在的河流之排水体制,因此城市污水厂污水中含有一定量的工业废水,相对与生活污水而言,工业废水水质变化大而且难于降解,通过监测污水厂进水中BOD及COD,可以大致的判断污水的可生化性。

生化需氧量的经典测定方法是稀释接种法。 3.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天然水的溶解氧含量取决于水体与大气中氧的平衡。溶解执的饱和含量和空气中氧的分压、大气压力、水温有密切关系。清洁地地表水溶解度一般接近饱和。由于藻类的生长,溶解氧可能过饱和水体受有机、无机还原性物质污染时溶解氧降低。当大气中的氧来不及补充时,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以全趋近于零,此时厌氧菌繁稍,水质恶化,导致鱼虾死亡。

废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取决于污水排出前的处理工艺过程,一般含量较低,差异很大。鱼类死亡事故多是由于大量受纳污水,使水体中耗氧性物质增多,溶解氧很低,造成鱼类窒息死亡,因此洛解氧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污水厂整个运行过程中,十分重视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国内外进行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是考生物二级处理系统,多为好氧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好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分解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从中也可以看出,DO氧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应该保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这样好氧微生物才能正常工作,这是取得较好的运行效果的前提。可是,如果充氧过多,就会造成浪费,导致运行成本增加。因此,曝气池中的DO一般控制在2~4mg/L之间。

当由于设备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溶解氧不足时,处理系统就会出现故障。例如,曝气池中DO不足,结果多会导致活性污泥的丝状菌膨胀。原因在于,细菌和丝状菌对不足的DO进行竞争,可是在DO不足条件下,丝状菌的竞争力要远远大于细菌,因此,细菌获得的DO会更少,它们的生长受到抑制,相反,丝状菌得到机会大量繁殖,最终结果就是丝状菌膨胀。

在A/O、A2/O等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工艺中,对于DO的控制也非常重要。为了得到想应的N、P的去除率,必须保证有合适的DO值。

可见,在污水厂的日常运行的监测中,对于DO的监测是十分有意义的。通唱采用的方法有碘量法及其修正法、膜电极法和现场快速溶解氧仪法。

4.总需氧量(TOD)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中含C、H、N、S等元素,当右机物全都被氧化时,这些元素分别被氧化为CO

2、H20、NO2和SO2,此时的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总需氧量测定原理和过程是向氧含量中注入一定数量的水样,并将其送入以铂钢为触媒的燃烧管中,以900℃的高温加以燃烧,水样中的有机物因被燃烧而消耗了载气中的氧,剩余的氧用电极测定,并用自动记录器加以记录,从载气原有的氧量中减去水样燃烧后剩余的氧,即为总需氧量。

此指标的测定,与BOD、COD的测定相比,更为快速简便,其结果也比COD更接近于理论需氧量。

5.总有机碳(TOC) 总有机碳(英文缩写TOC)。表示水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是评价水中有机污染质的一个综合参数。它是用燃烧法测定水样中总有机碳元素量来反映水中有机物总量的一种综合测定指标。其测定结果以C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它的测定原理与过程是:将水样加酸,通过压缩空气吹脱水中的无机碳酸盐,以排除干扰,然后将水样定量地注入以铂钢为触媒的燃烧管中,在氧的含量充分而且一定的气流中,以900℃的高温加以燃烧,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经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以自动记录器加以记录,然后再折算其中的碳量。

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因此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5或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因此常常被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近年来,国内外已研制成各种类型的TOC分析仪。按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燃烧氧化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电导法、气相色谱法、湿法}L化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等:其中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只需一次性转化,流程简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因此这种TOC分析仪广为国内外所采用。

6.氮(有机氮、氨氮、总氮)

有机氮是反映水中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含氮有机化合物总量的一个水质指标。

若使有机氮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生物氧化,可逐步分解为NH

3、NH4+、N02-、NO3-等形态,NH3和NH4+称为氨氮,NO2-称为亚硝酸氮,NO3-称为硝酸氮,这几种形态的含量均可作为水质指标,分别代表有机氮转化为无机物的各个不同阶段。

总氮(英文缩写TN)则是一个包括从有机氮到硝酸氮等全部含量的水质指标。 氨氮( NH3-N )是污水厂出水的重要监测指标,水中氨氮的来源卞要为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的分解产物,某些工业废水,如焦化废水和合成氨化肥厂废水等,以及农田排水。此外,在无氧环境中,水中存在的亚硝酸盐亦可受微生物作用,还原为氨。在有氧环境中,水中氨亦可转变为亚硝酸盐,甚至继续转变为硝酸盐。

测定水各种形态的氮化合物,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 鱼类对水中氨氮比较敏感,当氨氮含量高时会导致鱼类死亡。

以游离氨NH3)或铵盐(NH4-)形式存在于水中,两者的组成比取决于水的pH值和水温。当pH值偏高时,游离氨的比例较高。反之,则铵盐的比例高,水温则相反。因此,在监测时应该对pH和水温进行足够的注意。

氨氮的测定方法,通常有纳氏比色法、气相分子吸收法、苯酚-次氯酸盐(或水杨酸-次氯酸盐)比色法和电极法等。

水中N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水厂出水中的N应该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相应要求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因此,对于出水中N的监测是污水厂水质监测的重要项目之一。

此外,对于广泛采用二级处理为主的城市污水厂而言,为了保证污水厂的正常运行,必须保证生化池中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好氧法一般控制在:BOD:N:P=100:5:1,因此,对于污水厂进水N的监测,有利于对微生物营养的控制,当污水中含磷比例较少时,需要人为的进行补充,以保证微生物的营养需求,进而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7.磷(总磷、溶解性磷酸盐和溶解性总磷) 在天然水和废水中,磷几乎都以各种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它们分为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焦磷酸盐、偏磷酸盐和多磷酸盐)和有机结合的磷(如磷脂等),它们存在于溶液中,腐殖质粒子中或水生生物中。

一般天然水中磷酸盐含量不高。化肥、冶炼、合成洗涤剂等行收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中常含有较大量磷。磷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兀素之一。但水体中磷含量过高(如超过0.2mg/L),可造成藻类的过度繁殖,直至数量上达到有害的程度(称为富营养化),造成湖泊、河流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坏。磷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 为了进一步防止水中P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水厂出水中的P应该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相应要求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因此,对于出水中P的监测是污水厂水质监测的重要项目之一。

此外,对于广泛采用二级处理为主的城市污水厂而言,为了保证污水厂的正常运行,必须保证生化池中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好氧法一般控制在:BOD:N:P=100:5:1,因此,对于污水厂进水P的监测,有利于对微生物营养的控制,当污水中含磷比例较少时,需要人为的进行补充,以保证微生物的营养需求,进而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8. pH值

pH值是指示水酸碱性的重要指标,在数值上等于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值的测定通常根据电化学原理采用玻璃电极法,也可以用比色法。

pH值能表示水的最基本性质,对水质的变化、水处理效果等均有影响,对pH值的测定和控制,对维护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防止污水处理及输送设备的腐蚀、保护水生生物的生长和水体自净功能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污水的pH值如过高或过低,会影响生化处理,因为适宜于生物生存的pH值范围往往是非常狭小的,并且也是很敏感的。比如,在活性污泥法系统的曝气池中,如果由于pH发生了变化,如从正常的6.5~8.5变化到了5.5,那么,系统很有可能出现活性污泥的丝状菌膨胀。这将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导致出水恶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活性污泥中应该细菌占优势地位,其喜欢的最佳pH 范围是6.5~8.5,当pH值正常时,细菌占主要地位,丝状菌数量有限。但是,当pH变化到了5.5后,由于非常适合丝状菌生长,缺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样就会导致丝状菌在活性污泥中占优势,致使污泥膨胀。

另外,在污泥或高浓度废水进行厌氧消化处理时,也应该格外注意pH值的控制。因为,在厌氧消化处理过程中,主要是由产甲烷菌群和非产甲烷菌群起作用。其中,产甲烷菌群对于pH值要求非常苛刻,需要控制在6.5~7.5,最好控制在6.8~7.2之间,否则,甲烷产气率就会明显下降,影响消化效果。

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值为6~9,当pH值小于5时,就能使一般的鱼类死亡。

9.悬浮物(SS) 悬浮物(SS)指不能通过过滤器(滤纸或滤膜)的固体物质。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悬浮固体和溶解固体两类。悬浮固体指悬浮于水中的固体物质。悬浮固体也称悬浮物质或悬浮物,通常用SS表示。悬浮物透光性差,使水质浑浊,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大量的悬浮物还会造成河道阻塞。从国家及地方相应的污水排放标准而言,SS是进行监测的重要项目之一。

10.有毒物质

有毒物质是指污水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后,能够危害人体健康、危害水体中的水生生物,或者影响污水的生物处理的物质。由于这类物质的危害较大,因此,有毒物质含量是污水排放、水体监测和污水处理中的重要水质指标,有毒物质是人们所普遍关切的,有毒物质可分为无机毒物和有机毒物。

无机物主要代表是一些重金属离子如汞、铬、镉等,这些离子在水中如果不去除或处理效果不好,会进入天然水体或生生系统,最终可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中进行大量付集,最终导致各种公害性疾病的出现。如水俣病、骨痛病等。

有机毒物的典型代表有氰化物、酚、有机氯化物等。这些物质也会导致严重伤害性事故。

因此,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出泥进行有毒有害物质进行认真、严格、科学的监测是必须的。只有真正达到了排放标准才能排放或做他有。

三、生物指标

水是微生物广泛分不布的天然环境,不论是地表水或地下水,甚至雨水或雪水,都含有多种微生物。当水体受到人、畜粪使、生活污水或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时,水中微生物的数

量可大量增加。因此,城市污水厂出水的细菌学测定,特别是肠道细菌的检验,在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卫生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直接检查水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方法较复杂,有的难度大,而且检查结果为阴性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以检查水的细菌总数,特别是检查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来间接判断水体污染状况。水中含有细菌总数与水污染状况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能直接说明是否有病原微生物存在。粪便污染指示菌一般是指如有该指示细菌存在于水体中,即表示水体曾有过粪便污染,也就有可能存在肠道病原微生物。那么该水反在卫生学上是不安全的。 1.细菌总数

细菌总数是指lmL水中所含有各种细菌的总数。反映水所受细菌污染程度的指标。

在水质分析中,是把一定量水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中,在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数出生长的细菌菌落数,然后计算出每毫升水中所含的细菌数。

细菌总数测定是测定水中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密度的方法。因为细菌能以单独个体、成双成对、链状、成簇等形式存在,而且没有任们单独一种培养基能满足一个水样中所有细菌的生理要求。所以,由此法所得的菌落可能要低于真正存在的活细菌总数。

2.大肠菌数

大肠菌数是指1L水中所含大肠菌个数。大肠菌本身虽非致病菌,但由于大肠菌在外部环境中的生存条件与肠道传染病的细菌、寄生虫卵相似,而且大肠菌的数量多,比较容易检验,所以把大肠菌数作为生物指标。比较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伤寒、肝炎病毒、腺病毒等,同时也存在某些寄生虫。

总大肠菌群的检验方法中,多管发酵法可适用于各种水样(包括底泥),但操作较繁r 需要时间较长;滤膜法主要适用于杂质较少的水样,操作简单快速。 如果是使用滤膜法,则总大肠菌群可重新定义为:听有能在含乳糖的远腾氏培养基上,

于37℃,24h之内生比出带有金属光泽暗色萄落的、需氧的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另外,除了应该重视在出水中进行微生物的监测外,其实在运行过程注重对微生物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泥的镜检,主要就是观察生物相的形状、组成等,通过定期的镜检,可以判断运行设施的正常工作与否,甚至可以提前预防一些异常现象,如:如果通过检验,发现污泥中有丝状菌增殖加快的趋势,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可能发生的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的保证污水厂的运行,保证出水达到要求。

综上所述,如果要想保证正常运行,其根本保证。来源于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从中,对于污水厂的运行指标的定期、准确的监测,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从而指导污水厂运行则是污水厂工作的根本。

上一篇:领导干部的语言艺术下一篇:老干部工作目标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