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22-10-2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 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 又要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于是, 在学生阅读中, 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充分关注、尊重并理解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或教参上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 扩大视野, 学习语言风格, 借鉴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悟性, 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怎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达到教学相长呢?

1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分析

1.1 传统阅读教学中“对话”的缺失

在我国, 教学基本被理解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教师传、学生受, 甚至解惑往往也是变相的传授, 所以传统阅读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授受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授受着一种在他们之外的被称为教学内容的东西。师生知识上和年龄上的不平等, 实际上使传统阅读教学成为“传话教学”。在传话教学中, 即使是形式上的对话也是极少的, 在“满堂灌”之余, 只是一些近乎机械的问答, 实在谈不上是“对话”。“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 因为仅仅学习书本上的课文不过是另外一种“静听”, 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依附于另一个人心理”, “静听的态度是被动的、吸收的, 它还意味着已经有一些现成的材料, 是地方教育官员、教育局和教师准备好了的, 学生要在最少的时间内接受这些教材, 接受越多越好”。在学生这种“静听”的表象之下, 掩盖着思维的贫乏、创造性的泯灭和才智的消磨。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 “教师教、学生学”是一种不变的模式。

1.2“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的双主模式是阅读教学的常规形式

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这样做固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使所有的教学活动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但同时也造成教师牢牢掌握着解读文本的话语权, 造成信息的单向传递, 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形式单一,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 有一种“强加于人”的倾向。“对话”只是课堂上被教案规划后的有问有答。课堂的表现形式为“问答”式, 间以点缀着“讨论”等学生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割裂了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打击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1.3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

师生之间的对话对于学生而言基本上是一个非自主的过程, 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们主要扮演了一种“听众”的角色。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 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个性缺乏应有的尊重,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 没有给学生主体品质的培养留下多少余地。而在理想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应该各自占有一定比重的。

2 对高中阅读教学对策的探讨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打开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学生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 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 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 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 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 都会在此基础上萌生。只有教师阅读教学的艺术化, 学生阅读视野的复归才更有可能。

2.1 更新理念, 营造氛围

教师要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 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 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由、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 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会焕发出满腔热情, 用他们拓宽的视野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这种多元的、开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怀着信念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游弋, 从而培养兴趣、塑造人格、提升素养。

2.2 摒弃功利, 注重积累

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 但求耕耘, 少问收获。应该说, 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对学生阅读教学来说, 不应是“深挖洞”, 而应是“广积粮”, 阅读量不够, 感性认识不足, 哪来理性的飞跃。同时, 阅读之后不宜安排训练题, 让学生们能够以一种毫无功利的心态去阅读, 领会其中最直接、最单纯的内容。

重视阅读过程而相对地看轻结论, 引导学生展开过程, 并以言语的介入作动力不断地深入, 就一定能使学生既得到多方面的营养, 又使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以适应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可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 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 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 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

2.3 淡化技能, 培养心智

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是在阅读文本中点燃学生的感知想像力和思考创造力, 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阅读也讲求方法技巧, 但应更关注培养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生阅读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方法, 养成阅读习惯, 而不是在阅读中去记住阅读文本分几段、有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有哪些写作特点等结论。即淡化偏重形式的分析式操作, 多强调进行领悟式阅读。

3 构建与现实, 自我对话的平台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那么, 怎样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呢?其实教师起关键作用, 教师要做一座沟通的桥, 引社会生活的活水、清水进课堂, 这要求教师要巧妙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对话的平台。在《爱莲说》一文的教学中, 教者设计了一场小辩论, 甲方:当今社会, 做人要像莲那样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乙方:当今社会, 做人要像牡丹那样富贵显赫, 名利双收。双方唇枪舌剑, 引经据典, 佐证现实。教师构建辩论这一对话平台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拉近了文本和现实的距离, 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来就没有人读书, 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 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这是罗曼·罗兰的一句明言, 这要求教师要搭建平台, 让学生读书时要读到“自己”。所谓读到“自己”就是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 自己熟悉的生活, 自己熟悉的社会, 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只有如此, 才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纠正了那种放任式阅读和提问填空式阅读的不良倾向。放任式阅读, 学生难以走近文本, 走近作者, 走近自我, 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阅读, 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问式阅读是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 很多情况下是教师设计好“陷阱”让学生跳, 千方百计从学生嘴里引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 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 扼杀了学生的阅读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 这明显地揭示了阅读的性质是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思考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基于税务审计视角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下一篇:基于创意产业的淮安市漕运文化资源开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