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儒教伦理特征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章探索了在中韩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从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到文化整合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为文化移情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文化整合要求文化移情坚持适度原则。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身份文化移情文化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日益广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韩剧儒教伦理特征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韩剧儒教伦理特征论文 篇1:

韩剧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

摘 要:韩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念来自中国传统儒学,是其现代德育七次改革的必然产物。主要内容是以家庭为载体,进行基本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教育;以情感为媒介,渗透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等情感教育;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人生观教育。

关键词:韩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从1993年我国引进和播放第一部韩剧《嫉妒》至今,“韩剧”进军中国市场已经二十多年。韩剧在中国的热播,使有些人发出了“难道我国的青少年将在韩剧的伴随下成长”的感叹。既然我国青少年已处于韩剧的包围中,就应积极利用这一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即是对韩剧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探讨,以期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示。

一、韩剧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历史渊源和产生必然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1]。易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即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思想政治教育应植根生活,服务生活,引领生活。韩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生活化色彩。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生活的目的,韩国除积极进行系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各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外,尤其重视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韩剧就是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韩剧无形中沿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及内容自然融入剧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对青少年的价值引导。韩剧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呈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渊源和产生的必然性。

(一)韩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

生活化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其根源在于儒学的生活本性:根植生活,超越生活。儒家思想虽以“处事格言” “普通常识”的形式出现,但却具有“终极关怀的”的宗教品格。韩国儒学极力发扬儒学的宗教性,并以儒教的形式出现,使其成为韩国人信仰的核心内容。朝鲜早在新罗、高丽时代就开始盛行儒教伦理,在新罗时代更是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韩国学者认为“给韩国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是儒教文化(儒学、政治制度——包括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和生活伦理)和通过中国传来的佛教。韩国从未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2]。不同的是,韩国人把经典儒学“孝悌”之道加以创新发展,确立“家国一体”的伦理教育體系和国家治理思想。韩国“重视人际关系上的义理、人情,重视以家族为中心的集团的共生,强调家族、民族的同质性、同甘共苦等等,并且将家的原则扩大到国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对家的孝必然要求对国的忠,由此建立的国家组织,是按有系统的位序伦理维持的上下人际关系”[3]。因此,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人际关系只能在生活中生成。儒学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韩国人生活的指导上,儒家思想已经深深融入韩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韩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甚至被认为是“儒教的样板国家”。

(二)生活化:韩国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在当代,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延续了传统生活化道德教育,形成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在课程改革的始终。韩国从1945年至今,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其中的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生活而展开。第一次课程改革,韩国文教部专门编撰《道义生活指导要领》,以道义引领生活。第二次明确“以生活为中心”,在1963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关于道德教育内容中系统地反映了反共道德生活的教育目的。第三次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分为“礼节生活” “个人生活” “国家生活”和“反共生活”等。第四次课更是在小学1-2年级废止了以前的《道德》课,代之以《生活》。第五次课程改革基本上延续了第四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将社会生活细化为邻里生活和市民生活,增设地域内容,并强调课程改革的生活民主化理念,以培养21世纪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韩国人为己任。第六次更是提出要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即为“韩国的统一”和“统一后的韩国”而努力的生活方式,并采取具体措施:1-2年级设《生活》课,3-6年级设《道德》课。目前所进行的第七次课程改革详细规定了每一年级的德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礼仪规范和实现理想生活的道德标准。课程内容围绕着个人生活领域而展开。

二、韩剧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表现

(一)以家庭为重要载体,进行基本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教育

深受儒学浸润的韩国,十分重视基本文明礼仪教育,尤其是家庭中的尊长礼仪、孝悌礼仪。韩剧中的人物,总给人举止文明、态度端庄、行为严谨、进退有度、言语谦恭、面容谦和的印象,他们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的谦和之美,无不令观者舒心惬意。即使在面对无情的背叛、残酷的伤害时,他们也会用微笑面对,给自己加油,充分体了儒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韩国人的谦和之美,是学校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与家庭的礼仪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韩国《道德》课第一条目标就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重要性”[4],透过韩剧,我们看到的正是家庭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价值。

韩剧中经常有长辈对小辈关于尊老爱幼等家庭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及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智焕做完手术回家时,妈妈对儿子说:“让奶奶看看你,你不知道奶奶有多担心,给奶奶道个歉。”爸爸也说:“给奶奶说,好多了,一点都不疼了”。这是教育孩子要体贴长辈的关心,使其学会为长辈着想。当一个人言行举止不得体时,首先遭到批评的就是父母,尤其是母亲。这部剧中就有秀京第一次与未来婆婆见面,因为迟到和穿超短裙,被婆婆认为是妈妈的教育不周:“她妈妈没事吧!这种场合让女儿穿成这样!”

当然,家庭伦理规范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是建立在父母以身作则所形成的权威和孩子对父母的尊敬上。父母在家中的权威地位虽不可动摇,但并不意味着孩子要绝对服从家长的命令;父母做得不对时,孩子有权对父母提出批评。同样是在这部剧中,东焕妈因为儿媳妇说她“不像长辈”,儿子生气地跟她嚷嚷,就躺在床上绝食,以表达自己权威受到挑战的不满。父亲相信儿子不会那样,并批评老婆夸大其词。但当老婆说儿媳妇在反抗,要带孙子离开,爸爸就说,那不是反抗,是傲慢无礼。于是马上气呼呼地要儿子把媳妇带出来,并用拳头教育儿子,怪他不能很好地管教自己的老婆:对妈妈说出那么傲慢无礼的话。父母无论做什么,总归是父母,都需要尊重。公公对媳妇的反抗可以理解,对傲慢无礼却不能容忍,这充分说明韩国人非常重视文明礼仪,尤其是对长辈的礼仪。

值得注意的是,韩剧中进行家庭礼仪规范教育主要是通过日常具体生活情境中的规范教育及尊长礼仪来实现的,其目的在于在家中形成长幼秩序,在外形成和谐的社会人际秩序。《看了又看》这部剧一开始,就是金珠和银珠因为背心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爸爸批评姐姐金珠不让妹妹穿自己的背心,说“那是你妹妹”、妈妈批评妹妹银珠“姐姐弟弟都让你打了”,父母正是在这日常简单生活中教育子女树立“悌”的观念,即姐姐要对妹妹友好,妹妹也要对姐姐尊重。当然,通过韩剧我们可以看出韩国的礼仪教育虽琐碎具体,但核心还是生活。主要内容有个人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学校生活礼仪、社会生活礼仪和国家生活礼仪等。这些礼仪为人们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如何为人处世提供了依据,而人们也在践履这些礼仪规范中彰显了自己的家庭教养和道德修养。

(二)以情感为媒介,渗透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等情感教育

韩剧中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战场是家庭。家庭的重要功能就是情感功能,是人的心灵港湾。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在家庭礼仪教育的基础上,渗透“孝道、和谐和为他人着想”的理念,但所有这些规范和礼仪都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和谐为基础。《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父亲正是为了融洽子女间的情感才让孩子们跟自己住在一起,并且规定男人们每周六早上要爬山,各家轮流做东,负责所有人的饮食。儒学的基本精神是推己及人,反躬自身。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自然生长出对朋友、他人、国家、社会的情感。这正是李泽厚“道由情生”理念在韩剧中的实践。李泽厚认为:情感是人的本体。人正是在生活过程中将自己的自然之情升华为社会之情,人与生俱来的七种自然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欲,经由历史洗礼和文化积淀,演化为“亲情、友情、爱情、人际关系情、乡土家园情、集体奋进情、科学艺术情”[5]。《时尚王》中李佳映走投无路时,姜英杰收留她,让她在制衣厂里住下。很小父母去世,缺失家庭温暖的佳映,在英杰的制衣厂里,感到了家的温暖。因珍惜这难得的家的感受,佳映才一直守护在英杰身边,即使因为英杰她失去了在服装学院求学的机会也心甘情愿。正是在“家情”的基础上,佳映生发了对英杰的感恩之情,进而又萌生了爱情。《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的大儿子在家是个孝子,在工作中是个和蔼的老板,为朋友不惜跟自己的老婆撒谎,多次将自己的大衣给路边的流浪汉。当然,韩剧中的爱国思想也处处可见。《时尚王》剧中姜英杰第一次见到在美国大时装公司工作的安娜说,年纪轻轻就能在美国的大公司工作,真是为韩国人争脸,言语中透出无限的骄傲之情。姜英杰买了一部新车,员工们说,车子好好地干嘛又买新车,我们国家一滴油都不产啊!这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爱国情怀和节约意识。当然,剧中姜英杰对工厂员工像姐姐般地照顾也体现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所以,韩剧将人的各种情感,经由生活建构起它们之间的自然联系,让人在观剧中接受教育。

(三)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式进行艺术人生观教育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包括科学人生观教育和艺术人生观教育。科学人生观教育可以使我们明了人生的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来确定我们生活的原则。但仅仅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是不够的。因为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方法)来看待生活,就是把人生当成一个客观事物来观察。但人生并不是一个客觀事物,我们自己就是“人生”、就是“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主观自觉的方法来领悟生活的内蕴。这也即是冯友兰先生所认为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一个有觉解的存在。觉即自觉,它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就是人生内在的一种体验。因此,这就要求德育中除了进行科学人生观的理论灌输外,还需要重视艺术人生观的培养和熏陶,以增加学生的内心体验。因为“生活就是我们对外经验和对内经验总全的名称”[6]。

那么,何谓艺术人生观?“艺术人生观就是把人生、生活当作一种艺术看待,使它优美、丰富、有条理、有意义。”[6]具有艺术人生观的人,无论在何种情境和条件下,都能通过艺术的方式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他的生活意义中来,由此将自己的生活打扮得绚丽多彩,充满趣味。韩剧非常重视用艺术的眼光看生活,它“所表现的体裁来自于通俗的日常生活琐事,没有光怪离奇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画面,它是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表达。”[7]在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中,探究生活的美,并引导人们用艺术的眼光看生活。韩剧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集中体现在:情节美、画面美、人物美、情感美(亲情、爱情、友情等)。韩剧的剧情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温馨的。无论平凡的故事还是传奇的人生都会给人一种亲近感,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即使是上百集的剧情,观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如历史剧《大长今》、家庭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爱情剧《看了又看》等。长而不厌,靠的就是剧情美。画面美是韩剧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就是演员的美和场景的美。俊男靓女是韩剧中最养眼的地方。他们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清新俊朗的外表抓住观众的眼球。女主角清纯、温柔、善良、解人意,积极进取不张扬。如《爱有天意》剧中的清新女孙艺珍;《大长今》剧中“氧气美女”李英爱;《爱在哈佛》剧中的“第一天然美女”金泰希等。男主角沉稳、成熟、专注、痴情、细心而不拖沓。如《夏日香气》剧中浪漫温柔的敏宇;《律师事务所》剧中阳光正气的郑英雄;《新娘18岁》剧中可靠体贴的大叔;场景的美更是渗透在每一部剧情中,如《浪漫满屋》剧中海边的房子、《冬季恋歌》剧中秋天的小路、《蓝色生死恋》剧中上学路边的油菜地。人物美更让人动容。剧中男主人公俊朗的外表、配着深沉而充满爱的眼神、得体的言谈举止,与女主角温柔甜美的微笑、谦和优雅的表情成为一幅幅恬淡的水墨画,引人无限遐想。当然,情感美更是剧情的主线。对亲情的渴望、尊重、珍惜、享受之情;对爱情的执着、真心、痴心之情;对友情的呵护、忠诚等真正构成了“七情正、天人乐”的美学享受。可以说,韩剧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情感直击人心中最温暖的地方,让人感动、思考和回味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上海: 复旦大学:2007. [2][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1.

[3]崔志鹰.儒教文化与韩国现代社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97-102.

[4]白宏亮.韩国的礼仪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2):124-125.

[5]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07.

[6]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7]李伟.论近年来韩剧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8-31.

作者:王晓丽

韩剧儒教伦理特征论文 篇2:

中韩跨文化交际的心理认知

摘要: 文章探索了在中韩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从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到文化整合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为文化移情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文化整合要求文化移情坚持适度原则。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身份 文化移情 文化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日益广泛。自上世纪末,韩国的大众文化就如潮水般涌入我国。它以韩剧为代表,在中国发展成为包括韩国电子产品、服装、化妆品、旅游和经济发展模式在内的一个相互影响和带动的循环体系。在人们接受、喜爱韩国文化的同时,韩国文化的来势汹汹,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担忧。如何正确地对待韩国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也成了热议的话题。跨文化心理学认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和文化整合。[1](172)笔者即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中韩两国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一、文化身份认知

跨文化心理学认为交际主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cultural identification),其特征由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所言、所行、所感表现出来。文化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属于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对自己的文化会有一种认同感,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因此具有同一文化身份。[2](89)人类学家杰尔兹(C·Geertz,1973)认为,文化认同感具有感情色彩,人们对自己的群体文化和群体成员会产生亲近感。[1](172)

中韩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与西方文化不同,作为同源文化的中国与韩国,有些事物或现象在两种文化中都存在或类似,如文化背景(文化感情色彩),民族的心理因素、思维方式、审美和价值观念。中韩两国的跨文化交际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从汉字、民族服装到姓氏等方面,韩国都传承着中华文化。从三国时代到统一新罗、高丽时代,起源于中国的孔孟儒学,一直作用于韩国人的基本伦理、日常道德乃至国家的统治哲学领域。儒教是韩国社会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础。在李朝时代儒教就被定为韩国的国教,形成了儒学化体制。受传统的农业生产条件限制和儒家礼教的影响,韩国人把修身、齐家、治国看作最高的理想和境界。几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支配着韩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人际关系领域,儒家思想仍然受到尊重。例如,对长辈、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女性对男性的遵从和依赖;注重面子,讲究形式等习惯。深层底蕴里蕴藏着许多共通或相似的文化内涵,这造就了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知识信仰,特别是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两国拥有许多相近的文化主题,在文化根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都存在着相通性。正是这种中韩文化的相通性,降低了文化差异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焦虑,减少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使中国人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为文化移情的产生奠定了心理基础。

但是即便是同一文化群体中的成员,我们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异质性。[3](74)随着全球性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和其所处环境的异质性进一步加剧,同源文化的差异也由此分化和显现出来,各民族独有的历史个性和精神气质在这种分化中变得更加独特、更具魅力。与千年前进入韩国的中国文化不同,如今进入中国已经是整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具有韩国特色的韩国文化。一边是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发达,物质生活优越,年轻人时尚前卫;一边是传统家庭伦理习俗。他们借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观点,将两个反差如此鲜明的东西,在韩国人的生活中融洽并存。而在中国,经过历史上各类运动的批判,儒家文化的影响正在逐渐消失,日常生活中那些还值得保留的儒家礼仪也所剩无几。西方文化的侵入,让中国丢失了一些优秀文化传统。韩国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中韩文化发展的这种差异,让中国人有了一个重新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看到了在文化交流中本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这也为文化移情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二、文化移情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是指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4](29)各民族文化都存在着自己的民族特质,具有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因此,文化移情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

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下,文化移情决定交际主体选择以何种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并在何种意义范畴内解释信息内容。[1](173)中韩两国的文化移情,首先在韩剧上找到了切入点。位于“韩流”最前沿的韩剧,虽然其中讲述的都是生活的琐事,但却将韩国文化的各方面特别是价值观、道德观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蕴涵的儒家文化,讲究礼节、尊老爱幼、几代同堂的生活,处处流露出令人感动的亲情和温馨,同时蕴涵着做人的道理,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伦理观、道德观,使中国观众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此外,文化知识告知交际者在何种环境下,针对何类交际对象,采用哪一种交际方式最为恰当。[1](173)韩国并没有像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样大张旗鼓地进行文化扩张,而是从音乐、电视剧这种乐于为民众所接受的文化形式着手,意于展现韩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并以平等、自由,而不是统治、控制的方式去传播。在跨文化交际中,强加的东西不一定能被接受,反而会因为文化的冲突和民族的自尊心遭到抵制。“韩流”这种既不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地强加灌输,也非文化霸权强行形成的文化现象反而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意识。

三、文化整合

文化移情并不要求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能否通过交际手段建立一个新的文化结构,即第三文化。第三文化含有交际双方的文化身份特点,是交际双方在沟通、交流切磋中,在相互宽容、体谅的前提下,互相适应、各自调整的产物。跨文化交际过程也是建构第三文化的过程。[1](174)

但是,随着中韩跨文化交际的深入,韩国文化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对韩国文化的这种喜爱却在一部分人中变成了盲目的崇拜。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韩国电视节目被引进,且总能取得较高的收视率,韩版的服饰、韩国的化妆品都广受欢迎,韩国品牌的电器、电子产品已经撼动了日本顶级品牌在中国的销售,去韩国旅游也成为了一大热点。这种现象越演越烈,几乎成了只要是韩国的,都是好的;商店里的商品,只要是说是韩国的,价格就翻好几倍。但其实很多韩国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更有一些所谓的艺术创造者们将韩国热门电视剧的剧本“拿来”,重新拍一遍,其中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甚至于对白都一模一样,唯一改变了的只是人物的名字。这就是移情过度的表现,是文化移情的严重越位。

移情过度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新的障碍。过度的移情,模糊和混淆了交际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丢弃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立场,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适度原则是文化移情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文化移情坚持适度原则是由文化的民族性、动态性、交融性等特点和跨文化交际的性质决定的。文化移情并不要求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4](31)坚持适度原则,在文化移情时就应该做到既不完全固守,又不完全放弃民族本土文化的立场,力求在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间寻找相互调适与动态平衡的机制和张力。文化移情只有适度,才能有效地实现双向交流和沟通,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因此,我们喜欢韩国文化,在中韩两国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全面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在保持我国原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涵的同时,从韩国文化中看到应该学习的长处,并将其吸收过来,充实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调整和改进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文化更加丰富,而不是对于韩国文化的全盘肯定,更不是对于本族文化的全盘否定。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跨文化交际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不同文化在反复的交往中,在多样性的文化中铸造自己新的特色。在跨文化交际中,求同存异是首要方法,“移情”适度是首要原则。求同就应该正视文化上的共同性,努力寻找和扩大与其他文化共有的价值观。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让我们必须承认差异的存在,并且视差异为重新审视自己文化的一种资源。文化移情必须遵守适度原则。跨文化交际应该在保持原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不仅要尊重别的民族对文化价值观的选择,而且要从别的民族的文化中看到应该学习的长处,并将其中积极、科学的要素吸收过来,充实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

参考文献:

[1]王佳英.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心理认知[J].学术交流,2006,(6):172-174.

[2]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2000,(1):87-91.

[3]胡礼忠,汪伟民.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2004,(2):74-80.

[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29-31.

作者:卓 勤

韩剧儒教伦理特征论文 篇3:

从受众心理角度透视韩剧热播现象

【摘 要】2014年新春伊始,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掀起了全民追“星”热,整个微博、微信朋友圈都充斥着对该剧的剧情、服饰、美食、流行语等的热议。本文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个案,从受众心理学角度分析韩剧热播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韩剧 受众心理 《来自星星的你》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自2013年12月18日开播,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掀起了新一轮的韩剧热。 “星星”掀起收视狂潮引起众多业界人士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从受众心理学角度分析该剧热播的原因。

一、受众心理——使用与满足

美国社会学家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或心理需求的活动。①“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1、情感期待的满足心理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诺的观点,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后,就会渴望情感的交流。观看韩剧实际上是一种在观看下的放松,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带来一种精神上的释放。韩剧之所以长久不衰,正是抓住了情感这一根本,满足人们对情感的共鸣。通常情况下,“爱情”是韩剧的主线,“离合”创造了故事的起承转合,以一种“日常生活”特点的童话式的叙事方式,在内容上满足了观众的观赏要求。韩剧以“抒情”见长,爱情、亲情、友情是其主要的表现题材,也是最能打动观众使其产生心理共鸣的核心内容。被日常生活和工作所累的人们,在电视剧演绎的虚拟人生中寻找到一丝情感上的慰藉。②在韩剧中,不少被我们忽略的情节不经意地在剧中呈现。儒家的仁人、孝悌之义、夫妇之伦、长幼之序等都凸显在韩剧的日常生活中。

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同样继承了以爱情为主线的故事框架,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穿越、瞬移、不死超能力等一些新元素。剧情不再是“受伤”、“生病”等一些苦情剧,而是增加了许多搞笑的萌点。全智贤扮演的女主角装疯、卖傻,在女神和女神经之间转换自如,她的逗趣表演使受众心理得到娱乐消遣,给人带来愉悦感和解脱感。

而《来自星星的你》除了搞笑、逗趣的剧情外,也有刻骨铭心的爱情,韩剧很善于通过细节刻画这种情感。这部电视剧与以往桥段单一而重复的韩剧不同,它的每一集的前一部分都在讲述400年前的往事,交代都敏俊跟古代千颂伊之间的生死离别。中间部分是用“倒计时”的手法讲述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其中还穿插闪回镜头。结尾部分是采用彩蛋的形式对于故事进行补充。在此剧中,都教授的离别是一个倒计时,而这一悬念的设计时刻牵引着受众的心。

2、审美动机的期待心理

韩剧除了内容上与中国观众审美心理接近外,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努力追求美学风格,实现观众的“心绪转换”。韩剧画面清新优美,色彩鲜艳但不杂乱,外景的选取大多干净空旷,景色宜人。观看韩剧不仅满足了观众自身的情感需求,也是一种视觉享受。③电影式的大制作,韩剧制作团队内部分工明确,无论灯具样式还是室内装潢摆设,都呈现出“精细”效果。负责《来自星星的你》制播的SBS 公司公开剧中“Time Slice”的拍摄制作手法。所谓“Time Slice”即同一时间多机位拍摄,使得画面多角度呈现事件达到延长播出时长的效果。前期拍摄完成后,运用CG 特效通过人物消除、背景独立取景等方法重新结构,拍摄到的画面被分隔成多区域,最终与背景结合,形成播出时的震撼效应。这种技法并非《来自星星的你》首次使用,《骇客帝国》系列及《福尔摩斯》等影片早有探索。④同时,《来自星星的你》受到时尚男女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剧中的时尚元素。片中的千颂伊穿着Chanel、Celine等大牌时装轮流上场,据统计,最多的时候千颂伊在一集中更换了7套服装,让观众过足了眼瘾。而剧中所说的“炸鸡、啤酒”、服饰、化妆品、电子产品甚至家具都引起了追捧和热卖。

二、受众的编码与解码

在传播学中,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解码是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编码和解码是在人的大脑中所从事的一种主观活动,编码作用于传播者的大脑,解码作用于受传者的大脑。而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就是传受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

中韩两国文化接近,韩剧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传统色彩。韩剧骨子里传统、朴实、谅解与宽容,体现了许多东方人的伦理观念;韩剧主人公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浓厚温馨的家庭场景在韩剧中更是无处不在。儒家伦理已成为当今韩国维持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粘合剂,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动力之一。可以说,儒教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作为一个轴心在韩国的思想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⑤之所以宣扬儒家伦理道德,是因为韩剧契合中国受众审美心理的文化背景。而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在一起。这种心理趋向对人的认知活动作用很大。

首先,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尽管场景很现代,元素很时尚,但骨子里确很传统。这一点符合中国人的心理趋向。在剧中男女主角的爱情贯穿整个剧情,在对两个人的感情演绎上,全剧没有低级趣味的画面,这也契合了中国受众对坚贞爱情的传统认识与理解,受众看到是一种纯真、美好、互相担当、向善而生的感情。

其次,剧中也充满着浓厚的中国风。第一集中,都敏俊与张律师聊天时,他们手边溢出香气的花茶、指下熟悉的象棋盘和棋子以及墙上养眼的字画,在片中多次出现汉文书籍如《列女传》、《聊斋志异》、《明心宝鉴》以及簪子、瓷器等,受众在看到这些场景及物品时,丝毫不会感到陌生,更有助于受众的解码。

再次,电视剧不同于雕塑、绘画,属于单向传导的艺术类别,受众解读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地在与电视剧进行着交互式的沟通,更关键的是这种持续反应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和发生不可小视的效果,如微博上发表的评论,网络打分,网络推介,鼓动周围人观看对电视剧予以传播扩散,使该剧为更多的受众所知晓。

三、受众的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公众流行心理定势作为一种群体心理,对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作为一种大众心理现象,流行或时尚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人们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⑥

对于《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受众的从众心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朋友圈、微博、贴吧、论坛中对于《来自星星的你》的热议,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该剧不了解的受众也加入到收看的行列。例如,网友@香草咖啡果冻:“为了追上大家的脚步,最近我在恶补《来自星星的你》和《继承者们》,看看究竟哪那么吸引你们。”

四、媒介环境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所营造和建构的虚拟环境。大众媒介常常通过自身特有的议程设置的方式创造媒介环境。《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得益于网络媒介环境下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加之热播期间网络媒体给受众设置的媒介环境,使得这部电视剧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

与此同时,“意见领袖”对这部剧的收视率也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与几年前《大长今》的流行不同,这次韩剧再次掀起高潮的一个原因是,在他们的粉丝中,很多是 “意见领袖”。据统计,在《来自星星的你》热播期间,先后有六十多位明星公开承认追“星星”。例如,高圆圆在微博晒雪景并引用剧中的台词:“初雪,炸鸡和啤酒在哪里?”瞬间引来数万网友附和。一直调侃刘恺威是“老来得子”的杨幂,发微博关注大结局:“网上谣传教授400多岁老来得子了,不知道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刘叔叔我以后就再也不黑你了。”赵薇为该剧点赞:“电视剧能拍到这种品位水准,必须赞一个!”推出了多部热播剧的于正也提出相对专业的赞许:“‘星星’真心好,值得研究。剧情很棒,简单而纠结,内外景结合得非常好,没有乱乱的场面。”

这样的名人微博,从传播的过程来看,是属于二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更多的时候,名人微博是原始意见领袖发布信息的“放大镜”,⑦意见领袖本身是掌握了话语权的群体,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这些在微博上公开自荐该剧的明星们,拥有强大的粉丝团,在微博中,受关注度也是很高,所以,他们发布信息的影响力也大。在这些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下,整个媒介环境都营造出一种追“星星”热。□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王倩,《韩剧的传播特征与受众心理分析》[D].湖北大学,2007:41

③李芊,《韩剧在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9(4):101-103

④孙文文,《新“韩剧”传播现象解析》[J].《电影评价》,2014(4)

⑤楼宇烈,《儒学在现代韩国》[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1):132

⑥郑文军,《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泰囧〉》,http://tiebabaiducorn/p/21012

0609,20I3-1-l4

⑦马晓杰,《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研究——以微博为例》[D].黑龙江大学,2012:26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姚少宝

作者:陈立园

上一篇:中职体育田径教学论文下一篇:主题墙创设幼儿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