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法制构建论文

2022-04-27

摘要:班级是高校最基层的单位,是进行教学活动最基层的组织,有效的高校班级管理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高校的扩招及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遇到的就业问题都增加了高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对高校班级实现民主管理是实现班级和谐的唯一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学生管理法制构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构建论文 篇1: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摘要:在依法治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加强和完善学生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正当的管理程序,完善侵权救济制度;努力提高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等方面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以维护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法制化

前 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两重性,既要对学生进行相对的约束和限制,通过适当的管理维持稳定和谐的秩序;又要通过管理培养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法制和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相比之下,后者更显重要。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如何准确界定和有效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提出的复杂背景

1.依法治国和教育体制改革迫切要求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转型,原有的管理制度已无法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学校规章制度滞后,并且缺乏法律依据、管理制度缺乏规范的程序,管理措施不得法等严重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

2.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呼唤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落实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只有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良性运行,才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

3.公民权利意识增强要求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

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更是平等的享有权利的公民。1997年高校并轨招生改革使学生缴费入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学费并提供服务的现象出现,这种新型关系使学生原本处于法律关系弱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和教育行政机关被家长和大学生起诉的案件逐步增多就是最好的例证。

事实胜于雄辩,学生管理法制化之路已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深刻内涵

准确界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与学生之间既存在着传统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即不对等的管理与被管理,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又存在着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即平等的法律地位。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就是指高校管理者依据法制理念和精神,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制定合理、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依法律程序合理行使管理权,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全面指导、教育、服务和管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内容十分广泛,它涵盖了学生管理观念的法制化;学生管理制度的法制化;学生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学生管理程序的法制化;学生管理侵权救济的法制化等五个部分。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实现路径

 1.从观念层面看,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法律地位,树立现代学生观,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从法理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表现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一直把教师作为高校活动的主导与主体,高高在上,忽视了学生的权利的维护,导致了长期以来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都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应该对其严格管理,但也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地位、有主体意识和需要的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而且在行使教育管理权时,应首先考虑的是不是如何处置学生对学校更有利,而应当是这样处置是否合法,是否会侵犯学生权利。因为教育的现代化最终会落实到对人的终极关怀上。

2.从制度层面看,加强和完善学生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正当的管理程序,完善侵权救济制度,形成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长效机制

管理需要规范,规范依靠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出发,制定、修改和完善与教育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相适应的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建立要依据四个原则:第一,体现法治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保证不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冲突;第三,规章制度颁布前要进行公示,广泛听政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学生意见,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综合测评评定办法,奖学金和各种奖励评定办法、困难生补助办法和学生的违纪处理等;第四,具有可操作性。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中内容已过时,不能反映当前实际情况或者与国家的法律不相符的要及时修改、完善。与此同时,完善侵权救济制度也是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成立学生申诉委员会,建立学生申诉制度,对学生申诉进行复查,解决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证学校行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3.从教育和管理层面看,要努力提高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育法制化的和谐育人环境

高校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制观念是严格依法办事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转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能力。学习借鉴美国高校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最大化地维护和保证学生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多渠道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培训、讲座和自学等途径加强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使其不论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还是处理学生的违纪问题,都能依法行政。

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学校、与他人关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学校要运用课堂教学、讲座和法庭旁听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其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法律上赋予的基本权利,逐步提高维权意识,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另一方面将法制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党课、团日活动等途径,将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结合起来,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法、懂法和守法习惯,发挥他们在社会上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为培育法制化的和谐育人环境,推进整个社会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依法进行,不仅是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家建立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大趋势。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戴颍,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构建,科教文汇,2008(6)

[2]刘建发,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化管理的障碍和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07(11)

[3]张红鑫,高校学生管理I作法制化体系的构建,中国集体经济(下旬刊),2007(7)

作者:贺芳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构建论文 篇2: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班级民主管理

摘 要: 班级是高校最基层的单位,是进行教学活动最基层的组织,有效的高校班级管理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高校的扩招及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遇到的就业问题都增加了高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对高校班级实现民主管理是实现班级和谐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 和谐社会 高校 班级 民主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我国目前正处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维护高校的发展与稳定,构建和谐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是高校最基层的单位,是进行教学活动最基层的组织,有效的高校班级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随着高校的扩招,影响高校和谐的“不和谐”因素在增加,高校班级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在高校班级管理中选择民主的管理模式。

一、民主管理是实现高校班级从“不和”到“和谐”的重要途径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毕业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所遇到的就业问题,高校中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增大,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民主管理则是实现班级从“不和”到“和谐”的重要途径。

1.高校班级学生中存在“不和”现象。高校内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学习相同的专业,但他们身上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点,比如来自不同的地域、出生于不同的家境、有不同的性格、学习能力不同,等等。随着高校班级人数的增加,这种差异性还在增大。不同地域的学生来到学校这个共同生活的地方,一定会有很多不适应。特别是一些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来到繁华的都市,面对可能没有见过的消费方式,以及大学生活本身的生存压力都会让他们的心态发生微妙变化。在高校班级中还会有一些“边缘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生与主流人群格格不入,在成绩、生活等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些学生可能存在思想观念的问题,可能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可能是家庭贫困难以为继,可能心理上有偏差产生厌学,可能是情感问题没能正确处理使得精神委靡不振,还有可能是单亲家庭导致长期心理压抑,虽然表象一致,但其成因却千差万别。高校班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不和”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2.高校班级传统管理模式的“不和”现象。高校班级传统管理模式把学生听话、顺从和遵守纪律作为管理的目标,片面强调严格管理学生的手段,不恰当地突出管理者的威权,弱化学生主体的自主行为能力,忽视学生中存在着的个体差异性。在班级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最为紧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实行“我说你听”这种传统的被动式的不平等管理教育模式,辅导员或班主任不深入学生中间主动和学生交流,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手段上亦不符合民主的程序和平等公正透明的过程,尤其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这种“威权”管理模式下,学生失去了许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机会,在参与班级各项事务的计划、控制、管理及监督时民主氛围不浓,缺乏参与的热情。高校班级传统管理模式的“不和”加剧了大学生个体身上存在的“不和”,最终导致班级管理效率低下,不仅无法做到班集体的和谐,更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与大学生成才的实现。

3.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唯一选择。所谓班级民主管理,是指学生以班级制度为行为准则,以主人翁的身份,通过班集体会议或者其他形式对班集体各项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和谐氛围,实现班集体成员全面健康发展的管理方式。[2]班级管理实质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先进思想意识,促其成才。而人才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差异性,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参与各项事务的计划、控制、管理及监督,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实现成才。高校班级是一个存在时间相对较短的集体,同时其组成对象又是一个处在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特殊群体。所以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双向对话交流和协商,用更民主的、个性化的、柔性的管理方式凝聚人心,追求集体和个人利益和谐的实现。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民主透明的管理方式,实现角色转换,由教育管理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指导者和激发者,使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服从者转变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班级民主管理方法的创新

1.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前提——尊重“不同”,班级管理者应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往往过分突出班级管理者的权威,班主任或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它强调的是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强调同一性,这种管理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己任,在管理目标的确立上,要将大学生生命个体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而不再是“尚同”于学校工作任务的完成。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速度是不同的,管理者要接受这一事实,尊重这些不同。在学生行为与规章制度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管理者不应惧怕这些冲突,而应寻找融合的契机使其辩证地统一起来。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班级管理者应该带着这种爱和学生交朋友,要时时刻刻注意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并使学生明白,他们虽然在知识经验上与老师有一些差距,但在这个班级中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谁也没有特权,谁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见解,谁都有权参与班级的管理。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民主,老师可以提出建议,但是要由学生们自己讨论和表决。

2.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核心——健全班级制度,强化高校班级基层民主建设。高校学生的民主意识比一般公民要强烈,他们往往持有民主观念,但是在对民主的认识上却比较模糊。具体体现在班级管理上,他们反感甚至不服从直接的班级管理模式,追求民主的班级管理,但在民主的认识上却认为民主就是自由,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民主观在班级管理中却又落入了无政府主义的巢臼。因此,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健全班级制度,强化班级的基层民主建设。和谐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就是通过民主方式,集学生的共同愿望和意志,健全班级规章制度,把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融入班集体制度建设之中,让学生按照校纪校规和大学生的道德规范要求来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促使大学生在小的范围内更好地做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和谐相处,养成自尊、自立、自强、自信、自觉、自主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3.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重点——实施班委轮换制,激发高校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毛泽东同志说过“路线确定下来,干部是关键因素”,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同样如此。长期以来高校班级管理中十分重视班团干部的作用,在干部选择与任用上班级管理者主要考虑“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学生,特别是少数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少数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担任班干部,这些学生成为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宠儿,成为了学生中的明星,而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和班干部一直无缘。这种状况不仅加剧了普通学生与少数明星学生在管理能力上的差距,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而实行班委会轮换制则可以完全改变这种局面,班委轮换制度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化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它的实施不仅能实现全员参与、自主管理班级的目的,而且能激活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有助于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4.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新形式——网络与班级管理的融合。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虽然有极少数大学生因为上网无度失去了学业,但是高校班级管理者不应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而应利用网络能够吸引大学生的优势,采用QQ群、BBS、网络“同学录”等方式,建立班级网络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集体的信息发布平台,如会议通知、时事要闻、学习资料等,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在现实的班级中,学生在公开场合发言会受到机会、议题及表达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自由表达,平等地对话。同时由于“身体缺场”,人们害羞和尴尬的心理被大大地冲淡,班级里的每个成员都可以通过文字自由平等地发表个人的言论,倾吐自己的心声,分享彼此的喜悦,这样“边缘人群”也会消失。将网络技术用于班级的管理,能使网络与班级管理这对冲突获得新的融合,也使班级管理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高校班级民主管理的和谐功能

民主化的班级管理不仅可以促使班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和谐发展,而且可以达到班集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1.高校班级民主管理下的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班级管理民主化首先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民主氛围,这样的气氛能够保持班级成员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心身成长。通过民主发现、民主推荐的方式,不仅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很容易发挥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内在潜能也会被最大限度地发掘。首先,在民主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受到鼓励和鞭策,他们更加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其次,班级管理民主化还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为班级的发展献计献策,努力参加各种班级、学院和学校的各项活动。这些富有竞争的锻炼培养了大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使其素质和能力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得到了提高,班级成员实现了和谐相处、全面发展。再次,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还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通过大学几年的班级民主锻炼,学生对民主和民主的程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他们以后的工作以及更多的民主实践做好了准备。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选拔相当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他们将民主的理念及程序带到工作岗位上去,必将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2.高校班级民主管理下的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和谐发展。马克思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离不开班集体,班级民主化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班上的每一个人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个人的利益与班集体的命运和声誉凝聚在一起,使个人和班集体同甘共苦,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感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春天般的温暖。在班级民主管理模式下,所有的班级成员对班集体都有归属感,班级成员在这样的集体中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共同提高。班级制度是班集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他们共同的意志和愿望、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这种共识和认同能激发成员对班集体目标、评价准则的追求,从而富有使命感和自豪感,为班集体争光的荣誉感则更加强烈。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可以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良好班风,因此开展班级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集体活动,人人都愿意参与,大胆参与,认真参与,不但本班学生和老师参与,而且能够吸引外班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可谓“寓管理于娱乐之中,寓管理于教育之中”。

3.高校班级民主管理下的班集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谐高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和谐校园的基石则是班集体的和谐,因此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才是实现高校和谐与稳定的必然选择。列宁指出:“人民需要共和国,为的是教育群众走向民主。需要的不仅仅是民主形式的代表机关,而且要建立由群众自己自下而上来管理整个国家的制度,让群众实际地参加各方面的生活,让群众在管理国家中起积极的作用。”[4]民主化班级管理培养学生从关心班集体做起,进而上升为关注社会和国家大事,“在我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5],因此,班集体的和谐将上升到校园的和谐最终到达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和谐。高校实行班级民主化管理,它为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关心学校、社会和国家提供了良好的、现实的环境条件。同时,班集体民主化管理有利于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人才,有着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学生会自觉地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融入国家建设之中,积极为国家的建设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志翔等.论高校和谐民主化班级管理的功能与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5).

[3][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4]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53-154.

[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82.

作者:邓世平 李迎红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构建论文 篇3:

试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的构建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妥善构建大学生法治化管理体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就如何构建大学生法治化管理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使学生管理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法治轨道。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法治化 构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信息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大环境的变化,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尽快转变观念,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法治轨道,早日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已迫在眉睫。为此,笔者根据新形势下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发挥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学构建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体系的建议,以与大家共商榷。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的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对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的大学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高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管理和服务,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 是指高校学生管理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在法律法规精神指导下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建立合理的权利结构形式和制约机制, 以限制和正确运用学生管理权力, 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 管理结果的有效, 逐步实现学生民主的法治化, 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 41 条规定, 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 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这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不仅在实体制度上实现法治,而且在程序上实现法治。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是一个集组织体系、指导体系、法律体系于一身的综合性架构。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管理的许多方面。

二、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体系的意义

(一)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治国方针。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的建立,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的提高。高校作为科技、文化的辐射源,代表着社会先进文化的方向,对整个社会的法制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在大学生履行法定和学校规定义务的同时, 学校应当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权利。法治精神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中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个人权利, 不随意对待学生, 而这正是高校适应社会走向法治化、现代化的必然。

(二)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是以德治校的保障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就是要通过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保障体系, 体现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实现人文与法治的建构与对接。道德的熏陶往往比强制的法律更加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在法律不能调整的范围内,道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优良美德、大学的精神、学校的校训、教师的人格魅力及言传身教等是最好的道德教化。因此, 建设和谐大学应当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在学校管理中是互补的, 缺一不可。从一定意义上说, 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刚性手段, 以德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柔性手段, 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建设好和谐校园。

(三)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强调人是发展的动力, 人是发展的目的, 人是发展的标志,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就是以大学生为中心, 依法保障大学生的民主权利,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广大学生更加珍惜和学会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遵纪守法,形成人心向上、人心向善、和谐共处的氛围, 使大学发展既井然有序又充满勃勃生机,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过程, 就是对大学生作为“人”的尊重, 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三、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影响构建法治化体系的因素

(一)部分管理者法治意识淡薄,忽视了学生法律主体的存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进程与管理者法律意识的强弱具有密切关系。管理者法律意识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进程则快,否则反之。而当前高校有些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对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及如何维护学生权益缺乏足够认识,所以在管理中采取行政管理的手段,把学生作为强制管理的对象,把学校管理制度当作管理的有效工具,对学生进行强制管理, 忽视了学生法律主体的存在,学生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因而一些行为中必然会受到学生的质疑。

(二)某些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或缺合法性、合理性

学生管理行为合法性指学生管理应当应当符合宪法、法律及法规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依法管理。学生管理行为合理性是指学生管理应当客观公正、平等、善意、诚信地对学生做出管理行为。学生管理行为合法性、合理性是“良法之治”的内在要求,体现学生管理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统一。学生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学籍管理、日常管理、社团管理等多方面管理,学校管理部门的职权、职责需要学校章程对内部管理体制和内设机构做出明确规定,这是学生管理主体合法、权限合法的前提,否则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就有可能越权或滥用权力。高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职权,往往由经学校批准的内设机构职责范围所规定,并不严格规定在学校的章程中,当学生管理行为主体合法性、权限合法性缺失的时候,权力滥用的本质无法保障学生管理行为的合理性。

(三)学生管理工作程序存在瑕疵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程序的法治化程度比较低,“重结果、轻程序”的现象时有发生,往往造成管理权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一是管理工作公开度、透明度不够,有的行为甚至是“暗箱操作”,致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往往会忽视被管理一方学生权利和利益的存在,忽视学生的知情权和了解权。在处理学生行为时往往采取“先处理、后告知”程序,从法律讲即剥夺了学生的陈述权、申诉权、申辩权等合法权利。如有的高校在内部处罚和在招生、考试、学生日常管理、公寓住宿等环节与学生发生纠纷时没有正常履行听证程序,或任何容许学生公开申辩的机会。

四、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的建议

(一)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管理的自觉性

高校学生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的基础。高校应该通过举办法律讲座、督促管理者自学等方式,培养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从而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是管理者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尤其是要学习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若干意见》的要求,对高校的管理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把是否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三是按照有关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加快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促进高校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8]在依法行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侵权行为。

(二) 进一步理清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关系具有双重性质,既有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的行政法律关系,也有双方主体处于平等地位的民事法律关系和合同关系。高校在对学生管理中只有明晰了我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才能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大学生管理的新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理念,是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学校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更应该是一种 “教育”与“受教育”的平等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合法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管理者一方面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平等主体对待,平等交流、双向互动,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知法”才能真正“守法”,才能主动依法管理,切实保障大学生基本权利从“应然”到“实然”。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应该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法律上的基本权利,逐步提高维权意识,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在高校管理中,逐步树立尊重学生权利、保障学生权利以及依法执教、依法管理的法治观念,有利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和管理的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自由、民主、平等精神的培育。

(四)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国已颁布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各高等学校在依法遵守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基于办学自主权的需要, 建立、健全相应的各高校内部的具体规章制度,并且要真正使其集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于一体,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综合测评评定办法、各种奖励评比办法、针对困难学生的各种补助评比办法等规定,还有违纪等处理程序。同时,这些规章制度必须切实可行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至上的权威性。

(五)强化正当的管理程序,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权作为一项行政性权力,其行使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在学生管理活动中,作出影响学生权益的处理或处分决定时,应当事先告知当事学生,向当事学生说明理由和依据,听取当事学生的陈述、申辩或举行听证会,让当事学生参与到处理程序当中来,通过充分的、平等的发言机会,疏导不满与矛盾,避免采取激烈的手段来压制对抗倾向。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是学生权利保障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有符合法治精神的程序方面的规定。没有正当程序就不是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管理秩序,就不可能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学生的权利救济属于正当程序的组成部分,有权利必有救济,英国法学家韦德曾精辟地指出这一点。置言之,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没有救济也就没有权利。法治精神和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权利的事前保障,还应体现在权利的事后救济上。因此,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是推进依法治校,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不可或缺的举措。但对于学生的权利救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当原则和模糊,致使学生的救济性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从法治的角度对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予以完善和重构,显得十分迫切。

总之,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体系既能保护学校的利益,也能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正在逐步走向法治社会的今天,衡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好坏与成败的标准,已不仅仅是管理效率的高低,同时还要看其能否实现对人的正当权益的维护和保障,这样的价值导向才是完整的。保障和维护正当、合理的个体权益,是现代法治精神的核心内容。高校学生管理只有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与建设法治社会的步伐协调一致。

注释:

[1] 覃干超: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J] 2008,(1)

[2]]张红鑫: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体系的构建.[ J] 中国集体经济,2007,(7)

[3]覃干超: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法治化与和谐大学之构建.[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1)

[4]胡晓娥:法治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者,定南浦法网2009- 4- 3

作者简介:王松森,男,1966年1月生,潍坊学院副教授

作者:王松森

上一篇:学生劳动习惯班会设计论文下一篇:学校德育教育手段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