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系统构建论文

2022-05-01

摘要:当前网络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网络传播模式及其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网络传播的关系,为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基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系统构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系统构建论文 篇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构建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来自网络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就需要大学生这种青年群体提高警惕,学会正确辨别和对待来自互联网的各种信息,同时,提高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

(一)网络的发展及影响

随着校园网的发展,应用电脑以及网络进行数字化学习的新的学习模式正在形成,这种转变也使得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高校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能够了解到更多感兴趣的知识,包括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或者其他的课外知识,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目前,高校都普遍开设了网课,学生们可以通过网上选课来进行学习,这种新的模式不仅延长了学习时间,而且使得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网络的兴起与出现改变了原来传统课堂的讲授形式,学生们不再只拘泥于学习课堂知识,在課后,学生们也能够登陆相应的网站学习感兴趣的知识。高校还通过网络与图书馆内的书籍信息进行了对接,学生们可以直接通过登陆网上图书馆来进行查找资料或进行阅读,给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种做法,打破了以往图书馆纸质化的阅读模式,不仅节省了去图书馆亲自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这同时也表明传统的阅读方式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被新型的网络阅读方式逐步取代。

(二)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是二者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大学生是当今中国使用互联网最广泛的群体,也是最大的受益群体,网络早已成为他们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在有待提高的阶段,所以很容易被有害信息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这样不仅会阻碍自身发展,而且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而,将网络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在新时期全方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全面加强在高等校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在学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宣传党的新思想,运用网络为学习和生活提供积极向上的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高校大学生塑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观念。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处在成长并不断完善的阶段,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跟上社会主流步伐加快发展,也就是说,要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其载体的现代化。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既突显时代特色,又体现了在网络的帮助下,当今社会的整体发展态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信息的传播有其特有的优势,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不再是那个“神秘的世界”,所以,通过网络的传播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是十分可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独特优势,以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吸引他们,从而能够使他们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增强了其影响力。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利弊。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实际运行不理想

构建这一载体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运用网络载体之间的新旧碰撞;该载体是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化的产物,是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新事物。但是,任何新旧交替的过程都是不容易的,由于它的出现,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高度信息化以及具有开放性和便捷性等特点的网络载体的出现,使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广,而且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在学校中,教学方式与受教方式发生了转变。“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很多高校教师仅仅把这种载体当成教学的辅助的手段和工具来使用,仍旧停留在用多媒体手段代替粉笔黑板、单向的展示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方面,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面前,依然存在观念跟不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的情况,仍然以“权威”、“导师”为中心的角色出发,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材为中心”,采用知识传授、说理说教等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正视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认知方式、信息接受渠道、交往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迁,使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远离大学生的实际,对大学生产生出的新的思想和问题无法应对,大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对其思想观念有影响的信息内容,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教育所要求的内容,教育者施加的思想政治教育随时面临大学生在网络影响下被冲刷得一干二净的尴尬,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越加脆弱。”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载体的优势认识还不够清晰,对新载体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存在不良信息

网络载体也承载着互联网上存在着的大量不良信息,仅仅依靠当前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对网民行为进行完全规范,上网者总是在网络世界中过分的表现自己或者隐藏自己,因此会产生一些道德问题。网络的开放自由性,超出了政府和学校的可控制范围,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接受和发布信息的主动权,因此,高校在构建这一载体时,还存在着很多隐患。来自网上的信息参差不齐,目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载体的监督和管理力度还不够到位,因而对于大学生在接受来自互联网的各类信息时,难以及时的进行监控和管理,同时也缺乏一种严密的机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甄别、分析和管理,所以不能及时的对那些不良的信息进行删除或者阻止其传播。

(三)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者其他的一些教育活动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代大学生这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对于各种信息包括来自网络的各种不良信息或有害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这一问题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内的所有人在从事相关的教育活动时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和觉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得以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由外化变为内化的过程,所以,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的接受并增强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高校生虽然已经成年,并且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他们在思维方面还未完全成熟,还处于可塑阶段;而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他们能够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较弱,当代学生中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影响,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等因素,都导致了学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在上网时的道德素质十分重要,通过在道德方面对他们进行加强,给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信息时能够正确的进行辨别和选择。
三、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策略

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合理运用网络知识,按照“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寻求正确的管理方法,尽快完善这一载体的构建工作,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提高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视度

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需要重视互联网这块新阵地。因此,以网络为载体,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项内容,还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紧跟时代步伐,宣传新时期新思想;再者,建好相应的专题网站,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在浏览相应网站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提高重视度,形成进步的思想觉悟,实现对其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行的规章制度

网络的虚拟性,以及人们可以在这一空间匿名表达、平等参与,暴露了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所具有的弊端啊,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调整和变革以往的方法,积极主动的适应该载体的发展形式,把握其运用和发展的规律,制定相应的规则,使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挥更大作用。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规律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是互动的活动,所以在构建载体时要关注这一点,帮助主体和客体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居于主动的地位,受教育者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如果缺少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这一活动就没办法继续开展;只有当两者同处于这一活动中并且及时互动,双方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因而,高校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时,要注重规定教育主体和客体双方的互动,不能以“教育者为中心”,否则将没办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2.网上网下相互呼应

在运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时,要重视网上与网下相互呼应。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大多数与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关。如果他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思想问题就难以彻底消除。所以,要处理学生们在网上出现的思想缺陷,前提是解决好他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在网上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和烦恼,然后在实际生活中,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解决他们现实中出现的一系列思想问题,这样才会有效解决他们在网络上存在的这一方面的问题,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标。

3.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规范网络载体的运用,必须把道德和法律相结合应用。网络立德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来影响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能在网络世界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网络立法则侧重于利用国家的强制力,对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网络行为加以制裁。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运用,这就要求,一方面,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自觉地遵守网络世界的规则,对于在网络上进行的一些违反网络道德但还没有构成违法行为的问题,就应该用道德的标准来约束他们,同时,应该建立网络道德公约,通过道德协议的形式提升他们的自觉性;另一方面,相关的网络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完善网络立法的相关工作,道德毕竟是软约束,只是借助主体的自覺性,而对于一些自制力差和自觉性较弱的人,只有通过运用法律的手段才能够更有效的规范上网者的言行;针对一些网上违法乱纪的行为,应该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惩罚。

(三)构建网络化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高等学校要建立相应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体现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网页。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要对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进行严格把控,把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剔除出去,把一些包含先进文化的信息引进来;要统筹规划,针对校园网络中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各个学生社团的网页、各个学院官网等网络资源中,进行有效充分的利用,设立关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栏目,尽可能的使这一项工作实现全网覆盖。

(四)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专业师资队伍

当下构建这一载体,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并能熟练运用这一技术的人才,同时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即培养专业的教育者。所以,通过网络进行思政教育与在网下开展这一教育大不相同,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网络育人”,达到高校的教育目的。而在这个信息时代,想要胜任这种复杂的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成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有效的落实,只有拥有了充分的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才能够通过网络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够使高校的教育工作完全落实。

(五)提高大学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素质

“信息素质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利用的能力。”〔〕提高网络信息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在网络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均涉及道德方面,所以高校要重视加强大学生在网上的德育工作。道德教育不具有强制性,是一種内在的自我约束力,人们一旦具有这种观念、形成具备这种良好品质的素质,是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步。我们应该把那些外在的规章制度内化为每个参与者的内心道德信念,把外在的法律规范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律,这样才能使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真正发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事物,研究这一载体的构建,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从理论层面讲,该载体的诞生是这一学科成长的需要,也是促进相关理论发展的需要;从实践层面讲,通过研究这一载体的构建,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迫切需要。随着网络技术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新时代的新思想进入了岗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产生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在未来一定可以更好地结合,网络对于它的影响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天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运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周利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创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2008:21.

〔3〕秦双梅.网络载体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5.

〔4〕孙兆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运行现状及建设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张青青.“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6〕孔好为.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导刊,2010,(08):145~146.

〔7〕孙大志.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5~6.

〔8〕马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与管理〔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2007,(01):122~124.

〔9〕宁云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J〕.法治与社会,2016,(06):223~224.

〔10〕江萍.关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之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2:211~212.

〔11〕李泽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策略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365~366.

〔12〕孙长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研究及其评价与展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0(02):48~51.

〔13〕陈俊.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张 港〕

作者:李万鹰 李珊

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系统构建论文 篇2:

网络传播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反应

摘要:当前网络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网络传播模式及其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网络传播的关系,为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基础。

关键词:网络传播模式;大学生;心理反应;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世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价值,也重新构建了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和网络传播模式。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重要群体,其网络行为的自由度和复杂性,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因素之一。当代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抵御网络诱惑,摒弃消极反动的网络思想,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传播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因此,了解网络传播模式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反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关键。

大学生是网络传播的广泛参与者,既是“传者”,也是“受众”,两者相互融合,交叉作用。这样的交融性决定了大学生行为和心理的不确定性,也就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界限,形成了新型的网络传播模式和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

一、放大模式与闲窃心理

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每一个人认定为一个代码与网络联系着,当某一个被大众广泛关注的代码与你的代码有联系时,你就会在网络上被放大。这一传播模式的载体是当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大学生也是这张巨网中的成员,在校园网络乃至整个网络世界中,都有可能因为某个事件而被关注和放大。放大模式的作用类似于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使得大学生的言行无处躲藏,不管大学生是否愿意卷入网络中。心理学认为,当人们较长期地受到一种新的社会情境刺激的时候,往往会导致新的行为和心理内容的出现。大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与其他大学生畅快地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双向的、个性化的人机系统。由于大学生在交流时面对的是一台机器,交流载体是计算机的仿真技术,不会面对面的四目相对,所以大学生可以用任何面目去应对交流,特别是那些平时比较孤僻的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尽情释放自我,而不会招来其他同学的眼光。这种闲窃的心理就是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常用一种放松、管闲事、窃喜的心理来参与其中,比如在校园“人肉搜索”过程中,大学生会积极地帮助寻求某个人,并且期待着结果出现,这在无形中放大了原来的信息范围,大学生自己也参与到这个放大的过程中。闲窃心理是中国社会群体中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民族劣根性的心理表现。

二、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与叛逆心理

反沉默的螺旋又称树状结构,即大学生产生的个人意见往往不再附和主流观念,而是无意或者故意形成不同的个性意见,这也是九零后大学生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使信息在网络传播中不再是大规模的主流思想,而是分割成不同的、越来越多的细小分支观念,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意识世界。在规范较少的网络上,大学生就像到了一个无政府主义世界中,不仅信息可以自由传播,大学生的情感也可以随心所欲的抒发。同时独处的网络环境容易使人形成一定的叛逆心理,把现实生活中看不惯而又无法释放的情绪在网络上忠于本我的发泄出来。但是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很难掌控言行中的那个“度”。若是在主流思想或言论环境下语出惊人、独树一帜,这可以称作网络个性,但是大学生如果越过那个“度”,叛逆过头,就会造成心理扭曲,以至于出现大学生黑客这样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黑客是挑战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制造病毒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心理模式就是典型的叛逆心理,表现为搞恶作剧、骚扰他人、入侵学校管理系统等。由于网络法规的不健全,以及校园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使网络行为的约束力有所下降,网络独处让大学生可以赤裸裸地表达,释放了人性中不道德的能量部分。

三、水渠模式与选择心理

当大学生面对比传统媒介强百倍的信息洪流时,不再简单的选择性接触,而是对有些自己不关心的信息根本不接触,直接把自己需要的信息引流入自己的水渠中。在水渠模式的这个选择过程中,大学生成为网络传播中的“第一把关人”,建立自我需求网,主动鉴别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信息,而这种“第一把关人”作用是在社会控制弱化和削减的过程中强化出来的。人的注意具有“指向”和“集中”两个特征。注意的指向特点是人的认知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反应,也就是水渠的闸门所在。注意的集中特点,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够离开那些相对无关的信息流,而且还能够抑制相对无关的信息流,这就是选择与排斥的整个过程。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进行许多不同的角色体验,即使这些角色也是虚拟的,但是它仍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不能满足大学生角色扮演的各种心理需求。这就是大學生在网络传播中选择性理解和记忆的更深一层心理需求模式。网络环境的超时空性和匿名性,令大学生儿童时期被压制的自我意识渐渐苏醒,角色扮演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自由的转换。这种角色扮演在网络空间中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如平时懦弱、网上勇敢,平时沉默寡言而网上滔滔不绝。也就是说,在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中,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评价,即大学生选择了一个能够得到自我认同的安全环境。大学生主动选择“水渠”的自主性使人们获得了充分的控制感。长期以来心理学家认为控制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内在动机,心理学通过多个实验说明了控制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类应对环境的重要心理资源,增加了控制感反过来说即是减少了无助感。

四、飓风模式与主动心理

飓风模式是指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自主发动信息生产、搜集、展示的一种传播方式,大学生成为主动的“议题设置”者,这种模式是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众群体重叠与交叉的突出表现。网络世界每天都会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信息飓风,有的攻势会形成气候,广泛影响其他大学生,大部分小气压都被淹没了。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活动平台,比如现行的许多代理软件,图片、视频编辑软件等,都为大学生自行制作语言、图像和视频信息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几年火热的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虚拟空间为大学生制作的信息飓风提供了发布平台。这种主动参与网络活动、发动网络飓风的例子有很多:网络造谣者秦火火利用网络散播谣言,引起众多网民的评论,然而众多事件的背后却是谎言,是秦火火利用网络进行的欺骗,这在社会中引起人们对网络真实的又一次思考。

五、网络虚拟团体与群体心理

由于网络的独处环境瓦解了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和层级概念,把权力分散到每个节点中,这样平等的网络地位更容易互相采取联合行动,建立种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虚拟团体。“这些虚拟的网络社区从功能上来讲,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系列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归属与被接受的需求、通过反馈过程而被证明为正确的需要、同他人一起分享共同体验的需要、同他人一起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机会”。这样的虚拟网络社区在当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QQ群、明星贴吧、驴友俱乐部、黑客组织、微信圈、电影交流社区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网络社区。大学生可以带着五花八门的共同兴趣赶来,在这里趣味相投的大学生进行平等、畅快的交流,而不需要遵守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规范。

网络虚拟社区形成的心理动机是大学生特有的群体心理。“所谓群体心理就是人们结成群体时所伴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如暗示、模仿、从众、心理气氛、感染、谣言、风气、社会偏见、集体牢骚、风俗、传统等,都属于该范畴。”在网络社区的虚拟特性下,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虚拟的网络团体最需要的就是成员之间的真诚、信任,这关系到信息共享程度和合作程度,只有充分的信任才会与在外部的市场资源和别的功能上形成互补关系的虚拟企业进行合作。虚拟网络社区的命运并不是稳定的,而且有可能仍以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前提下向现实社团发展。比如大学生开的微店就是这样一个以网络上交易为基础的网络社区,而交易实现的过程还是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实施。一般这样与现实有密切关系的网络社区发展就是比较成熟的。

六、结语

在网络世界中,由于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大学生以不同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网络活动中,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传播又会刺激到大学生的机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反应模式。以上五种网络传播模式与心理反应模式,能够对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产生的网络行为有一个更明确的自我认知,帮助其认识到某些极端的网络行为是由于不健康的网络心理造成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消减其他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才能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同时,对政府和高校来说,在网络犯罪和网络沉迷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不仅要制定强制性的网络法律,还要从道德、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来努力。对于网络成瘾者而言,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幫助调适不良心理,进行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灌输,尤其是为德育理论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积极引导正确的网络观,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网络环境透明起来。

参考文献:

[1]程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王小章.中国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

[4]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5,(5).

[5]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作者:胡莹莹

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系统构建论文 篇3:

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现状及收费模式展望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收费管理模式,以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在这个互联的时代,校园网络已成为数据快速传递的良好平台,构建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收费管理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 收费管理 高校信息化 数据共享 移动客户端

高校学生收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从手工管理到收费系统软件管理的转变。近几年,有许多高校与商业银行联手,又推出了更为便捷的网上银行缴款业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是高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升,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风起云涌,使高校学生收费更便捷、更及时、更准确已成为各高校收费管理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是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其主要工作流程大致如下(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1、学生信息导入。高校每学年初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新学年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在收费管理系统中进行设置添加,并根据学生处提供的学生相关信息及银行提供的学生银行卡号制作成格式文件,然后导入收费系统,完成基本信息的录入工作。

2、生成应收款。根据学校下发的各专业收费标准以及收费项目(一般包括学费、住宿费、书费等),在收费系统中进行各专业收费标准设置,然后进行费用公式定义、费用计算,生成本学年的应收款,同时进行抽查、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3、银行批量收费。高校一般在学生报到前先进行银行批量托收,包括批扣文件生成、上传批扣文件、等待银行扣款、生成批扣回执、批扣回执导入、收费收据生成、汇总对账等工作。

4、零星费用的收缴。零星收缴除未能批扣成功的学生外,还有一些特殊学生,比如有助学贷款的、有奖助学金的、家庭困难缓交的等等,另外教务处的计算机考试报名费、英语等级考试报名费、辅修费、重修费等的扣缴工作也比较繁杂。

5、数据信息变更。学生收费系统需要动态维护,根据教务处提供的学生学籍异动情况及时进行学生信息的变更,同时对休学、退学、入伍的学生按相关文件规定仔细审查,结清其学费、住宿费、书费等;根据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住宿情况进行住宿标准调整,同时退补住宿费;另外,学生的银行卡更换率也比较高,为确保收费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必须及时准确地更新系统内学生的银行卡信息。

6、学生毕业处理及收费系统的初始化。高校每学年末需完成本学年的费用清算,做好毕业生的欠费清缴工作,然后进行收费系统的初始化工作,将数据备份后结转下年,为新学年新生信息的导入及新学年应收款的生成做好准备。

二、现行收费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收费管理系统最初是财务部门为满足收费管理需要而与开发商独立研发的,与本校的学籍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无法共享,从而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如学生学籍变动时,教务部门已经修改了学籍管理系统内学生的个人信息,但仍需将变更信息报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据此修改收费系统中的相关信息。可见,由于基础数据不共享,职能部门间的工作交叠严重,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发生遗漏及错误,从而给学生及管理部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收费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及代办费等大额、固定项目的收费,而像四六级考试报名费、重修费等,在使用上都存在局限性,只能间接利用收费系统的托收平台进行一次性委托收款,如果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存款或因丢失而未能及时变更银行卡号,都会导致扣款失败,致使这部分学生不能完成缴费,从而影响其报名及选修课程等,也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

最后,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学分制教学管理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以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的质,以此作为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毕业和取得学位标准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从而也造成了收费额度的多变性。显然,相对独立的收费管理软件已经无法便捷地实现学分制收费管理的需要。

可见,现行的学生收费管理软件已滞后于高校管理的发展需求,软件系统的升级换代已势在必行。

三、收费管理模式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已成为数据快速传递的良好平台,通过校园网络师生们可及时了解学校的收费政策以及费用的收缴发放情况。这说明,在高校中实现信息共享,推行网上缴费系统已具备实施的基础和普及的可行性。如何构建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收费管理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据了解,目前已有高校在探索实施网上缴费平台。如某大学网上缴费平台的工作思路是:大额缴费项还是通过学生收费管理系统,批量托收实现;而小额缴费项则对外开放,直接从网上缴费系统实现,二者之间使用数据同步工具将数据整合到统一管理后台进行操作。

以计算机考试报名费为例,教务部门负责填写报名费申请表,上传报名费的收费依据,财务人员网上审批报名费申请表发放票据,学生登录教务部门系统填写报名相关信息确认缴费项,自主选择网银或第三方支付方式完成缴费,获取缴费确认单。据此教务部门完成报名核对工作,财务部门审核生成记账凭证,从而实现网上缴费与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

可见,网上缴费平台可以通过提供各种接口,使各职能部门应用系统无缝对接,实现财务应用系统与各职能部门数据共享,改善财务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目前网上缴费平台尚在探索实施阶段,还不够完善,收费管理也未能与财务核算凭证形成关联,无法实现缴费、票据、核算的封闭管理环路,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

因此,财务部门应建立一个基于网络技术将缴费系统、票据管理系统与账务系统进行无缝集成的收费管理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网上支付接口,对接校内各职能部门的应用系统,使收费项目的信息可快速、安全、可靠地接入,实现对全校范围内各收费项目审批、票据领用、收款入账、票据缴销的全过程综合管理。另外,收费方式也应支持银行卡代扣、网上银行、校园一卡通、第三方支付等。

在这个互联的时代,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的优越性,将移动3G/4G引入收费管理,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学生自主缴费。将被动缴费变主动缴费,在提高效益的同时还可提升高校的服务水平。当然,这需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协调好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财务风险。

利用软件公司制作的收费软件,制定符合学校特点的个性化的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借助“银行代扣”、“网银缴费”和“银行直联收费”的方式提高收费效率。学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和银行的网银结算平台,通过“银行代扣”和“网银缴费”实现各种费用的缴纳。

“银行直联收费”是银行工作系统与高校收费业务相结合的又一经典,开创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这一收费模式充分利用了银行营业网点范围广、分布密集的优势,采用“实时交互”的方式,可实现学生到家庭临近的指定银行柜面进行缴费,缴费结果实时传输到财务处“收费系统”数据库,或学校在收费系统中发起批扣指令,由于收费系统和银行实时联机,银行当即可以从学生卡中进行批扣,转到学校账户。这种方案不但大大减轻了财务处收费的工作量,同时还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实时收费和账务的结算平台,银行开通相应的服务后,学生可以在本省该银行所有的网点进行缴费,极大地减轻了学校收费的工作量。收费数据收到通过专线实时传递到收费数据库中,财务处与银行再交换数据,准确性极高,学校不需要为学生发放银行卡,也不需要维护学生银行卡号,学生也不需要将现金存入银行等待划卡,从而降低了学生把银行卡里的学费取出他用的风险。

四、结语

高校收费信息系统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通力合作,缴费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将这些职能部门的管理软件与财务缴费平台无缝对接,做到实时收费和资源共享,如何实现全方位自动化管理,使学生收费管理变得快捷、方便、安全且易操作,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收费管理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沈平燕:会计信息化下高校网上收费管理架构研究[J].会计之友,2015(1).

[2] 孙琪华:网上缴费平台在苏州大学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师,2014(10).

[3] 王觅:浅谈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应用[J].科技向导,2012(29).

[4] 冉源琪:浅析高校学生收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5).

[5] 钟国防:网络时代收费管理的研究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6] 唐立芳: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共建节约型社会[J].改革与战略,2006(4).

[7] 曹素芳、彭兴富:加强大学生理财观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

[8] 王晓、单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J].价值工程,2006(5).

[9] 吴茜、刘薰词:对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导向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

[10] 刘珊、风笑天:大学生消费研究述评——对1988年~2004年间169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J].青年探索,2005(4).

[11] 谢枭鹏、张强国: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25).

[12] 杨小燕:大学生消费应加以关注和引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4).

[13] 霍存福: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其问题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4] 方翰青: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06(5).

[15] 赵冰瑶、钟妍: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基于600份调查问卷数据[J].经济视角(中旬),2011(1).

[16] 许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焦红梅

上一篇:高效课堂模式下的高中政治论文下一篇: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