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劳动习惯班会设计论文

2022-04-27

摘要:高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仪式教育、主题班会、家校协同和职业生涯规划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劳动习惯班会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劳动习惯班会设计论文 篇1:

运用班级主题活动培育初中生劳动习惯与品质

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发展学生劳动素养的要求。班集体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的实践场所。本人结合初中班主任工作经历,针对班级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现状,探索运用班级主题活动来培育初中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增强劳动育人的实效,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班级学生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分析

我校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农村学校,大多数学生比较乖巧,班风班貌良好,但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品质现状不容乐观,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

1.劳动意识不高,对劳动的价值认识不全面。

2.劳动习惯不好,整理内务、烹饪、清洁卫生等劳动习惯没有养成。

3.劳动认同感不强,缺乏劳动责任感和荣誉感。

造成上述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差异,主要原因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劳动实践机会;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劳动教育存在异化和缺失;劳动观念、劳动价值没有被认同和彰显等等。

二、运用班级主题活动培育学生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实践路径

(一)精心设计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提高劳动价值认同感

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是营造良好班风班貌、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主战场。结合我们班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情况,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精心设计每周的主题班会,开展系列的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展现劳动光荣之美,认同劳动价值之魅,内化劳动育人之魂。

结合五一劳动节,我设计了“寻找身边最美劳动者”主题班会,让学生寻找身边最美的一位劳动者,并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在班级分享。在主题班会开始前,我播放了学校老师认真上课、批改作业、深夜备课的情境,特别是播放了疫情期间,老师在忙碌准备线上教学这一情境。在主题班会最后一个环节,我播放了2020年国家劳动模范颁奖现场的视频,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众多的劳动模范身上,有哪些共有的优秀劳动品质?这些品质对我们成长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展示交流中,感受到劳动模范身上最美的行为,领悟到劳动者爱岗敬业的劳动品质,增强了劳动光荣、劳动幸福、劳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认同感。

(二)用心策划劳动亲子共建活动,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

亲子共建活动是亲情互动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培养孩子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培养孩子的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结合我班家长和学生实情,我用心全力策划了以“家校共建促劳动习惯品质养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加强劳动实践,形成以劳动为荣的良好家风,让孩子自觉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和品质。例如,策划“家居美化亲子共建活动”,通过布置家居美化的任务、拍摄家居美化的微视频、在班级展示微视频、评选出最佳的家居美化家庭、颁发奖状等,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美化家居,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清洁卫生等劳动习惯和品质,加强孩子与父母交流合作能力,增进与父母的情感,营造“爱家爱劳动”良好家风。又如,策划“别样的生日庆生会活动 ”,通过以月為单位布置生日庆生会任务、与家长一起在家里准备小蛋糕和礼物并拍摄微视频、在班级交换礼物并分享生日小蛋糕、颁发家长感谢信等,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制作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劳动习惯和品质,提高手工制作等劳动能力,加强孩子与父母交流合作能力,增进与父母的情感,营造“爱家人爱劳动”良好家风和团结友爱的班风班貌。

上述这些劳动亲子共建活动,可以贯穿于整个初中教育生涯,并不限于举办活动时才进行。这些亲子劳动共建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实现自我服务,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等劳动习惯和品质,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班主任,我会及时把学生的收获全部展现在家长微信群,让家长们感受到孩子们的进步,监督孩子养成整理内务、饭后收拾餐桌、扫地拖地等良好劳动习惯,进一步养成爱劳动的道德品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尽心创制劳动自律打卡活动、提升劳动的内驱动力

要培育学生良好劳动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要解决学生自身对劳动认识的矛盾,知道自己在劳动品质和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想出解决的对策,实施形成有效方法,再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一开学,我就与学生一起分析班级同学劳动习惯和品质情况,然后制定了班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表(见下表),以月为时间单位让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情况列出自己每月劳动自律清单。同学们根据清单自主完成打卡任务,请老师、同学和家长监督。我每月进行一次统计总结,每月评选劳动达人,颁发劳动达人奖章。

上述劳动自律清单活动开展以来,原来不愿意承担班级卫生工作、不愿意做家务的现象少了,老师和家长见证了学生从不爱劳动到爱劳动、从不会做家务到会做家务、从不认真负责到有责任担当的转变。从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来看,学生劳动的自觉性增强了,收拾房间、整理学习资料、洗碗拖地等能力提升了。劳动自律清单不仅发挥了家校共建作用,而且避免了家校互相推卸责任的尴尬。以劳动提升自立自强的品格,以劳动内化对人生价值的认知,以劳动提升发展的内动力,以劳动育人的本质意义和最终目标。

三、运用班级主题活动培育学生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实践原则

1.系统性原则。劳动教育的主题要遵循学生发展特点,七年级主要是开展劳动最光荣系列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八年级主要是开展劳动最有魅力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认识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九年级主要是开展劳动育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劳动主题教育还要从班级、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系统考虑,社会是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的大环境,班级和家庭是劳动习惯和品质养成的小环境,要把班级、家庭等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

2.实践性原则。主题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从而磨炼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等劳动品质,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能够更加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认知更加强烈。

3.持续性原则。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它是循序渐进的。在主题活动后,要做好总结和宣传,把每次劳动主题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主题班会的价值最大化,也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积极认真参与主题班会,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

4.实效性原则。每一次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是“备活动”,提前布置主题活动,这对那些不愿意劳动、厌恶劳动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如果主题活动前临时抛出问题,最大可能的结果就是:活跃的同学参与活动,其他同学充当看客。其次是“备学生”,整个过程哪些环节安排哪些类型的学生参与。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就是让学生更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增强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提高认真负责的劳动品质。

四、成效与反思

通过班级主题活动,推进劳动教育,将劳动育人与主题班会、亲子共建活动、劳动自律打卡活动相融合,消除劳动异化认知,填补劳动习惯的缺失,养成清洁卫生、整理学习资料和做饭拖地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习惯,培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劳动品质。但这个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地方,例如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意识的转变没有及时跟踪,劳动习惯养成的评价手段、劳动品质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如何在班级主题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是光荣、劳动是幸福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这些都是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作者:陈四妹

学生劳动习惯班会设计论文 篇2:

基于数据调查的高中班主任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策略探究

摘 要:高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仪式教育、主题班会、家校协同和职业生涯规划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劳动能力    高中班主任    策略

课   题: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信息素养提升的郊区小学班主任研修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CFDB21379)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措施。

劳动是缓解高中生学习压力、锻炼学生身体机能、培养学生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而班主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助力者,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导师和引路人。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班主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不但能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班主任以班级为阵地,培养学生劳动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21年2月,北京市房山区教委对房山区中小学生、教师、家长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劳动教育问卷调查。全区110所小学、38所初中、9所高中参与了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34 596人,其中高中生4 453人;参与调查的家长50 776人,中学家长13 122人。参与调查的教师1 112人,其中中学教师404人。

从问卷调查数据中,笔者发现高中生的劳动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劳动意识普遍不强

在对喜欢的劳动形式的调查中,66.09%的高中生喜欢“劳动通用技术课”的劳动教育形式,48.19%的高中生喜欢“校外学工学农实践或职业体验”的劳动教育形式,33.24%的高中生喜欢“家庭劳动”的劳动教育形式。整体呈现出更倾向于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性劳动,对于家务劳动的参加兴趣相对较低。

对学校安排的值日和大扫除等集体劳动活动,有66.88%的高中生愿意“积极参加”,并认为参加劳动有利于自己的成长;22.97%的高中生表示“认真完成”,因为“是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有2.31%的高中生不愿意参加,认为“具有强制性,又累又无聊”。在对劳动态度的调查中,54.64%的高中生表示“经常参与,尊重学校和家长的劳动要求”,46.06%的高中生“积极主动,有自觉劳动的习惯”。遵循学校和家长的要求进行劳动的人数高于自觉、主动参加劳动的人数。

综合上述调查数据,笔者发现房山区高中生虽在劳动价值认同上比较积极、正向,但劳动意识普遍不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眼里没活儿”。其劳动内容多为校内劳动,家务劳动参与性不高。高中生因学业压力大和住宿等原因,整体缺乏劳动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

(二)劳动课程开设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学校未开足开齐劳动技术课或通用技术课等劳动教育国家课程。教师的问卷显示:有2.82%的学校劳动教师的配备不明确;有6.06%的高中生“没上过通用技术课”。

未开足开齐劳动技术课(或通用技术课),核心问题是这些学校缺少专兼职劳动课教师。学校要重视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实现课程化、系列化是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根本途径。

(三)家务劳动参与相对较少

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不要求孩子必须做家务”的占2.84%;认为“做家务劳动会影响学习”的占3.68%;“没有正确的指引,不知道怎么进行劳动教育”的占52.75%;“当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学生与家长一同配合参加时”家长不积极配合的占16.19%。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参与家务劳动的主动性不强,参与家务劳动的内容也相对单一。每周劳动时间多在半个小时左右,2小时以上的极少。父母不在家时,多数高中生可以照顾自己1周至1个月,这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自理能力呈正相关,但也有少数学生严重缺乏自理能力。

总之,从调查结果看,房山区高中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较少、劳动内容单一,这在较大程度上与家长的劳动观有关——重学习不重劳动。有些家长从不要求孩子做家务,孩子失去了很多家务劳动的机会;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劳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亲自参加劳动获得的是直接经验,而提高家长劳动观是解决学生家务劳动少问题的最直接方法。

二、班主任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策略

(一)用“仪式”培养“意识”

仪式教育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仪式教育可以传递教育内容与信息、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情感认同等。班主任可以通过仪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即从发现并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出新颖的仪式教育活动,对學生思想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学生把劳动从“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我需求。

比如班主任可以设置“班级劳动奖章”,通过平时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收集班级里主动参与劳动的人和事,在及时给予肯定和记录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并发现劳动细节,增强劳动意识;在每年的“五一”劳动节,邀请学校领导参加班级“劳动表彰会”,宣传相关的先进人物的劳动事迹,把班级劳动奖章颁发给评选出的“最美劳动者”。

在班级开展仪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氛围,通过仪式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对劳动情感的认同。

(二)巧用主题班会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些学校并未开足、开齐劳动技术课或通用技术课等劳动教育国家课程,而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活动是班主任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体验劳动的快乐,珍惜劳动成果,尊重珍惜父母的辛苦和劳动,为以后技能的学习以及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班主任在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时,要制订详细的计划。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要经常化、具体化,对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也要进行精心设计,注意内容要紧扣劳动教育不跑偏,如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时,涉及父母辛苦劳作等内容,很容易就把班会主题变成感恩教育。另外,班主任在组织开展班会活动时要尽量少用说教和灌输的方式,多鼓励学生进行思辨、价值澄清,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给予学生思维碰撞的机会。最后,班主任要和学校的德育教育形成合力,与学校的德育教育步调一致,同时也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举办各级劳动教育成果展评活动等,发挥好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

(三)重视家校协同

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房山区高中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较少,劳动种类单一,这在较大程度上与家长的劳动观有关,加强学生劳动教育首先要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通过家长引导,促进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班主任可跟家长联系,制订适合家庭情况的家务劳动计划,家务劳动分工、打卡等任务书,同时可借助学校力量,充分调查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种类和需求,形成家庭劳动教育的操作手册、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说明书”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校也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劳动实践,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研学、游学等活动,通过认识劳动工具、学习各类劳动者、体验不同工种的劳动,统筹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

(四)助力职业规划

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可以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高中生面临高考、选报专业等问题,通过劳动教育可使高中生在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大大减少。据对“希望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一题的调查结果,高中生对劳动实践课程的兴趣呈多样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掘兴趣、发展特长,而兴趣与特长的培养是職业生涯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此外,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要“把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定下来,把劳动周等实践活动搞起来。”而无论是定期到农村、工厂劳动,还是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对高中生而言都是绝佳的职业体验。学校还可以把课外教育资源和线上教育资源等充分利用起来,尽可能给学生更多选择。

总之,班主任可以通过把劳动教育和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融合,让其成为高中生职业规划的有效助力,帮助学生最终成为“拥有幸福生活能力”的人。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中班主任要想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和家长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高中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并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策略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方法,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仲昭旭.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2).

[2]包财林.创新高中劳动教育方式,助力学生全面成长[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3).

[3]马晓辉.谈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

(作者单位: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孙剑

学生劳动习惯班会设计论文 篇3:

小学低年级班会活动设计浅谈

【摘 要】班会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班主任要根据学段德育目标,精心确定适合学生的主题,用心设计班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合理安排可利用的资源,真正地践行“适合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班会活动;适合的教育

【作者简介】姜尚京,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江苏苏州,215129)德育处副主任,二级教师。曾获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苏州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班会课不仅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形成和社会生活体验的重要途径。“适合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追求,也是班会活动的追求。

一、自问:基于何种属性定义理想的班会

(一)具有过程性,创造氛围彰显仪式感

一说到班会活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过程性属性。因为班会需要在过程中开展,需要在过程中实现其价值。每一节班会课都需要一定的班会活动,而每一次的班会活动都需要一段时间和一定人员的参与,丰富的内容、紧凑的安排无不彰显着浓浓的仪式感。这让班会活动显得非常正式,也让与会人员不自觉地重视起来。

(二)注重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性是小学低年级班会课最直观的属性。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好奇,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新鲜感。将各式各样的活动融入班会课,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才会将更多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班会课中,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达到本次班会活动的目的。

(三)强调体验性,努力将抽象化为具体

每一位教师都努力通过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传统的班会活动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的教授与输出上,而忽视了班会活动的体验性这一不可替代的属性。因此我们需要将班会活动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活动体验上,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式理解转化为具体的互動式体验。

二、深思:以班会活动重塑适合的教育

对于“适合的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因材施教”,是“分层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适合”的解释是“符合实际情况或者客观要求”,这就是班会活动的追求。教师们一直在追求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不断去创造理想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挖掘各式各样的资源,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其实“适合”就来源于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喜闻乐见和熟悉的环境。

班会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着些许不同。从课程与活动双重角度理解和把握班级活动,充分认识到,精心设计班会课是当前我国中小学主题班会课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聚焦:从形式内容探求班会的建设

(一)主题确定,重在选择

1.以各种节日为契机。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特别在“活动育人”板块将节日做了分类和列举:中华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重大节庆日和各种纪念日等,班会活动可以以此为契机,对每一节班会课进行主题的选择。在每学期开学初,根据本学期所涉及的节日时间以及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列好班会计划表,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德育重点确定不同的主题。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例,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等词语是有理解难度的。此时,班会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利用国庆节的契机,与学生共观大阅兵的视频,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与强大,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同时利用“摸一摸国旗”的环节,请学生感受国旗的温度,营造庄严的氛围;开展“我与国旗合影”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五星红旗的无限光彩。这样的班会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心底生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自豪感、光荣感与使命感。

2.与学生特点相适合。

传统的班会课更多地采取对话式,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形式较为单一,吸引力低。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喜欢各式各样的活动,因此班会活动要选择贴近低年级学生生活、容易被他们所接受的主题。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班会活动可以利用劳动节的契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变说教式教育为体验性收获。

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班会为例,在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中,学生都知道要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何加入新意,让学生觉得这节班会课是有意义的呢?教师的智慧在这时就可以凸显,如加入与学生一起捡落叶并用落叶作画的活动,可为这节班会课添色许多。捡落叶不仅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捡落叶的小愿望;同时,用落叶作画不仅是一种废物利用,而且是一种劳动教育,也是一种美育,这正是“适合的教育”的一种体现。

(二)角色分工,重在参与

1.邀父母请爷奶,是长情告白。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家校合作是班会活动得以成功开展的重要内容。低年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较大,他们期待家长的陪伴和参与。每学期学校都会有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除了这些日子,班主任也可以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请家长来学校,参与班级活动。小学阶段有这么多次班会,家长能来一次就能让自己的孩子高兴上许久。当然,爷爷奶奶的参与也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温情瞬间与温暖回忆。

笔者也做过很多尝试,如在母亲节与学生一起学习插花。对来到班级的妈妈们来说,与孩子们一起插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对因工作没能参与的妈妈们来说,下班回到家后收到孩子亲手插的鲜花也是让人感动难忘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低年级的学生体验到插花的辛苦和劳动的可贵;在这样充满仪式感的班会活动中,孩子们也更能将内心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又如,在临近冬至时,我们的班会活动选择了包饺子。这次我们不仅有爸爸妈妈的参与,还来了一位非常手巧的奶奶,现场其乐融融。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包饺子、互相分享吃饺子,感受冬至的重要意义,感受家人团聚的温暖。这样的班会活动,让感恩、团聚这样的抽象词语变得生动而具体,既是一种体验式教育,也是一种活动式学习。

2.引进来走出去,是锦上添花。

班会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秉持一个原则: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例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安全教育如果做得到位,班级工作就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班主任往往会将演讲、知识竞答、画交通安全宣传画等形式引入班会课中,其实还有一个更加直观、具体、可操作的方式,那就是角色体验。在每学期的班会课中,可围绕“交警叔叔进课堂”“小小法院我体验”等主题,请交警叔叔来宣讲交通安全知识,向律师阿姨学习自我保护方法。通过吸纳社会各界的智慧,能让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角色认知,同时他们的责任感、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班会活动的参与人员不能局限于师生,班会活动的场所也不能局限于教室。阳光明媚的时候,班会活动的地点可以放在操场,通过“快乐呼啦圈”“踏石过河”等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临近重阳节,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将欢乐带给敬老院爷爷奶奶的同时,学生也能深刻体会到重阳节的意义,身体力行“爱亲敬老”;在世界环境日时,组织学生参观垃圾站,设计并分发倡议书,也是不一样的教育体验。

(三)成果回顾,重在总结

如果说班会方案是班会活动成功的保证,那么班会课后的总结就是活动精彩的延伸。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愿意表达,也会主动分享心中所想。所以在每一次班会活动后,班主任都可以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可以是自己今天的活动感受,也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除了说给老师同学听,还可以回去说与家人听;除了说出来,还可以写出来、画出来。“适合的教育”需要适时跟踪,关注教育的延续性,关注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班会活动扩大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拉近了师生间、亲子间的距离,提供了更多学生与社会、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为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资源,也给了“适合的教育”更多的想象和践行空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让爱国爱家乡爱集体、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见,这就是“适合的教育”。

作者:姜尚京

上一篇:人本主义小学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学生管理法制构建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