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手段研究论文

2022-04-2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随着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学校德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德育工作也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就整体而言,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问题,德育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就目前而言,学校德育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误区:第一是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存在误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校德育教育手段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德育教育手段研究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中职学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对于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有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现今的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还缺少一定的有效途径,下面本文将对中职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做一个简单探究。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就成为了中职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霸凌事件的频繁发生,学校霸凌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反映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的工作的不足,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社会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今后的学生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逐渐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根据现今的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出发,想要显著加强学生的德育水平,就要拥有一个完善的德育教育机制,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由班主任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再满足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水平的要求,这就需要必须改变工作机制,要求逐渐形成所有教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

上到校长,下到班主任、任课老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监督,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任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进行的课外活动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渗透,逐渐养成学生成为一个爱国守法,乐观向上,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全方面人才。

在加强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學生最好的榜样,一定要彻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注重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一定要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现今的社会对于中职教师来说已经不单单是教会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堂内容引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从而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代传统文化进行教育的时候,就可以引入《卧冰求鲤》《卖身葬父》这些故事,将教学内容引入到对于孝道的层面上去,让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古代孝道与现今的孝道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百善孝为先,对于学生孝顺的思想品德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教师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传统教育中“愚孝”这部分糟粕予以去除,学生在这种关于孝道的教育过程中,全体同学的德育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要在授课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课程准备环节,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的联系,找得与德育教育的联系之后,通过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的提高。

三、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德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要有着学校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学生需要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自律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己逐渐养成其他的优秀行为习惯,但是自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在养成自律习惯的过程中必须有着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

比如: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做到从小事出发,从学生的一点一滴出发,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让学生在上课中对于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有一个很好的约束,对于课后的行为也要加以规范,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自律的习惯,对于情节严重的同学一定要严肃处理决不可姑息,加强教师还有教务人员的监督力度。逐步将学生的道德表现作为班级、学生评价的一项标准。这对于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还有学校也要逐步建立道德奖励机制,通过助学金,奖学金,或者其他奖励的方式对于那些品德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让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做出一定的表率作用,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的德育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今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频出,对于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水平已经是迫在眉睫,中职学校一定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所以中职学校要不断优化学校的教育结构,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完善学校的教育制度,不断加强学生的德育水平,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郝玉彦.浅析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J].教育研究,2020,3(7):51-52.

[2]卢晓娜.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发挥班主任作用开展有效德育教育工作[J].好家长,2019(6):154.

[3]邓文超.中职学校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研究[J].才智,2019(22):99.

作者简介:张金安(1964-),男,汉族,湖北省人,武汉江夏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本科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作者:张金安

学校德育教育手段研究论文 篇2:

关于学校德育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随着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学校德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德育工作也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就整体而言,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问题,德育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目前而言,学校德育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误区:

第一是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存在误区。一种认为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好的,整体素质是高的,不必大惊小怪、小题大作;一种认为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学校德育,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德育工作困难重重,问题成堆;一种认为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搞上去了,物质条件改善了,法制健全了,学生的素質也就提高了,德育状况自然会好起来。

第二是对德育要求存在误区。即把德育要求看得简单化、程式化、成人化、完人化。有人误认为德育工作就是给学生开开会、读读报、传达文件,把日常事务性活动看成德育工作的全部;有人则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要求青少年,回避竞争,强调共同进步,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差别;有人用成人的观念和思维来要求学生,不切实际,空泛虚幻;有人以“一个模式”来培养学生,求全责备,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认识肤浅。

第三是对德育方法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得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单兵独进多,联合作战少;政治教育多,品德内化少。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靠传统报告、讲座、思想政治课等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缺少联系实际、循循善诱、有的放矢的工作方法。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为人诚实,但却变相支持班集体在竞赛中弄虚作假。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人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具体问题。有的学校规定:抓德育的只抓德育,抓教学的只抓教学,互不相干,各不插手,缺少德育的合力。一些人把德育过程看成是单纯的外塑过程,将其与品德内化进程分离,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脱节。

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种种误区,如何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更新观念,探索新路,走出误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丰富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德育工作内容确定为10个方面:即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时事政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生存和竞争能力教育、健康心理教育。

——优化德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结合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如根据重大节日举办的传统型活动,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系列型活动,利用学校德育独有的阵地型活动,调动各方组织机构的社团型活动,深人社会的实践型活动,以搞好为民服务的配合型活动,等等。

——拓展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网络型。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做到政治课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德育机构与其它组织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认清德育主体,变被动型为主体型。学校德育应成为主体参与式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必要大力推行自辨、自强、自律、自立、自主的“五自”教育。

——区分德育对象,变整合型为层次型。分清学生的年级层次、年龄层次、性别层次和家庭层次,力求使德育工作做细做实。

——落实德育责任,变自发型为自觉型。树立德育渗透意识,调动广大教师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工作。在工作中建立起理论学习、师生结对、实绩评估等各项制度,并将德育考评结果与教师实际利益挂钩,强化德育参与意识。

——更新德育手段,变传统型为现代型。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利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宣传祖国四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还可利用微机建立学生档案,有效地进行德育的评估工作。

此外,在实践中还应注重德育的研究工作,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并在交流德育工作经验的同时,总结和推广德育工作的研究成果,构建新时期的德育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 任小艾)

作者:祁德俊 王立涛

学校德育教育手段研究论文 篇3:

论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和策略

[摘 要] 互联网的普及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创新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的有效模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学校德育工作者应不断开辟新途径,构建网络德育的特色平台;完善网络德育的内容体系;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开拓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新阵地。

[关键词] 网络; 德育工作; 有效机制

[作者简介] 许尔忠(1966—),男,甘肃民勤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E-mail: xez1964@126.com。

互联网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汇聚地,已越来越直接影响到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影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教育,网络对学生的发展从实质上越来越多地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从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学生群体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改革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和内容,创新网络条件下德育工作的机制,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的有效模式,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

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德育是指利用网络的本质特点,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网上开展的旨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德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同时也给传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 网络德育的多元性和动态性对传统德育保守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挑战

传统德育把德育过程看作是学生掌握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掌握的是绝对化、确定性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必须遵守给定的义务责任,学习的是概念化的道德教条。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主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发生变化,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纷繁杂陈,呈现出多元文化结构,这就使得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2]这一方面为现代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和观念更新,达到对各种道德观念丰富的理解和深层次的掌握,有助于提升将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对传统德育的保守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挑战,多元的价值观念容易使学生对传统价值观表现出抵触情绪。如果德育工作者不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引导和防范措施,而是紧张过度,一味进行严厉的斥责和惩罚,甚至以限制学生的上网应对,就会适得其反。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

(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对传统德育内容的封闭性和刻板性提出了挑战

传统德育的内容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规范,并通过政策性文件及有关教育法规来表达的,这些内容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方向性的核心指导作用。但由于为了体现强制性的约束力,教材编写不可能提供各种学术观点的比较分析,教育方式亦多采用固定化的教学程式和强迫灌输、机械记忆,表现出一种封闭性和刻板性,使德育工作的实效大打折扣。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和新颖的思想观点层出不穷的特点,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可以与学生同步,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获得德育工作的发展动态,借鉴和学习新的德育方法来创新德育工作形式、丰富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存量和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网上获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信息资源,使他们的视野不断开阔,见识不断增多,认识更加深刻,思想更加活跃,这对于改革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但由于互联网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多元化的思想观点纷繁呈现,再加上学生分辨能力较差,就会出现选择困难,主导思想观念难以进入学生心理结构的深层之处,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对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网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对德育工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通过各科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和班主任指导等组织形式来开展的。网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时空,极大限度地缩短了德育活动开展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使受教育的人数、时间、地点不再受限制,使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闲暇时间以自主的学习方式、更易接受的形式和在自由的心理氛围中主动建构道德观念,获得多元化的价值体验。当然,也使学校德育的时空由于网络的支持而得到了延伸,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得到了拓展。这一方面让充满个性化的德育活动更能适应学生的现实生活,给学生营造了相对独立的空间,对于发展学生个性,获得真实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网络德育形式的强大冲击力,对传统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使辅导和管理的工作量增加,德育过程的工作难度增加,德育工作模式更加需要创新,德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网络环境下主体能动性的提升对德育工作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德育主要是以教导模式来进行的,其主要特点是以说教为主,忽视体验,学生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缺乏自主开展的道德判断,教师的主导作用掩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使德育活动具有更强的时效性、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渗透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需要了解的信息,更有利于开展自我教育,因而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提升首先表现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主动迎合或被动接受,是以盲目的态度而非理性的、客观公正的、科学合理的态度对这些外在作用进行选择,虽然有了能动性和选择自觉性,但并不代表着选择的内容是正确的,选择的结果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存在着游移不定、急功冒进的现象。这对于德育工作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抵制、过滤和净化不良教育内容,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提高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二、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

工作应树立的基本理念

网络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新的模式,必须符合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需要教育主体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追求来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习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学生道德自律能力不断提高。

(一)树立科学的网络教育意识,着力培植学生的信息资源意识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的教和学的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丰富的资源和交往的便捷性,既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同时网络的海量信息给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学校德育的整体效果。因而,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给德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战略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资源,学会信息处理,培植学生的信息资源意识,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引导,以疏导为主,运用技术手段和一定的规则防范不良信息的负面作用。

(二)确立平等和民主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要求我们改变传统单向的教育渠道和方式,改变控制者、管理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网络媒体信息发布和信息接受具有自由、快捷便利及双向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交流的双方或多方的平等性。[4]德育工作者必须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真正民主地、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认知观点。要坚持主动灌输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对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发表一些导向性意见,同时要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平等的身份进入网络,用受教育者所熟悉的网络语言风格进入网络,在互动交流和对话中开展德育活动,适应网络互动交流的特点,循循善诱、解决实际问题。

(三)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自主选择,不断提高学生道德自律能力

当代德育观念已从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适应当代价值多元化的判断力、敏感性道德行动能力的培养。[5]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容易使学生产生选择迷惘,面对多元的价值观,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面对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教师的权威式教化不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德育工作者只有精心梳理网络文化脉络,潜心挖掘学校的文化精神,全面洞察学生选择的关键瓶颈,理性审视多元文化的价值,才能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动向,清晰定位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辨析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和道德免疫能力。

(四)坚守教育的使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使他人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事业,一旦方法和措施不当,就会变成摧残人的工具。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育内容和方法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枯燥乏味变为生动有趣,由呆板变为灵活。必须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对学生的网络学习实施个性化管理,把人类先进文化和精神力量的传播与提升作为思想基础,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多媒体网络技术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于一身,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及感知。网络与德育的结合使学校传统的方法、手段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优势,在网络上进行理论导航,介绍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学习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进行热点讨论,开发成套的教学软件,包括电子教案、自学指导、复习、自我测试、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等教学软件,让学生利用校园网自主学习所选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策略

(一)确立培养具有主体性人格公民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贯穿于德育的全过程,它自始至终发挥着导向、规范和激励的作用。传统德育目标从社会本位论出发,偏重于意识形态的意义和价值规范,虽然能够较好地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要求,但目标过于空泛,也不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生成和提升的机制。网络中多元文化的呈现,有助于学生吸收各种文化的充足营养,促进学生养成规范意识;通过网络上宣传的道德楷模的真实案例,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传统文化中优良的道德规范;通过网络交际隐匿性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学会如何担当责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确立培养具有主体性人格公民的德育目标,着力培养现代公民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掌握传统文化中优良的道德规范,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为建立社会主义公共道德体系奠定基础。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客观上有利于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的建立。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中丰富的共享信息,传输的快捷性和超时空性、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和交往的互动性,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实现培养具有主体性人格公民的德育目标。

(二)构建系列化和生活化的德育工作内容体系

网络环境下德育的内容是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在内容结构上,应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要求,结合网络特点开展网络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纪律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网络伦理教育、网络人文科技知识教育,构建系列化的教育体系。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感受和体验法制纪律要求,形成筛选、鉴别、使用信息的素养,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掌握生命伦理、网络公德、技术伦理等伦理道德,提升人文科技素养。同时要构建出具体的与学生网络生活联系的个性化德育内容,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直面网络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使教育内容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体现思想性和教育性,贴近学生生活,关注个体生命需求。

(三)创设立体化全方位的德育工作途径

网络环境下德育内容的运行载体多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拓宽了德育工作的渠道,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途径。学校德育要在可控范围内,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扩展学校的德育内涵,在思想政治课、各科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团学活动等传统德育途径的基础上开辟新的途径。通过建设具有鲜明教育特色专题网站、开发德育课件、介绍优秀案例、推荐优秀的学生网站等途径保证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清洁网络环境;在校园网上开设在线交流、留言板、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等各种交互式栏目,创设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互动平台;在校园网络出口安装过滤软件,加强网络德育的过程监管;创办反映学生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电子刊物,形成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班级网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建立个人网页,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德育形式,创设立体化全方位的德育网络,构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创新以对话交流为主的双向引导式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活动手段,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德育方法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教育,是以灌输为主的被动教育手段,过于呆板和单调。网络环境下德育过程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教育主客体应以对话的方式,通过双向互动交流,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通过实践体验、主体参与、情感陶冶、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方法提高德育效果。同时要赋予传统德育方法新的元素,在网络环境下,既要主动灌输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占领网领域的制高点,又要加强实践体验,让学生自主选择;既要采取疏导的办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又要健全制度规范和采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过滤,使传统德育方法和网络德育的新形式有机融合,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促使学生思想品德自由、充分、和谐地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学校德育工作者应主动利用网络的影响力,消除网络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不断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开拓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新领域,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康平.德育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60.

[2] 卓雄辉,赖露媚.高校网络德育传播中的主客体关系及行为特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6):29~32.

[3] 胡玉辉,徐栋梁.走向主体间性的网络德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93~95.

[4] 朱启涛.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使命[J].中国德育,2010,(5).

[5] 王超.比较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2,289.

作者:许尔忠

上一篇:高校学生管理法制构建论文下一篇:资源管理课程德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