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公民教育维系着国家的命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转型,中国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公民教育问题,本论文探寻新时期中国公民现实性问题,及其公民教育实践路径问题,进行有益探讨。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权利义务实践路径公民教育是事关政治社会存亡之大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公民教育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公民教育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1: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学术界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四个方面对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把此论题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大学生; 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教育在我国近些年来是一个引起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重视并开始探讨的问题。尤其“公民意识教育”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引人关注。而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学术界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学术界主要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涵、内容建构、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实施途径等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对这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

界定公民教育的内涵是对此论题展开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诸多原因,关于公民教育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并不统一。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1] “公民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使公民具有良好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为了使人正确认识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以发展社会为己任。”[2]

有学者提出,“广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即现代国家的基础教育,与学校教育概念一致。从狭义上看,公民教育是指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即是对每一个公民进行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3]

有学者指出,“从内涵讲,公民教育应该包括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社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等许多方面。可以说,凡是涉及公民问题的,都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4]

还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是指导公民掌握公民知识,即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必备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培养公民能力。”[5] “公民教育应当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特征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它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6]

二、关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究竟如何?能否用公民教育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廓清其关系是直接关乎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目标取向问题。因此,也自然成为学术界探讨此论题的重点。其分析理路主要是寻找公民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点。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既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的名词替换,也不是与思想政治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模式。”[7]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充实,也是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进一步要求。”[8]“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又适应了新时期的历史要求;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联系现实状况展开工作,应当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思路。”[9]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而密不可分的,具有质的同一性”同时又指出“公民教育又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等倾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10]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差异的,表现在“教育内涵不同”、“教育层次性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广泛性不同”。[11]有学者指出,“实施公民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选择。”[12]

另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属于公民教育这个大范畴,只是它主要指公民教育中那些公民‘思想领域中的政治’问题‘和政治领域的思想’问题”[13]。有学者也指出,“公民教育不是与传统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同质性,更具有弹性。说同质性,是说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质到内容上是一致的。而‘弹性’,是指公民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一种教育。基本线索是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所属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基本内容是权利义务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更多集中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公民教育的内容则是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社会政治道德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站在执政党、国家政权以及其相应的政治原则的立场上,以灌输的方式强化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公民教育则是站在法制国家权威、社会公共利益和现代化法制秩序合理性的基础上,通過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积极互动,以多种形式和主动参与的具体操作方式来充实和完善受教者的法制意识、道德自律及政治人格。”[14]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服从和责任,公民教育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去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和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执政党的政治倾向、主张和价值取向、公民教育则以公民的基本要求为基本取向;思想道德教育是以应然的道德性为本的教育,公民教育则是以实然的合理性为本的教育。因此,前者比后者追求的境界更高,后者比前者更具普适性。”[15]

三、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16]。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国家意识即爱国教育;权责意识即主体教育;规则意识即自律教育。”[17]

也有学者指出,“非智力素质教育,即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活素质、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乐观向上的情感、强烈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等等非智力的综合素质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18]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的内容因国家、时代不同而各有偏重和特色,但其中存在一些基本和共同的东西,从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以及各国公民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品格教育四个方面。”“从层次角度来看,公民教育的内容涉及知识、态度(情感、意识)、行为和技能四个方面。”[19]

另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观教育、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公共生态教育、全球意识教育”[20]。同时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以‘仁义’为重要内容”。[21]

四、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

如上所述,学术界对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基本达成了共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公民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本论题的落脚点和归宿。对此,学术界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有学者指出,“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来增强公民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公民意识;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22]也有学者指出,“把公民教育引入‘两课’教育,已经成为‘两课’教育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指向。”[23]有学者指出,要实施好公民教育,从根本上讲必须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公民教育必须在本国历史文化基础上展开,不能从国外移植;第二,公民教育要从‘做人教育’上入手;第三,要建构包括公民实践课在内的完备的教育体系;第四,必须在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基础上建构公民教育,把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升结合起来。”[24]

有学者指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教育,需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公民教育规律的途径和方法。“在‘两课’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注重公民教育,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建立大学生社会参与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25]

有学者指出,“公民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努力,而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要在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教育与实施途径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寻找出适合我国实际的公民教育途径与方法。”[26]

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公民教育为定位,首先必须在宏观制度层面作一定的制度安排,实现制度的合理化,走制度变革之路。只有经过制度层面的路径才能在实践层面取得较好的体现,这是确保公民主体地位,实施好现代公民教育的前提条件。“首先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体制改革,解决社会生活的泛政治化问题;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转换,真正确立公民的主体性地位。”[27]

有学者也从构建包括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在内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公民教育重点、注重传统文化对当代学校公民教育的影响、加强学校公民教育中的教师培训、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探索在我国大力开展学校公民教育的建议。[28]

参考文献

[1]夏世忠,唐际昂.从操作层面看高校公民教育缺失的原因[J].中国成人教育,2006(3):58.

[2]黄静宜.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1):28.

[3][10]苗伟伦.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74.

[4][11][16][18]候建雄.公民教育: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25,24,25-26.

[5][12][26]汪建兵等.公民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4):7.

[6][15]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68,69.

[7]吴广宇.浅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绥化学院学报,2006(8):123.

[8][9]高峰.公民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J].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2.

[13]雷骥.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特点和作用——兼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

[14]孙淑艳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传统到现代[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28.

[17][25]臧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9):7,10.

[19]王智.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25-26.

[20]傅劲,陈华.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3):18.

[21]张劲,祈明.试论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以“仁义”为重要内容[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5):22.

[22]彭庆红等.试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6):6-7.

[23]叶美兰.“两课”教学中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0):38.

[24]胡泽勇.从“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J].孝感学院学报,2005(1):22.

[27]夏世忠.论高校实施现代公民教育的宏观制度保障[J].邵阳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16.

[28]袁利平.我国学校公民教育——一个函待解决的课题[J].教育与人才,2006(1):37.

[责任编辑:张俊华]

作者:吴艳东

公民教育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2:

中国公民教育现状及其实现路径探析

摘要:公民教育维系着国家的命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转型,中国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公民教育问题,本论文探寻新时期中国公民现实性问题,及其公民教育实践路径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公民 教育 公民教育 权利 义务 实践路径

公民教育是事关政治社会存亡之大事。几乎所有的政治共同体,都重视培养公民对其基本理念的认同和运行规则的信任。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伟大的政治哲学家无不对此高度重视。譬如亚士多德就认为,公民德性应该与其所属的政体相符合,只有这样,城邦才能成为最优良的城邦。政体不同,则公民德性也不一样; 有多少种政体,就有多少种公民美德。因此,一种政体下的“好公民”,未必是另一种政体下的“好公民”。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好人”必备完美的德性,而只要认可政体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秩序就是该政体的“好公民”,所以一种政体下生活的“ 好公民”未必就是理想状态下的“好人”,而“好人”也未必是“好公民”。

一、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实问题

全球化像一把双刃剑,不仅削弱了民族国家的认同力量,同时也是形成国家认同的推动力量。各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整合方式,以获得合法性资源,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公民教育在整个国家培养一种共同政治认同感十分必要的。国家认同国家历史发展和个性社会化过程的结果,主要指公民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心理上承认自己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由此产生凝聚情感使公民愿意积极为共同生活效力,而且在共同体有危难时愿意牺牲自我。国家认同是最基本的公民意识,是维系国家团结和统一的重要纽带。由此可见,中国教育强调公民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时代的呼唤。但是,中国现实公民教育现状存在下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从公民教育与国家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而言;中国公民教育注重公民义务履行。就公民社会中其他公民与社会群体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则存在着重“私德”而轻“公德”的现象。就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而言,二者是公民教育理论中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想根基。但是,由于公民参与国家公共生活乃是公共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因此,在现实的公民教育实践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寻找平衡点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也概莫能助外。

第二、从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上看;公民教育在中国是敏感性问题,并且迟迟未被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体系,是因为有一些貌似公民教育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直在替代公民教育的作用。但这些课程实施面临的诸多困境尴尬和所取得的效果是尽人皆知的:教育内容空洞化(说教),教育过程形式化(走过场),教育手段单一化(老一套),教育效果虚弱化(耳边风)。[1]

第三、从公民教育的内容上看;包括公民道德、公民知识、公民参与技能等。虽然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教育等都涉及民教育的内容,但与公民教育还是有所区别。公民教育的概念,能有机地整合思想、政治、道德和社会教育。

第四、从公民教育与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定位上、理念上、价值取向以及教育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传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强调规范和管理,强调个人对现存政治制度和实行的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认可,强调个人对国家和集体的服从、义务和责任。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为基础,去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和责任,强调公民的主体地位、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

第五、从目前课程设置现状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包括了执政党的政治倾向、主张和价值取向,以灌输的方式强化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觉悟。公民教育则以公民社会的要求为基本取向,站在法治国家权威、社会公众利益和现代化法治秩序和理性的立场上,通过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积极互动,以多种形式和主动参与的具体操作方式,来充实和完善受教者的法治意识、道德自律及政治人格。

公民教育如此重要,其问题也在不断发展中凸显出来。首先从国际层面上看,当今世界经历着大变革与打转型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新的问题与变化,如全球化认同、价值多元与一元、民主与反民主,要解决上述问题,与公民的教育息息相关。从我国内部看,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公民教育的普世性的一面逐渐被思想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从现实世界中,“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都是一对充满张力的概念,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段都在这一对张力中寻找平衡点。在现实的公民教育实践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寻找平衡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如何塑造政治认同感,这需要文化的软实力,通过教育的途径来付诸实施。

二、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

公民教育途径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学校教育系统,指的是小學、中学、大学以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网络大学等全日制、半日制学校,实施系统的、以课程为主导的公民教育;二类是学校教育系统之外的,对广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规划、有针对性的公民教育。三类全社会的公民教育又是一个整体,不论是学校系统还是非学校系统,都需要根据年龄阶段、知识水平、文化层次、职业特点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教育,需要经历公民知识的学习、公民实践的参与、公民意识的形成等环节和阶段。

1.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公民教育实施途径

从世界各国公民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学校教育实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正式课程和学校活动两方面进行公民教育。正式课程包括历史科课程、公民科课程、人文科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四个部分;学校活动包含各种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在学校教育主渠道中,我国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形式和实施办法,都可以在公民教育的实施中得到借鉴、改造和利用。

(1)学校开设专门公民教育及其关联课程体系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都开设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小学阶段开设;高中阶段开设思想道德课,;高校开设的则为统一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同时学校教育还特别强调其他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如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甚至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也强化这种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程开设目标上,要突出公民权益、自由平等,强调公民意识的培养;在知识体系设计上,要重视构建科学体系,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关注普适价值,继承中国传统;在课程开展中,要体现民主宽容,尊重理解,人文关怀;在教学评价上,要关注学生成长,注重个体差异,强调行为表现,塑造合格公民[2]。

(2)学校营造良好公民素质气氛

教师的实际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和态度,这种影响的作用远超过公民知识的课堂教学。此外,学校所营造的气氛和文化,也对公民教育的实际效果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公民教育一定不能离开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而抽象存在。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被神圣化,教师的行为会成为学生模仿或学习的对象,年纪越小的学生受其影响越大。

(3)学校组织校内实践基地

学校组织的各种公民实践活动,也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校中除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各种技能的训练和学习,公民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也同样重要。实际上,学校组织的公民实践活动,正是为将来进入社会而做的一种演练。公平正义、权利义务、法治理念等都会通过学校的培育、滋养而内化为公民的基本素养。

(4)学校与社会共同构建公民教育的实践基地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培养的人能迅速、健康地走向社会。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为他们将来步人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我们在这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精心设计的社会活动和体验被看不见的手化解了,学生为老年人、殘疾人和社区服务,参与社会环境治理,参加适当劳动,体验不同职业特点等活动,都在成绩高于一切、怕出意外事故甚至弄虚作假中给破坏了。

(5)非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公民教育实施途径

非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公民教育有两种含义,一是针对在校生,他们在学校环境外所继续接受的公民教育;二是对那些已经完成学校教育阶段的公民所提供的公民教育。

下面四个方面,是我们认为可以利用的、针对学校外公民实施公民教育的途径。(1)建立公民教育普及渠道; (2)建立公民实践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4)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增加公民参与渠道。[3]

(6)公民教育要因材施教。

我们现在常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错位,如在小学学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到了大学学习讲礼貌、讲卫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个体系的设计有问题,也是我们几十年来过分强化政治教育的结果。

简而言之,公民教育就是为了使公民具有良好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为了使公民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以发展社会为己任。通过公民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公民教育的目的:一是通过公民教育,为国家培养良好的公民;二是通过公民教育,帮助公民个人规划人生,指导其个人生活。总的来看,公民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权责意识,使其具备思考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关系的能力,培养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态度、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在实践中成为权责主体的有效公民。

参考文献:

[1]吕红霞,杨正元.公民意识及其教育诉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5,24(2:21-22)

[2]顾成敏.2l世纪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D].郑州:郑州大学社科,2010.

[3]杨东平.为2l世纪中国培养合格公民、中国教育报[J].2005—12-29(6)

作者:李朝峰

公民教育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篇3:

学校公共生活视野下的大学公民教育成效与路径研究

摘要: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载体,要大力开展公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开展基本处于萌芽状态,发展非常缓慢。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公共生活视野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相关问题探讨,把握公共生活视野与公共生活教育内涵,并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公共生活视野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共生活;大学生

一、公共生活视野与公民教育

1.何为公共生活视野。公共生活视野是由公共生活和视野这两个名词组成的。所谓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共同拥有的公共空间里发生的与他人和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共生活是超越血缘和亲缘关系的生活,是需要对自己有所约束的,应融入、关爱、尊重社会、集体、他人的生活。所谓视野是物理意义指眼固定注视一点时(或通过仪器)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同时也指人思想或知识的领域。本人认为所谓公共生活视野即是在人们在共同拥有的,与他人和社会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空间领域内去看待和分析问题。

2.公共生活视野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涵。公共生活视野下大学生公民教育即是利用公共生活平台,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现代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我国实施公民教育,培育具备公民道德精神,自觉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不能独立于公共生活之外的,只有在公共生活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才能尽情地发展自我和展示自我。可以说,公共生活有助于大学生认识、了解社会。通过参与公共生活,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培养大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作风。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公民教育目标上来看,目标不明确。目前,公民教育在国内的研究和在高等学校的开展才刚刚起步,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教育也存在着被忽视、被弱化的情况。且由于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在各个高校内的受中重视程度,实施方式、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导致不少学校都是在摸索中探求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前进方向,因而造成大学生公民教育目标不明确。

2.从公民教育内容上来看,内容过于单一。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道德的教育,没有形成专门的公民教育内容体系。许多高校存在将大学生公德教育视为公民教育,把公民意识的培养等同于责任、义务教育的现象,教育目标与内容不明确,公民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化。

3.从教育机制来看,一方面,尚未形成独立的公民教育体系和课程系统;另一方面,尚未建成全国的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大学生社会参与机制。

公民的培养多渗透在学校的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尤其是大学生德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进行,没有独立的公民教育体系,且尚未独立开设公民教育全方位专门的课程体系。全国各高校虽都在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但是并有形成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大学生公民教育机制,而只是再强调社会实践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4.从公民教育方法上来看,高校教育绝大多数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灌输式教育方法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能力和形成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教育方法不科学,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方法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到公民教育的实施效果。

5.从公民教育效果来看,其成效不明显。通过若干年的教育和训练,当代大学生对公民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而其公民行为水平相对较低,公民权利意识与公民义务意识失衡。绝大部分大学生公民意识淡漠、缺乏权利意识和责任感、法制观念淡薄。

三、学校公共生活视野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路径

1.明确大学生公民教育目标,利用学校公共生活平台将公民教育纳入终身教育。明确目标,把公民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战略方向。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构建公民教育的终身体系,以大学阶段为主要强化阶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该体系必须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途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以满足我们民主政治的现实需求。

2.建立倡导公共精神的独立公民教育课程系统。倡导大学生公共精神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建设倡导公共精神的课程系统机制,将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也渗透其他学科和综合课程之中,将其开设成必修课、综合的核心课程等公共课,加大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3.健全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公民教育的内容从总体上包括公民的智能与技能教育、法律与道德规范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学校需将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综合纳入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之中,以公民意识教育为核心,以法律教育为保障,以公民能力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公民心理素质教育为前提,对大学生实行全过程的有侧重的公民教育,增加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4.改进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首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课堂为突破口,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公民教育最主要的途径。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几乎涵盖了公民意识的所有内容。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一定要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入手,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分层次、分步骤进行教育;

其次,利用校园公共生活平台,开展一系列公民实践活动。校园公共生活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充分利用高校校园公共生活平台,为学生搭建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一系列实践。

最后,利用校园公共网络,实行大学生公民教育网络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校园网建设的发展,网络化交往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交往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评价和交往对象可信性的认知结构,而且影响着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行为心理动机和行为策略选择;要充分利用校园公共网络,开展公民教育,以信息化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正确的评价标准和判断标准。

5.优化大学生公民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学科教学作为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活动,为大学生创设一种公民氛围,以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另一方面,创设情境,使大学生体验民主的公共生活,采用体验式教育方法。公民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就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把民主的准则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民主思维和民主态度。将民主教育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孔月霞,韩晓捷.大学生公民教育新路径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8,(06).

[3]赖雅坤.基于公民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

[4]李芳.当前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素质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安富海,国外公民教育实施途径研究述评及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05).

[6]姚剑文.网络化交往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关于“网络化交往与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作者:姚慧

上一篇:体验式学习市场营销教学论文下一篇:农村生态伦理下生态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