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不良心理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近年来,由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频发,本文通过苏北高职院校多彩校园生活的心理需求调研,内容上以苏北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为研究视角,以中国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背景,探寻学生在新时期作为社会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为国家的高职高专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校不良心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职校不良心理研究论文 篇1:

农村职高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

摘 要;职业高中的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而农村职高的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更是弱势中的弱势;社会的就业压力、农村偏僻的地理环境、学校条件的落后再加上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因素,使农村职高生出现丁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是有别于菅通高中生及城市职高生的;本文通过对农村职高生心理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农村职高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农村职高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午,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完善的30年。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虽有投入的增长,却远远低于需求,发展缓慢。如果说农村教育是薄弱地带,那么农村职教的问题尤为突出,表现在学生身上,主要是这几个方面:职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心理大量存在,毕业后就业困难。由于主、客观条件造成的特殊影响,许多农村职高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或心理行为问题。其实,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关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基本上是以普通中学的城市中学生为研究主体,而对于农村职高生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在指导农村职高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显得针对性不强,对于广大农村职高生来说,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农村职高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学习、个性、就业等方面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不但能使一大批学生的学习意识、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等等得到改变,能对目前农村职高中的主流群体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也为造就成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二、农村职离生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心理出现偏差

1,学习目的不明确

很多职高学生没有考虑学习的目的,认为学习只是为达到家长的要求,认为家长以后能养活自己,而对学习的意义没有产生更高的认识。另外,社会就业压力形成的“读书无用论”也影响着农村职高学生安心学习知识和技能,使部分学生有一种混日子的消极心态,习惯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缺乏进取心。

2.学习动力不足

农村职高的培养目标是为振兴当地经济培养中初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除少数进入对口高等职教深造外,绝大多数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新生在不了解职高学习的情况下,易于受“学技术不过百日之工”的传统认识影响,抱着“学好专业技术就行了”的打算,大多数学生缺乏高起点、高标准的目标理想,不自觉地放松自己,缺乏上进的动力。

3.学习习惯不良

农村职高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其基础较差、能力没有较好地训练和发展。一些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发展不成熟,尤其在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性方面表现突出,不能长时间地保持精力与意志于自己的行为上,不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在长期的行为过程中,消极一面得到强化和巩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行为习惯使农村职高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二)个性品质发展不良

1.意志薄弱,畏难心理重

进入农村职商的新生,近年的独生子女比例已达60%,他们从小得到家庭的疼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上的依赖性,离开双亲的呵护,很难面对自立自主的学习生活。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此外,一部分学生意志比较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学习上不求上进,很贪玩,不愿面对考试和其他压力。

2.自信心不足,有较强的自卑心理

初中毕业生面对高中阶段不同学校的升学选择,最后被录取进入农村职高的新生是各类高中阶段学校中成绩差的学生。从某机构对98级农村职高新生的调查证实,他们当中80%在初中阶段属于“成绩差”的学生。有的职高生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少数职高生是带着怀疑和不解走入职校的,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不自觉地缺乏信心,在自信心不足而竭力维护自尊的同时,部分职高生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总感到一切不如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总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3.易冲动,心理易偏激

有些职高生容易冲动,遇事易偏激,容易走极端,表现出某些越轨行为,甚至完全不计后果,但事后往往又表现得十分后悔。由于明辨是非水平低,自控能力差,加上职高办学的开放性,近年来学生违规违法行为日趋严重。有些学生私藏凶器,甚至与校外闲杂人员交往、勾结进行敲诈勒索、打群架等。这类学生在违规后,因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家长的责骂和同学的冷落,心灵被扭曲,使他们不愿改正自己的缺点,甚至是非模糊,情绪消极。

4.畸形的消费心理

一部分职高生生活浪费、贪图享受,经常向父母提超越家庭条件的过高要求,互相请客、过生日、买高档服装、化妆晶,互相攀比,虚荣心强。还有的吸烟、酗酒、赌博,进“三室一厅”、早恋、泡网吧。

据沈阳某职业高中校长介绍,该校90%男生和10%女生吸烟,其中有的烟龄在三年以上。大量的农村职高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对子女的爱只能用寄回的金钱来填补,这使职高生形成了另一个畸形的消费心理。近年来学生中因不良消费行为而引发的事件明显增多,而同时,学生在品行方面变坏的开端几乎都与消费行为变化相关联,这一切都表明,消费心理的失衡已严重的侵害这一批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就业心理失衡

大部分职高学生既有升学的愿望,又有对求职的担忧。有一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升学,但又担心自己成绩差而考不上大学,少数学生自信经过努力升学有望,却又顾虑家贫无力负担日后的读书费用;许多同学同时还担心上了大学后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因而显得忧心忡忡。相当多学生最大的困惑与烦恼是就业的困惑,来自农村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希望能留在城里找到其他工作,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又表现出信心不足,认为自身素质差,社会不重视职高生,无法与他人竞争。

三、干预策略

加强对农村职高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其克服已有的心理障碍,是目前教育界应该注意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激发学习潜能教育

聘用离退休优秀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开设新兴专业、农村实用技术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对学校教师进行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培训。使教师改变传统对差生斥责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尊重差生、满足差生的自尊要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发展、培养和激发学生,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自尊自重的需要一旦满足就会产生持久的积极性,增加对学习的热情。

(二)增强自信心教育

1,参观农村致富典型,请优秀毕业生作报告。让

学生感知农村职高培养应用型人才,振兴农村经济的重大作用。

2.进行“现代人才观”专题教育,举实例阐明“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让学生坚信就读农村职高前途光明。

3.进行心理学辅导,由心理咨询专业教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带普遍性的心理问题,集中讲评井进行开导。在克服学生消极心理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力不差,差在少勤奋、少毅力、少自主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改变的。

(三)培养良好习惯教育。

1.培养自我管理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班级自主管理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比如:值日班长竞选制、斑委会轮流管理等管理模式,可以使学生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使其责任心和自觉、自制的品质得以发展。通过班级自主管理,学校纪律和制度就会变成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或者是行为的底线。

2.培养文明守纪的习惯。针对农村职高特点,邀请当地驻军指战员,对学生进行守纪教育。并且安排学生进行军训,克服学生任性、散漫的陋习。

3.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习惯。进行军训,封闭式的艰苦训练可以使学生强健体魄,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亲子行动,通过周末、假期,与家长共同一天劳动,体验家长的辛苦及收入的不易;还可进行勤工俭学体验活动,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做兼职,体验赚钱的辛苦。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队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而有效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从中发现需要重点关注、帮助的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农村职高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家庭贫困,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影响,很多学生有自卑、烦躁、忧郁及悲观等人格障碍。进行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等,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后进生、家庭贫困生、言行异常生等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五)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农村职高一般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学校周边社会环境复杂,学校周围的小卖部、书报摊点、桌球室、录映场、网吧等处往往是学生不良习惯的滋生地。加之部分学校管理松散,许多学生与社会闲杂人员聚集在一起,常做出一些违法的事。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鉴别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减少学生发生违法行为的一项治本措施。

坚持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治相结合,自尊自律;坚持学校内治与周边地区治理相结合,齐抓共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的综合治理网。采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学生违法行为的发生,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作者:潘玉舒

职校不良心理研究论文 篇2:

苏北高职院校大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的实践性研究

摘 要:近年来,由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频发,本文通过苏北高职院校多彩校园生活的心理需求调研,内容上以苏北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为研究视角,以中国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背景,探寻学生在新时期作为社会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为国家的高职高专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现在的学生被人们赋予“奔放”“大胆”“愤青”“冲动”等字眼,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为激烈,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发展的阶段。在这些人群中,有一类学生应该更加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生存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更大,根据202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所示,2019届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295元,比本科生低一千元左右,除此以外,高职院校中9.9%的生源是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源,这个数据高于地方本科院校(9.5%)和“双一流”院校(6.1%)的基础数据。因此關注高职生群体的人格健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高职生身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评价和生活的重点也逐渐发生了转移,在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型本科是国家重点打造的教育类型。人才质量的要求更高,而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国家设定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21年的主题是“关爱自己,阳光成长”。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可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正确定位自己在校园中的社会角色,迫在眉睫。这是社会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国家政策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需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基于校园资源,我们针对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省辖市内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对象为在校高职生。调查问卷共分为八个部分,涵盖基本信息、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就业与提升、校园生活、校园消费、校园角色。通过样本分析可以更直观、全面的了解高职生对大学生活的态度。

调查计划中,本次调查拟发放600份,通过送发、访问和网络的形式进行问卷收集,收回有效问卷596份。

2 苏北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相关苏北学生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统计、筛选。调研结果发现高职生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高职一年级学生问题聚焦在对新环境的适应;二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情感表达、学习状态感到焦虑;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关注就业、未来的发展等。

共性的是78%的高职大学生存在生活习惯不自觉、学习状态低迷、未来就业迷茫等现象。样本显示69%的学生出现自我评价较低,自卑等心理现象,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面对大学生活70%的同学表示不知所措,有近半层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21%左右的学生明确表示无法适应。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在校园中的社会角色,多数人无法独自面对,显得不知所措,都面临着角色扮演的失调,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但是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具有猎奇的本质,需求期望见识更多的经历故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学生青春好动充满想象,敢于尝试乐于创新,趋于尝试多种社会角色,这就更需要在解决学生的热点需求和角色期待的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

3 苏北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学生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根据调研结果可知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生角色,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自我认知存在明显偏差,他们并不清楚作为高职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区别,更不清楚毕业走上社会后所面临的现状,缺乏最起码的职业规划。对社会角色与大学所扮演角色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没有概念。

苏北高职生年龄一般处于16-22岁之间,处于“心理性断乳”的最后时期,情绪起伏较大。由于高职生群体生源的特殊性,心理需求和发展方向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大部分高职生在学业上,由于在早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弱、文化基础差、对知识缺乏兴趣,很多高职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面对更加专业的高职课堂,获取的知识不能有效消化吸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课堂上迟到、早退、逃课层出不穷。在情感上,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较低,在收到外界压力后,更容易产生抵抗和逆反的情绪。高职生更渴望得到认可、赞同和关爱,对理想充满了种种幻想,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激烈的就业更易遭遇挫折,继而产生一种“破瓶子破摔的心理”,自暴自弃。

所以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以及个人领悟能力的差异,致使社会期望与实际扮演中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偏差对其身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2 教师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形式化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是大多数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缺乏专业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不能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地进行干预。然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自身素质和工作经历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巨大。很多的心理健康教师重视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多数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为思政电影赏析、思政主体班会、心理测试,创建心理档案,普遍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政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时,多数教师会针对学生提出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思想政治的说教,用一种说服性的语言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教育附庸化。学生易产生一种抗拒心理,就算有需求也不敢接受心理咨询,并没有将问题落到实处,这不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3.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缺失

尽管各院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 但是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的保障措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有的归属于学生处、有的归属于团委、有的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这就导致心理健康屈从于学工相关制度,缺乏基本的话语权,没有体系化的制度保证。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行评估,如何进行工作量统计没有明确的制度来对其进行定义,学校的投入有所保留,使得其在机制、体系、教育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于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没有等到充分的保证。

4 针对加强和改进苏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4.1 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全方位评价

毋庸置疑,社会对于高职生的期望值是很高的,高职生作为未来高技术型人才的主力军,希望他们在校期间要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走向社会后,能成为社会中高素质的人才群体,顺利完成新老交接,能够应付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对于高职生,首先,要消除自卑的心理情绪,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减少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帮助他们调适他们的角色行为,顺利完成一个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换以及一个大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并最终成为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其次,帮助高职生培养合理的专业兴趣,增强学习兴趣和自我的成就感,同时帮助他们加强自控能力,消除畏难情绪。再次,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业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积极规划适合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使得知识和阅历都比较浅薄的高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职生生源复杂,学生必须综合考虑自己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具体的情况,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充分而深刻地用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领悟社会的期望内涵,使自己的领悟角色最大限度地贴近于社会期望,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4.2 组建专业化的学习型师资团队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各个高职院校需要配置2名以上的具有相关专业和资质的专职教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相对分散,要保证该类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第一,要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配备合格的专职辅导员,选用从事心理工作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采用拥有专业和资质的专职教师带动兼职教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心理健康教学的骨干教师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针对三个方面加以重点关注,分别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职业道德养成。第二,积极开展教师间专业培训、组织学术讨论、提高业务水平,并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详细规定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进度和安排。 第三,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综合考虑新时期高职生的心理和生理特性,投其所好,进行实践教育。多运用案例分析、依据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需求,针对难点和痛点,通过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制定不同的情景,演绎剧本让学生体会多彩校园生活。在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心理障碍、潜在心理问题,便于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

4.3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长效机制

目前,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落后,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局限于文件,形式化严重。心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行再认识和重新定位,更需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必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长效机制,这一机制的实施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的保障。在人力上,关注心理教育工作者事业发展,注重选拔专业强、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强的老师牵头心理教育工作,注重发挥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社团的作用。在物力上,要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满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首先,要有专门的独立空间,完善场地设施建设例如,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其次,积极采购辅助性设备、书籍资料、仪器等配套硬件,引进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在财力上,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办公经费、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专题活动等,保障心理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政策上,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方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员编制、工作量统计、工作目标和隶属关系等一系列的政策。除此以外要建立健全外部约束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5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是普及教育、成功教育,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高职生在面对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就业、校园生活等方面遇到心理困惑和问题,丰富高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与精神世界,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关注和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自身长远的要求,也是社会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英华.高职学生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浅析[J].心理月刊,2019,14(22):22-23.

[2]王晓宁.吉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20,(23):156-158.

[3]任文静,牛军,仇雅琳,等.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01):114-115.

[4]张译心.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优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42.

[5]周蔷,李娟.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特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3):161+163.

[6]卢杰,李秀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校园心理,2011,9(05):343-344.

基金项目:多彩生活的心理需求调研及创业策划——基于苏北高职校园视角下的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分析(202012805009Y)。

作者:柯芳 李梦媛 柳超

职校不良心理研究论文 篇3: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的心理调适

摘 要:良好的口语表达是师范生的必备能力和基本素质,可是在口语表达训练中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紧张、胆怯等不良心理素质。本文旨在分析学生常见的消极心理、形成的原因以及教师如何进行调适,以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师范生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消极心理 心理调适

能够准确、清晰、生动地表达是师范生的必备能力,也是将来从业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可是在口语表达训练中我们看到,学生常常会出现面红耳赤、表情木讷、手足无措、声音发颤、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等现象,这是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在作怪。这就提示教师在受心理机制控制的口语活动中,心理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口语表达的成败,所以只有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才能打开口语表达成功的大门,因此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使之以正常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1学生常见的消极心理

1.1胆怯

这是口语表达最大的敌人,有这种消极心理的学生害怕当众说话,害怕自己表现不好、害怕别人的评价。重重的顾虑带来的后果是总希望把自己隐藏在角落里,没有表现的欲望,即使对某事有感,偶尔有想表达的冲动,也因瞻前顾后,犹犹豫豫而错过机会。胆怯的学生由于思想负担较重,反而更容易出纰漏,而一旦出了差错又会使自己的情绪一落万丈,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1.2紧张

心理学和生理学已经证明:人为的紧张也是控制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障碍。学生面对一对一的口语表达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在,可是当听众增加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时候,学生的紧张情绪就会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加而成正比的上升。面对无数双眼睛和许多陌生的面孔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孤独感”和“危机感”,尤其是平时很少有机会上台发言的学生,这种陌生感尤为强烈。

1.3求胜心切

学生们希望把自己最优秀和靓丽的一面展现给同学,这本无可厚非,可是有一些学生过于自信,过高要求自己,总期望完美无缺,一鸣惊人,这就等于在口语表达中人为地给自己制造了压力,增加了心理负担,反而会影响能力的正常发挥。这样的学生一旦失误,又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失败,使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1.4自卑

我校一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家庭环境、眼界见识、社会交往、普通话水平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些学生容易出现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等心理缺陷,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容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不善于排解甚至放大消极体验,在口语表达训练中明显地缺乏勇气和积极性。

2学生消极心理形成的原因

2.1年龄因素

我校学生的入学年龄大约15——17岁之间,几乎全部为女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她们敏感、焦虑、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增强,渴望被人理解和认可,但又往往封闭自己,不愿意表现,尤其是女生还容易害羞,而学生的这些特点正与口语训练课的性质和特点背道而驰,从而增加了教师在口语课上调动学生参与口语活动的难度。

2.2教育缺陷

我校学生是初中毕业为起点的大专层次师范院校。初中的语文重“读”和“写”,轻“听”和“说”应试教学模式,很少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所以学生在口语表达训练中常常出现怕羞、胆怯、紧张,思维不活跃,语汇贫乏,反复罗嗦,词不达意,语病较多,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等问题,语文教育失败之一就是使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2.3性格因素

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总体上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二者在口语表达上差异显著。而内向型的学生不善言谈,不爱表现,一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与外向型的学生相比在口语表达上有着先天上的性格缺陷。

2.4准备不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学生应该懂得的道理,但是由于懒惰或缺少经验等原因,学生在口语表达前往往在心理上、内容上或熟练程度等方面准备不充分,致使上场后没有成竹在胸的把握,自然而然就会胆怯和紧张,进而造成口语表达上的失误。

3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策略和方法

3.1优化课堂氛围

在口语表达训练中,教师如果能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温馨的气氛,就有可能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和加速,从而促进学生的内部语言转化为顺畅的外部语言。

(1)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学生虽然存在怕丢丑的心理,可是他们也想掌握一身本领和技能,也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种上进心理,强调口语表达对一名师范生的特殊意义,让学生知道这不仅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个事实:紧张是人类的通病,世界上90%以上的人害怕当众说话,连著名的演讲家林肯也承认:在最初的几次演讲中,总是会有一阵阵畏惧袭上心头。所以“要想明天说得棒,别怕今天出洋相”,让学生懂得:口语表达中关键点不是说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敢不敢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以积极勇敢的心态来面对口语表达中的挑战。

(2) 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理解和沟通是医治学生不良心理的一剂良药。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其次引导学生拥有一份平常心,正确地看待失败,不奢求一鸣惊人,只要尽力而为,脚踏实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对学生一次次勇敢的登台,一点点灵感的闪光,一朵朵智慧的火花都给以衷心的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兴奋、进步的喜悦、认可的满足,让学生从教师赞许的目光、鼓舞的话语中感受到教师的情谊,以汲取投入口语表达训练的勇气。

(3) 平等民主,关系和谐

作为课堂引导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学生及时肯定和鼓励的同时,对学生的失误也要明察秋毫。以小心呵护学生自尊心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方式;在点评时,把握好语言的分寸和尺度;在指正问题时,注意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对于学生的不足,不急于求成,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开端,使学生不退缩、不沮丧,充满信心和勇气。总之,多表扬,少批评,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利于消除学生消极心理的训练环境。

(4) 教授方法,适时调节。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方法,指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控。比如在上台前做一个深呼吸,眺望一下远景,做一点运动,跟同学聊聊天等等,这是运用生理调控法来转移注意力;再如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能行”,回忆自己的成功经历,强化自己的独特优势,运用心理暗示法:假设听众一无所知等等,这是运用心理调控法来夸大自己的优势,以减轻心理负担。教师通过培养学生控制消极情绪的自觉性,来尽可能减少不良心理对学生口语表达形成的消极影响。

3.2优化训练内容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对口语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然生成参与口语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淡化消极心理。因此教师要在训练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方法来消除学生消极心理。

(1) 训练内容多种

口语训练内容的安排力求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训练材料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适合从业要求;训练内容的确定由浅入深;训练目标的制定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使使劲摸得到,跳一跳够得着。训练过程循序渐进,由最基础的发音到情境活动,由一分钟说话到几分钟发言,由座位上说话到讲台上陈词,由背稿式朗诵到即兴演讲,由单纯模仿到创造性地表演,以此来诱发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兴趣。

(2) 训练形式多样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年级有梯度、有侧重地安排多种训练形式:一年级安排普通话、语音技巧、朗诵、态势语、讲故事训练;二年级安排儿童戏剧表演、演讲和辩论、即兴发言、教育教学性训练。同时教师要有创意地安排训练形式,力求新颖活泼,吸引学生,如训练朗诵时要帮助学生配乐,讲故事时要讲前设计体态语、儿童戏剧表演时带领学生制作背景、道具和音效等等。把竞争性和趣味性引进口语训练课堂,设计游戏性竞赛、分组赛、对抗赛、接力赛,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全方位评价体系,以调动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主动性。

(3) 训练方法多变

构建课内外结合的训练方法和体系,在学校建立推普角和推普专栏,成立广播站,组织口语第二课堂活动小组,拓展口语训练的多种渠道;在班内成立互助小组,在不同年级中建立联谊班,用优秀带到一般,用老生带动新生,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小学和幼儿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教师的口语表达形成感性上的认识;组织全校或年级的讲故事、演讲、辩论、儿童戏剧表演等口语比赛或展示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以激发学生投入口语活动的积极性。

(4) 训练手段灵活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口语训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普通话的发音训练时,可以利用语音教室进行听说练习;在讲故事训练时,可以使用音像设备让学生听董浩或鞠萍姐姐讲故事的录音;在演讲和辩论训练时,可以让学生观看 “狮城舌战”大学生辩论会的现场录像;在教育教学性说话训练时,利用微型课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看图说话训练时,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实物引入课堂;在即兴发言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再现形象、逼真的生活场景,总之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活动情境,用激活学生热情的方式来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我们坚信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条件地倾注关心和爱护,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在教师口语训练中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他们成为适合未来需要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

参考文献

[1] 卢泽贤.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成因及对策[J].文学教育,2006(12).

[2] 崔红.幼师生口语交际训练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2008(8).

[3] 廖秀艳.如何培养职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07(29).

作者简介:白洁,女,(1968—)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作者:白洁

上一篇:教育中介机构研究论文下一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