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论文

2022-04-21

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教学目标、内容与德育目标、内容加以整合,以达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教学与德育互动促进的效果。体现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品质提高和品德内化发展为核心目标,在教学与德育目标、内容、过程、形式、氛围等方面的整合性、有效性、创新性为导向的评价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论文 篇1:

德育在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以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德育;渗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范畴;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方面,尤其是德育,因为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众所周知,良好观念、思想、行为举止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的,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阶段抓起,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加强德育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是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人、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重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德育教育也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进一步探究的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进行如下阐述,以期对推进德育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榜样激励或以身作则,指导良好行为养成

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思品教材或历史人物事迹,选择一些典型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良好的品德、思想,行为去激励教育和感化学生,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等等。只要我们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细节导行。小学生除了模仿能力强,塑性也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轻轻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向学生说“谢谢”,老师可以特意向学生借书、借笔时说,你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礼貌用语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

二、营造良好的适合磨练学生意志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首先,我们教师要实施爱的教育,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放下架子,融入到班集体中,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向老师提问,教师也可自由向学生提问。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唯有苛责,还可给予宽容和理解,并引导其走出困境。注重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即使是小学生也有自尊心,教师应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会真正尊敬教师。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有利于开展德育教学。

实施爱的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最终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思品课的教学要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而且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思品课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正确思想观念和塑造美好的心灵的主渠道。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更好地互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孙淑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6)

[2] 薛小辉.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24)

作者:谢光智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论文 篇2:

“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教学目标、内容与德育目标、内容加以整合,以达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教学与德育互动促进的效果。

体现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品质提高和品德内化发展为核心目标,在教学与德育目标、内容、过程、形式、氛围等方面的整合性、有效性、创新性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强化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育人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与道德品质的有效发展,促进教师教育与教学专业能力的发展。

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是提高德育有效性、落实新课标要求,以及推动课堂教学评价发展的需要。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而德育低效是困扰学校教学和德育的老大难问题,强调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与德育实效性,破解德育难题的“杠杆解”。

一、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学科性原则。学科教学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在课堂中进行,就必须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不要把各学科教学都变成思想品德课。也就是说,要以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为前提,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显性的、隐性的德育素材,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地融合。

浸润性原则。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要防止生搬硬套、贴标签的现象发生。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的德育点应不同。进行融合时,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效益性原则。效益性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果与为之而付出代价的比率。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存在的,效益性原则成为了衡量某些教学环节、活动是否达到学科知识学习与德育要求的重要判断标准。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利于学生的发展。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与道德内化。二是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不仅是评判教师的教学现状,同时是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的反思,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德育因素的评价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没有受到重视,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评价,从而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我们的评价以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形式、氛围、效果为纬,以整合性、有效性、创新性为经,构建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形式、氛围等一节课的基本内容,具体评价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整合性及有效性,结合整节课来评价创新性,根据评价量表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听课者从整体效果、特色亮点、改善建议进行定性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项。

1. 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整合性。这里主要观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体现的融合意识、理念、思路。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的融合点选择是否合情、合理。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准确、清晰、有序提出符合学科特点和德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通过挖掘学科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或增加教材内容德育内涵,实现课程育人。

教学过程:知识教学过程和品德内化规律结合达到教学过程育人。

教学形式:特色鲜明地体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目标与内容要求的教学形式。

教学氛围:创设师生有效合作、互动促进的教学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品德自我构建的氛围。

2. 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有效性。这里从教学与德育,效果与

效率,即质效与时效的实效、双效、优效程度,同时从教师教与学生学在能力、灵活性、互动性确定课堂行为的有效性。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实现学科与德育双效预期目标程度。

教学内容: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及德育要求的程度。

教学过程:学科教学各环节所体现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育人效果。

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特色性及实现双效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学习心理氛围与品德构建氛围形成的程度。

3. 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创新性。从课堂的学科特点、课堂与德育融合特色及教学设计、情境创设的创意等方面体现创新。

4. 整体效果的定性评价。听课者从整体效果、特色亮点、改善建议三方面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进行定性评价。

责任编辑龙建刚

作者:温伟强 梁振举

思想品德学科中德育论文 篇3: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有效实施德育教学,强化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做到情理并用,贴近学生,开放民主,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倡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时事政治。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品德教育 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的重要途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大量德育内容,思想品德老师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贴近学生实际,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实效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实效性提出建议。

一、努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思品德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业务能力,就无法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生会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产生反感,从而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更别说主动深入教材,感悟知识,引领言行。因此,我不仅努力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深入钻研材料知识,而且努力拓宽知识面。如七、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第三单元涉及很多法律知识,为了能上好课,把有关法律知识讲得更生动,更正确,更易懂,我经常看报,上网,看书,看电视,获取相关信息,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安全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一方面要像蜡烛一样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像大海一样从生活中汲取一切优良品质,然后把这些优良的品质传导给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我时刻没有忘记,我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我通过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学生心灵播撒阳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觉悟和德育观念。比如在七年级下册《遵纪守法》的教学中,就老人倒地扶与不扶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个认识,道德、法律鼓励做的,我们要积极去做;道德、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道德、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能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德育实效。

从事教育教学近20年来,在同学科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努力研究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思想与地位解放,重视学生的地位及其地位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做到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努力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会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结合国内重大的时事和一些社会热点,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为主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达到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第4课第二框《学会与人合作》的教学时,我采用了当时正在热播的《中国合伙人》片段,让学生紧扣本框知识和影片的内容,各抒己见,谈谈对这部影片的感悟,通过激烈讨论,学生逐步明白在学习、生活中,只有树立强烈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学会合作的方法,培养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才能取得成功,最终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遵循情理并用、贴近学生、开放民主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情,即浓浓的师生之情,师生之情越深,越能减少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学生的情感丰富,极容易对事物产生激情,但由于年龄小,发展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高,容易偏激,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理、以德服人。充分利用教材“法”、“德”的内容,把这两方面内容与情联系在一起,使情变得更有力,达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的目的。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第二框的教学时,采用了两段事例,材料一是二战期间的故事,材料二是书本P67卫民坚持“计个公道”的故事,设计了一个辩论题,宽容友善要不要坚持原则?通过学生激烈的辩论,认识到宽容友善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要努力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但宽容友善不能丧失原则,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宽容,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正确把握宽容友善。这样既把法律与道德的相关知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宽容友善的良好品质。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是课程的追求,也是思想品德课所关注的。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学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容中多次涉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公民的重要性,这恰恰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这门学科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克服“学生坐着不动,单纯听讲”的弊端,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习培养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9课《承诺是金》一框时,首先整课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信守承诺的作用,不信守承诺的危害。其次运用了讲故事、小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讲身边的故事,演绎身边的事,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情感。最后运用了朗诵的教学方式,达到了情感的升华。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诚信重要,诚信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呼吁家人,身边的人都做一个诚信的人,“承诺是金”这一古老格言在今天的学生身上得到有效实践。

(四)积极提倡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很难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意识,达到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思想品德课与时政相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思想品德课与时政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既适用于在课堂进行,又不要完全拘泥于课堂。如组织学生开展新闻论坛,新闻短评活动,编写时政小报,课堂教学中理论与时政的相互渗透。除以上形式之外,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时政结合还有很多方式,比如进行时政知识大赛、时政演讲比赛,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让他们全面感受社会的丰富多彩,在社会体验中验证理论。总之,只要老师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渗透,使课堂时时都处在一种动态之中,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知识信息,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升华,那么既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解题能力,又能让老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更好地体现老师主导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品德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钻研,积极探索,为德育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全一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全一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60.

作者:胡萧

上一篇:啤酒企业经销商政策论文下一篇:特色农产品农业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