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特色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7

摘要:基于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成本利润率对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特色种植业当中,青稞、油菜籽、豆类和马铃薯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比较优势突出;特色畜牧业当中,牦牛、本种绵羊和改良绵羊均具有较强的成本比较优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原特色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原特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1: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创建配称体系探讨

【摘要】 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是实现云南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创建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为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强势产业品牌,需要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食品安全管控体系、投融资体系、创新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四个品牌创建配称体系。

【关键词】 云南  高原  特色农业  品牌  配称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品牌为导向的选购产品理念和意识会形成递增趋势,可以预见没有品牌的产业或产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是要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和构建高效的品牌传播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围绕品牌定位,构建品牌配称体系,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才能获得持久动力。

一、农业产业品牌生成原理

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性特征是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的地域性,农业生产与地型特征,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区域由于其生产环境条件的不一致,造就了农业发展适宜性和产品品质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农业产业品牌的识别要素由两个基本元素构成,即“产地名+产品名”。产地名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生产地名或是一个行政区域名称。一个知名农业产业品牌的诞生,必定有其内在的演化生成逻辑。农业产业品牌的形成主要遵循如下规律:一是农业产业品牌是建立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之上。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产业品牌形成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集聚若干产业企业,产业企业在产业内形成竞争机制,竞争促使产业内部压力传递,在产业压力传导机制驱动下促进产业内企业不断创新,促进了产业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产业品牌形象和影响力随着产业产品消费者数量和质量变动而发生质的变化;二是产业产品是农业产业品牌的载体,产业产品质量产业品牌形成的前提条件。消费者消费的是产业的产品,消费者对产业品牌形象的认知是通过消费产业产品来感知和体验的。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选择消费某产地农产品,一定是该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某种预期消费价值;三是农业产业品牌形成是建立在该区域农业产业与其他区域产业竞争对手产业品牌比较优势之上。农业产业品牌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在一个农业产业中会有来自不同区域产业的竞争对手在消费市场上展开竞争,一个区域农业产业只有在同行业中占据一定的产品消费市场份额,才有品牌可言,农业产业品牌是建立在一定数量和质量产业产品消费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品牌的形成并不是某种单一产业要素使然结果,而是通过产业要素综合作用才能生成,因此农业产业品牌的形成是产业系统性竞争力提升的结果。

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配称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保驾护航

对于农业产业品牌而言,产品食品安全是产业品牌的根基,食品安全性的产业品牌根基一旦出现松动,就会动摇整个产业品牌大厦。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对产业品牌的破坏程度与产业品牌影响力成正比关系,产业品牌影响力越大,其受破坏程度就越大。云南具有发展特色农业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生态健康”的品牌标签已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资源,是云南与其区域农业产业竞争的比较优势之一,也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重要的品牌元素。尤其是在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今天,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更具有特殊的品牌价值。尽管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性品牌认知,但这并不等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或问题隐患,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配称体系的目的之一旨在防范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食品安全风险,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保驾护航。

2、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农业产业品牌创建是一项“马拉松”长跑式的系统工程,比拼的是“体力、耐力和毅力”,要实现品牌的持久发展需要源源不断注入发展动力。云南高原色农业发展除了注入财务资源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输入产业发展所需专业性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财务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的驱动因子,具有催化剂功能,是农业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核心产业要素,尤其是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而言,高端农业产业人才匮乏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创新是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核心驱动力,但创新源于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载体是人才。因此,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配称体系目的之一旨在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创新体系和人才培育体系,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长久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3、为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创建步伐提供资金支持

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种质资源繁育到农产品市场拓展,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受长期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发展相对落后,加之弱质产业特性,产业自身发展所积累的资金数量有限,尤其是西部地区农业企业情况更是如此。产业发展投入不足是制约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配称体系的目的之一旨在解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通过构建高效云南高原特色农发展投融资体系有助于融入和引进更多产业外资金流入农业产业,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创建步伐。

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创建配称体系

1、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食品安全管控体系

食品安全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的根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食品安全管控体系旨在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走得更“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性是农产品的根本属性。“病从口入”这是消费者心智一个认知常识。通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食品安全管控体系构建,建筑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马奇诺防线”,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产业环节,构建立体性、全方位管控机制,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点,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保驾护航。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食品安全管控体系构建应该包括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名优产品认证体系、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质量追溯认证体系、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食品安全违规惩治体系、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食品安全适时监测体系、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食品安全宣传培训体系。

2、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投融资体系

农业产业资本是农业产业核心生产要素之一,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获取先行者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先机的关键力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投融资体系构建旨在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走得更“快”。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一定的时点上资本存量和供给是恒定的,也就是说某区域产业吸收的产业资本越多,相应其它区域产业可用资本量就会越少,所以各区域产业都在想方设法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产业外部资金进入产业。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涉及农业产业发展“软件”和“硬件”投入。“软件”投入主要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人力资本、科研、品牌推广等投资。“硬件”投入主要是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分销渠道建设、农产品交易平台等投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投入资金可分为有无偿投入和有偿投入,有偿投入也可细分为债权性投入和股权性投入,无偿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债权性投入主要来源于金融信贷机构,股权性投入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社会个人及法人实体。构建高效运营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投融资体系旨在拓展产业资金融通渠道,促进更多产业外部资金投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品牌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投融资体系应包括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体系、金融机构债权性信贷资金投入体系及社会法人和个体股性资金投入体系。

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新体系

创新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新体系旨在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走得更“远”。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今天的农业产业与传统农业产业或第一产业的形象认知发生了质的改变,农业与其它产业日趋融合,农业产业的功能也呈现出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已经成为与人类健康、生命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产业。农业之所以呈现出新的业态变化发展趋势,主要源于消费者需求变化驱使及新科技不断融入农业发展,使其已经从传统步入现代,迈向知识农业时代。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变化及发展的新趋势,唯有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欲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迈入新高度、新台阶,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新形象、新品牌,需要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创新体系应包括技术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等。

4、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培育体系

人力资本是农业产业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培育体系构建旨在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走得更久。伴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产业发展贡献价值愈加显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农业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是企业家型的农业产业企业高端运营管理人才,一个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产业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家型的人才也是决定企业竞争力核心要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创建和现实云南农业代化最终取决于农业产业专业人才培育。人才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价值工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人才培育应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立体化人才培育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培育体系应包括云南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决策人才培育体系、农业企业运营管理人才培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育体系、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和农业创业型人才培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出版社,2012.

[2] 何忠伟等:北京农业品牌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 孙丽辉等:区域品牌形成与效应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谌盼)

作者:向明生

高原特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2:

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基于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成本利润率对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特色种植业当中,青稞、油菜籽、豆类和马铃薯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比较优势突出;特色畜牧业当中,牦牛、本种绵羊和改良绵羊均具有较强的成本比较优势。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 比较优势 青藏高原

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发挥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通过国际分工获取利益,从而提高农牧民收入是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关于青藏高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因此,从理论上厘清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从而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达到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之目的,对于现阶段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和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迪庆及甘肃甘南4个藏族自治州,限于统计资料的获取,本文主要研究青海、西藏两省区。根据特色农业的定义,我们依据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特定的消费市场的标准选取青稞、豆类、油菜籽、马铃薯、牦牛、本种绵羊、改良绵羊和山羊等8种特色产品进行分析。

(一)特色种植业

本文利用2000—2008年的数据,通过计算特色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产量和产值等要素指标占全国的比率,计算产量比较优势指数(YCA)、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RCCA),对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进行分析评价。

1、青稞

2000—2008年,青藏高原青稞YCA指数远远大于1,表明青藏高原青稞的生产率远远高于全国粮食作物平均生产率;SCA指数远远大于1,这是因为青稞生产在青藏高原具有天然的垄断性,青稞产区是粮食作物的生长上限区,适宜的生产区域面小、狭窄,其分布范围是其他作物不可逾越的。国内仅西藏、青海、甘肃的部分地区和四川甘孜、阿坝州等地有青稞种植,其他地区都无法生产。因此,青藏高原青稞生产具有很强的综合比较优势。

2、豆类

豆类一直是青藏高原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2000—2008年,YCA指数为2.01,说明豆类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品种的改良、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SCA指数为0.84,主要是因为西藏SCA指数较小(0.50),西藏豆类生产的规模优势较弱,而青海豆类生产具有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1.18),青海省的蚕豆饱满光洁、质美、白净,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具有“西北大豆”之称谓;RCCA为1.51,豆类在青藏高原生产具有显著综合比较优势。

3、油菜籽

油菜籽是青藏高原优势显著的特色农产品,2000—2008年,YCA、SCA、RCCA指数分别为1.21、4.76、2.32,均大于1,说明青藏高原是油菜籽最具优势的生产区域。青藏高原油菜籽具有较强综合比较优势的原因是油菜籽生产效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和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优质的产品质量。青海省生产的油菜籽品质好、含油量高、无病虫、无污染,籽粒含油量一般达到43—52%,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籽粒含油量。

4、马铃薯

马铃薯是青海省传统优势作物之一,也是青海省的特色作物,适合青海冷凉的气候条件,种植区域广泛,尤其是在干旱山区。青海省所产马铃薯型大、口感好、产量高,是农民的主要粮食和经济收入来源。2000—2008年,YCA指数为1.54,说明马铃薯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品种的改良、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青薯2号”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SCA指数为2.00,青海马铃薯生产具有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RCCA指数大于1.73,说明马铃薯在青海生产具有显著综合比较优势。

(二)特色畜牧业

青藏高原特色畜牧业是指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羊和牦牛业。根据特色农业的定义,我们选取青藏高原牦牛、本种绵羊、改良绵羊和山羊等四种特色畜产品并运用成本利润率指标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见表1、表2)。

1、牦牛

2002—2007年,青藏高原每头牦牛的成本利润率均高于全国水平,最高时2007年达到426.0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9.33个百分点。从青藏高原内部来讲,西藏牦牛的成本利润率呈上升趋势,青海牦牛的成本利润率波动较大,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青藏高原地区,西藏牦牛具有较高的成本比较优势,青海牦牛的比较优势也逐渐增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青藏高原牦牛业应作为特色农业的重点去发展。

2、本种绵羊

本种绵羊是青藏高原的另一大特色产品。2002—2007年,青藏高原每头本种绵羊的成本利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品种质量的下降,每头本种绵羊的成本利润率波动较大,自2006年以来,通过本种绵羊的复壮计划,使每头本种绵羊的成本利润率较大幅度提高。作为青藏高原具有地域特色的本种绵羊还是具有较强的成本比较优势。从全国范围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应成为本种绵羊发展的重要基地。

3、改良绵羊

青藏高原改良绵羊的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2002—2007年,虽然每头改良绵羊的成本利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改良绵羊亦具有一定的成本比较优势,在青藏高原内部,青海省应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

4、山羊

2002—2007年,青藏高原每头山羊的成本利润率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看成本比较优势不明显。

二、结论

根据对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国内比较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特色种植业当中,青稞、油菜籽、豆类和马铃薯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比较优势突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竞争优势较强,应作为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导产品;特色畜牧业当中,牦牛、本种绵羊和改良绵羊均具有较强的成本比较优势。

三、政策建议

(一)处理好常规农业与特色农业的关系

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在现阶段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目前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全面支撑发展特色农业,因此,我们认为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理位置优越、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地区优先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农业,使其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理位置偏僻、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地区应首先发展常规农业,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特色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基本成熟的时候逐步推行特色农业发展,这种渐进式的发展模式是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结果。

(二)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

随着人们对营养、安全、卫生、保健、无污染等绿色农畜产品的需求增加,必须依据这一市场变化趋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特色种植业内部,重点发展青稞、油菜籽、蚕豆和马铃薯;在特色畜牧业内部,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和改良绵羊产业。加快发展草食畜产业,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一是调整畜群结构,提高能繁殖母畜比例,实现“一高带三高”,即母畜比例高带动繁殖成活率高、牲畜总增率高和出栏率高;二是调整牲畜品种结构,增加良种畜和改良畜的比重,加快数量型传统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步伐;三是巩固和加强饲草基地建设,以饲料产业和草产业的发展为草食畜产业实现集约化生产奠定基础;四是建设商品草食畜生产基地,形成商品草食畜产业带和主产区。

(三)优化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结构

1、特色种植业

(1)油菜。在青海省,重点建设海北、海南、东部脑山3个油菜优势产业区,大力推进优质杂交油菜品种规范化生产,集中连片种植,加快特早熟杂交油菜推广步伐,使优质油菜向3000米左右的高海拔脑山地区延伸,进一步提高油菜籽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在西藏自治区,重点建设山南、拉萨和日喀则三地市油菜产业带。

(2)蚕豆。重点建设青海东部川水蚕豆优势产业区,加快菜用型蚕豆品种推广,搞好精深加工研究,提高产品质量,扩大蚕豆出口份额。

(3)青稞。重点构筑西藏日喀则、山南地区和拉萨市优质青稞产业带。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稳定青稞种植面积,重点发展“一江两河”地区青稞生产,提高青稞品种质量,建立商品青稞生产基地,大力扶持青稞加工龙头企业,促进青稞产业化发展。

(4)马铃薯。重点建设以脑山地区为主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种薯生产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使青海成为全国的种薯繁育基地;以青海河湟谷地川水地区为主建立中早熟菜用鲜食品种生产基地,面向全国供应商品薯;以浅山地区为主建立高淀粉品种生产基地,重点向省内外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从而形成以川水地区菜用型马铃薯为主产业带,浅山及半浅半脑地区以淀粉和食用型为主产业带,脑山地区以优质脱毒种薯为主的产业带,柴达木盆地形成炸片、炸条型马铃薯为主产业带。

2、特色畜牧业

(1)牦牛。重点构筑西藏藏东北(昌都、那曲、拉萨和日喀则)和青海青南地区牦牛产业带。加大牦牛保种选育、品种改良、集中育肥和绿色牦牛肉系列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2)藏系绵羊。重点构筑西藏那曲中部和日喀则西部,青海青南地区的藏羊生产基地;青海环湖地区和东部农业区的改良绵羊生产基地;西藏拉萨和青海西宁的藏毯加工基地。

(3)绒山羊。重点构筑藏西北(阿里北部、那曲西部和日喀则西北部)的白绒山羊生产基地和拉萨羊绒分梳厂建设。

(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一是要用高新技术武装特色农业,用现代管理理念来经营特色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结构;二是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加工和系列加工,提高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关联度,延伸农村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档次,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名牌,满足和拓展消费者不断增长了的需求,增强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①徐建龙. 对青海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0(6):38—41

②鲁临琴. 论发展青海高原特色农业[J].攀登,2001(5):62—65

③王清先,何珍.西部开发与西藏农业综合开发[J]. 西藏大学学报,2001(4):22—30

④王世东. 论青海发展特色农业[J]. 青海农林科技,2002(1):29—30

⑤孔祥智,关付新.特色农业: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J]. 农业技术经济,2003(3):34—39

⑥陈印军. 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四大重点产业[J]. 中国农业信息,2003(1):15

⑦冬梅,魏迎春,王菊花.西藏小麦品种品质现状与问题[J].西藏农业科技,2006(2):14—18

⑧马辉. 青海仓储小麦品质调查[J]. 青海大学学报,2001(2):30—33

⑨田向东,杨玉民,王军等. 国产优质小麦的分布及质量状况[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1—15

作者:余敬德

高原特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全方位管理视角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云南省实现生态环保、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撑。本文基于全方位管理视角就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目前发展状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依据相应政策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通过科技的技术力量,不断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健康、高质的发展,进而带动云南省经济水平的提高,顺应“十三五”规划的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现扶贫的效果,并不断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靠近。

关键词:全方位;高原特色农业;管理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亦是人类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其余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的根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云南省实现生态环保、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撑。本文基于全方位管理视角就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目前发展状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依据相应政策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通过科技的技术力量,不断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健康、高质的发展,进而带动云南省经济水平的提高,顺应“十三五”规划的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现扶贫的效果,并不断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靠近。

二、相关理论认识

1、高原特色农业的认识

高原特色: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的周边以陡坡为界的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特色是指云南省特有的。特色农业:为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域、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农业生产或服务的特点,以提升新的农业发展形式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2、全方位管理的认识

全方位管理不仅是对某一产品其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管理,同时也对它的数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等都符合质量的管理。全方位管理的五点主张:一是追求“综合性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主张不断向外伸展;三是重视顾客志向;四是以自上而下为基本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五是以看得见的形式进行可视化。

全方位管理应用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即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全方位管理,选择区域种植、品种栽培、生长培育、加工销售、品牌创造、规模效应等方面。充分利用云南省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物种丰富等优势资源,运用现代科技和全方位管理理论,充分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迫在眉睫。

三、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1、地缘区位优势

截至2015年,云南省已建成13个国家级港口、7个省级口岸、边境贸易点100多个,口岸和边境口岸开放30多个,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对外“窗口”和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

2、自然条件优势

云南属于低纬高原,地形地貌齐全,高中低海拔皆有,包容多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大小河流拥有600多条,分属六大水系,有40多个天然湖泊,是全国湖泊最多的省份。云南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大,干湿季节分明,立体气候特点显著,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

3、产地生态优势

云南是西南地区耕地资源最大的省份,大约有91000000多亩耕地,另有28000000亩耕地可以开发。土壤类型丰富多样,有288种土壤类型,占全国的1/4。云南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河中水质处于1—3类标准的河长占总河长的85%。平均每公斤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32.6克,比全国高50%;森林覆盖率为53%,是全国的2倍。

4、物种天然优势

云南农业人口约有35000000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0%,农业劳动资源极其丰富,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和“天然花园”,具有全国60%的高等植物和59%的脊椎动物品种,淡水鱼类资源占全国的42.2%。真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适应强,天然物种优势明显。

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1、部分高原特色农业趋于规模化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展示:2014年省云南省粮食生产总量达1860.7万吨,比上年增长36.7万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72元,增加了9.5%;咖啡种植面积为12.9万公顷,较上年增长7.9%;橡胶面积856.4万亩,占全国49.9%;茶叶种植面积595万亩,总产量371亿吨,综合产值371000万元,总产值全国第三;甘蔗种植面积504.4万亩,总量534.4万亩,比2013年减1.1%。

2、部分特色农业呈现标准与专业化

“十二五”规划践行以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逐渐呈现标准与专业化,其特色农业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不断扩大影响力。蔬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南北方交通”基地和蔬菜出口基地;茶叶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咖啡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己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

3、国际合作与农民专业合作成效显著

玉米作为云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云南省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机构总数由2012年的1559个增加到2014年的4613个,其全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由926户增加到2410户。农村经营主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产业、专业技术为纽带,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从8497个发展到30814个。全省林业龙头企业已达252户。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外地企业达30多家,省外企业40多家。

五、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方式落后

由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未形成规模种植与规模效益,因而金融贷款难上难,进而导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加上地处高原地带,机械化水平低等原因,仍处于传统生产方式,致使生产效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惨状,进一步阻碍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缺乏资金,一方面造成优质育种受阻,单位面积收益率降低;另一方面使得机械化水平停滞不前,效益低下;最重要的是由于农民大多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资金匮乏无法聘请相应技术人才给予指导,造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速发展。

2、产业链不健全,加工程序薄弱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它是一个规模较大、结构复杂的网络要素体系,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3大领域,包括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4大链条,连接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5大环节。其中,产业链由5个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又包含无数分链。同时,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农业生产领域的不同功能,主要实现这些功能的主体包括社会服务机构、企业或合作社、专业农民和农业合作社。由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链条还不健全,仍处于初级阶段,不成熟的产业链,加之薄弱的加工环节,落后的技术,诸多的初级产品,较少的产品附加值,致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结构从量到质都不能顺应市场需求,难以参与市场竟争。

3、产品流通受阻,产供销不统一

多年来,云南利用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制造了多种多样的产品,但宣传力度及销售渠道狭窄,多种农特产品被埋没,未走向国内及国外更大的市场,进而影响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一方面,产供销无统一流线,造成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无法顺利增加附加值,一定程度上反而“贬值”;另一方面,尽管龙头企业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增收的进程。

六、全方位管理视角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

资金不到位,致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停滞。因此,政府要进一步落实财政支农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的融资。政府应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落实到实践,通过指导、协调、激励和控制作用,努力引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走上科学、科技之路;运用优惠政策扶持与鼓励农民,带动其积极性。总之,为农民铺好路子,做好各方面指导、协调工作,不断完善资金使用制度,引进人才,为农民提供农业专业技术培训。

2、转变发展方式,利用两个市场优势

按照“统筹、协调、循环、再生”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特色农业的集约型发展。利用“双市场”,建立融资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业环境,利用国际和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产业政策。同时物流也是影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至关因素。因而,应做到:一是着力建设和培育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专业物流配送园区,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物流的平台;二是努力开拓终端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3、择优布局产业,完善物流体系建设

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合理布局、面向市场”的要求,推进优势农产品向最适宜区聚集发展。此外,加强区域之间不同产业的联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完善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包括与内地省份的冷链物流、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服务机制,保证特色农业对外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滇西北、滇西地区则应加强机耕道路配套设施建设。

4、发展旅游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把云南省各地市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并融入民族风情奇趣,通过特色旅游发扬农耕文化与民族文化,并借助民族文化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化战略,以特色促进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跨地市、跨省、跨国经营,打造优势品牌。

参考文献

[1] 赵贵宾: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3(10).

[2] 李永前、路遥、普雁翔:如何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之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6).

[3] 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N].农民日报,2012-10-20.

(责任编辑:晓彤)

作者:张君亚

上一篇:王维诗歌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税法诚信原则研究论文